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脉浮紧者为邪气在表,故法当身疼痛。
那么“脉浮而紧”与“脉浮紧”有什么不同吗?《伤寒论》条文凡脉浮而紧者,都没有身疼痛的症状;医反下之,也都没有作结胸的。如以下3条: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上3条,前2条是“下之”,后1条是“复下之”。复下之是下了两次。但是总归“脉浮而紧者”下之没有作结胸。如果脉浮而紧者是阴阳俱实,则必当身疼痛,下之也必作结胸。从大论脉浮而紧者没有身疼痛,下之也不作结胸来看,脉浮而紧者必不是阴阳俱实的病理状态。故可以确定,“脉浮而紧”与“脉浮紧”,不是相同的病理状态。
那么脉浮而紧是什么状态呢?可不可以认为脉浮而紧,是脉先浮,后又由浮变紧了呢?浮为在外,紧为入内。脉象由浮变紧,是经过了表部的正邪分争,正气受到了一定的损耗,阴气不足,邪气才能入内。阴气不足,则与入里的邪气抵抗力度不足,所以不作结胸。紧为入内,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佐证。如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当脉沉小,怎么是脉紧呢?这应是少阴病的变脉,是少阴邪盛,充斥脉管,故脉紧。如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283条之脉阴阳俱紧,就是邪气入内,故曰亡阳。《金匮要略》更可以佐证脉紧为邪气在里。如“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是邪气入内,为什么第151条却说“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呢?邪气入内,可以入于半表半里(中)部属少阳,也可以入于里部属阳明。从原文中看出,凡脉浮而紧者,都是入于半表半里(中)部,故第151条之“紧反入里”,应是邪气从中部少阳又深入到里部阳明,所以与大黄黄连汤攻里。
只有将脉“浮而紧”理解为由“浮”变“紧”,先“浮”后“紧”,才能与“脉浮紧”区别开来。
说“脉浮而紧”是先浮后紧,从第361条中可以看到印迹。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身微热汗出,是邪热从表解。微热与发热不同,发热是邪气强,微热是邪气衰。邪气衰而汗出者,为欲解。设脉浮复紧为未解。微热脉浮汗出者,是邪气衰,为欲解。微热脉浮复紧,是邪气复,未欲解也。脉浮复紧,就是先浮后紧。
脉浮而紧,不一定是由浮脉变为不浮而紧之脉。如果是由浮脉变为不浮而紧之脉,就必为传里了。而由浮脉变化为浮紧之脉,也是传里的反应,或为表里并病。如经曰:“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就是脉没有变化。脉数急之急,就是紧的意思。张仲景看病应该是住在病人家里。否则不可能记录的这么详细。如“伤寒一日,二日,三日,……”乃至“十余日”。现代中医门诊,病人找医生看完病就回去了,医生怎么能了解“脉浮而紧”的变化呢?
说“脉浮而紧”是先浮后紧,从第187条也可以得到佐证。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脉浮缓是中风脉证,怎么是系在太阴呢?可见浮缓与浮而缓不同。浮而缓应是先浮后缓。
从原文中可以读出脉紧为邪气在里,也可以读出脉弱为邪气在里。脉紧和脉弱都是邪气在里,是不是矛盾呢?就像经曰“脉阴阳俱紧者属少阴”,“脉沉小者属少阴”一样,脉阴阳俱紧为实,脉沉小为虚,虚实都属少阴,是不是矛盾呢?经文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没有解释呢?因为经典所论的原理是大原则,大方向。经典的原理不能说的太具体,太具体了就不是经典了。如果论说的太具体了必然言语多,而言多必失。所以经典著作必然是言简意赅。对于经文的理解,只能在临证的基础上细心体悟。 |
上一篇:浅析伤寒论无热恶寒暨发于阳发于阴下一篇:从秦伯未的两张处方所联想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