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407|回复: 7

蒲辅周先生访谈录

[复制链接]

1

主题

347

积分

41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7
发表于 2010-5-12 2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叶子烟,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鼎祺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止过。我们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蒲老这次的谈话,影响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颇静,回想往事,恍然如昨。兹就记忆所及,追写出当年谈话的内容,浑金璞玉,以公同好。是为记。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黄芩、瓜蒌,我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黄是麻黄汤的一倍呢。

 

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当。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年、廿年紫脸印,多少付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

 

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

 

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离口,每次吃一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腹胀。我说,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我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我让他先减一点试试,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

 

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 《金匮》论恶阻,说设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可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它。我坚信唯物论辨证法,不向机械唯物论投降,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他们总怕我保守,不给他们我的秘方、验方,我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类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我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的。

 

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我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我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我说:是结脉?是代脉?她想了一下,说是代脉。我说你不错呀,能看出来。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我说那你就过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我的脉,说还是那样。我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

 

眩晕,有虚有实。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我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我说不一定,仲景先生生当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呢,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所用人参,皆是党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黄,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补气摄血,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 三物备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积,非温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备急丸的大黄干姜,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用,也要注意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我有个学生,素来用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泻不止,所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我调治了许久才好。

 

对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也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

 

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我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以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

 

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用药丝丝入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三是瞻前顾后,用一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我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果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临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真乃巧呀。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想不杂乱都不成了。

 

 

三医案:

 

痢疾(急性中毒性痢疾)

 

XX,男,4岁半,住某医院,19638 26日初次会诊。

九天前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四小时内即抽风二次,昏迷而急诊入院,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等措施,而四肢一阵阵发紧,翌日面色更灰暗,寒战高热更甚,曾突然呼吸暂停,见下颌运动,经人工降温十六小时,才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败血症样热型,上午寒战,肢凉发绀,午后高热4243度,一直谵妄躁动,下痢脓血日十~二十余次,里急后重,化验:白细胞总数 6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3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尚能食半流质,腹胀不硬,不呕吐,无汗,四肢清冷,神志不清,呈半昏迷状态,膈部扇动,呼吸促,面色灰暗,小便黄,脉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质淡不红,苔薄白腻,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里结表郁,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病已八日,而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若单治里,伏邪不得外越,必然内结,邪愈结而正愈虚,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幸胃气尚存,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肌表汗孔之闭,达邪外出,以解里急,拟用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

粉葛根二钱,桂枝一钱,白芍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慢火煎取180毫升,每四小时服30毫升,服一剂。另用炒粳米加荷叶煮稀粥,药后服。仿桂枝汤法以助汗。

27日二诊:服药后,是夜汗出,从头部至上肢、手心达大腿,但小腿以下仍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和,今晨已无寒战,午后又发热396度, 大便昨天共22次,为脓血,有里急后重,呼吸仍促,头部有微汗,下肢仍无汗,胃纳尚可,小便黄而少,脉转沉数,舌淡苔薄白腻,此表气略通,因正虚不能达邪,以致汗出不彻,邪不透达。治宜扶正祛邪,表里合治。

处方:

党参一钱,生扁豆二践,砂仁五分,杏仁一钱,木瓜八分,香薷五分,藿香八分,粉葛根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煎服法同上,服一剂。

28日三诊;服昨方后,遍身微汗透彻至足,体温波动在36 3 95 C,昨天大便减为十四次,呈绿脓样酱色便,里急后重已不显,腹满减轻,精神好转,面黄,脉右沉濡,左沉弦,舌淡,苔转黄腻少津。至此表气已通,里热渐露,治宜生津益气,兼清湿热。

处方:

玉竹一钱,生扁豆二钱,茯苓三钱,香木瓜八分,杏仁一钱五分,厚朴一钱,茵陈二钱,滑石三钱,生稻芽二钱,藿香五分,通草一钱,荷叶二线,服二剂。

30日四诊:大便每天仍十多次,但脓血及里急后重再减,汗复止,夜间最高体温 39C,遍身皮肤出现红疹,无明显搔痒,食纳尚可,小便黄,白细胞已渐增至210O/立方毫米,中性56%,脉沉数,舌淡苔黄腻,病减而疹见,乃伏热外出之象,治宜续清湿热。

处方:

茯苓皮二钱,扁豆衣二钱,茵陈二钱,豆卷三线,黄芩一钱,杏仁一钱五分,银花叶二钱,淡竹叶一钱五分,苡仁四钱,滑石三钱,通草一钱,荷叶二钱,服一剂。

31日五诊:体温已降至36837lC,大便次数大为减少,脓血基本消失,无里急后重,精神较佳,遍身微汗续出,全身红疹仍露,脉沉数,舌苔灰腻,表里渐和,湿热未尽,宜续清余热,兼调理脾胃。原方去竹叶、黄芩,加甘草五分,麦芽一钱五分,服二剂。

92六诊:体温已正常,大便日三次,无脓血,黄粘不成形,红疹已消失,腹满亦平,精神转佳,食欲增进,脉和缓,舌淡惟苔仍秽腻而厚,仍宜调脾胃,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茵陈一线五分,藿香梗一钱,扁豆衣二钱,厚朴一钱,广陈皮一钱,炒麦芽二钱,薤白一钱,滑石三钱,神曲一钱五分,通草一钱,荷叶二钱,服二剂。忌食油腻。药后舌苔退净,诸症消失,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总数8150/立方毫米,中性66%),痊愈出院。

按:患者系急性中毒性痢疾,起病急而抽风昏迷,每天十~二十多次脓血便,每日上午面发白,肢凉,恶寒战栗无汗,午后高热至 4243C,曾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未效,并有白细胞减少,蒲老谓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凡痢疾多属里证,治当从里,但每日午前恶寒肢冷,战栗无汗,可见其卫阳闭阻,热不得越,午后高热无汗,呼吸迫促,下利腹满,乃邪陷于里,不能外达,病情至此,殊难措手,幸胃气尚存,津液未竭,急救之法,借用桂枝汤和营卫以开闭,加葛根升提阳明以举陷,盖开肌表之闭,即可解里急之危,使内陷之邪,由表而出,又如桂枝汤法以粳米、荷叶为粥,助胃达邪,服后表气略通,得微汗未彻,而寒战消失,肢凉转温,高热稍减,里急略缓,呼吸仍促,改用治暑湿之品,表里合治,扶正祛邪,药后全身微汗,高热再降,下利渐减,此时内陷营分之伏热又由疹出而消散,后以生津益胃,通阳利湿,邪去正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由此可知祖国医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重在先解其表,不使邪气深入和内陷,表里和,营卫通,则邪有外出之路。本例乃治变救逆而施,非治痢之常法,但达邪外出之旨,仍不失中医治病理法,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

 

暑湿并重(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某某,男,9岁,1956823日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住院检查:(略)

病程及治疗:8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日发现神识不清, 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 396C,无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

处方:银花三钱,连翘三钱,生石膏二两,知母二钱,淡竹叶三钱,甘草二钱,粳米三钱,淡豆鼓一两,葱白五寸,鲜芦根一两。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一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

处方:

茯苓皮三钱,杏仁二钱,香薷二钱,鲜藿香三钱,郁金二钱,生石膏一两,滑石五钱,连翘三钱,黄芩二钱,白通草一钱五分,茵陈三钱,神曲三钱,淡竹叶三钱。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C,神识清楚,脉亦缓和,以清热和胃之剂。

处方:

茯苓皮三钱,苡仁四钱,蒺藜三钱,钩藤(后入)三钱,连翘三钱,桑枝五钱,生稻芽四钱,鲜荷叶一两。服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按:本例暑湿弥漫三焦,营卫闭塞,汗腺不通,热不得解,故先予辛凉解表,新加白虎中复以葱、豉,防其内犯,而热去湿伏仍宜宣透,乃更以二香与正气散加减,服后湿泄热透,引邪外达,遂无惊厥之患。从这里使我们体会到,温病虽然忌汗,而于清解之中,辛开宣透之药仍不可少。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XX,男, 57岁,已婚,干部, 1961417日初诊。

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二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暖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证认为属中虚脾弱挟痰,兼心气不足,治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

炙黄芪四钱,党参八分,柴胡八分,升麻八分,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陈皮一线五分,炙甘草一线,茯神二钱,炒远志一钱,法半夏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服五剂,隔天一剂。

512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又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予镇静剂后稍好,但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尚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胃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植一钱,服三剂。

531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能较前久些,但超过二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用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服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

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多用脑后易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为病。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

一、风眩:始见《内经》:“诸凤掉眩,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

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疾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疾不作眩”。《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

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以为由火致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

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而兼火兼疾者不过十中一、二”。但虞博等则主张下虚上实而眩。

五、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况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本例既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候,其脉弦细无力,具证纳差、脱肛,不能用脑等,系中虚劳伤兼心气不足,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获神、远志安神宁心,法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诸症均减,以后又加枣仁安神、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植助胃健脾而更好转,最后用补中、归脾丸而善其后。倘偏执无痰不作眩,而重于祛疾,或拘泥肝风成眩,用平肝息凤,抑或清火而挺热,则恐本病非但不效。并且不无虚虚之弊。

 

吐血(胃溃疡出血)

 

XX,男,38岁,干部,1960101日初诊。

旧有胃溃疡病,并有胃出血史,前二十日大便检查潜血阳性,近因过度疲劳,加之公出逢大雨受冷,饮葡萄酒一杯后,突然发生吐血不止,精神委靡,急送某医院检查为胃出血,经住院治疗两日,大口吐血仍不止,恐导致胃穿孔,决定立即施行手术,迟则将失去手术机会,而患者家属不同意,半夜后请蒲老处一方止血。

蒲老曰:吐血已两昼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药止之,询其原因由受寒饮酒致血上溢,未可以凉药止血,宜用《金匮要略》侧柏叶汤,温通胃阳,消瘀止血。

处方:侧柏叶三钱 ,炮干姜二钱,艾叶二钱,浓煎取计,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四钱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二钱,止血消瘀,频频服之。

次日复诊,血止,神安欲寐,知饥思食,并转矢气,脉两寸微,关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此乃气弱血虚之象,但在大失血之后,脉证相符为吉,治宜温运脾阳,并养荣血,佐以消瘀,主以理中汤。加归、芍补血,佐以三七消瘀。服后微有头晕耳鸣,脉细数,此为虚热上冲所致,于前方内加入地骨皮二钱,藕节三钱,浓煎取汁,仍兑童便60毫升续服。

再诊:诸证悉平,脉亦缓和,纳谷增加,但转矢气而无大便,继宜益气补血,养阴润燥兼消瘀之剂,

处方:白人参三钱,柏子仁二钱,肉苁蓉四钱,火麻仁四钱(打)甜当归二钱,藕节五钱,新会皮一钱,山檀肉一钱,浓煎取汁,清阿胶四钱(烊化)和童便6O毫升内入,分四次温服。服后宿粪渐下,食眠俱佳,大便检查潜血阴性,嘱其停药,以饮食调养,逐渐恢复健康。

按:本例旧有胃损之症,素不饮酒,骤因受寒饮酒,寒热相攻,致血上溢,非热极吐血可比,故主以温降之法,采用侧枯叶汤。柏叶轻清,气香味甘,能清热止血,佐以姜、艾辛温,合以童便咸寒隆逆消瘀,温通清降并行,故服血即渐止。再剂加三七、洋参,益气消瘀止血,因而得以避免手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继以理中法温运脾阳,盖因脾胃为中州之司,而甘温有因血之用。服后微见头晕耳鸣,知其虚热上冲,则佐以地骨皮凉血不滞,藕节通络消瘀,使以童便降火,服后诸证悉平,脉和睡安。终以益气补血,滋阴润燥而善其后。蒲老指出:此非热邪传经迫血妄行,故不用寒凉止血之法。若不知其所因,误用寒凉、必然血凝气阻而危殆立至。




上一篇: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
下一篇: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娄绍昆)

7

主题

185

积分

7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85
发表于 2010-5-13 07: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5-13 09: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奇先生的美文,重新读起,昔人已去!先生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2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0
QQ
发表于 2010-5-13 09: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秘术辩证再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5-13 18: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1)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2)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3)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4)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
5)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让我们记住这些经典的语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2-1-26 1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7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27
发表于 2012-1-30 2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失败[s: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27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经方的追随者,学习者,践行者。

Rank: 4

积分
1027
发表于 2016-2-27 1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21:20 , Processed in 0.23957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