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49|回复: 0

中医就诊须知!!!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98

积分

3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Rank: 3Rank: 3

积分
798
发表于 2009-2-19 1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就诊须知




    您了解什么是中医吗?您会选择适合您的保健医疗吗?在“名医”过滥,临病慌乱之时,每个人都难免有“有病乱投医”的迷误,有些甚至一步走错,抱恨终身。您若能了解一点择医的常识,健康将早一天来到您的身边。


    中医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科学,是从几千年上亿万次临床医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依中医理论,动物与尸体不具有活人的本质特征,各器官系统的组合也不等于整体,人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完整机体,这个机体又受到宇宙、大自然变化(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人类社会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影响和制约。概括来说,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以望闻问切为诊察手段,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整体辨证出发,用天然动、植、矿物各具的偏性(或用针灸、按摩、气功等),调整人体之偏,使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使人的经络畅通,藏府调和,生命过程得以自我实现和发展。中医的优越之处,主要在于治病必求根本,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上工治未病”,中医是重保健预防,集调养、诊治、抢救为一体的一门科学。中医以长期大量临床的经验积累为保障,这种模糊理论是现代尖端科学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更接近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


    一个高明的中医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长期(或几代)的临床经验,还要有演绎理论、辨证施治的“悟性”,更要有忘我无私的高尚医德。当一个好中医实在太难,非下苦功不足以精通医理,非有悟性不足以得其精髓。


    中医诊断是望(看病人神色、皮肤颜色、面色、舌苔等),闻(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嗅病人发出的气味),问(了解一切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切(号脉和触诊)四诊合参,从而获得第一手准确全面的信息,患者应予以全面配合,不宜只让诊脉,不回答问题。请大家看中医时注意:

1. 就诊时不要化妆,不要喷香水,不要喝酒及进食浓烈气味的食物。

2. 就诊前半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喝饮料,不要吃口香糖。

3. 就诊时应如实向医生介绍年龄、婚姻、饮食、二便、睡眠情况和病史等。

4. 就诊前不要作剧烈运动,号脉时要心静气平、摘掉手表等。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中医的治则,对相同的病症、不同的病因,会开出不同的方子,对不同的病症、相同的病因,会以相同的办法治疗,这是中医科学性的体现。中医在用药上是科学而严格的,依古方或验方的增减变化,是专家反复斟酌、深思熟虑的凝结,所以必须照方抓药,不得更改。逢有缺药,必须补齐,方可煎制,若想选用其他代用药品,必须经医师同意。而且要尽可能选用上等饮片,以免因药而误医。


    服药时要遵医嘱,一般日服一剂(2次),既不可恨病吃药,加量增用,也不宜拖延时日,减量缓服。否则,多服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缓服者则会影响疗效,两种情况都会在复诊时导致医生调方判断上出现差误。


    中医主张“效不更方”,即服用后有效或感觉舒服的处方治则不宜过度或频繁更换,可以抄原方继服,但随着病程改变、季节变化,必须注意及时复诊调整处方。


    中药的煎制要认真而慎重,先检查是否有药房未配的缺药或生姜、大枣等,再了解主要药味的药性(滋补药还是解表药),滋补药煎药时间不少于30分钟,解表药不超过15分钟。特别要注意,煎糊了的药,其药性已变,不可服用。


    由药房代煎的密封包装的汤剂,一般常温下(避光勿高温),可保存1个月,冷藏(不要冷冻)可保存2个月,夏季要冷藏。服用前要温热,不宜喝凉药。注意遇有药袋臌胀或破损,则不可服用。


    正骨按摩医师出于祖传或师带徒的较多,其治疗往往明显有效。治疗前应如实详细介绍自己的病史,其中包括患病原因、病程长短、主要感觉和有无其它内科疾病;治疗中要与专家配合。顺势治疗的手法没有危险性,疼痛轻微。治疗后要遵医嘱,在一至二周内不要剧烈运动、受寒着凉和过度房事,并以热药液、热水袋或炒热的大青盐装袋热敷患处,每日半小时,用以消除患处轻微水肿,缓解局部疼痛。若用特制膏药贴敷,效果更佳。特别要注意,不要做红外线或频谱仪之类的理疗,以免深层受伤。
当您挑选疗法和医生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忠告:科学的态度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还要请大家关注的是,尽管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完整理论、丰富实践的传统医学,尽管中医在促进中华民族的健康聪慧、繁衍昌盛上功不可没,但是近百年来历尽坎坷,倍受摧残。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我志士“西学东渐”富国强兵之时,中医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被当作愚昧落后、保守迷信而摒弃;“文化大革命”又以封建糟粕再次重创。今天,实事求是之风,挽中医于既倒;改革开放大潮,将中医推向世界。但是老中医存世无多,新专家凤毛麟角,中医仍未摆脱后继乏人乏术的危机。中医在教学上的偏颇、继承上的困乏、科研上的盲从、临床上的西化以及政策上的无助、经济上的苍白都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我们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普及宣传中医。继承和发展中医不仅是炎黄子孙的义务,也是世界人民的责任。中医宝藏的继承和发掘,必将造福于中华,造福于全人类。




上一篇:方证辨证和病因学说
下一篇:谈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
医者司人性命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16 , Processed in 0.15272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