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16|回复: 2

江厚万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0 21: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话《沙龙》续三   

4  药证对应理论——揭示中药性效规律
中医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祝世讷教授对药证对应规律有专门研究,给人以清晰明确、系统完整的概念,现摘要发表,以供共赏(目前尚未发现何人所论越其右)。     
中医在药学上的贡献有两大方面,一是庞大的方药体系,二是方药的功效原理,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根本,是中药的灵魂,是中药作为“中医之药”的内在规律,是中药区别于西药的本质所在。中药的功效原理是中医的医学原理的药学化,为中医所独创、原创,它超出西医药学,西医药至今无法理解和研究它,是中医在药学上进行自主创新的巨大优势。
“药证对应”是中药的药性、药效规律,是中医的药性学、药效学的一条重要原理,贯彻在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辨证论治中,深刻地体现着中药与中医的内在统一性。中医药的药性、药效的自主创新研究,应当紧紧抓住药与“证”的对应关系,以辨证论治为纲,来研究和发展中药的药性、药效,不应背离辨证论治, 走向“中药非中医化”。

这里所论“药证对应”,不是指一药对应一“证”的“药证”或一方对应一“证”的“方证”那种特定对应关系,而是强调,“药证对应”是中医的药性学、药效学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是“用其何性、应于何物、收于何效”的机制和规律。“药证对应”是讲,中医对中药的药性、药效的选择、鉴别、效验,是以辨证论治之“证”作为效应对象和评价标准,以对“证”的作用效应取其性、用其效。
现已知,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复杂多样,其中,有些可为中医辨证论治所用,有些可为西医特异治疗所用,其差别在于两种不同的医学原理进行的不同选择和应用。
中医对于药性、药效的研究和选择,不是在实验室中根据其物质成分、理化性质、构效关系来论定,而是“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是在辨证论治的实践中,以“证”作为效应对象和评价标准,根据药对“证”的作用性质和结果来鉴别和认定,是“以证鉴性”、“以证验效”的,形成“药”与“证”的规律性对应关系,可简称为“药证对应”。
          其次,药效与“证”相对应。中医对药效的研究和评价,是以“证”为效应对象,以“证”选效、以“证”用效、以“证”验效的。因为“证”有阴、阳、虚、实,才选择和应用药的滋阴、壮阳、补虚、泻实等功效。这种“药证对应”在方剂学上体现为“方因证立”原则,“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在临床防治中,“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随证加减”等,更是普遍遵守的基本法则。
     
5  药证临床实践——开创中药应用研究的新模式
黄煌先生本世纪初提出的药证概念,一改中药的传统用药指征理论,具有创新意义。认为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药物主治。药证不是来自理论的推测,也不是来自动物试验的数据,而是无数先人用自己的身体尝试药物得出的结论;药证是以“病的人”为背景的;药证是客观的,实在的;药证是具体的,朴素的;药证是综合的,稳定的;药证是严谨的;药证是科学的。先生所论,大意可以概括为药证理论属于实证科学范畴,它摒弃思辨、推测、臆断、猜度的思想方法,遵循从简、从便、求真、求实,易学易用,既可证实又可证伪的原则,逐步形成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如果说祝世讷先生提出的药证对应理论是抽象的,具有形上学理论性质,那么黄煌先生创立的药证理论则是具体的,具有形下学应用特征。
正因为药证之“证”与传统辨证之“证”所指并不完全一致,这就存在怎样消除歧义,实现统一的问题。同时,如何克服徐长卿先生所指出的“以方证逆测药物功能,实则实矣,然不免拘泥之嫌;将药物功用与诸医功过一决于仲景门庭,亦不免局限之弊”,更是摆在先生面前不得不作出回答的一个难题。
6  科学结论来源于客观事实
——四谈治证之“药”与治病之“药”的区别
在“对话《沙龙》”与“续一”、“续二”中笔者已三次提到中医只有专治(特异性治疗)某“证”之“方(药)”,无专治某病之“方(药)”,目的有二,一是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不应重蹈“舍证从病”之覆辙。有人会说,你在“续二”中提出有时要“舍证从病”,请特别注意,我说的是在明确西医之病诊断的前提下(如结核病、乙肝等),已知西医有特异性疗法,并深知此时的中医辨证只能是“黔驴之技”,就不必挖空心思再辨什么“木火刑金”、“七损八益”了,要明白,哪怕是仲景的导师再世,面对需要特异性治疗的西医之病,同样会束手无策。应果断地把辨证置之一旁,尽快按西医诊疗规范治疗。二是再次提醒医者不要被所谓的研究成果(哪怕是SCI引用的论文)吓倒,患者不要再被“鸡骨草”们、“胡万林”们骗倒,中药不会出现专治某病之仙方(有人又会说,青蒿素不是专治疟疾的吗?请别混淆,那是中药西药化路径,是中药现代研究的一种模式,另当别论)!
为了论证“药证”理论的科学性,也为了说明笔者反复提到的药证之“药”只治“证”不治“病”的论点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故作高深,炫耀取宠!兹再举三案以为佐证。
案1  20世纪40年代,王玉润先生的父亲、著名中医王超然先生为一老友治病,经“辨证”,从“风温”论治,先后投以银翘散、白虎汤,未能奏效,患者病情日益严重。无奈之中,老先生请教搞中西医结合的儿子。王老(玉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又在患者血液中检得回归热螺旋体,由此确诊为“回归热”,但因为时已晚,病终不治。
案2  “文革”期间,王老随学生下乡开门办学,遇一患者,当地赤脚医生辨为“风温”,亦先后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均无效。王老“辨病”后,确诊为“流脑”,用氯霉素后治愈。(摘自《王玉润论医药》P299)
案3   女患田某,16岁,2007年11月2日诊,发热2天,住入西安交大附一院,入院后仍高热不退,经系统检查与全院会诊,确诊为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但百药无效(因近10多年来国内大部分地区未发现此类新病人,特效药几无储备)。高热持续达40天,遂向全国求救,结果四川省疾控中心存有7支葡萄糖酸锑钠,通过电视台联系,得悉一成都记者即将回西安探亲,便托其带药(火车速度较之邮寄要快,普通百姓雇专车送药不太现实),用药3天后,热渐退而病愈。(录 自2007年12月20日中央10台《讲述》栏目——文明中国)。
以上三例,无论辨为“ 风温”也好,辨成“阳明热盛”也罢,还是辨为什么“热邪缠身”、“毒热入髓”、“后仲景发热”、… …都必将是盲人摸象之争,无稽之谈!因为在特异性感染或特异状疾病(如肿瘤、 内分泌疾病等)面前,辨证难展其长!在“续一”的对话中 ,有网友提出,肿瘤早期无症状时可以“辨体质”,遗憾的是我尚未学会此种“辨体”的本事,先生能否具体地赐教一二?还有自 称具有“大体用”、“大法门”、“大视野”、精通“阴阳五行”的大医们,遇到这种辨证虽明,但治无寸效,命悬一线的病人,不知能否拿出大妙方?!




上一篇:单方神效
下一篇:在说----四逆散

3

主题

507

积分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07
发表于 2009-7-19 23: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中医中药还是可以治"病"的...
或许是还没积累到足够的经验而已,或者是辨证有误,内有不同平常的病理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20: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治证不治病,是说它作用的指征是“证”,这证可以包括若干种病,如果说中药不治病,那不是全盘否定中医了吗?为什麽要强调这个问题,如果笼统说中药也是治病的,那就意味着不必辨证,正好给西医抄方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之所以中药疗效每况愈下,执方治病而废弃辨证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不纠正,中医的灭亡就是指日可待!!!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绝招,是看家本领,是西医没有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不懂这个道理就失去了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04:58 , Processed in 0.07364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