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110|回复: 39

[其他] 学好伤寒论的定律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3-7-16 14: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摘自《百科名片》)
学习《伤寒论》,也是如此。要想学好《伤寒论》,就要花费一万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据说张仲景写《伤寒论》花了10年的时间。那我们用10年的时间来读《伤寒论》,一点也不为过。《伤寒论》是爱好中医者应该研读一生的宝典。我近七年来读《伤寒论》有7000个小时,前20年读《伤寒论》有2000个小时,合计有9000个小时,离专家的距离还差1000个小时。经方论坛的朋友,您离经方专家的距离还有多少小时呢?如果还不够,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学习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12.5 收起 理由
r109 + 10 优秀文章,支持!
zhiban + 15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读伤寒论与学习几何课
下一篇:诊记随笔24~~29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7-16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受教了,是一种鼓励,鞭策,也是一种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9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9
发表于 2013-7-16 15: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李国栋老师具体的读法
帮我们这些后学省些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3-7-16 15: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学习伤寒论就得这样,向您学习,大家一齐努力!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3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经方中医以疗效取胜!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16 16: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虽然离10000小时还差很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开始了,方向正确,就不怕目标离的远。
学好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66

积分

23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66
QQ
发表于 2013-7-16 17: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已经是大师了,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98

积分

96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3-7-16 1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不等于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16 19: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形式,内容更谈不上。伤寒杂病论一书,不反复看上百遍,不要说入了伤寒的门。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

积分

76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13-7-16 2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条文背下来,条文就时时在你的脑中转,不用计算时间了,也没法计算。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346

积分

66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46
发表于 2013-7-16 20: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217

积分

69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17
QQ
发表于 2013-7-16 2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万小时定律,赞一个
我还远未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2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全文背熟当然最好。可惜我学习的晚了,背不熟了。27岁以下年轻的朋友,还能背熟,没有错过这个好年龄的朋友,还是背熟为好。无论背书或读书,都要用心消化,多问几个为什么?否则背书多,思考少,学习的效果也不会一样。而且从20岁到30岁、40岁、50岁、60岁、乃至70岁、80岁,在每一个年龄段上,因为经历不同,经验不同,对经典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读法,有多种。如六经读法,脏腑经络读法,方证读法,体质读法,五运六气读法,三部六病读法等等。您也许还能读出新的方法来。无论那一种读法,都要与临证紧密联系。读书是为了使用,只要能具体指导临证,怎样读都可以。我是三部六病学派的,想了解三部六病学说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看看:http://www.sblb.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3-7-16 2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变导致质变。
但方法更重要。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取决于方法。
希望李老师再续写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7-16 23: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人生苦短。每部经典,都应读10000小时,怕是来不及呀。关键要看你想要什么。你想要,就一心一意地走进去,不要分心,不要贪多,不要啥都想要。

年轻时,你要泛读,拓宽视野,塑造自我,然后选择今后的方向。

进入中年,你已选定目标,正契而不舍地向上攀登,不要顾盼左右。

到了60岁,你已经大功告成,你应该放弃所学,使自己真正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3-7-16 2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读常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男男的妈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17 05: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7: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做到“常读常新”,那真是钻进去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规律。中医方证书籍浩如烟海,哪一部能有《伤寒论》的境界?《伤寒论》值得学方证者读百遍,值得一生研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2

积分

450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2
QQ
发表于 2013-7-17 07: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经典还是要下笨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发表于 2013-7-17 08: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遍——100遍——1000遍
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1万

积分

1431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385
发表于 2013-7-17 08: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循序渐进,终有所成!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guqiuz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88

积分

179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8
发表于 2013-7-17 1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您学习,我只精读了两三遍,每遍都花了2个月。惭愧。
请问李师,你看伤寒论除了宋本,有没有参考其它版本。现在版本太多了。
您经常引用的伤寒论中说理的条文在康平本中大部分被删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6: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宋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看其它版本。不过,有网友拿康平本和桂林古本中的条文与我讨论,想证明宋本的不对,却恰恰证明了宋本的正确。如康平本:“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小发汗。”转属阳明,怎么能小发汗呢?再如桂林古本:“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脉洪大,就不是白虎汤的脉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3-7-17 1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李哥说:脉洪大不是白虎汤证是对的。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1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10
发表于 2013-7-18 0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期待李国栋老师再为我们初学伤寒的人再续写一篇,该怎么读,达到事半功倍!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0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关注!我说三点:
第一,我认为17楼网友说的对,“学习经典还是要下笨功夫”。什么笨功夫呢?水滴穿石的功夫。日积月累,读的多了,就能找到窍门了。这个笨功夫是一定要下的。所谓“厚积而薄发”,积淀深厚了,就会一发不可收。这个笨功夫的锤炼,一靠兴趣,二靠毅力,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
第二,要边学边用,要尽可能多临证。离开临证,就学不到扎实的功夫。不是医生也能临证,我就是在治疗家人、亲戚、朋友的疾病中走过来的。我的第一个病人是我的女儿,第二个病人是我的母亲,第三个病人是我的太太。第一个病人是自己的亲人,诊断是很上心的,生怕弄错。我自己得病也是自己治,比如发烧,咳嗽,心悸、胃痛,牙疼,腰疼等等,从不找别人。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治疗有信心,有效果。没有这个前提,还是另找他人为好,以免延误病情。
第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11楼说了,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如六经读法,脏腑经络读法,方证读法,体质读法,五运六气读法,三部六病读法等等。还有其它读法。您可以感觉得到,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在2001年发现三部六病学说,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后来的学习也证明,这个学习方法适合我。
不是任一种方法,都适合所有的人。天下没有长相相同的人(双胞胎也有不同点),没有指纹相同的人,没有声音相同的人。不同的人写字的字形不一样,走路的姿态不一样,说话的表情不一样。所以,学习的方法或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适合自己就好。有时间有精力的,最好多种方法都学一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7-18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感谢大家关注!我说三点:
第一,我认为17楼网友说的对,“学习经典还是要下笨功夫”。什么笨功夫呢?水滴穿石的功夫。日积月累,读的多了,就能找到窍门了。这个笨功夫是一定要下的。所 .. (2013-07-18 06:27)
李老师说的真实在!

我也是这样做的, 我孩子和我爱人就是我的病人,是我临床的唯一机会. 一旦自己处理不了,我会用最快的速度网诊或面诊外地的中医老师. 这几年秋冬闭藏读书,春夏上网看帖子模拟临床.

我也参看各家学说,寻找适合自己思维的学习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21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21 13: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一定有他可以穿梭时空的价值。经典宜精读,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都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9

积分

39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Rank: 2

积分
129
发表于 2013-7-21 14: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麻黄是苦温还是辛温?本经上明确说麻黄是“苦温”,哪个更符合伤寒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6: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的性味还是以中国药典为准:辛、微苦,温。
中药的性味,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和味道认定的。苦能燥湿。麻黄从功效上不是以苦燥为特性,而是以辛散为特性。麻黄的味道也不是很苦。所以本经上的一些说法,不一定都对。比如本经说桂枝补中益气就不对。本经说紫草补中益气也不对。本经说干漆补中、地肤子补中、苦参补中、牛黄补中等等,都不对。但是说紫草、干漆、地肤子、茜草、苦参、牛黄补中,这个倒也不怕,因为鲜有中医用这些药来补中。可是说桂枝补中,影响就太大了。很多人根据本草说桂枝补中,加上伤寒论小建中汤中有桂枝,于是建中和补中就混同了。小建中汤是以胶饴建中,而不是桂枝,大建中汤有胶饴而没有桂枝。桂枝不补中,伤寒论没有一首方剂用桂枝补中。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也没有用桂枝补中。
本经说麻黄苦温,说苦不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7-22 0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伤寒论的学习其实包含两部书,因而叫伤寒杂病论。
认识与定位不同,学习态度也必然不同。
自11年底重拾伤寒论后,走的就是一字一义。经一整年实践下来,以每天6小时的工作量,发现啃一遍 .. (2013-07-21 13:57) 
初中学历史那会儿,都叫伤寒杂病论。

呵呵,条文医,老今,你真的下功夫了!

我在各家学说转帖有医医金针的最新发言稿,你去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22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22 09: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从您的文章看,您对伤寒论理解还是比较深的,我可否问个问题,若白虎汤病机和理中汤病机同时存在,先用白虎汤还是先用理中汤,或两者合方?若四逆汤病机和大柴胡汤病机同时存在又当如何用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与太阴合证,原则上可以清少阳和温太阴并施,也就是白虎汤和理中汤合用,如麻黄升麻汤法。少阴与少阳合证,也可以温少阴与清少阳合方,如乌梅丸法。治疗原则是,虚甚者当先补虚,实甚者当先泻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7-22 23: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确实是最好的版本,林忆,高保衡功不可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22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7-23 11: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少阳与太阴合证,原则上可以清少阳和温太阴并施,也就是白虎汤和理中汤合用,如麻黄升麻汤法。少阴与少阳合证,也可以温少阴与清少阳合方,如乌梅丸法。治疗原则是,虚甚者当先补虚,实 .. (2013-07-22 17:20) 
谢谢李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8 0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到李师文,看法有不同。
凡真正研究伤寒的很少有低于一万小时的,特别是学院伤寒教授,不能说不努力。但是为何有千家伤寒注解?
我跟李师学习后,最重要的是李师的逻辑分析、排除法等等。就像阳明证不可发汗,洪大脉不是白虎汤证,因为白虎汤不可能有大脉。
但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符合临床,符合逻辑,比如少阴病脉沉,脉沉主里,那就少阴不可能主表,这是逻辑。
将科学思维引入中医研究,才会纠正中医界唯心主义的学风。
呵呵,李师,我可不同意学习一万个小时能成才,我看到的资料是两万小时。方法不对,没有李师指导,我化十万小时都不会成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无足赤。法无完法。书法家没有字体完全相同的。歌唱家没有音色完全相同的。同样,中医学家没有辨病方法完全相同的。百家伤寒,千家伤寒,是从不同角度或用不同方法读伤寒,一家有一家的特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步。
写字有规律性。唱歌有规律性。治病有规律性。任何事物都有规律性。一万个小时也是规律性。发现事物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就能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6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7-30 1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咱算初入门的学徒,就是笨方法开始:每天背诵5天原文,结合郝万山教授的讲稿和视频,慢慢研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930

积分

1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30
发表于 2019-9-17 1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师说得对,发现规律,顺势而为,必会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2

积分

16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21-11-9 22: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学习了,我一直在寻找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今天看到老师此文受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7:48 , Processed in 0.43508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