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26|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三十九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5-1-24 22: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8.张仲景的理论是什么?如何在中医理论构架中理解他?这个理论希望展示的是一种什么病生理状态,或者说是思维分析方法?
    答:我们先来看《阴阳离合论》,此篇自古难解。首先,篇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这是一个坐标描述。“地”指“展示生机的临界”,也是“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比喻的指向。阴阳展示呈现了之后方能有形,方可以见。这里论的是三阴三阳,不是以三阴三阳命名的经络系统,那是之后在形质上的衍化余事,故篇末云“气里形表而为相成”,却不是论经络外相。
    其次重要的是关于“前、后”的界定。从本源之义看,前后先指“时间”,后方指“空间”位置;从衍化上看,空间也是后于时间的。那么“阴阳”变为“三阴三阳”本是衍化之事,首论的当然是“生成”上的意义而不是位置,否则《金贵真言》云“背为阳,腹为阴”就与之矛盾了,后者是从形质上划分。如果不明乎此,则不论如何摆放,终究不得其要。
    “前为广明”义为先有“生命的初动”、“生机的拓展”,后才有“能量的积蓄”。太(泰)为通达、大、极的本义;冲者水之中也,深远之义。则生命方有深远广大之积蓄与化生。前为阳,后为阴,阳先阴后有精细的差别(好似于宇宙大爆炸,创生万物的极微时段),人抽象的研究之而定为先后,在一般的尺度下是不可察见的。“上、下”也是先指时间(从文字书写来看当然也是写在上的为先),而不是首指空间位置(即表里、上下位置之类)。那么“太冲”之蓄肯定是先少后多,自然之理,故“少阴”为阴之中枢,为用阳化阴,蓄积生阴之始。阳之动,广明之广,直接导致了“阴”的成,故阳之“泰”(通达)与否——后称之为“开”,不开即不通达,乃为病(伤寒于此分无力以开及开之不能以判虚实)——为少阴之先(上)。
    而“阴”的蓄积充足自然是“太阴”,阴极则大,则需动,不动则无用,故“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个原则就体现出来了,“物极必反”、“相反相成”,阳明之收敛为阳之极,阳敛阴方出,阴出乃得其用,乃为阳所化而充形,方不为“死阴”,若阳气过于敛藏,则阴大出后而无所制,阴不能化为精,不能充为形,则太阴“病”。此阳明为之先也。(若逢阳明不敛,太阳不开过久,则阳失却运动变化之本—变则通,通则久—谓之阳不通,少阴无所蓄,则谓之“伤阴”。)
    接下来,照此过程,阴之动即阴蓄积之“尽”。“厥”之本义为“发石”,后乃有“绝”义,厥阴即绝阴,是阴转为阳的转折,即承阳明阖,太阴开而来,厥阴绝而阳生(出),阳明由阖而枢转阴为阳,是“少阳”,此少阳之枢,使厥阴之阴可以承阳气之用,可资太阳之开。至此,一个完整的过程完成。
其中又有一个关键,即:阴的三分,以少阴之枢为之主,实际上并没有三个阴,只有一个阴,由多少,到动静,到藏、化、用的不同,少阴内涵藏阳气,故可进退,如无阳则无阴。我们抽象出来谓之三阴是便于研讨掌握,实则并没有三个阴(“气有多少,异用也”《至真要大论》),所以三阴是变化的、重叠的,三阴欲解时不正是如此?由之推导到三阳,阳之变化大端亦只有阳之出、阳之入,其阳之初出(开),阳之初入(敛、阖),命之曰少阳,是对一个过渡态的人为规定(此过渡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阳气是散逸的,没有太阳阳明的组织程度高以及趋势方向明确),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并行的少阳,没有一个固定位置的少阳。故篇中言“故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命曰一阳(一阴)”。
    而所谓“根”者,在于人居于地,得阴之化成为多,得阳气较少,阴从“地”发,地是阳 阴的交接之处,转化之处,故从足起,足亦人之地也。所以修长生者讲求存阳化阴,化去一分阴则得一分仙。拳术技击力亦从足发,这都是本自然之理。
在微观领域,此过程时时进行,是生机转圜的基本过程,是生理过程。其蓄积的层次由时---年层层递进,也层层消耗,其间可见寿夭养生之异。
    所以我得出一个图示以示仲景学术的纲要:
    要说表里的话,太阳之开与厥阴之阖为表里,阳明之阖与太阴之开为表里,少阳少阴之枢为表里。三阴三阳只有三阴阳,甚至只有一阴阳,乃阴阳聚散的趋向、组织不同而已,岂可逐流散而不知执其要?
更为重要的是,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开阖枢是不依人的主观而客观存在并自然运行的,这是人体的“自然之力”,是一切疾病治愈的基础所在,自开自阖自枢。若病则开阖枢异常,医者所能调治者在于使之恢复正常。如:太阳不开,究其不开之原因,阳气结而不通则辛温以通之;结滞甚不妨苦味以收之,缓和郁结;或者增辛寒以使气机束
集助通行之力;不足者补之以甘。如此结滞得解而太阳自开,或得汗,或使气机凝练固卫,而通达自复。非药能使汗之或止汗,药治在于助机体的自然秩序,使阴阳转圜自上下,自内外,自补泻,表象之结果未必药致之,切切不 可混淆。故辛温可汗、辛寒可汗、苦寒可汗、酸温可汗、咸散可汗、甘温可汗……使太阳可开通即治太阳,胡不可汗,又岂可执一而废万?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                              少
            阳                              阴

                 

                 厥阴                  太阴
                           少阴
                                                                                  太阳之开必合厥阴之力,并涵少阳之能,而厥阴之阖实际是整个阴的转归中的一项,乃决于少阴之枢,若阴藏阳过甚,阳不能出,少阳不枢,太阳不开,即需大辛温以通阳,甘温以助之,是太阳病篇四逆汤用之,径直助阳化阴。若阳气初发,凝练不足,阳气散逸,通力不够,则需苦以收藏之,甘以镇固之,辛再以通之,是小柴胡汤之设。若虚而无力支撑阳气通达,则辛甘温助以通之,是小建中汤之制。胡谓太阳不开就非得是身强痛,提纲之言语只是举例言不通之状罢了,用药随病位病机不同各有侧重而已。所以中风乃不通,亦太阳病之基本病机,水饮停滞咳喘亦太阳病基本病机,飞尸遁注腹痛急迫亦太阳不开之治。而结滞甚,疼痛不解者蓄积之重可知,苦味以缓解“壅塞”,再辅以辛甘则可通之,此太极之理,亦阴阳之理,麻黄汤正应此。“热”可正可邪,邪热为气机壅盛所致,此不通之一种反映,苦味以收藏气血,则盛者弱、热者清、漏者止、利者固,气血复自然而行,则谓之“通”矣,是知芩连栀豉之要所设,固非仅在药物之能。若水饮、瘀血、湿气之结碍太阳之开,单以引导气血之治无能尽除,所谓超过“代偿能力”者,则或化饮利尿、或活血化瘀、或理气通下、或诸治复合用之,一朝气机通畅,何疾不解,岂但伤寒用之?子和之汗吐下治,吉益东洞之万病一毒,南涯之气血水郁皆太阳病之余绪耳,亦何奇之有?
    厥阴之病病阴阳断绝不续,所谓不得阖于阳,故或甘温辛温以续之,当归四逆汤之用,或者明其断续之因以除之,以白虎收藏阳气以存阴以承阳,以麻黄升麻汤去其郁热脓毒,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去气机痞结……总之去阴阳之偏颇,贯通阴阳之连续以使之平,其理与太阳病无大异,程度有别也。设若特殊者,即少阴枢转不利影响至厥阴者,一方面阳不得藏故冲突激荡,四处消磨,打破固有的秩序,另一方面阳散逸处即阴邪停积处,譬如流寇之害,匪乱兵祸饥馑并至,百业凋敝,秩序败坏,虚实夹杂莫之为甚。故酸以敛之,苦以藏蓄之,辛以复阳气固秩序,甘以补助之,乌梅丸之用也。
    少阳之病在阳气四散不聚,四处游击,正散邪亦散,故不可吐下,以正气分散,调动不利则反疲正气,增速其亡也。所以小柴胡之治在于苦味收摄正气,辛甘再徐徐图之,正气复集则阳气自通,邪自罢。邪发于身体之中,气机有序则谓之正气足,气机失序则邪气盛,一切外因因应之而生变化,不过是附着于正邪转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邪自罢。所以少阳篇独少,是病症变化特点所致。
    阳明病病阳气不得敛藏,俗谓不得降。无非结而阳气的转圜不得行也,阳气不收敛则阴无以化,少阴不蓄积,太阴即不得开布,难以转化精血充形质,故谓之伤阴,阴不能化,无空间亦难以藏阳。所以随阳气格拒郁结的范围程度,以及兼夹的病理产物,各从其治,以复阳气自收藏为要,也无非是以通为务,特别之处在于依着人体的结构而言,全身各层级的排泄通路或散或汇,其通痞直接影响了阳气的回路,自当顺从“地理”而行,一如“兵要地理”然。太阳不开之久即阳明不阖之成,其间转化之余自然有少阳枢转异常的存在,故诸柴胡之治存于其间。
    太阴病病于阴不得开,其有二端,一者阴无阳以化,故阴结为病,故当温化治之;一者阴结甚以至于痹,自当辛通兼以除痹,故以咸散助之或以酸泄助之。而如前所论,三阴实只有一阴,故太阴独列一篇其治亦多混同于少阴篇,是故全书独太阳少阴文多,以二者即已代三阴阳而立言了。
    少阴之病在对阳的藏与不藏之间转枢不利之病。过藏则阴盛,不藏则阳亢,故或温或清,其间自也有诸物碍之而转圜不得者,自当或通或滋或藏或下。
如图示所然,阴阳之间可有各种之配合,所谓合并病即存于其间。然而删繁汰冗之后,亦仅数种特殊情况存耳。暂不细论。
    这实际上就是战争思维,是“斗争”思想,是化、是变、是势、是机、是奇正、是虚实,是《易经》、《老子》、《孙子》中一脉相承的思维;是阴阳“统一对立”的思维,而不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是“合而分之”而不是“分而合之”的思维,当三致意之。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三十八问试答
下一篇:子午流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7:58 , Processed in 0.15143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