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阳和汤治痰饮咳喘:
秦氏谓:“我常用外科的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嗽,效果胜于小青龙汤。理由很简单。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却与痰饮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症状”(《谦斋医学讲稿》第231页)这里所指的痰饮咳喘证,实则包括了大部分肾阳虚的患者。除秦氏列举上述二点原因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方中以大剂量的熟地为君,故有此奇效。像张景岳认为“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阳虚而真气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归原”,所创金水六君煎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辨证要点咸痰,脉沉细)。而现代名医裘沛然亦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理论。
中医教材论述气的生成,常说“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论述水液代谢常联系肺、脾、肾、三焦、肝等脏腑,唯独论述痰的生成,独独只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从我个人理解可以推论,肾为生痰之根。肾精亏虚,肾气不能将水谷精微蒸腾气化为肾水封藏肾间,反致肾水四溢上泛为痰(当然也有肾阴不足泄泻的)。
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那么与《伤寒杂病论论》有什么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有!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短气,有微饮.......肾气丸亦主之”,仲圣书中虽对药理、病理解释不多,但大道早已蕴含在其一举手一投足的辨证施治中。由此及彼,再如《金匮》此篇中的治疗支饮胸闷的厚朴大黄汤,治疗“肠间有水气”的己椒苈黄丸,大黄是可以治疗痰饮的。《神农本草经》:“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别录》“除痰实,肠间结热”,后世的礞石滚痰丸亦是对此运用的发展。这些都是药证、方证的具体体现。
二、桑菊饮治面瘫:
秦伯未桑菊饮治疗风热型面瘫的经验,其学生中的佼佼者朱进忠、李士懋都曾提到过。朱进忠在其书中对面神经炎的辨证施治论述颇详,如升降散、柴胡加龙牡汤、清暑益气汤等等,所以从“相对论”、“两点论”来说,就不只有治疗风寒型的小续命汤、葛根汤等方。
到了这里,我就联想到梅核气的辨证治疗。最常规的是《金匮》的半夏厚朴汤,然后还有刘渡舟先生论述“水证论”中水饮作梗的苓桂术甘汤,那我运用“相对论”、“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可以推论出麦门冬汤(阴虚型)、麻黄细辛附子汤(肾经循喉咙,太少两感),半夏散及汤(风寒袭肺)等等。
对于《内经》、景岳书籍等,我只是了解比较经典传诵的只言片语,并未通读全书,待学识底蕴有一定积淀后再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时我也会感到灵光一闪、福至心灵,一个以前没想通的问题在走路、骑车等不经意间,像火花迸发,被一根线将散在的知识点连贯起来。也许,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讲的“顿悟”吧。
李士懋先生曾论及“与古人为友,与古人为敌”,我想只有多读书,然后反体我心,潜修密诣,深造默成,才会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逐步登入“神而明之”的境界。重视经典,在临床思考中运用“相对论”、“两点论”或是刘渡舟先生的“古今接轨论”等思维方法自然可以建立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维系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颜回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余不敏,好古以求之。浅薄己见,不敢敝帚自珍,质之高明,以求斧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脉浮紧与脉浮而紧下一篇:与仲师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