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993|回复: 23

《辅行诀》与《内经》五行五味关系差异研究及其他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0-6-2 08: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辅行诀》与《内经》五行五味关系差异研究




上一篇:是贴金还是抹黑
下一篇:传统的中医遭遇政策的诘难
发表于 2010-6-2 10: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晚通宵在看辅行诀,到天明时基本有些明白。
结论和楼主一样,内经错了!!!
但是我主要研究仲景组方原则,仲景与辅行诀处方的演变。
桐君采药说不定是被遗忘的中医最重要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9: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五角星最重要,楼主可以细细看。我看懂了。
懂了还是没用,桂枝汤五味药如何组方?小柴胡汤如何组方?
两体一用是泻,如枳实芍药加生姜,两酸加一辛;两用一体加化味是补,如党参甘草加干姜加化味白术苦味。

这部书的价值是肯定的,但是已经看不到原味了。
我个人觉得还有易经,五运六气的东西在仲景东西中,所以我暂时不看此书了,用它的方做临床实验,看有无奇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0-6-3 0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答应思玥网友要整理对比一下《辅行诀》和《内经》的异同,没想到楼主捷足先登了,这让我省了不少事,谢谢了。另,五脏症候的条文,《辅行诀》也有不少与《内经》不同之处,而且我觉得辅行诀更合理。我是个懒人,还望楼主对比整理一下。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451

积分

1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1
发表于 2010-6-4 21: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只是古人在生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识和方法论,借理说事,格物论道.隐藏于其后的,对生命本然规律的探讨才是实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5 16: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前我在中医网\\伤寒论坛等多个网站上提出疑惑.一直没有下文.看来还是本论坛水平高!向楼主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5 17: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有理由怀疑,《内经.素问》中的五行与五味的关系和五脏泻法是不是因为历代不断的补校把它们校歪了。西汉〈内经〉成书时校过一次,王莽上台后“异一说”时大概也改过一次;唐代王冰又校过一次;北宋林亿等人又校过一次,改了六千多字。如果真的如此,中医问题就大了。"赞同楼主怀疑。提供以下不同观点,以资参考。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先生考证文章认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近代作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补肾汤有云: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地榆”“伏龙肝”“遗精”“熟地黄”“牡丹皮”等术语,还有“一分”计量单位。因为上述研究者都肯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而且为陶弘景所撰,其中的医方《汤液经法》所载,下面笔者就这些术语进行分析考证。
1、遗精:遗精乃中医病证:宋以前医家有“失精”“梦失精”“泄精”“精溢”等名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泄精”,《诸病源候论》称“精溢”,其中的虚劳病诸候篇云:“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而“遗精”出一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篇云:“治遗精梦漏,关锁不固,金锁丹。”其后《丹溪心法》《医宗必读》《景岳全书》将遗精列为专篇进行论述。故“遗精”一词乃南宋以后医家用语。
2、熟地黄:地黄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前医家称“地黄”、“干地黄”、“生地黄”,未有称“熟地黄”者,考“熟地黄”之名出自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其文曰“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因而“熟地黄”乃宋以后家所用。
3、牡丹皮:亦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医家均称“牡丹”,考牡丹皮之名乃出自金•张元素《珍珠囊》。
4、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瘦,恶疮,……除消渴,补绝伤,”“主内漏不止,血不足。”故唐代以前本品主要用于妇科及外科疮疡及金疮;唐•《药性论》补充地榆之重要功用谓:“止血痢”。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明确了本品在血证及痢疾方面的重要功用及主治,云:“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宋以后逐渐总结本品之功效为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疮。因而,小补肾汤中“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显然为宋代以后的用法。5、伏龙肝:伏龙肝之名出《名医别录》。
6、“分”的计量单位:考汉代计量单位中唯有“铢、两、斤”而无“分”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 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亦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在《武威医简》中的医方有以“分”计量,然《武威医简》之“分”即份也,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分”,而是等份之意,为比例之“分”,在方中无分、两混用的现象,方中凡用两者,则均为两,用分则全为分。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方剂以“分”计量,如: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瓜蒂散、半夏散、四逆散和牡蛎泽泻散等,但在方中并无分、两混用的现象。唯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麻黄升麻汤有分、两同用,其文曰: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但对比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厥阴病状第三,则云:“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二两半、知母十八铢、葳蕤十八铢、黄芩十八铢、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芍药、桂枝、石膏(碎,绵裹)、干姜、白术、茯苓、麦冬(去心)、甘草(炙),各六铢。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说明宋本为后人所改。此外,《辅行诀》之小补脾汤中亦有“加茯苓一分”、“加人参一分”、“加干姜一分”;小补肺汤中有“加海蛤一分”、“加泽泻一分”;等语,方中则分、两混用,显然不是汉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均将“一分”改为“一两”,并解释为“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其实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说“六铢为一分”,上述汤方中的“一分”为六铢,在上述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亦有六铢之量。所以马继兴先生的更改是毫无依据的,他的解释也是一种臆断,如果只有一处是写“一分”,则有误写的可能,而《辅行诀》中用“分”计量者是多处,又在不同的方剂中,且甲本是按所谓的“原卷子”抄录,而乙本又是张大昌认真整理的,不可能两本都在同一处有误吧!假若小补脾汤、小补肺汤、小补肾汤等为《汤液经法》之方,则应写作“六铢”而不是“一分”,这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五脏补泻汤方并不是《汤液经法》之方。
从以上分析可知,《辅行诀》所用术语多为南宋以后医家之语及药名,因而,《辅行诀》所载方不是《汤液经法》之方。敦煌遗书写卷的抄写年代,大致在南北朝、隋、唐、五代之间,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西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所写的《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而《辅行诀》此段文字所用上述术语如 “遗精”“熟地黄”“牡丹皮”均晚于敦煌遗书写卷的最后年限,此外,“地榆”的用法也是宋代以后的用法,故可以肯定《辅行诀》不是敦煌遗书写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6-6 07: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此句解释了气上冲的病机是腠理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0-6-6 07: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ly1586) 的帖子

有据!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0-6-6 13: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承认6楼的考评是有理有据的。但这些内容均出自小补肾汤后的加减,因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小补肾汤之后的加减为近代所补,不能以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整部《辅行诀》是近代伪作!
    此卷子虽在太老师家传承三代,以太老师张大昌学习研究的时间最长,像小补肾汤方后的加减极有可能出自太老师之手。或出于对医理的考虑,或出于实用的需要,或出于普及的心切,或出于教育的方便,或出于对禁方的呵护。我们对于《辅行诀》这样的绝世经典,要谨慎对待。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0-6-6 14: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块洁白的美玉,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有两个乌点。一种选择是因其不纯而抛弃;一种是利用这两个乌斑作龙眼,雕琢成了一条龙。我们要学习哪个?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6 14: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块洁白的美玉,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有两个乌点。一种选择是因其不纯而抛弃;一种是利用这两个乌斑作龙眼,雕琢成了一条龙”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对待古籍,也许考据学的细分缕析有一定意义,但对于后人而言,我们重要的是学习先贤的技术思想,观其否能为我所用,而不必强文字上的求全责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6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正明它是一块洁白的美玉,方可不计较美中不足的是有两个乌点。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先生考证文章还有以下:
《辅行诀》云“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明确说明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出自《汤液经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六神中的大、小朱鸟汤:《辅行诀》:“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朱鸟汤中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之语,此一描述出自《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及《圣济总录》等书。《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蛊注痢篇云:“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和《外台秘要》。卷二十五蛊注痢篇云:“《古今录验》疗纯痢血如鹅鸭肝,并协蛊毒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云:“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 蛊注痢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相似。
    大朱鸟汤有“恶毒痢,痢下纯血,……弱瘦如柴”之语。考汉代,无“痢”之病名,《说文》亦无“痢”字。《内经》有“肠澼”之称,《傷寒论》称“利”“下利”等。魏晋之际,始有“痢”之名,“痢”字出《玉篇》卷十一疒部:“痢,泻痢也”,葛洪《备急肘后方》则有“毒痢”之语。
此外,在此二方中,阿胶的计量单位为“锭”,阿胶为“三锭”。考小朱鸟汤即为《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为“三两”,宋本林亿曾在“三两”下注“一云:三挺”,《千金翼方》为“三挺”,《外台秘要》作“阿胶三两”,宋臣注“一云:三片”。考“锭”字,古时用金或银铸成一定形状,名之“锭”,其轻重略有定率,或五两或十两不等,在元以前称“铤”,故清代翟灏《通俗编》云:“世俗计金银以锭,锭为铤之讹。”后又用作计量金、银、墨等物的单位。汉代时,锭是指盛熟食无足的蒸器,并不是计量单位,如《说文》:“锭,镫也。” 锭和镫均是古代盛熟食器皿,《廣韻》:云:“豆有足曰錠,無足曰鐙。”,豆是指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挺”古代可用作挺直物的量词,如《仪礼乡饮酒礼》:“荐脯五挺”。故《辅行诀》中大小朱鸟汤之“阿胶三锭”并非汉制。从以上分析可知,《汤液经法》为西汉时期之书,不可能有“毒痢”之语及以“锭”作计量单位,也不可能以晋唐时代“蛊注痢”的表现来描述“下利纯血”,是《辅行诀》作伪者以《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篡改为“大、小朱鸟汤。”可知《辅行诀》之伪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6 15: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跟楼主一样怀疑,《内经.素问》中的五行与五味的关系和五脏泻法是不是因为历代不断的补校把它们校歪了。这可是中医理论的大问题啊!!!
非常赞赏十世遗风的务实求正。“用它的方做临床实验,看有无奇效。”毕竟能临床有效才是硬道理!
弄清《辅行诀》与《内经》的是与非,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10-6-7 09: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鸿声先生兴趣的话,是否应该考证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他妈的”“什么东西”最早出于何典?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10-6-7 1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从药证、方证及药物应用频度等方面对《辅行诀》进行分析,《辅行诀》和《伤寒论》是同一流派。罗先生的考据虽然有理由,但未免表浅了些。一本有价值的医书,在家传、传抄的过程中,可以随着时代而不断修改其中内容,如医学名词、计量单位,此种跨越时代的修改从侧面反映了该书的流传及临床价值,尤其这是一部医学临床著作,它的生命力正在于临床。在计量单位上,如《金匮》中也有以“分”计量的方剂,如侯氏黑散、薯蓣丸等等。此外,敦煌学并非独指汉代著作,它的文献所跨越的年代很广远,同样也包括唐代抄本。

比对《辅行诀》与《伤寒论》的方证条文,从言语措辞上,《辅行诀》粗糙,《伤寒论》简约,所以笔者同意《辅行诀》源自《汤液经法》的推测,当然并非说它一定直接“转载”,但有间接而曲折的文献联系,应该和张仲景当年的学习资料差不多。

对于〈伤寒论〉中记载的黄连阿胶汤黄连4两的用量,我比较迷惑,不过是心烦失眠,有必要如此大量吗?但根据《辅行诀》中记载的“恶毒痢,痢下纯血”“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的条文,此种用量是合理的,因为白头翁汤用黄连3两,治疗热痢。所以,〈伤寒论〉条文的“心中烦,不得卧”当为热痢的伴随症状,是“恶毒痢,心中烦,不得卧”,如此方能用4两,否则单纯的精神障碍,用1~2两足够。

再如竹叶的药证是什么,在〈伤寒论〉中难于归纳,但《辅行诀》里说的很清楚,主“烦热汗出”,此点在文献价值上是《伤寒论》所不具备的。

以上只是略论一二以说明《辅行诀》的临床价值及研究方法。《辅行诀》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方证、药证体系,尤其是对于〈伤寒论〉的补充、映证作用,

对于《辅行诀》中出现的五行内容我就不想说了,笑笑而已吧,其实何必拿《辅行诀》来比对《黄帝内经》,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内部,对于五行的归属也未统一。何妨想象,当年编纂《黄帝内经》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私学医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争的面红耳赤?最后以抓阄取胜恐怕也是有可能的。或者某人官阶高,作风更为生猛些,如王冰者,有执笔之利。

桂枝这味药物,你说它归何脏腑经络?我看,桂枝统一切脏腑经络,不信的话,可以研究一下桂枝类方的病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7 1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沙丘沙) 的帖子

[s: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7 1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芭窗夜雨) 的帖子

"对于《辅行诀》中出现的五行内容我就不想说了,笑笑而已吧,其实何必拿《辅行诀》来比对《黄帝内经》,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内部,对于五行的归属也未统一。何妨想象,当年编纂《黄帝内经》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私学医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争的面红耳赤?最后以抓阄取胜恐怕也是有可能的。或者某人官阶高,作风更为生猛些,如王冰者,有执笔之利。"
兄台说的也有道理.这也许就是汉以后中医百花齐放的原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先生的文章我是看过的。我认为他的论证得出此书是宋以后人伪作的结论并不可靠。
1、    首先此书学术界其实并不肯定它是敦煌遗书。只认为很可能是。张光荣先生当年只是从敦煌一带以48银圆从一不知道姓名的开烟馆有烟瘾的道士手中购得此卷。说它出自敦煌遗书是此道士说的,(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敦煌一带修道之士历代传承的东西,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是有可能的)。张大昌最早期的记忆就是这样的。后来钱超尘、马继兴等人的说法我认为不足信。这点见王雪苔的《〈辅〉校注考证》说明。
2、    学术界大多认为此书较古老。
3、    罗说的一些药物的最早出处有些道理,但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当年写书者看的资料也许有很多是今人看不到的。
4、    关于药物单位“分”和“药物”名称的问题,抄书者是有按当时的度量衡单位改变原书单位和药物名称的习惯,今天也一样。
5、    张大昌有将书“完美”化的倾向,他的想法和文献考据家想法不同,是有在原书上增减的做法,这在王雪苔的《〈辅〉校注考证》也有说明。   王书以外的书中的《辅》书内容有很多应该就是张大昌后来补充的。
6、近代人伪造此书我认为不可能,没有人有这种能力,有所增改是可能的,凭空而造不可能。书虽短。但涉及的东西非常多。我估计连钱超尘之类的考据家凭借近30年的考古发现来作伪都没有这种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6-7 13: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辅行诀》与《内经》五行与五味的关系研究有突破。后学受益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567

积分

19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7
QQ
发表于 2010-6-8 09: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尽信书不如无书。另外,推究一只鸡蛋是哪一只母鸡下的,这个可能意义不是很大。我是个平凡的临床中医,我最关心的是其方有无实效,近大半年治肺病参用《辅行决》方法,确有良效。
拈花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xuelul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0-6-8 11: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方之理,杰出伤寒。
明伤寒者,可明百书。
方证之辨,伤寒指路。
参阅百书,取舍不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58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8
发表于 2010-7-2 17: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辅性诀对五行五味五脏的之间关系的论述,特别是体用关系的说法,符合辩证法思想。
用之临床,过有效验,反思伤寒,更有新意。
我和拈花指月兄的意见一样,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88

积分

179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8
发表于 2011-6-20 2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分生理和病理,这样内经和辅行诀就统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3:08 , Processed in 0.2740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