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535|回复: 1

小柴胡汤方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977

积分

23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77
QQ
发表于 2017-4-11 14: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柴胡汤方
半表半里热证治剂,有透热清热,降逆止呕,补正祛邪的功效。
【辨证要点】烦热不渴而见柴胡四证之一者。
可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目赤,头角痛,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渴、身有微热,咳,四肢逆冷,黄疸,经水适来适断而寒热有时如疟状等或然证。还须参考舌质红,苔薄白而不黄燥,脉弦细等旁证方为妥当。柴胡四证即: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即胸部和两胁部有苦闷胀满的感觉。除胸胁部之外,及其延伸部位,如头面肩颈身体两侧部位、腹股沟、上腹部之胀痛、胀满、硬满、感觉异常、触痛、压痛、肿块、结核;女性乳房胀痛、结块等皆属胸胁苦满的范畴。往来寒热:即患者体温明显升高或呈弛张热状(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或低热持续,但有寒热交替的感觉;“往来寒热”感也可延伸为对环境(包括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声响、气味等身外环境诸多因素)及心理的感觉过敏;也可延伸为病情反复的情形,即疾病缠绵不愈,慢性化,反复往来,休作有时等。
【组成用法】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义大意】柴胡苦平,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特能,为方中和解半表半里热证的主药;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人参、大枣、甘草健胃生津,一防病邪入里,二助正气驱邪外出。
【方药巧记】才请下人炒姜枣。联想:柴芩夏人草姜枣。
【原文注释】
1.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释】患太阳病过了十天以上,脉象浮而细,总爱躺着,这是表邪已经解除,不须服药。假如不但脉浮而细、喜欢躺着,患者还胸中胀满,胁部疼痛的,表明病已传至少阳,为小柴胡汤证,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脉只浮而不细,患者并无倦怠喜卧、胸中胀满、胁部疼痛的表现,这说明病还在表,虽然过了十来天,也要用麻黄汤治疗。
【按】脉细主血液少,见之于浮象,是体表津血不足的征候,也就是小柴胡汤条所说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的表现。
2.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释】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天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症状为怕冷、发热交替出现;胸部和两胁部有苦闷胀满的感觉;不爱说话,不想吃东西;心烦常想呕吐,有一吐为快的感觉,但不一定能吐出来,这是邪热扰胃的关系。或邪热较轻、胃中无饮,只是胸中烦热烦满而不想呕吐,或热及于胃而渴,或热及于大肠而腹中痛,或邪热侵及肝脾而胁下痞硬,或邪热兼内有停水而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热未犯及胃而不渴、表证未罢而身微热,或邪扰于肺而咳,不论或然证有无,均用小柴胡汤主治。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副证,也称或然证。主证治则副证自已,故无论副证有无,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3. 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释】病在太阳,人体输送大量津液到体表欲驱邪外出,若未能驱邪外出,正气不支而欲向里退守,所以在表的气血就会减少,皮肤毛孔就会疏而不密,病邪趁机侵入,与正气互相搏斗而结聚在胁下。正邪交争,正气进邪气退于表就会怕冷,正气弱邪气进于里就会发热,故就会产生往寒热交替出现的现象,正邪交争稍停,就会出现恶热交替发作和体止都有一定的时间性。热邪扰于胸腹腔间,就会不爱说话、不想吃饮食。半表半里,有心肺、肝脾、胃肠、肾脏诸多脏腑,邪热扰于胃肠中的水谷之气就会腹中痛,胸上有热而腹中水气作痛,也会发生呕吐,应当用小柴胡汤主治。服小柴胡汤后感到口渴的,说明病热剧烈,由太阳传入半表半里,之后又传于阳明里证了,可以用白虎汤治疗。临床上在少阳阶段兼见阳明证时,可与小柴加石膏汤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4.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释】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发热、怕冷为太阳病还未解除;脖子两侧为颈、后面为项,颈部感到牵强不舒属少阳,项部感到牵强不舒属太阳,胁下胀满为少阳证;手足温暖而口渴属阳明证。此为三阳并病,依法当取少阳,用小柴胡汤主治。
【按】胡希恕说:“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试之皆验”。
5.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释】伤寒,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现此脉,为津血外虚,寒盛于里之候,按理应有痉挛性的腹痛,故先服小建中汤治疗。如服小建中汤病未全好的,是因少阳病也有脉弦之候,此证当为太阳少阳并病而又有里寒,小建中汤只治其一半,故再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邪,病即可痊愈。
【按】腹中急痛,本来即半属于小建中汤证,半属于小柴胡汤证。凡少阳挟里虚证,中气不足者,虽有小柴胡汤证,也当先建其中。先建中而后柴胡,也是虚先救里的定法,而不是先治以小建中汤,不效再治以小柴胡汤。如果腹痛脉弦只是里寒所致,用小建中汤即可,与少阳病无关。
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释】无论伤寒或中风,如果有柴胡证,只要有四主证中一证就可诊断为小柴胡汤证,不必等到四主证完全具备,才认为是小柴胡汤证。凡是适用柴胡汤治疗的病证而误用了泻药以后,如果柴胡汤的适应证仍然存在的,可再服柴胡汤,这时可能会发生振栗而寒,接着身上蒸蒸发热而汗出,病也就痊愈了。
【按】所谓“但见一证”,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证之一。观“伤寒中风,有柴胡证”句,必是并病才可“但见一证便是”,如果没有“伤寒中风”这个前置条件,“但见一证便是”小柴胡汤证则不一定成立。不过有此一证,仍需要参照其他脉证,确为柴胡证者,才能与小柴胡汤。所谓不必悉具,即不必限于四证具备之意,详参有关各条证治,便知其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宜注意。“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7.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释】太阳病,表证已经解除十多天,这时病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生没有与柴胡汤而反接二连三的使用泻药,又经过四、五天,柴胡汤适应证仍然存在的,先给小柴胡汤;如呕吐不止,胃脘部有不宽快的痞塞感,心中微觉烦闷,这是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所以病邪仍然没有完全解除,再用大柴胡汤泻下就好了。
【按】本条为半表半里证因误下而半陷于里的证治。热激动里饮则呕,与小柴胡汤即治。若大便不通,气不得下行而逆上,也会发生呕吐,则非小柴胡汤所能治,需要大柴胡汤下之。
8.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x)
【释】太阳伤寒,病了十三天仍不见好,胸胁胀满而又呕吐为少阳柴胡证,下午三点至五点发潮热为阳明实证,此为少阳阳明并病,为大柴胡汤证。如果用大柴胡汤泻下,少阳、阳明病证均当解除,决不会腹泻,现在所以反而有轻微腹泻,是由于医生先前用巴豆类温热性丸药攻下的结果,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现有潮热,里实未去,虽仍是少阳阳明并病,但下后里虚而微腹泻,不宜大柴胡汤之峻剂,须先用小柴胡汤解少阳之外,再用小柴胡加芒硝兼治阳明潮热。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根据文义,“下之以不得利”应改“下之而不得利”。
9.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释】妇女患中风病已七、八天,又表现出定时的发热怕冷,而正来潮的月经刚巧于此时中断,这是邪热趁寒热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子宫),经血即因热结而中断,所以引起象疟疾一样发作有定时的发热怕冷现象,用小柴胡汤主治。
【按】胡希恕说:“热入血室为证不一,如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临床上以小柴胡配合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机会为多,也有用大柴胡汤配合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的机会,当审其证是否可下而定,单用小柴胡汤的时候不多。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
10.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释】患伤寒五、六天,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病人呕吐而发热,已经具备了柴胡汤证,而反用别的药物攻下,如果柴胡汤证还存在的话,仍然可以再给服柴胡汤,这时虽然经过误下,但因为柴胡汤证仍然存在,所以不能算是坏病,服柴胡汤后病人就会蒸蒸发热,同时并见振战恶寒,全身汗出而病愈。如果病人平素就有水湿,服泻下剂后,心下部胀满硬痛的,这是已经成结胸,应该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病人平时胃气不健,服泻下剂后,只觉心下部胀满而不疼痛,这是痞证,就不应该服用柴胡汤了,应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按】柴胡汤证结于胁下,故胸胁苦满;大陷胸汤证结于心下,故心下硬痛;半夏泻心汤虽也结于心下,但满而不痛。此为三者的主要鉴别点。
11.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释】阳明病,虽然发潮热,但大便稀溏,小便还正常,可见里热不实甚明,此便溏可排除因小便不利,水走肠间而致,此病多见于热性痢疾。痢疾一病,小便不利,可利小而实大便。若小便正常,就不可利小便,若再通利小便,津伤而热更盛,为误治。若原有的胸胁胀满还没解除的,用小柴胡汤即治胸胁胀满,又可解热治热利。
【按】本条说明,小柴胡汤有治痢疾的机会,甚至“禁口痢”也可使用,若有热而无实,可加石膏。本条所述当属少阳阳明并病。胡希恕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40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胡老与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胡老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日本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说:“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
12.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释】患阳明病,病人感觉胸胁以下痞硬胀满,不大便而呕吐,但舌苔白而不黄,可见热还没有完全入里,里实未甚可知。胸胁以下痞硬胀满而呕吐为柴胡证,此少阳初并于阳明,所以可用小柴胡汤清上焦热结,使上焦通畅,津液能够下达,胃气因而恢复正常,全身自然汗出而愈。
【按】本条所述当为少阳阳明并病,本来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但在本条的情况下,小柴胡汤也可治愈,大柴胡汤反不适当。由此可知,本条所述的不大便,腹部绝对没有硬痛、拒按的现象,如有就需加通下药。此外,舌上白苔,也是使用小柴胡汤的主要证候之一,也是不可攻的一种证候。
13.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1)
【释】太阳中风转属阳阳,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短气,腹部胀满、胁下和心窝部,用手按压时间长了,更感到气不通畅,属少阳证;鼻子发干,为阳明证;身上不出汗,为太阳证;老想睡眠,为少阳证;全身及眼睛都发黄、小便困难、有潮热、时常发呃逆,为阳明证;耳部前后肿胀,为少阳证。据以上脉证,显然是三阳并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用针刺治疗,以泄其热而耳肿稍稍减轻一些,但表证并没有解除。如果过了十天仍现浮脉,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只是脉浮而没有其他证候的,用麻黄汤治疗。如果上述的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尿终究不通的,腹部仍然胀满,呃逆反而增加,表明胃气已衰败,就是难治之证了。
【按】胡希恕说:“本条是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并病的重证,治从少阳与小柴胡汤,可以理解。但麻黄汤之用,实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14.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6)
【释】本来是太阳病没有痊愈,发展下去变为少阳病的,病人常现胁下硬满,恶心吐不出东西,不能饮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如果没有经过吐法和泻下法误治的,即便脉沉紧而里有实象的,用小柴胡汤即治。如果已经用过吐法、泻下法、发汗法或温针等方法而发生神昏说胡话的,柴胡证已经消失,这是误治的“坏病”,不可服柴胡汤,当审现有症状属何证,以适当的方法治疗。
【按】“脉沉紧”,虽主里实,但少阳不可吐下,故曰“未经吐下”,即为未经误治。少阳虽禁汗、吐、下,实指单用此三法而言,若方中加入柴胡剂,使之两解“太阳少阳”或“少阳阳明”则可应用,如兼有太阳表证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兼有阳明里证大柴胡汤主之,而且合方不仅可用桂枝汤,也可与麻黄汤、葛根汤相合,临床上以小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的机会较多。
15.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释】呕吐而同时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按】呕为小柴胡汤四主证之一,且发热,为阳,故以小柴胡汤可取效。李翰卿说:“本条还应兼舌苔白、口苦等证,否则舌苔黄燥,恐有阳明燥热,口不苦,恐兼太阴胃寒。总之,临证需从各方面考虑,以防偏差。本条说明小柴胡汤除治往来寒热之发热外,还能治不兼恶寒之发热。另一方面说明不兼恶风寒之发热,本来多嘱于阳明,而也有属于可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时候”。
16.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释】伤寒病好了以后,由于调理不善而再发烧的,用小柴胡汤主治。脉浮的,为病在表,当以发汗法治疗。脉沉实,为里实证,多为伤于食食,当以泻下法治疗。
【按】单凭发热一证而用小柴胡汤,不够全面,必须无其他表里证,同时伴有口苦、呕逆等旁证,方为合宜。
17. 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十五)
【释】腹痛而呕为柴胡证,所以一般黄疸病,有腹部疼痛而呕吐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按】如果腹痛而呕是由于里有实热引起的,则往往伴有心下按之满痛、大便干等旁证,应当用大柴胡汤主治。否则,宜小柴胡汤与治黄方药合用为妥。
18.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二十一)
【释】问:妇女产后有三种病:一是痉病、二是郁冒、三是大便困难,这是为什么?老师说:因为产后血虚,出汗又多,很容易感冒,血少津虚,又有外邪,所以易发痉病;产后失血,出汗又多,正气大虚,寒饮向上冲逆于头脑,就会郁闷不舒而眩晕(郁冒);产后失血、出汗多,以致津液虚损而肠中干燥,所以大便硬而难以排出。
产妇患了郁冒以后,脉象微弱,为津虚血少之候,胃中有水饮就会呕吐而不能进饮食,水饮逆于上而不滋润于肠就会大便坚硬,虽津血均虚,但相对而言是血弱津强(营弱卫强),这就是只有头汗出而身无汗的道理。产妇所以会郁冒,虽有外邪而根本在于血虚,血不充于四末就会四肢发冷,血虚而至四肢发冷的程度,必然也会郁冒。郁冒要解除的时候,必定要出汗很多,因郁冒病本虚,暗示服小柴胡汤后必发瞑眩而战栗大汗而解。产妇所以喜欢出汗,是因为产后失血多,以致营弱卫强,所以身体以出汗损其卫的方式,使营卫调和而恢复平衡。
整体而言,若郁冒与大便坚硬、呕吐不能进饮食同见,为小柴胡汤证,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则病可除,所以用小柴胡汤主治。服小柴胡汤后,郁冒病已经解除,能进饮食,七、八天后又发烧,这是胃中实结的缘故,用大承气汤主治。
【按】新产妇人,由于失血多汗,易感冒,往往有痉、郁冒、大便难三种病的发作。首段即说明三者所以出现的道理。第二段似专论郁冒的证治,其实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是三证中郁冒以为主,因特着重说明其发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汤后必致瞑眩战汗而解的理由。二段虽只提郁冒,但痉与大便难也均包括在内,不可不知。胎产之病,热药流产,寒药伤正,故有“产前远热、产后过寒”之说,但治疗上还得辨证,见到大承气汤,就用大承气汤,第三段提出大承气汤,分明是告诉后人不可主观认为产后体虚而必当远寒,临床还是要辨证才对。
19.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二十一•附方)
【释】妇人在临产时身露受风邪,或产妇在月子里揭盖衣被不小心而受风邪,如果四肢烦热而又有头痛的,为里有湿热而兼有外邪的证候,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头不痛而只有四肢烦热的,为血虚有热而无外邪的证候,用《千金》三物黄芩汤主治。
【按】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而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
【方证鉴别】小柴胡汤方与三物黄芩汤均治产后四肢苦烦热,但前者兼有头痛,而后者则头不痛。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仲景有关本方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96)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99)
(4)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144)
(6)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229)
(7)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230)
(8)呕而发热者。(379)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394)
(10)诸黄,腹痛而呕者。(十五)
(11)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二十一)
(12)产后四肢苦烦热而头痛者。(二十一•附方)
【验案精选】
1. 张长恩医案:贾某,男,34岁。初诊于1998年10月6日。患感冒已7日,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数种,又在本厂医务室打针、输液3日不愈。现症头痛且晕,胸胁苦满,纳呆欲呕,舌苔薄白,脉弦细。诊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柴胡24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上方服用3剂而愈。
2. 胡希恕医案:孔某,男,2岁,1965年l月24日初诊。感冒发烧十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难,腹胀,便溏,手足心热,已用青霉素、氨茶碱、四环素及中药汤药治疗均不效,而找胡老诊治。苔白腻,脉弦数。证属三阳合病,又兼挟痰湿,治以清解三阳,兼祛痰湿,与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汤:柴胡24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l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结果:上药水煎两次得200毫升,频频喂饮,约一天半服完。药后漐漐汗出,热退身凉。咳减喘已。腹胀已,继给半夏厚朴汤二剂,咳也自止。
3. 刘渡舟医案: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兼见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更觉烦悸不安,倍感痛苦。脉来时止而有结象。此为太阳少阳合病,治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克。3剂后诸症皆安。
4. 祝湛予医案:李某,患病月余,胃纳不适,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胆红素3.6 mg%,肝功能等检查均正常,证属肝胆湿热,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服药后诸症渐减,至36剂,查血胆红素降至1.2mg%,无何不适。
5. 俞长荣医案:二十年前,曾治某校一女工,外感恰值月经来潮,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迁延六七日,曾服中药数剂,均未见效。我认为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用柴胡12克。时有人怀疑柴胡使用过量,劝病人勿服。病家犹豫不决,复来询事我说:寒热往来,心烦胸满,非柴胡不解。并用陈修园《时方妙用》:柴胡“少用四钱,多用八钱”一句相慰,力主大胆服用,病家始欣然而去。只服一剂,诸症均除。
6. 王挚峰医案:梁某,女,14个月,因腹泻5天于1963年11月6日入院。患儿于6月2日开始腹泻,呈蛋花样粪便,每天10次左右,量多。呕出胃内容物,小便明显减少,烦躁不安,口渴非常,饮水颇多,发热,在当地卫生所打针、服药(用药不详)未效而入院。入院后即请中医会诊。发热,口唇干燥,苔黄,脉弦数。诊为胃肠湿热,三焦气滞,用小柴胡汤加苡仁、白芍、黄连治之,配合补液。服药2剂,诸症消失。
7. 王成钢医案:李某,男,45岁。数天前因发热恶寒,身痛,自服感冒清、板蓝根冲剂后,寒热消失,但精神尚差,头晕,不思饮食,时欲呕吐,大便四日未解而腹无所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滑。予小柴胡汤3剂,便通呕止,汗出而愈。
8. 张磊医案:孙某,女,47岁,1970年来诊。从小咳嗽至今,历40年,每年秋末发作,冬季较甚,夏季自愈。在发作期间,昼轻夜重,甚则难以入眠,痰多而稀,喉咙发痒,其神色形态无明显病容。窃思此病已数十年,患者服药较多,不见效果,一般治咳之剂均已用过,若不另想方药,恐难取效。忆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治咳论中有云:“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考虑用此方较为合适。欣然疏方,以观其效。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服药1剂即能安然入睡,服4剂后咳嗽已去大半,继服数剂而咳止。

附:胡希恕常用的小柴胡加味及合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9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烧不退,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胁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月满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或渴、舌苔白者,均可用之。
(2)小柴胡加桔梗汤  于小柴胡汤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扁桃体炎多见此证,宜注意。
(3)小柴胡加橘皮汤:原方加橘皮20~45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小儿百日咳要增量大枣至7~8枚,有验。
(4)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12~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痢疾多见此证。口干舌燥,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更加大黄。
(5)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6)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7)小柴胡汤合吴萸汤:于原方加吴萸12~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且头晕、头痛而呕吐剧甚者,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8)小柴胡汤合葛根汤方:于小柴胡汤加葛根12克,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即是,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合并者。严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也常见此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9)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方:取二方药味合并为一方。煎服法同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证兼胸满闷、心下痞塞而痰多黏稠者,肺病、结核病常见此方证。若骨蒸劳热者,加黄连解毒汤,咯血加入三黄泻心汤。





上一篇:猪苓汤方证小集
下一篇:转载,五苓散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4-11 2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5:56 , Processed in 0.19956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