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93|回复: 20

[原创] 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复制链接]

27

主题

467

积分

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7
发表于 2013-1-18 18: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创]中医理论并非源于《周易》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其起源实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稽考,有文字可考者,始于殷商,其时甲骨卜辞中已有疾病记载,但尚无理论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士人著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故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三教九流,杂说纷纭,其中尤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盛行,当时的医家也深受影响,逐渐将这些哲学理论引入医学,用以解说医理,例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的事。至秦汉时,医家将其着于竹帛,就形成了中医理论,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近十多年来,许多所谓的中医教授、专家为了沽名钓誉,极力鼓吹“医源于易”的谬论,盲目夸大周易中医理论的影响,歪曲了中医理论的本源,一时间牵强附会之说,捕风捉影之论甚嚣尘上,使中医变成了玄学。如今竟有人打出“医易”治病的幌子,用占卦为人诊治疾病,还在广播电视上介绍这方面的所谓经验,这种复古倒退的行为对中医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隋唐以前之医家,其著作基本不谈易,考查《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等隋唐以前医书,没有一本书提到《周易》或引用《周易》之语。隋唐以后,某些医家始援易入医,自隋唐至宋的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也只有一些零散的医易言论,如巢元芳用《周易》八卦配合方位来表示邪气的阴阳刚柔,仅此而已。孙思邈并未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话,只是在《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在这里孙氏提的是《周易》六壬,将周易是视为卜筮之书,不与医学著作相提并论,而与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列在一起,其用意非常明确。而且在两《千金方》中再也没有看到易医关系的论述。王冰注《素问》引《易》原文以释医也只有20处。到明代张景岳则提出“医易同源”的学说,他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他说的医、《易》同源,是同在阴阳变化而已。其后有有人将“医易同源”附会为“医源于易”。所谓“医源于易”,的“易”是指《周易》。纵观中医发展史,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现今所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卜筮(卜卦)之书,大约成于西周末或东周初,用于占筮,周人以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推断人事吉凶。《易传》乃解经之文,有一定的哲学原理。其哲理基于《易经》之卦象衍绎而成。《易经》主要由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可以说与医学毫无关系,而《易传》则有谈到阴阳、精气等哲学范畴,因此,提倡“医源于易”者则认为中医古籍《素问》《灵枢》中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它成书的《周易》。其实这种论调从表面上似乎很正确,无懈可击,所以迷惑很多人,但认真去考查,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鼓吹“医源于易”者所犯的错误在于将《易经》和《易传》的成书时间混为一谈,前提一错,其后所得的结论全错。因此,“医源于易”是一种误导,也是对中医理论本源的歪曲。要证明“医源于易”的错误,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易传》的成书年代:《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些文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分别写成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是当时研究易经的人用当时的哲学原理来阐发和解释《易经》的文章,叫做“注”或“传”,这类文章很多,这类“传”都是单独流行的,并未成集,也不附于《易经》之中。到了西汉初期,汉儒将与儒家学术有关的解《易经》之“传”文选出7种10篇附于《易经》而称为《易传》,犹如“经”之“羽翼”故又称《十翼》。所以西汉前所称之《周易》或《易》,特指《易经》。自汉儒将解经之《十翼》合入六十四卦经文后,则“经”“传”并行,因而西汉以后所称之《周易》或《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灵枢》《素问》的成书年代:《灵枢》《素问》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此二书约成于东汉中后期,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内经》,其中的某些篇章可能取自《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七部医经,而七部医经之文又源于先秦。因此,《灵枢》《素问》是东汉以前中医理论集大成之书。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先秦时已经形成。

三、精气、阴阳学说出现的年代。

  从文献记载来看,“精气”首见于《管子》一书,《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水地》等篇,以精气为中心,构成统一而独立的精气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精气的著作。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末年,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春秋时,阴阳学说已被用于各个领域,在《左传》和《国语》中有很多事例。《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管子》等书都有阴阳内容。这就说明,在《易传》产生前,精气、阴阳学说已形成。

我们清楚以上三个问题后,就可以分析“医源于易”的错误了。首先,《易经》中是没有阴阳思想的,到战国末期及西汉初期,易学家利用当时的阴阳学说来解释《易经》筮法中的变化法则,从而将阴阳思想附会于《易经》中。而中医引用阴阳较《易传》为先,例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在医和和扁鹊熟练地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易传》还没有写成呢。其次,再从《灵枢》《素问》内容来看,精气、阴阳、五行之说贯串始终,其精气学说源于《管子》、阴阳之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哲学,五行之说则源于《尚书》《管子》等书,而《易传》不载五行之说。此外,《灵枢》《素问》所论有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针具及刺法等,更与《易传》无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医源于易”的观点是错误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得分 25 收起 理由
黄煌 + 30 言之有理!
zhiban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2013年五运六气
下一篇:中医之道小议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发表于 2013-1-18 2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工具
科学方法
知识加工
统一谓之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3-1-18 2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易之间,或许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说“《易经》中是没有阴阳思想的”,就太离谱了吧,阴阳二爻,不论是否以阴阳命名,它都是在表示阴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1-18 22: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易同源,应该是在他们的思维上,即都建立在象的思维上。比如说,周易爻辞是解说爻的一种象,伤寒是六经的一种象。爻可以对应很多象,六经也可以对应很多象,伤寒只是六经对应很多象的一种。因此六经可以主万病。愚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

积分

76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13-1-18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墓里要是能够挖出先秦的医书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665

积分

881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5
发表于 2013-1-19 0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陵和乾陵里应当有古医籍,现在还不能大开挖,但国家是否可以“潜入”?就象潜水,隔绝氧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作到。或者象对金字塔的探查一样,开极小一个孔,派微型机器人进去。如果能找到一些古医籍,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大家就不用再争来议去的了,或者可以找到《伊尹汤液经》、《伤寒论》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0

积分

39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3-1-19 04: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陵《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3-1-19 06: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9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9 0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应在周易之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9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9 07: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爻应在内经三阴三阳的基础上演绎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3713

积分

19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713
发表于 2013-1-19 12: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跟周易的关系是不大。不过,楼主的论述有问题。很多基本问题没搞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7

积分

3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7
QQ
发表于 2013-1-19 1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方法论的问题,易学理论在中医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是几千年传承的结果,不是一两个人能够牵强附会的,与其说医易同源,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
衣带渐宽终不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9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9
发表于 2013-1-19 1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还是算命佬拿去用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

积分

76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13-1-19 19: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云闲山人 的帖子

云闲山人:        秦始皇陵和乾陵里应当有古医籍,现在还不能大开挖,但国家是否可以“潜入”?就象潜水,隔绝氧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作到。或者象对金字塔的探查一样 .. (2013-01-19 00:36) 
不可能找到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时才写出来的。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能够找到伊尹汤液经就不错了。
伤寒论作者姓名:张仲景
生日:约公元150~154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50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50
发表于 2013-1-19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混乱的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13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20 1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同楼主基本观点,中医理论非源于"易"。甚至内经七大遺篇都是王冰注素问时才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665

积分

881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5
发表于 2013-1-21 0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yyurwo 的帖子

yyurwo:

不可能找到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时才写出来的。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能够找到伊尹汤液经就不错了。
伤寒论作者姓名:张仲景
生日:约公元150~154年
.......
“秦始皇陵和乾陵”,在下愚钝,乾陵建于公元684年,历23年完工,是少有的二帝合葬陵。这两陵是中国已知的皇陵中少有的没被盗掘的的特大陵。秦始皇焚书坑儒却特别要求不焚医书,而且求仙药期不死,未必没有《伊尹汤液经》;武则天文才甚高是爱书之人,也爱医,唐高宗是个病秧子,唐皇家图书馆中可能匿有珍本《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665

积分

881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5
发表于 2013-1-21 09: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eenuxn 的帖子

leenuxn:秦始皇陵《伤寒论》? (2013-01-19 04:13) 
“秦始皇陵和乾陵”,乾陵始建于公元684年。孙思邈(581-682)晚年才见到《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5

积分

4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05
QQ
发表于 2013-2-5 17: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不是来源于周易,但离不开河洛文化,即殷文化。不理解河洛,要破解伤寒论,如隔靴挠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467

积分

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0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tianhezhong 的帖子

tianhezhong:中医不是来源于周易,但离不开河洛文化,即殷文化。不理解河洛,要破解伤寒论,如隔靴挠痒。 (2013-02-05 17:43) 
不知先生说的"河洛文化"是指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5

积分

4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05
QQ
发表于 2013-2-8 2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图、洛书、及干支系统。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5:47 , Processed in 0.36632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