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笔不好,本不打算写东西,这次被《黄煌经方医话》读书会的教师节气氛感染,就写一写我学习黄煌老师学说的过程吧!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还曾经在高中休学半年,自学后考入山西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临床。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本纸张完全发黄的医书,里面有歌诀、有医案、有图画,我没事时就会去翻阅。这就是我学习中医的启蒙书——文革时的人卫版《外科正宗》,所以我上大学时也一直很重视中医外科。2000年冬季在图书馆查阅关于中医外科流派的资料时,忽然一本蓝色的小册子——《中医临床传统流派》映入眼帘,里面不仅讲了中医外科的三大流派,还讲了内科的各个流派及民间、日本的医学流派。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黄煌老师,此后又认真拜读了老师的另一部早期著作《医案助读》。
2008年前后,在我的进修老师推荐下,我开始阅读黄煌老师的《张仲景50药证》和《中医十大类方》。说实话,一开始很不适应,甚至怀疑过。老师讲中药不用传统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而是直接讲药证及量效关系;讲方剂也与传统的不同,倒是那些漫画吸引了我。
《中医十大类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漫画有:小青龙汤、甘姜苓术汤、以及半夏白术天麻汤。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消化及临床实践,我觉得经方思维看病有意思、简洁、实用、疗效好,开始摒弃传统的以“理”为主的中医,转而积极投入到“方证对应”“体质辨识”的经方中医学习中。
我觉得“明清医学”太过于推理,而忽视了实证;但我们临床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实证。黄煌老师在山西太原(2次)、山西运城(2次)的经方讲座,我都积极参加,专心听讲,并运用于临床。黄煌老师的著作及《黄煌经方沙龙》、讲座视频都是我学习的重要资料。黄煌老师的讲座及著作注重实证、实效,不尚空谈。“不求其全,但求其真”,与我母校的校训——“求实”,核心是一样的。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真诚的祝愿黄煌老师: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