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李国栋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复制链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15 21: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15 21:25 编辑

不知道所谓的八纲辨证是谁搞出来的,有说是清初俞嘉言,用这个八纲来归纳伤寒论是最最误导。
灵枢: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阴阳、虚实之后便是倾移,最后才是可治。营卫倾移与阴阳虚实并列,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
可以说整部伤寒论都在论营卫倾移和荣卫相干,营卫倾移之复杂,是难以想象的。
灵枢: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
在营卫倾移的过程中,卫气是占主导地位,营气居于辅助地位,疾病的过程往往也是从卫气的紊乱开始。
桂枝去芍类方,是卫有邪营无邪;反之去桂则是卫无邪营有邪。
桂枝救逆汤无痰可不用蜀漆,有饮可加茯苓。惊则气乱,龙骨牡蛎散结气定惊。狂用桂枝解肌,营卫相随狂自然就解了。惊狂主要是卫气逆乱聚积较重,因而加姜枣助卫散气。
惊狂程度轻的,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就无需姜枣助卫。
辨脉法: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所以桂甘龙牡汤减桂枝到一两,以防桂枝助热。
卫气逆乱盛出现心悸者,如桂枝甘草汤就直接重用桂枝四两解肌,顿服单刀直入。
前三方是营气和,若营气有热则防己地黄汤来了。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虽有脉浮但无关外邪,依旧是营卫倾移的问题。
素问: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16 2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这106条,释家喜欢从调胃承气汤的角度来解释,热与血结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肠热冲心故而狂。
那桂枝就很尴尬了,既然外已解,何必再用桂枝呢?于是有人便用桂枝通阳,通阳行血,但似乎不用也无所谓。
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下焦蓄血还会喜忘。
素问: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血并于下是下焦血实,气并于上是厥逆,厥则阳气并于上。
治下焦血实善忘,桃仁大黄是关键。气上冲而神情慌乱者,桂枝甘草也。
何以桃核承气汤用桂枝,脉浮也。抵挡汤为何不用桂枝,脉沉或脉数也。
此两方所治皆是营卫倾移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65

积分

40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65
发表于 2019-4-19 17: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天才把这些内容看完,虽然有部分牵强之处,但是也足以看出今又来先生深厚的功力,足可以出本专著了。抽空还得看两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65

积分

40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65
发表于 2019-4-19 17: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今又来 发表于 2019-4-15 21:19
不知道所谓的八纲辨证是谁搞出来的,有说是清初俞嘉言,用这个八纲来归纳伤寒论是最最误导。
灵枢:此乃所 ...

八纲是不是程国彭搞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65

积分

40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65
发表于 2019-4-19 17: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句“用桂枝四两直接压制肝气”,让人觉得晕头转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20 2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23 23:10 编辑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前面分析过,烦是惊狂的轻证,卫气逆乱是一个因素。假设先有烦,服用桂枝汤后会减轻,而不会加重。加重可能为传也。
类似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初服”意思是一剂未服完,就出现烦热加重。为何会加重,是汗出不畅。假设完全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刺风府,多数释家语焉不详,只说太阳经气郁闭,刺是为了开泄风邪祛风。
素问: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灵枢: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则其府也。
灵枢: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综合看,风府有调节阴阳的功能,受到脑髓的控制,并且卫气所到之处与邪气相搏皆为风府。
髓海有余为烦,刺风府有余则泻。同时不能单纯认为只是泻风府穴的风邪。
素问: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腠理不通汗出不畅,“刺项太阳”就是刺风府,凡是卫气之所应的腠理皆开,开则汗出。再用桂枝汤则愈。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从第8条看,刺风府风池也有截断传经的意思。
素问: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风府两旁,各一。
风府两旁即是风池,所以风池在内经里被认作为足太阳经的穴位。如果按现在把它归入足少阳也对,少阳有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21 1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是仲景延续自内经的一种日期辨证。
素问: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伤寒六七日在热论中是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假如表里都感受寒邪,那是要死亡的。如果仅是表受邪则问题不大,过几天就会好。
当然黄帝内经编纂与先秦西汉时期,过了几百年到了东汉末年医学明显是进步了,两感于寒不见得会死,例如太少两感用麻附辛汤就能好。
黄帝内经时期的医家对于发病日期,大体还只能认识到前三天在表可汗,后三天到里可清、吐、下,还只是可与不可的思路。
张仲景借用热论的六经概念,并延续了伤寒日期的思路,将自己的理念嵌入其中,于是乎产生了伟大的六经辨证。
借用当下正在热播的倚天屠龙记,金庸巧妙的借用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一举树立了少林、武当、峨眉、华山等门派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
让后来的武侠小说作者就非常尴尬了,因为你要写少林武当必绕不开金庸,无论怎么写武当总是张三丰为创派祖师。
所以,这就是张仲景的六经理论,在后世两千年里都无法超越他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22 22: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22 22:18 编辑

支节烦疼,用柴胡桂枝汤是仲景方中唯一的。为什么要用支节而不用骨节,在经文里骨节用的很多。
关节疼痛前面讲过两种。一种是麻黄汤类的骨节痛,它是由于寒邪客于溪谷,卫气壅滞不散而痛。另外一种是风湿引起的疼痛。
灵枢: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由于水气在玄府停留,水气流注不能通过关节而造成的疼痛。
另外还有白虎加桂枝汤为代表的热痹,以上三种都是全身性的关节疼痛,并非仅仅是四肢关节。
灵枢: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四肢关节需要十二经的经气注入输穴而通达(输穴都在手足端)。当邪气滞留而不能通达四肢,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同时十二经输穴均在足太阳经,也会造成腰脊不适。
经气渗灌会合就在溪谷,可用桂枝汤解肌。
灵枢: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灵枢: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四肢输穴禀受五脏六腑之精气,都要经过三焦。所谓少阳为枢指的就是这个。三焦的气机通畅与否,实质还是膜原结气。柴胡汤在三焦中的作用主要在膜原,散膜原结气,使得三焦通会元真之血气汇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27 2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4-27 21:39 编辑

金匮产后篇: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四肢为诸阳之本,头面为诸阳之会,头汗出在伤寒六经辨证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根据头面部的阳经分布,有额汗、面汗、颊汗、头顶汗、后脑汗,虽然头汗以三阳经为主,但厥阴入脑也会有头汗。
头汗大体分实证、虚证两类,虚证以柴胡剂为主。
脉微弱为胃虚。
灵枢: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产妇郁冒是血虚下厥,何为血虚?
素问: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阳在外阴之使,血并于气为血虚。亡阴血虚,阳气独盛,谓之孤阳。
素问:腹满䐜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因而血虚即为胃虚。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所谓下厥乃是胃气虚导致客气上逆。
何以头汗出,而身无汗?上焦不通也。
素问: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素问: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参考236条: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身有内热,应该要汗出,但上焦不通无法全身汗出,热只得随客气上逆至头部而汗出,因无小便不利,故不发黄。
大便坚,呕不能食,为何用小柴胡汤呢?
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28 2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上面讲到少阳血弱气尽,邪气入里上焦不通利,因而头汗出。147条的头汗出依旧是上焦不通,胸胁满微结。
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所以“胸胁满微结”可以理解为微结胸,水热互结稍微有一点,但很轻。用栝楼根和牡蛎清热消水除烦,用黄芩干姜辛开苦降除满。
柴胡桂姜汤和黄连汤有相似之处,都用到桂枝干姜,不同处在呕用黄连。用桂枝干姜是化饮,饮停心下,津不上行会口渴;气化不利会小便不利。
有说柴胡桂姜汤是少阳转太阴,那要看情况,无头汗者是。
如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严重的有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有头汗出,依旧在少阳。上焦不通,必然大便坚。
柴胡桂姜汤假设不用桂枝,头汗好不了。因为它这个上焦不通主要是饮邪格中,单纯用小柴胡是不行的。
同样道理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热气熏胸可用小柴胡汤,若是有饮还得合上温阳利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4-30 21: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5-1 10:14 编辑

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无汗、小便不利在经文里大多是湿热瘀里,不得发越而黄。还有一种是汗后再下,亡血而无汗无小便。
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微痛到底算不算有热呢?
如果算作痞,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这个痞是气化不利引起的气滞。
素问: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为黏滞之邪,侵入风府会造成头项强痛。湿郁肌表,卫气被湿邪所遏,热处湿中,故见身热不扬,翕翕发热。
所以28条要用伤寒去套很难解释,反之用湿温证去看,很明显是湿伏卫分。
温病一般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辛宣芳化、淡渗利湿。
这里用生姜辛开宣肺散水,大枣甘草和中,白芍活血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湿温初期是湿重于热,湿邪非温不化,重点在于祛湿。小便利为湿去,湿去则热不独存。
以茯苓白术为核心,附子汤的背恶寒是从头项延伸下去,和心下寒饮有关。饮停心下引起头眩,苓桂术甘汤是气上冲加桂枝。真武汤的头眩不是气上冲,湿邪内阻,清阳不升,肌肉湿着,故见头重身重,湿胜阳微者身瞤动,振振欲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4 21: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146条--148条是整部伤寒论承上启下最为关键的三段,仲景将疑似三阳三阴的难点例举了一番,其中的抓手即是头汗。
少阳的特点是血弱气尽,前面金匮产后那条重点论述血弱,而148条主要在气尽。
辨脉法: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纯阴结对应纯阳结,阳明者阳盛能食,谓之纯阳结。邪在少阳,阳微不欲食,即是阳微结。
金匮呕吐篇: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为何头汗出为阳微?脉细者,胃气虚。胃气虚即阳微,阳微不可下,心下满不欲食有客热也。
反之,脉紧膈气实,心下满不能食,当吐之。
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方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12 1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是说不能用桂枝汤。例如57条可用桂枝汤,25条也是。
重点在于“汗出而喘”,类似48条的转属阳明。汗出而喘是肺热,肺失清肃而喘。
为什么“不可更行桂枝汤”,是告诉我们虽有汗出,但不可疑似为太阳中风。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我之前讲过大青龙的核心是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完全无关。太阳中风即是发热汗出恶风,这个汗出是内热在先,外感风寒在后。寒邪闭表,阳气郁于内而不得汗出,因而烦躁。
烦躁比汗出而喘要轻,所以大青龙的石膏用五两不到一点,麻杏石甘汤却要八两。大青龙用杏仁四十个,麻杏石甘汤用到五十个。
在有汗出的前提下,麻黄宣肺用四两,而大青龙无汗表闭才到六两,所以不要以为大青龙的麻黄用量很恐怖,不敢用。
无汗加桂枝解肌,合姜枣健胃以资汗源,大青龙汤本质上是麻杏石甘汤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3 21: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5-23 22:16 编辑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这一条表面上一看就懂,多数伤寒释家把“顺接”解释为阴阳气相互衔接,衔接断了便不相顺接了。
不顺接会手足厥冷,那么顺接的情况下,会是怎样呢?
素问: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若是阴虚,则天气因地气不升,阳绝而不降。若是阳盛,则地气因天气不降而不足。让人体阴阳二气交会相济而无偏胜,这惟有“至人”才能做到。可想而知,要想体内阴阳气顺接,是多么的困难,医术不够就是做不到。
阴阳气交会时,应该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素问: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气是万物发生的动力,阴气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如果,天地间的阴气和阳气互相阻隔而不能交通,于是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此种阴阳变化对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3 22: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把医术精湛以及知晓养生的人,分为四等。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真人”是无法想象的,可以与天地同在,大约是神仙之类。
“至人”有能力调和阴阳,完全解决荣卫相干、营卫倾移、阴阳气不相顺接等各种疑难杂症。
“圣人”没有能力完全调和阴阳,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张仲景所以称为医圣,大体就是这个等级。
“贤人”学习了至人和圣人的医术,能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升降,懂得上古的养生之道,虽然医术一般,但是善于养生。武当派的张三丰大概就是这类人物。
至于后世各个医学流派就差的很远了,那个火神派更是不入流,“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圣人早就给出结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5 15: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是张仲景的创新,因为之前的医学资料没有明确提到“顺接”这个概念。
又比如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阳自和”一说也是他的创新,所谓阴阳自和就是阴阳气顺接,必自愈。
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与两千年前的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对于阴阳的认识比较陌生,甚至说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稍稍懂得一些道理。
古人就不同了,唐以前的医家看到“顺接”一词必然会心一笑,因为他们是内行,阴阳学说就像浸润在骨子里,太熟了。
仲景说“阳气不通即身冷”,叶天士创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于是被后世奉为圭臬。那叶天士在阴阳有没有大的创新,没有!有的话,医圣的帽子早要转给他了。
素问: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升降运动与出入运动完美结合,才能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循环往复,升清降浊,吐故纳新。
所以治厥证的核心在于脾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6 16: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阳气深伏于里,郁热阻绝,阳气不达于四肢,因而厥冷。白虎汤除了治手足冷的热厥,同样也治手足热的热厥。
素问:热厥何如而然也?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温病条辨归纳的很好: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热厥的特点是发热在先,肢厥在后。厥的轻重取决于郁热的轻重,厥与发热并存。
另外白虎汤还能治两胫厥冷。
金匮: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黄汗是湿邪碍阻,阳气不能下达,故而足胫独见逆冷,仲景用桂枝加黄芪汤,说明黄汗并不像现代认为的是湿热交蒸于肌表,假如是郁而化热,那绝对不可能用桂枝加黄芪。
难经: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王叔和脉经: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若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
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在王叔和的基础上提出用白虎加苍术汤。大概是参考金匮太阳中热用白虎加人参汤。
其后,湿热两胫逆冷用白虎汤,这招又被许叔微给学到了。
江西茶客吴某,病头疼如裹,两脚自膝以下皆冷,胸间多汗,时时谵语。医作阴证,治以附子辈,意其足冷而厥也。予诊其脉,关濡尺急,遂断以湿温脉证,其病先日受湿,而又中暍,湿热相搏.故此证成。急以白虎三投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6 2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5-26 21:06 编辑

素问: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
阳气向上逆行而不降,就会出现两胫逆冷到膝。阳气升而不降,这种厥病很难判断是阳证还是阴证,五脏之气阻隔不通,却没有明显的体表特征来说明。
五脏间的气机升降,除了脾升胃降,肝生肺降外,心肾相交也是非常关键。
心气为天,肾气为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
石膏治烦为心烦有热,胃热上冲所致,清胃热即是宁心。知母清虚火,滋肾阴即是补肾,使得心肾相交而阳气得降。
黄连阿胶汤治下肢厥冷也是同样道理,清热凉血养血滋阴,如是心火得以下行,肾水得以上滋,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阳气得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7 2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有无高热,汗出而喘,邪热聚肺,但手足厥冷者,治当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主之。
335条:厥应下之。
点明了此热厥为燥屎内阻,腑气不通所致,后世温病派补充的很好。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灵枢:真心痛,手足清至节。
心绞痛引发的手足厥冷,和腑气不通也有关。阳明腑实,浊气上逆,壅遏于胸,心血痹阻,故胸闷绞痛。
素问: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何为少腹当有形,少腹满、少腹急结也,当下之。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心下必痛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该少阴病不可误以为是281条的足少阴,而是手少阴心。所谓少阴三急下,都要遵循心肠互为表里的关系,从阳明治。
热病中手足厥阴常会见到肢厥。
手厥阴有: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温病条辨: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足厥阴有: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此示人痉厥之渐也。温病七、八日以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但觉手指掣动,即当防其痉厥,不必俟其已厥而后治也。故以复脉育阴,加入介属潜阳,使阴阳交纽,庶厥不可作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5-29 21: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讲治厥的核心在脾胃,厥用三焦对应营卫比六经更清楚。除了热厥之外,还有些的例子可参考。
上焦不通,血弱气尽而厥,小柴胡汤。
脉细欲绝,胃气更虚而厥,当归四逆汤。
阴寒内守、寒凝血滞而厥,阳和汤。
痰涎遏阻于胸而厥,栝楼薤白半夏汤、理中汤、瓜蒂散。
水饮内停、心下悸而厥,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
肝郁气滞而厥,四逆散。
肝寒气滞,寒凝筋脉而厥,暖肝煎、吴茱萸汤。
肝寒犯胃而厥,吴茱萸汤、橘皮汤。
肾阳衰微,阳气不足而厥,四逆汤、大乌头煎。
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上热下寒而厥,麻黄升麻汤。
蛔厥略。
寒厥中唯一无可救药的是脏厥,其他虽难治,尚可一搏。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素问: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躁为先,烦为后。意思是手足扰动要强过心烦的情绪,此为阴盛阳衰,阴寒盛于内,必死。
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心烦是尚有胃气上冲,不烦说明胃气已无,生气已绝,只剩下手足在不自觉的抽动,此种阴盛阳绝,即为脏厥。
灵枢: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手足扰动是仅剩的一点点残阳并入阴,如人之回光返照,残阳并五脏之气涌向头面部,是谓厥逆,看似神态转好,实为烛芯见底前迸发出最后一朵火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7 17: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6-7 17:59 编辑

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前面讲过34条是表里双解,葛根升提,芩连清热。
昨天李师贴葛根麻黄汤治风温一文,让我对葛根八两有了新的想法。
刘绍武前辈以麻杏石甘汤并重用葛根,或许有麻杏石甘汤和葛根芩连汤之合的意思,因为两方都治喘而汗出。
灵枢: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素问: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脉促,表未解,外邪入胸与上冲之饮邪相搏,饮邪化热而循肺经到肩背,因而重用葛根还可能有项肩背疼痛的因素。
有说葛根解肌,其实这个说法不精准,因为这样会和桂枝混淆,毕竟桂枝解肌是仲景定义的。
前面说过,所谓解肌是指解除肌肉间邪气,该邪气阻碍卫气运行。
第一种是肌肉间津液受寒凝固,需要桂枝合生姜温化,邪气随汗而解。
第二种是邪阻太阳经输,使津液不能上达,肩项背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燥者润之,此种必须用葛根升提津液,扩张血管才能解决。
素问: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仲景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卫弱荣强,阴阳是无法融合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葛根起阴气是把体内的津液输送到体表,令血为汗而出也。
桂枝汤喝热粥也是起阴气,喝暖水、用清酒也是起阴气,凡用温热的熟谷之液起阴气可简称为热起阴。葛根辛凉,可简称为凉起阴。
麻黄通腠理让汗有出口,桂枝解肌让津液通行,葛根起阴气以资汗液,肌热得用石膏,这几个俗称的解肌方式,原理都大不相同。
回到葛根麻黄汤,风温初起在表可用,温热传里禁用。阴精足者可用,阴虚者禁用。起阴气则阴虚,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8 21: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6-8 21:38 编辑

李师提到刘绍武先生说:若无葛根,可与菊花、银花、连翘、薄荷、青蒿、芦根替代。
葛根到底是升津还是生津,还是有非常大的争议。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为什么不用葛根?汗不出,用葛根升提啊,为何还要喝粥。
脉沉迟是阴血不足,前面有用桂枝新加汤。
平脉篇: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邪在表,葛根可用。反之,阴血不足,不用葛根。
本经:
栝蒌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
在神农本草经里,有“安中”一词的,除了栝蒌根,唯有大枣。说明栝蒌根不但生津,而且健胃。这是葛根完全不能比的,葛根除了升津耗津之外,并不能直接益胃气。胃气够当然可以大剂量使用,就像深井打水,只要地下水不降是取之不尽的。反之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只会越抽越干。
有关葛根解肌热,其实是汗解。真正肌热要么是葛根和石膏,要么宋以后用葛根合升麻。
说道辛谅解表,局方升麻葛根汤和辛温解表的桂枝加葛根汤正好配对,可惜识者不多。
以温病角度,麻杏石甘汤是气分证。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加芦根、天花粉这些养阴生津都是好的。若加葛根,有如少阴证四逆汤加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9 17: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6-9 18:19 编辑

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前面谈过,脾约是指脾气升清的功能受到限制。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胃中津液停滞而出现的协热下利也是脾约,原因是上焦不通脾气不升。反之,脾不散精造成便秘,也可以用葛根汤。
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此一条亦是脾约证。
素问: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麻黄汤主之。
素问: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太阳未罢,又传阳明,太阳表邪怫郁,阳明肌热,为阳明经表证也。葛根汤主之。
金鉴口诀有: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除了阳明经表证、阳明胃之外,还有阳明病外证。
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是胃家实。胃气壅实有渐进过程,壅实前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白虎汤主之。
所以准确的讲阳明经腑证分三类。
一、经表证以葛根为主,太阳阳明葛根汤主之;太阳少、阳明多并汗出桂枝加葛根汤;阳明为主升麻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或白虎汤,或柴葛解肌汤。
二、伤寒教材发明阳明热证,反而混淆。还是回归正解,阳明病外证,治宜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等。
三、阳明腑证,胃家实也,承气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9 19: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阳明在少阳篇里给出答案。
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答案很简单,只要津液入胃,胃和则愈。
最简单的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心烦者如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谵语者如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大便难者如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烦而悸可能要用炙甘草汤化裁,类似复脉法养阴润下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13 2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摘录一段喻嘉言论少阴汗:
误发少阴汗。动其经血者。下竭上厥为难治。后人随文读去。至下竭上厥之理。总置不讲。不知下竭者。阴血竭于下也。上厥者。阴气逆于上也。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故阴火动而阴气不得不上奔。阴气上奔。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阴血上溢。则下竭矣。血既上溢。其随血之气。散于胸中。不能复返本位。则上厥矣。阴气上逆。不过至颈而止。不能越高巅清阳之位。是以喉间窒塞。心忡耳鸣。胸膈不舒也。然岂但窒塞不舒已哉。阴气久居于上。势必龙雷之火。应之于下。血不尽竭。不止也。气不尽厥。亦不止也。仲景所以断为难治者。
以健脾中阳气为第一义。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如天青日朗。而龙雷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窒塞之阴气。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下竭之血也。
素问:腹满䐜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强发少阴汗,造成下厥上竭,不能笼统的说下厥就是阳绝于下。
但厥无汗,看不出到底是热厥还是寒厥。若为阴虚,血得热而妄行。下厥气逆,气逆迫血,如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除了出血还会伴随眩晕。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气健则元气旺而血自固。肾为先天之本,肾水足则龙火潜而血亦宁。
故血症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有肾虚者,当壮水以制其阳。阳虚者,稍加益火以引其归。
丹波元简用景岳六味回阳饮,滋阴回阳可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6-14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6-15 11:22 编辑

个人在伤寒学习中,内经引用以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的条文居多,谈运气的七篇大论相对少,只有在至真要大论的治则治法有过引用。
仲景于时令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多谈,也不做预测,大都是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比较完整讨论是出现在金匮脏腑经络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这一段显然是吸收了素问“六微旨大论”关于“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的理论。
所以,有学者考证七篇大论的内容创作于东汉末年,可能就有问题。如果仲景没有读过,他如何引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4 13: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0-24 13:40 编辑

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四十七。方用前法。
95条一般很少会讨论,最多讲“荣弱卫强”是12条“阳浮而阴弱”的补充,但对于“邪风”并没有多少探究,一般认为就是风邪的意思。
人类生命和风气是分不开的,风气正常能帮助万物生长,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又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所以由风邪导致的病患叫外感。
但邪风就不同了。
伤寒论: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金匮脏腑篇: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普通外感何必要“救”?如果以为桂枝汤仅是治治汗出感冒,那就大错特错了。
素问: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邪风讲白了就是瘟疫,传变速度飞快,03年SARS时期,上午送进来是太阳中风证,晚间可能已经到阳明腑证。
伤寒论“救”一词,出现最多的就是“救表、救里”。邪风在表不及时救,入里就危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4 17: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实桂枝解肌并不能直接的祛邪与体外,那桂枝汤到底是治哪个层面?
灵枢: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汗液即是津液,12条自汗出意味着津液不足。
灵枢: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从气血互根的道理来看,血泣不通则卫气壅积,用芍药通溪谷便可“血行则气行”。
桂枝汤最后喝粥是扶正补卫气,以滋汗液。温覆微汗出是利用汗液把游离于皮毛腠理间的邪气托出体外。为何要微汗呢?是为了保证阳气的压强足够,大汗出必然导致津液后继不足。
桂枝汤本质上不是攻邪,而是健脾方,利用增强的正气来祛除邪气。
如果不喝粥,不用汗解的办法,祛除腠理间的邪气,需要再加风药,一般用桂枝汤加防风组合。
桂枝加防风药对,金匮有五方。桂枝解肌通阳,防风祛风,两者相辅相成行与周身内外,祛风散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6 1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提过小建中汤是后世甘温除热法的祖方,在研究甘温除热学说时,常常面对一个“阴火论”。当年李东垣丢出这个议题,他确实是想很好的论述,但又是心火、又是相火,让人无所适从,后世为了弄个明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立足于伤寒来理解“阴火”并非难事,先来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五钱(炒)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此方重用柴胡,熟悉伤寒的会认为是小柴胡汤加减。去半夏、姜枣,换苍术燥湿。加黄芪羌活升麻升阳补气,再加黄连石膏清心胃火邪。
因为用了黄连,又有泻心汤的影子。泻心汤主要是心下痞满,胸膈被痰气壅塞,因而用芩连清热、半夏化痰下气。它去柴胡是外证已解,主要任务是解决胸膈处通阳。
之所以叫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心烦不得安...胃中虚,客气上逆。
心烦是胃中虚热上冲,芩连一方面降胃气,一方面泻冲心虚火。内经讲“苦入心”,酸苦涌泄为阴,这就是心火又称阴火的来由,泻心即是泻阴火。
相对于甘草泻心汤,下利日数十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证必然没有损失大量津液,因而无需重用甘草守中,合姜枣补脾胃,但应该有诸如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等外证,升阳的前提是阳气要够,津亏慎用升提,除非多加人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6 2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口腔溃疡的就是客气上逆,明白了“客气上逆”即是阴火,甘草泻心汤若是无效就得换换思路,试试升阳法。
《脾胃论》: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逆行而乱。
伤寒论只讲客气动膈,虚热冲心。它这里详细说明阴火煎熬营血,导致营气日渐亏少,心主血心脏缺乏血养,会表现出心中烦躁、焦虑不安。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
这一段对于现代养生特别有帮助,七情对胃气有影响,同样压力对胃也会影响。脾胃弱的人,压力一大胃中客气上逆会干扰心神,心不能维持血脉的正常运行就会影响津液在全身的分布,时间一长胃病血虚都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7 15: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五藏风寒积聚篇: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显然心中风便是“客气上逆”,治宜甘草泻心汤。心伤脐跳、头面赤而自烦,治宜苓桂甘枣汤。
再看《脾胃论》:
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
心伤之后,劳倦、脐跳、心烦,这些论述几乎完全copy仲景,问题李东垣为何不引用金匮呢?是没见过这本书还是说为了另立山头,只得再创新词。
但不管怎样,他反复阐述心火的概念,对后世脾胃学说带来了很大的进步。
《脾胃论》: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
李东垣为了论述“阴火”,除了心火,还加了个相火。
仔细研读这两段,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清阳下陷,阳气不升,无力推动肾水上济于心,故心火独盛。
前面在伤寒厥证中讨论过:
心气为天,肾气为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
所以他这个相火概念实质是个心肾相交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7 18: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脾胃论》: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兼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黄芪一两、当归身二钱,水煎服
金匮: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素问:劳则耗气
后世从病因割裂仲景学,分什么外感、内伤,其实真正懂得寒热虚实的,该明白很多治法都是羽翼伤寒,哪有那么多原创IP。
《金匮要略》从宋神宗熙宁间整理出版,到《脾胃论》早了一百多年,李东垣不可能没有读过。他在书中故意跳过金匮,事实上是误导了后世。
桂枝汤是仲景方的灵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阴阳,治疗外感内伤范围广泛。但李东垣偏偏不用桂枝汤,而且对桂枝的认识有很大问题。
《脾胃论》:
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
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以补表虚)
看在真懂伤寒人的眼里,桂枝补表虚自汗会让人哑然失笑。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自汗是气血失调的结果,仲景开宗明义的指出“阴弱者,汗自出”,而“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所以不活血光用桂枝有什么用。
素问: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桂枝解肌,只是解阳强、解卫中之邪,能否阳密要看卫气的密度,气薄得补气加黄芪。气行则血行,也能做到调和气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0-29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论》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以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升阳散火汤是东垣最经典的代表方,浓缩了他核心的学术思想。
所谓“升阳”讲穿了就是桂枝解肌的概念。
如在君臣佐使法讲小建中汤的加减: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芪。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素问: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阴气虚是本来就阴血亏,而又阳气偏盛。风邪属阳,两种阳加在一起,四肢变得烦热,阴血虚又不能制约,所以就浑身发热。
治法是散卫中之邪,补营中血虚。
重用甘草是守中牵制客气上逆;合上白芍、人参有桂枝新加汤的意思。太阳二活,阳明葛根升麻,少阳柴胡,加上侧翼防风一同对三阳经解肌散火。
单纯的手足心热要和阴虚血燥的三物黄芩汤证做区隔,如夜间较重、口干盗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1-23 2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前面谈过阳明是胃气病,那胃家实是什么?
灵枢: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胃和肠,实了虚,虚了又实,受纳传导,水谷之精气源源不断的供给全身。反之,胃肠只实不虚,气便不得上下,就会呕吐、腹满、腹痛、大便难。
承气汤的“承”,是奉迎的意思,积滞通过药物泄下从而奉迎胃气得下。
明白了“胃家实”就是胃气不降,那么它主要就包含两层意思:一胃不和、二腑实不通。
整个阳明篇都是在谈胃气不降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改善,不存在什么阳明就是胃肠燥热,进而引申太阴就是胃肠虚寒。
阳明胃家实是胃气强而不降,太阴脾家实是脾气强而转升,这个道理要不明白是无法真正读懂伤寒论。
有一点遗憾的是,太阴篇279--280的应用,几乎无一例外的往便秘上扯,稍好一点的弄个脾阴亏。其实脾为湿土,脾阴亏是要把大地烤干,须知久旱大地才会干裂,伤寒邪风传变迅速哪有可能短短数日会把脾阴给弄亏。脾阴亏都是虚劳,风气百疾长期便秘把脾精一点点的损耗掉才会形成。
所以太阴篇出现最后这三条都是在谈胰腺,可说是太阴中风证的胰腺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5 16: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痿”的含义,素问有肺热叶焦之说。
叶焦的原因是重亡津液,亡津液又称“燥”,因而后世将肺燥分为凉燥和热燥。
“涎沫”像似白色泡沫,它不是痰。痰是饮的产物,也可看成病态的津液。肺痿叶焦是水饮和津液皆少,所以咳了半天才能勉强挤出一点泡沫。
白色偏透明的涎沫是寒,灰白稠黏为浊属热。
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素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阳虚津液不得上乘,此种凉燥当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金匮: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不渴因由水气上乘,眩亦为水气上冒,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去寒湿,仅是肺中冷,所以这一条不是肺痿。
热燥若是浊唾涎沫,不可先用麦门冬汤。得先用清燥救肺汤除热升津,后续再以麦门冬汤润肺,以滋肺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5 2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5 21:16 编辑

后世系统提出凉燥者,非吴鞠通莫属。
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说什么“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又说“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灵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心下有水气,咳嗽稀痰怎么叫燥呢?
仲景学说里,咳通常是饮停心下、胆热犯胃、肝气郁结而导致气逆上行。喘主要是肺气失宣而导致肺气不降,喘而胸满。
只有亡阳亡津液才会引起肺燥,真正出现凉燥是非常麻烦的,类似284条那样。
杏苏散是二陈汤加味,治痰咳偏寒,勉强可说是小青龙轻证,但于凉燥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8 1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8 17:17 编辑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后,微喘为什么要用厚朴,必然有腹满或胸满。
灵枢: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应当上冲空窍,走表。卫气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是逆其气。清浊相干,乱于肺,则俛仰喘喝。
厚朴尚能解表。本经治中风伤寒头痛。
素问: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因此用厚朴行气散结,合桂枝汤宣升卫气,表解喘止。此种喘证乃是胃喘。
用桂枝汤治伤风咳嗽,用得好效如桴鼓,但辨证需得精细无差。
伤于风邪者,始于皮肤。邪气从皮毛、腠理、络脉、肌肉、经络由表入里,症状各不相同。
开始皮毛粟起,头重恶风,鼻塞频打喷嚏,时流清涕,咳嗽则有轻有重,有痰或无痰。舌质红润,苔薄白,脉多浮缓。此系伤风轻症,名曰感冒。
治疗只须辛散轻扬,疏达皮毛,条畅肺气,咳嗽即随诸症而立解。宜以金匮还魂汤加味。
还魂汤后世又称三拗汤,通治诸感忤。麻黄开腠理宣肺、杏仁下气降逆、甘草守中和胃。喉痒加苏叶牛蒡,痰多加生姜半夏。
邪到肌肉经络,出现头痛恶风或发热,汗出,苔白,脉浮缓,鼻塞流涕而咳,桂枝汤主之。咳多加防风、前胡、杏仁,痰多加半夏,项背僵者加葛根。
当发热恶寒较重,四肢及腰背酸痛,痰稀或白,舌质淡红苔薄白,为风寒咳。治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痰多合止嗽散出入,咽痛为外寒内热加石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9 20: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9 22:05 编辑

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在金匮呕吐下利篇中也有相似一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金匮这条前有身微热,后面再提微热,明显是错简,当以伤寒论为准。
金匮水气篇: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366条的脉沉而迟是膈间有支饮,寒水相搏遏阻胃气下降,因而脾气不升手足四逆。胃气携饮上逆,支饮者法当冒,故郁冒而面少赤。
郁冒解除有两种办法,一是胃气强,阳胜阴负汗出后通阳而解。二是肾阴亏胃气弱冒状不解。
金匮: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前面已经论述过,经云: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茯苓泻玄府中停滞的水饮,助桂枝通阳布津。五味子强肾阴,补肾水,助肾纳气。如此胃降冲气消也。
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对应上面这两组条文,大概就能明白麻黄升麻汤是366条以及桂苓五味甘草汤的重证。
它以麻黄为君,药量最重是因为和石膏相伍以宣肺为主,非发汗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合干姜化解膈间支饮,胃气得降而下利止、四逆消。以天冬、知母强肾阴,助肾纳气。以黄芩、玉竹、石膏清胃燥,补津液,治喉咽不利。并以升麻、当归为臣清热活血解喉痛,最后用芍药伍桂枝调和营卫。
麻黄升麻汤有大青龙汤的影子,这个方可以说是整部伤寒论最复杂的一道题型。
“喉咽不利,唾脓血”,重点在于鼻咽部位。“唾脓血”很可能是涕中带血,因鼻窦炎、鼻咽癌有头痛症状,像似外感。因而麻黄升麻汤在治疗鼻窦炎、筛窦炎、鼻后滴漏征、鼻咽癌方面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10 20: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金匮: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
伤风咳除了风寒、风热、风湿、风燥以外,还有风尘咳。这种尘咳不是闻到异味而咳,也不是在矿区得的尘肺,而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如PM2.5被肺吸入后积存在肺叶,久之便罹患肺腺癌。
肺腺癌早期症状之一就是干咳,无来由的干咳,甚至没有任何感冒伤风迹象。干咳喉痒无痰、气道反映强烈,咳甚连眼泪都掉下来,数小时都无法缓解。胸外科西医拒绝承认毛玻璃结节与干咳有任何关系,但中医认为就是风邪伏肺。此种风尘伏肺,唯有疏风解痉一法才可缓解。
舌苔薄白者以三拗汤为基础方。合前胡、枇杷叶止咳,喉痒加苏叶牛蒡疏风,加蝉蜕僵蚕,或芍药甘草解痉。若喉痒无效再加白鲜皮地肤子或徐长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14 16: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厥而无汗为阳虚津亏。“上竭”为液竭,津液和血液阴阳俱竭。卫气上走空窍,强发汗使得腠理疏、玄府空,气不摄血致营热迫血妄行。治宜四逆加阿胶汤。
平脉法: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血的生成有两个途径。
灵枢: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脉微阳虚,胃气无法上注于肺,则直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胃气实”是阴虚胃热,胃热生血而荣盛。三焦是将津液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津亏则三焦绝经。
素问: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如此营热必将迫血妄行于络外。
“上竭”依据轻重程度常见有头皮红疹、眼干、痤疮等等。
金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这一条提示阴虚血热兼有寒饮,和麻黄升麻汤证有异曲同工,但更为复杂。不但要清阳郁之热,还要兼顾滋阴养血并活血利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15 2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15 22:07 编辑

脉浮紧,法当骨节疼痛,这是常规的38条大青龙汤。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不疼但重,是寒轻水气重,可用大青龙汤发散水气。
金匮: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骨节不疼是骨节无寒,身体反重是水气,骨节酸是风邪,故为风水,依旧可用大青龙汤。
灵枢: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卫出上焦,温分肉,滑利骨节。风邪入侵骨节,津液涩,骨节酸。
灵枢: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当阴阳不和,卫气不能固摄,滑利骨节的津液会外溢,外溢过度便出现骨节酸。
所以,风痹会使骨节酸;阳虚肾亏也会骨节酸,治宜独活寄生汤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4 16: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143/144/145/216条都有“热入血室”之证,血室一般认为是肝,但也有名家认为是子宫或胞宫。
古代把正堂后面一间屋子称作“室”,两侧的叫“房”。第一任娶的老婆叫正室,后续的叫侧房。
经云:肝藏血,血舍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张仲景非常巧妙的把“魂“住的屋子叫“血室”,热入血室的结果是魂被迫离开血室,随营卫之气游离于脉外。
灵枢: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肝主语,这也是热入血室后出现谵语的道理。
大黄甘遂汤和大陷胸汤有相似之处,产后鼓胀从“下”的角度可以理解成不该下而下,导致邪气入内。
大陷胸汤是水热互结于心下,大黄甘遂汤是水血并结于血室,为什么和血室并结呢。
灵枢: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意思说发胀的疾病和血脉脏腑都有关,但邪气不在脏腑本身而都在脏腑之外,向内挤压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人皮肤发胀。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
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如果营卫之气循行紊乱,不能正常流通而凝涩,邪气侵入人体和正气搏结,在血脉和脏腑之处便会形成发胀。
血不利则为水,用甘遂泻水热于膀胱,用大黄逐瘀攻下,血若下,下者愈。更用阿胶润燥补津,去腐生新,不忘善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4 19: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24 20:03 编辑

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灵枢: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
胸胁下满,并热入血室,当迅速采取泻法针治,仲景刺期门泻肝气,就是谨遵古法。
气郁而盛入营血热,当清气降火。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黄芩治下血闭,“其血必结”用气分药清热若效果一般,还得加入凉血活血之品。
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生在傍晚时刻,日晡的末端。此时卫阳慢慢要入阴,本来阴血有热,如此热上加热,心神被扰相当厉害,见鬼了、被鬼追跑,从床上跳起来躲藏等等都会发生。反倒入夜后虽然体温高有说胡话,但如见鬼状的这种激烈状态不会有了。
后世评伤寒论疏于治温,从温病卫气营血来看,主要在营血部分缺失,厥阴只有治血寒没有血热,类似334条那样也没有给出治法。
所以治发热,仲景只解决了四分之三,剩余部分直到清代医家才逐步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5 17: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25 21:23 编辑

我们现在研究伤寒论几乎没有人提到张仲景为何用这个“论”字,想当然的认为和资本论、矛盾论的“论”是一个意思。
其实这个“论”字另有深意,伤寒论之“论”字,不是议论之语,也非讨论之意。
从“论”字的小篆可以看出,右边由典册和竹简组成,“论”字的本义就是集合各种简册,加以排比和辑录。
和张仲景同时代的汉末经学家郑玄认为“论”者,纶也。
“纶”是丝线的意思,所谓经纶是说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张仲景经纶医林,就是在梳理这些医简。
汉代竹简有大小简之分,大简能写三十几字,小简写二十多。一部伤寒论三万多字,至少得写在一千多支竹简上。
据博物馆实测结果,平均下来一支大简的体积在80立方厘米左右。
成语“学富五车”的车,车内体积在汉代能装二十担粮食,以粳米800公斤/立方米计算,一车容积大约0.75立方米。
如果竹简不卷成册,一支一支的平放进去,一车大约能放九千多支。一辆车能装得下六七部伤寒论。
近年各地出土汉代竹简,中间常夹杂医简,从上面内容来看,药物很多都出现在伤寒论中,但病症描述非常简单,更不要说有说理的。
张仲景博采众方,看了多少竹简?没有十倍也有五倍。他把有用的挑出来,价值不大的略去,沙里淘金百里挑一,梳理的逻辑是什么?他绝对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运用极高的智慧勾稽成这一千多根竹简。
形成系统的依据便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张仲景依据这套系统,如果能看到更多的医简,照样可以把他们纳入伤寒论中。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仲景不会欺骗谁,不会跟我们玩虚的。学习他梳理医简的毅力,把现存的这些条文好好经纶一番,不说能摸索出一套大经大法,至少对部分医理的融会贯通会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8

积分

15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8
发表于 2019-12-25 19: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土的汉简实物大概是30cm*1cm一支较为常见,可以写近30个字左右,如果伤寒论有三万字,大概需要1000个这样的竹简,根据阅读的方便需要,大概装订12卷左右,今天的一个收纳箱大概就可以放得下,应该用不上五六辆车去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5 21: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心宁2019 发表于 2019-12-25 19:56
出土的汉简实物大概是30cm*1cm一支较为常见,可以写近30个字左右,如果伤寒论有三万字,大概需要1000个这样 ...

数字算错了,已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6 22: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八。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汗出谵语可能在胃、也可能在肠,前者白虎汤,后者承气汤,有燥屎者非大小承气汤莫属。
在出现承气汤证时,如有外证须解,仲景往往不厌其烦的详细说明。如208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为什么仲景要提醒过经乃可下,因为有风,第10条风家的风。
风是什么意思,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
若是风寒,如208/234/240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可与桂枝汤。脉浮虚可与桂枝汤。
汗出谵语、燥屎必然排除风寒,当为风热。所谓过经乃可下之,邪在上中焦。
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清胃生津以白虎汤为主。石膏辛凉,知母苦泻,粳米甘草甘缓。
若是肺胃同热。稍加麻黄辛散,加杏仁苦降。
肺热不清而先行攻下,阳热内陷后胃愈加不和,精气竭则语言必乱。
实际治疗,应先以麻杏石甘汤清上焦,一两天后热势不退,渐有阳明腑证出现,再合上小承气。
217条后面一云大柴胡汤,这个不对。大柴胡汤汗出不畅可用,本条汗出为表虚合并燥屎禁用,否则谵语更甚,可参考253条。
素问: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大柴胡汤是热结于里,以苦发苦泻为主,仲景对于热淫于内不用咸寒药,咸伤骨髓。以咸调下,是用降心火的思路起肾水。
后世升降散用蝉蜕、僵蚕这类咸寒药祛风散热定惊,是遵从了内经的治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7 17: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仲景对于津液的描述,有津液外出、严重的有亡津液、津液内竭,更夸张的是津液四射。但在我看来最为严厉的是“津液越出”。
津液越出的“越”,度也。“度”,法制也。“越出”是超过规则,超过底线的意思。
脉沉在里,当为沉而有力,表明阳明腑实已成。
同时又出现喘满。喘满包含喘而腹满,满的程度可能已涉及胸腹,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
喘满是非常严重的症候,210条: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在此生死之间还要反发其汗,那是严重越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28 2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28 21:24 编辑

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是佛经用词,唐代尊佛始流行,宋代林亿校订金匮时继续沿用。痰饮在唐以前称作“淡饮”,脉经、小品、深师、千金方等一律写作淡饮。
“饮”,清水也。考“淡”字是水晃动的意思,淡饮就是清澈晃动的水。
“以温药和之”有说温法、有说和法。
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淡饮是清者,非寒者;因而要温药和之,而非寒者热之。
金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
一般认为下元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肾为水脏,内寓命火,肾气温和则水液下利,肾气虚寒则水泛成饮。
自明代命门学说盛行之后,有关肾气丸的理解大体就是这样,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生地和桂附为什么是八比一的关系。
假定舌淡苔白滑,脉沉或弦。桂附各5,生地40谁敢用,也就是生改熟,用到10了不起,那这样还叫肾气丸吗。
带风向被带久了,已经搞不清肾气丸到底是怎么回事。
素问: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平脉法: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
荣盛为血热,荣盛逼卫气外泄,卫气疏则其肤空。
所谓阴平才可阳密,王叔和这一条解释大大厘清了营阴胜卫阳,则五脏不合,九窍不通,三焦津液停滞。
灵枢: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所以,小便不利的原因是三焦不泻,津液停于胸便为支饮。
非删减版肾气丸治微饮的抓手是舌淡或红,绝无一丝薄苔,并水润多津液。不怕风不怕冷,但易感冒。流感发热便是卫营合邪之银翘散合清营汤证。
仲景何以取名肾气丸,非肾气不足也,而是肾气不衡,肾为水脏,水要平衡。
八两生地滋肾阴清营热,丹皮清热活血除瘀,山药山茱萸强脾肾之阴,茯苓泽泻逐水,稍加附子温卫合桂枝通阳利小便。
很清楚肾气丸的设计就是强阴为主,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肾气丸以酒服下,酒为熟谷之液,为悍气。充络脉,络脉盛则卫气平,可先谷而液出,有利于饮从小便先走。
血热不必送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76

积分

80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76
发表于 2019-12-30 2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阳浮而阴弱即荣弱卫强

本帖最后由 今又来 于 2019-12-30 20:33 编辑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素问: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用148条和内经五有余二不足之证进行比对,可以发现148是胸有饮结,遏阻阳气,瘀热在里,有热厥上冲出现。
假设大便硬持续,久有谵语,小便不利,腹满而喘,又寸口微细,阳微结会演进成五有余二不足证。
“半在里半在外”一词的出处,可能是仲景参考内经“不表不里”而来。
内经的不表不里专指太阴弱正气不足,而阳明经腑燥热的特殊症候,可用后世黄龙汤合宣白承气汤加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4:22 , Processed in 0.1417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