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2850|回复: 15

浅析伤寒论无热恶寒暨发于阳发于阴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4-2-10 07: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对于经论“发热恶寒者”的病位和病性是比较容易了解的,因为“发热恶寒”是直观的症状表现,所以学者对“发热恶寒”的理解不会出现原则上的误解。而对于经论“无热恶寒者”的病位和病性,就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出现原则上的误解。这是因为对于“无热恶寒者”,学者会直接出于字面上的理解,认为无热恶寒者,就是不发热恶寒者,所以会直接想到杂病的里部虚寒证。但是把句子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因为经曰“无热恶寒者”之后有“六日愈”的规律性,而“六日愈”是伤寒表部疾病的一种规律性。为什么说“六日愈”是伤寒表部疾病的一种规律性呢?这一个问题可以从《伤寒论》原文中找到说明。
    要说明“六日愈”是伤寒表部疾病的一种规律性,首先要说明“七日愈”是伤寒表部疾病的一种规律性。“发热恶寒”的症状,表部和里部疾病都会出现,为了说明“发热恶寒七日自愈”者是伤寒表部疾病,《伤寒论》在第7条之后,紧接着就在第8条作了说明。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就是对第7条“七日愈”的解释,说明“七日愈”是太阳病行其经尽的缘故。开篇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属表,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就是行表部经尽。所以说,“病发于阳七日愈”是病发于表阳病。这个论断,还可以从第131、134、140、150等数条的论述中得到印证。
    既然“病发于阳”是发于伤寒表阳病,那么“病发于阴”就应是发于伤寒表阴病。因为杂病的里部虚寒病证没有“六日愈”的规律性。“六日愈”和“七日愈”都是伤寒“行其经尽”的日数。这个“行其经尽”,是行表部经尽。行表部经尽的结果,就是或自愈,或再经,或转经,或传里。第8条说明了“七日愈”是表阳病行其经尽,所以“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因作结胸”者必然是发于表阳病。那么哪些条文能够说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者是发于表阴病呢?要说明病发于阴是发于表阴病,首先也要说明“六日愈”者是表阴病行其经尽。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第384条中读出。
    第384条曰:“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条说“十三日愈”是行其经尽的缘故,必是先行表阳经尽,复过表阴经尽,“以阳数七,阴数六”,故合为十三日愈。原文“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说明了十三日愈,是先行表阳经尽,“复过一经”表阴经尽,合为十三日愈。转入阴经上必利,是转入厥阴经上。为什么是转入厥阴经上而不是转入太阴或少阴经上呢?因为原文曰“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是说转入阴经上呕利至四五日者,不可治呕利,因为四五日为将要到行其经尽时,这时稍微能食,是将要行其经尽时胃气来复的反应。原文“到后经中,颇能食”,就是转入阴经上四五日的时候颇能食,颇能食是稍微能食,颇是稍微的意思。至阴经上四五日,再“过之一日”就是六日到经了。“复过一经”就是六日到经。到经能食者愈,也就是下利后到经者应当大便由溏泻转为硬,硬则能食者为到经自愈。“今反不能食”为倒装句,应接在“过之一日”之后。即“过之一日当愈;今反不能食,不愈者,不属阳明也”。“不属阳明也”,是说不属阳明胃气来复。若到经后下利止大便硬而反不能食者,是阳复太过,阳复太过则为邪热之气,邪热之气不属阳明胃气,故今反不能食。
    从第384条知道转入阴是转入厥阴。厥阴属风属表,故六日愈者是行表阴经尽。经曰“经尽故也”,是行其经尽,行其经尽是特指行表部经尽。里证没有行其经尽之说。伤寒学者公认三阳病证之太阳属表阳,阳明属里阳,少阳属半表半里(中)阳;三阴病证之太阴属里阴。有不同见解的是少阴和厥阴的病位。胡希恕先生认为少阴病证属表阴。刘绍武先生认为少阴病证属半表半里(中)阴。以少阴病和厥阴病提纲证进行鉴别:少阴病证应为半表半里(中)阴,因为表阴病证不可能有“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和但欲寐都是邪气入里的表现;厥阴病证应为表阴,因为厥阴病证有“气上冲心”和“下之利不止”。经曰“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仅此一证就可以确定厥阴病证属表阴,因为桂枝汤是治疗表证的。大青龙汤证脉浮缓系气上冲,但是经文明示“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可证脉浮缓不属于少阴脉。少阴脉主沉小,脉沉小主里,故少阴病证不属表阴病证。厥阴病证下之利不止,是下之作痞了,不作痞者不应下利不止。故厥阴病提纲证之“气上冲心”和“下之利不止”明确了厥阴病证之病位属表,则表阴病属厥阴无疑。因为少阴病证没有气上冲,少阴病证属于里寒,里寒病证若下之,必腹痛呕利,而痞证是“但满而不痛”。
    第384条业已说明“病发于阴,六日愈”者为发于表阴。第158、160、161、163、164条等也间接说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者为发于表阴。如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此条“伤寒中风”是《伤寒论》之中风病的一种。伤寒论有“太阳病中风”等“六病”中风及“妇人中风”和“伤寒中风”共8个病名。从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所论中可知,伤寒病之“厥终不过五日”即“六日不厥者自愈”就是表阴病自愈,与经文“发于阴,六日愈”相符。故伤寒中风,应是伤寒病中风,而不应是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随便哪一种。因为中风病的病理状态是阴弱阳强。对表部病阴弱阳强者医反下之,则正气抵抗力不足,才会作痞。而太阳伤寒的病理状态是阴阳俱强,反下之则正气抵抗力强,不可能作痞。如果太阳伤寒反下之也能作痞,那么“病发于阳反下之因作结胸”和“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就没有理论意义了。
    表阴病阴弱阳强者有六日愈的规律。太阳中风的病理状态是营阴弱卫阳强,太阳中风者就有六日愈的规律。如第10条曰:“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风家表解应是行其经尽六日表解,表解而不了了者,再行其经尽六日愈,故曰十二日愈。十二日是再行其经经尽之日。此风家应是指太阳中风营弱卫强体质者。太阳中风行其经尽是六日,伤寒中风行其经尽也是六日,因为都是行表部经尽,也都是阴弱阳强的病理状态。如果伤寒中风不是阴弱阳强的病理状态,“医反下之”就不会出现“心下痞硬而满”。那么伤寒中风与厥阴中风、少阴中风、太阴中风等三阴病中风有什么不同呢?要了解不同点,先要了解相同点。首先需要了解何为中风?中风者,应是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风为阳邪,易伤阴气。伤寒论凡8种病中风,都应是阴弱阳强的病理状态。三阴病中风,自然不例外。阴弱阳强者,其脉当阳强而阴弱。对比三阴中风的脉证,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太阴中风经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脉阳微为表邪微,阴涩而长者为阴气实。脉长为实,实而涩者是因实致涩,实而涩者不是虚脉。如第48条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第48条阳气怫郁在表者为表实,表实而脉涩者,就是因实致涩,故曰更发汗则愈。太阴中风其脉阴涩而长者,亦为阴气实而致阴脉涩。阳微阴涩而长者,是阳弱阴强之脉。中风脉证阳强反应表邪强,阴弱反应阴气弱。今阳微则为表邪微,阴实则为阴气实,故曰为欲愈。
    少阴中风经文:“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脉阳微为表邪微,阴浮为阴气复,故为欲愈。
    厥阴中风经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脉浮为卫阳强,亦为表邪强。 脉微浮为表邪衰,故为欲愈。脉不浮为邪气入里,故为未愈。
    从经文“三阴中风”脉证上,可知“三阴中风”皆为阳强阴弱的病理状态。阳强即为卫阳强,阴弱即为荣阴弱,与太阳中风脉证类同,这就是“三阴中风”的相同点。既然“三阴中风”与太阳中风类同,为什么还有太阳中风、伤寒中风、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等不同的病名呢?这就是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的病名不同?这个因素就是“六病欲解时”,即“六病”的命名与时间有关联。8种中风病的命名也与时间有关联。如太阴中风就是在太阴的时辰上得了中风病,“三阴中风”皆如此。8种中风亦皆如此。如妇人中风是在月经的时间上得了中风病,也与时间有关联。伤寒中风,也必与时间有关联。伤寒中风的时间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从阳明病的时辰上找到答案。
    阳明病欲解时是申酉戌。欲解时不是欲愈时。如果欲解时是欲愈时,就与经文相悖了。经文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日晡所是阳明时辰,如果阳明病欲解时就是阳明病欲愈时,那么阳明病在阳明时辰上应该缓解,怎么会在阳明时辰上发热,并与大承气汤下之呢?所以,阳明病欲解时,应该是阳明病得病时,也就是说,在阳明时辰上得病,就称为阳明病。这样理解,少阴病大承气汤证就简明易懂了。那么伤寒病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天黑时的申酉戌时辰上。如冬至时节,酉戌时天色已黑,此时就不能称为阳明时,因为阳明时必应是天色还亮的时候,也不能称为太阴时,因为太阴时辰还没有到,故此时得病就称为伤寒病。这样认识,伤寒中风就与时辰相关联。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也应该是伤寒病中风,而不应是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随便哪一种。因为太阳伤寒阴气不弱,没有理由出现柴胡证。伤寒中风是阳气强阴气弱的病理状态,阴气弱者表热才能入内而出现柴胡证。如经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血弱”就是阴气弱,阴气弱就是脉弱,所以伤寒中风能够出现柴胡证。而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也就是阴阳俱强,故不能出现柴胡证。
    病发于阴应是发于厥阴病证,而不应是发于少阴病证或太阴病证,也可以从病理状态上说明。除了第158条直接说明“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其痞是阴弱阳强医反下之的结果以外,还有第160、161、163、164条等作痞者,也都间接说明了其作痞者都为营弱卫强表证未除而反下之的结果。少阴病证或太阴病证之里寒证,而反下之的结果,必然是腹痛呕利。而痞证的特点是“但满而不痛”,故认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指之阴病必是表阴病,而不是里阴病。
    以上分析,说明厥阴病证属于表阴病,有三个方面的理由:一、厥阴病证具有“气上冲心”之阴弱阳强的中风病病理。二、厥阴病证具有“下之利不止”之作痞的特点。三、厥阴病证具有“六日自愈”的表阴病的规律性。经曰:“但见一证便是”,厥阴病证有“三证”之表阴证特点,足以说明厥阴病证为表阴病。
    回到题目,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应是发于表阴病。临床所见,表阴病有无热恶寒者,也有发热恶寒者。从“无热恶寒者六日愈”分析,发于阴无热恶寒,应是与发于阳发热恶寒做对比。发热是触摸皮肤的感觉,是他觉。恶寒是病人自身的感觉,是自觉。触摸病人的皮肤,表阳病者的皮肤触摸之常会感觉很热,表阴病者的皮肤触摸之常会感觉不热。临床常见患表阴病者的家人说摸着不热,一量体温却是39度。患表阳病者的家人说摸着怪热,一量体温却是38度。古代没有体温计,无热恶寒者应是触摸之不觉得发热的表阴病患者。如果不是表阴病,就没有六日愈的特点。因为六日愈者是行表部经尽。故无热恶寒之无热与发热恶寒之发热都应是触摸皮肤的感觉,应是表阴病与表阳病的对比。这个对比还可以从第11条中加深认识。第11条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是发于表阳病。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是发于表阴病。表阳病者是热在皮肤,所以触摸其皮肤感觉很热。表阴病者是热在骨髓,所以触摸之皮肤感觉不热。
    结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厥阴。太阳为表阳,厥阴为表阴。无热恶寒者属于表阴病。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20 国栋先生新春愉快!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下一篇:脉浮紧与脉浮而紧

31

主题

969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宁静致远,学贵沉潜。

Rank: 3Rank: 3

积分
969
发表于 2014-2-10 10: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s: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88

积分

179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8
发表于 2014-2-10 1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师文章总能启发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87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2-10 22: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0

积分

196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50
发表于 2014-2-11 0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的理论功底令人折服!
请教:“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既然少阴病是半表半里,为什么要发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2-11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栋先生新年好!
内经阴阳离合论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已为大家理解。
但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却未能很好去理解。
阳病以太阳为开,阴病以太阴为开。阳病以阳明为阖,阴病以厥阴为阖。阳病以少阳为枢,阴病以少阴为枢。
此阳与阴,恐不是指邪气性质。更多是指受邪后机体中阳经或阴经为病?即受邪后机体疾病的病理与症状的主要矛盾反应在阳经或阴经。
开为门户意,即邪气始入,易从此处入侵,太阳为开,能够理解。太阴为开也不难理解。太阴肺主卫,口入属太阴脾。本人认为呼吸道胃肠道乃至人体内腔表面虽属里但亦属表,称之为里表。此论外邪可以从里表太阴侵入而使人得外感病,行经传变始太阴而继少阴,所以少阴为枢,少阴之治,和解阴阳为要。继之厥阴,厥阴有胜复,厥有自愈,并有借道少阳阳明从阳明而解者。
里表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厥阴当有阳明行经尽则愈,不传胜复则愈或借道阳明下之则愈之特点。此是阖之本意。
里表太阴之开,而近阳明之阖。同理推解,外表太阳之开,当近厥阴之阖。三阴中风,各可始得便是,然既言太阴为开,当之太阴为阴之中风门户,犹如太阳之为门户。若有传者,则继少阴而厥阴,犹继少阳而阳明。
开者病邪侵入之门户,阖者驱邪外出之门户,或经尽不传而愈。邪气从外表入,太阳为表,邪气从里表入,太阴为表。若厥阴为表,则厥阴当为开而不可为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发表于 2014-2-11 14: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量大,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0: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荣先生天马行空!
各位网友马到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金凯歌 的帖子

金凯歌:李老师的理论功底令人折服!
请教:“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既然少阴病是半表半里,为什么要发汗? (2014-02-11 08:26) 
半表半里邪气总要被祛除出去。邪气的出路,就是表里两途。从表出是从汗出,从里出是从呕吐或者二便出。半表半里邪气偏于外者,邪从外出;偏于里者,邪从里出。如柴胡证就是邪气在半表半里偏外,故与柴胡解外。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就是无里证。无里证为什么为少阴呢?一定是脉沉小。脉沉小为里阳不足。脉沉小反发热而无里证者,就是邪气偏外。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以附子助麻黄解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4-2-11 20: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李老师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槐杏 的帖子

槐杏:国栋先生新年好!
内经阴阳离合论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已为大家理解。
但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却未能很好去理解。
阳病以太阳为开,阴病以太阴为开。阳病以阳明为阖 .. (2014-02-11 11:21) 
槐杏先生过年好!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阳为开则厥阴必为合。桂枝汤证营阴弱、卫阳强,则厥阴闭合力弱而太阳开启力强,故有汗出。麻黄汤证营阴卫阳俱实,太阳厥阴争执不下,故无汗。此即谓之道。
如果表阳表阴都主开,那就鬼门常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2 0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师,伤寒中风在冬至前后,大约范围是多少?
一般,五运六气定义11月23——1月22是一气。
开阖讲的很高明。384不易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06: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1、158条所谓“伤寒中风”的病时范围也就是第336条所谓“伤寒病”的病时范围。这个范围在时节上跨度很大,除了夏至时节,天色能亮到21点,全年绝大部分时节在“戌”的时辰上天都黑了。阳明病的时辰是申酉戌,可是天黑了就不能称为阳明时,所以只要在申酉戌的时辰上天黑了,此时得病就不能称为阳明病,于是称为伤寒病,此时得中风,就称为伤寒中风。例如在立秋和立春时节,18点天就黑了,那么在这个时节上,18点至21点就是伤寒病时,此时得中风,就是伤寒中风。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伤寒论》是“君子之道”,故“善用者鲜矣”。不花大力气学用,如何懂伤寒论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0

积分

196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50
发表于 2014-2-12 08: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半表半里邪气总要被祛除出去。邪气的出路,就是表里两途。从表出是从汗出,从里出是从呕吐或者二便出。半表半里邪气偏于外者,邪从外出;偏于里者,邪从里出。如柴胡证就是邪气在半表半 .. (2014-02-11 20:32) 
谢谢老师教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0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三日为阳经,是一日发热恶寒,二日胃家实,三日呕而发热吗?后三日为阴经,是四日腹满而吐,五日下利清谷,六日厥热胜复吗?六日为一经,应为十二日愈,经文为什么说十三日愈呢?
    “不可治”不是“不治”,如“不可下”、“不可吐”,不是“不下”、“不吐”。《伤寒论》曰“不治”,必有不治之证,如“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脉稍微涩吐利者,不是不治之证。
  脉微涩,是脉稍微涩,与脉微缓、脉微弱之微是一个意思,都是稍微的意思。如果不是稍微的意思,就说不通了。脉微是极细弱的脉象,脉微缓若为极细弱怎么能为欲愈呢?所以脉微涩者是稍微涩。脉稍微涩吐利者,怎么能是不治之证呢?
阴寒之极,应该恶寒踡卧、厥利无脉。脉稍微涩不可能是阴寒之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涩和脉微涩,寒证、热证都会有。如麻子仁丸证脉涩、小柴胡汤证脉涩及214条脉微涩等都是热证。
脉微涩不是危证,除非治疗一误再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48 , Processed in 0.08545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