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看众家医案,若没有较为深厚的经典理论功夫和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很多时候都是雾里看花。此仅举大医家许叔微一医案,试析存疑之处:
“乡人邱忠臣.寓毗陵荐福寺.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予以乡人隐忍之.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须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伤寒九十论. 四》”。
此案前句述:“自尺以下不至。”后句曰:“而尺迟弱。”不免有前后不一之嫌。脉自尺以下不至,是尺部无脉,这是里虚血亏。
“发热,头疼,烦渴,脉浮数无力”,此非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发热,头疼,脉浮紧(有力);且烦渴也不是麻黄汤证,烦渴是虚热;脉“自尺以下不至”是里虚血亏。故此案,脉浮数无力之烦渴,是里部虚热之人参证。发热,头疼是表证。此为表有寒、里血亏,法当与桂枝汤加人参。
“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须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
投以麻黄汤,一服不汗,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狂言烦躁”是里热谵语,“闷”是闷热,此乃以麻黄汤强发血不足者之汗,导致血不养心,故出现“狂言烦躁且闷”,虽六七日投麻黄汤“已中汗矣”,而烦闷未解(稍定),故又延后“五日愈”。
怀疑此案医者是纠结在脉浮“无汗”上了。脉浮有力,无汗者,是麻黄汤证;脉浮无力,无汗者,是桂枝汤证。尺脉不至,尺以候里,尺脉不至者是里虚血亏之人参证;烦渴亦当加人参;脉浮数无力是桂枝汤证。此案法当与桂枝汤加人参,且不可发汗。发汗法,是覆被令汗出。即与桂枝汤加人参,也不可覆被令汗出,法当自汗出乃解。
再说桂枝:
桂枝和麻黄、柴胡等解表药一样,只能用于阳气郁滞而气逆不能食者,若用于胃中虚冷不能食者,必加重病情。如果对于“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的病人误用桂枝,很可能将能治好的病人给治死。
桂枝不能用于少阴病证之恶寒发热、下利不止、不能食者,我本人20年前就有深切体会。
附一最近的医案,看桂枝的取舍:
好友姚某女儿(幺女),2岁。2018年2月14日17点,好友电话告知,他一家人外出过年,其小女又发热,咳嗽,体温39度,饮食尚可,精神还行。
处方:桂枝3g,白芍3g,茯苓3g,半夏3g,干姜2g,细辛1g,五味子3g,炙甘草4g,取3副,一日一副,一副药用水500ml,煮取100ml,分3次温服。
2018年2月15日12点50分,好友电话告曰:孩子还发热。
处方:上方去半夏,加砂仁3g(捣碎),附子2g。
2018年2月16日23点27分,好友短信告知,“孩子还是烧,体温37.5到39度,咳嗽,有些流涕。”
我复短信问:“孩子胃口还好吗,精神怎么样?要水喝吗?”
好友回短信曰:“吃饭较平时差,精神不太好,喂水还能喝。”
处方:上方去桂枝加白术。
茯苓3g,白术2g,白芍3g,附子1g,砂仁3g(捣碎),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炙甘草3g,取2副,一副药用水5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
2018年2月18日15点55分,好友短息告曰:“今天不烧了,有痰还咳嗽,鼻涕多,吃饭较差,您看还用再吃药吗?”
我回短信曰:“最后这个方药再吃两天,不咳,不流涕,能吃饭,就可以停药了。”
2018年2月20日15点18分,好友短信告曰:(孩子)好多了。
另可参看“肺胃寒湿发热不解特例”一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再读经典议桂枝下一篇:易解“方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