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马文辉
主题词:三部 定位
提要:《伤寒论》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三部发生病变后出现的病证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三部是人体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伤寒论》是继《内经》后的又一部经典医学巨著,其创立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是仲景对外感热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性总结。自宋以后,随着人们对理性的重新关注,在医学界开始形成了以研究仲景学说为主体的“经方学派”。“六经学说”作为仲景学说观的基本框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医家的追捧,历代虽也有不少明哲贤达之人提出反对,但时至今日,这一疑案仍然悬而未决。那么,《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究竟是讲什么呢?应该到了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时候了!
一、《伤寒论》中无“六经”
1、《伤寒论》原著中“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相反的到有137条在谈“六病”,这些条文明白地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况且各篇的标题是称“病”而不作“经”。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并不在“经”,“腑证”之邪亦不在本“腑”。“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
3、在外感热病的整个病理变化过程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六经说”完全是对《伤寒论》的歪曲,混淆了经络针灸和汤药治病两个根本不同的辨证论治体系。正如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诈,盖由乎此”。
二、《伤寒论》“三部”的定位
三阴三阳中的六气、六病、六证是三个不同概念。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在《内经》中称作“六气”,是一个时间和方位概念。在《伤寒论》中六气单独使用时,多指病位和过程。形成“六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概念后,用以区分外感热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而作为“六证”(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则既概括了病性(寒热虚实),又包含了病位和病时(阴阳表里),是外感热病的分证纲领。
1、“三部”的划分。《内经》中病位的概念只有表里之分,《伤寒论》的病位划分形成了“三部”的概念。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明确提出除表里之外,还有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这是对《内经》病证定位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仲景独具特色的三部定位。仲景据病证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论中提到“表证”的条文有3条(46、61、124),而只提到“表”的有18条(148、176、217、218、225、364、48、134、29、34、234、272、40、51、56、91、164、170);提到“里实或内实”的条文6条(30、105、181、208、217、218);“表里证”的条文3条(253、257、74)。均指病证的三部定位。
有关“表里证”的概念由于条文论述过简,争议较大。第253、257两条讲的是“无表里证”的大承气汤证,无表证还说得通,无里证则难解了。因此,历代医家多把它作为偏正词组解读,说什么:无表里证就是无表证,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又作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表里二字连用,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组。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上所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在半表半里”。无表里证就是无半表半里证,有表里证就是有半表半里证。那么半表半里证是一个什么证呢?除了小柴胡汤证外,还有没有其他方证呢?我们还得从《伤寒论》原文提到“表里”的条文入手,第168条为“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第153条和第49条为“表里俱虚”和“须表里实”的少阴证。因此,有理由相信表证、里证之外的所有病证都应该属于“表里证”(半表半里证)。 |
上一篇:孙曼之老师丹溪医案评析系列(46)下一篇:[原创]《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