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47|回复: 13

脉浮紧与脉浮而紧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4-2-15 18: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脉浮紧者为邪气在表,故法当身疼痛。
        那么“脉浮而紧”与“脉浮紧”有什么不同吗?《伤寒论》条文凡脉浮而紧者,都没有身疼痛的症状;医反下之,也都没有作结胸的。如以下3条: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上3条,前2条是“下之”,后1条是“复下之”。复下之是下了两次。但是总归“脉浮而紧者”下之没有作结胸。如果脉浮而紧者是阴阳俱实,则必当身疼痛,下之也必作结胸。从大论脉浮而紧者没有身疼痛,下之也不作结胸来看,脉浮而紧者必不是阴阳俱实的病理状态。故可以确定,“脉浮而紧”与“脉浮紧”,不是相同的病理状态。
        那么脉浮而紧是什么状态呢?可不可以认为脉浮而紧,是脉先浮,后又由浮变紧了呢?浮为在外,紧为入内。脉象由浮变紧,是经过了表部的正邪分争,正气受到了一定的损耗,阴气不足,邪气才能入内。阴气不足,则与入里的邪气抵抗力度不足,所以不作结胸。紧为入内,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佐证。如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当脉沉小,怎么是脉紧呢?这应是少阴病的变脉,是少阴邪盛,充斥脉管,故脉紧。如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283条之脉阴阳俱紧,就是邪气入内,故曰亡阳。《金匮要略》更可以佐证脉紧为邪气在里。如“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是邪气入内,为什么第151条却说“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呢?邪气入内,可以入于半表半里(中)部属少阳,也可以入于里部属阳明。从原文中看出,凡脉浮而紧者,都是入于半表半里(中)部,故第151条之“紧反入里”,应是邪气从中部少阳又深入到里部阳明,所以与大黄黄连汤攻里。
       只有将脉“浮而紧”理解为由“浮”变“紧”,先“浮”后“紧”,才能与“脉浮紧”区别开来。
  说“脉浮而紧”是先浮后紧,从第361条中可以看到印迹。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身微热汗出,是邪热从表解。微热与发热不同,发热是邪气强,微热是邪气衰。邪气衰而汗出者,为欲解。设脉浮复紧为未解。微热脉浮汗出者,是邪气衰,为欲解。微热脉浮复紧,是邪气复,未欲解也。脉浮复紧,就是先浮后紧。
        脉浮而紧,不一定是由浮脉变为不浮而紧之脉。如果是由浮脉变为不浮而紧之脉,就必为传里了。而由浮脉变化为浮紧之脉,也是传里的反应,或为表里并病。如经曰:“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就是脉没有变化。脉数急之急,就是紧的意思。张仲景看病应该是住在病人家里。否则不可能记录的这么详细。如“伤寒一日,二日,三日,……”乃至“十余日”。现代中医门诊,病人找医生看完病就回去了,医生怎么能了解“脉浮而紧”的变化呢?
        说“脉浮而紧”是先浮后紧,从第187条也可以得到佐证。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脉浮缓是中风脉证,怎么是系在太阴呢?可见浮缓与浮而缓不同。浮而缓应是先浮后缓。
       从原文中可以读出脉紧为邪气在里,也可以读出脉弱为邪气在里。脉紧和脉弱都是邪气在里,是不是矛盾呢?就像经曰“脉阴阳俱紧者属少阴”,“脉沉小者属少阴”一样,脉阴阳俱紧为实,脉沉小为虚,虚实都属少阴,是不是矛盾呢?经文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没有解释呢?因为经典所论的原理是大原则,大方向。经典的原理不能说的太具体,太具体了就不是经典了。如果论说的太具体了必然言语多,而言多必失。所以经典著作必然是言简意赅。对于经文的理解,只能在临证的基础上细心体悟。




上一篇:浅析伤寒论无热恶寒暨发于阳发于阴
下一篇:从秦伯未的两张处方所联想到的

1

主题

84

积分

154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4
发表于 2014-2-15 19: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2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脉法》是王叔和写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也不是《伤寒论》的语言。
        风则伤卫之风是指自然界之风,而《伤寒论》之风是指身体状态之病理表现。如:“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张仲景所说之风、水、气等都是指人体的病理状态,而不是指自然界之风、水、气。经曰:浮则为风、沉则为水,是指病理状态。浮则为风,是阴弱阳强的状态。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与仲景对不上话。
  
  《辨脉法》“脉浮而紧,名曰弦”,与经文“脉沉弦”、“脉伏弦”不谐和。
  《金匮》“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也应是邪气入内了,邪气不入内则法当身疼痛。结果是反常的,骨节当疼反而不疼,身体不当重反而重,邪气当入内反而没有入内,故曰“汗出即愈”,此为风水。风水之越婢汤证也是邪气入内了。
  “太阳病脉浮而紧”之所谓“太阳病”不是只指病位,也指病时。如太阳温病,太阳湿痹,太阳中暍: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
        太阳病如果只是指表部病,则太阳温病、太阳中暍就不可思议。太阳湿痹脉沉而细,也不好理解,太阳表病当脉浮,脉沉而细者为何称为太阳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2-16 10: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心思缜密,真良师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证仍见脉浮,并不是先浮,后来又不浮而紧了。伤寒论“而”字之后为重点,所以浮而紧可能是紧多浮少?当病人水气重而又有表证时,热为水所吸收,所以骨节不会痛,身上也无大热,热不足,下之后结胸也就不会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2: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汤证的内热,是从“脉浮,续自汗出,无大热”的表现上反应出来的。伤寒急性发热的脉象变化比较快,不象慢性病的脉象长期不变。脉浮而紧,不一定是由浮脉变为紧脉。如果是由浮脉变为不浮而紧之脉,就必为传里了。而由浮脉变化为浮紧之脉,也是传里的反应,或为表里并病。如经曰:“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就是脉没有变化。脉数急之急,就是紧的意思。张仲景看病应该是住在病人家里。否则不可能记录的这么详细。如“伤寒一日,二日,三日,……”乃至“十余日”。现代中医门诊,病人找医生看完病就回去了,医生怎么能了解“脉浮而紧”的变化呢?

伤寒、金匮凡有“师曰”之问答体例的条文,疑为非张仲景所写。疑惑就存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6 12: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  《辨脉法》是王叔和写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也不是《伤寒论》的语言。
        风则伤卫之风是指自然界之风,而《伤寒论》之风是指身体状态之病理表现 .. (2014-02-15 22:31) 
太阳病--病位是单一的,然人体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太阳温病,太阳湿痹,太阳中暍,因此脉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4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4-2-16 1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的身不疼但重,对应的却是脉浮缓,又如何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89

积分

216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9
QQ
发表于 2014-2-16 1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浮(阳)而紧(阴)。即阳浮阴紧。不信你翻所有条文一一对比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巅即寸为阳,关相较寸为阴)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脉(阳)浮而(阴)紧,阴阳二字为省文
经方治大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必不是病位在表。中暑也不是病位在表。湿痹脉沉细,也不单纯是表部病。单纯表部病不可能“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法是利小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6 12: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  《辨脉法》是王叔和写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也不是《伤寒论》的语言。
        风则伤卫之风是指自然界之风,而《伤寒论》之风是指身体状态之病理表现 .. (2014-02-15 22:31)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是定义病理的风还是指脉的状态?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细是属少阴,但何以知道一定是水病?
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浮有虚浮有紧浮,为什么一定是风?还望老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4: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7楼:
脉浮缓与身不疼,但重是相应的。缓为表热入里,浮为表邪仍在,表热入里则表邪减少,身体减压,故身不疼。表邪仍在,水气停表,故身体重。

回10楼:
“此为风也”,是说此汗出为风,汗出是风热在表。如果是里热亡津液而谵语者,应当是但头汗出。因为谵语的病理条件是“胃中水竭”,故曰“以有燥屎在胃中”。胃中水竭者必不会有身汗出。故谵语而有身汗出者,此为风热在表,还没有过经。若下之过早,则引表热入里,谵语更甚。
身体肿胀为水病者必为脉沉小,按之肌肤没指,陷而不起。气病必为脉浮,按之肌肤不没指,肌肉不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28

积分

2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8
发表于 2014-2-16 19: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的帖子很精彩,跟帖也很精彩,发人深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6 2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758520 的帖子

7758520:脉浮(阳)而紧(阴)。即阳浮阴紧。不信你翻所有条文一一对比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巅即寸为阳,关相较寸为阴)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脉(阳)浮 .. (2014-02-16 12:22) 
寸,关,尺定病位,浮,大,紧,沉等定病势。不知老师何以有寸为阳,尺为阴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6 2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文中可以读出脉紧为邪气在里,也可以读出脉弱为邪气在里。脉紧和脉弱都是邪气在里,是不是矛盾呢?就像经曰“脉阴阳俱紧者属少阴”,“脉沉小者属少阴”一样,脉阴阳俱紧为实,脉沉小为虚,虚实都属少阴,是不是矛盾呢?”

应该是不矛盾。
少阴有心,肾,脉位上有寸,关。心,肾有虚实:脉势上有会有不同。邪气对每个人是一样的,因为机体状态不同(有虚,有实)反映出来的病理是不同的。

“太阳病太阳表病当脉浮,脉沉而细者为何称为太阳病呢?”因为太阳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还没清楚(原文?后人?)

但从生理上血都是在血管里流动的,血管是一个半透膜,就是分子量比较小的东西可以出来,但是象红细胞这种大一点的成分就出不来。从血管里渗出来的液体到了组织里就是组织液,到了体表就是汗液,到了膀胱排出来就是小便。平常的时候,血液不会无节制的外渗,因为外边有一个压力有一个保护层。这个压力就是卫气。卫气和营气正常的时候,人体的汗液分泌,尿也就正常,如果卫气受到的侵犯,就会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就不能阻止汗液的渗出了,尿也有变化。那么是不是脉也就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3:30 , Processed in 0.15001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