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05|回复: 2

转载 《伤寒论》自然疗能与体质关系的探讨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8957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957
发表于 2017-4-5 07: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17-4-5 07:16 编辑

《伤寒论》自然疗能与体质关系的探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的运动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伤寒论》对疾病的治疗,特别强调恢复和增强人体的自然疗能,并表明体质与自然疗能关系至为密切,本文试图对《伤寒论》自然疗能与体质关系作一归纳探讨。

自然疗能和体质的含义及分类
    什么是自然疗能呢?目前一般认为自然疗能是指人体自身存在的能使各个系统、器官、组织保持完好状态的能力。它应包括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机体对体内病邪的驱除力以及对于机体损伤的修复力,可以说自然疗能就是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由维持人体生命的阳气和阴液所化生,按其作用和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助阳力,表现为抵抗寒邪的能力;一种是助阴力,表现为抵抗热邪的能力。《伤寒论》中的保阳气,存津液就是恢复和增强这两种自然疗能的具体方法。
    什么是体质呢?一般认为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它突出表现在人体的代谢上,这是因为人体生命的维持要靠合成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协调正常, 合成代谢为能量代谢提供物质基础,而能量代谢又为合成代谢提供源动力,二者相反相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祖国医学用阴阳平衡米表示人体的正常状态。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由于人体先天禀赋,后天调养以及环境、气候、疾病等因素不同造成了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也并非绝对平衡, 仍有阴阳的偏差。
    一般来说阴阳偏差是指阴阳相对量上不一致,所以把人群中偏于阳多的称为阳人,阴多的称为阴人。但这毕竟属于一种笼统的分类,因为生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阴阳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阴阳偏差,当有绝对量上的不一致,即阴阳量充足与否,而在此基础上出现时阴阳偏差。《伤寒论》的体质分型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它是以机体受邪后的反应及疾病的传变、转归来判定体质阴阳属性的,归纳起来《街寒论》把人的体质具体分为四种类型:
    1.阳偏盛者  这里是指在机体阴阳量充足的基础上阳气偏盛,《伤寒论》称为“阳气重”者。
    2.阴偏盛者  这里是指在机体阴阳量充足的基础上阴气偏盛,《伤寒论》中表现为素体津液充实者。以上两种类型体质,内环境稳定,适应性强,《伤寒论》中称为“强人”。
    3.阳偏虚者  这里是指在机体阴阳量不足的基础上阳气偏虚。
    4.阴偏虚者  这里是指在机体阴阳量不足的基础上阴气偏虚。以上两种类型体质,内坏境较不稳定,适应性差,《伤寒论》中称为“羸人”。
    上述四种类型是从整体阴阳量来分的,如果进一步联系到脏腑,还可分出更繁多、更繁复杂的体质类型,《伤寒论》中就有“脾家实”、“胃气弱”等等类型。

体质决定自然疗能的强弱和性质
    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外界致病因素不时地侵入人体。但人体有抵抗病邪的自然疗能,发病与否,疾病呈现什么类型,决定于人体的自然疗能,而自然疗能的强弱和性质又因体质类型不同而不同。
    一、阳偏盛者耐风寒
    伤寒病,寒邪入侵,阻遏人体阳气。阳偏盛者抵抗寒邪的自然疗能就强,所以一般情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后,阳气奋起抗邪,病也易于痊愈。不仅如此,由于阳气旺盛,还可截断寒邪的来路,使不传变。
    1.阳气伸展其病自愈  寒邪束表,阳气被抑,素体阳气偏盛,自然疗能可冲破寒邪的压抑,使阳气伸展,驱邪外出而自愈。如《伤寒论》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脉浮紧,身无汗,是风寒之邪侵入机体,使卫气闭阻,营阴郁滞,人体卫阳抑而不伸。此时阳气盛欲驱邪外出,邪从衄去,阳气得伸而自愈。
    又如197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本条阳明病初欲食,大便自调是胃阳旺盛,胃阳旺盛,小便应利,今反不利,且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为水湿郁滞,流入关节,郁而化热。因其人胃阳旺盛,自然疗能可将水湿驱除体外,故在邪正交争后,正胜邪退,汗出而愈。以上两证一为衄解,一为汗解,说明素体阳气偏盛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于治愈。
    2.阳气旺盛,截断病势  素体阳气偏盛者,抗寒力强,可截断寒邪的来路,使不内传。《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第4条指出了脉静为人体卫阳充实,寒邪不致内传。第270条指出了能食为不传。能食为脾胃阳气旺盛,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能食者自然疗能强,故邪不传入三阴。
    又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指出了太阳病十日已去,可以有三种转归:一是自愈,二是入少阳,三是仍在太阳未解。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疗能不一样。素体阳气偏盛,正气抗邪,正胜邪退,相反正不胜邪,则邪入少阳;若正邪势均力敌,则仍在太阳而不传。总之,病邪的传经与否主要决定于机体内自然疗能的强弱。
    二、阳偏虚者易感寒
素休阳气偏虚,抵抗寒邪的自然疗能弱,一旦寒邪入侵,事必加剧阴阳偏差,使阳气更伤,导致疾病。发病后传变迅速,或可直中三阴,易致阳虚寒化证、阴盛格阳证以及孤阴无阳证。
    1.阳虚表证  素体阳气偏虚,感受外寒而发病,与素体阳气偏盛者大不一样,往往致外邪内传而表里同病。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证为太阳与少阴同病,所以称为“太少两感”。究其成因在于素体阳气偏虚,初病太阳,阳气不能鼓舞于外,故脉不浮而沉;里虽阳虚,尚能与外寒抗拒,未完全陷入少阴,故复见发热。本证的治疗重点在于扶助阳气,增强自然疗能,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故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散少阴之寒邪,麻黄外散表寒,合为扶阳解表之法。
    2.阳虚寒化  素体阳气偏虚,寒邪迅速入里,阴阳平衡失调,可致脾胃虚寒证和少阴寒化证。如387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为少阴寒化重证。素体阳虚,阴寒气盛,以致阳气衰微,故既吐且利,恶寒而四肢厥冷;阴盛格阳,故见身热;阳虚不固,统摄无权,故汗出,汗吐下利,阳亡液脱,故四肢拘急。此条病机为阴盛于内,阳亡于外,故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冉雪峰说:“四逆汤为少阴正药,乃温肾回阳之主力。本乎天者亲上,故清热多从上治,本乎地者亲下,故温寒多从下始。附子生用,温肾力大,干姜温中承接以佐之,人之阳气,资始于肾,资生于胃,故两者并重,从化源资始资生处着力;佐甘草和中,以为起下之本,平平斡旋,缓不伤怠。”由此可见四逆汤完全是为振奋阳气,恢复自然疗能而设的。
    3.孤阴无阳  少阴寒化证误治或失治,邪盛正脱可致孤阴无阳证。如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程郊倩注:“阳气受气于四肢,虽主于脾,实肾中生阳之气所奉,故手足之温与逆,关乎少阴者最重。”柯韵伯注:“若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纯阴无阳。所谓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矣。”此证为五脏六腑气绝,真阳衰败,自然疗能消亡,即所谓“神不使也”,故断为不治。其它如296、297、298、299、300条亦如此。
    以上三证,一为外感初起,表里同病;一为寒邪入里,脾肾阳衰;一为孤阴无阳,脏腑气绝,体现了阳气偏虚之体不耐寒邪,自然疗能低下的特点。
    三、阴偏盛者抗邪热
    素体阴偏盛者,津液充实,自然疗能表现为对火热之邪耐受力强,即使误用火攻,误汗吐下,损伤津液,也容易恢复。
    1.耐受火热  《伤寒论》120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此条脉浮为病在表。在表应以汗解,误用火攻,使邪无出路,火气助邪伤津,热炎愈盛,血热上迫,气血不能周流于下,故腰以下重而痹。因素体阴气偏盛,津液充实,火逆伤津,无关紧要,津液自复、汗出而解,故此条为火逆伤津自愈证。
    素体阴虚者正与此相反。119条:“微脉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微脉之脉指素体阴虚之人,此种体质慎不可用灸。误灸则火邪内炽,烦闷气逆之证必见。追虚逐实,火邪流散于脉中,营血被灼筋骨无以濡养, 以成痿废之患。本条与120条同为火攻,体质不同,结果不一。
    2.津液可自和  《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尤在径注曰:“阴阳自和者,不偏于阴,不偏于阳,汗液自出,便溺自调之谓。汗吐下亡津液后,邪气即微,正气得守,故必自愈。”凡病,特别是外感热病,用了发汗吐下之法,而致亡血亡津液,不仅疾病没有深入恶化,反倒自愈,究其原因在于素体阴气偏盛,津液充实,内环境稳定,自然疗能强。
    又如266条:“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此条为少阳病误汗后的两种转归:一为汗后津液外泄,热入胃府,胃中津液充足可自愈;一为津液亏虚导致热扰心神,出现烦扰、心悸等证。正如《医宗金鉴》所说:“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
    四、阴偏虚者易热化
    《伤寒论》的治疗大法不仅强调了保阳气,而且注重了存津液。保阳气主要是针对素体阳气偏虚之体,存津液则主要是针对素体阴气偏虚之人。素体阴气偏虚,感受寒邪,因病邪消弱了阴阳自调,维持平衡的能力,致使自然疗能不能协调原有的阴阳偏差, 导致阴气更虚,邪从热化。
    1.阳明热结  素体阴虚,感受寒邪,易由表入里化热而形成阳明病。一旦误治伤津,病可急剧恶化。如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烧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素体阴盛吐下伤津可自复,而本条吐下后伤津化热成为阳明腑实重证,可见此为素体阴虚。本证胃津不足,邪入胃腑,化热成实,波及心肝,故出现神识昏蒙,目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等危候。此时脉弦长为阴液未竭,尚有生机,脉涩为热极阴竭,予后不良。
    2.少阴热化  《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见心中烦,不得卧,为心火亢盛。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火必得肾水的滋养方为不亢,本文心火亢盛,源由肾水不足。少阴热化证的成因,一是从阳经传入,一是少阴寒邪化热而成。此证得之二三日即见阴虚阳亢之象应属后者。其原因在于素体少阴阴气偏虚,感寒遏伤自然疗能,致阴不涵阳,邪从热化。治疗用黄连阿胶汤,旨在滋肾水,抑心火,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三急下证  素体阴虚者,热邪深入,灼伤胃津肾水,可形成急下证,此时必须急下存阴。《伤寒论》中有阳明急下三证和少阴急下三证。
    阳明急下三证: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5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6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三条急下的原因在于阳明胃腑,热势已极,津液大伤,故须急下热邪,以复胃津。
    少阴急下三证: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喻嘉言注曰:“少阴有急下三法以救肾水:一是本经水竭,一是木邪涌水,一是木邪凌水。阳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是汗多津越于外,一是腹满津结于内,一是目睛不慧,津枯于中。”可见《伤寒论》急下证六条,其急下的目的是不同的,阳明三急下的目的在于保胃津,而少阴三急下的目的在于存肾水,二者都是通过祛邪以安正,而达到恢复自然疗能的。中医传统说法“伤寒下不厌迟”与此处急下存阴似乎矛盾。但仔细分析前者是指素体阴盛或阳虚之体感邪,必待邪气完全入里化热成实,方才使用下法,下早恐伤阳气;而后者素体阴虚,邪气迅速化热成实,灼伤津液、必须急下存阴。二者关键在于体质不同,目的都是在于恢复和保护机体的自然疗能。
    通过以上阳明热结、少阴热化和阳明、少阴急下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素体阴偏虚者,虽感受寒邪,但因病邪破坏了人体阴阳的自身调节力,损伤了自然疗能,使寒邪急骤化热,热邪深入,阴液更伤,所以治疗上必须重视体质因素,时时护阴,使阴能配阳,阴平阳秘。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伤寒论》中确实体现出人群中的四种不同体质。四种体质阳气和阴液的多寡不同,自然疗能也就大不一样。阳偏盛者能够耐受寒邪,发病也易治愈,阳偏虚者则易感寒邪而病后难愈;阴偏盛者能够抵抗火热,伤津易复,阴偏虚者则易于化热而热盛阴亏。总之,阴阳偏盛者,自然疗能强,阴阳偏虚者,自然疗能弱。寒邪侵入机体发病与否,疾病表现为何种证型,体质起决定作用,这与唯物辩证法强调内因的观点是一致的。
    体质是发病的内因,是有物质基础的,但它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建立正常人的体质卡片,根据体质的阴阳虚实,预先给以调补,增强自然疗能而治未病,这对于防治疾病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笔者认为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必将给整个医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必将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重大的贡献。
    注:本文引用条文号码以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释义》为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雍乾 + 10 原作者写的很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读黄(煌)师《我的大学》感言
下一篇:请教经方药量比例的问题

7

主题

1574

积分

35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17-4-5 08: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比较新颖,从另一个角度看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883

积分

32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883
发表于 2017-4-5 16: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耐人尋味。[s:1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56 , Processed in 0.9219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