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个传统的错误观念很难修正,因为传统的错误观念有着强大的习惯势力,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面对强大的习惯势力去修复一个错误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错误的观念必须得到修正,因为错误的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无意之中就会伤害人。例如“桂枝补阳”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错误观念;再如“白虎汤证为阳明经证”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错误观念。
桂枝补阳的错误观念,鄙人已有专文议论过,在此简议一下。白虎汤证为阳明经证的错误观念,在此详议一些。
一、桂枝损阳,不能补阳
桂枝损阳,是因为桂枝有解表的作用。解表是解除表部的实邪。阳气实者才能解表,阳气虚者不能解表。阳气虚者如若解表,就是“虚虚”,就是违背中医学治疗原则。因为解表必然损阳。凡能解表的药物,都具有损阳的作用,如麻黄、防风、葛根、柴胡等等。解表是因为表实,不损阳就不能泄表实。有学者以桂枝汤证为表虚证,来证明桂枝补阳。其实,桂枝汤证为表虚,是和麻黄汤证相对比而言。所谓桂枝汤证为表虚,是营气相对为虚,不是卫气虚。麻黄汤证脉紧无汗为营气实,桂枝汤证脉缓有汗为营气虚。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脉浮,脉浮就是阳气实而不是阳气虚。阳气虚者必不能脉浮。如三阴证皆无脉浮,三阴证才是本质上的阳气虚。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这是太阳与少阴合证,脉浮表热必无手足厥,但是少阴里寒下利清谷为重,法当急救少阴,故以四逆汤主之。阴寒重者不可发汗损阳。如364条曰“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阳气虚者亦不可发汗损阳。桂枝汤证治法为发汗解表,绝不是阳气虚。桂枝还能解心下悸,也是解阳郁而不是补阳虚。阳虚之悸必以附子扶阳,如真武汤证之悸。桂枝和附子都能通阳平悸。桂枝通阳平悸,是以损阳的作用而实现的。附子通阳平悸,是以扶阳的作用而实现的。
凡悸,都是水气所扰。而水气的成因,有阳结成水和阴结成水两种。阳结成水为阳实,阴结成水为阳虚。阳结成水而悸者,为阳实而悸,法当损阳利水。如半夏麻黄丸治悸,就是损阳利水。阴结成水而悸者,为阳虚而悸,法当扶阳利水。如真武汤治悸,就是扶阳利水。
阳气实者,不损阳就不能去邪。如木防己汤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膈间支饮,其脉沉紧,这是阳郁,不是阳虚。阳虚者不会脉紧。脉紧成水为阳实成水,桂枝走膈间,损阳而利水。虚者即愈,是说胃中虚。如甘草泻心汤证“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证是医反复下之,而使胃中虚,下之引客气入里,里气抵抗客气入里,则客气上逆而使心下痞硬。木防己汤证是医吐下之,而使胃中虚,吐下之引客气入里,里气抵抗客气入里,则客气上逆而使心下痞坚。实者三日复发,实者是说胃中实,故以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芒硝以泻胃中实。从木防己汤证因胃中实而去石膏加芒硝的治法来看,石膏不是用于胃家实的。那么白虎汤证为阳明经证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二、白虎汤证为少阳证,不是阳明经证
白虎汤证为少阳证,是从白虎汤证的病位、病性和治法上得出的结论。从170条“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可知白虎汤证的病位不在表。从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可知白虎汤证的病位不在里,因为脉浮就不是里证。从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可知白虎汤证的病位在半表半里(中部),因为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都不会有手足厥。再从白虎汤的治法为“清”,可知白虎汤证为少阳证。
所谓阳明经证,是说阳明有热而无燥屎。但是阳明有热而无燥屎者,法当与调胃承气汤。如29条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胃气不和谵语,是胃中有热。105条曰“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胃中有热,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若自下利者,其脉当微、手足当厥,今虽下利而脉反平并且手足不厥者,这个下利就不是内虚寒,而是内实热,所以调胃承气汤主之。阳明热证,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那么白虎汤主阳明经热的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伤寒论》也没有经热、腑热的说法。
太阳腑证一说,依据是124条“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124条之“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太阳病六七日,表邪随其行表部经尽,而进入里部,故瘀热在里。下列3条经文,就可以看清楚了。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金匮要略》:“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越,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106条明曰: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外解已,乃可攻之。
124条“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就是太阳病证六七日,邪气随着六七日行表部经尽而入里,变为瘀热在里,故以抵当汤主之而攻里。之所以可攻里,必无太阳表证。“以太阳随经”之随,是跟随的意思,是随着行太阳表部经尽,因而进入阳明里部,所以瘀热在里故也。
124条之“表证仍在”与106条之“太阳病不解”是一个意思。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就是因为随其太阳经尽,热入阳明,故曰“热结膀胱”。热结膀胱是热在里,不是热在太阳。膀胱是指下焦,不是指太阳。因为《金匮要略》明曰:无太阳证,热在里,结在膀胱。
需要注意“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其外不解”就是“太阳病(证)不解”,也就是“太阳证仍在”。其外(太阳病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太阳证);外(太阳证)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外解已,是太阳证解已,也就是无太阳证。无太阳证,若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攻之以抵当汤;无太阳证,若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攻之以桃核承气汤;无太阳证,若其人不大便,日晡时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攻之以大承气汤。
总之,热结膀胱者,攻之的前提是太阳病证已解,也就是无太阳证。无太阳证,又怎么会是太阳腑证热结膀胱呢?
“经证、腑证”的说法本也无可厚非。但是阳明经表证、太阳腑里证等说法,关系到六病证的治法问题,这在理论上就是原则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太阳病证当用“汗”法,阳明病证当用“下”法,少阳病证当用“清”法。如果说太阳证也可“下”,阳明证也可“清”,少阳证也可“汗”,那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了,也是没有治疗原则了。如果六病证都分出经表证和腑里证,那就六证不清,治法不明了。这样的分型法,混淆了六病证的表里概念,应当加以修正。
|
上一篇:百合狐惑病 考察 01下一篇:百合狐惑病 考察 - 完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