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李国栋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复制链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3 15: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3 16:33 编辑

湿热论(二十)
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元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薛雪自注:湿热伤营,肝风上逆,血不营筋而痉作,上升巅顶则头痛。热气已退,木气独张,故痉而不厥。投剂以息风为标,养阴为本。
汗出热不除。
汗出不解,大热入胃。舌光绛,脉细数。
或痉,忽头痛不止者。
第五条是气营两燔,治宜清气凉肝熄风之法。
二十条并无壮热口渴,说明热邪已深入营血。
肝主藏血,血热津耗,则肝亦热而阴亦亏。肝热阴亏,血不养筋,乃致筋脉拘急而动风。
风化为火,风火上攻清窍,则头痛不止。
本证之见动风,其病在肝,而其本在心营,乃热伤营阴,引动肝风,故称之为“营热动风”。
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阴亏以养阴为本,玄参、生地黄、女贞子养阴。营热得除,则肝热自消,营阴得复,则肝阴亦充。
息风为标,羚羊角、钩藤、蔓荆子,清肝息风。
亦可用紫雪丹治之。(有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之功,故营热动风者可用)
热气已退,木气独张,故痉而不厥。
所谓热气已退,并不是营热已退,只是虚实程度不同。痉而不厥还是热,不单纯是木气独张。
若是痉厥并至,则是热极生风。
证见:热扰心神,神昏,甚则躁扰狂乱。热邪上蒸,气血上涌,乃致头晕胀痛。肝藏血,血热炽盛,则肝热必盛,肝主筋,肝热炽盛,则筋脉拘急,而致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热邪内炽,正邪相争于里,阳气闭郁于内,不达于四末,故四肢厥逆。
热极生风与营热动风虽均为热邪引动肝风,但二者病机不同。
热极生风乃肝血热盛,热炽筋挛而致风动,属实热证。
营热动风乃热伤营阴,引动肝风,其证既有邪热,又有阴伤,属虚实挟杂之候。
营热动风治当清营透热为主,佐以凉肝熄风。和第四条的通经清热化湿之法,要做区隔。
而热极生风则应治以凉肝熄风之法。方用羚角勾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4 1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4 10:39 编辑

湿热论(二十一)
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五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薛雪自注:湿热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活法,临证者宜知所变矣。
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
此暑邪闭郁腠理。暑入阳明,湿邪阻碍气机而内闭,阳郁而热,小便不利则身黄。
金匮: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家腠理郁闭,身疼无汗,瘀热在里,当属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六一散合薄荷,同理。
重用六一散,可见旨在清暑利湿,兼以解表。
湿热发汗,昔贤有禁。
这是乱讲了。湿家腠理郁闭,身疼,无汗,发热,就是要发汗啊。
金匮: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以火攻之。
金匮: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湿家表实少不了麻黄。
近代张锡纯提出: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宜用薄荷代之。可参考。
若有喘则不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4 16: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二十二)
湿热证,按法治,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则用理中法。
薛雪自注:升降悖逆,法当和中,犹之霍乱用六和汤也。若太阴惫甚,中气不支,非理中不可。
湿热证,按法治,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者。
大概是外证已解,但胃内停水依旧。
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吐下并至,通常是水热互结,否则怎么叫升降悖逆呢?若中虚,则升清不得,故胃降不能。
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
伤寒泻心法是辛开苦降甘调,中气亏虚无热当不得苦降。
甚则用理中法。
理中者,燮理中焦之阴阳也。对脾胃虚寒引起的吐利,效果很好。
升降悖逆,法当和中,犹之霍乱用六和汤也。
《医方考》中的六和汤是一张健脾化湿的好方。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白术、甘草、藿香、木瓜、厚朴、扁豆、赤茯苓。
此方加减尤适用于温温初起,湿重于热为证情。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乃四君也。伍以扁豆,健脾养胃,益气渗湿;又其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
砂仁芳香味辛,能宣中焦,和畅脾胃;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和中,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苦温燥湿,和胃止呕;藿香理气而宣内外,和中而化湿浊;木瓜和胃化湿,而止呕泄。
全方以健运牌胃为主,且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诸法于一方,使脾气振奋,运化得司,水湿无源,表里之湿内外分解。
若湿中有热者,加竹叶,滑石泄利湿热。甚者酌加黄连、山栀苦寒清热,兼以燥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5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二十三)
湿热证,十余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薛雪自注:热入厥阴而下利,即不圊血,亦当宗仲景治热利法。若更逼入营阴,安得不用白头翁汤凉血而散邪乎。设热入阳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师仲景治下利谵语用小承气汤之法矣。
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
左关弦数,是肝经有热。腹痛,下利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小便发黄。肝不疏泻,湿热下迫。
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十二。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汤证、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有何不同?
白头翁汤证,湿热之邪郁遏不解,肝气失于疏泄,气机壅塞,大肠传导不利,秽恶之物腐败肠道,络脉损伤,形成热利。
黄芩汤证,少阳邪热不解,内迫阳明,逼液下趋,大肠传导失职。证见:口苦、咽干、目眩,下腹痛,心烦,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葛根芩连汤证,表邪内传,邪热入于肠胃,肠热下迫。证见:发热、口渴,喘而汗出,下利气秽,灼肛,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阻滞大肠,发为痢疾之候。可用加味白头翁汤《温病条辨》(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去甘枣)
若腹痛轻,热伤营阴,属虚实夹杂之候。可用秦皮汤。
《范汪》疗伤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汤方。(白头翁汤去黄柏加阿胶)
秦皮(三两) 黄连(四两) 白头翁(二两) 阿胶(三两)
上四味 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绞去滓,纳胶令烊,适寒温,先食饮七合,日二服。忌猪肉冷水。
若大便溏甚,一昼夜三四次,脉仍数者。舌红裂,无苔,阴虚液伤加重。
秦皮汤+牡蛎(合一甲煎)
热入阳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宜师仲景治下利谵语用小承气汤之法矣。
此乃正宗的伤寒治法。
白头翁汤证是肝经湿热下迫,下利热有去处,不会谵语。
实则谵语,有谵语必定胃气生热,热入血室。
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脉浮而紧,是弦脉。腹满谵语,肝乘脾也。
厥阴篇中接着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和谵语同步出现,是肝热乘脾,以致胃内成实,燥实内阻,热结旁流。
此时热已成实,单刺期门泄热不行了,得用小承气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5 17: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5 17:25 编辑

湿热论(二十四)
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水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薛雪自注:同一下利,病有厥少之分,则药有寒凉之异。然少阴有便脓血之候,不可不细审也。
尺脉数。
肝肾阴虚火旺,虚火内扰。
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水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邪入少阴,热伤肾水,最伤津液。无论汗下,都要禁止。
下利伤阴,当出现心烦咽痛,这是非常考验辨证功底的。主要就是辨实热还是虚热。
实热,如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阴虚下利,用银花、白芍、山药、牡蛎、五倍子、乌梅等益阴止利。
若无效则要考虑,胃中虚、虚热上扰,客气上逆,病在手少阴心经。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九。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猪肤汤在伤寒论中算是个冷门方,会用的很少。但如果能真正搞懂这个方,便超越了世上95%的所谓经方医家。
猪肤汤拆解开来,可以从三个方来理解。
灵枢: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猛疽刺破后,用猪油含之,与伤寒猪肤汤相似。少阴热化,邪热下注,下利阴伤至虚火上炎,此咽痛为轻度红肿。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灵枢: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
升清降浊为天地间的纲纪,是生长收藏的规律,并终而复始。
若是浊阴不下,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咽䐜胀即为咽痛。
“浊”,客气也。客气上逆至咽的粘膜,故咽痛。
甘草之缓,减慢精气上注与客气上逆,使浊阴下输于体外。
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阴虚下利,此利在下焦。
白粉(粳米粉)性平,味甘。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脾胃、补中气、固肠止泻涩肠的功效。
客气上逆,实热用芩连甘草;虚热用猪肤汤,舌红无苔,尺细数。
然少阴有便脓血之候,不可不细审也。
少阴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因便脓血者,肠内痈脓溃破,热邪得下,浊阴降,故其喉不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6 14: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6 14:42 编辑

湿热论(二十五)
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肥胖气虚之人夏月多有之病。
薛雪自注:湿邪伤阳,理合扶阳逐湿。口渴为少阴证,乌得妄用寒凉耶?
身冷脉细,汗泄。
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什么叫内外俱虚?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身冷,汗出,亡阳也。
胸痞。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
这个胸痞是胃气上冲引起的气痞。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口渴。
肾阳虚,膀胱无法蒸化津液,故口渴。
舌白。
舌白而滑,阳虚阴盛。
宜人参、白术、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这个组方有一定启发。
可以认为是:附子汤去芍药加益智仁;或真武汤去芍药、生姜加益智仁。
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
无吐利,说明寒邪尚未影响脾阳,属少阴经证。
辨脉法: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血不利则为水,芍药有助于肠道津液互渗,利小便是其结果。
为何要去芍药?前面讲过,胸满去芍药,主因是气海内正气不足。
一是脉促,气海被邪气占据后胸满,正气(宗气)被压缩,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进到心脉,因而会造成血虚。
二是脉细,胃气虚,宗气不足。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禁用以芍药为代表的活血法。
去生姜是心下饮结,而非小肠停水。
用人参是脉细荣虚。
加益智仁有暖肾固精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6 21: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6 21:11 编辑

湿热论(二十六)
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之阳,宜仿缩脾饮,冷香饮子,甚则大顺散、来复丹等法。
薛雪自注:暑月为阳气外泄,阴气内耗之时,故热邪伤阴。阳明灼烁,宜清宜滋。太阴告困,宜温宜散。古法最详,医者鉴诸。
恶寒,面黄。
平脉法: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
卫气生于胃,卫气衰则戊土虚而面色黄。
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
316条: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湿困太阴之阳。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这里要一分为二的看。虽说自利不渴,寒邪入脏,当以甘草干姜汤打底,或直接用四逆汤。
不可忽略的是脏有寒,必有厥。如果仅仅是四肢懒,并无四肢厥逆,说明脾阳影响不大。
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胃内停水当不渴,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即有胃内停水,又有膀胱气化不利,要用真武汤。
真武汤阳虚并不重,它是心下寒湿停聚,郁遏阳气。阳虚又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不利。
316条:真武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胃内停水,若呕反而要去附子,为何?
道理和吴茱萸汤证类似,寒在胃,寒邪上逆而吐,要多用生姜,故不用附子。
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真武汤的主证是胃肠内停水,兼膀胱蓄水,以致水气泛滥到全身。
因此叫湿困太阴不妥,叫湿困阳明可能更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7 08: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有个初学者问我中医入门的问题,该不该先从伤寒论入手?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我给他做了行业间类比,也不晓得他能不能听懂。
学习伤寒论需要明白,它在中医学科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学科内自我评价,通常不容易被人理解。
因为他是搞机械的,我就用机械和中医做类比。
机械专业的学习,基础是物理以及力学,之后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一般把物理和力学叫做理论课,机械原理和零件叫做技术基础课。
作为一名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不搞设计,一般来讲学习了机械原理和零件,实践中基本就够了。
在中医学科里,技术基础课就是伤寒论。伤寒论的理论是中国哲学和黄帝内经。
阴阳、气血、升降,这些都是哲学概念。随着祖先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逐渐把这些概念运用医学,于是形成了黄帝内经。
具体到气血运行如何用药,伤寒论就出现了。套用技工培训的应知应会,黄帝内经是应知,伤寒论是应会。
学习黄帝内经最好的参考书是伤寒论,反之学习伤寒论最好的参考书是黄帝内经。
伤寒论是讨论人体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的专著,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维护保养的专门手册。
伤寒论药物不多,用药具有广谱性。它不能包治百病,但通过对营卫气血的调理,取得一定程度的阴阳平衡,来实现治疗疾患的目的。
和机械学相似,技术基础课之后就进入专业课。中医学的专业课就是专科专病,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匮要略。
所以伤寒杂病论学习,前半部分是技术基础课,后半部分是专业课。
根据应用需要,学习本身差异性极大。同样一门机械原理和零件,在技工培训班可能一个月就讲完了,在大学机械专业要讲一年,在麻省理工或许学的更深。
伤寒论也是同样道理,就看个人定位。用技工班的方式快速入门,能很快上手。想要深入研究仲景理法,提升应用的能力,那就没底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和其他学科最大不同的是,人体构造不会发生变化,伤寒论作为人体维护保养手册,它的定位和功能也不会发生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7 20: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二十七)
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薛雪自注:滑可去着,郁李仁性最滑脱,古人治惊后肝系滞而不下。始终目不瞑者,用之以下肝系而去滞。此湿热之邪,留于胆中。胆为清净之府,藏而不泻,是以病去,而内留之邪不去。寐则阳气行阴,胆热内扰,肝魂不宁,故用郁李仁以泄邪。必用酒浸者,酒入于胃,先走于胆也。枣仁之酸,入肝安神,而制以姜汁制,安神而能散邪也。
惟目瞑则惊悸梦惕。
目瞑,反指不得眠,目不合。
惊悸梦惕:心气虚,心阳不足。
前面我谈过酸枣仁汤。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血虚则目不合。
惊为乱气,偏实;悸为水气凌心,偏虚。
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
胆气未舒,为何用郁李仁?
郁李仁。本经:味酸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郁李仁是个利水药。
至于薛雪说,郁李仁性最滑脱,源自本草纲目。
用酒能入胆,治悸、目张不眠,源自本草备要。(钱乙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能散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而目瞑矣)
灵枢: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
郁李仁用酒,有助于疏肝。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手足少阳经脉相互联系,故胆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契机方能升降自如。
三焦是气机运行的通道,津液停滞则易致气郁。
灵枢:目下果大,其胆乃横
素问: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所谓胆横不下,还是三焦不通。用郁李仁利水,是利三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心者,神之舍也。郁李仁和酸枣仁利水,水不上泛,心阳得一时之喘息,待其回转,心液自敛,气化得复,津液亦得布散。
合眼则悚然而醒 (或惊惕而醒 ),或睡梦中扬手掷足、手舞足蹈,或刚合眼阳气入阴则筋惕肉瞤、手足抽动,用郁李仁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9 16: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29 19:23 编辑

湿热证(二十八)
湿热证,曾开泄下夺者,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
薛雪自注:开泄下夺,恶候皆平,正亦大伤,故见症多气虚之象,理合清补元气。若用腻滞阴药,去生便远。
曾开泄下夺者,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
热病后期,余热羁留伤阴。
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干呕不止,胃热而不嗜食,胃气渐消,也可用麦门冬汤泻胃热。
还有一种是外感热病余热未清引起的百合病。神思不清,倦语,很像似心神涣散。
金匮: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尿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无论外感热病,灼伤心肺之阴,或内伤情志,五志之火消烁心阴,都会导致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而成百合病。
百合病是病在手太阳小肠,小肠瘀热,或蓄血或热入膀胱。可以看做抵当汤轻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29 20: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二十九)
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黄芪皮等味。
薛雪自注:此条脉症,全似亡阳之候,独于举动神气中得其真情,噫!此医之所以贵识见也。
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
这是伤寒厥证。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素问: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卫气入营,阴与阳并,气血开始出现紊乱,于是厥证出现了。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所谓深和微,是阴阳失衡的反应。四肢为诸阳之本,卫热入营越厉害,发热越重,四肢运行的卫气就越衰。
为什么能看出来不是少阴证?少阴证只有自利而渴,不可能出现汗出而渴。
汗出而渴,只能出在阳明。
如大汗出,胃中干,五苓散。大汗出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头汗出,小便不利而渴,瘀热在里,茵陈蒿汤。
茎痛,只有肝肾阴虚。若阳虚,必然茎缩。
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黄芪皮等味。
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清气被胃内湿热所阻不能达于手足,故手足发凉。伤寒用茯苓甘草汤先治水,但湿热不行。用温药利水而不清里热,厥逆更重。
这个组方近似五苓散去术合猪苓汤。猪苓汤主下焦,育阴利水。
五苓散去术,主要是胃内停饮。不像苓桂术甘汤那样水气上冲的很厉害,故减去升清利湿解表的白术。
改阿胶为黄连,是因为猪苓汤下利伤阴用阿胶;现在肠胃湿热,当用黄连清热燥湿。
黄芪皮助桂枝升清,虚证可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30 13: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三十)
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
薛雪自注:阴缩为厥阴之外候,合之足冷,全似虚寒矣。乃谛观本证无一虚,始知寒客下体,一时营气不达,不但证非虚寒,并非上热下寒之可拟也。仍从湿热治之,又何疑耶?
发痉,神昏。
和第六条像似。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独足冷。
足冷,熟悉伤寒的知道要么热厥,要么心肾不交。
阴缩,下体外受客寒。
论寒者众,论热者少,其论湿热者更鲜。
厥阴寒湿壅于经隧,久而化热,困遏阳气而不展,致宗筋拘急而发阴缩。
素问: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君火位于上,必下济于肾水,方可阳施阴化,而不形成水寒之证;肾水在下,必上滋于心火,方使心火不至于独亢。
水与火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从而,使水火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以上即有心火亢盛的发痉,神昏;在下则见阴缩,足冷。故投黄连阿胶汤以泻南补北,交通心肾,而达到水火既济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3-30 13: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3-30 15:59 编辑

湿热论(三十一)
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迷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栀子,无汗者加干葛。
薛雪自注:若病退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是余邪蒙绕上焦,法宜轻散;此则浊邪蒙蔽上焦,故懊憹脘闷。眼欲闭者,肺气不舒也。时谵语者,邪逼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除。《经》曰:“高者越之”。用栀豉汤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而开心胸之表,邪从吐散,一了百当,何快如之。
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
壮热口渴是阳明热盛。懊憹是热郁胸膈;热邪下到胃脘,故见脘闷。
眼欲迷闭,时谵语。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眼欲迷闭,类似目瞑。因阳气闭郁太重,热入营血,营热则畏光。
谵语,同理。
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三十一条,我看直接用栀子厚朴汤最佳。栀子清热除烦,解胃中热气;枳实、厚朴利气消满。
因热入胃脘,口渴谵语,胃中干。虽然豆豉可破胃内气积,降利胃气,但不宜再用豆豉宣透。
脘闷腹满是胃肠道胀气,主要是肠道平滑肌结气,肠道蠕动变慢。厚朴开肌肉间停聚之气,加快肠道蠕动有利于排气。
灵枢: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枳实清解肠道肌热,因肠道肌热会使肌肉变得弛软,肉不坚则邪气留止。
所以,仲景用栀子厚朴汤取名,可以看出是以排气、下气为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 17: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湿热论三十一条。
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栀子,无汗者加干葛。
今天是上海浦西封城第一天,看了些近期奥密克戎确诊者的症状,与2020年最大不同,就是热毒较轻。
大部分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味觉丧失,或嗅觉丧失。服用连花清瘟胶囊之后,热退咽痛减轻,但之后会有咳嗽。
这种情况还是属于叶天士讲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只是程度轻而已。
灵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于面,则下阳明。
邪气侵袭了面部,会沿阳明经下传。
灵枢: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
灵枢: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浊气上逆膻中,心气不通则口不仁,食不知味。肺气不和则嗅觉失灵。
客气上逆至咽,故咽痛。
凡感染新冠病毒,出现以上症状的,无一例外是胸膈虚,邪气顺阳明经直下肠胃。
所以,治奥密克戎发热初期、咽痛、味觉、嗅觉丧失。可以先用栀子豉汤合桔梗汤,热盛加连翘。
连花清瘟胶囊用的过早,容易邪气冰伏,以致咳嗽会拖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2 10: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三十二)
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薛雪自注:热入血室,不独妇女,男子亦有之,不第凉血,并须解毒矣。然必重剂,乃可奏功。
三十二条仿伤寒143条。
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
阳明热盛入了少阳,肝热谵语、肝胆疏泄不利,胸腹出现疼痛。
舌无苔。
营阴耗伤,津液亏乏,故舌质红绛无苔。
脉滑数。
脉数主里热,脉滑主痰盛。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邪陷营分。
薛雪把热入血室,定为邪陷营分,不独妇女,男子亦有之,思维相当清晰。
经云:肝藏血,血舍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张仲景非常巧妙的把“魂“住的屋子叫“血室”,热入血室的结果是魂被迫离开血室,随营卫之气游离于脉外。
灵枢: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肝主语,这也是热入血室后出现谵语神昏的道理。
仲景治疗谵语,方法有二。
一、阳明胃经通于心,胃有燥热,热气攻心,调胃承气汤。(腑实同理)
二、热入血室,胸胁满为实,刺期门;泻肝热,理气活血。无胸胁满,小柴胡汤。
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犀角、茜草、紫草凉血活血;连翘、银花、贯众、菖蒲清气化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2 1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三十三)
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中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薛雪自注:热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势极危而又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后,须进参、芪善后乃得。
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中入营分,走窜欲泄。
热邪迫血妄行并灼伤血络,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即可发生各部位之出血。如上部之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妞血;如下部之血络损伤,则可见便血、尿血,或非时经血;如血溢于肌肉,瘀于皮下,则可见发斑。
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本证之出血,是因血热而致,热不祛则血不止。故治当凉血以止血。
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生地甘寒,凉血养阴,二药相配,凉血、养阴、止血。赤芍、丹皮相配,凉血活瘀。本方四味配伍,共奏凉血散血之功。
若气分热盛,气营两燔,可用清瘟败毒饮。
血止后,须进参、芪善后乃得。
当观其脉症,随证治之。或养阴、或温阳、或益气,皆善后之法。
附:《外台秘要》卷二(小品)芍药地黄汤。
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药三两,生地黄半斤,牡丹二两,犀角一两屑
附:《温病条辨》一。
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犀角地黄汤方(甘咸微苦法)
干地黄(一两) 生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附:《温病条辨》二。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2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三十四)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者,邪入厥阴,主客浑交。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等味。
薛雪自注:暑热虽伤阳气,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阴。阴阳两困,气钝血凝,而暑湿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用直入厥阴之药,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邪亦解矣。
口不渴,声不出。默默不语,神识昏迷。
默默不语,神识昏迷,为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和二十八条类似,热病后期,余热羁留伤阴。
邪入厥阴。饮食亦不却。
厥阴指的是肝经血分。病邪深伏血分,邪不在胃肠,因而与饮食亦不却。正气衰微,不能托出表邪;防三甲散,通络消瘀,养阴透热。
鳖甲入厥阴,用柴胡引之达表。地鳖虫入血,用桃仁引之泄下。穿山甲入络,用僵蚕引之宣透。
主客浑交。
主客交的概念来自温疫论,即客邪交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久而愈锢。
近似内经中的阴阳交。
素问: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汗出热退,本来是正气压倒邪气。如果再次发热,说明邪气隐藏很深,卷土重来,那就不免一死。
邪气隐藏在血分,深在大络,一般针刺就很难见效了。
金匮也有讲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邪气内藏于心,即内藏与血分。
邪热深伏,可用青蒿鳖甲汤。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方中鳖甲咸寒,滋阴清热。青蒿苦寒芳香,清热透络。二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邪热有外达之机,为方中主要药物。生地、知母助鳖甲养阴清热。丹皮泄血中伏热,助青蒿以透络。
主客交浑,久而愈锢,还会演变成金匮干血证。
所以,吴又可用主客交来阐述邪伏血分,并在金匮鳖甲煎丸的基础上,创立三甲散,是一大进步。之后薛雪、吴瑭等大家也有继续完善。

点评

想看李老师的帖子,被这位今先生刷屏了!  发表于 2022-4-2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3 09: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论(三十五)
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硬,谵语,昏闷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宜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若脉有力,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
薛雪自注:胃津劫夺,热邪内据,非润下以泄邪,徒用清滋无当病情,故仿承气之例,以甘凉易苦寒,正恐胃气受伤,胃津不复也。
口渴,苔黄起刺。
为气分热炽。
脉弦缓。
脉弦乃筋脉拘急之征。脉数为热炽,缓为热势已退。
囊缩舌硬。
囊缩,厥阴受病,筋急而囊缩。
舌硬,阴伤过甚,舌失所养,则可致强硬蹇涩。
谵语,昏闷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
神失所养,则神昏嗜睡。肾精大亏,肝失其养,不能输津于筋,故筋脉拘急,轻则手足蠕动,甚则痿疚,是为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之征。
以上治宜育阴潜阳,熄风止痉。
方用二甲复脉汤。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宜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若脉有力,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
甘寒养阴生津,寓泻于补。此方与二甲复脉汤可参看。
首乌养血荣筋,生用泻下作用强,现在用得少。加大黄,与增液承气汤同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3 1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今天本来要做全市核酸的,因为技术原因改做抗原。
我对于抗原检测并不看好,因为抗原检测是鼻拭,当奥密克戎病毒初期潜伏在胃肠,抗原是测不出的。
只有病毒突破横膈,上攻胸肺形成呼吸道感染,才有可能测出。
所以,奥密克戎检测最有效的还是核酸咽拭。
湿热论的评点告一段落,条文来源有些差异。王孟英《温热经纬》将陈平伯《温热论指南集》中31条亦做为《湿热论》收入,与前35条并不相同,互有参差,共成46条。现在一般认为其前35条确实薛雪手笔,后11条则实出陈平伯。
接下来打算评点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明医杂著》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这个说法流传太广,以致对伤寒论造成很大误解。
中医泛指的内伤,与外感相对应,主要指因饮食不适、过度劳累、忧虑或悲伤等原因引起脏腑虚损。
李东垣属中医的“补土派”,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补中益气汤是他的成名方。
上次说伤寒论是中医学科的技术基础课,其实李东垣的学说也不脱仲景理法。如果说伤寒论是教材,脾胃论只能是教辅,教辅的作用就是补充说明,帮助理解,不可能超越教材。
把李东垣和张仲景并列,实在过于高看了。
评点明天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4 1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讨论李东垣学说之前,先提一个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讲过的观点,即伤寒论是张仲景刻意设计的一个主观模型。
我们知道模型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不同概念的性质,一个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当模型与事物发生联系时会产生一个具有性质的框架,此性质决定模型怎样随事物变化。
简单讲伤寒论的建构,是以平人为立论基础,药物剂量也是以平人作为参考对象。
李东垣所处的金代,战乱频仍,人民饥困劳役,寒温失所,疾病丛生,和东汉末年的人民相差无几。身体素质和卫生状况,以及人均寿命都比较接近。
那为什么仲景方动不动三两45克,但东垣方只是一钱或五分,数克而已。
金代一盏大约200毫升,接近东汉的一升。东垣方往往用二盏水煎至一盏,药物还仅仅是父咀,并非煮散。和桂枝汤的加水量相比,大概是一比三。
如果使用相同的加水量,药物剂量比大约也是一比三。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什么仲景方重剂起沉疴,这种说法其实大有问题。
药只是帮人体开路,祛邪还是要靠胃气。胃气不足,重剂有什么用呢?
药量和正气成正比,正气和邪气也成正比。
正气不足,屏障脆弱,邪气轻松的就能跨越。反之,正气足,屏障坚固,邪气要突破必然也要积聚相当能量。
我前面得过一次急性肠胃炎用了小柴胡汤,柴胡10、黄芩4,晚上一服,第二天一早热退。
这就是虚损人胃气不足,但邪气也不强,很轻地剂量就能祛邪。
所以,想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设计的这个平人,该是多么强壮。大概可以用短跑巨星苏炳添来类比,只有如此强大的心脏,肌肉,气血,才能适应被外邪侵扰后的重剂。
仲景通常只对平人受邪用方,虚损的人只是用可与不可来提示。这个标准制定相当严格,从头至尾一以贯之,绝对需要很大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5 17: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脾胃论第一篇,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李东垣摘抄大量的内经条文,阐述脾胃的生理功能,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如果因饮食、劳倦等损害胃气,就会导致脾胃受病。
宋代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运气学说的流行,东垣在解释内经的时候,也自创了一些名词,诸如火与元气等等。评点脾胃论,不必刻意用这些词来呼应。
中国医学相当程度上是哲学思想的体现,随着人们认识在进步,哲学理念当然也在不断更新。所以,逻辑是最关键!
比如说元气是什么?元气就是肠胃吸收消化的能力,当肠胃失去这个能力,变得不欲进食,最后就是“无胃气则死”。
元气强不强,做肠镜一看就很清楚。肠镜医生说:肠子软趴趴的,40岁的人肠子像七八十岁。那就说明元气虚弱,吸收消化能力变弱。
至于他摘抄的这些内经条文,我之前也经常引用,就不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6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过时而不饥。
灵枢: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饥,火逆。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灵枢: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金匮: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胃热而不嗜食,胃气渐消,胃络脉绝,唯有大剂麦门冬泻胃热才能救宗气。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医学读书记:
《玉机真脏论》云: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灵枢·本神》篇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泾瘦不利。盖脾虚则营卫涸竭,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之不举;脾实则营卫遏绝,亦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之不举。九窍亦然。两经互言之者,所以穷其变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素问: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
一、实证。诸火热邪使胃阳亢盛,易消水谷,故多食善饥。其治则是清热和胃。轻者用泻黄散,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入血分用清胃散。
二、虚证。阳明之火,固结于脾而不肯解。必见神疲肢倦、头昏乏力、消瘦或黄肿,两足乏力,不能行走。方用陈士铎的调脾汤。
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二火相合,火旺必水亏。方中以玄、麦、斛、菊大剂滋水,用人参以健脾,使脾气旺则水津自生。调脾健运、滋阴泻火之意可明矣。
素问: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金匮翼:以胆为阳木,热气乘之。
脾胃阴虚,湿热内蕴,方用局方甘露饮。若元气下陷,阴火上升,伏于阳明胃府,加黄芪、柴胡、山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6 2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气短。
素问:劳则气耗
胃病宗气不足。
精神少。
素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生大热。
素问: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灵枢: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热挟客气上逆。
胃中虚者,用升麻、甘草,升清降逆。
胃不虚为实证,以大黄利之。
金匮: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
禀,赐谷也。
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灵枢: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
胃气和降、受谷而行之;脾气升清、受气而扬之。反之胃失通降则谷气不行。
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脾为死阴。
“死阴”是李东垣直接借用素问名词,其实和生克无关。他想表达的意思,在后面有讲到。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
脾是太阴阴土,阴性主静;胃是阳土,阳性主动。阳气动于地下,至春上行升发而生化万物,所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自地而上.....
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
脾接受胃中阳气,帮助熏蒸五谷,消化食物。
李东垣跟刘完素学医多年,对内难有很深的素养,很多创新理解都是靠自己心悟,可惜他对伤寒论还是不熟。
脾为死阴,靠接受胃中阳气帮助,才能完成消化功能。这就有很大局限,他不懂甘草干姜汤的意涵,怪不得后世徐灵胎对他有些诟病。
但我们不苛求古人,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中。
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素问: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脾为中土,脾脏不单独主管一个完整的季节,它的功能是根据四季变化而分别从其他四脏的活动中体现出来。人体一天也离不开脾脏输送的营养物质。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劳役则脾病,是气虚。
金匮: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阳受气于四末,脾虚阳气不能外达于四肢,则四肢不收。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湿阻中焦,清阳受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对应: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
素问: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素问: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7 17: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4-7 17:22 编辑

脾胃胜衰论: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脾阳亏虚,如同四时节令没有春温夏热万物生长不繁一样,五脏得不到精气的灌注。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肾水蓄于脾土中,土地暖则水暖,土地寒则水寒。没有土地暖而水寒者,也没有土地寒而水暖者。
素问: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灵枢: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足不能履地。
即足下转筋,病在足少阴。
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治当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用乌头汤、麻附辛汤。再用右归饮或肾气丸,强腰固肾,生髓健骨。
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引用不知所云!
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辛甘之药,甘草干姜也。脾阳亏虚必定累及肾阳。温脾阳,恢复脾气助谷气运化。
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当升当浮,是邪在肌肉,升清不得,故用辛药解肌。
用伤寒的说法,邪在肌肉即太阴外证,邪入小肠即太阴里证。
方用桂枝人参汤。
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非发汗,说的很好!桂枝作用就是调气转脾,以通营卫,各行其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0 16: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
缓脉属脾,和迟脉差不多,比迟脉稍快一些。
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脉缓主胃气,太阳中风换个角度就是太阴经证。
胃气虚实与脉缓的太过和不及相关。迟而缓,主伤脾胃,胃强脾弱,运化不及。
且其人当脐有动气。
脐下悸以营弱为主。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不管心下悸、脐上筑、脐下悸,最终反映的都是气血不足。所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实际就是气海不足,客气上逆。
按之牢若痛。
必有风邪。
如金匮腹满篇: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
脉洪缓,当是脉弦而大,主虚。
所谓火乘土位,说什么心火入侵脾胃,脉从迟缓变为洪缓,其实就是客气上逆。
之前我曾经详细论述过,这里再说一遍。
金匮: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脾胃论》: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
心伤之后,劳倦、脐跳、心烦,这些论述几乎完全copy仲景,问题李东垣为何不引用金匮呢?是没见过这本书还是说为了另立山头,只得再创新词。
但不管怎样,他反复阐述心火的概念,对后世脾胃学说带来了很大的进步。
《脾胃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
李东垣为了论述“阴火”,除了心火,还加了个相火。
仔细研读这两段,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清阳下陷,胃内客热上行,热烦盛则蒸。郁而内灼,肾水不得上济于心,故心火独盛。
前面在伤寒厥证中也谈过:
心气为天,肾气为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
所以他这个相火概念实质是个心肾相交的问题。
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
辨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心伤脐跳、身热、头面赤而自烦,治宜苓桂甘枣汤+芩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1 1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
平胃散消食化痰,以舌苔厚腻为指征。
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
上面讲到脉弦主虚,脉弦而大,此名为革。革脉主精血亏虚,革脉的机理是寒虚相搏。
黄芪也是解肌。我之前讲过伤寒论为何不用黄芪,用黄芪是病在营,营气不从、卫气归之用黄芪。
黄芪和桂枝的不同,可以用河道来比喻。
冬天河道冰封,得气温上升才能溶解,此时用桂枝。若是河道崩塌,形成堰塞湖,得用黄芪来消除壅滞。
黄芪建中汤证的核心是营气不行,营气不行的原因是血泣不通。故用白芍通血泣,黄芪消壅,桂枝解肌升清。
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
虚脉综合了浮大迟软,稍加重按,便觉虚软无力,故多主血虚。于四物汤中加一二味,应是加生血之品。
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其实是留饮轻证,不懂仲景之学,光看方剂书不容易理解。胸膈停饮,宗气不足,故气短脉弱。
局方讲心腹胀满,实际就是心下满。心下满水在膈肌,因而用苓术。
四君用人参是血虚,人参可以加快肝脏代谢,将胃内精气尽快转化成神气输送到心脏。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恐怕不光是五苓散去桂,还得加滑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3 20: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4-13 20:17 编辑

脾胃胜衰论: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薄)之也。
这一条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
时令已经到了而气候迟迟不到,就称为不及。如春季已到而气候尚寒,便是木气不及。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所胜之气,而使它妄行。而所生之气,也因为缺乏资助而生病;所不胜之气,更会乘虚而侵犯。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制约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生病,金气更加倍克制木气之类。
前面还有一段: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气候到来的时间,要以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就称为太过。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
今年上海的春季就是未至而至,三月中旬气温就高到接近三十度,木气太过。
2022壬寅年,壬为阳干,属于木运。今年木运太过,就会有风气流行,木胜客土,脾土受邪,人的消化功能减弱。
上海感染奥密克戎的,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患者,和病毒首先攻击人的肠胃有关。
我一直说吃点小柴胡汤冲剂预防奥密克戎,就是这个道理。
伤寒学习一般人过于注重脉证,对运气学说嗤之以鼻,不承认也不接受。其实五运六气研究的就是时间!
素问: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不懂时间,坦白讲连做医生的资格都没有。
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六经欲解时就是研究时间,只是它周期短,仅仅在一天之内。
不懂时间,光在表里脏腑空间内折腾,远远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5 16: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从“心与小肠来乘脾胃”推论,从后来者当是肾水不及,此为虚邪。心与小肠的火妄行,不但反侮所胜的肾水,还侵害其所生的脾胃受病。
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
浮大而弦为革,即荣弱卫强。
烦躁闷乱,胃热扰心。
四肢发热。
素问: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口干舌干咽干。
胃气生热,胃津不足。
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胃中干忌用五苓散,小便不利蓄水可用。
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
虚则补其母,出自难经六十九难。如肺属金,金之母为土,肺虚应补土。
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
难经云:母能令子虚。反之,子虚当泻母令子实。
泻心火,补肾水,即补脾胃之根蒂。
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甘温药升阳解肌,苦寒药泻心火。心苦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
苦入心,甘入脾,肺气盛,则能制肝;木气不妄行,则木不克土。
方用黄芪建中汤+芩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4-19 1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胜衰论: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胜妄行者,还是从五行相克角度,即假设肾水不及,不能制约心火,因而心火偏旺。
心火旺能令母实。
心火旺,势必助长肝木,而使肝气郁实。木火妄行,先使脾胃受病。
脾失健运,则身重,湿流关节。风气太过,肝火郁于下焦不能升发,则多怒。目内障、神志幻觉、四肢酸疼抽筋等,都是和木火太盛有关。
火旺乘金,心火旺则会消灼肺阴,易使肺热伤津,肺燥不能制约肝火的妄行,则生痿。
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下肢瘫痪的肾痿,或有上身热下肢厥冷的症状,都是由于心火亢盛,肝气郁实。
法当泻心火,疏肝气,清营透热。这就是(母)实则泻其子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8

积分

801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8
发表于 2022-7-12 0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22-7-12 09:25 编辑

上海封城两个月,一直想出去走走。近来苏州对上海管控有松动,赶紧带儿子去玩了两天。
前天一回来,就出现奥密克戎Ba.5,防控情势又紧张了起来。
这次行程中拜谒了徐灵胎墓,以及吴山洄溪草堂遗址。徐灵胎墓在吴江,车程不过85公里,很久以前就想去看看。
徐灵胎墓占地不小,跟着导航很容易找,只是那天路边停了好多重卡,又没有标识差点错过。
吴江的徐灵胎墓是他去世了二十年后,从吴县越来溪迁过来的。徐灵胎先后有三位夫人,前两位夫人过世后,就葬在离洄溪草堂不远的越来溪。
徐灵胎过世后,小儿子徐燨的母亲,觉得越来溪墓地地势低,离吴江祖坟又远,于是在现址买了块地。
母亲去世后,徐燨就把徐灵胎的棺椁从越来溪迁移过来,四人合葬于此。
徐灵胎第一次从北京回来后,想找个清净之处隐居,吴山洄溪草堂遗址原先是个破庙,他看中这里有个画眉泉,有山有水,往山上走一段能眺望太湖,景色宜人。
洄溪草堂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只有石头砌的墙角。绕过屋基,再上一层,高低不齐的石壁上,错落分布有十数方摩崖石刻。有“古画眉泉”洄溪道人书,“仙境”袁枚题,“面壁忘机”榆村徐燨题等等。
嘉庆元年,徐燨在此盖亭,估计这批摩崖石刻是在那时陆续开凿的,当然也有纪念他老爸的意思。
徐燨儿子跟着袁枚读书,后来考取了功名。徐燨自己是剧作家,玩戏曲的,社交很广。
徐灵胎过世后,后代搬回了苏州,草堂就慢慢荒弃了。58年上海中医学院委托朱孔阳先生,探寻徐灵胎遗迹,才被挖掘出来。
画眉泉已经看不到一丝水痕,唯有这些石刻留存了下来,历经沧桑岁月的锤炼,已成为苏州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
回家几天,把徐灵胎医学全书翻了一遍,感觉他还是属于有吴门特点的温病学派。虽然徐言必称汉唐,治伤寒悉本内经。问题是研读伤寒类方,其中有哪一条悉本内经了?
再结合他对神农本草经的理解,其实徐灵胎对伤寒论的造诣实在不怎么样,甚至于说相当粗浅。
洄溪医案只有三案用到仲景方,一用大承气汤,两用泻心汤。和陆懋修根本不能比,言行一致,陆要到位的多。
以方类证,前有伤寒明理论,后有伤寒来苏集,真正治伤寒的大家,没听说过有哪位推荐伤寒类方的。倒是日本古方派对徐灵胎颇为推崇,方证对应嘛。要是徐灵胎真的每方都悉本内经,古方派大概也看不上了。
徐灵胎外科厉害,必有师承。说徐灵胎医学纯靠自学,注释难经可以自学,外科怎么自学?
我有时想,徐灵胎和黄元御蛮像的,除了医书之外,两人都各自注过易经和道德经,徐灵胎的道德经注还被四库全书收录。
问题是现代医家读四圣心源的多,还是读兰台轨范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06:58 , Processed in 0.21927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