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18-2-20 11:55 编辑
醫苑雜談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此处的“中医”,与我们今天常讲的“中医”“西医”的“中医”,应该不是同一个概念。汉代的“中医”与现代的“中医”是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或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哪一部分相同?哪一部分不同?这就是如今面临的需待解决的话题。
《汉书·艺文志》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原文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 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八个字都是常用字,说法也非常口语化。汉代人个个都明白、人人都会说。故《汉书·艺文志》称其为“谚曰”。照理说俗话谚语纯属下里巴人的东西,是通俗易懂,明白了当的。可奇怪的是,汉代妇孺皆知的大实话,挂在嘴边的常用语,到了当代,意思就变模糊了,连专家们也解释不清楚。时间老人真会捉弄人;《汉书·艺文志》问世不久,就有人在琢磨“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八个字的真实含义,琢磨来琢磨去,琢磨近二千年,始终也没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若没有奇迹发生(考古新发现、古籍被发掘),将来也未必能琢磨透。下面蒲先生的一封信,可能对我们理解“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所启迪。
国医大师蒲辅周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我自己有痰饮宿疾,多年来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注 这算不算“有病不治”),唯节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活了许多岁月。”老先生的这番私下里的话,应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对自己行医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诠释,由读者去慢慢琢磨吧。蒲老的这段话,是否有助理解“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全看各位的悟性了。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看似有悖常理,难理解,难就难在“中医”二字上。难怪哲学大师楼宇烈老先生建议将看似易懂的“中医”改称为“国医”最好。医谚中的“中医”:在汉代是什么意思?至今没人说明白。中国语言不称唐语,也不称秦语,独称汉语,说法颇多。老外都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难读、更难懂,看来老外的话并没全说错。
文章开头提到的“如今面临的需待解决的话题”。谈了半天,还是没解决。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无能,是汉代人太聪明了。随口丢下一句话,硬就让后人忙活了二千年。看来还有人要忙下去,反正我是不忙了:不想了,不谈了,也不再琢磨了,记住“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得了。
|
上一篇:医苑杂谈 七十 抓药下一篇:醫苑雜談 六五 老先生的建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