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157|回复: 25

[鉴定] 人参啊人参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发表于 2014-6-27 16: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来翻看了收集的资料,又在网络上看了一些考证者的文章。争了近百年了,还是迷、乱、繁。

这些文章很少提供新材料,多是炒冷饭,不过炒法、调料不同而已,有条件的还是到国家图书馆翻遍上党一带的地方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为好。




上一篇:大枣求助
下一篇:请教:关于仰韶人参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4-6-27 16: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汤先生考证

十分敬佩


多谢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4-6-27 17: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一滴是真功夫。汤先生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考证我还是不敢写的,这个问题太过繁乱,我也没条件获得有价值的新资料,对五加科派和桔梗科派的主要论据倒可以作些述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8: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写这种东西,必须要拿到第一手资料。
去产地和药农、药铺、药材商、老中医去交流。
各地野生的,人工的都要了解。 (2014-06-27 17:34) 
时过境迁,无法穿越时空

我有他人的各种实地考察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8: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加科派的核心论据有:

     一、北宋苏颂《图经本草》“潞州人参图”以及其他宋代人参图,画的显然是五加科人参。

     二、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的我国唐代人参已经反复科学鉴定确为五加科人参。

     三、我国专业研究机构从生态气候角度研究表明,如今山西的太行山脉及陕西的秦岭一带都有适合人参生长的山地。秦汉时期,山西森林占地50%,唐宋时期占地40%,清初是18.8%,1949年山西森林覆盖率大概是2.3%,2010年上升到18.03%。如今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晋南中条山都有人参种植场。

     1958年,上党地区树掌公社的四个文盲农民曾在紫团山附近的龙备山阴坡试种约两亩的人参(3600支人参栽子),7年起一回,起过两次参,卖过十五六斤人参。后来主要是野兔吃人参看不住,文革时又没人管理,最后绝根了(当事人原话大概)。树掌村过去管辖的森掌村(樱桃掌)有古石碑,上记载时产人参。唐宋诗歌中的“紫团”如果精指的话,应该即是包括现在的翠微山和樱桃掌在内的大紫团山。参见“一叶轻舟”的博客文《紫团山就是翠微山》。

     郝万山说在四五十年前,有个老药工还曾经在山西长治的某个山上的某个洞前见到过两棵野生五加科人参。

      (汤一笑:关于这一点,我反复查过各种资料,说唐宋甚至之前,五加科人参在山西不可能生长的观点确实很虚弱。)

     四、甲骨文和篆文中的“参”字,很象是五加科人参植株的独体象形字。我看过甲骨文的图片,上部为多果形态(三为多),下部根状符合人字的写法。最后这个是近些年五加科派挖掘的有力新证据。又,《世本 帝系篇》说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黄帝的7世孙),封邑为参胡,参氏为其后人。又说“参胡者,韩是也”,《辞源》说古国韩在“在今河南中部、山西东南地”,即包括上党地区,而这恰好是古代人参的名产区。金久宁先生云:“地下根部膨大者谓之‘胡’”,“参胡”本指参根?

   凭着这些较硬的论据,五加科派建国以来占据主流。1997年,宋承吉在《张锡纯在人参问题上的谬误》中把桔梗科党参派的始祖张锡纯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近些年桔梗科派的反击也相当见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6-27 18: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在业内直是受到争议的
健康网www.18kang.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再起  桔梗科党参派的反击

      有上海市药品检验所退休药师袁俊贤先生,是铁杆桔梗科党参派,2000年退休后,年逾古稀,潜心人参本草考证十余年。耄耋之年,建立个人博客。连续发表人参本草考证专题系列论文10篇,系统地论证了“我国金元以前,统称古代人参的植物基源应为桔梗科党参,上党人参就是党参;东北五加科人参,金元以后方渐用之。”

     袁先生主要针对五加科派的两条核心证据进行了反击,其一是《图经本草》“潞州人参图”。二即正仓院药物122号样品(人参)。

     对于《图经本草》人参药图,袁先生认为它将五加科人参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基本特征都画错了(如没有表现叶片轮生),显然该图并非由上党(潞州)地区提供的植物标本所绘,而是按“图经注文”所画的示意图。从而认为该图不能作为上党人参即是五加科人参的依据。(袁俊贤《人参的本草考证之四——评《图经本草》潞州人参图》)

     (汤一笑:苏颂《图经本草》“潞州人参图”以及其他宋代人参图是五加科派关键证据之一。但本文并不能推翻这个证据,因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就在那里,没有人怀疑它所画的是五加科人参。反对者只能推测是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画成这样掩人耳目或因其不精确而质疑它。就算它并非根据潞州地产的植物样本描绘,但同样可能是地方官员问询当地药商或药农所粗略绘制。本文可以削弱、动摇这一证据的力量,但还不足以推翻它。)

     正倉院药物并非确定为中国唐代中药,还有来自新罗(朝鲜古国)、东南亚、印度、伊朗、中近东的物品,而122号样品属账外品,连名称也没有。这些药物当年并非纯为收藏,而是僧人可以使用的,今存品不能保证就是原始物品。而且日本近现代研究者对122号样品的研究结论也几经变动,并且其不同时期研究论文提供的实物照片也不同,很值得怀疑。袁先生因此认为122号样品被认定为中国唐代人参;正仓院药物被认定为中国唐代中药,都是缺乏依据的。据此引证中国古代人参为五加科人参的可信性十分有限。

     (汤一笑:我比较欣赏袁先生这篇《关于<正倉院药物>122号样品问题》,五加科派的这条核心论据被破碎了,以前我也是很看重这条论据的。)

    袁俊贤先生向五加科派掷出的这两把飞刀,是刀刀见血的,但未能一刀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2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袁俊贤先生还编著过《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前段时间写《柴胡》文还查过他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2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俊贤先生对人参的整体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我看到很多破绽。我曾有意作为反方与袁先生进行过一些挑刺的辩论,但并未太上心。对于上党人参,从我掌握的资料看,我也有一些不同的不成熟的观点,比如我觉得历史上的“上党人参”不止一种东西,这个当地县志就明确说“考方志,人参种类繁多”。 袁俊贤先生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坚持一党参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01

积分

1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14-6-27 21: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的人参应该就是中原参,太行山一代种植的,那里之前应该是林木茂密,人参这东西是在树林里面才能生长。后来树砍光了,人参也就没法生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22: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博客又有魏昭远著《人参不产于上党的考证》一文 ,其主据如下:

     一、本草皆言人参出上党,然或不言其性状,或指鹿为马,具不足凭信。

     二、人参这东西,甭说是过了山海关,就是过了锦州都不易长啊!(汤一笑:古今环境不同,此条无力)

     三、陶弘景指的上党人参乃是桔梗科桔梗或桔梗科沙参属的沙参及荠苨。(汤一笑:江东偏据,陶弘景所见未必真来自上党者)

     四、苏恭所言,高丽所出、潞州所出,明是两个品种。(汤一笑:意指潞州所出非五加科人参)。

     五、陈嘉谋所言之潞州紫团参性状(紫大稍扁),明与五加科人参不符。

     六、《纲目》所言:“上党之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实为强词,决难自圆其说。不采应资源保护得好,怎么今日上党人参竟子遗无存呢?(汤一笑:史地大家史念海先生云:明清时代“是黄河中游森林受到摧毁性破坏的时代”,“这种摧毁性的破坏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

     七、《本草求真》尽是拾人(陶弘景)牙慧之言,岂可凭信!

     “是故,人参出上党乃古人记载混乱兼且后人以讹传讹之谬也!余谓五加科之人参断不出上党,而出辽东矣!”

     汤一笑:魏氏结论或过于武断,但确有一定道理,且有启发性。在明末1612年李中立《本草原始》人参条项下,说“上党参色黄,坚实有肉色”,又说“紫团参紫大稍扁”。这两者都是上党所产人参,若事实如此,则上党参当时显然不止一种。魏氏以紫团参形态不符论证上党无五加科人参的观点,还是难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7

积分

80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7
发表于 2014-6-28 06: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就是东北的人参,三丫五叶,资源稀缺,价格昂贵,功效神奇,传说动人。此物,生长条件苛刻,高处不长,低处不长,阳坡不长,阴坡不长,针叶林不长,阔叶林不长,肥沃地不长,贫瘠地不长。长在半山腰,阴阳适宜,针叶阔叶混交处,阳光稀疏,土壤沙土均衡不湿不燥。野山参确有灵性,珍品难得一见。商朝青铜器铭文图案,那时就叫人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6-28 08: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参的功效差得有点远了,临床不支持,所以我偏向五加科人参,但从张仲景对人参的用法来看,东北人参、高丽参都偏于温热,功效上甚至可以代替附子,倒是西洋参更接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1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添添兴福 的帖子

添添兴福:人参就是东北的人参,三丫五叶,资源稀缺,价格昂贵,功效神奇,传说动人。此物,生长条件苛刻,高处不长,低处不长,阳坡不长,阴坡不长,针叶林不长,阔叶林不长,肥沃地不长,贫瘠地 .. (2014-06-28 06:23) 
以今论古也常是有问题的,古代东北人参资源曾是丰富的,明清也有过很便宜的时期。生境也有些夸张了,否则何以能种菜般大规模栽培?

我掌握的资料看,近年在一些不起眼的非大原始森林区同样发现了野生人参群落。就在不被人关注的人群聚居地附近。

另外,不排除古代还有其他对生境要求不同的五加科人参变种或亚种在中原其他地方存在。或已经被人类灭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4-6-28 18: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dDn4GsQSGQAA&bo=IAPBAQAAAAABAMQ!&rf=babyAlbum.jpg

dFGg98IoHAAA&bo=IAPBAQAAAAABAMQ!&rf=babyAlbum.jpg

dFWC9MJhHAAA&bo=wQEgAwAAAAABAMQ!&rf=babyAlbum.jpg

dGMkjcNhFwAA&bo=wQEgAwAAAAABAMQ!&rf=babyAlbum.jpg

dLdt8cIqHAAA&bo=IAPBAQAAAAABAMQ!&rf=babyAlbum.jpg



我在青岛开诊


我种植人参好几年了



地区限制好像不大

威海地区种植西洋参也很多年,面积相当大


图如上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上党地区树掌公社的四个文盲农民曾在紫团山附近的龙备山阴坡试种约两亩的人参(3600支人参栽子),7年起一回,起过两次参,卖过十五六斤人参。后来主要是野兔吃人参苗看不住,文革时又没人管,最后绝根了。(当事人原话大概  大概不懂换地而种也是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1: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桔梗科党参派的观点也是很吸引人的。有些证据也相当有力量,但我尝试简要表述出来才发现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4-6-30 1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种植时间看

人参需要时间比党参多

药力也相应深厚很多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5: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桔梗科党参派的核心论据有:

     一、陶弘景《本经集注》所载上党人参的药材性状,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
实而甘,与现今的桔梗科党参较相符,而与五加科人参相去甚远。

     陶弘景对人参的描述“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地上部分是“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陶氏还屡提荠苨、桔梗乱人参,不仅讲荠苨、桔梗的根茎都与人参相似,而且还讲到它们叶的对比和异同。他在桔梗条项下说:“俗方用此(桔梗),乃名荠苨,今别有荠苨,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荠苨与桔梗)叶甚相似。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荠苨)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称者尔。”陶将三者叶相提并论,可见他说的三物植株相类,且陶氏认为人参是四五叶对称生的。对此,《唐本草》苏敬就评论说:“陶说人参,苗乃是荠苨、桔梗,不悟高丽赞也。”根据以上资料,陶所说的人参,今很多学者推断极可能是桔梗科的轮叶沙参(四叶沙参),又或者是桔梗科沙参属的某种植物。轮叶沙参植株即是一茎直上,茎生叶3-6枚对称轮生,花蓝色或蓝紫色。其今在华东各省、山西都有分布。

     陶所说的人参植株特征虽与桔梗科植物特征相符,但却与党参的蔓生草本完全不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经》中人参的功效是主补五脏和安定精神方面的问题,而陶弘景所说的人参功效与《本经》有差别:“其为药切要,亦与甘草同功”。陶弘景归结甘草的主要功效是“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甘草以甜著称,则陶弘景所说的人参也应该是很甘甜的,陶也确实强调人参“润实而甘”。而陶弘景所说“乱人参者”的荠苨,恰好也是“根味绝甜,能杀毒。”可见在陶弘景看来,人参、甘草、荠苨三者性味效用是相类的,都很甘甜,都能解药毒。从这一点来看,陶弘景所说的人参同样也更象是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另一方面也显示陶弘景所说的人参似乎不同于《本经》所谓的人参。所以今有学者认为,陶弘景说荠苨乱人参,而他自己也同样是被这类植物诓了。两晋南北朝五石散流行时代,人参确实常在解散方中出现(解金石毒),后世也有用于解药毒的。

     (注:陶所谓的荠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绝甜,能杀毒”。也就是与陶所谓的人参植株一样是一茎直上的,这显然与如今上部分枝的荠苨(桔梗科有柄亚组)不是一种东西,陶所谓的荠苨可能是今沙参属的东西。)

     对于陶氏所说的人参“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五加科人参派也有自己的解说,前面两句好对应,但“花紫色”显然与五加科人参花冠黄绿色至白色不符合,对此,宋承吉先生的解释是,这是古人误将人参鲜红的浆果当作人参花所致,瑕不掩瑜。此说稍勉强,但也算说得过去,毕竟古今确偶见这种情况。但真见过人参红果植株的采集者绝不会误会,而对人参植株的描述源头只能来自采集者。说实话,单就这段描述,五加科人参派就算勉强解释得通。但如果结合陶氏在桔梗条项下所说的话,则五加科人参派的解释就根本站不住脚了,但宋氏对此避而不谈。参见宋承吉《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三》。(注:对于人参的花非紫色,北宋苏颂已经意识到,所以他在《本草图经》中将人参的花色改为“紫白色”,但又没有敢全改,仍留有陶说紫色的尾巴)。

     弘景描述的来自上党的人参确实不是五加科植物,但无法确定其所谓的上党人参是否真的上党人参,因为陶弘景时的南朝萧梁政权(502年-557年)与控制上党地区的北魏政权(含东魏、西魏),基本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陶所谓“魏国所献”大概不是实指。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上党人参真是这种东西,然“世(一为俗)用不入服”,也就是说当时实际并不常入药用。当时高句丽和百济倒是与梁有臣属关系,常有贡献。

     袁俊贤先生认为陶弘景所说的形细而坚白气味薄的百济人参、形大而虚软的高丽人参都不应是五加科人参,尤其是后者不符合野生五加科人参的性状。袁先生此论有些道理,但也颇有问题,两者未必都是五加科人参,但包含五加科人参的可能性很大,否则何以有《高丽人作人参赞》?陶弘景说时人用人参不用气味厚的上党参,“乃重百济者”,为何如此奇怪?陶其实有交代——“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所谓“尚形饰”,恐怕是说百济人参要比上党人参更具人形吧?这大概才是市人“乃重百济者”的原因,五加科人参显然要比桔梗科党参的根更具人形特征。

     从陶氏所述,推测当时人参至少有两种。连同《吴普本草》所说者,陶氏之前大概有三种。

     《吴普本草》又说人参:“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兑(锐),核黑,茎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核黑”不明何意?根有核而黑还是果核黑?植物果核黑色者多见,不具特征性。因用根,大概还是指根有核而黑。如牡丹根、巴戟天根中有核心。人参断面金井玉栏(内黄外白、形成层环明显),党参断面是菊花心。人参、党参茎皆无毛,两者显然皆非吴氏所谓人参。(注:灰毛党参茎有密毛)。

     《吴普本草》所说的人参具体为何种植物很难推断,追究者也甚少。孙娟娟、张瑞贤等人认为《吴普本草》的人参可能是指濒危植物五加科刺人参Oplopanax elatusNakai,其根、茎为强壮剂及兴奋剂,类人参功效,号称“木本人参”,现在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刺人参茎直立有刺,但我见亳州市皖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网上提供的刺人参药材切片图片,并不见其根有“核”,恐怕吴氏所论不是这种东西。参见孙娟娟、张瑞贤《<吴普本草>人参的考证》《中国中药杂志》 2010年12期 。

     早期本草中,陶弘景描述的人参药材与植株基本不符合五加科人参,但与桔梗科植物相符。而《吴普本草》所述人参与五加科人参、桔梗科党参皆不符合。综合来看,这两条早期史料,对五加科人参派很不利,相对有利于桔梗科党参派。对于这两条早期史料,我发现五加科人参派甚少深究,似有点避而不谈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5: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桔梗科党参派的核心论据二:党参是上党地区传统人参存续的可能性大。上党人参易名“党参”是清政府《大清一统志》的批文所致。

     始编于乾隆八年(1743)的《四部丛刊•大清一统志》有如下一段文字说明:“又府志产人参,考郡故上党也,盖今所称党参者。地气既殊,质味并薄,不堪与神区灵草同名,通志不载为是。”这里“府志”指的是《潞安府志》,“神区灵草”是指清廷龙兴之地长白山的人参。这一史料是明确说上党人参就是“今所称党参者”。对于这一史料,五加科人参派孙文采先生斥之为清廷不顾人民用药传统的民族偏见。而袁俊贤先生则认为这就是上党人参正式更名为党参的依据和史实。

     认为《大清一统志》的所谓“批文”直接导致上党人参更名“党参”,其实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党参”之名,在《大清一统志》之前的1726年《潞安府志》中已经正式改称,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党参”名称。其卷八物产篇药之属71味药物,“党参”列为首位 ,并有注释:“古有人参……今所出惟党参,然亦不能多得也。”说明1726年《潞安府志》的编著者认为这种药材并非古典人参。而是另一种东西。《大清一统志》说上党人参就是党参,而《潞安府志》则认为党参不是人参,孰是孰非?按理应该是《潞安府志》可靠些,毕竟编著者是本地人。当然,也不排除《潞安府志》编著者不明党参来历的可能。另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即党参不可能是明人所谓“紫大稍扁”的上党紫团参(这个明确说的是药材干品)。

     如果没有1726年《潞安府志》中的这一史料,则对五加科人参派非常不利;而有了这一史料,也不能说桔梗科党参派的说法就毫无道理。谁让党参偏偏出现在昔日竞争对手的主子刚坐稳天下的时候呢?

     党参的来历问题是五加科人参派和桔梗科党参派交锋的关键热点。五加科人参派所持的“党参清代新出说”并不具备充分的过硬证据。尽管《本草纲目》(1596年)说“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但《本草原始》显示在1612年时,上党地区还出产两种人参,到1726年《潞安府志》说上党已经不产人参,这一百年间,如果五加科人参派能提供证据证明上党地区人参一直绝产,则才更有说服力。否则两派在这个问题上就始终纠缠不清,难分胜负。

     不过如果附加一些其他证据,则在这个问题上,五加科人参派还是略胜一筹,比如人参、人参,自古以类人形为特征,而桔梗科党参显然这一特征不显著;又如桔梗科党参具有明显的“狮子盘头”的特征,而历代本草的人参则从未提及此点。这些都对桔梗科党参派不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0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分析起来,桔梗科人参派除了以上两个论据比较核心外,似乎再没有其他较有力度的论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1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诗文之争

     五加科、桔梗科两派都爱用唐宋有关人参的诗词佐证自己的观点,各取所需。如孙文采有《苏东坡<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注释》,袁俊贤有《苏轼在惠州种的是什么人参》。用唐宋诗词做佐证要看情况,我感觉大多都不靠谱,毕竟诗人写诗爱用典故,讲求文艺性,未必是写实。但有些曾亲自种养人参的诗人写的诗词则应是写实,较有证据价值。

     唐宋诗人有亲自种养人参的,如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药味多从远客赍(送给),旋添花圃旋成畦。三桠旧种根应异,九节初移叶尚低。”诗人陪友僧游园时,僧即兴题《药圃诗》,诗人以本诗作和以谢之。诗人种养的应是远方朋友送的人参宿根,当年大概一般不会用人参种子繁殖。“三桠”应是写实,如果苗不同于人参常识则诗人必定诧异。可惜诗歌里没有交代种源来自哪里。

     北宋苏轼被贬广东惠州(1093年)期间,曾说在庭院小圃里种养过人参,并写有《小圃五咏.人参》一诗。对于东坡南方惠州种参这件事情,历来就颇有议论,多认为难以置信。东坡是否真的“移根到罗浮”无法确定,又或者只是他的艺术虚构,借物咏怀。苏轼一生最北到过河北保定,没到过潞州,但他有朋友在在上党地区做官,见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袁俊贤先生《苏轼在惠州种的是什么人参》一文,从“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一句出发,比对五加科人参和桔梗科党参的花、实并佐以气候因素,从而推断苏轼在惠州种的是桔梗科党参,进而推论宋代上党人参是桔梗科党参。如果仔细综合分析东坡的所有人参诗,就不难发现,袁氏所论其实很难站得住脚。从文艺角度看,“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一句,无非是表现人参“紫花”“红实”而已,同样可以认为是对宋代《证类本草》人参花果描写的艺术化:“(人参)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另外,此诗中又有“肩肢或具体”一句,桔梗科党参显然很难长成四肢具全者,有两腿就不错了。

     其实东坡有交代自己种的是什么人参,东坡在惠州时的另一首诗《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又有:“恣倾白蜜收五棱(指杨桃),细劚黄土栽三桠。”此句后东坡原注:“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显然东坡明说在惠州种的是三椏五叶的五加科人参,东坡总不至于种着蔓生的党参而写成三椏五叶吧?文字表达对这种才子而言根本不成问题。这首诗东坡写于1095年重阳之后与表兄兼姐夫程正辅同游白水山之时,当时程正辅任广东提刑,居韶州,韶州唐宋有个标志建筑韶阳楼,韶阳也就指代韶州,分别时,苏东坡送给程一苗人参,所以说正辅“归种韶阳”。

     苏轼在《紫团参寄王定国》中对紫团参也有描写:“纤攕虎豹鬣,蹙(皱)缩龙蛇瘿。”也就是说,紫团参的须根如同虎豹颈上鬃毛一样长,而主体则收缩得如同龙蛇身上的瘤子,即野山参的特征“紧皮细纹疙瘩体”。 桔梗科党参药材显然很难与苏轼的这一体征描述相符。(注:民间传说有头上长冠或角的异蛇,冠角或瘿瘤之类)。

     南宋谢翱(1249—1295)《效孟郊体》曰:“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雨养陈根,乃复作药饵。天涯葵藿心,怜尔独种参。”是写种养喜阴的人参陈根。谢翱是岭南福建人,中年之后定居浙江,也是江南。不知他种养的是否五加科人参?如是,则又是一个古人南方种养人参的事例。

     至于南方能否种养五加科人参,自己因未试验过,不敢妄加断言。当年东坡花甲多病之年被放逐岭南,自知难免终老蛮荒异乡,若真携带自己种养的宿根盆栽人参前往南方也合情理,南北气候相异,如果其品种原是来自山西,则应该比辽东参好养些。如今有盆栽人参当花卉出售的,如有机会我也想买盆来试验在南方能否种养东北人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18

积分

50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18
QQ
发表于 2014-7-28 14: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老师也不敢从功效上来区分,看来中医疗效的确是是而非
医本仁数,不能私藏,愿天下无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8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6-2-27 13: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很多前人都在考据经典古籍上下文章,用了多年精力确实可贵,但大家仍意见不同,

是否可以采取效果比较
比如找一部分身体相似人群,一段时间让他们一样的起居,
一部分用人参  一部分用党参
再看身体变话的疗效,
简单直接 速度快 虽然也要消耗一定药材钱,但想想为了这个研究那么多年也是时间的损耗呢
而被实验的人,吃这两味药肯定有好多人愿意呢:D 算我一个,正好补补:D: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8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8
发表于 2020-5-10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加人参汤的人参用北沙参正好呀,解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50 , Processed in 0.10510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