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李国栋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复制链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6-27 2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6-27 22:14 编辑

金匮水气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关于“气分”到底怎么理解,谈一点个人看法。
诸病源候论: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水气篇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无水虚胀者,为气”,所以“气分”以气为主,饮搏于气而聚。不像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以水饮为主。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据医家考证像似肺心病右心衰,上腹饱胀不适,肝肿大以剑突下比较明显。只要心衰缓解之后,淤血性肝肿大会显著回缩。
那很清楚主证是心衰,而非心下坚如杯。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这个非常有意思。
杏子汤即是麻杏石甘汤。素体阳虚,邪热壅肺会引发心衰,治宜清肺化痰,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是对的。
我前面讲过大青龙汤为“桂枝去芍药汤+麻杏石甘汤”,对比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可以看出两方最大的亮点在于石膏对附子。
金匮水气篇第4条: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用什么方呢?当然是大青龙汤。
回到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有少阴证呢?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如虫行皮中,即愈。可参考196条。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灵枢胀论: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黄帝内经讲的非常好,心下坚如杯的气分证,其病机根本在于,“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只有“阴阳相随,乃得天和;阴阳相得,其气乃行”。至于如何转大气呢?
伤寒论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前面分析过,膻中为气海,是储存宗气来营养心脉的。下后伤阳,当气海被上冲的邪气占据后胸满,正气(宗气)被压缩,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进到心脉,慢慢就会形成肺心病,进而心衰。
灵枢五味: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用桂枝去芍药汤,通阳补宗气;加麻附辛汤强心,温阳利水;使得人体恢复正常的呼吸运动,于是大气增强,邪气乃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8-29 19: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在仲景方中,冠以加**的汤方很多,但去**汤的唯有桂芍,可见张仲景对桂芍之重视,亦是对肺卫与心营两大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前面对去芍药类方大体做了一番整理,针对芍药的论述重头到尾是一致的,芍药不是补药。接着前段末尾用桂枝去芍药汤为通阳补宗气一说,进一步来谈谈芍药。
太阴篇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反之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对比这两条可知,胃气强者芍药可用,胃气弱者慎用或减之。至于去芍药者,胃气必弱。
素问: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炙甘草汤证的患者有阳明腑证的大概罕见。
灵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简单理解宗气就是脾胃水谷所化,积于胸中气海,帮助呼吸促进心肺作用的气。可以说胃气足、宗气亦足。
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下后伤胃气,胃气弱宗气亦弱,故而去芍药。
灵枢: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在伤寒杂病论中凡是去芍药方,无一不是心病者。所以,胃气弱宗气虚,慎用或不用芍药。当然补宗气可用黄芪,后世升陷法即是对活血耗气的很好补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3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小建中汤的药物剂量和伤寒论中稍有差别,甘草多了一两、生姜少了一两。
对比来看,金匮方助桂枝解肌汗出的力道小一点,甘缓补脾大一点。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三两 去皮 甘草三两 炙 大枣十二枚 掰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切 胶饴一升
平脉法:涩者荣气不逮、荣气不足。 寸脉涩主心痛、心悸。脉行艰涩为血瘀。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的“悸”主要分心下悸和心中悸。心下悸以饮为主,心中悸为心气虚、宗气不足或血瘀。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前面说过,从中焦入手,调理营卫,补益心脾,为伤寒论治血虚心悸的常法。
小建中汤里的君药是胶饴。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用胶饴一升就是为了大补津液,补胃气,补宗气。
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这里的“衄”不是太阳病的阳郁,而是气不摄血。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
对应温经汤可知:里急、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有瘀血在少腹不去的原因,也有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的病机。
小建中汤治虚劳,脉有浮弱而涩、或脉虚芤迟,主失精亡血。
平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辅行诀》就讲的特别明白,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瘦弱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者方。
炙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去核 生姜 四两切 黄饴 一升 芍药 六两 桂心 二两
以上和小建中汤结构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4 2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4 20:59 编辑

金匮虚劳篇中的“失精”证很有必要谈一谈。
目前“失精”已经被简化为男子遗精或梦遗,事实上这一观点尚有被斟酌的地方。
素问: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贪,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素问这一段讲的非常清楚,不是常常遗精或梦遗的患者叫做“失精家”,而是先富有后来贫困了,心里的落差难以释怀,饮食和情绪都受到了影响,这种由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形成的疾病叫做“失精”。
先富后贫者,虽然身体没有受到外邪入侵,但情绪会损伤人体精气,使精气逐渐衰竭,皮肤毫毛焦苦不泽,筋脉拘挛,甚至痿痹无法行走。以现在来看类是郁证,情志病。
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中有“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该失精可理解为狭义的遗精。心藏神,营卫不调,心神受损会动扰精室而遗精。
灵枢: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素问: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灵枢: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
心主脉,调营卫即是调脉,调脉即是调心。心神恢复,心病自安。
仲景用龙骨牡蛎是安心神,治疗心神不宁,而非后世所谓的收涩固精。
小建中汤条文中的“梦失精”,可能是女子梦交和男子遗精的约写,小建中为什么不用龙牡呢?显然仲景是在“亡血”上做文章,必是先亡血后失精。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胶饴大补津液,补气就是补血;调节营卫,恢复营气正常运行后,血足神自安,这是仲景的高明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5 2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6 20:57 编辑

前面提到小建中汤与温经汤可相互参照。
小建中条文中“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和温经汤条文对比两方在化瘀方面有一定联系。
温经汤的芍药为常规量,提示“腹满”并非腹痛。中满忌甘,腹满去大枣胶饴。同时“暮即发热”有阴虚也有瘀血发热的因素,因而去温补元气的大枣、胶饴,以防伤阴。
脾荣唇,唇口干燥相对咽干口燥更为严重,瘀停气阻导致津液不能上荣。同时阴虚则血燥,燥热使血粘度提高,津枯液亏血虚不濡。
所以温经汤以养阴润燥活血为主,它跟小建中单一的重用芍药活血、胶饴补气,需要甄别。
小建中汤治瘀血还有一条。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关于此条文众说纷纭。认可小建中汤的,观点也是中虚发黄,还没见过说瘀血的。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温经汤何以瘀血在少腹不去,而下利数十日不止?血不利则为水,水道瘀滞不通而成水蓄,决堤于阳明而成泄泻,决堤于太阳而成自利。
个人观点姑且存以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7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9 18:40 编辑

温经汤除了上面提到阴血亏虚之外,还有冲任虚寒的问题,简单说是上热下寒。
汤方里头存有麦门冬汤的结构,说明吴茱萸会加重胃燥,耗胃津。因而重用麦冬清润肺胃、补津液。
辨脉法: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胃气不降、脾不散精,津液不得上荣。胃失和降,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即可形成气滞血瘀。
冲任与阳明胃经重合,半夏有散结降逆之功,并与诸多活血药协同逐瘀,是重要的一味使药。
同时对于黄芪建中汤的补气加半夏也有启发。
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素问: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因肺气不降,郁由肺气失宣,膹郁皆由肺失宣降所致。
可见肺虚损不足用半夏,必定是肺气不降为主。黄芪建中汤宣肺有余,降气不足,不像小青龙汤是宣降散收并举。
若胸满咳喘痰涎者,当苦温降气,气降则痰化咳止。
素问: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桂枝解肌理脾,即是补中益气。用半夏降气,使得肺升降平衡即是补气。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15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在仲景方中是第二大方,仅次于鳖甲煎丸。从条文看非常简单,治虚劳及风气百疾,但没有详细描述。
素问: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答案很清楚,治风气病无常方,薯蓣丸亦可随时加减。
方中加豆黄卷,或跟风湿痹病有关。
素问: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用白蔹可能和气血为毒邪壅塞而长痈有关,也是可以加减。
风气通于肝,风气病大概会有头目眩晕、肌肉麻痹、痉挛拘急疼痛等所谓血少生风现象。
薯蓣丸以薯蓣(山药)为君用量三十分,第二是甘草二十八分。以现在的脏腑观点来看,重用山药是脾阴虚。再看里头有桔梗,那就马上会跟参苓白术散联系起来(具体不展开)。治肝虚为何用补脾阴的方?
金匮脏腑经络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脾阴虚若是长期泄泻,必然损及阴血。用当归、川芎、麦冬、地黄、阿胶、芍药,养阴滋水,养血活血;也是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
桂枝通阳化气、防风祛风除湿、柴胡升清。肺居华盖,桔梗杏仁有利气机宣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23 1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26 21:12 编辑

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斤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麻子仁丸有些难,似乎和251条小便数、大便硬的小承气汤难以区分。况且趺阳脉现在也不用,条文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辨脉篇: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同样是“趺阳脉浮而涩”,有大便硬、下利、胃反,脉全同而病迥异。
仔细探究其中很有意思,假设没有外邪入侵,趺阳脉浮而涩是脾气不足,脾虚法当津液偏渗于大肠而下利。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则胃反。
所以下利或积食积聚是趺阳脉浮而涩的常态,当邪气入到阳明胃,阳盛则胃气强,胃强则大便硬。
灵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从胃中受气,上蒸津液并注于肺,这个不会因为胃气强而受影响,津液从胃出去的通路是通的。
但注家都认为麻子仁丸证是脾阴不足导致津液不足,脾受胃热的要挟,脾不能把津液还于胃中。那么原因呢?脾为什么不能把津液送还给胃。
灵枢: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素问: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黄帝内经对于津血互渗的道理讲的很清楚,小肠外凝血蕴集裹束不得消散,津液渗透不利,留著而不得布散,于是积聚病就形成了。
金匮: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
胃热则燥,燥则血瘀,津液亦不能寻其常道,而下输膀胱形成小便数。
本经:
麻子仁,利五脏,下血寒气。
杏仁,下气,寒心奔豚。
芍药,除血痹,破坚积。
麻子仁丸中除去小承气汤结构,剩下三味药很明显是活血化瘀、下气降逆除积。和现在说的润下通便,大相径庭。
特别是杏仁炒焦研磨后利下的作用很大。金匮有杏仁一升,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与所谓的利肺下气,不可同日而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25 2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25 22:38 编辑

上面谈了瘀血影响津血互渗的道理,再次回到脾约的问题。当代伤寒讲义把脾约几乎都定义为胃强脾弱,胃热束缚了脾而不得为其渗入津液。“约”是津液不足的含义。
“趺阳脉浮而涩”其他的两层含义都被历代注家所忽略,恰恰“胃反”才是麻子仁丸的核心病机。
辨脉篇: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胃气上逆则胃不降而脾不升,胃降脾自升,这是常规认知。伤寒论只讲胃不讲肠,其实大小肠都属于胃。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灵枢: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胃气强,使得小肠加快了分离津液和糟粕。本来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可以把小肠渗出的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但脾气升清的功能受到限制,无法通过上中焦把津液提升到肺再布散到全身,津液只能随着下焦的水道流入膀胱。
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这一条的便秘有邪气引起,也有正气不足。233条蜜煎方即是正气不足、素体津液亏虚,其中大猪胆汁可以砀山梨替代。太阳中风服用桂枝汤而便秘,脾约是也。服麻仁丸无效的,可吃砀山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9-26 2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9-26 20:54 编辑

虽然对“脾约”有各家解读,但脾约的反义词是什么?似乎没有人提过。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小便自利接近小便数的概念,麻子仁丸的小便数不见得是短数。因为“小便数少”仲景另有定义,反倒是津液入胃的好兆头。
小便自利为亡津液,会大便硬。但278条为何在数天小便自利后,非但没有像187条那样转为大便硬,反而变得暴烦下利,这和解除脾约、脾气恢复升清有关。脾阳恢复后小肠泌出的津液不会独渗膀胱,而由脾气散精输布全身。
邪气犯胃造成胃失通降,大便秘结。暴烦和胃热上冲有关,亦或是正邪相争的一个反应。当正气压倒邪气,胃气通降带动脾气升清,留在肠道内的壅滞就再也待不住了,于是下利日十余行。
脾摆脱了束缚(脾约),恢复了它的运化升清功能,就叫脾家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5 17: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0-5 17:51 编辑

只要脾家实,虽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仲景保胃气、存津液即是脾家实。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清湿热,治肠澼泄利为君药这毫无疑问。太阳与少阳合病,看似与34条治表热内陷、协热下利的葛根芩连汤证很相似,有什么区别呢?
黄芩汤中的甘草大枣有扶正气存津液之功,说明本身有津液亏虚的问题,不完全是下利造成的。
太阳病之常为中风和伤寒。但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也是太阳病,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温邪最易伤津,因而太阳风温上来就是表里俱热,同时出现发热口苦咽干的少阳证。
所以同样都是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表未解,需葛根升津达表,但正气不虚津液是够的,只要芩连清里热即可。
黄芩汤证是表里俱热,津液亏虚并协热下利。不但用黄芩清里热,同时要用甘草大枣补脾气。芍药的作用依旧在于祛除肠道黏膜的血泣,使得津血互渗通畅,利于脾气散精而止泻。
后世芍药汤有“行血则便脓自愈”一说,也是受此而启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25 2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0-28 11:36 编辑

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现在大都聚焦在失眠治疗上,对于治疗痢疾、热利等应用不多。其实黄连阿胶汤就是由黄芩汤延伸而来。
我个人学习伤寒论,遇上**病一律冠以“看似”二字。
少阴病:脉微细、心烦、自利。这些症状一出来,很容易“看似”少阴病。至于后世分手足少阴、少阴热证等是为了研究方便,易于归类,于仲景写作条文之初心要稍作区隔。
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研究伤寒的前辈对于116条,仅是拘泥于热病不可灸,因微数之脉也。这个灸恐怕不能用现代艾灸条的思路去理解,那个热量是非常有限的,对阴虚患者只要用法得当是无碍的。
不可发汗篇: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上下两条比对,很清楚的表明微数之脉不但不可灸,亦不可汗不可温!非法汗温,虽不至于焦骨伤筋,但必伤阴血,长此血难复也。
因而所谓火逆者非特指灸法,可扩展为汗法及温法。假设被误治,腰以下重而痹。脉浮可自解,先烦后有汗而解。那脉不浮,依旧微数或细数,黄连阿胶汤可考虑。有关水火不相既济云云,就不展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27 21: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0-30 22:54 编辑

真武汤和附子汤中的芍药依旧是活血,血不利则为水,芍药利小便是其结果。真武汤现在用的多,附子汤较为冷门用的话也不脱机械式方证对应。两方皆源自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组方差异只在生姜和人参的各一味药。真武汤因水停心下用生姜温散,佐附子止膶动、散四肢水气。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匮痰饮篇:
脉沉者,有留饮。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附子汤“口中和”有注家与白虎加人参汤区隔,说是没有口燥渴。但留饮会渴,所以有待商榷。
辨不可下篇:
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
“口中伤”对应“口中和”,可能口中和的意思是无口腔溃疡,口渴还是有的。
附子汤中附子加倍,说明寒邪较真武汤证为重。阴寒重用温散的生姜就不合适了。
但305条的“身体痛”和91、92条的身痛不同,后者的身痛是表证,四逆汤救里以后,依旧要用麻桂剂攻表解除身痛。
那附子汤为什么用人参呢?
辨脉法:脉沉者,荣气微也。
因而附子汤的身体痛是荣虚亡血,加人参和新加汤像似、和脉不出的四逆加人参汤类似。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28 19: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0-28 19:19 编辑

四逆加人参汤,若再加茯苓即为茯苓四逆汤。
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烦躁”在伤寒论中是非常非常讲究的!烦而不躁、躁而不烦、先躁后烦或先烦后躁,都有深意。
有注家说茯苓四逆汤是阴阳俱虚,茯苓以补阴,这就烧脑了。
烦是热。
如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如果说茯苓补阴益阴,那干脆用栀子易茯苓清心中烦热,称栀子四逆汤岂不更好?
之所以叫茯苓四逆汤,是要用四逆汤打底,来解决烦躁中的“躁”。
在阴证中躁是寒。
如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又如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寒到严重程度会躁,先躁后烦会死。先烦后躁倒还好,因烦为热,阳气尚存。
茯苓为君,治水气凌心引发的烦热,当为利水宁心而非安神压惊。
无论烦躁还是躁烦,都是寒热到相当严重程度才会出现,在太阳、阳明篇多见阳明腑证。
如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同时为了让人们区分寒热,也做了提醒。
如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30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平脉法: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除了针刺急治以外,用何种汤药呢?
金匮痰饮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宗气反聚,血结心下”。
比我之前在解释21条,宗气被邪气压缩,无法灌溉心脉造成血虚,来的更为精准。
宗气被压缩就会凝聚,血结于心下,结果气血就不行了。气行则血行,气不行要用芍药行血活血,反倒更为耗气,更伤宗气。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证亦是如此,只是更为单刀直入,用桂枝四两强行压制肝气。
金匮水气篇: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条文中“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这个也没有错,治背寒冷的留饮证,也有用到甘遂剂的机会,如十枣汤之类的。
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脉沉而紧也是一样,又或是误把结在关元、胁下急痛当成心下痛的结胸而下之,之后反复用泻水的方药来泻它,当然效果是有一点,但带来冲气咳逆。
“当先攻击冲气”,还得重用桂枝,治咳再合上真武汤加姜味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0-31 22: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0-31 22:26 编辑

金匮腹满篇: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短短一句条文出现两个“必”,是很不寻常的。
瘦人对应尊荣人,并非是骨弱肌肤盛。如此绕脐痛,必然是伤寒中风。
辨脉法: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谷气不行”。
灵枢: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
胃气和降、受谷而行之;脾气升清、受气而扬之。反之胃失通降则谷气不行。
医反下之,为何其气必冲。
辨脉法:
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
本来瘀血内停而便秘,现在医者用攻下剂,荣气通则阳气厥微。
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即为其气必冲。
不冲者,意味着气上冲咽喉症状不明显。但下后胃虚、升降之气在心下痞塞了。
冲,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不冲而成心下痞,可用泻心汤类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1 2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1 23:12 编辑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上冲为何用桂枝,这个问题没搞懂不客气的讲,伤寒论还未入门。
常看到一些注家讲,误下使得正气受挫,但只要体质够强仍能与邪抗争,因而会出现向上向外的冲逆感。这种说法在专研营卫学说的来看和西医无异,对桂枝汤应用帮助并不大。
素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上段讲到: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
本来阳在外,有阴在内作为加持,可保阴阳平衡。现在下后大伤阴血,阳气厥微,使得阴无所使。之后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
介于写法不同,有时强就是弱,盛就是虚,邪气强便是正气虚。
平脉法:
荣盛,则其肤必疏。
与荣弱卫强表述相反,但意思是一样的。
桂枝汤为什么反复要讲“荣弱卫强”,阴不虚精血充足,何必担心“客气”堂而皇之的入侵卫,导致卫强。
客气不光是外邪还有内风,这股上冲的气落实到脏腑即为肝气。
素问: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素问: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
素问: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卫气根于肾,卫气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雾化阳密。同时肝肾互为母子,肝主疏泄,卫气需要肝的升发鼓舞才能遍布全身。下后伤血,邪气伤肝,肝气失调。
素问:风气通于肝,谷气通于脾
当肝气疏泄失常,卫气不循常道而外越,即为冲气。
桂枝汤平冲,实为补肝理脾,恢复精血。肝脏疏泄恢复正常,冲气自然消失。结论是凡是卫气循环到的经络,都会受到客气攻击。头痛、鼻鸣、发热、汗出、身痛等等都是广义的“气上冲”,治疗得用桂枝解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5 22: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5 22:41 编辑

关于六经“欲解时”,是仲景提出的一天内自然发病周期,给人以启发。并不是注家常说的病在这个时间段就解了。
素问: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之所以会头痛恶寒是因为外感风邪闭塞了阳气,从上午9点起,阳气与寒邪搏击病始发作,随着阳气越来越旺盛,正气逐渐压制邪气到下午15点时病情得到缓解。仲景要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辨脉法: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申时是日晡,阳明病在申时发作有明确的条文。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素问: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竭者死于半夜,阴竭者死于日中。
其他各条都是以此类推,所谓“欲解时”是指从发作到缓解的自然时间周期,它对于某些规律发病的治疗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7 22: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7 22:52 编辑

金匮妇人妊娠篇: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这一条从前半段看很像葵子茯苓散的妊娠水肿,但后面结论是“心气实”,并刺劳宫。
刺劳宫都晓得是泻心火,宁心安神。但心火旺不是叫“心气不足”吗?
金匮惊悸吐衄篇: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素问: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原来心气不足是壮火散气,反之少火则生气。
又辅行诀之小朱鸟汤(黄连阿胶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心火旺又可以是心气实,又可以叫心气不足,是从正邪两方面来定义。
前面谈过心火旺而致“腰以下重”是116条的火逆证。
素问:“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等等讲的都是这些道理。
“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大概是后世逐月养胎法的最早记录。
太阴不要单纯看成是手太阴肺,实际手足太阴是不能分的,七月肺气虚和脾虚运化乏力有关。饮入于胃,经胃腐熟后传入小肠,经小肠化物分清后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脾,再有脾运化升清,转化为气血。
心火下移小肠,可致小便赤痛甚至气结小肠而小便不通。更使得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所以心火旺,手足太阴都会受到影响,使得胎失所养。
针刺劳宫还有点道理,刺关元是非常冒险的会造成堕胎。汤药依旧考虑黄连阿胶汤,大便难可加大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8 2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仲景对于影响心气的病因,统称为“心气不足”。大概分五类,心气虚、心血虚、心血瘀、心阴虚、心阳虚。
金匮中风历节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此处的“心气不足”属于心气虚,心气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最为密切。邪气入中,宗气被压缩就会凝聚,血结于心下形成胸满。
短气是有饮,如水伤心也是心气不足。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9 14: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9 19:43 编辑

学习仲景学说最难体会的是“阴阳”二字,营卫皆与五脏相关,不要动不动的挥洒阴阳。
例如有说芍药“益阴”,这个“阴”到底是哪门子的阴?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无数个阴阳相对,所以具体落实必须和脏腑连接起来。
心病程度最轻的是心气虚,白话讲就是心肺功能不强体质弱,不要说跑就是快步走也会心跳加快、喘气汗出。
心气虚的基础方是桂枝甘草汤。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汗为心液,气可随汗而泄,从而耗伤宗气。桂枝甘草汤顿服,一方面桂枝解肌通卫气,快速修复被压缩的宗气,让它行使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同时用甘草补胃中虚,拖住客气上逆,改善心下悸。
桂枝甘草汤只和气有关,和饮无关。凡是心病带水饮上冲的,必然以茯苓为主,组成苓桂剂。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脐下悸”在伤寒注释中很难看到满意的解释,为何脐上筑去白术,脐下悸用大枣,大都语焉不详。
其实“脐下悸”,欲作奔豚,属于冲脉病。
素问: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冲脉又叫血海)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里急以少腹拘急为主可痛可不痛,多有血瘀。因此仲景普遍用芍药,如出现腹痛更是多加芍药。
但脐下悸不同,它是“里急”轻证,血海亏虚血管中血液量不足,因而用大枣补气生血。
从苓桂甘枣汤用大枣十五枚,到当归四逆汤的二十五枚,再到炙甘草汤的三十枚,可以看出越是血少越是多用大枣。
心主神志。汗出过多,伤津液伤血还会影响人的情志,以甘草大枣为主的甘麦大枣汤治脏躁,病人多有口干、便秘等现象。少气少津、脾失健运是心血耗亏的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9 22: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9 22:28 编辑

大枣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曾经看过某国医大师讲,古人在战乱年代食不果腹因而需要大枣补充营养,现代社会营养过剩,大枣这类药食同源之品可有可无,真是荒谬至极。
翻遍神农本草经,补少气少津液的唯有大枣。也就是说直接对人体生血补血的只有大枣,其他的都是间接补血。
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肝血虚引动肝气上冲,唯有大枣迅速补血,养血柔肝方能平悸。
炙甘草汤虽以甘草著名,实际三十枚大枣的补血作用更甚。炙甘草汤是以桂枝去芍药汤打底,但仔细揣摩仲景并非不用活血法。只是耗气活血药不用,例如芍药、归芎之类,而用补气活血法。
生地:养阴填精活血
阿胶:补阴养血,主心腹内崩
麻子仁:补虚活血
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胃络脉绝。(本经)
这个麦冬非常关键,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中,心也”,伤中即心脏受损。胃络在人迎部位,脉绝是说人迎部位的脉跳动有间隙。所以麦冬是必不可少的。
灵枢: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清酒七升通利血脉,主行药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14 2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痰饮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这个方子相对冷门。
在前面金匮水气篇中谈过,寸口脉沉,沉为水。然后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
辨脉法: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证到底是不是肾阳虚,“其面翕热如醉状”是关键。
多数释家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假热上浮,类似阴盛戴阳证。那为何不用通脉四逆汤呢?少阴证还有上冲的动力吗?
仲景用五味子,被说成是敛气归元,与甘草同伍酸甘化阴,使虚阳不至上浮。似乎有点道理,但本经是怎么描述五味子的: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强阴”是补肾阴,肾阴为一身阴液的主导,肾阴足则可生髓化血,血充可以化津。
肾阴虚亦可见咽干颧红、小便短赤、眩晕。
“手足痹”不见得是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外达与四末。阴气不通即骨疼,血不濡养筋脉,亦可见麻木不仁的手足痹。
所以用五味子是补益肾阴,精可化血,补肾精即是治血虚。
引火归元学说不断发展,但很少提及桂苓五味甘草汤。肾水深、水寒龙要升;肾水浅、水热龙亦要升。用五味子补肾水温肾水,水盛则龙潜,水暖龙亦喜潜。
后世说新病不得重任五味,若风寒所客,则邪气敛而不去。所以搞的医家都很谨慎,不敢多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1-28 14: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1-28 14:10 编辑

桂苓五味甘草汤属于苓桂剂的一种,这是刘渡舟先生最早提出的。他说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法,为后世水气上冲奠定了基础。
何为水气,众说纷纭。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药物入手,一个个的分解,哪些属水,哪些属气,必须要落实到基点。
所谓苓桂剂,茯苓利水渗湿、桂枝温阳降冲,这些都是教科书的宣导。仲景将桂枝茯苓组合必有他的道理,试着谈谈个人的理解。
纵观以苓桂为主的小方,大都有“悸动”的特点,无论是心下、四肢还是全身。形成“悸动”的原因是水气相搏。
灵枢: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三焦(太素作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从条文看,卫气就是津液,作用是温肌肉,充皮肤。如果卫气闭塞不行,津液停滞则为水胀。
那么水胀部位到底在哪里?
灵枢: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津液凝固在分肉肌腠,会肌肉酸痛,不痛说明不是。
素问: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素问: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素问: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
所以在皮肤、腠理之间还有叫“玄府”的组织。玄府叫“汗空”,后世把“汗空”叫做汗孔是错的。
“空”是孔穴的意思。《集韻》音孔。穴也,竅也,竉也。通作孔。
灵枢: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汗濡玄府”也说明津液保存在玄府中,玄府遍布全身内外,后世刘完素管它叫“玄微府”是对的。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卫气闭塞,肺失宣降;津液在局部的玄府中停滞,造成通调水道功能失常。
桂枝解肌通阳行卫气,茯苓解除局部水邪,使得脾上输于肺的水谷津液布散到全身,并把代谢后的浊液下输到肾和膀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8-12-14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8-12-14 21:07 编辑

关于“玄府”还要说两句。
玄”为悬的古字,表示由绳悬挂。古人的想象力是非常的伟大,他创造玄府这个概念,意思说玄府像一个个悬挂的蜂窝状遍布全身,用来存储、行走津液。因为是孔穴状,津液流动的形态像似水滴那样缓缓的,速度很慢。滋润皮肤,皮肤会变得调柔。人们把玄府为汗空理解成毛孔是很大误解。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皮毛(皮肤)——腠理——玄府——肌肉——孙络
仲景在太阳篇前数十条,把这些层次分的一清二楚,不得不让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10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2-11 11:20 编辑

自成无己提出半表半里的概念,后世大多引用。太阳表、阳明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其实仔细研读经书,仲景并无半表半里的一说。少阳的半表半里,难道是居太阳和阳明之间吗?那为什么少阳篇不插在阳明篇之前呢?这其中问题多多。
素问: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素问: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仲景为什么把个太阳篇搞那么复杂,其实他是遵循内经的治则,从太阳篇中先弄清皮毛肌肤经络,再来是六腑,最后再到五脏。
伤寒论的六经排列完全依据素问热论篇,皮毛肌肤经络膀胱为太阳,胃肠为阳明,胆三焦为少阳。
从邪气递延过程可以看出,从皮毛到肠胃正好是太阳到阳明的顺经过程,胆为奇恒之府有脏的因素,因此少阳靠后。
从表里的角度看,如果以脏为里的话,太阳为表,阳明为由表向里过度,少阳为里,其后三阴更是为里。
以条文做统计,凡是出现“表”字的条文大都为太阳病,含义有“表、表证、外证”他们的意思接近,但“表证”有时不含脉,如124条。所谓“**病脉证并治”,是说脉和证为相对独立。
虽然阳明病也有一条“表”的条文,即234条。但主要以182条阳明病外证来突出和表证的不同。
仲景在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完全没有出现带“表”字的条文,而是用“外”字替代。
通过这一研究,我个人认为需要重新定义。
太阳病为表病,表证(外证)为主,里(证)及表里证为辅。
阳明病为里病,里(证)为主,外证也常见。
少阳病为里病,里(证)为主,里外同病。
六病都有外证。类似少阴为表阴这样表述不对,少阴是里病,但可以有外证。又少阴有寒化、热化之分,岂可用表阴一说来概括。
仲景只有在太阳病大量使用“表、表证”,在其他五病中主要用“外、外证”。表证只有表病能用,里病只能用外证。提示里病要先和里为主,不可像太阳表病以解表为先。
在具体应用上,后世将六病用经证、腑证、脏证来归纳就更加清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16 1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呕而胁下硬满,有心腹结气和胃气上冲。
看似不大便而像阳明病,但“舌上白胎”提示阳明腑实未成。
辨脉篇: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胃气上逆则胃不降而脾不升,胃降脾自升。
仲景为什么不用“主之”而用“可与小柴胡汤”,和胁下硬满的柴胡证有关,当然用承气汤一试也行,少阳“下”不为逆。
少阳分手足少阳,“呕”和足少阳的胆气犯胃有关,这一条不是关键。上焦得通、汗出而解才是重点。
为什么用了小柴胡汤会上焦得通?手少阳三焦由连接脏器的膜原和腠理组成,其中上焦是肺卫,行卫气津液。
本经:柴胡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
柴胡散中焦结气,引谷气上行,精气传于肺,浊溜于肠胃。胃气通降、津液入胃、大便得解。
少阳不可汗,那为何汗出而解?少阳病的病理是血弱气尽,正气虚因而禁用汗法。
但少阳病兼有外证,依旧需在扶正的基础上解外。
素问: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参甘姜枣培元气、补津液、肥腠理。卫出三焦,充足的卫气是汗出的动力。
身濈然汗出是在发热状态下,正邪相搏出阵阵微汗。因未到阳明腑实,属全身性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17 1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说小柴胡汤也是发汗剂,这个观点是错的。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少阳病的腠理是通的,它不像桂枝汤的肌腠受寒而闭,造成卫气不共荣气,致荣气外越。
少阳病是膜原结气,中焦谷气不升,上焦得不到足够的精气,而导致玄府缺液,故少阳病是无汗可发。
柴胡在三焦中的作用主要在膜原,散膜原结气,使得三焦通会元真之血气汇注腠理,肥腠理就是充玄府,玄府通才有资格汗出。
所以,邪在膜原即是少阳病,邪在腠理即是太阳病。三焦由膜原和腠理构成,这也是小柴胡汤为何在太阳病篇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21 2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前面曾经谈过黄芩汤亦可治表里俱热,把太阳理解成太阳风温,恐怕这有问题,黄芩并不能解表热。
黄芩汤并无一味太阳表药何以能解太阳,从辅行诀的“小阴旦汤”试着做参考。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利自止也。
身热、汗出是太阳病,头目痛是少阳病,即“太阳与少阳合病”。有干呕,小阴旦汤比黄芩汤多一味生姜,同时小阴旦汤是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
胆热下迫肠胃而作下利,用黄芩清热,肠胃之热一解,下利就解除。
生姜甘草大枣补津液止呕。芍药的作用除了止腹痛,还在于祛除肠道黏膜的血泣,使得津血互渗通畅,利于脾气散精而止泻。
谷气上行,精气传于上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22 2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十七。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被冠以少阴病,是受四逆和下利的影响,其实依旧是少阳方。
三焦的气机通畅与否,与肝的疏泄有紧密关系,这是现代的说法,实质还是膜原结气。
素问: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这里的四逆又叫“气厥”。脾主四末,谷气不升,上焦不通,故而四逆。
素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四逆散又主泄利。
少阳病的泄泻,一由胆热迫肠,二由肝气乘脾。
这里重点要讲枳实。
本经: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可以看出,枳实止利是升津理脾,治皮肤苦痒是由膜原出腠理而走表,益气轻身明显有升清作用。
但现在教科书仅仅把它当做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来用,这个跟枳实在伤寒论中的作用有不少落差。
枳实在大小承气汤中,和厚朴配合是为了上下气机通畅,使得上焦通而津液得下,津液不下大黄再多,大便也出不来。
同样在大柴胡汤中,枳实配半夏依旧是让上下气机通畅,使得大柴胡汤轻证不用大黄也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23 22: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柴胡汤有四逆散的影子,它里头芍药如何理解,有说芍药治腹痛,有说对103条的“心下急”有缓解作用,似乎只有症状出来了,才用此等被动的解释。
仲景从少阳病的柴胡开始,到黄芩、到枳实、到芍药一路都蕴含深意。
灵枢:邪气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当邪气传到肠外的膜原间隙,留着与血脉中,邪气就会与气血相互凝结,久而久之聚结为为积块。
大柴胡为何在小柴胡的基础上加枳实和芍药,主要解决气结和血结,使得两者不会相互凝结成积,同时也加强三焦水道的畅通,这完全是截断式的用药。从96条到103条,仲景就是循着这一脉络。
至于为何去人参和甘草,而保留大枣呢?要知道少阳是血弱气尽,而阳明则多血多气。大柴胡汤证是从少阳渐入阳明,阳明胃气渐强,那补胃气的人参甘草必然要拿掉,但少阳呕和下利毕竟伤血耗损津液,因而补津液的大枣还是留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1

积分

266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1
发表于 2019-2-24 10: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说得对,就是瞎猜
尤其是这一断
若荣卫能正常交通,卫气能正常渗入脉中变为荣气,荣气亦能正常渗出脉外变为卫气,则血行顺利,就不会出现阳浮而阴弱的状态,也就不是荣弱卫强的状态

营卫还交通,怎么学习的,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根本就不能进入到脉内。内经怎么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2-24 2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2-24 22:25 编辑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这一条“嗜卧”多数释家认为外邪已解,但正气已伤需要休息静卧,通过熟睡来恢复体力。
灵枢: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依旧是中焦气机壅滞,上焦不通利,白天卫气不能发于外而造成嗜睡,不用小柴胡汤解少阳枢机,光靠睡是好不了的。
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十八。用上方。
此一条“嗜卧”被说成阳明热邪上攻,心神被灼,温热郁闭使人昏睡不已。这就令人不解了,温热郁闭,类似温邪逆传心包,怎么能用小柴胡汤呢?
6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真正的温热郁闭是第6条的“多眠睡”,有神昏的倾向,连心主言的功能都被遏制了。
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欲眠睡,目合则汗”热势比第6条要轻,比231条要重。眼睛睁着不汗出,眼睛一合刚进入浅睡就浑身汗出。
灵枢: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夜间卫气要入脏,上焦虚、腠理开,此时里热盛处于荣强卫弱状态,卫气无法固荣气,里热迫津外泄。一般盗汗汗出后荣热泄,慢慢地荣卫和谐,在后半夜汗会止。
治法可用大柴胡加石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0 2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鼻衄已伤其津,若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经络失养,津液不充而见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故直视而不能转。
“额上陷”多数注家说是太阳穴,这个是错的。
内经与“直视”相近的有太阳戴眼、少阳目寰。阳明主润宗筋,阳明经气血不足则众多的经脉得不到气血营养。因而当太阳、少阳经脉之气败绝的时候,病人就会出现直视而目不转睛的现象。
所以“额上陷”大致在攒竹穴、阳白穴到眉框这个区域。当津液大量损耗,三阳经气血无法灌注到眼部,眶上动脉收缩形成“脉紧急”,眉框上的皮肤随之凹陷。
亡血失津,心神无所附,则不得眠。
有血虚干眼症者,因三阳经气血长期得不到灌注,眉框上皮肤很薄,微微有凹陷痕迹,这对面部望诊有一定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3 2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前面讲过一点小建中汤,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谈谈。
关于“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脾胃论是怎么说的。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心与小肠有火,芩连是跑不掉的,小建中明显不是。
灵枢: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再比对小建中条文,很像是手太阴肺经经气不利。
灵枢: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素问: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灵枢: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尤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从几段经文很清楚的可以看出,卫气从沿着食管上行至咽,出胸廓后沿锁骨进入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间隙,在肢端过渡到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间隙后返回,从食管穿过横膈进入中焦。
和桂枝汤不同的是,桂枝汤证邪气并未留居四肢。四肢末端是阴阳汇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的滞留使得营卫运行通道和转输会合之处阻滞不通,只能转走四街这样小的径路运行,卫气强而荣弱使得手足发热。当用桂枝解肌,芍药化瘀后络脉通畅,营卫之气又可以从这里输转会合,循环不止了。
清阳实四肢。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和清酒类似,胶饴也是熟谷之夜,最利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卫气的悍性。
中风自汗出用桂枝汤,说明津液不伤本钱还够。虚劳里急、咽干口燥、衄这些都表明了血虚严重,万不可发汗,故方中减生姜也没有药后喝粥催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7 1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17 13:18 编辑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在伤寒论中凡是叫“之为病”的都是主干,其他“属**”、“系**”距离就有远近了,“属**”距离近,“系**”相对远一点。
上吐下泻,时不时的腹痛这就是太阴病。太阴病为何腹满呢?
灵枢: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
中焦谷气不行,卫气滞留在腹中而蓄积,因而腹满。脾肾阳虚之人为何唯有肚大,这和卫气积蓄腹中化为脂肪有关。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下有下的理由,此人当有心下硬、心下结。
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辨可下篇: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又心下硬,通常是热结旁流,但前提是三部脉均无虚象。脉微弱当然不能下,寒分当有饮证之类。
胸下结硬这个“结”,要看下后是否利止,利止为寒化热作结胸,利不止为脏结。
139条是太阳病,下后利不止是表邪下裹而作利,这和太阴不同,因而视为脏结。
脏结可用理中加枳实、桃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7 19: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17 19:31 编辑

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素问: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何以?阳受气于四末。
脾主四肢,为四肢行津液。当寒邪侵犯四肢,卫气就会受到影响。
灵枢:邪在脾,则病肌肉痛。
灵枢: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津液受寒邪影响被迫凝固成沫,压迫肌肉使它产生疼痛。
阳微阴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而长者”大约寸口由阳微转阳浮,故为欲愈。
上肢烦疼可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肌,温分肉,解除疼痛。下肢烦疼再合芍药甘草汤,单纯靠桂枝加附子汤恐怕力有不逮。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浮者,邪气在表,虽有四肢烦疼,此时便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太阴上吐下泻,主要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桂枝升清、生姜止呕、芍药利肠间津血互渗,大枣甘草热粥鼓胃气,托邪出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8 19: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18 19:19 编辑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虽自利,但不渴。因太阴的三焦津液停滞不明显,津液气化基本是正常的。
反之282条,自利而渴属少阴,就是气化出问题了。
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四逆辈是指四逆类方,其中也包含理中。脏有寒就不是营卫的问题,脾寒者没有不肾寒的,顶多程度轻重。
金匮: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同样的,见脾有寒,知脾传肾,当先温肾。
用四逆辈是未雨绸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8 2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18 21:11 编辑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脉浮而缓是有表邪,前面提过太阳病的表邪不会作用在手足,邪气作用在手足的是太阴病。
灵枢: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手足自温”是自我感觉,和手足温差不多,代表人体阳气在手足端能顺利运行。
阳明经热也会手足温,一般只用小柴和解。手足烦热是四肢端在营卫交汇处郁积,要用活血化瘀法来消除。最厉害的是四肢苦烦热,那是热入血分需用凉血法,三物黄芩汤之类的。
“系在太阴”意思是可能是太阴,和正太阴距离有点远。
“太阴当发身黄”,和前面一句性质正好相反,“手足自温”是太阴热。太阴寒,是手足自冷,不可能自温。
30条: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阴黄是太阴寒,阳明热是阳黄,太阴热怎么会身黄呢?
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若小便自利者”,当是中阳振奋,气化恢复,脾得健运,湿从下泄,当然不能发黄了。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因为是脾家实。后世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四个字“中阴溜腑”。
灵枢: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看看基础理论是多么的重要,在这美妙的经文前,更多解释都是多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19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19 22:14 编辑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后客气上逆,或是结胸或是气痞;若膈气虚则上冲至胸,即胸满短气;往下则里热挟表邪而利。总之是肠胃之气在胃肠道内上冲下行。
为何会“腹满时痛”?
灵枢:邪气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䐜满雷引,故时切痛。
太阴中邪往往从手臂开始,手臂的孙络分布最广,邪气在密布的孙络间形成积气,此时寸口脉浮而缓,积气会沿着手臂往来移行与肠胃募原之间。
灵枢:邪气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
正常情况下,肠道会持续水液的吸收代谢。邪气要入侵太阴,如太阴正气足脾家实,邪气便进犯不得,只能归于六腑。但太阴脏气虚,寒邪无法通过肠道排除体外,它就会穿过肠壁进入肠外的脂膜间隙附着在孙脉间,本该被吸收的水液因受寒变成汁沫聚积不消散,卫气无法升发使得腹部胀满,长久不愈会形成积病。
素问: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从太阴中风的四肢烦疼,到279条的腹满时痛,其本质都是卫气受寒凝固成沫,气血凝滞在局部,孙脉痉挛牵掣而产生疼痛。解决的方法用桂枝汤,只是腹部小络密布、积气更为严重,因而多加芍药破积。
所谓“大实痛者”,是指该积气不再上下游动,变成气血凝滞,经脉不通,留著而不再布散的积聚了。
此时多加芍药已不解决问题,到癥瘕积聚阶段,芍药力薄必须用到大黄,增强其下瘀血、止痛的效果。
再回头看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不禁感慨仲景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已臻化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24 17: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24 18:06 编辑

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吐下汗后脉微,是伤阳了。心下痞硬,胁下痛为阳虚水气聚集。
金匮水气篇: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
导致水气聚集的原因是吐下之后伤阳,以致“荣卫相干”,升降失调了。
灵枢: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清气和浊气相互干扰而导致升降失常的病变,叫做乱气。
灵枢: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清气应当上升,浊气应当下降,当卫气的运行不循常规,会出现经气逆乱的现象。若逆乱发生在胸会出现心烦,逆乱在四肢会手足厥冷,逆乱在头会气血上逆,出现头重脚轻、目眩。
灵枢: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气上冲咽喉”,到底是足少阴经气上冲,还是过气街循冲脉上冲都有可能。
仲景治上冲,喜用桂枝平冲。如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用桂枝汤升清降浊,消除荣卫相干,使得“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气机便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脉动惕者”,即38条“筋惕”。
“久而成痿”,是大论中仲景治痿唯一提到的,非常重要。
灵枢: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素问: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法先治冲气后治水气,宜苓桂术甘汤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25 2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个“蛔”字有不少注家认为该去掉,堂堂厥阴病的提纲证为何塞一条蛔虫进去,何况金匮、脉经都无“蛔”字。
其实仲景精研内经,他是利用蛔虫做寒热辩证。
灵枢: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胃热使得消化力增强,容易出现饥饿感。但热邪使得胃气上逆,导致胃脘痞塞,难以受纳,所以出现不欲饮食的情况。
灵枢: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
食物消化以后,蛔虫为了追寻食物会爬上爬下。
灵枢: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
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寒湿聚集在胃肠中,会使蛔虫受寒而集结在下脘,不轻易爬上爬下。“晬时”为一昼夜24小时,意思说吃下的食物会在24小时之后才会吐出来,不会吃了就吐。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就吐甚至吐蛔,说明是胃热而非胃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27 18: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3-27 19:33 编辑

确定胃热之后,那么“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格。
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当然“寒格”是伤寒论的定义,《金鉴》讲的清楚: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食晬时而吐,即脾寒格也。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辛开苦降法的祖方。对比诸泻心汤,它四味药等量其中黄连量大,说明胃热引起的“食则吐”比一般干呕要严重的多。胃热重不用生姜半夏,呕多不用甘草大枣。
“消渴,又饥而不欲食”,当为中消。
素问: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为肝火犯胃,或许是食管炎的胸痛,也或许是湿热型冠心病,治法依旧是辛开苦降。
总结来说,359条为肝火犯胃型中消,可以用半夏泻心汤,热多加石膏知母,驱蛔加蜀椒。血虚甚者,以乌梅丸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28 2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肝胃不和既然有胃热证,也必有胃寒证。
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为肝寒迫胃。胃寒口中津多,胃气上逆则吐涎。足厥阴肝经挟胃上贯膈而与督脉会于癫顶,当肝阳不足,木反被土侮,寒气循经上犯致巅顶痛。
吴茱萸聚辛开苦降于一身,温肝止逆非常有效,胃寒干呕就多用生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29 21: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吐利伤津液,津不上乘因而消渴,渴欲饮水前提是小便利,才能少少与之愈。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例: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水必须是暖水,喝下去才能胃气和。水的气化需要阳气,喝太多阳气不及运化会蓄水,会小便不利,或喘或哕,加重口渴。
病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吐本身有宣通气机的作用,同时伴有汗出反应,也起到外解作用。
胃气和是外解的必要条件,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和胃气即是助卫气。
仲景在用药同时特别注意和胃气,暖水是和胃气最基础的。
服用五苓散需得配合白饮,白饮据考证为粥油,属于熟谷之液,助卫气。
桂枝汤用热粥,助卫气。
小建中用胶饴,助卫气。
炙甘草汤和四逆加吴茱萸汤用清酒,更是助卫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30 15: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曾经做过粉丝,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没想到后来他自己也成为IP集成者。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身后两千年能超越的一个多没有,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踩到的点都被他占了,所以中医再怎么折腾,也绕不开张仲景。
现在某些人喜刷存在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凡自己搞不清的,就说“鬼知道”。好比白娘子身边的丫鬟小青,只修行了五百年,虽可幻化人形,但是不小心就得退转,这就尚未成为IP。
能不能成为IP,就看它能否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讲白了就是广大的中医界会不会买你的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3-30 17: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诸四逆厥者,指六经中各类型手足厥冷,凡是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者都算。
素问: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下之损胃气,损胃气即是损阳气。手足寒者再下,当为逆上加逆,是要死亡的
不可下之后面跟随虚家亦然,说明前面包含实家。
寒厥不可下自不待言,热厥亦不可轻易言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都已经腹满、面垢、谵语遗尿了还不能下,为何?无腹满痛者,内实未成也。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此热厥热在气分,燥屎未成依旧不可下。
335条的厥应下之,是出现热厥腑证才可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1 2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研究伤寒不客气的讲,不谈脏腑都是耍流氓!阳明病是胃家实,那么阳明是什么?阳明是胃气病。
白虎汤治什么?
184条:恶寒何故自罢?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邪气由表入胃,胃热而引起的里热盛,白虎汤主之。
少阳是什么?少阳是胆和三焦病。
少阳也会胃热,也会上吐下泻,那是胆热犯胃引起的。
所以,认为白虎汤是少阳,那是无视脏腑的基本事实,就很难服众了。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这一条“里有寒”无数释家认为是错简,其实宋本伤寒论无一字有错,错的都是自己。
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金匮痰饮篇:脉浮而细滑,伤饮。
阳明热盛,邪热烁液成痰,盘留胸中,阻塞气机,闭郁阳气,故脉滑而厥。阳气通则手足热。
因胸中闭郁阳气不通,痰饮并未化热,痰清色白,病人不燥渴,故“里有寒”也。
热不除痰不化,不用白虎汤清热,痰饮断无消散之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7 16: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7 19:25 编辑

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为何不用生姜,有专家认为当用生姜,有专家对接续352条加个内有久寒就突然用到生姜半斤,感觉过于突兀,因而推测351条多少也得用点生姜。
我常讲对伤寒论有疑虑不打紧,不懂可以暂时放下。凡指指点点以为错简者,境界便有问题了。
352条以“若”字开头,经书中类似条文还不少,如221条之后几条。但前提要弄懂,352条到底是接在哪个前提之下?是接“脉细欲绝者”,还是在“手足厥寒”下,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脉细?后世认为脉细是虚证,多为阴虚或血虚,在仲景脉学里脉细是胃气虚,素问也有细则气少一说。
脉细欲绝者,当是胃气极弱。若用生姜升提胃气,助卫气走表,会更伤胃气。脉细可能转脉微细,入了少阴。
所以,胃气虚要少用生姜或不用生姜。如果脉细数,更提示胃气尚有虚热,用生姜会加重内热。
桂枝汤证是荣弱卫强,此荣弱是相对卫强而言,实质是卫有邪而强,邪虽未入营,但营失卫气守护而相对弱。
厥阴脉细欲绝者,本身气血俱衰,又遭寒邪入营,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寒厥。
当归四逆汤关键在于用大枣二十五枚补气生血,使得大本营的粮草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前方,让当归细辛桂枝这些将士,温通除痹势如破竹。
352条一定是接在手足厥寒之后,绝对不会是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可参考309条,肝寒犯胃用吴茱萸,肠外水液受寒成沫,卫气不得升发而用生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14 21: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14 21:12 编辑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的解释,几乎所有的伤寒释家都认为误用火法劫迫出汗,汗多而损伤心液,阴不敛阳,导致心阳外泄。
这种说法我在初学伤寒论时就很难接受,就好比桂枝汤汗多伤荣阴,阴不敛阳,而用芍药敛阴,都是这个调子我非常反对。
要知道桂枝解肌是伤寒论恒古不破的定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它当做依归,仲景凡是用到桂枝都是气血不调的问题,特别在太阳病篇,不要轻易的用脏器来解释。
所谓火迫有很多种,例如烘烤、炙、煨、熏、烙、温针烧针之类的,用前面几种还有道理,但用温针烧针来迫汗,实在不可思议。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烧针类的只适合治疗寒痹,哪有用来发汗的,可到了东汉却有那么多庸医把烧针给病人发汗治疗。
“亡阳”是指汗出不停伤了卫气,完全不用扯到什么心阳、肾阳之类的。
前面讨论过荣卫相干的问题。
金匮水气篇: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
营卫相随乃和,和则无病,“亡阳必惊狂”是气上冲的一种形式。
素问: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气乱与卫,则卫气不能顺行出现紊乱。火劫发汗伤了卫气,火邪与阴气相搏,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气并于阳者,谓之无血,脉浮。血并与阴者,谓之无气,脉沉。
112条伤寒脉浮,当是气并于阳,气实而血虚。阳强用桂枝解肌,血虚则去芍药。
素问: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伤寒释家用汗出亡心阳,导致惊狂是倒果为因,实则气乱而惊才是正解。
素问:气血未并,五脏安定。
气血运行通畅,没有偏留积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五脏的功能就是正常安定的。当邪气入侵,造成气血运行紊乱,阴阳间失去平衡,不但卫气运行混乱,血也出现逆行,机体内就会产生偏实或偏虚的现象。
素问: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辨脉法: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王叔和的阴阳从乘和内经气血分并的道理,很有相互借鉴意义。
血并于阳是阴气加入阳中,造成表寒里热。气并于阴是阳气下陷入阴中,造成阳盛于里而发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4:50 , Processed in 0.1113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