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62|回复: 9

活用《伤寒论》的“汗法”(医案三则)

[复制链接]

69

主题

0

积分

2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2 17: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尝读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伤寒论》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姑不论吴氏舍太阳而另立太阴之谬。就表证初起而言必有恶寒。大论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而今银翘散主“但热不恶寒而渴。”此证是否邪在于表,犹觉疑问。经曰:“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观银翘散方中,解表之药仅薄荷、荆芥,发汗之力甚微,在表之邪何能一汗而解?故此临床上发热恶寒者此方投之,效必不显。若确如吴氏所说:“不恶寒”,解表药又投之何益?

    服大青龙汤“一服汗者,停后服”;桂枝汤啜粥温覆;麻黄汤温覆不啜粥;大青龙汤、越婢汤不啜粥不温覆;少阳不可发汗。其实临床上切莫刻舟求剑,试看黄仕沛老师的以下三个医案:
一、大 青 龙 汤 餘 话
     友人丁某之子,在外地工作,每有咳嗽、发热或腹泻等小恙,便来电索方,辄癒。2013年1月11日下午三点又来短信云,昨晚洗澡,水温太低,今早开始发热38℃,恶寒。即服“幸福伤风素”,至刻下已服两次,发热仍未退,量体温38.6℃。没有咳嗽、流涕,也没有喉咙痛,惟全身肌肉酸痛,腰及尾骶骨疼痛,口稍干,即处以大青龙汤原方。处方:
    麻黄二十克(先煎)  桂枝二十克  北杏十五克  甘草二十克
    大枣十二克  石膏六十克(布包煎) 生姜十五克
一剂。嘱热饮,盖被取汗,三小时后复渣再服一次。
  晚上21:51,来短信:因下午家里无人为其配药,故十分钟前才服药,现正盖被,但未见汗出。仍是38.7℃,可否再服“幸福伤风素”?
    答曰:无须再加药,如汗不出,两小时后服第二次药。
22:56,再来短信:出汗了,已半小时,体温仍是38.6℃。
    答曰:把第二次药服了。隨之饮一杯热开水或食一碗热粥,让其继续出汗。
    次晨9:55,来短信云,昨晚服完第二次药后,继续汗出,今早醒来,发热已退,精神好多了,想吃东西。
  按:患者每常发热来电索方,或以葛根汤或以小柴胡汤,均一药而癒。不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隨证治之”。此次大青龙汤亦如是,本毋庸多费笔墨。然世人视辛温解表如虎狼,大青龙汤更如鸠鸩,由是录之以揭蔽振聋也。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千古不易之理。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其证均不出“恶寒”两字,治法均不出一个“汗”字。各方自有其适应之证,隨证选用,自可一药而癒。关键在乎掌握“汗”之程度。
后世吴鞠通之“桑菊”、“银翘”往往不能一剂知,两剂已者,盖其“汗”之不力故也。其实吴氏制桑菊饮,只称其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亦只称之为辛凉平剂。吴氏于银翘散条下已自注:“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重药轻之故。”奈何世人视若无睹,以二方担重任,通治“温病”,故其效平平。至有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发出“银翘散陋方也”之慨。先师广州市名老中医陈群益仿世医刘之永“芦紫汤”,创“黄芩紫草汤”,吾承之制“加减黄芩紫草汤”。方中青蒿、香薷并用,治流感髙热,“热”像明显者,亦一药而热退,屡应屡验,仍然是在“汗”字下功夫。
    大论第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39条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汗出恶风”自是桂枝汤证,少阴证者自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发热无汗便是麻黄汤类方证。“不汗出而烦躁者”便可用大青龙,原不拘于脉浮紧、脉浮缓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之重剂,六两麻黄,重麻黄汤之一倍,一服量折合约今31克有余,此例仅用20克并不为过。故仍仿桂枝汤将息法,温覆取汗。患者温覆半小时方见汗出,故又嘱其“后服小促其间”并饮热开水,务求汗出而解,除寇务尽,不拘于方后云者也。                 
二、身痒体疼一身悉肿案
患者胡某,女,本院财务,2013年春节前(2月6日晚),臀部突然出红疹一片,次晨回院,口服抗过敏药,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但疹点越来越多,遍及两侧大腿,后加点滴地塞米松,連用药三天,皮疹续出不减。除夕(2月9日),加服中药淸热解毒、通下之剂二天,大便泻下一次,然症状不减。遂于11日年初二下午来诊,见全身躯干及四肢皮肤密布细碎红疹,疹色红活,面目微肿,双手指微胀,屈伸不易,恶风无汗,舌苔薄白。处以麻桂各半汤加石膏。处方:
麻黄十五克(先煎) 桂枝十二克  北杏十五克  赤芍三十克
大枣十二克  甘草十五克  石膏六十克(布包煎)
复渣再煎,日服两次,服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
    年初三晨(2月12日)来电云:昨晚发热39.5℃,今晨发热仍未退,恶寒明显,通身骨节烦疼痛,面目浮肿。昨日煎药忘了放生姜,服药无温覆取汗。嘱加麻黄、桂枝各五克,生姜一块。务必温覆取汗。
    晚上八点来电云,已按法服药两次,每次服药后通身微汗出,发热渐退。皮疹仅剩下肢少许,无瘙痒。惟全身骨节痛楚,屈伸不利,下床要人搀扶,面目浮肿更甚,咽喉干口渴,小便不利。自己疑是肾病,故又来电咨询。因节日检验不便,只好嘱其将药渣第三次再煎,如前法再服一次,明天视情况再作打算。
13日年初四,清晨致电患者,昨晚已无发热,咽仍干欲饮水,面目浮肿减少,双手臂红疹又似有些许,仍通身骨节疼痛,处以越婢加术汤。处方:
麻黄二十四克(先煎)  生姜十五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十五克
石膏九十克(布包煎)  白术三十克
煎服如前法。
    晚上八点致电知悉,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服药各一次。汗出颇畅,小便如常,现已骨节疼痛全无,面目浮肿已消,惟手指仍微胀,己下床行走如初矣。惟手指仍微胀,口干渴。嘱多饮水,调以稀粥。
    按:桂麻各半汤是仲景治:“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我临床常加入石膏,芍药用赤芍,以治风疹有表者,疗效满意。本例先曾用他药不愈,且病有发展之势,病家煎桂麻各半汤忘了放生姜,服药未按医嘱温覆取汗,至有汗出不彻,阳气怫郁于表,故由恶风无汗而后发热,更増骨节疼痛,面目浮肿,疹色更赤。次日本应更方,但适逢节日,配药不易,只好原方增麻、桂之量,叮嘱加姜,温覆。
第三日再用越婢加术汤。越婢汤为治水气之剂:“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实即首诊方去桂、杏、芍,重用麻黄。原方用麻黄六两,是大青龙汤之量,不用桂枝是恐桂枝之热。麻黄之发汗与否并非取决于与桂枝之合用。本例初用十五克未温覆,故仍未能得汗。后用二十四克,啜热稀粥,温覆,故病从汗而解。
大青龙汤方后云:“得汗止后服”,未必尽然,总以病退为度。桂麻各半汤原为麻、桂汤之半,求其“得小汗出”,又未必尽然,亦总以病退为度,故次日麻、桂再增五克。仲景将息法:桂枝汤啜粥温覆;麻黄汤温覆不啜粥;大青龙汤、越婢汤不啜粥不温覆。其实麻、桂之取汗,仍然有赖啜热粥温覆之助,亦总视病情而定也。
三、口疮发热寒战案
罗某,女,25岁,省医院ICU麦医生夫人。2013年2月19日来诊。广州天气暖和,气温22℃,但见其穿着羽绒大衣,自诉畏寒,缘发热已经四天,胸闷,无头痛骨疼,伴舌面溃疡,饮水食粥也觉疼痛。曾服西药未效,故欲中西医并进。察其舌面舌尖溃烂成片。口渴,唇红,脉弦数。遂处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处方:
    柴胡四十五克  黄芩二十克  黄连十克  党参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  大枣十二克  甘草三十克
石膏六十克(布包煎)
嘱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碗,盖被取汗。复渣再煎,服二次。问:“可否继续服用西药?”答曰:“毋须矣。”
晚九点十分,麦医生来电谓:“已经服药两次,口腔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发热38.8℃。寒战。”问:“有否汗出?有否啜热稀粥?”答曰:“未有汗出,因口腔溃疡,不能热食。”嘱其立即再煎一剂。尽量热服,放暖水袋于被窝中,务求取汗。并告知病在少阳阳明,“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退热当在下半夜。翌日晨早来电谓:“昨晚午夜一时许汗出,渐渐热退。今晨已无热,仍熟睡未醒。”嘱今天再煎一剂,务淸尽其余邪。
下午四时半来电谓:“今天没有再发热,恶寒已罢,精神好,未有大便。”嘱明天按原方去柴胡,加大黄十克。
按:大论第101条曰:“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第149条亦有同样论述。但注家多认为小柴胡汤非发汗之剂,愚总觉少阳“半在里半在外”(148条),在外宜以汗解之。故仍应是发汗之剂。将息之法仍仿桂枝汤。所谓“少阳不可发汗”又当活看。
记此案时,适一加拿大张姓中医,好经方。回穂过春节,其父患肾衰,在广州巿第一人民医院透析治疗。20日傍晚突然寒战髙热,怀疑透析管感染。张生曾阅《经方亦步亦趋录》,故托友人联系我。电云恶寒发热,是否病属太阳未敢罔断,恳余即往定夺。遂搁笔,至医院诊视病人。髙热未退,神淸,虽厚被仍觉冷,面稍赤,无汗,口苦口干,无咽痛,也无头痛骨痛,左手为透析用瘘口,右脉脉弦数。遂处小柴胡汤加石膏、连翘,柴胡50g。张生问:“无汗何以不用麻黄汤?”余曰:“麻黄汤证当有骨节疼痛。大青龙汤证更有烦躁。今患者口干苦而无骨痛,故宜小柴胡汤。”
   (张医生次晨来电,诉患者午夜服药后汗出,恶寒罢,热渐退。)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方币 +38 收起 理由
传说 + 15 优秀文章,支持!
李小荣 + 23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经方治疗心脏病
下一篇:孔少华:伤寒与温病辨

15

主题

1664

积分

355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4
发表于 2013-2-22 18: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口疮发热寒战案
罗某,女,25岁,省医院ICU麦医生夫人。2013年2月19日来诊。广州天气暖和,气温22℃,但见其穿着羽绒大衣,自诉畏寒,缘发热已经四天,胸闷,无头痛骨疼,伴舌面溃疡,饮水食粥也觉疼痛。曾服西药未效,故欲中西医并进。察其舌面舌尖溃烂成片。口渴,唇红,脉弦数。遂处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可以看懂,此处小柴胡证只有一处脉弦,能否详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0

积分

2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弦胸闷便可用小柴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5338

积分

688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338
QQ
发表于 2013-2-22 1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zlxczxh 的帖子

zlxczxh:三、口疮发热寒战案
罗某,女,25岁,省医院ICU麦医生夫人。2013年2月19日来诊。广州天气暖和,气温22℃,但见其穿着羽绒大衣,自诉畏寒,缘发热已经四天,胸闷,无头痛骨疼,伴舌面溃疡,饮 .. (2013-02-22 18:15) 
小柴胡汤的主治之一“胸胁胀痛”是其适应证。
面壁十年图破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24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2 2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吹 老师你好: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请问你在那个医院上班,怎么联系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2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3 08: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不出汗而邪气退的,下面是吾女儿一次外感的案例,没有发热,但恶寒明显。案例如下:
女儿,宝应县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7岁。2012年12月4日
今日中午12点钟女儿回家,诉上午三节课起开始头痛,头痛部位在右眉棱骨,有针刺样和酸疼为主,中午刚回家即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有恶寒,无汗,无发热,精神萎靡,右寸关脉浮紧。仔细忖之,女儿平时感冒多鼻塞,流清涕,有时会咽喉肿痛,发热,今日之病状非一般感冒可比,特别是头痛之部位,一般感冒头痛之部位多在满头痛,或者太阳穴处,或者颈项处。考虑眉棱骨属于“阳明经”的循行部位,再结合“恶寒,呕吐,脉浮紧”,拟“阳明经表证”,女儿惧针,阳明经感受风寒,生姜大枣汤,因呕吐较重,故重用生姜,二十分钟后头痛稍减轻,下午第三节课,头痛完全缓解。
按:
1、本证有“恶寒,脉浮紧”,应属表证无疑。所谓“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
2、是太阳表证吗?“眉棱骨痛“显然与“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头痛位置不同。
3、郝万山:六经皆有表证
4、既是表证,治疗也当以“辛温散寒”为治。
5、女儿初得病,家中又无其他药物可用,情急之下,用姜枣饮与之,符合辛温解表之法,只是女儿并未出现“汗出“,而头痛呕吐恶寒诸证悉除,可见用药对证,无论出汗与否,都可以达到药到病除之效果。
6、换一种思路,不论或者说不管是太阳表证还是阳明表证,只要是临床出现“脉浮紧,恶寒“,就以表证论治,就用”辛温解表“之法。
7、女儿戏称“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其实女儿以往感冒多迁延几日,不治疗难以缓解。
8、《伤寒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少阴病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沐,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9、针对阳明经表证的有关经文表述:《伤寒论》厥阴病篇厥阴寒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干呕,吐涎沐,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根据《伤寒论》,后人把厥阴寒证分为厥阴经寒证和厥阴脏寒证,是否可以说“阳明寒证“可以分为”阳明经寒证“和”阳明中寒证“呢?关于”阳明中寒“,《伤寒论》阳明病篇有关条文有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43”食谷则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却不能找出“阳明经寒证“的相关条文。《伤寒例》“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针经》“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似乎又说明有阳明经热证。又根据女儿的临床表现,似乎又有“阳明病伤寒“,或者也可称为阳明经表证。
10、头痛、额前、眉棱、眼眶胀甚,脉长,恶热;葛根汤证;阳明。见于郑钦安医学三书《医法圆通》卷之一头痛篇。
11、《医宗金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指出阳明经表证,但郝万山说这种症候时间短暂,由于阳明多气多血,很容易化燥入里。
12、《伤寒论》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据此条文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姜枣饮是浓缩的“葛根加半夏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684

积分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

Rank: 1

积分
684
QQ
发表于 2013-2-23 1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案!柴胡汤证发热常有无汗者,以前也走过曾误用麻黄类方的弯路
吹尽狂沙始到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13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3 1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胡定年1 的帖子

胡定年1:也有不出汗而邪气退的,下面是吾女儿一次外感的案例,没有发热,但恶寒明显。案例如下:
女儿,宝应县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7岁。2012年12月4日
今日中午12点钟女儿回家,诉上午三节课起开始 .. (2013-02-23 08:42) 
请教5楼:仲景开章明义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怎样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2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5 1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据此条文,古人提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小女当属“伤寒”无疑,只是“头痛”部位和“太阳伤寒”有别,医圣仲景虽然未提出其他类型的“伤寒”,但是根据“伤寒”旨意,可否理解为《伤寒论》是论述“人体各个系统伤于寒邪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的,既然有“太阳伤寒”,是不是就会有“少阳伤寒”呢?“阳明伤寒”呢?“太阴伤寒”呢?“少阴伤寒”呢?“厥阴伤寒”呢?据《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会出现恶寒,其实其他各经病都会出现恶寒,但各经恶寒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三阳病多伴发热,临床也不一定发热,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是肯定要发热的,但各有区别,太阳病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少阳病寒热往来、阳明病发热不恶寒(阳明实热证而言),三阴病多不发热,太阴病仅仅出现手足心温热。至于如何理解《伤寒论》第7条,以上的理解楼上可否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8

积分

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68
发表于 2013-7-16 1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应用汗法很有启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5:36 , Processed in 0.0881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