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28|回复: 10

薄荷外传(二)(初稿)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4-4-14 2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薄荷外传(二)(初稿)
       ——兼谈唐宋“饮子” 、方引及中西文化交流        

              汤一笑


     四、唐宋薄荷入药兴起的原因推测

     唐代之后,为什么原本“古方不用”的薄荷菜开始在医方中常用了?目前我推测大概有两个原因,一大概是与唐宋“饮子”的流行有关,“饮子”是当时用中药或香料制作的类似于如今饮料的便俗保健品,也叫“香汤”或“熟水”,多香甜味,可随时、随量饮用,夏天更尚冷饮子和清凉饮子,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就提到近20种凉水。《药性论》“虎杖”条下,有以井水冰镇的“冷冻饮料子”。。至迟隋代时,“饮子”就在宫廷出现了,当时宫廷有“五色饮”,见 颜师古《大业拾遗记》。唐代时,“饮子”逐渐流行,初唐的《千金要方》出现五个“饮子”方;到了中唐《外台》中就出现四十多个。唐代开元年间,长安城西市行业有220行之多,其中就有“卖饮子药家”。唐代还有一些外国传来的“饮子”,如三勒浆、诃子汤(广州法性寺)、以及三果与别的药物混合制作的各种药饮。参见陈明《法出波斯——三勒浆源流考》。到了宋代,药物食品化倾向日益严重,“饮子”更风行天下,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京城汴梁(开封)一大清早,大街小巷“卖药(即饮子)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饮子店。宋朱或《萍洲可谈》卷一:“今世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的“饮子”品种繁多,如二陈汤、沉香水、豆蔻汤、桂花汤、仙术汤、茴香汤、枣汤、生姜汤、香薷汤、薄荷汤、木香汤、二宜汤、盐豉汤、乌梅汤、紫苏汤、雪泡缩皮饮、乳糖真雪(据说此类冰淇淋)等。官修《局方》中就专门部分收集有此类汤饮。当时市井中的“饮子”品种可能多不胜数。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御宣熟水》载:“(宋)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可见当时紫苏汤风头最劲。薄荷汤可能是当时最大众化的“饮子”之一,城市中随处可得。唐宋时代城市中药业发达,市人有疾,药肆中购得对症丸散,随地就可按医嘱购买饮子送服,小儿病患,尤其不喜服药,香甜且易得之薄荷汤之类香汤化药送服就很有必要了,所以“薄荷汤下”之类在小儿方中尤其常见就不奇怪了。

     第二个原因,唐宋是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时代,我怀疑此时薄荷入药的兴起或许与外来医学的影响有些关系。薄荷在唐代的确还有“胡菝”、“新罗菝”、“蕃荷菜”等别名,或有传入品种?我在印度约七世纪中期的《医理精华》之第二十九章 童子方(妇科和儿科病)一章中,没有见到用薄荷汤送服丸药的情况,全书也没见用薄荷。西藏《月王药诊》(八世纪中期?)一书中也没有见用薄荷。但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的名著《医典》第一部书中,薄荷是常被提及的,我分析归纳了一下,阿维森纳认为薄荷是一种偏热性的、具有通透性的药物,用于通乳、排尿、体内阻塞的疏通、催吐等,还是一种掩盖药物难闻气味、以便服用的常用芳香剂。在《医典》中,薄荷食药两用,用途广泛,还有冰镇薄荷酒、薄荷油之类,此物的应用应该是有其地域历史传统的。有文章介绍说古罗马人、古希腊人以及古埃及人都很喜欢薄荷的香味,古埃及《爱柏氏纸草记事》(约公元前1500年)中就有薄荷入药。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用薄荷做兴奋剂、催吐剂及利尿剂。古希腊药学吸收继承了古埃及药学知识,而阿拉伯医学又主要继承了古希腊的医药学。由于资料有限,阿拉伯医学中治疗小儿惊风、惊痫之类,未知是否使用薄荷?另外,我注意到与阿拉伯医学密切相关的回族医药中,薄荷也正是一种常用药物。

     (注:《医典》约成书于1020年—1037年,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初年。此书分五部书,中文版目前只翻译有第一部书。即陈明主译的《阿维森纳医典》,人卫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我国唐代对薄荷药性的认识和阿维森纳还是近似的,都认为薄荷是温热性的、具有通透性的药物。在具体治疗应用上也有相似性。陈增岳《敦煌古医籍校正》中,276页的方书(P.2822唐后期?)有“胡散止痢法”,方药显然是胡方,其中就用到了“薄荷菜”,另一方书(P.26622 唐初?)中有一“治贼风角弓返张方”,其中也用到了“薄诃”(薄荷),而此方书也同样具有浓厚的胡风。《敦煌古医籍校正》中,我仅见此两处用薄荷。而这两种用法在《千金方》(治霍乱)、《医心方》(治风痉身强方)中都见。《医典》第一部书中有用薄荷治疗小儿皮肤丘疹(外用);而《证类本草》卷九“恶实”条下:“初虞世(北宋末期 1100年左右)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另外,汉阿医学同样都用薄荷汤作为服药的芳香剂。还有阿维森纳认为送服丸散的汤液,应与丸散具有相似的性质(第980条),汉医学也同样是这种观点。

     所以我的怀疑还是有所依据的,当然目前也只能是一种怀疑,到底谁影响了谁或是各自发展出来的还难有定论,但从目前已有的资料看,汉方用薄荷是在宋初突然兴起的。

     为什么小儿方丸散多用“薄荷汤下”,尤其是那些有关惊、痫的方剂?除上面所推测的掩盖药味便于小儿服用的原因外,很可能跟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有关,因为它最早说薄荷“杵汁服,去心脏风热”,这一句后来才被北宋的官修本草引用。因为小儿方丸散多用“薄荷汤下”,我还怀疑宋代儿科学的兴起或有外来医学的影响。

     宋代薄荷类汤汁作为下丸散的汤引,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广泛,除最常见的薄荷汤外,常见的名称还有薄荷冷汤、薄荷茶、薄荷酒、薄荷汁、薄荷自然汁、薄荷蜜汤、薄荷水、薄荷熟水、薄荷蜜熟水、甘草薄荷汤、荆芥薄荷汤、荆芥薄荷茶、荆芥薄荷酒、人参薄荷汤 、生姜薄荷酒 、生姜薄荷汤、生姜薄荷汁 、生姜薄荷自然汁 、生姜薄荷荆芥酒、薄荷醋汤 、薄荷盐汤 、薄荷汁热酒 、金银薄荷汤 、葱白薄荷茶、薄荷葱酒、豆淋薄荷酒等林林总总。还有直接用鲜薄荷叶与丸药同嚼,茶酒任下的方法。

     唐代《新修本草》(659年)在菜类中出现“新附”的“薄荷”条。到明末《本草纲目》(1578年)将薄荷自菜部移入草部,薄荷完成了从跑龙套到名角的蜕变,反映了它日益广泛的药用和重要性。这种蜕变与薄荷汤汁长期广泛地作为服药“饮子”应有一定的关系,医家用得久了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对其性质功效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于药用薄荷的来源,本草界有本土说和舶来说两种。郭晓恒 、杨新杰等人的《药用薄荷的来源研究》认为薄荷是中国一个原产的植物,唐代以前就有种植,开始为蔬菜没被古本草收录。唐代开始成为药物,逐渐流传。后又传入波斯薄荷和新罗薄荷。如今《中国植物志》所收录的 12 种薄荷中,明确记载原产他国的有 7 种。




上一篇:厥阴,当归与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一篇:为什么吃加味逍遥丸会咳嗽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23: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薄荷 饮子 引汤 引药

     尽管汉医药很早就有“使药”的概念,秦汉时代也有“酒为百药由”的说法(汉简《十问》)。但唐宋时代才兴起对引药的特殊讲究,并已经出现药物归器官、归经的理念。如隋代《雷公炮炙论》“乌蛇”条下说“凡使,即云治风。元何治风?缘蛇性窜,即令引药至于有风疾处,因定号之为使。”初唐名医许裔宗就有以脉识病,用药唯须用一味的观念。南唐(937~975)陈仕良《食性本草》∶“胡菝(即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五代《药性论》中,少数药物条下就有药物归经、归脏腑的记载,如龙胆归心;蓼实归鼻;牛蒡归十二经脉等。传统本草书的前面一般都有一个《诸病通用药》部分,通常按病症罗列相关的常用治疗药物,但《太平圣惠方》(992年)卷二的《诸疾通用药》部分之前却多出了一个“五脏专用药”部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特殊变化,这可以说是后世“药味归经”理论的原始版。《本草衍义》(1116年)“泽泻”条下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泽泻)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引药”一词,我见最早也是出自《本草衍义》,而且恰恰是出自“薄荷”条下:“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唐宋这类丸散送服汤饮,在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概括名称,称之为“引药”或“药引”,其实是后世“引经报使”理论(非单指张元素所论)泛滥深入人心后的一种带有色眼镜的偏见。或者是后人对这类东西的一个勉强的归类命名,否则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类东西。实际大略来看,这类汤饮的使用,就是成方根据患者、病况、时令等不同所做的加味变方,所用之物协同增效而已,这类东西称为“引药”也行,说它是加味也行。不过唐宋时代,尤其是宋代,方药使用中有“引药”的观念是肯定的,见前述。唐宋主流方书中送服丸散所用汤饮全说是“引汤”当然太主观夸大了,但有些肯定可以称之为“引汤”,如酒对痹方;盐汤对肾病方;薄荷汤也较有代表性,南唐陈仕良就明说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衍义》也说“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还应注意到,唐宋送服丸散所用汤饮使用最广泛的酒、姜汤、薄荷汤、荆芥汤等都是具有通透走窜之性的东西。其实就算在明清民国时代,所谓“引药”,其作用也并非狭义的引药力到特定的部位(脏腑、经络、肢节、上下、内外),一些增效、扩大方剂应用的加味也同样被视为“引药”。

     以下方书,中唐《外台》(752年)和宋初《圣惠方》(992年)应该可以反映唐代、五代时期的用方情况;而《局方》和北宋末的《圣济》则能反映宋代的用方情况。为避免混乱,表述上统一称送服丸散所用汤饮为“引汤”,将汤剂或煮散所附加者称为“引药”,综合称呼为“引”或“方引”。

     唐《千金》两书,服用丸散,除最传统的酒下、水下外,只有“粥饮下”、“麦饮下”、“米饮下”、“浆水服之”、“小麦粥饮服之”、“枣汤下”、“姜汤下”、“蜜汤下”、“盐汤下”、“三果浆下(麋角丸方)”等寥寥几种,归结起来就是普通的传统的“酒、饮”送服丸散,还罕见什么特别的“引汤”。

     但到了《外台》(752年)就有了些讲究的变化。除传统的含咽、酒服、水服以及粥饮(米、麦粥清 或叫白饮)、浆水、蜜浆水外,还有饮苦酒服、葱枣汤下、乌梅汤下、生姜枣汤下、以大枣膏和汤下、薄荷汤下、以枸杞根汤下、煎牛蒡汤下、以竹叶清饮服、以竹沥下之、竹根饮下之、枣饮下、煮桑白皮饮下之、茅根粟米汁作饮、茅根汁服、煮芦根大麦饮服、煎芦根饮下、茯苓煎汤送下、别捣杏仁蜜和饮、以小便浸豉汁(服)、薏苡仁饮下之、以生驴乳汁下、以牛乳空腹下、以乳汁或竹沥研三丸服之、煮赤豆作浆粥(服)等表述。也不算多,但已有所增加。由于“薄荷汤下”的“苦参蜜丸”注明是出自《千金》,可见以“薄荷汤”为引汤基本是属于最早期的。唐代三医书出现的酒、饮之外的引药种类算起来也就20几种。其中有些显然就是唐宋的流行的“饮子”,如枣汤、薄荷汤、三果浆、竹根饮(《外台》有“竹根饮子方”)。

     虽然汉医学在秦汉时代就有“使药”的观念,但“引汤”在宋代讲究的勃兴是否有外来医学的影响?前面提到唐代最早出现的丸散特殊引汤有薄荷汤和三果浆,薄荷入药的兴起与阿拉伯医学的关系前面已经有过推测,而三果浆为引汤的《千金》“麋角丸方”,其所用麋角、牛乳、酥等也有胡风,且三果浆(庵摩勒、毗醯勒、诃梨勒)更是“法出波斯”(见中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叙酒名著者”),为唐代社会顶层才能享用的名品佳酿。这些都是有意思的现象,有关这个问题还有待今后的深入研究考察。

     北宋初的《太平圣惠方》(992年)中,送服丸散的主流当然仍是温酒、各种粥饮以及各种水,但丸散的“引汤”已经被广泛使用,我大略统计了一下,种类不下百种。应用频率最高的是生姜汤(酒)、薄荷汤(酒 含薄荷姜汤)、橘皮汤(含生姜橘皮汤)、姜枣汤(含枣汤)、荆芥汤(含荆芥薄荷汤)、竹叶汤、醋汤(含姜醋汤)、豆淋酒、盐汤、桑根白皮汤、金银汤、人参汤、葱白汤、枳壳汤、桃仁汤、生地黄汁(或地黄汤)、甘草汤、黄芪汤、麦门冬汤、当归汤(酒)、艾汤、桑枝汤、乌梅汤、二宣(宜?)汤、紫苏汤等。不过《圣惠方》中还没有出现后世那种一药多引,分别治疗多种疾病的情况。由于《圣惠方》反映的可能是唐代后期到宋初的用药情况,推测《外台》(752年)到《圣惠方》(992年)的二百多年间,汉医学关于引药的应用和理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张丰聪《<圣济总录>中剂型和药引规律研究》一文指出,《圣济总录》有近一半的方剂使用引药,全书引药约有130多种,分为粮食类;果品类;蔬菜类;动物肉、内脏及乳品类;饮品类;调味品类;中药类;其他类。而中药类引药出现频率从多到少排序如下:薄荷、竹叶、荆芥、生地黄汁、童小便、竹沥、橘皮、人参、金银花(这个错误,应是金银)、桑白皮、薤白、艾、麦门冬、丹砂、当归、淡竹叶、木通、柳枝、黄芪、竹茹、龙脑、灯心、阿胶、朴硝、乳香、石脑油、皂荚、马牙硝、丁香、白矾、芦根、荷叶、牛漆酒、菊花、槐胶、枳壳、吴茱萸、桃枝、诃子 、硵砂。薄荷排名第一。

     宋代《局方》中“引汤”的应用广泛而讲究,有研究资料说其引药涉及中药达90多种,为中成药与引药配伍应用的典范。其刊行对汉医学引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毕竟它是我国第一部中成药的官方规范。我也翻阅大略统计了一下,丸散的送服“引汤”除酒、各种粥饮以及各种水外,薄荷汤(酒)类“引汤”也是仅次于姜汤(酒)类“引汤”。综观唐宋时代,作为丸散“引汤”,薄荷汤(酒)类“引汤”,不但属于最早出现的特殊“引汤”,也是除水、酒、粥饮、姜汤外应用最广泛的,无疑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明星“引汤”。《局方》中,一药多“引汤”多治的情况已经多见。

     一药多“引汤”的情况,我见到比较早的是北宋中期王衮的《博济方》(1047年),如其[卷四\\经气杂证]有“大琥珀丸”,号称“治妇人百病。”其方后针对不同的病症分别使用了18种“引汤”。《太平圣惠方》(992年)中所谓的“百病方”、“万病方”都还没有出现这种一药多引的情况。相对而言,《博济方》给人感觉很“飞跃”。 一药多引的情况应该也有个渐进的过程,《苏沈良方》卷十的“妙香丸”只有“龙脑浆水”和“龙脑米饮”两种“引汤”,而《局方》中的“妙香丸”却有大黄炙甘草汤、黄连汤调腻粉、腻粉龙脑米饮、生人血、龙脑腻粉蜜汤、金银薄荷汤等七种讲究的“引汤”,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原始版”。 后世一药多汤引的情况更是泛滥成风,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成药中,常通治几十种病症,有多达几十种“引汤”。陶宗仪1366年《辍耕录•火失剌把都》:“火失剌把都者(指马钱子),回回田地所产药也。其形如木鳖子而小,可治一百二十种证,每证有汤引。”可谓登封造极。一药多“引汤”的情况有时候有点象方剂的加法,如果所使用的“引汤”是一组药物,又类似于合方了。

     汤方中用引药在唐方书中也有,如《千金》五补汤有“口燥先煮竹叶一把,水减一升,去叶纳诸药,煮之。”葱白汤有“以水一斗,先煮银六七两,取七升,去银纳药,煎取二升半,下胶令烊”;芦根饮子有“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便饮”。 传统汤方中也有一些方剂是某药先煮去渣再下余药煎煮的,如汤方中使用的动物肉类、内脏以及米麦等,这常被后人认为是引药,我看算不上,只是一些特殊的煎煮法而已。唐宋汤剂用“引药”的情况远不如丸散用“引汤”普遍和讲究。但是宋代煮散法的流行,也推动了汤方用引药的发展。宋代《圣惠》、《局方》、《圣济》三部官书的方剂,多已“成药化”,散丸丹膏居多,“引汤”的使用可以弥补成药固定化的不足,有客观的需要。官书中的汤方也多变成标准化式的“煮散”,原本方剂中一些不宜制散的药物在“煮散”法中就被视为了引药之类,如生姜、枣、豉之类。后来逐渐吸收了丸散所用汤引之后,煮散法的引药也逐渐丰富了。以至后人张睿说“古人用汤,必须置引”。

     宋代官私药业发达,好用成药,且社会有饮用香“饮子”的风尚,医家或药家在开方或售药的时候,为方便顾客,建议顾客选用何种适宜的“饮子”送服丸散大概是服务常规。我怀疑唐宋市井的“饮子”店除面对普通民众售卖保健饮料外,还具有为成药业提供“引汤”的功能,毕竟唐宋那些常见的香“饮子”几乎都曾出现在当时医书丸散的“引汤”中。后世常有人误会唐宋的香“饮子”就是“药引子”,恐怕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不光是因为读音相近。

     金张元素创立的探讨药物作用趋势的“药味归经”理论,虽非着眼于方引,而主要是服务于遣药组方,但其思想并不是凭空出世的,他有前人大量的理论和长期应用基础,也有宋代成药丸散发达、讲究汤引、“饮子”流行的时代背景,即山田庆儿所谓的“思想的风土”,新思想的产生,未必是直接受前人或他人影响,有时是属于间接的“传播激发”之类。“药味归经”理论是各种社会风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和标志。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它出现后才能被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张元素的后学更把这种思想发挥混合为更广泛的“引经报使”说,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实际上,张易水的本草理论,原本多由河间学说发挥创新而成,这个可以参阅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本草论》和《药略》。另外,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说,方剂合方的兴起“实为河间学派所张异帜”, 刘完素好用合方,其后学镏洪《伤寒心要》尤甚,十九皆用合方,甚至有三方合用、四方合用。河间学派好用合方,是否受当时方剂的“引汤”或引药常为一组药物的情况的“激发”?

     世事沧桑变幻,潮起潮落。如今,中成药的服用除酒、水外,说明书几乎不见建议其他引汤了,不明白到底为何?除了一些怪异引药被近现代文化人诟病外,引药当然不算“糟粕”。汤剂如今也不见了引药,大概是过去的“引药”都演变成了组方成分,返朴归真回归或包括到药方里面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4-15 07: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粗读一遍。汤先生有心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14-4-16 00: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断代似乎有点奇怪。
《千金》《外台》属于文献汇编性质,虽然成书在唐,但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应该是唐代以前。我们一般的断代是晋唐。
另外我关注过唐方中对剂型的选择是相当规范的,基本符合“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 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 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 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这个法则。而宋朝由于《局方》的成药手册性质,在剂型上是趋于程式化的,用引,就成为一种死水微澜样的变通。
因此唐代用饮子,也许是宋代的先声,但二者背后的指导思想可能不同。

这两个朝代归在一起我总感觉怪怪的。
因为即使从学术的嬗变来看,唐方更多地是承汉、魏晋南北朝之风尚,宋方的变化,更多地为金元突变的先导。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14-4-16 0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有几个概念应该明确一下比较好,很多人其实不明白其中的差别,文中似乎也稍有混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混乱:
饮子:是一种剂型,唐代的“饮”与“汤”二者有别,不规定剂量,不拘时服为饮,方名往往成为某饮子
            饮子另外一个含义是冷服者为饮。
汤饮:是一种服药的方法。文中所说的汤饮,在宋代较多的,用不同的液体来送服丸散,如薄荷汤、米汤、酒等。而汤引的目的,是否都是我们理解的“引经”?这个待考。
引经药:是一种遣药制方的理论或者说是工具。张元素开始明确组方中的引经药,与剂型和服药方法没有任何关系,与药物的作用趋势有关,是为其创制新方服务,如张元素认为手足十二经的引经药,太阳经上用羌活下用黄柏,少阳上用柴胡下用青皮,阳明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等。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14-4-16 01: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最近回帖的排序如此混乱?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1: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这类丸散送服汤饮,在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概括名称,称之为“引药”或“药引”,其实是后世“引经报使”理论(非单指张元素所论)泛滥深入人心后的一种带有色眼镜的偏见。或者是后人对这类东西的一个勉强的归类命名,否则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类东西。实际大略来看,这类汤饮的使用,就是成方根据患者、病况、时令等不同所做的加味变方,所用之物协同增效而已,这类东西称为“引药”也行,说它是加味也行。不过唐宋时代,尤其是宋代,方药使用中有“引药”的观念是肯定的,见前述。唐宋主流方书中送服丸散所用汤饮全说是“引汤”当然太主观夸大了,但有些肯定可以称之为“引汤”,如酒对痹方;盐汤对肾病方;薄荷汤也较有代表性,南唐陈仕良就明说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衍义》也说“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还应注意到,唐宋送服丸散所用汤饮使用最广泛的酒、姜汤、薄荷汤、荆芥汤等都是具有通透走窜之性的东西。其实就算在明清民国时代,所谓“引药”,其作用也并非狭义的引药力到特定的部位(脏腑、经络、肢节、上下、内外),一些增效、扩大方剂应用的加味也同样被视为“引药”。

   中唐《外台》(752年)和宋初《圣惠方》(992年)应该可以反映唐代、五代时期的用方情况;而《局方》和北宋末的《圣济》则能反映宋代的用方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14-4-16 22: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概念的问题,我只是觉得汤先生在行文中,先界定一下,对全文的结构会比较好。因为读原文比较少,可能很容易不理解或者混淆这几个相近的概念,就会觉着很混乱。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23: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做了一些界定和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对于药用薄荷的来源,本草界有本土说和舶来说两种。郭晓恒 、杨新杰等人的《药用薄荷的来源研究》认为薄荷是中国一个原产的植物,唐代以前就有种植,开始为蔬菜没被古本草收录。唐代开始成为药物,逐渐流传。后又传入波斯薄荷和新罗薄荷。如今《中国植物志》所收录的 12 种薄荷中,明确记载原产他国的有 7 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3: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还是有问题,先删除,以后另外再写此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2:12 , Processed in 0.27853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