|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神农本草经》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以下为伤寒论条文: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有关白虎汤证之条文均无“渴”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有“大渴、口燥渴、口欲饮水”之证,可见加人参是用于口燥渴。而《本草》并没有人参主渴之谓,可见伤寒论之药证,是证于临床。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大烦渴,是因为大汗出伤津,津伤及血,阴血不足则渴,故加人参以止渴;脉洪为阳热,脉大为血伤。脉洪大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洪大不渴者,与桂枝汤。可见阴血不足而口渴,是用人参的依据。如《金匮》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亡血失精”谓之“劳”。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是表仍有邪;脉沉迟者,是气血俱虚。血少者不可发汗,故以桂枝汤加芍药人参以养血益气。脉沉迟为什么不用附子?此当无恶寒一证,如“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脉沉迟,若为阳虚,必然恶寒;若不恶寒,即为气血虚少。如“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腹胀满,是汗出伤血,因血汗同源,血伤,故以人参益血。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汗下伤血,故用人参益血。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证为什么用人参,因为血弱、气尽,血气不足,故用人参。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熬,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下之伤血,血不足则惊,故用人参。以264条为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吐下伤血,故悸而惊。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伤寒六七日,是行其经尽之期,病应或愈或传。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是桂枝证,微呕、心下支节是柴胡证,其用人参,是有心下支结,类心下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是人参证。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是人参证。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人参证。甘草泻心汤方应有人参,以《金匮》甘草泻心汤方有人参为证。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心下痞硬,人参证。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心下痞硬,人参证。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背恶寒,心血不足,故用人参。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血不足,故用人参。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利止脉不出,亡血,故用人参。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证之脏寒,为血不足,故用人参。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吐下伤血,故用人参。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仲师明示:利止,亡血也,故加人参。
理中丸方有人参,亦为其证吐利伤血,故用人参。
综合述之人参药证为:1、津血不足口燥渴者;2、脉沉迟而不恶寒者;3、汗吐下后伤血者;4、病久血不足者;5、心下痞硬而不痛者。
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请大家解析阳明篇内这段条文下一篇:伤寒解难: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