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993|回复: 1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7 18: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 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汇言》
清•陈修园: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时方歌括》
清•黄宫绣: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补先天命门真火,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之无不奏效。《本草求真》
《医宗金鉴•参附汤注》: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古方药议》:附子虽为雄悍大毒之品,但于阳气脱垂之际,却可奏回阳奇效于瞬息之间,这正是其他诸药所不及之处。
现行中医教材《中药学》把附子的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把主治概括为:“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痹等证”。
相对于《神农本草经》及上述各医家经验,现行中医教材对附子药性表述显然过于简略,从而成为束缚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影响到附子的普遍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2」:附子的水煎剂有抗休克、抗凝、抗血栓形成、抗炎、抗溃疡作用。附子常压耐缺氧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所含的乌头碱成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乌头碱在小剂量(未致心室纤颤)时,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还能促进物质代谢等作用,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所以附子的毒性成分正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卢崇汉教授说:“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2 附子的应用指征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应用附子的指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又:“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的诊断标准,也是附子应用的提纲,其中尤以小便色白为关键。小便的颜色是阴证(寒证)与阳证(热证)的鉴别依据。清•吴又可云:“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色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除少阴病回阳救逆用附子外。附子尚用为寒湿痹痛的主药,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四逆散条下列“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继承张仲景的经验,演绎出的附子应用指征大大被拓展。如:
郑钦安:“钦安用药金针”提出“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观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此中两个“一概不究”,并且“百发百中”,提倡广用附子,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提出“阴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并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并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于此,“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成了应用附子的指征。
徐小圃:提倡不必待少阴证悉具才用附子,只要有:神疲,面色晄白、舌润、肢冷、脉软、尿清、便溏的阳虚证表现,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可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无独有偶,湖南朱卓夫先生也提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手使用(附子)。”
对舌象的辨别也是扶阳学术研究的重点,众多医家饶有经验。如:
范中林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使用指征。”
李可说:“对于阳虚病证,舌质拿准了,放胆用附子,绝对没问题。”
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此证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饮热汤,反映了少阴阳虚不能化生津液,治疗当用四逆汤扶阳以胜阴。”
李统华教授强调:“判断寒热不取决于舌苔之黄、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
高德元先生提出,舌色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依据。凡瘀血而致舌色为淡紫、紫色、暗紫、深紫等,皆是运用附子的客观指征。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若为红舌,断不可用。
脉象也是判别阴阳证的重要依据,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脉,则脉沉而缓,或微细如丝,而按之无神……少阴病当凭脉辨证,其方法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觉指下无力,而按之筋骨全无者,反映了内有伏阴,阳气不足之候。”另一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恽铁樵则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回阳固脱,关键要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他把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候,急用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
综上所述,附子的应用指征应从神色、形态、口气、二便、舌脉等方面鉴别。其中,舌象、脉诊的辨证价值尤其重要。笔者经验:眼睛白轮上青络明显,和舌下静脉怒张粗壮皆是阳气瘀滞、血脉不通的征象,也可作为附子应用的指征。
3 附子的配伍原则
附子味辛性热,为百病之长,走而不守,功兼内外。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最好用亦最难用,好用言其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难用则因其有大毒,必须把握住附子的应用指征,通晓附子的性能及禁忌证。练就识别阴阳的火眼金睛,熟练掌握附子的配伍原则,做到万无一失。
附子的配伍有常法,有变法,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与寒热之药合用则为变:如寒热错杂证,用药亦当温凉并投,充分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原则。
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探讨经方中附子的应用规律,是扶阳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题:
四逆汤:附子配干姜、甘草,为回阳救逆第一方,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扶阳医家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汤,由四逆汤衍变出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重姜、附用量)、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后世变通应用的四逆汤类方则有: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吴佩衡);温脾汤,即四逆汤加大黄、人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回阳救逆汤,即四逆汤加肉桂、人参、五味子、麝香(明•陶节庵《伤寒六书》);急救回阳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桃仁、红花(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破格救心汤,即四逆汤加高丽参、山萸净肉、生龙牡粉、活磁石粉、麝香(李可)。上述方剂皆以附子为君药。
真武汤:茯苓、白芍、白术、生姜配伍附子,为温阳利水方。
附子汤:附子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白芍。为温阳益气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经发表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配伍附子,为助阳解表方,尤善利咽通痹。
桂枝附子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重用附子,为温阳除湿方。衍变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即术附汤,白术配伍附子;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白术配伍附子,均为温阳除湿方,专治风湿骨节烦疼。后世变通应用方: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配伍附子,为温阳化湿、利胆退黄方,专治阳虚黄疸,即阴黄证。
附子粳米汤:附子配伍粳米、半夏、生姜、大枣,为温脾止泻方。类似方: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为温阳健脾方《阎氏小儿方论》。
附子泻心汤:附子配伍大黄、黄芩、黄连,为温阳消痞方。
黄土汤:生地黄、阿胶、灶中黄土、白术、黄芩、甘草配伍附子,为温阳止血方。
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阳通便止痛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配伍附子,为温化湿毒方。
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配伍附子,为温阳通痹方,专治胸痹缓急者。
九痛丸:附子配伍生狼牙、炙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温阳止痛,专治心腹冷痛。
肾气丸:附子配伍肉桂、熟地、山茱萸、怀山、丹皮、茯苓、泽泻,为温阳补肾方。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配伍附子,为扶阳固表止汗方。类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温经复阳、解肌祛风方。
栝楼瞿麦丸:栝楼根、瞿麦、茯苓、山药配伍附子,为温化湿热方。
以上为经方中含附子配伍的方剂,总结起来,其作用大致有:
取附子之性用、去清热药之性,而存其用,以治寒证。如: 薏苡附子散、大黄附子汤。
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如: 薏苡附子败酱散。
附子与清热药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如:附子泻心汤。
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助于正复,用于虚寒证或实热证。如:附子理中丸、附子泻心汤。
附子与清热化湿药同用,治疗湿热证。如:栝楼瞿麦丸。
扶阳医家尚有疗效卓著的自拟方:
郑钦安:潜阳丹(砂仁一两、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李可: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对服)、山萸肉60-120克、生龙牡粉30克、活磁石粉30克、麝香0.5克.
4 扶阳医家擅用的附子药对
附子配白术:名术附汤,张仲景主治风湿一身骨节烦痛,后世用之治脾阳不运、肾阳亦衰、湿浊凝聚之水肿,如面目四肢浮肿或大腹膨胀、小便清长、大便自利等症,可以本方加五苓散、五皮饮等随症加减,使脾阳得运则湿浊化而肿自消。
附子配人参:名参附汤,专于回阳固脱,大补元气,为急救之要方,可用于休克、虚脱而证见虚寒、元阳不足者,虚喘动则气逆,气短欲脱者,亦宜用之,若汗出如珠,或冷汗淋漓,有亡阳之兆者,宜再加龙骨、牡蛎。
附子配黄芪:名芪附汤,治气虚阳衰,卫表不固,虚汗倦怠等证。黄芪固表,附子壮阳,则卫阳得以护外,虚汗自敛。若配黄柏,无论湿热或阴虚盗汗,皆可收治汗之功。
附子配干姜: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凡属寒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症,非用此回阳救逆,不克挽回。减少剂量对虚寒腹痛症亦效好。古有干姜无附子不热之论,后世推测干姜对附子尚有减毒增效作用。
附子配桂枝:可治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源于《伤寒论》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如如风寒湿痹,效果良好。
附子配肉桂:源于肾气丸,明、张景岳右归饮亦以此为主药,能于水中引火,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也,多用于肾阳虚寒而见腰髀痛楚,腰膝酸软,形寒乏力等症。
附子配当归:名归附汤,能行瘀补血,常用于阳虚失红便血等症,血去阴伤,阳气亦虚,此等症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其内必有瘀阻,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治之以温,是为正道,对改善慢性病之贫血,颇能见效。
附子配麻黄:源于麻黄附子细心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与麻黄并用,可温经发表,治少阴病阳虚而兼外感,小青龙汤条下注:“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笔者每在临证中验证:加附子可加强温化痰饮之功,若去麻黄,平喘之力反而减轻。
附子配大黄:如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汤,寒热并用,温攻兼施。能温中通便,每用于阳虚而有里实,需用攻下者,使里寒去而阳不伤。
附子配吴茱萸:笔者老师命其名萸附汤,专于温阳通经,宜于阳虚寒闭,络脉不通,对脑血管痉挛之顽固性头痛有显效。
5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  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克、200克、300克,最多用至500克.川、滇的医家附子的用量都偏大,用量之所以大的原因除了病证适应外,可能尚与地域和医家个人的风格相关,此外,附子的煎煮法也是影响到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众多医家主张大剂量应用附子时,必须将附子先煎三小时以上,再入他药同煎。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试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他药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小时以上)。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必须先煮二小时,以入口不麻为度。”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不耐久煎,长时间煎煮可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大减,但强心作用能存,而乌头碱等毒性生物碱是附子抗炎、镇痛、镇静的主要成分,长时间的煎煮使其毒性成分减少,可其治痛除痹的疗效也会降低。所以,用量的大小应与病症相适应,大多数的医家对附子的用量多以审慎态度,常用量早10-15克之间,最好不超过15克,以冷水快速煎煮,临床证明有省药、省时间、高效、速效、安全之诸多好处。东华煎药机加温至120℃,蒸煮2小时附子即几无毒性。笔者老师应用附子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虽然偶有超大剂量的使用,但都视病症而定,且采用少量多次、间隔时间服的办法,疗效尚令人满意。病症的阳虚程度的轻重,决定着附子用量的增减。
6 附子的毒性及应对方法
附子有毒,现代间有因服乌、附中毒急救甚至死亡的报道,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如《淮南子》已经提到:“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头),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所用也,良医以治人。”李可说:“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正是心衰病人的救命仙丹。”但明•张志聪《本草崇原》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此说法虽耸人听闻,可未免不无道理。现代研究证实「3」,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川附子的母根乌头-川乌,与另一种北乌头-草乌。所含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更高,这种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若使用不当,同样也会导致神经和心脏的损害。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发生中毒反应,2-4mg即能致死。故口服生附子是非常危险的,常见的中毒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烦躁不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良医正是利用附子的毒性来治病救人。《内经》有云:“药不暝眩,厥痰不瘳。”强调的即是这种药物的轻微毒性反应,对于治疗取效的重要性或关键性。扶阳医家的善用姜桂附,正是利用此类药物的特性,变害为利.药物的“暝眩”反应表现为一过性的头晕目眩,反应严重可能有鼻出血、或唇舌、指、全身轻微发麻,但有一定的特异性,以服用乌、附、吴茱萸等辛烈药物最常见。这种反应可能与个人的禀质,药物的炮制质量,服用的剂量及煎煮方法失宜等有关。适当的配伍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掌握好辨证、适量、久煎三个原则:第一、必须用炮制附子,禁用生品。第二、严格辨证,掌握适应证及配伍原则。第三、宽水久煎。笔者老师曾治疗一例风心病重症患者,治疗期约10月,总共用附子10890克,由于严格按照上述原则处方.疗效非常的好,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附子中毒解毒方法:附子中毒,古时候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邢斌《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介绍的解毒法为:一、催吐、洗胃,二、应用阿托品,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及电复律,四、对症支持治疗;另中药肉桂与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也能获得显著疗效。
附:李可经验:凡用乌头剂(川、草乌,附子),必须加两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考炙甘草、蜂蜜、黑小豆、防风均有解毒作用。
7 验案例举
例1 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胡青苗 女 30岁 现住泰和县上田变电站内,2007年元月25日初诊,诉02年生育后不久即足底疼痛,检查为类风湿因子抗体阳性,渐致发展为手足晨僵,关节肿胀而疼痛.诊见右手指、踝关节粗壮肿痛,变形,不能行走,脉滑,舌胖淡青苔薄黄而润.诊为尪痹.证属寒滞经络、痰瘀互结,治拟温阳化痰通络,处方:
附片30克,制川、草乌各10克,桂枝30克,麻黄15克,石菖蒲15克,制乳、没各10克,制南星30克,土茯苓15克,忍冬藤15克,五灵脂10克,大蜈蚣3条,地鳖虫10克,徐长卿15克,白芥子30克,甘草6克.用法:煎药机煎成200毫升一包,日三服.
2007年元月30日复诊,诉服上方后尿多,肿见消,疼痛、晨僵等症状均有改善,舌质偏胖苔黄.效不更方.此方服至3月26日复诊,患者手指小关节仍疼但不肿.遂改方如下:
附片60克,制川、草乌各10克,白术12克,生南星30克,没药10克,白芥子30克,钻山龙30克,威灵仙15克,忍冬藤15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甘草6克.用法如前.
至4月22日诊,见肌肤灼热,手足指关节微有肿胀,舌胖,脉滑无力.改方如下:
附片60克,制川、草乌各10克,白术12克,生南星30克,没药10克,白芥子30克,钻山龙30克,威灵仙15克,忍冬藤15克,大蜈蚣1条,地鳖虫6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甘草6克
患者要求自己煎药,当夜8点许来电诉服药一小时后,下肢僵,口唇麻,肢体牵强.师李可附子解毒法:
防风30克,甘草60克,蜂蜜150克,生姜30克,另生绿豆粉约30克嚼服.用药后十来分钟,症状缓解,稍后又感一过性眩晕,嘱将药渣再煎服一次.究其发生中毒原因,乃因当天之药由其母代煎,没有遵照嘱咐将附片、制川草乌先煎一小时后再入他药共熬40分钟,只将此方药共煎了20多分钟,才酿此虚惊.
6月5日,患者前来改方,停药约20天,除关节稍有变形,其余症状已不明显,病趋稳定.按:患者治疗用药计46剂,其中附子用量计1650克、制川乌450克、制草乌450克,由于诊断无误,药证相符,服药期间除中途煎药不得法而发生一次轻微中毒反应外,未再有任何不适.现患者状况良好,病未复发,已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
例2 心脏神经官能症案 戈建华 女 43岁 吉安市吉州区人,2007年元月10日诊,诉胃中嘈杂,肠鸣冷疼,失眠,惕动不安,动则气短,夜尿频多,大便软,饮食可,月经尚正常,但每届经期动辄牙龈上火,眼内眦灼热而痒,月经干净则“上火”症状自行消失,舌淡嫩有齿痕,脉沉细.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松弛功能减低.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辨为心肾阳虚重证,治取温阳益气补肾.处以附子理中汤加味,方如下:
附片200克(先煎一小时),干姜6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生晒参15克、木香15克、毕拨15克,仙灵脾30克、生姜50克、益智仁30克、黑小豆50克 嘱煎药务必达到120分钟,且分三、四次服.
上方服三剂,元月18日改方,患者诉感觉疲惫至极,冷感有趋重之势.察舌红而润,脉微细欲绝.继温阳散寒法,拟方四逆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如下:
麻黄30克,附片250克,细辛10克,桂枝30克,肉桂15克,生姜50克,干姜60克,黄芪90克,党参30克,补骨脂30克,怀山30克,甘草10克  煎服法如前.此方共服6剂.
按:患者以胃病辗转北京、广州求医四、五年毫无寸效,从06年11月11日由笔者友人荐介前来求治,此间用药一直以温阳益气、健脾补肾为主,附片用量从30-60-90克递增,而疗效如泥入海,反复推敲,认为辨证无误,之所以疗效几微,还是附片用量不足,故此,在服药近2月后,加大附片用量到200-250克时,患者症状才逐渐减轻,现除偶有气短,余无大恙.
例3 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肖叶舟 女 33岁 泰和县三都镇人,2008年2月13日诊,诉口腔长年累月溃疡,屡治无效,口干,喜热畏凉,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小便清长,月经尚正常,察舌红无苔,口唇有多处溃疡点,脉沉缓无力.辨证为阳虚而阴火上冲,治取潜阳降火法,处方如下:
附片24克,干姜30克,白术12克,党参30克,太子参6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女贞子30克,甘草10克,花椒3克,肉桂3克,黄柏15克,砂仁10克,大枣7枚  水煎服
按:此案为“阴火上冲”证,“阴火上冲”即为阴盛逼阳,真气上浮的上热下寒、假热真寒证.上热表现为头面五官的“上火”,如口疮、牙痛、腮肿、耳痒肿疼、鼻衄、舌衄、咽喉痛等症,也可见午后发热、皮肤紫斑、红肿等热象,清热泻火、滋阴降火治疗热象不减反增,多见于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下寒则表现为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青苔滑、脉息无神等纯阴之象非常明显。此上热之象郑钦安称之为“阴火上冲”,在《医理真传》中专列“钦安用药金针”予以鉴识,强调只要舌不红绛,苔不黄燥,口不渴,不思冷水,口气不粗不热,小便不黄赤大便无秘结,“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统统按阴证看待.此案阴火上冲的见证非常典型,故以回阳饮合潜阳丹加味治之.取标本兼治之效.
例4 喘证案 廖彩玲 女 4个月 住泰和县澄江大道经四路,2008年2月16日初诊,母诉,患儿咳嗽、喘促一天,无发热,腹胀,不吮奶,听诊肺部满布湿性啰音,察患儿手指指纹青淡,已达气关.辨为风寒袭肺.治以宣肺平喘,处方:
麻黄3克,杏仁3克,甘草3克,法夏5克,茯苓6克,苏子6克,勾藤5克,蝉衣3克,厚朴5克,贯众3克,陈皮6克,生姜1片 两剂,水煎服.
2月18日复诊,喘息稍减,仍咳嗽,面色淡,肺部啰音如前不减,大便溏泄.改温化寒痰法,处方:
麻黄3克,桂枝3克,干姜6克,法夏5克,细辛1.5克,甘草5克,白芍5克,五味子3克,苏叶3克,蝉衣5克,僵蚕5克,怀山10,杏仁5克,陈皮6克,附片6克 一剂,水煎服.
按:此案初诊疗效不显,误在未明卫阳虚而表不固,故复诊以小青龙汤温化寒痰、止咳平喘,再加附片以扶阳固表.一剂显效,再剂诸症若失.

 参考文献:
  「1」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9-270.
「2」 黄兆胜.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6.
 「3」 邢斌.危症难病倚附子.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39-40.




上一篇: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如何用经方治疗
下一篇: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的看法   &nbsp

8

主题

1959

积分

2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9
发表于 2009-7-31 1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44 , Processed in 0.16683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