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508|回复: 11

[推荐]从气数图看五苓散证治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7-17 12: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此文可与黄教授关于五苓散一文对照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先秦时期《内经》的作者们开篇就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河洛八卦阴阳术数之理不明,望闻问切四诊之术不精,则欲求医道之神通难矣。古圣人垂五音相体之法,流传至今,世莫能用,上工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中工口诵其辞而心迷厥旨,下工不晓五声在人各具一体,闻声诊病之术知之者鲜矣。而古中医学的最显著特色就是阴阳术数共论,方与术结合,先推理后归纳,术是推理,方是归纳,术是规矩,方是方圆,有方无术的半部《伤寒论》尽管已传世一千多年,但终因不得仲景之术,历代注家俱不得其旨,盲人摸象,百家争鸣,难于一贯,故钱潢曾在《伤寒溯源集》中感慨的说:“仲景之旨晦而不彰者久矣”。伤寒论研究史上的难点之一五苓散证的“太阳膀胱蓄水”之说就是不得仲景之旨而形成的错误提法,至今影响医坛,甚至写入教材中,殆误后人。
五苓散之证治首见于《伤寒论》湿病脉证并治篇中,云:“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众所周知,六淫湿邪为病,邪随体化,首犯太阴2/7,太阴虚寒中满,宜用白术茯苓厚朴汤,太阴虚寒泄泻宜用理中汤,是其正治之法,若外感湿邪犯太阴,上干于肺,发为肺寒,则宜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之治在太阴2/7故也,若太阴2/7湿邪下移肾,即由太阴2/7下移阳明1/6,湿邪犯肾,肾合膀胱,膀胱气化不通,发为淋漓,此时则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燥湿,膀胱气化行则水道得通,淋漓之病除矣。由此可知,此条之五苓散证治在2/7太阴和1/6阳明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一说,注家之非不言而明。
五苓散之证治二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云:“太阳病3/8,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寒伤太阳3/8与腑热相争为病,本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以驱邪外出,但汗不得法,致令大汗出,汗多亡阳,亡津液,导致胃中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烦躁不得眠也,胃津竭则欲得水以自救,此时病家宜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浮主表,知太阳3/8之邪未解,而寒邪入里化热与太阴2/7湿邪相合,湿热移肾下传阳明1/6,肾合膀胱,膀胱之开合肾主之,肾气寒则膀胱亦寒,肾气热则膀胱亦热,今太阴2/7湿热之邪移入阳明1/6肾中,肾热而膀胱亦热,且膀胱之性是寒遗热闭,故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是阳明1/6虚热故也。此时宜用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则病解。以病测药,则五苓散中之桂枝应是肉桂,由于历代传抄之误而致此,何以见此。桂枝和肉桂虽同本,但药用部分不同,药性有别,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而肉桂是桂皮,肉桂性热而偏入下焦,为温肾阳,助命火之要药,桂枝性温而偏于上行,能解表散寒,旁走四肢。五苓散之治在三焦,而以中下焦为主,尤其主下焦,肉桂专入下焦是其所长,所以五苓散中桂枝应为肉桂才符合临床,此千古传抄之误除傅青主独具慧眼外,无人道及,今笔之于此,学者宜深思之,才能明白五苓散之证治。今小便不利是肾气不行,借肉桂之性专入肾中以补命门之火,引甘淡渗湿之猪苓泽泻利水之药,俱入肾中,又有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之药,同群共济,脾肾之气健,肾气得通,则膀胱水道畅通无阻,诸证自愈。古人名方大有深意,为何称五苓散,以数定象,五者,脾也。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健则肾气亦健,脾肾之气行则饮食入胃而化津液,输布全身,何病不愈。此条之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三见于“太阳病3/8,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正常情况下,太阳病3/8发汗后则脉静身凉而病愈,今发汗后脉仍浮弦,知病还不除,浮为风为表,弦为寒,太阳3/8风寒之邪未除必然入里化热,与太阴2/7湿邪相合,而成湿热之患,胃中津液不足,兼有湿热,故尔烦渴思饮,但还未到“大烦渴不解,脉洪大”,饮不解渴,随饮随消的阳明1/6消渴之人参白虎汤证的程度,此时宜用五苓散在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的同时兼生津液,以供太阴2/7胃肺之所需,故知五苓散有多向调节之功能,不专通三焦利水道,通中有生,利水而不伤津,此先圣制方之巧,有不可思议之妙,非浅学能窥其项背,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很广,但对于此条,历代注家俱不得其旨,所以伤寒大家钱潢在解释此条时说“此条义理深微,最不易解,若以常法论之,则脉之浮数,当云浮则为风,数则为热,似与上文脉浮而数,可发汗用麻黄汤之同类矣。以证之烦渴论之,则烦为热邪在里,渴则胃中热烦,又当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类矣。而长沙以五苓散主之,似乎以热治热,其义令人不解,所以历代注家俱不得其旨”。不得其旨者何止此条,传书不传诀,传诀不传书,秘笈自珍,师徒授受,父子单传,传男不传女,是古人之通病,风俗使然,仲景虽为医圣,岂能脱俗,不得已而为之,反观诸多五术绝技,都是如此,岂止有方无术的半部《伤寒论》而已。此条之五苓散证治尚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四见于“伤寒4/8,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条是仲景专为女子病伤寒而设的方法论之一,其传变路线是4/8     5/9     6/1   7/2......,传经伤寒4/8,按日计传,传变极速,汗出而渴者,证在阳明6/1,何故?太阳4/8之寒邪入里化热,与阳明6/1虚热相合,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水不养火,虚火浮游,故有此虚渴之证,《内经》阴阳别论篇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6/1也,消者,随渴随饮,饮不解渴,此渴虽甚,但还未到人参白虎汤证之消渴程度,故用五苓散而解之。小便不利者,阳明6/1虚热之邪入肾,肾热而膀胱亦热,膀胱之性寒遗热闭,故小便不利。《内经》阴阳别论篇又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者,阳明6/1也,心脾者,少阴5/9也,二阳之病,由心脾传来,用气数图表示,即5/9     6/1,不得隐曲者,小便癃闭不利也,女子不月者,月经不通,经水不调也。此时只能用五苓散通三焦利水道,生津液,更在妙用肉桂引火归源,导热下行,从小便而出,热去则汗出口渴小便不利之证悉除。若仅有汗出,小便不利而不渴者,则知邪尚在少阴5/9之中,而未传入阳明6/1,故仅用茯苓甘草汤以治少阴5/9即可,因此汤与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类方一样,治在少阴5/9,桂枝甘草二味温通心脾之阳,茯苓健脾燥湿,生姜助胃以生津液,心脾上中二焦之气得通,则津液输泄正常,汗出小便不利之证自愈。由此可知,茯苓甘草汤也是治水的重要方剂。综观诸家对此条的注释,少有深得仲景之旨者,伤寒大家徐灵胎云“此方之义,从未有能诠释者,盖汗出之后而渴不止,与五苓人所易知也,乃汗出之后并无渴证,又未指明别有何证,忽无端而与茯苓甘草汤,此意何居”?徐氏的困惑和诸家对众多条文的随文顺释,不得其旨,都是有方无术的半部《伤寒论》造成的。百家有百家之伤寒,而非仲景之伤寒,学者抱残守缺,罕通著者之意,道之不传也久矣。此条五苓散之证治,也在阳明6/1和即将下传的太阴7/2之间,对照气数图,观其传变路线,心中有数就可以明白仲景的临证思路和立方之旨,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五见于“(太阳)中风3/8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阳3/8中风发热,一般情况下,六日经尽而解,今六七日仍不解而烦,知邪仍在太阳3/8表和太阴2/7里之间,即“有表里证”,因为太阴2/7有热,故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者,是因胃中原有湿邪,湿邪下移肾,入阳明1/6之中,与阳明1/6之虚热相合,肾合膀胱,肾热而膀胱亦热,膀胱之性是寒遗热闭,膀胱热则小便闭结,关门不开,内经云“胃为肾之关”,下关不开,则上关不能受,胃气上逆,故虽渴欲饮水,但饮水则吐,不受纳而外出,仲景称之为水逆,此时宜用泄净腑之法,用五苓散温肾利水,通利小便,导邪下行,使胃中湿热之邪,从水道而出,则上下得通而病愈。道医傅青主先生云“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也,凡水入于胃,胃只能容水而不能行水,所恃者脾之散水以行于肺,肺之通水,以入于膀胱,肾之化水以达于小肠,因脾虚则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肺虚则不能通胃之水送于膀胱,肾虚则不能司胃之关门,使其输泄”。青主所论极是,五苓散之功,正合肺脾肾三脏而治之,温养三焦,通调水道,故其效若神。此条五苓散之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六见于“太阳病3/8,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燥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太阳病3/8,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证在太阳3/8之表,动数则为热痛,证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里,此表里俱病之证也。头痛发热而反恶寒者,表邪未除也,微盗汗出者,阳明1/6虚热故也,凡遇此表里俱病,本宜先解表后清里,则治不为逆,反此则变证百出,但医者临证不辨病证之所在,不知正确之治法,而误用下法,故仲景云“病发于阳3/8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此时导致表邪内陷热入于里,变证蜂起。胃能消谷而不能化水,所恃者脾之散水以行于肺,肺之通水,以入于膀胱,肾之化水以达于小肠,今因误用下法,而伤损胃脾肺之气,使胃中水谷不化而停滞,且胃弱肾虚又生痰涎,邪陷入里之热与水湿痰涎食等有形之物互结,而成上湿下燥热实之证,隔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下因坚等诸证并作,阳气内陷者,胃气即阳气,心中懊侬者,欲痛不痛之状也,对于此种症状,仲景称之为结胸,此时只能用大陷胸汤之攻剂,以驱逐之,内有芒硝之软坚散结,甘遂之泄热逐水去湿,大黄之推陈致新,三药相伍,同群共济,泻热逐水之力猛,且甘遂有毒,故须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故仲景有“得快利,止后服”之淳淳告戒。凡遇结胸之病,用大陷胸汤固佳,但不若用傅青主之化结汤平稳,天花粉15克     枳壳3克     陈皮3克     麦芽10克     天门冬10克     桑白皮10克     神曲10克,一剂即结胸开,而津液自生也。若虽经医者误治而用下法,但未形成结胸之证,仅仅是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知是表邪入里化热,太阴2/7胃中有热而带湿也,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者,是太阴2/7之湿热,上犯于肺,肺主皮毛,故肌肤发黄,湿热之邪下移阳明1/6肾中,肾合膀胱,膀胱受胃肾之热,气化不行,小便闭塞,此时宜用茵陈五苓散以利之,则湿黄诸证自愈。盖水湿必归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肉桂只可少用,非桂枝可多用也。此条之茵陈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七见于“病在阳3/8,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而更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愈者,与五苓散”。病在阳指太阳3/8中风发热,本当发汗以解表,医见身热不退,不求病源施治,反以冷水噀灌之,噀灌皆古法也,即口含冷水喷其身,或用冷水浇其身,虽可暂退其身热,但热与水结,导致皮毛闭塞,玄府致封,表热郁闭内陷而里热更甚,肉上粟起者,即汗孔遇冷水而毛耸肌束也,也就是俗称的起“鸡皮疙瘩”。因表邪内陷太阴2/7,入里化热犯胃和肺,故有意欲饮水之证,但胃有停饮,脾有湿而反不渴,加之胃弱肾虚而生痰,形成表闭里有湿热兼痰饮之证,此时用文蛤散以散之。以药测病,麻杏石甘四药清肺热,姜枣宣胃和中,借文蛤苦咸之性下走阳明1/6肾中,滋阴生水,坠痰软坚,清热胜湿。若服文蛤散而病不愈者,改服五苓散之利水神剂。化气生津,转运中府,使在内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此条之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八见于“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医理不明,药性不清,辨证不细是中医临床之通病,欲求医理明,必须熟读《黄帝内外经》,欲求药性清,必须通晓《神农本草经》和历代以来续入之《本草》,欲求辨证细,非仲景和傅青主之书莫属。《伤寒论》虽是断简残编之书,但当年仲圣刻在竹木简上时颇费心力,故力求言尽简而意尽详,详此略彼,详彼略此,详略互补的省文格式,处处可见,有时理法不在文字内,而在文字外,非才高识妙者,不能探其理致,致使学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临证实践后才有所获,故须在无字处求之,才能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本条文之难解处在“本”字上,“本”字明则理法方药就可一线贯通。仲景云“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阴者,在此指太阴2/7是也,太阴病不可下,“若下之,则胸下结坚”。欲明“本”之含义,还得从《内经》中求之,《内经。平人气象论》篇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春夏秋冬四季皆以“胃气为本”,又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在《内经。玉机真藏论》篇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以数定象属7),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存津液”是经方治病的原则,由此可知,此条之“本”字是指太阴2/7的胃而言,即病发于太阴病,太阴病2/7不可下,下之则为逆,下之则变证百出。本是太阴病2/7,医者不知正确治法,反下之,损伤胃气,胃气以降为顺,反此则逆,胃气上逆则火生。胃为阳土,心为胃之母,肺为胃之子,脾为胃之兄,胃气上逆则胃火盛,胃火盛则恶心火之助,胃火衰则喜心火之生,心母见胃子受困,救子心切,则心火发动以救胃,肺见胃母受穷,也竭尽全力而救之,则肺火也动以济穷,心肺二火之气降入胃中与胃火之气相合,无形之火热之气充彻于胃,于是心下痞证作,此痞乃气痞,痞者,塞也。胃气逆乱,气机不顺,痞塞不通,此时服三黄泻心汤,泻心以救胃,非真泻心也,以黄连之苦入心下心火,以黄芩之苦入肺下肺火,借大黄下降之性走而不守以降胃气,三药共济,同心协力,本该痞解而病愈,何故与泻心汤反痞不解,而变证蜂起,因下多亡阴,苦寒伤胃,殊不知,太阴2/7之下是阳明1/6,《黄帝内经》云“胃为肾之关”,肾见胃火之盛,岂能见死不救,胃火之盛是由于肾水之衰,肾水旺则火熄,肾水衰则火旺,肾见胃火之旺,欲济水而救之,但水衰而火旺,自顾不惶,水不敌火,肾水衰则肾火乱动,于是阳明1/6肾中之虚火上浮,而“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之证生,此时救肾水以救胃则缓不济事,故用五苓散泄净府之法以生津液则病可愈,此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也。重用肉桂引火归源,温阳通气,利水生津,导热下行。仲景临证,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医道之通神由此可见。胡希恕先生是伤寒大家,他对此条的理解是“本以下之,是说里有停水而误用下法,下后胃中空虚,则水乘之逆迫于胃,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是五苓散证,故与泻心汤则痞不解”。并又加按语云“此亦误下里有水气的太阳病,表不解则水伴冲气以上逆,故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五苓散证,故用泻心汤则不效”。余细观仲景条文,是心下痞泻心汤证在前,五苓散汤证在后,岂有“为五苓散证,故用泻心汤则不效”之说。胡老之注释似是而非。学者阅后自明,类似注释之著,比比皆是,令人阅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从,故傅青主先生在论述对待前贤著作的态度时说“不可不知其说,亦不可尽倚其说”。此条之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九见于“太阳病3/8,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1/6也。小便数者,大便必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太阳3/8中风表虚病应现阳浮阴弱之脉,今寸缓关浮尺弱,知表邪以入里化热进入太阴2/7之中,出现此表里俱病之脉证,发热汗出复恶寒是表邪未解,不呕心下痞是太阴2/7有热,但胃气上逆不甚,此乃医者误用下法而致的变证。如果太阳3/8中风,未经误治而出现不恶寒而渴者,知表邪以传入阳明1/6之里而成虚热之证。大肠燥热伤津,煎熬肾水,肾中水火俱不足,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故小便数大便坚。因阳明1/6虚热和阳明6/2实热有别,故不会形成承气汤证,所以虽十日不大便也无所苦,但是阳明1/6虚热可导致肾中虚火浮游,故渴欲饮水之消渴证生,此时应少少与之饮水,依法施治。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时,则宜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生津,使脾肾功能恢复正常而病愈。对于小便数而致大便硬,何以还用五苓散以利小便?历来注家多有争论,甚则以为此条文有误,此乃不识五苓散之功用的原因。殊不知,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之功能,小便数可治,小便闭也可疗,其中肉桂温肾之功,引火归源之妙在五苓散组方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何故,人生于火而死于寒,膀胱之气化肾主之。此条之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十见于“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诸黄疸病,尽管有多种,临床不可不辨,但概言之,无不成于湿热,多用利小便之法,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则疸病可愈,茵陈五苓散是首选方。仲景此条是指太阴2/7湿黄而言,“太阴多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太阴2/7本宜湿化,与阳明1/6之热相合,脾虚不能分消水湿,肾气不行,则膀胱之气化不利,寒遗热闭,水道不通,湿热无处可泄,以致郁久而成黄,唯有用茵陈五苓散,白术茯苓健脾燥湿,茵陈解湿热,特别是肉桂一药引猪苓泽泻化气利水消湿,俱入肾中以通膀胱之气,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而病愈。此条之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十一见于“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仲景将霍乱病置于六病篇之外与杂病之吐利同篇共论,大有深意,以示霍乱吐利和杂病吐利的鉴别与诊治,此良苦用心,无有能识者,以致诸家纷纭,歧义百出。对于霍乱病,《内经》有论无方,有方有论者,始于《伤寒论》。霍乱病的症状是呕吐而利,但呕吐而利者,不都是霍乱,其有饮食不节而致的上吐下泻虽与霍乱之证同,但不是霍乱,而是杂病之吐利,所以仲景云“霍乱属太阴2/7,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霍乱的病位在太阴2/7,夏秋交接之季,人身外热内寒,暑热之邪犯肺与太阴2/7脾胃寒湿之气相合,寒热杂合,混乱于肠胃中,暑热之气上逆故吐,寒湿之气下注故利,故知霍乱之作是暑热与寒湿之气夹杂而成。今霍乱已,即霍乱的上吐下泻之证已解。但头痛发热身痛者,是霍乱余邪未尽所致,暑热犯上则头痛发热,寒湿下注则身痛,但余邪不甚,故无上吐下泻之证。而热多欲饮水者,知太阴2/7湿热之邪已并入阳明1/6之中而成此虚渴证,故用清热利湿生津的五苓散,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五苓散在此非治霍乱而是治霍乱愈后的变证之剂。寒多不饮水者,知寒湿之气尚在太阴2/7,未入阳明1/6,故用理中丸,健脾燥湿,燥湿是标,健脾是本,中者脾也,脾之中气健,则四维升降有序而病愈。此条的关键之处在“已”字上,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到宋本《伤寒论》时已将“已”字漏掉,故注家多误以为“头痛发热身疼痛”是霍乱兼有表证,此说非也。霍乱之作只有上吐下泻之证,并无表证。仲景明言“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又云“病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痛,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此条之“非”字,到宋本时也已漏掉,一字之差,霄壤之别。由此形成了后世医家对霍乱病篇的看法极不统一,伤寒大家陈亦人在其所著的《伤寒论求是》中云“从霍乱的病变部位来看,自然与太阴病关系最切,然而太阴病的吐利病势不急,而且不一定兼表证,霍乱则大多表里证同具,病势急骤而病变撩乱”。余细观仲景对霍乱病的治疗,都是针对太阴2/7而诊治,并不兼有表证,也从未使用解表之药,故知陈老的“霍乱则大多表里证同具”之说与仲景所论不一致,有违仲景之旨,学者宜精思而后行,不可盲从。陈老与刘渡舟等诸多名家都是中医学院派的代表人物,虽说他们不是文字之医,但与民间中医有别。余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时,始终抱着“不可不知其说,亦不可尽倚其说”的态度。此条之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五苓散之证治十二见于“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理解本条的关键是“脐”字,脐乃人之生门死户,又曰气海关元,禀先天之祖气,是生命之根本,脐通命门,肾中命门火衰,则脐下悸,命门五行属火,为脾之母,而脾非命门之火则不生,火衰则脾虚,脾虚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胃中停饮不化,水犯肺则吐涎沫而头眩,故仲景云“此有水也”。用五苓散利水之神剂则病可愈,其中肉桂入肾温补命门之火,以补先天之不足,其功甚大。由此可知,此条之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小儿易发癫痫者,虽因饮食失宜,亦由先天母腹之中,先受惊恐之气,导致禀气不足,及至后天而病作,五苓散加味治疗癫痫(俗称羊羔疯)有奇效。(全文完)




上一篇:[资料]仲景论痉
下一篇:[推荐]日本汉方医学的展望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20176770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07-7-17 20: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此文出自何人之手?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宝柱 民间仲景学说研究

http://hi.baidu.com/libaozhushanghanlu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201767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88

积分

54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88
发表于 2007-7-19 2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管理员把它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22: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惹着你了?  [s:70]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201767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7-7-28 1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说耳,可存疑。该说似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画蛇添足之感。于临床正确应用经方无益。 [s: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7-31 1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该删。 [s:51]
大医精诚  自然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5

积分

109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5
发表于 2007-10-11 20: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故弄玄虚之嫌,把医学与玄学混为一谈,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s:43]  [s:43]  [s: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4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4
发表于 2007-10-31 16: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颗毒瘤已经在伤寒论坛越养越大了!又妄想到这里播散。 [s: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985

积分

8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85
发表于 2007-10-31 18: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删倒也没必要。一家之言,关键看实际运用效果如何,如果没有疗效再完美的理论也是空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0 0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就剩下删帖的本事了。有朋友说高手孤独,真是一语中的。宝贝变毒瘤,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话不假。删吧删吧,反正留着也未必看得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0 01: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保柱先生披露的仲景方术及北派紫微斗数体系,其传承确有源头,但是,细节方面还有很多不同,据我所知,某道家隐修派系中有人对李先生披露的东西发表过评论说:有传承的影子,但是细节不太一致,有些变化偏于机械,另外,根据方术运算,无需死套伤寒论原方,说明还未得到完整的内容。北派紫微斗数确实出自陈抟亲传,但是起局方面还是稍有不同。所以,还在关注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1:11 , Processed in 0.20513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