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577|回复: 79

人参药证条文浅析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1-4 2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神农本草经》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以下为伤寒论条文: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有关白虎汤证之条文均无“渴”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有“大渴、口燥渴、口欲饮水”之证,可见加人参是用于口燥渴。而《本草》并没有人参主渴之谓,可见伤寒论之药证,是证于临床。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大烦渴,是因为大汗出伤津,津伤及血,阴血不足则渴,故加人参以止渴;脉洪为阳热,脉大为血伤。脉洪大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洪大不渴者,与桂枝汤。可见阴血不足而口渴,是用人参的依据。如《金匮》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亡血失精”谓之“劳”。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是表仍有邪;脉沉迟者,是气血俱虚。血少者不可发汗,故以桂枝汤加芍药人参以养血益气。脉沉迟为什么不用附子?此当无恶寒一证,如“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脉沉迟,若为阳虚,必然恶寒;若不恶寒,即为气血虚少。如“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腹胀满,是汗出伤血,因血汗同源,血伤,故以人参益血。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汗下伤血,故用人参益血。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证为什么用人参,因为血弱、气尽,血气不足,故用人参。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熬,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下之伤血,血不足则惊,故用人参。以264条为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吐下伤血,故悸而惊。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伤寒六七日,是行其经尽之期,病应或愈或传。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是桂枝证,微呕、心下支节是柴胡证,其用人参,是有心下支结,类心下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是人参证。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是人参证。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人参证。甘草泻心汤方应有人参,以《金匮》甘草泻心汤方有人参为证。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心下痞硬,人参证。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心下痞硬,人参证。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背恶寒,心血不足,故用人参。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血不足,故用人参。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利止脉不出,亡血,故用人参。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证之脏寒,为血不足,故用人参。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吐下伤血,故用人参。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仲师明示:利止,亡血也,故加人参。
   
    理中丸方有人参,亦为其证吐利伤血,故用人参。

综合述之人参药证为:1、津血不足口燥渴者;2、脉沉迟而不恶寒者;3、汗吐下后伤血者;4、病久血不足者;5、心下痞硬而不痛者。
   
    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20 收起 理由
王晓军 + 20 有理有据!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请大家解析阳明篇内这段条文
下一篇:伤寒解难: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1-4 22: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0-11-5 06: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发表于 2010-11-5 09: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0-11-5 14: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好文章!向您学习!忆曾读陈修园先生《神农本草经读》在“人参”条下之言与先生此说可谓有暗合之妙,今不妨录之以为贵文之羽翼:
     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语)
     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陶宏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兼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2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0
QQ
发表于 2010-11-5 15: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主之。病人本是虚寒,脾失健运下利,感受寒邪,复又误治,以致阴寒格热,吐利更加严重,此乃上热下寒,阴寒阳热互相格拒所致,故用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温阳益气,清热泻火,以协调阴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11-5 17: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2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王晓军) 的帖子

感谢赠文,对《本经》大论豁然醒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2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小红) 的帖子

“伤寒本自寒下”,应是得伤寒病,感受寒邪而自下利,不应是虚寒自利。若是虚寒自利,就是太阴病证,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不应出现上热下寒格拒之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伤血了,血虚阳亢,则下寒上热,致变寒热格拒,食入口即吐。个人看法,承蒙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5 23: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晓军所言极是,人参阳中阴药,救阴以制亢阳,此人参之法。
请教楼主,温胆汤是否应该加人参,来安魂定魄,以治失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6 03: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5楼(小红) 的帖子

引用第8楼李国栋于2010-11-05 21:07发表的 回 5楼(小红) 的帖子 :
“伤寒本自寒下”,应是得伤寒病,感受寒邪而自下利,不应是虚寒自利。若是虚寒自利,就是太阴病证,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不应出现上热下寒格拒之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伤血了,血虚阳亢,则下寒上热,致变寒热格拒,食入口即吐。个人看法,承蒙指教!
我认为此条解释的不够到位,应于147,157,158条互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可视为泻心汤法。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十世遗风于2010-11-05 23:38发表的  :
王晓军所言极是,人参阳中阴药,救阴以制亢阳,此人参之法。
请教楼主,温胆汤是否应该加人参,来安魂定魄,以治失眠?
赞同遗风先生“人参之法是救阴”之论。
温胆汤,或其他汤,只要有人参证,即阴血亏失之证,就可以加人参。如十味温胆汤方中就有人参,其证有惊悸失眠,惊悸就是心血不足的人参证。刘渡舟先生出师前的第一个处方,就是独参汤,用于惊悸失眠证,获神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回 5楼(小红) 的帖子

引用第11楼经方中于2010-11-06 03:51发表的 Re:回 5楼(小红) 的帖子 :

我认为此条解释的不够到位,应于147,157,158条互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可视为泻心汤法。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共有症状是呕而肠鸣,其肠鸣主热,其呕主寒,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热错杂之证。不同的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是寒格吐下,上热明显,故食入口即吐,其证用黄连三两,分作二服,黄连用量较大,而不用甘草,说明其胃不虚;三泻心汤证是心下痞硬,其证用黄连一两,分作三服,黄连用量较小,且用甘草三两以上,人参甘草同用,可证胃中虚。个人认识,错谬难免,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11-6 11: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李国栋老师能不能说说对这一条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白虎汤是清内热的。因为刚刚接触中医,所以问的有点幼稚,请多多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嘟嘟) 的帖子

这一条一直是有争议的一条。
若认为“里有寒”之“寒”,是“热”字之误,改为“表有热、里有热”,则失水准,等于病语,仲景不会这么写,当写“表里俱热”,有168条为证:“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写“表热里寒”,则与四逆汤证无区别,恐误读。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之“寒”,恐是无奈之写法。参看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39条的“寒分”之“寒”,应是指水湿,水湿上犯于胸,卧则喘满,故“不能卧,但欲起”,水蓄在心下,故“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是太阳病热伤津液了,故脉微弱;此本有寒分也,是说此本有水蓄结在心下;反下之,引太阳热邪入里,若利止,是热与水抟结心下,故“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又下利,此利是协热利。
读139条,可以明白“寒分”之“寒”,是指水。伤寒论指津液为阳,津液壅聚不行,则滞而化热,是为热邪,但不能称为“热分”,若称为“热分”,那么“热分”与“寒分”,就变成“热水”与“寒水”的意思了。津液是经过胃气化生而成,水是没有经过胃气化生,或津、血遇冷而发生物理变化,从而还原回来的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伤寒论有“寒分”而没有“热分”。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滑主实,主热,亦主水湿。故“里有寒”,当为“里有寒分”的意思。脉浮主热,亦主病势向外,故以辛寒之石膏清解热邪外出,以苦寒之知母清热下水。
另,临床也有所见,里有湿热,阻遏气机,局部不能得正气温养,而自感腹内凉,虽有里热,却欲饮热水,或欲热敷腹部的。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与176条“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与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应属一样的表述方式。身大热,是触摸的感觉,反欲得衣,是病人恶寒的自我感觉。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强调脉浮为表有热,脉滑为里有寒(分);350条“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是强调“脉滑”为里热,“厥”为里热遏阳,正气不得通达肢体末端,故“厥”。
个人体会,错谬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1-6 16: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辟蹊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0-11-6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厥”为里热遏阳,正气不得通达肢体末端,故“厥”。----此解甚高妙!热深为何厥亦深?是因为阳气被郁的结果,而阳气被郁的原因却有因热及因气之不同,如白虎汤证即因热而郁,而四逆散证却是因气机郁滞而厥。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条文中,凡于“此以”一词后的字句,均是解释“此以”一词前的脉、证,而不是预测该脉证未来的病机。如: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说“脉浮为热;脉滑为实、为热、为水湿。”也有原文为据,如: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
“脉沉滑者,协热利”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
“脉浮而细滑,伤饮”。

故有理由认为,176条之“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解释“脉浮滑”的病机,而不是预测该脉证“病机演化的过程”。
不知“浮滑二字下还有省语。这个省语是‘洪数小软’…”可有原文依据?而不是“后学于此颟顸而乱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11-6 2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李国栋) 的帖子

非常感谢李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11-6 2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8楼(李国栋) 的帖子

李老师的解释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太有帮助了!!

希望李老师多多发布一些类似的帖子,好让我们这些初学者正确理解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07

积分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07
发表于 2010-11-6 22: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古本是“表有热,里无寒”,这样解释似乎说得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有热,里无寒”之说,用词不够严谨。脉浮滑,应是表里俱热。
还有“表有热,里冇寒”一说,与“表有热,里无寒”一样,不仅罗嗦,而且用词不准。“里无寒”很难与“白虎汤主之”化等号,“里无寒”就要用白虎汤吗?何必要这样写呢?
还有“表有寒,里有热”之说。但是“表有寒,里有热”,不应出现“脉浮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6: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1楼(嘟嘟) 的帖子

中医是了不起的,伤寒论是了不起的。伤寒论是我的福分,你能喜欢伤寒论,也一定是你的福分。有一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人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我看这也是一个真理。有关伤寒的六经辨证、六病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五运六气辨证、体质辨证等等,孰优孰劣?这是要看具体情况的。我比较喜欢六病辨证,我是三部六病学派的,但我也学习一些其他辨证。比如五运六气,有没有辨证意义?为什么伤寒论之六病的命名,是按照六气顺序排列的?这些客观的东西,需要去发现它,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发明,继而有所创造,而后有所前进。只要喜欢,勤学多问,验于临床,出师是没有问题的,有所发现也是没有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0-11-7 0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军认为陈修园前辈论述的人参寒凉之性成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11-7 09: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楼(李国栋) 的帖子

谢谢李老师!!!您说得对只要喜欢,勤学多问,我相信保证自己和身边的人身体健康应该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7 16: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这才是学术探讨,李先生从一个层面剖析伤寒论给我们新的知识增长点。当然对伤寒论研究切入角度不同,认识也有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看过很多相关文章,能有李先生如此深度的不多。至于是与非是另一回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7 16: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李国栋于2010-11-06 23:24发表的  :
“表有热,里无寒”之说,用词不够严谨。脉浮滑,应是表里俱热。
还有“表有热,里冇寒”一说,与“表有热,里无寒”一样,不仅罗嗦,而且用词不准。“里无寒”很难与“白虎汤主之”化等号,“里无寒”就要用白虎汤吗?何必要这样写呢?
还有“表有寒,里有热”之说。但是“表有寒,里有热”,不应出现“脉浮滑”。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7 16: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条文中,凡于“此以”一词后的字句,均是解释“此以”一词前的脉、证,而不是预测该脉证未来的病机。如: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

     以上诸条都有争议,有认为错简的,有认为后人补入的,有认为把注混入正文的。细观之有些条文还是有理有据。伤寒论有争议的条文很多,讨论起来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9楼(xiaozheng) 的帖子

我认为弄清楚“六病”名的命名方法,能解决很多争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9: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学生,不是老师。有学友称我老师,那是尊称,我也就领情了,我接受的是“老”、而不是“师”。批评就是帮助,批评不分对错,批评更与原谅扯不到一块儿。这几年我在论坛曾被嘲骂过几回,和子先生和他们不一样,我不会介意。不过各自在自家的帖子里回应对方,这倒是我第一次经历。对于喜爱伤寒论的人来说,能在论坛碰头,就是有缘。欢迎和子先生多多批评,畅所欲言,我在这里致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0-11-9 12: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李国栋老师:

“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此乃为人学问之根本。和子心中恒存“师心”。年高者为师,师之善处当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师之不当处尤堪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师鉴己,可以知正知反,知耻知辱,可以端身正心,可以百尺杆头,更上层楼。为人为学之道,能不尊师乎?

虽然,但和子于此之外尚深信:

“敬师而不媚师,尊师而不迷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和子先生:
学术批评,应是根据不同论据而提出不同论点,应是指出别人论点或论据的不妥和错谬之处,超出学术内容以外的词语,就不是学术批评了,就会影响学术批评的气氛。例如指责别人是“颟顸而乱释”;颟顸而乱释的东西,岂能是学术?岂有搭理之必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证脉浮滑,前提是伤寒病。脉浮滑是伤寒病的表现。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分)”,是主以白虎汤的依据。因患伤寒病而表有热,里有寒(分),故其“脉浮滑”。
小结胸病,也是脉浮滑,故小结胸病也应里有寒分。同样是脉浮滑,为什么不说小结胸病“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呢?因为小结胸病,是太阳证误下,引邪热入里,其证已无表热。结胸病的病理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热入哪里了呢?热入心下了。“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心下属于里部。热从何部入于里部了呢?自然是从表部。从“而反下之”可证,下法是弄反了,下法的反面应是汗法,汗法的病位,应是表部。故说,结胸病是太阳证“而反下之”,使表热入里与里部之水湿结于心下。小结胸病的脉浮滑,应是湿热壅结于里,里热外迫,故脉浮滑。因其热与水湿结于心下,其邪热易从里出,不宜辛寒清解,故以苦寒之瓜蒌黄连,清解邪气从里而出。
白虎汤证之脉浮滑,是湿热壅聚于半表半里之胸膈以上,还未伤胃,故不渴,其邪热易从外出,故以辛寒之石膏,清解邪热从表而出。
白虎汤证病位偏上偏外,其邪热宜从外解;小陷胸汤证病位偏里偏下,其邪气宜从里解。故虽同样是“脉浮滑”,而一主以白虎汤,一主以小陷胸汤。
脉浮滑,是湿热证,而湿热证的病位,不尽相同。湿热证也不都是脉浮滑。故和子先生的批评,“症”,“证”要分清楚,批评的对。“症”,“证”,“病”,都分清楚,治疗方法和方证用药就清楚了。
至于“敬师、迷师”,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的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就是:“读书贵在存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栋先生对于白虎堂和小陷胸汤脉浮滑,讲解甚好。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个需要一种永不满足而谦虚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11 18: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条一直是有争议的一条。
若认为“里有寒”之“寒”,是“热”字之误,改为“表有热、里有热”,则失水准,等于病语,仲景不会这么写,当写“表里俱热”,有168条为证:“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写“表热里寒”,则与四逆汤证无区别,恐误读。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之“寒”,恐是无奈之写法。参看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39条的“寒分”之“寒”,应是指水湿,水湿上犯于胸,卧则喘满,故“不能卧,但欲起”,水蓄在心下,故“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是太阳病热伤津液了,故脉微弱;此本有寒分也,是说此本有水蓄结在心下;反下之,引太阳热邪入里,若利止,是热与水抟结心下,故“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又下利,此利是协热利。
读139条,可以明白“寒分”之“寒”,是指水。伤寒论指津液为阳,津液壅聚不行,则滞而化热,是为热邪,但不能称为“热分”,若称为“热分”,那么“热分”与“寒分”,就变成“热水”与“寒水”的意思了。津液是经过胃气化生而成,水是没有经过胃气化生,或津、血遇冷而发生物理变化,从而还原回来的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伤寒论有“寒分”而没有“热分”。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滑主实,主热,亦主水湿。故“里有寒”,当为“里有寒分”的意思。脉浮主热,亦主病势向外,故以辛寒之石膏清解热邪外出,以苦寒之知母清热下水。
另,临床也有所见,里有湿热,阻遏气机,局部不能得正气温养,而自感腹内凉,虽有里热,却欲饮热水,或欲热敷腹部的。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与176条“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与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应属一样的表述方式。身大热,是触摸的感觉,反欲得衣,是病人恶寒的自我感觉。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强调脉浮为表有热,脉滑为里有寒(分);350条“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是强调“脉滑”为里热,“厥”为里热遏阳,正气不得通达肢体末端,故“厥”。”

    李先生在此已涉及到此条重点,若不用“寒(分)”直接挑明《大论》“寒”字含多义,更能说明问题。
    读先生文受益多多。三部六病几年前在马文辉老师影响下稍有接触,能看的懂,一些思路对我很有帮助。
    希望李先生继续,各谈各的,我等受益。不然来论坛干嘛。路数不同,认识就有差异,无所谓。喜欢先生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蒙各位关爱,我是勉力而为,企盼指教!
“寒”字含多义,值得思考,比如“阳明中寒”与太阴虚寒,可能不尽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1 2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的“寒”字是热字之误,无论从条文无论从临床“寒”是很难解释的。
323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显然,表热里寒不是白虎汤证。不过这2条描述的里寒更-重于表热。
同时脉浮滑说明病位在上、在外仍在三阳,尽管都说是表热里寒,仍可以与三阴鉴别的。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1-11 21: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李先生继续,各谈各的,我等受益。不然来论坛干嘛。路数不同,认识就有差异,无所谓。喜欢先生的文章。”
  倘有争论,也为追求真理故。望先生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1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请李先生继续。
问题往往越讨论越明确,实在讨论不清就存疑,不必强解。毕竟是千古悬案。呵呵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2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数不同,感受有异,各抒己见,以求真知。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此条中“本有寒分”之“”,是否也是传抄之误呢?应为“里有热分”才是,否则,“利止者,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就难以理解。况且,若为“此以表有热,里有热”,句法有失水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11 21: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中先生说的是。“疑义相与析”我们各谈各的看法,大家的智慧凑在一起,都是提高都是进步。不一定非要求同,存疑更能培养判断力。我有一建议,就事说事,莫挑战,挑战可另开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1 21: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0楼(李国栋) 的帖子

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这已经很清楚了,难道微弱是热?请李先生指教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11 22: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表有热,里有寒”说法很多,林亿说: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又说:“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方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必表里字差矣。程应旌说:读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则知表里二字为错简。陆渊雷举证证之但又存疑。日本医家尾台氏,荣堂氏,山田氏及汤本求真亦从林程说。前注家以表寒里寒争论不已。究谁说是。值得一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22: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说指教,一点愚见,请批评。
“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我可是费解了许多年。若是心下有寒,而反下之,应必作痞,而不应必作结胸。所以,“脉微弱”之微,我认为是稍微之微。“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阳,应是病发于表阳证之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其脉浮紧,脉微弱者,应是浮紧之脉,经过二三日,稍微弱了,为什么稍微弱了?水气有些入里了,故不能卧,但欲起。脉微弱若是少阴证之微脉,医者怎能“反下之”?况且若是少阴证之微脉,则“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就与理不符,无法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2 0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分明是素有宿疾——寒或水饮,故文曰:“此本有寒分也”。正因为“心下必积”才“不得卧,坐起不安”。这时心下积,应该还有纳差,成为主要矛盾,故“反下之”以求缓解。
下--误下,古人难道都是庸医?肯定不是。必有可下证,只不过心下积成为主证,所以才下。包括其他误下等条文,都可以这样理解。这时的脉也不是浮紧脉了,微弱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伤寒论》也没说太阳病都是浮紧脉。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2 03: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0楼(李国栋) 的帖子

当热,“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里的寒改成热与仲景的文笔不符,也没有更好的字来代替,其实更没必要更改,只当是断臂的威尼斯,是一种残缺美。
这并不影响白虎汤的应用。
历代医家还没听谁用白虎汤治表热里寒的呢,如果用白虎汤治323,370条的外热里寒会怎样?那就不言而喻了、、、、、、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07: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有寒分,是“本有宿疾——寒或水饮”,解释的很好,能这样理解,那么“表有热,里有寒”之“寒”字,就不是“热”字之误了,就不是很难理解了。很难理解的是“脉微弱”,“脉微弱”之“微”,若是四逆汤证之“微”,若下之,不可能成结胸病。结胸病应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发于阳者,应是表有阳热,其脉不可能是四逆汤证之“微”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1-12 16: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渊雷说:此条主疗文,当从玉涵,而互易表里二字。浮滑是白虎汤本脉,表寒里热,即所谓热厥,亦即所谓真热假寒,其人肤冷,而脉滑口渴,欲得冷饮者,是也。厥阴篇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正是此证,但热厥者,脉当沉伏而滑,此云浮,为可疑耳。
   日本医家山田氏说:林程二说考证明备,引援详备,--------。
   看来此条争议多倾向于寒热二字互讹。陆渊雷虽举189条证之,但又疑热厥脉当“沉浮而滑”。这么说即表里二字互易又当以沉易浮,方能圆其说。
   若还记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易作表寒里热结合脉浮是免不令人误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2 2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7楼(李国栋) 的帖子

一家有一家的仲景 ,一家有一家的伤寒。所以千百年来在文字上纠缠不清,各执一词。据不完全统计有700余家对《伤寒论》注解,谁是谁非以何为标准?恐怕有些东西仲景也说不清楚。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0-11-12 2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李先生继续,不要以我的郑声乱了你的雅兴。
其实你讲的很精彩!真的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21: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仲景大论,盖含“微”字之词,看“微”字之义:
脉微缓,脉微弱,脉微涩,脉微浮,脉微细,脉微实等,以及微呕,微喘,微烦,微热,微利,微溏,微痛,微汗,微结,微火,微沸,色微黄,身微肿,微恶寒,腹微满,大便微硬,微盗汗出,头微汗出,微和胃气,背微恶寒,四肢微急,微发热恶寒。
  明晰一微字,明白一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2:54 , Processed in 0.25298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