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桔梗:解开柴胡之谜的钥匙
——柴胡根入药作为一种更大可能性的猜想
不妨读一则文献,《战国策-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临,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淳于髡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和思想家,博学多才,善辩,详见《史记-滑稽列传》。这段话大意是淳于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举荐了七位贤人,齐宣王认为太多,淳于髡类比解释说:鸟都长翅膀,它们聚居在一起;野兽都有脚,它们是行走的。到湿泽之地去找柴胡、桔梗是找不到的,必须到睾黍、梁父山的北坡去找才能满载而归。大王要我举荐贤人,这七位贤士跟我淳于髡是一类人,我举荐的还不止这七人呢。”后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出典即源于此。显然,淳于髡是把柴胡与桔梗作为同类拿来做比喻。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柴胡与桔梗作为同类,究竟有哪些共同点呢?毫无疑问,它们都生长在睾黍、梁父山的北坡,这从淳于髡话的字面意思即可推知。如果仅仅以生长环境的相同而视为同类的话,恐怕是不够的,因为睾黍、梁父山的北坡肯定不止这两种植物。笔者继续大胆猜想:(1)为什么柴胡与桔梗会被“求”?因为它们在当时都有药用价值。史籍并未记载淳于髡是医家,淳于髡作为一名战国辨士,柴胡与桔梗为其信口拈来,说明至少最迟在战国齐宣王时期(前350年-前301年),柴胡与桔梗作为一种草药,是常见药、常用药。这种常见常用的程度,不仅医家熟悉,大众也熟悉。(2)桔梗入药的部分,是桔梗的根,这一点古今鲜有争议。作为淳于髡口中的同类,柴胡入药的部分,笔者推测也更可能是根。如果不是根,隐藏在地下,需要挖,淳于髡为何非要用“求”字?说明找桔梗和柴胡还是要花些力气的,如果入药的是显而易见的露在地上的部分,只要去睾黍、梁父山的北坡就能发现了,用不着“求”。所以,桔梗与柴胡,都长于睾黍、梁父山的北坡,都是一种药,都是挖根所得,才能更加合理地成为淳于髡口中拿来做类比的同类。当然,从逻辑上讲,都作为一种药、都长于睾黍、梁父山的北坡已经能构成同类,哪怕桔梗入药用根,柴胡入药用苗。但是,从常理推断,淳于髡会把桔梗与柴胡作为同类拿出来说,它们都是需要挖根的情况才可得更具有为淳于髡所引用类比的合理性。
仲景生活的东汉建安纪年在196-220年,仲景在约距齐宣王后约550年仍以“柴胡”二字写入《伤寒论》,说明“柴胡”这一称谓在这550多年中很可能一直都没有变过(如同“桔梗”),此其一。其二,柴胡以哪个部位入药,至少在东汉建安以前,在仲景眼里可能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如需特别注明柴胡怎么用,则参照仲景《伤寒论》的笔法,一定会有交代。比如桂枝去皮、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虻虫去翅足等,按此逻辑,柴胡如其苗不可用,当注明“去苗”;如其根不可用,当注明“去根”。但是仲景没有交代,说明仲景与550年前淳于髡一样,对于民间怎么用柴胡,可能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不需要特别交代。我们目前知道桔梗用根是常识,不需要特别交代去叶苗。那么,结合柴胡与桔梗是同类,柴胡用根不需要特别交代去叶苗,也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常识。
笔者上述文字只是试图论证柴胡根比柴胡苗入药的更大可能性,并非要否定习惯于用柴胡苗的医家。因为在临床实践中,有人用根,有人用苗,而且都有疗效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用药心得,这都是值得尊重和参考的。对临床家而言,笔者纯属庸人自扰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都是大意惹的祸下一篇:不为人重视的魏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