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68|回复: 1

《伤寒论》著论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原创)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5-16 2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张仲景著论《伤寒论》的方法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但张仲景在著论时,不是对每一种外感疾病一一详加论述。而是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为其中心内容,并贯穿于六经病的始终。风寒侵袭肌表,可以形成太阳病;直中于脏腑,可以出现里虚寒证,但根据风寒所中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阳明中寒、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几种;风寒表证,失治误治又可产生许多变证,如阳热之阳明病、半表半里之少阳病,虚寒之三阴病、结胸、痞证等等;也有阳热之体,感寒即出现温病的;等等。将同一种病因(这里指风寒),作用于不同体质,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进行一线贯穿,这就是张仲景著论《伤寒论》的方法。据此可以了解六淫为病的一般规律。这种纲举目张的著论方法,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发。许多人竟相效法,各从一个侧面对某一类疾病进行辨治和探讨,并创立新学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
二、《伤寒论》著论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仲景的著论方法对后世影响十分广泛,兹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1.王好古和《阴证略例》
      元代医家王好古,广览医籍多年,“仰慕仲景一书”。他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毒尤惨,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所著《阴证略例》一书,继承了仲景对三阴病的论述,对阴证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王好古仿仲景著论《伤寒论》的方法,将构成阴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体“本气的虚损”。《阴证略例》中的内伤三阴例,就是以肝、脾、肾的阳气虚损为病理基础的。书中指出:“若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也。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若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 伤在太阴也”。伤在厥阴,多为肝阳虚损,主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伤在少阴,多为肾阳虚损,主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伤在太阴,多为脾阳虚损,主以理中丸、理中汤等。王好古从人体“本气虚损”(阳气虚损)这一相同的内在因素着眼,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反复阐述。进而创立了阴证学说,显然受到了仲景著论方法的影响。
2.薛生白和《湿热病篇》
      张仲景以“伤寒”名论,其病因多为风寒侵袭;薛生白接受了仲景著论方法,以湿热名篇,其病因多为湿热合邪。《湿热病篇》一开始就仿《伤寒论》写六经提纲的笔法,揭出了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即“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湿热病多生于长夏初秋,往往“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合邪,病多缠绵。《伤寒论》虽有论及,但十分简略。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以湿热为主要病因,将湿热侵袭人体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如湿邪偏盛、湿热俱盛、邪滞三焦、邪伤脏腑、热入营血,以及痉厥疟痢等病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湿热病篇》是从湿热病邪这一侧面对疾病进行研究的,是一篇既短小精悍有具有使用价值的医学论文。
3.《温热论》和《温病条辨》
      自从刘完素倡言“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后,温热病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明清以降,温病学派名家辈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说的代表著作,这两部作品在写作形式上受到了仲景著论方法的影响。
      先说《温热论》,叶天士认为温热病的发病和病机,可以卫气营血四字概括,与《伤寒论》的六经有所不同,他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温热病人所感受的是温邪,在辨证时,重要的是要辨别病情的表里部位,而不是其寒热属性,叶氏总结温病的治法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功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虽与伤寒六经辨证不同,但它是在仲景著论方法的影响创造出来的,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共为中医的外感病学增添了光彩。
      再说《温病条辨》,该书范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句简要,便于记诵”。清楚地告诉人们,该书是仿照仲景著论方法而写成的,故“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伤寒论》详于风寒之病,善用辛温解表;而《温病条辨》则以温热之邪为主要病因,不可滥用辛温解表之法。所以吴鞠通说:“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他还将风温,温热,湿热,瘟疫,秋燥等病,分做上焦、中焦、下焦来论述,分别阐述其不同的变化和特征,从而创立了三焦辨证。他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转,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即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并提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应的三焦病治疗原则和方药。吴鞠通创立的辛凉解表方和清热养阴法,既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又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是后世治疗温病必不可少的方法。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一纵一横,相得益彰。再加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学完整辨证体系。
三、结语:
     《伤寒论》一书之所以能经受千百年的实践检验,至今倍受推崇。除了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采用了一种能使人执简驭繁、举一反三的著论方法。后世医家仿仲景著论方法从某一角度对疾病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今天如能在仲景著论方法的指导下,对那些不十分完善的中医理论(如六淫中的燥;七情等),做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必将出现一些新突破。从而使中医学的理论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篇:《伤寒论》渴证初探
下一篇:转江厚万先生帖:警惕经方研究的异化——向7224162先生进

0

主题

423

积分

1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真理来源于实践

Rank: 2

积分
423
QQ
发表于 2009-5-17 12: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开阔了思路,理清了一些头绪.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56 , Processed in 0.18970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