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有“木防已汤”,石膏的用量是“十二枚,如鸡子大”,王雪华的《金匮要略讲课实录》第237页说“在方解上:从张仲景的用药规律上,包括条文对病情分析上的论述,石膏用这么大的量,原量肯定是不合理的。他们提出一个考虑是一种误抄。“石膏与鸡子大,大枣十二枚”,是不是把“大枣”二字丢了?因为方中有补虚之义,而且张仲景在顾护胃气方面也是用大枣,十二枚是他经常用的中间量,公供参考。”
石膏到底该用多大量,咱先不直接分析这个问题,咱先从桂枝加桂汤来思考仲景的用量思路。
桂枝加桂汤到底是不是桂枝汤?也是也不是。是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全方的药味都没变,只是多用了点儿桂枝而已,就好比做馒头,多放了点水,面比较软而已,做出来的依然是馒头。不是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原方仅用桂枝三两,现在“更加桂二两”,就好比做馒头水放太多,没办法做成馒头,只能做面汤了。所以说,把桂枝加桂汤称为桂枝汤有理,说它不是桂枝汤也有理。不管怎么说,仲景之所以“更加桂二两”,就是因为“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本有“降冲气”的功能,在桂枝用三两的时候有,在桂枝用五两的时候也有,如果冲气不严重,使用三两桂枝就够了,如果冲气严重,再用三两就显得“病重药轻”,就会药不中病,这个时候当然“更加桂二两”了。如果冲气更重,或者药材质量不太好,我们再加大桂枝的用量行不行?我看行。
从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出,仲景用药是将病的轻重程度与药物的力量综合分析后决定的。病重的时候,适当的加些量,病轻的时候,用一般量就行,一般量是多少呢?拿桂枝来说,就是三两了。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后,木防已汤中石膏的用量该是多少,那就看病情的轻重程度了。病重时,多用些石膏,病轻时,少用些石膏就行了,没必要再纠结仲景书中石膏是不是“如鸡子大,十二枚”了。那么,这个方中到底有没有大枣呢?这个我们也不必纠结了,有大枣的适应证就用,没它的适应证就不用。大枣的适应证是什么?大枣是个甜药,有补中焦、补血的作用,虚者可以用,这一点咱从桂枝汤等方用大枣十二枚、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可以看出。但大枣甘缓,可以缓解药力,你看十枣汤用大枣,就是避免甘遂、芫花、大戟太猛峻。木防已汤中该不该用大枣,那就看患者的体质情况了。
总之对仲景书,得通盘考虑,没有前后联贯思考,仅看一条是不够的,“他这个书也怪,你得熟。熟它就给你用,不熟不行”。另外,仲景书也仅仅是例子,跟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几何》一样,先在黑板上写个例题,通过这个例子讲一些道理,然后就出很多几何练习题,让我们根据这个道理去练习。我们学会仲景的例题之后,学活它,遇到什么病都可以“思过半矣”。那些“仲景书长于伤寒,轻于温病”的说话,真是死读书也!
我重申一下我的意思:王雪华说“石膏用那么大量肯定不对”,她用“肯定”一词,一点儿余地都不留。我认为,具体用量多少,应该根据病情,真病重的时候,就用大量,病轻的时候就用小量,而不要纠结于当时仲景到底用了多大量。至于原方中有没有大枣,也可以这样理解,不能瞎猜测原方中一定有大枣。
仲景用那么大量石膏,就利用它的寒性以促进水液分泌,进而达到稀释痰液的作用。痰液被稀释后,才可以被重新吸收进入血管,再经代谢变成尿排出体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木防已汤”与“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研究下一篇:桂苓丸与血府逐瘀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