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自中药的忧患意识 我在大一升大二的那个暑假就开始进医院见习了,当时便知道了指甲盖那么大的砂仁要打碎再后下,指甲盖那么大的牡蛎要尽可能打碎再先煎。 然而这次我妈从我们当地药材公司抓回来的砂仁竟然只有枣核那么大!龙牡虽然是粉末状,但早就已经由一年前有个别砂砾变成了如今近半的泥土!甘草泡水后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变成绿色了,但如今却会在水面上浮起恶心的黄色泡沫。 一 我曾经写过的一篇观察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总结,然而随着药物质量的下降,学校国医堂30g甘草所起的作用,到我们这需要40g,后来变为60g,如今40g甘草已无寸效,使我不得不反思原先总结的经验是否是正确的、严谨的。当相对恒定的变量已不复存在时,对比出来的结果早就不能作为结论呈现在文章中了。 所以几年来我自己开出的方子药量越来越大,功效却也远远不如最初,为此我曾怀疑自己的辨证,曾为每一例效果不佳的患者仔细找寻问题的所在,反复查阅文献。直到如今,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二 如此低下的质量,在原价不变的情况下,换来的是销售方更多的利润,而带给患者的是更加繁重的医疗支出的压力。 换个角度讲,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药品质量规范,各地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那么论文中总结的经验纵使是正确的,我们在继承使用的时候却还需要克服有效剂量的问题,那么万一有人对自己的辨证不够自信,对论文产生了怀疑,那么这些鲜活宝贵的经验在他们眼里就变成了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经验如何继承下去? 总之药材质量的把控监管刻不容缓,否则中医亡于中药绝不是危言耸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