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557|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五十九至六十一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5-8-3 18: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9.升麻真的升吗?通过什么升?苦味可以升吗?如果是升,那么怎么发挥其解毒之效?如果因为气血的引导使腹腔各种悬韧带的力量增强,其自然而然的拉紧内脏,使之复位,这是升还是降?
    答:升麻气味甘、平(《本经》),苦(《别录》),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别录》)。安魂定魄,鬼附啼泣,疳,游风肿毒(大明)。小儿惊痫,热壅不通,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甄权)。治阳明头痛,补脾胃,去皮肤风邪,解肌肉间风热,疗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元素)。牙根浮烂恶臭,太阳鼽衄,为疮家圣药(好古)。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时珍)。其在元素师弟学术大行之前多和苦寒咸寒之品相配伍,升麻以西北、西南所产为上,汉魏以来水土变迁,由第二寒期进入第三温期,但从春秋到西汉偏寒,西汉中叶到东汉偏暖(东汉后期与当今差别不大),魏晋又偏寒,物候均有相应的变化(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寒则性收束,暖则性发泄,相对而言;同时西北之地也经历了水草丰美到植被破坏的过程,药物性味在这样的自然变迁面前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上品的产地也随之变迁,弘景曰:旧产宁州第一,今唯以益州(为佳)。是从西北逐渐变到了西南了。《本经》以为甘,《别录》以为苦,和这个原因大概相关。现在所用的升麻亦是以微苦为主。苦味在我们的理论中自然是归属于“肾水”的,结合其主要的“历史”作用,收敛气血,以消结热而解郁毒,并且藏气血以定精神,就是相当匹配的了。至于解散之效,仅只是效,此效麻黄有之,杏仁有之,厚朴有之,贝母有之,柴胡有之,前胡有之,是苦温苦平药所在多有的“效果”,正在于解闭结,气血得通,气机自复,凝滞自解之效,非自能解外(表)也。所谓升散者,人体气机自有作用的一种代称,自升自降,人莫能干预,人之所御者,仅通散聚合也。予以甘补之的方剂中,辅以苦味使气血收敛,则局部机能得助而复其自有的功效,所能收提者此也,于药物升提何干?药物又岂能升提,以此乱数十万年形成的固有结构?若然,则宋以前动辄升麻数两以解毒散结者岂不爆头而亡?再言轻用升重用降直儿戏之言也,岂有此理?可知运用思维工具不当引发的后果使中药理论平生了许多的禁忌,之后续命汤废弃,乃至整个汉唐通阳大法被放弃,臆说反成了中医界的真理,良可叹也。
    人体自升降出入,如宿食于中不得升降,或吐或下使阻滞除,自可复升降,可谓吐是升,下是降吗?若头晕升降异常,此当升当降乎?若承气汤使之愈,是升是降?泽泻汤使之愈,泽泻难道是升吗?升和降实际是一对相辅相存的关系,绝没有单独存在的升或者降;虚实也是这样,没有绝对的虚实,只有相对的虚实,往往同时却不同地或不同层次的存在,药物自然要与这个病机相符才能得效,既然病机不可能绝对化,药物当然也不能,更毋论在它头上安放些或补或泻或升或降的帽子了。我们把人体的自主功能和治疗的结果混淆,使得对药效的观察,对疗效的表述均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对经验的阐述和总结、推广,更进一步的影响到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当此之时是怪理论还是怪理解呢?

60.什么是中药里的寒热?为什么磁石性寒却说可以补?怎么补?寒泻热补的对应正确吗?芒硝是咸,为什么不补肾?
答:一个是指药性的聚散程度,寒则药性聚敛,聚敛则力强,不论五味如何,力均专一,当然也会导致和其它五行功能失去联接,使气机通行有序受抑制,曰伤阳;热则药性活跃,对气血的“煽动”性强,当然消耗也大,曰伤阴。还有一个是指药物体质,如前所述,简单来讲就是燥热和阴湿环境的植物对水的含蓄与蒸腾力、对阳光的需要程度等和药性的符合度高不高,相符合的一般性质比较纯,不相符的往往有抵消作用而性质杂。这就是药之寒热。金石类药寒热之性于第二点上暂时没有什么印证,大概也和所处环境的温度、元素的纯杂、原子结构的稳定与否等有关。硬度越高越稳定,越凝固寒性越足,松软的相反。
磁石气味辛,寒,无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除大热烦满及耳聋(《本经》)。养肾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颈核喉痛,小儿惊痫,炼水饮之。亦令人有子(《别录》)。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甄权)。治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眼昏,除烦躁。小儿误吞针铁等,即研细末,以筋肉莫令断,与末同吞,下之(大明)。明目聪耳,止金疮血(时珍)。以色黑而定为肾,以咸配之,是按照老的模型来定药物性味。如此石膏、芒硝岂不是定为肺,定为酸?而肾无泻故理所当然的为补药了。最靠谱的《本经》治效却无人理会得,从而把身强肢痛耳聋等不通(气血自然不至,局部自然有虚的存在,但是后学却看不见实的存在)解释为肾虚,至于“大热烦满”就更不屑一顾了——不符合理论嘛。这种理论实为“排排坐吃果果”,缺乏深刻性。如此视于《千金方》小儿篇、风毒脚气篇、诸风篇、五臓虚实、虚劳、金疮、脱肛等以及《小品方》肾热结石等所用的磁石就无所解、无所用了。岂理法之误?寒热之补泻当于具体观之,不当刻舟求剑,不晓变通。而芒硝咸寒之品,自然不能从旧的五味模式而归之于肾,而是归之于心,咸以散之,正符合心火的功用。若逢积滞症瘕不解,气血不通亦不化,无气血以藏而生种种虚症,则芒硝适足以补肾,却又非补肾,而是复五行之周流,顺木火之用,至金系之体,具体用之,岂旧有模式可限?

61.补血怎么补?四物汤辛甘苦酸均有,什么是补血?
答:输血乃补血之体,质尚不足论,气更无由知,阴血之体无所制化,不易见功,反增负担,故非人人有用。中药补血先调其气,主要针对的是血何以不生的环境问题,是气不化还是气不通?气不化是外力干扰还是五臓不和?气不通是结热抟聚还是寒凝不停,抑或痰湿胶着、瘀血食积、水瘀互结等等?气调而后方可视有所不足之处处以五味五谷五果肉食运动等促进生新,则气调血生,体质自具。若妄想以药草来补足有形之血,实乃不知医的看法。当今某些医家视妇科之症,动辄云血虚,血虚动辄脾肾不足、起手即四物、八珍,亦不知医也。
    四物汤,其中地黄味甘温正补之药,以助中土化生四旁;川芎辛温通布之品,以气行血;白芍一般为味苦,大量乃微酸,性平,酸苦除逆之药,故缓急并除气逆、泻浊阴、除血水之积,虚损之体当肾慎用;当归苦、辛(别录)温之药,苦辛除痞,故能去结滞,其效作用面尚大于川芎,有放有收。当归、芍药可去结滞、汰浊阴;当归、川芎可以行气脉、助通行;地黄、芍药可以助生新;多有相兼之效。数药治效部位多有专在血脉者,是和合成方的一个特点。但是所云补血只是本方的一个结果,是在行气脉通血脉(此脉是对形质之血的产生过程的抽象概括表达,不仅仅指血管,而是生血过程的完整流变的表达)之后达成的结果之一。其有许多加减,汉方医一贯堂奉为解毒名方的“温清饮”即是在流通气脉、去郁热、化湿结的机理下治病的,并非取补血之义。古时候妇人多用之,是以妇人少动,胸宇不舒,气脉滞涩,产后推荡无力等女性的时代特性为着眼点,宋代以后尤甚。故《勿误方函口诀》认为是方乃以“滑血道”为目,“一概以补血者非也”。所以亦可以理解为,所谓养血、补血者,在于血脉的流通,在于生血机制的完整、不间断、不抑制、无障碍,如此不但养血,是亦养气、养阳并养阴也,岂可以补血剂拘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0 支持原创、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五十八问试答
下一篇:黑色科技史之占卜易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1:26 , Processed in 0.06044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