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164|回复: 2

附子类方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977

积分

23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77
QQ
发表于 2016-12-23 09: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附子类方
1. 四逆汤
里虚寒证治剂,有回阳救逆的功效。
【方证要点】四肢厥逆,呕吐,下利清谷。
【方证细辨】㈠主证:手脚冰冷、至肘过膝,尤其下半身冷更为明显;平时畏寒喜暖,易疲倦,好静恶动。㈡或然证:腹泻不止,泻下物为不消化物,或清稀水样物;或大便常不成形而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脱肛等;呕吐,身有微热。㈢审证: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表情淡漠,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小便清长。㈣体征: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肌肉松软无力,皮肤多干燥无光;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黑润、或白滑;脉沉细微软,或按之如游丝,或重按至骨方得,或空浮无力。
【组成用法】 制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6g。先煎附子30分钟,再入他药。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药巧记】老将赋。联想:甘姜附。
【方义大意】本方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附子偏于治下,用治下利;干姜偏于治上,用治呕吐。二药合用,彻上彻下,无处不温,古人云“附子得干姜而治寒”,温中回阳功效强。
【适证加减】大吐、大泻、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参6克,名四逆加人参汤;出血或心下痞复恶寒、疲倦、面色发暗者,合三黄泻心汤。
【适用病症】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低血压、晕厥、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水肿、霍乱、阴缩、足跟痛、狂证、鼻衄、崩漏、口疮、便秘等。
【注意事项】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附子含有乌头碱,为安全起见,煎制药物时,须文火久煎,以减低毒性。
2.附子汤
里饮寒证治剂,有散寒、利尿、止痛的功效。
【方证要点】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细无力。
【方证细辨】㈠主证:肢体或关节疼痛。㈡或然证:背恶寒,腹挛痛,腹泻,带下白色。㈢审证:无表证,口不干、不苦、不渴,小便不利。㈣体征:面色晦黯,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或浮肿貌;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组成用法】制附子15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药巧记】妇人服白药。联想:附人茯白药。
【方义大意】方中茯苓、白术是利尿药,伍以附子治痹痛效佳;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本方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虚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机会,胡希恕先生经验: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脉沉者,更有良效。
【适证加减】胃脘自觉有冷气者,加干姜9g 。
【适用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心悸、脱疽、痿证、定时臂痛、子宫肌瘤、子宫脱垂、阴痒、白带、阳痿等。
【注意事项】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脉浮者,均不可使用本方,恐兼表证和热证。张仲景还用本方治疗妊娠六七月胎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不过要注意:本方适用于妊娠晚期,而在胎儿处于分化阶段的妊娠早期是不可应用本方的。
3. 真武汤
外邪内饮阴证治剂,有解表、散寒、利水的功效。
【方证要点】附子汤证见心下不痞硬而呕,脉沉细者。
【方证细辨】㈠主证: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㈡或然证:有表证;头晕心悸,步态不稳,甚至无法站立;或腹大如鼓,或下肢按之如泥,或乏力困重,或腹痛腹泻。㈢审证: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小便不利。㈣体征:面色黄或苍白,或黄黑,无光泽,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或浮肿貌;面色黄或苍白,或黄黑,无光泽,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或浮肿貌;舌胖大苔滑,脉沉细。
【组成用法】制附子9g,白术6g,白芍9g,茯苓9g,生姜9g。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药巧记】副将拎白药。联想:附姜苓白药。
【方义大意】本方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适证加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者,加人参6g;口渴、小便不利、浮肿,合五苓散;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腰痛、下肢浮肿者,合济生肾气丸。
【适用病症】筋惕肉膶、振擅、面肌痉挛、水肿、腰腿痛、下肢痿软、崩漏、白带、肠痈、头痛如劈、齿痛、吐血、咳喘、心悸、抑郁、眩晕、失眠、消渴、咽干、失音、目赤、盗汗、小儿高热等。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无水气证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4.附子粳米汤
里虚寒证治剂,有温中、逐饮、止痛的功效。
【方证要点】腹痛肠鸣,恶心呕吐。
【方证细辨】㈠主证:下腹部剧痛,恶心。㈡或然证:胸胁胀满,呕吐、或吐涎沫,肢体困重,大便秘结。㈢审证:腹中雷鸣,四肢不温,口淡不渴。㈣体征:精神萎靡,表情淡漠;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或迟。
【组成用法】制附子9g,粳米15g,半夏9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药巧记】夫子米拌甘枣。联想:附子拌甘枣。
【方义大意】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本方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适证加减】腹痛肠鸣甚者,加干姜、茯苓9g ;寒疝痛剧而上及心胸者,合大建中汤。
【适用病症】腹痛呕吐、术后腹痛、产后腹痛、妊娠恶阻、习惯性流产、白带、久痢、习惯性便秘等。
【注意事项】本方腹痛、呕吐有似大建中汤证,但大建中汤证痛在上腹而上及心胸,本方证痛在下腹,则不及于心胸。胡希恕先生经验:若寒疝痛剧上及心胸者,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
5.大黄附子汤
寒实内结证治剂,有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
【方证要点】偏于身体一侧剧痛,或腹冷剧痛、便秘。
【方证细辨】㈠主证:偏于身体一侧剧痛,或腹冷剧痛、便秘。㈡或然证:发热,四肢不温。㈢审证:口淡不渴,小便清长。㈣体征: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脉沉迟、或紧弦。
【组成用法】大黄9g,附子15g,细辛6g。先煎附子1小时,再放入细辛、大黄。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方药巧记】将军负心。联想:大黄附细。
【方义大意】方中附子、细辛性热祛寒,大黄攻下,与附子、细辛相伍,可下寒邪,为温下之法。胡希恕先生经验:凡偏于身体一侧疼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也有效。
【适证加减】下肢一侧痛、脚挛急者,合芍药甘草汤;精神萎靡、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易肌肉酸痛、反应迟钝者,合葛根汤;汗出而肿、手足麻木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脸红、腰背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发热疼痛者,合大柴胡汤。
【适用病症】寒积腹痛、寒结便秘、胁痛、胃脘痛、蛔厥、偏头痛、左侧或右侧腰腿痛、腹泻、久痢、黄疸、癃闭、水肿、眩晕、不孕、紫斑、湿疹等。
【注意事项】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寒实内结凝滞不解,徒下无功。本方“发热”之或然证,非里热证、也非表热证,而是久寒阴盛,向外迫散体热所致。
6.乌梅丸
寒热错杂证治剂,有调和寒热、驱虫、止利的功效。
【方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
【方证细辨】㈠主证:⑴寒热错杂:其人多有焦虑、抑郁以及失眠,容易烘热出汗上,或胸背灼热感,但手足腹部多冰凉;⑵上逆流下痛泻:呕吐、嗳气、反流、气上撞胸,腹痛腹泻,疼痛剧烈多绞痛,甚至晕厥;㈡或然证:有便蛔或吐蛔史,口苦,饥不欲食,渴欲饮水。㈢审证:病症时作时缓,以半夜凌晨发病居多;多为症状严重、病人痛苦而久治不愈的疑难病。㈣体征:消瘦,脸色多黄,或青黄中浮红;烦躁神情;舌红或暗红,舌质坚老;脉象如琴弦,而且硬大而搏指。
【组成用法】乌梅20g、细辛6g、干姜10g、黄连5-15g、当归15g、附子10g、蜀椒10g、桂枝15g、人参15g、黄柏10g。作丸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病情急者多作汤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汤剂一般不用蜜及醋。
【方药巧记】五星蜀将桂伯恋子孙归。联想:乌辛蜀姜桂柏连子参归。
【方义大意】本方集干姜、附子、细辛、蜀椒辛温驱寒,温里温下;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本方为里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是驱虫的妙法。
【适证加减】蛔厥者,加川楝子、槟榔、使君肉各10g;崩漏不止者,加仙鹤草15g,阿胶、生地各10g。
【适用病症】蛔厥、腹痛、腹泻、呕吐、消渴、头顶痛、眩晕、抑郁、痛经、闭经、崩漏等。
【注意事项】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均不可使用本方。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须适当加减,不可照原方服用,因方中热药较多。
7.乌头汤
表邪里寒证治剂,祛寒、除湿、止痛的作用。
【方证要点】骨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畏寒喜热。
【方证细辨】㈠主证:骨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㈡或然证:绕脐痛甚、发作有时,阴缩。㈢审证:有表证,皮肤干燥,手足不温,口淡不渴。㈣体征:面色黄暗,精神萎靡,肢体困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紧或沉。
【组成用法】麻黄10g,制川乌头10g,黄芪10g,芍药10g,炙甘草10g,白蜜二杯。以蜜二杯煮乌头,取一杯,去滓;另以水煎余药,取一杯,去滓;纳乌头煎半杯,更上火煮,取一杯,温服。不知,尽服之。
【方药巧记】邬老骑白马哟。联想:乌甘芪白麻药。
【方义大意】本方主用乌头煎,合以麻芍芪草发汗解表药,故与乌头桂枝汤同属外邪里寒证的治剂,不过此用麻黄治肢节肿痛。乌头有毒(尤其草乌),必须依法蜜煎。乌头桂枝汤后谓“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乌头煎及本方虽未明言,亦不例外,可见是经常瞑眩的峻药,用时当慎,并宜详告病家。
【适证加减】无表证而绕脐痛甚、发则冷汗出者,去麻芪芍草,名大乌头煎;腹中剧痛、关节剧痛不肿者,去麻、芪、加桂枝、生姜各9g、大枣4枚,名乌头桂枝汤。
【适用病症】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丧生、腰肌劳损、椎管狭窄、肠胃痉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大乌头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三方,均以乌头煎为主药,若只寒气内盛而腹中痛者,为乌头煎证;若兼外邪而身体疼痛或肢节痛者,则宜适证选用乌头桂枝汤或乌头汤。要注意:乌头汤主关节肿痛兼有无汗之表证,而乌头桂枝汤主关节痛而不肿兼有汗出之表证。





上一篇:关于柴胡桂枝汤
下一篇:肠痈

2

主题

705

积分

86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学经方用经方

Rank: 3Rank: 3

积分
705
发表于 2016-12-25 2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s: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1

积分

37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1
发表于 2017-5-25 17: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类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25 , Processed in 0.18379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