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14|回复: 12

厥热胜复话厥阴(转发)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26 2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铁杆中医网的益民老人,是当代少有的伤寒大家,他发的每一篇帖子我认为都值得认真学习,希望经方论坛的朋友读后能有所启迪。
先生姓马,湖南邵阳人。其兄马有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http://www.tgzyw.com/read.php?tid=44598&fpage=2
伤寒论》厥阴篇比较复杂。如陆渊雷根据《金匮玉函经》将厥阴篇的五十一条另例为“辨厥,热,利,呕,哕形证”,认为是“杂凑成篇”,认为“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得出结论是“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
实际上,厥,热,利,呕,哕这五大形证很少单独出现。严重者,有厥热胜复与呕吐,下利集中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而且厥阴主风化,风胜则动,诸形证多兼风动的证候。病机本质是阳气衰微,误投凉剂必亡命。故在拙作“五运六气与《伤寒论》”里,有我的一段话提醒大家深思:“如少阴病垂危之际,回阳救逆及时,转入厥阴,尚有生存希望。故少阴病或死或转入厥阴,如枢纽之开阖,故为“枢”。病转厥阴,为病重而正邪相持阶段,故为生死挣扎的人鬼关头。当缓缓扶持阳气为要着。如治不如法,阖门紧闭,病气复返少阴,少阴肾气为先天生化之本,则生之门也即死之户也。故厥阴病排在最后,但病情比少阴尚轻。所谓“阖”者,门槛也,能迈出此门槛,则为生路,迈不过此门槛,则为死路。
对于这段话,如果没有一定的临证经验,是很难理解透彻。兹举本人医案一则,虽然用的不是经方,其理则一也。

张×,7月龄女婴,1999年12月16日初诊。
患儿因近日喂养不当,误食发霉米粉粥,以致暴吐暴泻,发热抽搐。经市中心医院抢救两昼夜,作中毒性痢疾治疗,消炎抗痉厥,终致风熄热退而神志昏迷不醒,滴尿不出,断为心肾功能衰竭,弃而不治。家人抱回,待毙而已。其伯父不忍坐视,邀余往视。
视之气息奄奄,目合口张,舌卷,面色浮而青黄,手心冷沁。喜其脉虽浮大,尚不散乱。仓卒之际,急以卫生纸搓成纸捻,侵香油焠爆百会,人中,少商,脐周,双足三里及涌泉等穴,即时甦醒,阳回吮乳,而目瞪不瞬,双手大幅度缓慢抽搐,指掌紧扣握拳。处方参附龙牡汤,回阳护阴:
党参12克    牡蛎15克    龙骨15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附片3克    麦冬3克    五味子2克
17日复诊。手足抽搐缓慢,两手握拳,两目疑视。昨夜半大便一次,色黑。正疑虑多日未得小便,准备炒盐米热熨腹部,忽然小便通畅而出,尿布湿透。此少阴病危得以挽救,转入厥阴,为慢脾风证。拟刚柔相济,扶脾肾阳气以抑制肝木风动,予谢映卢大回生汤:
黄芪12克    白参6克    附片3克    白术6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2克  干姜2克    肉桂2克
枣仁6克    枸杞10克  公丁香1克  白寇1克
钩藤6克    羚羊角0.75克  远志2克
19日复诊。上方两剂。服药其间,撤去羚羊角(磨水兑),则时时呻吟,啼哭,手足转温。复入羚羊角水,则呻吟更甚,手心又转凉。乃阳气游移,非重用温补不可:
黄芪15克    红参10克    附片5克    肉桂5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全虫1克    白寇5粒
公丁香9枚  干姜3克    钩藤6克    枸杞10克
枣仁6克

21日复诊。上方两剂,体温增至38℃,二便通畅,吮乳可,表情较前活泼,仍两手握拳,大拇指曲屈不伸。上方继进,两剂。令每剂浓煎两次,混合,每隔一小时喂一次,一次三大匙。
23日复诊。体温续增至38.5℃,神烦不安,但握拳缓解一些。考虑阳复太过,以为肾主脑髓,风动伤脑,神精不恢复,元阳不潜藏。故温补脾肾,引阳归宅,以庄在田《福幼篇》理中地黄汤加减:
熟地6克    淮山10克    山茱萸10克    党参12克
黄芪12克  焦术6克    干姜2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蜈蚣1条    肉桂2克      茯苓10克
大枣2枚
24日复诊。阴药加多,阳药减少,热虽稍退,但发生舌卷,惊恐不安,口唇时时张大,僵硬不合,吮乳困难,大便复溏,手足厥冷,两拳紧握。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脾肾虚寒甚,面色灰黄,此厥阴病的厥热胜复已显。经云:“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再考察庄氏理中地黄汤,虽也能治慢惊风,但不合此儿脾肾阳气双败之病情,没有附子、公丁香等扶阳暖土,是有此变证。急需大剂回阳救生,复起用19日方,大回生汤加赤石脂10克。令日夜两剂,每剂浓煎一次,再纱布包药渣榨汁尽出,混合,不拘时候,频频喂服。
27日复诊。上方续服,至今下午,患儿的父亲和伯父一同来诊所,说是患儿整上午抽筋较剧烈,现在颈项强向一边。急以全虫2克,蜈蚣2克研末,分为四包,携药往诊。至其居所,患儿已经神志安静,颈项柔和,不抽搐,手足温和,大便已鞕,原来握拳紧扣之状已经完全放松,舌不卷,眼有神。询得今上午浑身汗出津津,粪尿皆有药气,说是挟有青霉素的气味。但听得口齿“得得”声,遂以开水调止痉散一包喂下。仍以大回生汤原方,改为一日一夜喂服一剂,嘱止痉散8小时喂一包,四包喂完为止。
自此诊之后,热退神安,厥热胜复等病情消失,渐入坦途,转入少阳之阳和敷布,生机勃然。守方服用三个月,得以康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zhiban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五运六气与方证对应
下一篇:湿化为病说太阴(转发)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对《伤寒论》的厥阴篇的病机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兹依据气化学说的标本中见理论,对本主题作出续编---千古疑案话厥阴。
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也即互为中见之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标与标之间的转化,有本与本之间的转化,皆属中气之间的转化,也有不从中气转化,而是从厥阴本身的或标或本之化者。各种变化的病机不同,需要仔细辨证论治。
一、厥证的机理及主要证候
“厥”,极也。寒极则阴盛阳衰,阳衰不与阴气相顺接,即阳气不能温煦而手足逆冷,为寒厥。热极则阳盛阴衰,阴衰不与阳气相顺接,即阳气壅滞不能布达而手足逆冷,为热厥。所以说: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除了寒厥与热厥之外,还有上热下寒之厥,血虚寒凝之厥,以及厥阴动风神昏之厥,所以厥证是厥阴病的主要证候。
二、厥阴从少阳标化,厥热胜复之证
厥阴从少阳标志转化。厥阴病的热气渐多,寒气渐少,由厥阴转化为少阳,由手足逆冷转化为手足温暖,为疾病向愈的吉兆。反之厥阴病的寒气渐多,热气渐少,由少阳复返为厥阴,由手足温暖复返为手足逆冷,为病进的凶兆。此为寒厥的两种转归。
寒厥手足逆冷的同时,多伴有下利,包括下利清谷和寒性痢疾,甚则有手足抽搐动风的证候。如上例的慢脾风即是。在厥阴篇里,虽然找不到下利而动风的条文,但在霍乱篇里有两条。其中讲的“四肢拘急”就是动风抽搐的明证。
此病证多由太阴、少阴病传来。当少阴病垂危,经抢救及时,出现厥热胜复相持的时候,即为厥阴病的寒厥进退阶段。如: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五日为一候,手足逆冷最多不能超过五日,超过了病性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发展尽极而亡阳。所以在出现厥热胜复时,始终以回阳救逆为基本大法。寒多热少时要回阳救逆,热多寒少时也要回阳救逆。此“热多”只是相对“寒少”而言的,并非真实热多。如果热多了,误认为实热而用清凉药,就会复返为寒多热少,甚至亡阳死亡。所以,寒厥以四逆汤救治为基本大法。
那么热多寒少的寒厥证候又是怎样的呢?如: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341)。
寒厥与下利的密切关系。手足不逆冷,则下利止;手足逆冷,则下利不止。如果热复太过,四日至七日而手足温,利仍不止,必便脓血即赤痢,那就要考虑是否辨证错了。如果本来属于白头翁汤证的热厥,误用热药则错。
但赤痢也有属寒厥者,得热药则赤痢也止。所以见到属寒厥的赤痢,不可用白头翁汤,否则有亡阳之变。仍当以通脉四逆汤加芍药治之。寒厥而见到咽痛者,也有去芍药加桔梗之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厥阴从少阳本化,热厥之证
(一)热厥轻证:
厥阴本气温,少阳本气火,可以引起热厥。热厥不兼动风,仅见“热少厥微,指头寒”,即指头寒而手掌、肘臂不寒,小便赤,烦躁,为热厥轻证。治疗及时正确,小便清利,烦躁去,欲饮食,其病当愈。若治不如法,不但不欲饮食,而且既烦躁又呕吐,既小便赤又大便下脓血,则为热厥加重,可考虑用白头翁汤治之。
(二)热厥重证:
傷寒,脈滑而手足厥冷者,平脉辨证,知裏有大熱,用白虎湯治疗。
傷寒热厥,逐渐发展而来,在手足厥冷之前必定发热,所谓“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与热的程度成正比,“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若发展至阳明腑实而手足厥冷,就须急下存津,若再误发汗,必口傷爛赤。
总而言之,寒厥内外皆寒;热厥为阳郁于内,不能外达,为内真热外假寒。二者的证治是不同的。
四、厥阴从本化,上热下寒之证
厥阴本温标阴。春温来自冬寒,春天里也有寒潮发生,所谓“春寒料梢”是也。故厥阴从本化也有寒气介入,就有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有乌梅丸证,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參汤证,有麻黄升麻汤证。
(一)乌梅丸证: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1、乌梅丸本义及运用:
乌梅丸主治蚘厥病。其病因是有蚘(蛔)虫扰动。病性是上热下寒,病位在肝胆。上热的表现是心烦吐蚘,下寒的表现是手足逆冷。胆火逆上助心火上炎则上热,肝寒下陷反侮大肠庚金则下寒,称之为“藏寒”。这与藏厥属少阴心肾阳衰者,以通体肌肤厥冷,脉微欲绝者,是不同的。
蛔虫依赖肠道的温气,水谷的温养而滋生,所谓“风化为虫”。当下焦藏寒,或蛔虫成团消耗下焦阳气时,它就会趋热上窜。窜入胆道则胁下剧痛,汗出厥冷,窜入胃而沿食道上行,就会心烦吐出蛔虫来。所以蚘厥的厥,是因蛔虫扰动逆上引起的,“蚘厥者,其人当吐蚘”。吐蚘多在进食时,蚘闻食臭出。未进食时,相对安静。所以心烦吐蚘是阵发性的。
蛔虫过多发生蚘厥剧痛时,不宜直接毒杀它,否则引起它的挣扎动乱,发生危险。所以采取丸药缓治,采取酸静、辛伏、苦下的综合用药,组合为乌梅丸。
方中乌梅味酸为君药。因为蛔虫乃厥阴风木所化,风木胆火逆于上,故用酸味泻之。经云“厥阴之客,以酸泻之”,蚘得酸则静即是此理。方中蜀椒,桂枝,干姜,细辛等组合为辛热之用,为臣药。以治下焦藏寒,也就是补风木之温气,如经云“厥阴之客……以辛补之”,蚘得辛则伏即是此理。方中伍以黄连、黄柏之苦寒,以清胆胃隔上之热,则蛔虫避而趋退于下,如经云“阳明之客,以苦泻之”,蚘得苦则下即是此理。方中又伍以人参、当归之甘味补气血而缓急迫,也即扶正祛邪之宏功。所以乌梅丸是治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蚘厥病,也能治寒热虚实错杂之久利。兹节选医案两则:
李××,男,12岁。自述上腹部疼剧痛已25天,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时患儿蜷伏呼号,痛苦万状,间歇时则无所苦。并见呕吐,有时吐出蛔虫。查腹部柔软,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即行手术,从两侧胆管取出蛔虫37条。但手术后第14天,又发生与手术前完全相同的症状,呕吐时又吐出蛔虫。建议病人再次手术,为其家长拒绝。即延请中医会诊,给予乌梅丸治疗,每次1.5克,每天3次。服药一次症状减轻,三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即行山道年驱虫 ,取出蚘虫40余条,病愈。(摘自高德编著《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缪××,女,46岁。阵发性上腹部剧痛3天,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诊为“胆石症”,紧急手术治疗,从总胆管取出大量黄褐色脆性结石,因胆囊发炎肿大,一并切除胆囊,并用"T"型管引流。手术后第20天准备拔出引流管,突然发生右上腹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即刻拔出“T”型管,有一条粗大蛔虫嵌顿在“T”型管内。估计胆道内不止一条蛔虫建议病人再次手术。病人拒绝手术,即用乌梅丸内服,每次3克 ,每天3次。经三天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出院。(摘自高德编著《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梅丸原方,我没用过。而我用乌梅丸改作汤剂,用来治疗杂病,只要辨证为厥阴上热下寒者,效果也不错。如:
罗××,女,54岁,2011年4月14日初诊。大便不爽,质细软,小腹至上脘觉得冷,饮食可,阵发性面红头热,舌淡脉弦。已病三年。证属厥阴上热下寒。以乌梅丸改作汤剂。
乌梅30克    桂枝10克    附片6克    干姜6克
黄柏6克    黄连3克    细辛3克    川椒5克
党参12克    当归10克   
三剂后,上热下寒证象均减,大便尚溏,以理中汤加枳壳善后:
白术25克    党参12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5克  枳壳10克

张××,男,45岁,2010年12月13日初诊。腰痛膝痛反复发作,加剧10天。大便经常溏泄,口干,舌苔薄白,脉濡细。为厥阴标本失和,寒热错杂。厥阴肝病则腰痛,《灵枢.经脉篇》里有根据。宜乌梅汤:
乌梅30克    肉桂6克    干姜10克
黄连5克    黄柏6克    北辛3克
川椒3克    党参10克  当归6克
三剂后腰痛止,大便仍溏,以参苓白术散善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2、乌梅丸衍义及运用:
除了胆道蛔虫,由于里急剧痛阻塞气血流通,以至手足厥冷,汗出淋漓之外,一般的蛔虫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小儿蛔虫病出现心烦惊叫的症状是有的。如:
88年我接诊一个一岁半的小儿。齘齿,时时心烦惊叫。口干频饮,不思饮食,但喜食酸味,大便频,舌苔薄白,指纹青色。为什么喜食酸味?这正是人体自我需求酸味安蚘的表现。乌梅丸以酸泻之是很有道理的。但此证关键在脾虚,宜健脾消食驱蚘。拟方:
太子参10克    白术5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鱼腥草10克    麦芽10克  使君肉4克
一剂之后,排出一条如筷子大的蛔虫,心烦啼哭惊叫即止,守方共服三剂,病愈。
按:鱼腥草有消食的作用。四川贵州名之为侧耳根,居家常拌佐料当菜吃,大开胃口。此也治上热之品。

治虫积,遇到脾虚攻不下时,宜汤剂与散剂并举。92年我接诊一个9岁男孩,8月1日初诊。腹满胀,面有虫斑,肛门痒,形体瘦弱,喜食香炒物,亱卧齘齿。已病四年,屡次服驱虫药,粪便检查始终发现有虫。按乌梅丸虚实并治之意,四君加使君,配合小儿胖药:
太子参10克  白术6克  茯苓10克
使君肉6克    水煎服
小儿胖药:朝鲜人参10克,大黄10克,槟榔10克,黑丑10克,胡黄连10克,鸡内金10克,山楂1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4克,一日三次。月底复诊(8月29日),谓排出蛔虫和嬈虫甚多。面色转佳,形体较前胖,病愈。拟四君子汤加百合护阴,再加槟榔断绝嬈虫之根。
按:小儿胖药,系由四川著名儿科医师王祉珍及门徒所创制。原由《医宗金鉴》治新生儿大便不通的一捻金加胡黄连而成。其门徒改进为:朝鲜人参,酒制大黄,炒槟榔,黑白丑各克,胡黄连1克,鸡内金,焦山楂各15克,研末备用。一岁以内每次服1克,1~3岁每次服2克,3~7岁每次服3克,7岁以上每次服4克。均为一日3次,米汤或蜜水送服,半月为一疗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傷寒,本自寒下,醫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伤寒本自寒下”,根据《医宗金鉴》的注释,应更正为“伤寒本自寒格”。“寒格”,即寒热格拒于中焦脾胃,以至上吐下泻。“医复吐下之”,谓医者误认为食积于中,更采用吐下法,其结果导致寒热格拒加重,更加剧了上吐下泻即“寒格更逆吐下”,因而不能进食,“食入口即吐”。
为什么“伤寒本自寒格”呢?一是脾气虚寒,脾气不能上升,一是胃气实热,胃气不能下降。脾胃之气阻隔于中,故一方面要用干姜人参温脾,另一方面要用黄芩黄连清胃,组合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病在太阴脾胃,为何反责在厥阴肝胆气化呢?因为脾气不升则肝气不升,因为胃气不降则胆气不降。所以就有可能病位由脾胃而及于肝胆,由太阴而转入厥阴。所以陈亦人说“本方无一味治肝药,所以与乌梅丸不同,不应属厥阴病方”,这是一种机械的说法。要知五行生克乘侮,土胜侮风木,肝胆也失和。肝脾不升,胆胃不降,归根揭底,还是厥阴病之方,是由太阴病转入厥阴病的上热下寒之方。若不及时用此方止吐利而进饮食,就会病邪深入厥阴病的吐利不止而成四肢厥逆动风之险证。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和大枣。因为上热故去半夏之辛温,因为寒热格拒于中,故去甘草大枣之壅补。单用此方的报道少见,本人也未专用过。以后遇此证,大家不妨试试。

(三)麻黄升麻汤证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痢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7)
此方证的病机有三个方面。一者,太阳伤寒六七日,尚未传为阳明病而误下,导致外邪内陷,阳气郁滞,脉道不通,故上下脉反而出现虚象。二者,大下后脾阳虚而下利不止,四肢厥逆。三者,大下之后耗伤肺胃津液,加之陷内的郁热焚灼津血,故咽喉不利唾脓血。总而言之,因误下导致脾气不升,肺胃之气不降,归根于厥阴肝胆之气升降失常而病。
外邪闭郁于内,以苦发之,麻黄、升麻,佐以当归甘润而充汗源,三物用量重,故为君药。肺胃上热津伤,以热滛于内,治以咸寒,天冬、石膏;佐以苦甘,黄芩、知母、玉竹、芍药,为臣药。脾阳虚不制水而下寒,治以甘温,甘草、干姜、茯苓、白术,为佐使药。
后世一些医家附和柯韵伯之说:“其方味数多而份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初工之伎,必非仲景之方也。”但《金匱玉函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载有此方,而《小品方》明言“此仲景方也”。更值得推崇的是,在我辑录的《仲景高徒陈逊斋》的医案里,有陈氏用此方的经典医案一则,可供大家分享。所以《伤寒论》所载的方,只要辨证准确,都能收到效如捊鼓之应,有什么怀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厥阴从本化,血虚寒厥之证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
厥阴风木应肝(胆),厥阴本化不及,则肝脏的温气不及,血虚而寒凝,为血虚寒厥证。经云“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此为当归四逆汤的组合。当归辛甘温润,合大枣之甘味纯正以补肝血,为君药。桂枝,细辛之辛温散寒,寒重者加吴茱萸,生姜,清酒,为臣药。通草即木通通脉,芍药味酸活血,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案例如下:
齐××,男,9岁。两脚满生冻疮。据云患此已两年余,多方调治,均未获效。其症初患时稍痒,后渐痛肿发热,掌不能落地。至暑热天又患处结疤痕,后又发烂痛痒,苦闷已极,中西治冻疮药及杀菌消肿药,用过多种皆无效。至余诊时所见症状,患处皴裂疼痒,扶杖慢跛数步而已。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9克    白芍9克    桂枝9克    木通6克
细辛2.4克  甘草3克    吴茱萸4.5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水煎服,四剂。
外涂药:川芎3.6克  蜀椒2.4克  白芷1.2克  防风1.2克  咸1.2克。用不下水猪脂煎至白芷焦黄,去药渣再熬一刻钟,用瓷杯盛之,放冷水里浸凉,时刻涂搽患部。经治一周,步履如常人,迄今未曾复发(摘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患者李某 ,男58岁。患糖尿病10多年,于2011年10月开始出现右下肢足背出溃疡,入住某县医院治疗一月余,溃疡似乎好转但伤口未愈合出院,嘱双氧水,络合碘,生理盐水外洗。始终有一小口没有愈合。2012年3月份,右下肢出足背坏疽,成黑色,渗出大量浆液,膝关节以下高度水肿,皮肤猩红,并有大量水泡,现入住某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建议载肢手术。患者恐惧,放弃治疗回家,后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查: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全身微恶寒,舌质淡白,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沉细弱。无口渴,多食,多尿。双下肢对痛温触觉减退甚至消失,趺阳脉不能触及,皮肤冰凉,浆液渗出较多,大量水泡,猩红。辩证为气血虚亏,寒凝经脉,寒凝日久,郁而化热。第一诊 当归四逆汤合四妙勇安汤  金银花60 玄参15  当归30 灸甘草15 白芍 15 桂枝 30 木通 10 水蛭  10 生黄芪60  苍术15  细辛 15  吴茱萸30  生姜30克  大枣7枚  10付 继续使用胰岛素调节血糖,外用双氧水 ,络合碘,生理盐水,无菌纱布覆盖创面。
二诊,面色较前红润,精神较好,舌质微红,舌苔已去,脉沉细,溃疡处水泡消失,浆液渗出减小,结痂。对痛觉稍微敏感。效不更方,减银花为30克,玄参10克加鹿角霜20,附片10克 枣皮30,10付
三诊,面色红润,食纳较好,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伤口剩下足背处有一小口未愈。脉象虽沉,较前有力。效不更方,去掉玄参,银花,继续服用10付。
  四诊,伤口痊愈,患肢得保住,患者喜笑颜看。继续服用5付,嘱定期复诊,经常观察血糖,继用胰岛素,每月服用五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厥阴从标化,阴盛阳衰之证
厥阴从标化,阴盛阳衰,重者通脉四逆汤证,轻证吴茱萸汤证。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少陰病,吐逆,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19)

吴茱萸汤证,厥阴篇里有一条(378),少阴篇里有一条(309),阳明篇里有一条(219),共计三条。一个方证分割为三经的条文,应该属哪一经为好呢?肯定地回答:属于厥阴肝经。
厥阴的本质是风,肝经应之 。三阴经中,唯有足厥阴肝经达巅顶。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木伤肝经,故巅顶头痛。风木乘脾胃湿土,湿浊随风木上逆,故伴有干呕吐涎沫之证候。方中吴茱萸辛苦燥热,散肝经寒凝而降胃气浊逆,为君药。生姜辛温暖胃止呕,为臣药。人参、大枣甘缓补气健脾,为佐使药。组合为吴茱萸汤,俾土木温和而病愈。此汤证首见于阳明篇的吴茱萸汤证条下,是因为厥阴病的头痛,可以由阳明病的“食谷欲呕”病情发展转化而来。已病防变,及早治阳明。究竟还是肝胃同治,归属于厥阴肝经之方证。
那么,为何少阴经也有一条呢?分析如下:
厥阴本质是风,标志是厥阴。《内经》说“两阴交尽,为厥阴”,又说“两阴交尽,是为幽”。“幽”即幽冥死亡之路。当少阴病阴精已竭,阳气将脱之际,也即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时,就必须以通脉四逆汤加人参回阳救逆,挽回阴精,才能脱离幽冥之险境。所以少阴病的吐逆,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绝非吴茱萸汤治得好的。之所以说吴茱萸汤主之,是说用吴茱萸汤做后备药。当服了通脉四逆汤加人参之后,吐逆渐止,手足转温,并且没有厥热胜复之候,仅是呕吐涎沫头痛者,才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所以条文虽在少阴,方证却归属于厥阴。当鉴别之。
临证中,由于下利引起的厥阴头痛少见,大多属肝胃虚寒的杂病。医案如下:
李××,女,60岁,90年接诊。头巅顶剧痛,吐涎沫,喜呕,吃水豆腐加重。鼻微塞,口干不思饮,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弦细数。曾吃中西药无效。为厥阴头痛,以吴
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5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白芷6克    法夏6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二诊。上方三剂后头痛大减,大便通。呃逆频频,仍胸悶心烦欲呕,脉象转为沉细,脉率由原来的每分钟约100次见为每分钟80次。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6克  党参12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三诊。上方五剂,头顶痛递减,厥阴寒浊下行,故头痛减。而项背强痛,额痛连目珠,口苦,太阳表证未罢,急当救表,以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2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按:厥阴在里,太阳为表。里急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此证因吃水豆腐加剧,虽舌红无苔,脉弦细数,舍脉而从证,若作阴虚头痛则错。

89年夏季,有市郊某农妇患头痛,经病友介绍,家人昏夜邀视。至乡卫生院,见病妇三十多岁左右,躺在病床上,叙述因淋雨头痛多日,经输液吃中药,都不见效。索中药方,乃芎芷石膏汤。考虑淋雨受寒,又加输水吃石膏寒凉药,遂开了一张人参败毒散加附片12克。时已深夜,无处购药,只待天明。嘱咐前医方石膏太寒,不可再服。遂搭乘摩托车回家。第二天夜晚,其家人登门来访,叙述病人头痛甚剧,恐怕是什么大病,昨晚开的有附子的药没敢吃,已将病人送往市中心医院,经输液仍旧头痛不可忍,要我再诊。至医院病房,视病人呕吐频频,地上清水一滩,诊脉沉细无力。沉思良久,记忆《伤寒论》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吐涎沫即吐清涎,痛连巅顶,此厥阴头痛。遂处方:
红参10克  吴茱萸6克  生姜5片  大枣3枚
由我亲自率其家人到大街上药店购药。一剂知,二剂已。

某女,30岁,2010年4月24日初诊。右侧颈项痛,头痛剧烈,烦躁呕吐。脑瘤病史八年,于2009年11月在市中心医院动了手术。最近头痛发作,昨日去医院复查,诊断为脑胶质瘤复发。视其面色萎黄,舌淡嫩小,脉沉细数。为厥阴头痛,吴茱萸汤:
吴茱萸10克  生姜5片  红参6克    大枣6枚
4月26日二诊。上方二剂,头痛大减。舌质稍转红,上布粘腻薄白苔,脉沉细无力。守方继续服用。
6月7日第16诊。进一步好转,心悸头痛止。但脑鸣,颈项稍痛,手拘急抖颤,四逆合吴茱萸汤加土茯苓:
附片12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6克  吴茱萸10克
红参6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土茯苓45克
6月11日第17诊。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加土茯苓,心烦头痛均好转,眠食二便均可,药后脑鸣一分钟。脉沉细,右尺尤弱。守方继服。
6月28日第21诊。每次服药后头痛一小时,脉沉细。加虫类药:
吴茱萸10克  红参6克  生姜3片大枣3枚
全虫5克      僵蚕10克  蜈蚣2条
土茯苓30客  白芍10克  炙甘草5克
白附子6克
7月9日第23诊。上方接服10剂,脑鸣已止,每天头痛减为半小时,为隐隐痛。脉沉细。土茯苓加为100克。
后续方大致如上,共计31诊。终因癌细胞扩散,未能挽救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风火同化,风火痰之证
厥阴本风标阴,少阳本火标阳。风火互为中见之气,皆属阳气,故风火相值相煽,火极生风,发生动风惊厥之证。此病证多由太阳温病传来。如《伤寒论》第六条:“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披火者,微發黃色,劇者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当发生这样的证候,就应该归属于厥阴病。某些杂病如痫证也归属之。

李××,男,1岁半,95年12月28日初诊。患儿从九月份开始,阵发性抽搐,唇乌,气促,面色红,弄舌。心火引动肝火,是以抽搐动风。清心化痰平肝法。拟:
黄连2克    淡竹叶3克    白芍10克    钩藤6克
川贝5克    赭石12克    铁包金10克  甘草3克
96年1月1日二诊。服前方三剂病情好转,原方加鸡屎藤10克,七剂。
1月7日三诊。前方吃完6剂,弄舌好转,抽搐止。微咳,干呕,去鸡屎藤,铁包金,加荞麦七10克,红枣4枚,一十剂。

吕××,女,4岁,96年3月6日初诊。昨日下午5~7时昏倒在地,唇乌肢冷。从婴儿9月龄开始,断续发作。平素口渴饮冷,查舌质红,面色红,言语呆钝。此证为木火相生,子病及母。书云,我生者,其气方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甚。当泻南补北以平风木。拟方:
君:黄连3克    生地10克
臣:淡竹叶3克  麦冬5克  赭石10克
佐:钩藤5克    川贝5克  远志2克  胡椒3粒
使:甘草3克
4月26日复诊,上方十剂,病情好转,令守方服之。按:赭石,白胡椒两味,二比一,共研细末,为之癫痫偏寒的验方。

喻××,女,6岁,79年接诊。时作抽搐,已有两个月。某日吃饭时,忽然后仰而倒地,口眼?斜,手足抽搐,面赤唇赤。平时喉有痰声,一日数发,精神尚可。舌质红,白苔。前医有从胃火治者,有从痰火治者,似效非效。西医诊断为严重缺钙。我仍依前医治法,从肝经风火挟痰治之,以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1克    钩藤6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茯苓15克    生地10克  浙貝10克  竹茹6克
白芍15克    僵蚕6克    蜈蚣一条  甘草3克
二诊。前方三剂,未得效,似更甚,舌苔白厚。思考前方凉肝太过,痰湿内生,且少重镇之品,拟方:
生赭石12克  生龙牡各15克  茯苓15克  法夏10克
柴胡6克    钩藤6克      陈皮6克  芡实12克  
甘草3克
三诊。前方三剂,好转,去柴胡、钩藤之轻扬,加胆草,山栀清肝,竹叶开胃利痰,铁锈水重镇。
生赭石15克  白芍15克    龙牡各15克    淡竹叶6克
龙胆草6克    芡实10克    茯苓10克      法夏6克
陈皮6克      山栀6克    铁锈水适量
四诊。上方三剂,抽风喉痰大减,白厚苔大退,可兼清补。
党参10克  淮山10克  芡实10克  赭石15克
龙牡各15克 胆草6克    山栀6克    竹叶6克
青黛6克    法夏10克  白芍15克  陈皮6克
甘草3克
五诊。前方五剂之后复诊。得知因吃韭菜上火,病情转剧,过两天又逐渐好转。现舌苔又白厚腻。前方去党参、青黛,胆草改为10克,山栀改为8克,十剂。同时 另以张纯锡定风丹配合:                                                
朱砂1克    生明乳没各3克    全虫3克   
蜈蚣1条    僵蚕3克
研末,为丸,每次服豌豆大3粒。
六诊。前方十剂后复诊,得知痫证一直未发作。原方加莲肉10克,嘱以铁锈水煎药,十剂。定风丹暂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小结
总之,虽说“厥阴病竟是千古疑案”,但依据气化学说的标本中理论,可以把厥阴病的条文作出系统的归纳。厥阴病篇是名实相符,是完整的。
1、厥阴标化转向少阳标化,属于阴尽阳生的过渡阶段,即寒厥的厥热胜复阶段,治疗始终以回阳救逆为功夫。而血虚寒凝也属寒厥,但无厥热胜复的表现。
2、厥阴风化转为少阳火化,属于热厥的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的证候。
3、厥阴与少阳风火同化,为风火痰的证候。
4、厥阴从本化,春温从冬寒而来,属于上热下寒的证候。
5、厥阴从标化寒化,重者为四逆汤的证候,轻者为吴茱萸汤的证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6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立方证。几乎全不是厥阴方,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阴是什么,还是看刘绍武先生书,虽然中医都认为错的。
麻黄升麻汤是仲景方,日本和胡老都不承认。甚至陆渊雷认为无厥阴。以后再看他们是个笑话
股票涨了,就乱发文章,呵呵,我知道未来大牛股在哪个版块。向你致敬,非中医人士如此认真,让中医人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7: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十世遗风 的帖子

十世遗风:所立方证。几乎全不是厥阴方,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阴是什么,还是看刘绍武先生书,虽然中医都认为错的。
麻黄升麻汤是仲景方,日本和胡老都不承认。甚至陆渊雷认为无厥阴。以后再 .. (2012-12-26 23:51) 
呵呵,遗风大师总是特立独行。最近股票确实很爽,创业板抓了两只牛票,但行情远远没有走完。12月4号大盘启动时,涨停板建仓的一批股票,主力还是横盘蓄势,建议密切关注。
等月底蓄势结束,即会启动周线三浪主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17

积分

45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曲洪波

Rank: 5Rank: 5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3-4-20 0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曰:两阴交尽为厥阴也,有谁能说明白说清楚?就是说:到现在伤寒论成书1800年了,内经是的这句话,包括论坛上的所有同仁,有弄懂的没有?我在洗耳恭听。
曲洪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5:30 , Processed in 0.09044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