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883|回复: 21

湿化为病说太阴(转发)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27 1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发铁杆中医网益民老人的原创贴
http://www.tgzyw.com/read.php?tid=46002&fpage=2
太阴湿土应脾胃,阳明燥金应肺与大肠,二者互为表里也即互为中见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土金相生,不比水火相争。土为母气,金为子气,子气不敌母气。故说太阴,主要是说太阴湿化为病。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须在湿化病机中推求,处方用药也可以不限于《伤寒论》
一、太阴病提纲
太陰之为病,腹满 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273)
腹部胀满,呕吐不食,下利不止,时腹自痛,此四者为太阴病的主要证候。传统注解,认为此条属太阴虚寒证的提纲。因为虚寒误下,更加损伤脾阳,才会出现胸中结鞕的。
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看法。既然是提纲,就不应当专属虚寒一类的病证。事实上,这四大主证,有属虚寒者,也有属实寒者;有属湿热者,也有属湿寒者。无论寒热,凡属实者就可攻下,就不会造成“必胸下结鞕”之变证。
这四个主证既然是由湿土不和而产生,也就与风木疏湿土的关系甚大。而且这四个主证,可以各别单独出现于不同的病种的过程中,也有合并出现者。不过在病程中,必有一证是当时最主要的,只要根据病机指针施治,主要证候解除了,其它附带的也会跟着消失。
下面就来探讨湿化病的辨证论治。

二、腹部胀满的证治
(一)腹部胀满的辨证
腹部胀满多由湿化而生,湿邪滞气,故胀满。有湿寒有湿热,并且与肝脾气化的虚实也有密切关系。故腹胀满者,首先要辨清寒热虚实,才能根据湿病产生的根由及属性,随证施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相火生湿气,火气郁于湿气中,而为产生湿热病的根由。又说“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这就是湿从寒化而产生湿寒病的根由。湿寒与湿热,一般属实证。湿热者,舌苔必黄腻,脉濡数,口渴尿黄赤,腹胀无休止。湿寒者,舌苔必白腻,脉弦紧,不渴尿色白,也腹胀无休止。若属脾虚而有轻微的腹胀满,则腹胀时减时增,舌淡而无厚积苔垢,脉必缓细而四肢无力。
(二)腹部胀满的施治
湿热证,一般以苦寒清热燥湿,佐以淡渗化湿。但湿为阴邪,粘腻难化,当湿重热轻时,不可过于用寒。经云“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即用苦而微温,甘淡渗湿(淡附于甘),辛味芳香化浊之品。如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饮,就是苦温佐甘辛之法。
湿寒证,经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苦能燥湿,热能祛寒,故治以苦热。佐辛味疏肝行气以化湿,酸合淡味以泄湿。如四零加木瓜厚朴草果汤,就是苦热佐酸辛淡之法。
脾虚不运湿,产生轻微的湿邪者,一般禁攻下,若攻下更伤脾气,必洞泄不止。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zhib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厥热胜复话厥阴(转发)
下一篇:疑难病治疗秘诀【四】但治一证便是   原创非首发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呕吐的证治
太阴病卒然呕吐,食入即吐,多属实。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属虚。本人医案两则:
张××,农妇,60多岁。初起发热口苦,右脉大左脉沉细。按东垣脉法,内伤饮食则右脉气口大于左脉人迎一倍,属内伤。但考虑有寒热表证,遂处方柴胡桂枝汤加麻黄,得汤即呕吐 。旋请陈姓医生诊之,谓其无病,处方生脉散,也药才下咽即行呕吐,且吐出蛔虫一条。仍由余诊,审其寒热已罢,但口粘腻,不能进食。知为粘腻湿热犯中。记忆薛生白《湿热论》说:“湿热证,呕噁不止,昼夜不瘥,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本证显系湿热之候,胃不和宜苦降,逆于肺宜轻展。拟方:
黄连1.5克  苏叶3克  藿香叶3克
佩兰叶3克  淡竹叶3克  陈皮3克
嘱其家人煎药少量,一次一二匙,慢慢呷下。初服仍呕出,再补服一二匙。数次后即不呕矣。继以四君子汤去党参加淮山和中,服药之后即腹痛而泻,此为药力助正祛邪而下行也。接诊视其舌苔黄白滑腻,口苦而渴,脉右大左细,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伤寒论》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遂处方黄连汤去人参加花粉,茯苓。
黄连1.5克  桂枝3克  干姜3克  法夏6克
炙甘草3克  大枣2枚  花粉9克  茯苓9克
二剂后腹痛止。思东垣《脾胃论》方,每以升发脾阳而佐以苦降,遂直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连1.5克予之。病情日渐好转,遂去黄连,以补中益气汤善后而愈。

60年代医案。张××,女,四十多岁,未婚。病呕吐数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痰涎尽出,心烦气逆,口苦时索取极热之汤水压下则稍舒。头昏痛,心下及胁背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余思此妇寡居多郁,阴寒之体,喜饮沸汤,以致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其病机乃是阴盛阳虚,食饮不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宜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半夏:
肉桂6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3克
吴茱萸9克 党参9克    法夏9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五剂后诸证大减,接书吴茱萸汤加半夏,肉桂。
吴茱萸9克  党参9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法夏6克  肉桂3克
三剂后,效果显著,接书吴茱萸汤:
吴茱萸9克  党参12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服上方本来已经大好转,但不慎吃红枣炖鸡,病复发,呕吐烦躁,啼哭不止,复投吴茱萸汤加半夏肉桂,也无效验。察其舌又白腻,神思默默,但欲寐,脉沉细,乃太阴少阴合病,仍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即显效。接书理中汤予之,嘱两方交替服用。数月后,闻伊终是郁郁寡欢,医药不继,不治身亡。实乃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131_18629_583ada1aab3542f.jpg
运气学说中按二十四节气来对应客主加临的气化,是十分精当的运气学法则。初之气厥阴风木,始于大寒,终于春分前;二之气少阴君火,始于春分,终于小满前;三之气少阳相火,始于小满,终于大暑前;四之气太阴湿土,始于大暑,终于秋分前;五之气阳明燥金,始于秋分,终于小雪前;终之气太阳寒水,始于小雪,终于大寒前。每一步气两个月多一点,六步气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可依次按步观察常规气化。
将值年的司天客气加临于主气的三之气上,在泉客气加临于主气的终之气上,其余四间气则依次落实下来。客气也是六步气,按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相加临,就构建成客主加临图,用来推算主气的正常或反常的变化。一般是“主胜逆,客胜从”,因为客气胜主气,是客气对主气的调节作用,只要是不太过分,也还是正常的,反之就是不正常的。客气逆主气右旋,每年递迁一步气,所以就有六气轮流司天在泉,轮流四间气,六年一轮回的变化。而司天岁气与五运相加,就有六十年一轮回,年气化不一样。
今年是壬辰年,木运太过,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按照五运太过不及,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但由于太阳寒水司天,水生木,以寒水气化为主,又由于太阴湿土在泉,就推算出今年是寒水相遘之岁气,湿从寒变的多,多寒湿病痛。倘若是丑未岁,太阴司天,太阳在泉,湿土加在三之气相火之上,湿从热变的多,多湿热病痛。
雨湿灾害是极大的,并不亚于伏寒为病。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描述的那样: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兆也。
这段话有以下四层意思:
运气相临,太阴司天被中运所抑制,如丁丑丁未年,丁木克丑未湿土,土气被郁,郁极发作起来,就会土动湿气化为上天的白云,遇高空寒水之气,变化为乌云压境,天地昏暗,雷雨交加,岩谷惊雷震动,暴风骤雨从高深的天上倾注下来,大雨击在岩石上而反弹飞溅,于是山洪暴发,河水高涨漫衍,大水退后,田野上土石巍然乞立,好像放牧的马驹。一片凄凉的洪涝灾害景象。这是第一层意思。
然而水湿灾害过后,湿化得以恢复正常,时雨润无声,万物开始生,开始长,最后化气得以收成。这是第二层意思。
雨湿灾害,万物不得安生,人也难以适应,湿邪伤太阴脾胃,所述病状与《伤寒论》太阴篇提纲内容相符。若湿化正常了,脾胃功能也正常,也能“始生始长”,生气力,长肌肉,转输水谷营养给全身,身体健康。这是第三层意思。
所以到了雨季,看到云彩奔集即“云奔雨府”,而且可以看到朝霞烘托初升的红日,或者山边澤地雾气昏暗,天山一色,浮云变幻,即是地气上为云的自然景观。这种自然景观多发生在四之气的时位,即“以其四气”。当此之际,当及早做好抗洪救灾的准备工作,预防湿毒疫病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下利的证治
太阴病下利不止,包括腹泻和痢疾。卒然下利多属实,久利不止多属虚;所下秽臭,暴注下迫多属湿热;所下清冷,完谷不化多属虚寒。赤痢属热,白痢属寒,然也有不尽然者。
经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溫之,宜四逆輩。”“四逆輩”,当包括四逆汤和理中汤,而且自利要用四逆汤的时候,必兼有四肢厥冷,是太阴兼少阴。而一般的太阴病下利,手足不逆冷,用理中汤即可。理中者理中焦,所以理中汤为太阴病的正治方。
太阴病的湿热下利方证缺如,当在太阳篇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以及厥阴篇的白头翁汤证里推求。本人医案两则:
马××。腹泻月余,水样便,一日三四次,前天曾昏晕倒地。腹内隐痛,肠鸣,泻后痛减。前医处方为柴芍六君子汤加山楂、麦芽,无效。咽干,舌苔白滑,脉虚弦,两寸无力。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肝木乘脾也泻。久泻不止,头晕倒地,是清阳不升的明证。肠鸣腹痛,泻后痛减,是肝木乘脾的明证。治宜升举大气,以草窗痛泄要方合张锡纯回阳升陷汤加减:
防风10克  白芍12克  白术10克  黄芪15克
当归6克    干姜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二诊。前方二剂,泄泻止,腹痛减,口干喜热饮,咽干痛,舌转红,脉两寸无力,升陷汤加减:
黄芪15克  白芍12克  肉桂3克  升麻3克
粉葛6克    防风6克    白术6克  干姜3克
补充说明:肝气乘脾,脾气不升,虚中夹实,非单用理中汤可治者。前医开的柴芍六君子汤,虽然也可以扶脾抑肝,但缺少温阳之药,且又加入麦芽、山楂耗气之品,正如痛泻要方歌括:“若作湿伤医便错”。
张锡纯回阳升陷汤原方:生黄芪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

熊××,女,59岁,99年12月29日初诊。暴注下迫,胸闷欲呕,头重,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湿热泻,葛根芩连汤加味:
粉葛12克  黄连5克  黄芩10克甘草3克
藿香10克  神曲10克  车前子10克
12月31日二诊。上方二剂,胸闷腹泻大减。仍发热恶寒,头重,口苦,便溏。舌红苔黄,脉转弦象。太少并病,小柴胡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粉葛12克  黄连3克    法夏10克  神曲10克
苏梗6克    南沙参10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2000年元月5日三诊。上方三剂,大便尚溏,腹中雷鸣,脘腹隐痛,神倦乏力,口干苦,喜用温水润口,舌红苔白,脉转缓滑。缓者湿,滑者热,脾虚湿困,宜健脾益气,芳香化湿,少佐苦寒,六和汤加减:
藿香10克  厚朴6克  杏仁6克  砂仁6克
法夏10克  吴茱萸3克 黄连4克  茯苓10克
炒扁豆10克 党参12克  木瓜10克  焦术10克
蒲公英10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三剂,病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腹痛证治
太阴湿化为病,无论是湿热还是湿寒,都可以引起腹痛。治痛首先要分清虚实。腹痛急暴,胀满拒按,脉实有力者,属实痛。腹痛绵绵,喜揉喜按,脉虚无力者,属虚痛。
“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此是太阴脾虚生湿,而误下更伤脾胃,肝木来乘脾,即小建中汤去饴糖,属虚中夹实之证治。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谓本来就属大实痛,没有用过下法,故可以用桂枝汤加大黄攻下治痛。
若是既不是大实痛,但脉象也不甚虚弱,则属微虚微实之腹痛。则“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当减之。”因为微虚微实治其实,也要顾其虚。若误用大黄芍药量过重,性寒损伤脾胃阳气,必洞泄不止。“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此义。
为什么太阴篇里,腹痛要用桂枝汤加味呢?因为桂枝汤既能解表,又可以和里,调理阴阳营卫气血。所以太阴湿化为病,在表有四肢烦疼,表病及里而腹痛,就可以用桂枝汤表里兼顾,为基础方。若是太阴里寒腹痛,自当以四逆辈温阳散寒止痛。
太阴篇里缺少湿热腹痛的条文。这是因为例举的腹痛,注重在辨虚实表里。而辨寒热自热也不可少。除了参考湿热黄疸病的条文之外,又当在太阳篇的小陷胸汤证,黄芩汤证,黄连汤证以及栀子厚朴汤证上去推求。因为太阴篇的条文很少,大多散落在太阳、阳明篇里。本人医案如下:
60年代医案。海××,农妇。吃鹅肉之后肚子痛,已经十多天,在乡卫生院治疗不见效。审得绕脐痛,身痛恶寒,噴嚏,溲热灼痛,口苦不能食,舌苔黄白厚腻,脉濡数。为湿热中阻,肉积难化,挟外寒。宜通腑泄热,兼散寒化积,小陷胸汤加减:
全瓜蒌25克  薤白15克  旱法夏15克  桂枝9克
山栀3克      黄芩9克    藿香9克      山楂9克
上药服一剂即矢气,二剂即痛止,大便解出如羊屎粒状。后以小柴胡汤调理,六剂而安。

杨××,男,14岁。腹痛夜甚,泄泻,面生白斑,舌淡少苔,脉弦紧。阴盛阳虚之证,先从实治,椒桂汤加减;
川椒3克  桂枝6克  柴胡5克  
陈皮5克  小茴香5克 乌梅5克
二诊。上方三剂,腹痛泄泻均止。今日大便一次,成条形而量少。舌转红润,脉转虚大而稍数,以补中益气汤治之。
三诊,大便复溏,以理中汤。四诊,以附子理中汤。五诊,以理中汤加乌梅、川椒收功。
附:《温病条辨》:“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川椒六钱(炒黑)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七钱  吴茱萸四钱( 泡淡)青皮三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土,土中有湿,才能化生万物。《内经》称之为土之“平气”,名之为“备化”。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
这段话,是讲太阴湿土从本化,夏令生湿热褥蒸的正常气候和物候。长夏季节,雨水充沛,一场雨下来,稼禾蔬果生长得特别的可爱。所以,不仅湿配土,而且性质相类的物资都可以配土。如脾脏,口腔,谷类当中的稷谷,果类当中的枣子,果实的肉,无毛的倮虫(人为倮虫之长),性情和顺的水牛,代表中性的黄色,味道可口入脾的甘味,但甘味吃多了也可以助满而痞塞。土地位于天之下,所以最低浊的宫音也属土。脾脏健康,营养充足,肌肉丰满,故其物肌肤。“五”为土之生数,位于中位,故“其数五”,因而天地高下气化协调秀美,即“气协天休”,土德由中央流布四方,五行的气化都能完善发挥作用。
又,湿土不及称“卑监”,湿土太过称“敦阜”,二者皆非正常气化。其内容详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里。
“土配湿”有正常气化与非正常气化的分别。脾恶湿,属于非正常气化使得脾脏作出的反应。土的气化正常了,脾脏就安和,没有胸闷呕吐等恶湿的反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黄疸证治
太阴湿化病,小便不利,湿毒入血分而成黄疸。如《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黄疸,以身黄、目黄、尿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特征,“切忌发渴”而伤阴。湿寒黄疸,则黄色晦暗为特征,切忌面色黧黑而损阳。
(一)湿热黄疸证治
虽然说火生土,相火生湿热,然而临证实际,太阴湿热病多由阳明中气传化而来。如:
太阴篇: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218)
脾家实则腐秽不得滞留,不化生湿热,故虽然下利十余日,必自止。若脾家虚则不能运湿,小便不利,必湿热内蕴,手足自温,当发生身黄目黄尿黄。病由阳明中气传变而来,故脉浮而缓。阳明脉浮,太阴脉缓也。方证当于阳明篇中推求。如: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劑頚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阳明为表,太阴为里,互为中见之气。阳明燥热,大渴大汗出,热气随汗渴外越,为白虎汤证,不发生黄疸。阳明顺从太阴湿热之化,但头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湿热内蕴,发生黄疸。必伴有心中懊憹,腹微满,大便不通畅,主方以茵陈蒿汤。方中以大黄攻下血分瘀热为君药,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为臣佐药,病情急迫不用甘缓之使药。热重者,栀子柏皮汤,湿重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三个方证,可悟出治阳黄,可分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三个证型。然而阳明燥化,虽然转化为太阴湿热,也能并见燥伤津液之证候。验案如下:

海××,男,四十三岁,92年12月12日初诊。身黄,目红黄,尿黄,胸闷腹胀,口渴,大便频而黑,舌质红,苔黄,脉滑。血分湿热,宜清营解毒,利湿退黄:
生大黄10克  山栀10克  茵陈30克  丹皮15克
虎杖30克    人中黄6克  银花15克  淡竹叶10克
生地15克
93年元月1日二诊。上方两剂,黄疸稍退,腹胀减。仍尿黄脉滑数,茵陈蒿汤合一贯煎加减:
生大黄10克  山栀12克  茵陈蒿40克
虎杖30克    玉竹15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枸杞12克  当归10克
川楝10克
元月11日三诊。守服上方10剂,黄疸大退。化瘀热,利湿,护阴:
虎杖30克  茵陈30克  生地15克  大枣7枚
元月13日四诊。上方三剂,黄疸已退,目尿已不黄,饮食增。舌质红起刺,脉弦。一贯煎加减:
明党参15克  麦冬10克  生地12克
枸杞10克    茜根10克  虎杖12克
茵陈15克
守服十余剂,病痊愈。

苏×,女,20岁,91年4月8日出诊。
主证:头晕,腹胀。因患慢性黄疸型肝炎住院,已10多天。
现病史:在饭店吃了一次东西,回家后即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便秘,自以为感冒。过两天突然腹胀,不思饮食,面目略黄,经医院验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而收入住院治疗。经输液维生素C等,病势增重。七天前出现高热,口渴,口臭,便秘,胸闷如窒,频频欲呕,面赤唇红,目微黄,时而目睛上窜,舌卷,舌苔黄黑,脉缓。经余诊之,审其因,察其证,乃湿热平均,有急黄险途之势,扰动肝风之兆。乘其风未大动,急投辛开苦降,以甘露消毒丹加大黄末调服。两剂之后,目已不上窜,面红稍敛,而干呕未止。舌苔大退,舌质红有点刺,乃湿已开化而津液伤,继以柴胡茵陈四零汤加麦冬护阴,用大黄末降浊止呕。又两剂之后,舌象津回苔生,而腹胀甚,继投甘露消毒丹加大黄、虎杖、板蓝根,去薄荷、石菖蒲。三剂后神志清醒,已不呕,仅稍微胸闷。
既往史:患者过去身体健康。
生活史:居住条件好,生活水平一般。
家族史:家族亲人无肝炎病史。
望诊:两目微黄,烦躁不安,口唇略红,舌苔薄腻,脉缓滑。
辨证分析:前三诊之后,清热而湿未除,肝气未得舒畅,故仍胸闷而腹胀满。湿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展,故头晕烦躁。苔薄腻,脉缓滑,为湿邪未除之征。叠投辛开苦降,须防肝阴损伤。病机概之为湿热伤肝阴。
治法:芳香化浊,佐苷酸苦护肝阴。如《金匮要略》言:“补用酸,助用焦枯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
方药:甘露消毒丹化裁:
白寇6克  佩兰10克  淡竹叶10克  荷叶10克
玉竹10克  五味10克  白芍12克    黄连5克
山栀5克  茵陈15克  菊花10克    山楂10克
麦芽10克  竹茹10克  甘草5克
接服此方十多剂,痊愈。此医案是我当年带徒弟到医院病房出诊,由我一字一句口述,令徒弟代为书写的。今发表如此,供参考。
太阴本湿标阴,本在前而标在后。从本化则为湿热,用刘力红老师的话说:“湿在《中基》里虽然定性为阴邪,但,究其本性而言它是与温热相关的。”所以,黄疸的病理基础是湿热,黄疸病的初期绝对是阳黄的多,阴黄的少。后期从标阴寒化,才转变为阴黄。
在医院里看到属阴黄的多,那是因为阳黄治疗不当造成的后期变化。阳黄过用寒药,损伤脾阳,才转变为阴黄。故治疗阳黄,也要分辨是热多于湿还是湿多于热。如果是湿多于热,也不绝对禁用附子,在清热利湿退黄的方药中,佐用适量附子也是可以的。如果是热多于湿,不及时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清热利湿或兼顾护阴,反而滥用附子干姜,这无异于火上加油,极容易转变为心营受损的急黄以致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是源于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的任务是辨证论治。
六气轮转,客气加在主气上,叫做客主加临。客主有相生者,有相克者,有同化者。如今年壬辰,太阳寒水司天加在主气少阳相火上,水克火,故上半年气候寒冷,即使到了盛夏也不怎么热。终之气,客气为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土克水,故下半年雨水多,并且集中反映在四之气的时位,发生洪涝灾害。其它如初之气,少阳加临厥阴,风火相生;二之气,阳明加临少阴,火克金;四之气,客气为厥阴风木,主气是太阴湿土,木克土,风胜湿。五之气,少阴加临阳明,火克金。而主胜客为逆,客胜主为顺。所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皆是由于两种气化相加而推算出来的气候变化。假如是丁丑年太阴司天,则四之气火生土,表示湿热更甚。并非是火燃烧物资留下灰烬就叫做火生土。
值年的中运与司天相加,叫做运气相临。也有相生相克或同化的不同年份,其意义在于用来推算当年的气化特色。如今年壬辰,中运为壬木,司天为太阳寒水,水生木,乃是天顺平年。那么今年为何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实际不是平年呢?这就要从其它方面来考虑,要从在泉湿土来考虑。分析气候变化要从相生相克来考虑,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也要从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考虑,如不但要考虑相克,而且要考虑反侮。究竟是相克还是相侮,只有从实际的病候分析来进行判断。
所以,学习五运六气,主要是学习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五运六气的任务是辨证论治,其气候的预测是次要的,因为不一定测得准。
运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来诊治疾病,疗效显著。古今大量的医案可证。如心火亢,肾水虚,可以泻南补北,即滋阴泻火法。肝阳亢,肾水衰,可以滋水涵木,即滋阴潜阳法。脾肾阳虚,可以温补火土,即温补脾肾法。肝火犯肺,可以佐金平木之法,即粛肺清肝之法。心肝火旺,以致肺脾气阴亏虚致病者,可以采用《难经》的“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之法。如丹溪翁说:“泻南方则肺金请,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
说太阴,脾湿太过,反侮肝木,肝脾不和,以疏肝木而理脾湿之法。脾土虚弱,肺金失养,以培土生金之法。这些在临证中是可以经常用得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爱苍生问:
这两天,我一直被益老师的:“湿化为病说太阴”的这个中医学术命题所吸引,又总是思不明白,湿是如何化而为太阴病的?
  《 内经》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如此看,湿生土,即湿生脾土也,湿既然是生脾土的,那湿又是怎样化而令脾土受病的呢?我想只有火和土这母子的关系相克太过或不及,脾的湿化功能紊乱了,不能正常代谢水湿了,脾才能受病的。
  《 内经》:“五常政大论篇”帝曰:“太虚寥廓,五运迥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土曰备化”。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土曰卑监”。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土曰敦阜化”。土曰备化,其义是说土的性能具备生化万物的作用,土不及称为“卑监”,是指土无生化之气,使万物萎弱无力,土的太过称为“敦阜”,是指土有浓厚坚实之气,反使万物不能成形。
    从上面来看,湿化而致脾土受病,那必定是脾土运化功能的不及和太过而自病,当出现脾恶湿时,以是脾之不及或太过而病也。如果脾土之“气平”,处于“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政安静,其候溽蒸”,脾土燥湿调和,脾安能有病?湿生土,湿是脾土的本气,“其令湿”而“应长夏”,“其候溽蒸”,为什么要说脾土“备化之纪”其候是“溽蒸”?而不说是湿蒸呢?这溽字,《说文解字》:解其本义为,“湿暑也”,而这个湿字,其繁体字两个,湿暑的湿这个繁体字是:三点水右上边一横,横下面一个丝而无下四点,再下面是个土字,《说文解字》:对这个湿(繁体)字解其本义为:“幽湿也从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湿也”。因此来看,脾土“备化之纪”的“溽蒸”和“令湿”
是脾土正常的气化功和生理现象,脾土有“溽蒸”和“令湿”才正常,反之其太过和不及才是反常,但是为什么“备化之纪”会出现反常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与南方火的“升明之纪”的太过不及直接相关,“升明之纪”不及则成“伏明之纪”:而出现“长气不宣”,太过则成“赫曦之纪”:其动变则“炎灼妄扰”“炎烈沸腾”。
    所以脾土“备化之纪”的“溽蒸”只有在“升明之纪”的“德施周普,五化均衡”的前提下才能正常“溽蒸”(湿热交蒸),才能使万物生化成熟丰满,因此,湿生土,与火直接相关,火要生土生湿,湿土要“溽蒸”,唯有火的“升时之纪”在“其政明曜”的情况下,脾土才能正常气化而“德流四政”

益民老师回答:
1、“湿是如何化而为太阴病的?”答:湿是六气之一。《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气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而命其病也。”可见湿化与其它气化一样,湿化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气化,称之为“敷和”而不生病。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客气与主气加临,或中运与司天相临,两气相交,或两气是相生关系,或两气是相克相侮的关系,由此产生湿土的太过或不及,皆是湿土化生病变的原因。所以经文明确交代“以所临脏位,而命其病者也。”就是说主气与客气相临即相交,两气的五行属性是相生还是相克,是太过还是不及(或者是平气),由此而命名病机。这是用气化学说来解释《伤寒论》的六化为病的基本立足点。
2、“那湿又是怎样化而令脾土受病的呢?”答:第一种解释:太阴湿土与厥阴风木相交,木克土是相克相侮的关系,湿土太过而反侮风木,故脾湿太甚而生病,湿土不及而风木来乘湿土,故脾虚而生病。第二种解释:太阴湿土与少阳相火相交,火生土是相生关系,火气太过,湿气被蒸化掉了,变成了焦土,不能生物。火不及则不能暖土,也不能生物。所以由于火的太过不及,也会导致脾土的太过或不及而生病,火太过则脾土不及,火不及则脾土太过,皆为病态。所以这两种解释都是说得通的。
3、“所以脾土‘备化之之纪’的‘褥蒸’只有在‘升明之纪'的‘德湿周普,五化均衡’前提下才能正常褥蒸。”答:这是对的呀!但是造化之机,不可以无生,也不可以无制,无生则化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所以,亢则害氶乃制,制则生化。造化之机,既有生又有克制,万物才能得以生化。火、土、木此三者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生土太过度了,就有木气来克制它,湿土才能持平。所以,湿土是否是“备化”,不仅要看火土相生是否正常,还要看木土相克是否正常。须知相生相克,是气化运动的自稳调节机制,打破这种机制,就不是平气,就不是“升明”,不是“备化”。所以,明白了一,就明白了二,明白了二,就明白了三。理论是是明白了,那么临证怎样运用呢?那就是看病要仔细,脾土生病了,就要审察是火土相生出的毛病呢,还是土木相克相侮的毛病呢?不可马虎。
繁体字的湿字的意义,本义是“湿暑也”,变义是“幽湿也”,湿暑则褥蒸,幽湿则湿从寒变。
综合以上问答,我感到您的提问很有意义,有一定的深度,您的学问不错。不知我的回复是否令您满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702

积分

4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02
发表于 2012-12-27 1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湿寒黄疸证治
陽明篇: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259)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脈遲故也。(195)
阳明标志为阳热,太阴标志为阴寒。二者互为中气,阳明从太阴之标化,是生湿寒。“寒湿在里”是寒湿在脾胃,反而侮肝胆,失于疏泄,故生黄疸。其特征是身目为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不能多进饮食,多食则烦闷欲呕,头晕,腹部胀满,而脉迟无力。是为脾阳亏损不能运湿。故不可攻下,攻下后更损脾阳,胀满如故而更甚。“当于寒湿中求之”,即治疗方法当健脾和胃,温化寒湿。小便不利为主者,以五零散。小便利者,以四逆汤加茵陈蒿,或以《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即姜桂附加白术甘草和茵陈。此证严重者,面色黧黑,多见于迁延性肝炎甚至肝腹水者,不易治疗。本人案例:
马××,男,二十多岁。急性黄疸型肝炎,久治不愈,化验肝功能始终不正常。面紅溲黄,乃湿热并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愈。其弟患慢性肝炎多年,清凉温补诸剂,屡服不能取效。扪之脾大肝大,目常黄而带淡红,舌淡白多津,脉弦紧。当以寒湿阴黄论治,附子12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茵陈30克,丹参30克,砂仁3克,檀香3克。服药十多剂之后,精神食欲好转,继续服:附片12克,干姜10克,炙甘草3克,丹参24克,白芍24克,檀香3克,砂仁3克,茵陈30克。

(三)鼓胀证治
黄疸病一般经过三周治愈,过期迁延不愈就难治。如《金匮要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之所以难治,一是损阳耗阴严重,一是湿邪深入,堵塞血脉,总之正虚邪实。因而腹大胀满青筋暴露,而气力衰弱,攻之不能,补之不可,病情复杂,故难治疗。例如黄疸耗伤肾气,日久成为女痨黑疸,既有畏寒,额上黑,身尽黄,又有足下热,甚至“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类似如今肝腹水的大便下血证候,确系鼓胀棘手重证。《金匮要略》载,治标当以硝石矾石散,治本当以肾气丸。此病的病程尚属早期者,可以救治,重者实难挽回。医案如下:
马×,男,50岁,2009年9月17日初诊。嗜酒过度腹胀两个月,食少,大便一日八次,量极少,有时仅放屁了事,口干苦,饮少量热水,神倦乏力,形瘦面色黧黑,目稍黄,舌嫩红,脉弦细数100/分。医院诊断:1、肝硬化;2、胆囊炎;3、腹水。
肝脾气阴亏损,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故腹胀便频。血瘀故青筋暴露。宜疏肝理气,和血化瘀,养肝肾之阴,疏肝理脾汤:
柴胡10克  香附12克  丹参12克  田七3克
白芍12克  白术10克  何首乌12克 炙甘草5克
山楂10克  鸡屎藤10克 鸡内金5克  泽泻10克
以上方为基础,换方九次,胃口已开去山楂、鸡屎藤、鸡内金;小便不利加茯苓、苡米、玉米须;舌光红阴伤减利尿药,加白芍、玉竹、鳖甲。至11月2日第九诊时,查腹部青筋隐去,腹不胀,小便通畅,舌嫩红薄白苔,脉弦细,脉率86/分,疗效尚好,守原方加减。
11月7日第十诊。腹泻,去鳖甲、玉竹、白芍之凉药,予六君子汤。尔后续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间服疏肝理脾汤,或加黄芪30克,当归10克。服至12月28日第20诊时,腹胀递减,小便通畅,唯有夜晚稍胀,舌红少苔,脉弦细缓,脉率80/分,疗效尚可,守方香砂六君子汤。
2010年元月4日第21诊。下午夜晚腹胀,舌红脉缓。阳虚喜阳助,所以上午轻。阴逢阴强,所以下午夜晚重。阴盛阳虚,宜附子理中汤:附片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以后去附子,以理中汤为基础,或合疏肝理脾汤,或加当归补血汤,伤阴则加玉竹、白芍,服至2月底,疗效尚可。可是不慎大开酒戒,又加感冒,病情陡然恶化,腹胀不减,延至四月处,终因腹胀如鼓,泄血而亡。患者不爱命,也自愧技穷无法挽回。

李××,男,44岁,92年10月5日初诊。急性黄疸型肝炎,经医院治疗,每日输液,病情日趋严重,腹大如瓮,气促难奈。诊断书为肝硬化腹水。加之病人家事纷扰,心情极坏。我劝他将一切西药及输液停止使用,由我专门用中医药治疗,同时放宽心情,或许能有转机。患者及家属听从。
审得黄疸已退,神倦胸闷,腹大如瓮,饮食不下,心神不安,少寐,舌淡脉缓。以疏肝理脾汤加减,配合二甲庶虫散,改为蜜丸,每丸15克重,每次服一丸,日二次。坚持汤丸并进,至12月16日复诊。服药已经两个多月,兼服香砂六君子汤,鼓胀渐渐消退,饮食增多,效佳。继守原方,汤丸病进,共计服药五个多月,完全康复。皆大欢喜。
附方:
疏肝理脾汤:柴胡12克,白术12克,香附9克,党参15克,泽泻9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田七粉3克。湿热未尽加茵陈、玉米须;阴虚内热,以银柴胡易柴胡,再加玄参麦冬;食滞不化,加鸡内金、麦芽、山楂。本方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病。此方摘自马有度编著的《医方新解》,献方人:熊廖笙。
二甲庶虫散:醋山甲、醋鳖甲、庶虫、炒山药、山楂、莱菔子各60克。六味共为末,每次服6克,和密嚼服,日二次,一月为一疗程。主治气滞血瘀之症积,诸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腹部肿瘤,子宫肌瘤等。此方摘自马有度主编的《医方妙用》,献方人:欧阳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痞证证治
太阳篇的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以及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这五个方证应归属于太阴湿化病。前面三个方证均有腹满,呕吐,下利的证候。而热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兼有太阳标热之化,附子泻心汤证兼有太阳本寒之化,关系到太阳的水火,大黄寒极,附子热极,故也可以说是太阴兼太阳的方证。方中的大黄和黄连黄芩采用滚开水浸渍,取气薄则通之法,故能泄热通气而消痞。若入水煎,则苦寒损脾,味厚则泻,必下利不止。
伤寒误下,心下痞满而不痛,属痞证,主治以半夏泻心汤。多痞满兼呕吐下利,所以《金匮要略》补充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痞证的成因,一是误下伤害脾胃的元气,二是太阴湿气与寒热纠结,乃寒热虚实错杂的太阴病。故以半夏化湿为君,干姜黄连黄芩寒热并举分解湿邪为臣,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及调和药性为佐使。
生姜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鞕”,即心下胀满而按之坚硬,是痞证之严重者。其成因是发汗损伤太阴脾胃阳气,气不化水,水湿与食谷不能分消,结于心下而胀鞕,同时胁下雷鸣,上者嗳气,下者下利。故主治以生姜泻心汤治中虚而水气痞。生姜辛温散水气为君药,因而减少干姜之用量,其余药法与半夏泻心汤相同。
甘草泻心汤证,主证是“心下痞鞕而满”,不仅是心下部位痞鞕,而且整个大腹胀满,比生姜泻心汤证更严重。其成因是反复误下,严重损害脾胃的气化功能,下利无度,胃气空虚,虚气即客气上逆,故以甘草泻心汤补中止利消痞。
虚痞的形成时间短促急迫,如同现今说的“脱水”,炙甘草能温中又能滋液缓解脱水之急迫,故重用为君药。其余与半夏心下汤相同。正如清代名医谢映卢所说“甘草味甘,土健而满自除也。况施诸火性急迫,阴气不守之症耶。”又说“阴气內盛之满,法所必忌,阴气下亡之满,法所必施。”
临证中见半夏泻心汤的呕利痞,痞而不鞕者较多见,为常用之方。而且只要审证为太阴脾湿存在,寒热虚实错杂而痞者,不论有无呕吐下利的证候,也可以用之。而病情急迫偏胃气虚者,以生姜泻心汤,偏胃阴虚者,以甘草泻心汤。兹摘引谢映卢医案一则以饗读者:
危廷阶,年二十。始病发热恶寒,进表散药二剂,汗已大出,热仍不解。更医又用柴葛解肌之法,反增气逆干呕,胸前板结。一医进大柴胡汤一剂,遂尔腹中雷鸣,利下不止。其父亦知医理,邀集同道相商,交口当进七味白术散。余独议曰:仲景云,胸中实,下利不止者死。其父惶悚,诸医默然。余又曰,此真谓之死症耶?但症极险也。俟吾以法治之。二剂可收神效。其父且惊且喜,及见疏方,乃生姜泻心汤,又疑芩连不服。余曰,此症余揣摩有素,非一时之拟用也。服下果然呕热顿止,但渴泻未止、更与甘草泻心汤,呕利随止。归语门人,门人不解。因誨之曰,此证头绪复杂,无非汗下伤胃,胃中不和,客气上逆,伏饮抟结聚膈。夫胸前板结,即心中痞鞕也。胃虚火盛,中焦鼓激,以致腹中雷鸣。盖火走空窍,是以上呕下泄也。生姜性温,善助胃阳,甘草味甘,最益胃阴。因彷长沙之诀,汗后胃虚,是阳气外伤,故生姜温以助阳。下后胃虚,是阳气内伤,故用甘草之甘以补阴。药仅更一味,意则有二。先后两剂,欲起一生于九死者,敢操无师之智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脾胃虚弱证治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66)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5)
这三个方证出在太阳篇里,病机却属太阴脾胃虚弱。原因是本来就属太阴脾胃虚弱的底子而兼太阳表证,误汗误下,更虚太阴脾胃之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是脾胃气虚而生湿,实中挟虚之腹部胀满,临证常可见到此证,用之效果不错。小建中汤证是脾胃气阴两虚的方证,脾气虚则心气不足而心悸,胃阴虚则心神失养而心烦。故以桂枝炙甘草补心脾之气,白芍益心胃之阴,姜枣调营卫气血。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治误下致脾阳亏虚,而表寒仍在者。用桂枝既可解表,又可升降脾胃中气。理中者理中焦,乃是治太阴脾胃虚寒的正方。
桂枝汤加芍药治腹痛,当是加赤芍,治实为主。小建中汤加芍药,又加饴糖,乃是治虚。芍药有一赤一白之宜用,不可妄投。腹胀满者,虚实夹杂。以实为主者,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人参用量轻。以虚为主者,以桂枝人参汤,并且加量炙甘草,增强温中之力。用理中汤治痞满,也就是“塞因塞用”的从治法。本人医案如下:
七十年代初,我接诊一农妇,年五十。病腹部胀满,腰背伛偻,大便不通,自以为有火,多吃寒凉蔬菜,医者以为气滞不通,处方红参3克配合大队破气之品,如厚朴、枳实、木香、小茴香之类。及至腹胀愈甚,饮食少进,气息微弱,还认为是跌打损伤,请水师推拿按摩,更加气陷不奈,乃邀我试诊。初诊,余仍以逍遥散和其肝脾,药才下咽,呃逆频起,声音沉缓如牛吼。乃仔细诊脉,沉细欲绝。观肢体浮肿,舌淡胖,断为脾肾阳虚,以理中汤加减:白术24克,党参12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枳壳4.5克,服药后呃逆即止,胀满稍宽。二剂之后,继以附子理中汤予之。时当炎暑,病者畏姜附,认为大便不通,应该清火。余以景岳之论,浅显解释之:人身全靠火来保养,设无火,岂不冰凉而死。今姊之病,是前医攻伐太过,元气大损,益气温阳犹恐不及,岂可再施寒凉。其依言接服附子理中汤,即前方加附片9克,大便即畅,腹胀气短之病渐渐痊愈。此即前贤昭示,开冰解冻,塞因塞用之验也。

脾阳虚未有胃阳不虚的,胃阳虚未有脾阳不虚的。有人认为,胃阳虚实际上是脾阳虚,意即主张专补脾阳即可。否!这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临证实践,深知不是这么回事。脾阳虚,虚寒甚,往往还兼有少阴虚寒,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附子理中汤,如上例的医案即是。胃阳虚,往往是由于胃气陷下太过,脾气升举不及,当适当升补脾胃阳气。纯虚无实者,补中益气汤,挟有湿邪阴火者,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人医案如下:
唐××,男,56岁,农民,99年4月22日接诊。胃脘及小腹胀痛,一月。胃病五年,心下隐痛,吃胃友可以缓解,每天发作两次,曾经大便黑色。此次因劳累受凉发作,已服中西药无效,前医以半夏泻心汤,用党参30克,服下更加胀痛。
现小腹隐痛而胀,稍按则舒,重按则痛,痛处时而灼热,时而发凉,热敷则舒。平素较畏冷,背痛,口味酸不渴,大便溏,坠胀,面色苍黄而形瘦,目稍赤,舌红少苔,脉虚大。辨证:胃阳亏虚。长期饮食不规律而伤胃,劳倦伤脾。浊气上逆则脘胀,清气下陷则便溏。气机不畅则营卫不和,时寒时热。嗳气畏寒而喜热敷,脉虚大,皆为胃阳不敷和,法宜升阳益胃:
党参10克  黄芪10克  焦白术10克  甘草3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柴胡10克  防风6克    法夏10克    白芍10克
黄连3克    泽泻6克    小茴香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此患者接连服药四个月,换方十五次,以此方为主,后期用补中益气汤收功。接诊以前,在乡村卫生院治疗一个月,病情日趋严重。每日吃稀饭湿麵度日,说是流质饮食容易消化。其实稀饭湿麵助湿碍气,更难消化。余教他用烂耙饭为宜,尔后病情好转时,嘱他饮少量酒,吃些好菜佐餐,心情放宽,坚持服中药,勿急躁,幸而病者听信余言,终于获得痊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痹证的证治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中的湿痹为诸痹的重点,故有风湿痹,有寒湿痹,有湿热痹。水火交争,火胜水,则为湿热痹;水火交争,水胜火,把湿热中的热气灭掉了,则湿从寒变,为湿寒痹。所以,湿热痹是太阴湿土从本化的病证;湿寒痹是太阴从标化的病证。而风气痹,在湿热痹中可以参与,在湿寒痹中也可参与。例举本人医案如下:
湿热痹
曾××,男,成人,82年×月×日就诊。左脚踝红肿热痛18天。始发热恶寒,现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白腻,脉濡数。为湿热痹,桂枝加石膏汤加减:
桂枝10克  生石膏30克  白芍15克  赤芍10克
防风10克  独活10克    防己15克  络石藤10克
银花12克  连翘10克    黄柏6克    生甘草3克
二诊。前方三剂,红肿热痛渐退,留有瘀斑,前方加地龙等味:
桂枝12克  生石膏20克  芲术10克  佩兰叶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独活10克  桑枝15克
地龙10克  赤芍10克    黄柏6克    牛膝10克
苡米12克   

湿寒痛痹
马××,女,成人。右肩膊疼痛,子夜疼痛尤甚,一两月。风寒湿合而为痹,子夜痛甚,为阴盛阳衰,为痛痹。温阳散寒,乌头汤:
制川乌12克 先熬半点钟。  麻黄6克
白芍15克  甘草3克  黄芪15克
二诊。乌头汤五剂,肩膊痛大减。有时尚有微痛,无分昼夜,手麻。舌淡多津,脉寸微关弦。《金匮要略》云:“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如风痹状”次寒邪虽去,但气血不足故手麻。前人云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川乌善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小结
1、太阴病的提纲包括太阴病的四大主证:呕吐,下利,腹痛,腹胀满。黄疸,痞证,鼓胀,湿痹也属之。这些病证皆须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辨证论治。
2、太阴湿化应脾胃,阳明燥化应肺与大肠。湿配土,燥配金。土为母气,金为子气,子气不敌母气,故说太阴,主要是说太阴湿化为病。
3、太阴本质是湿热,标化是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水火相争参与其间。火胜水,水化为湿气,所以火生湿热。水胜火,湿热中的热气消亡,湿从寒变,则为湿寒。
4、中医的阴阳五行来源于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与人体脏腑配对,按其阴阳相互对立转化的关系,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明人与自然界的气化关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5、“火生湿”论断完全正确。兹引用博爱苍生先生的引经据典的两段卓越说理,作为结束语:
(博爱苍生)所以脾土“备化之纪”的“溽蒸”只有在“升明之纪”的“德施周普,五化均衡”的前提下才能正常“溽蒸”(湿热交蒸),才能使万物生化成熟丰满,因此,湿生土,与火直接相关,火要生土生湿,湿土要“溽蒸”,唯有火的“升时之纪”在“其政明曜”的情况下,脾土才能正常气化而“德流四政”
(博爱苍生)《内经》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我想这气化过程,没有火热的作用,“其候溽蒸”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德医案:
一老翁,时年65岁,2008年初诊。风湿性关节炎40余年。
自述,20多岁始患风湿性关节炎,双下肢膝踝关节常关节红肿热痛,每遇到夏天发作一次,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利湿通络等治疗症状能缓解,具体用药不详。40多后,关节疼痛,肿痛如馒头,畏寒怕冷,但不红不热,每逢天气变化即发作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冬天尤甚。在当地医院中医治疗,症状能缓解。具体用药不详。
今见病人,双下肢膝踝关节,红肿热痛,如20多岁是发病症状相似。精神状态好,舌苔厚黄腻,脉濡滑。
余思付良久,久久不敢下笔。这明明是一例风湿热痹,应该对症,但是患者40岁以后发作都是表现肿痛而不红不热,而这次却红肿热痛如20几岁时发病症状呢?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应该可以见效一时。但这样应付病人于心不忍。
再次追问病史,患者10几岁时即以渔业为生,50岁后,其子发达,居于城市。30多岁时身体状况开始不好,多病缠身。(坐骨神经痛,患过面瘫等),但50岁后身体渐渐好,唯关节疼痛。余思索良久恍然大悟,奋笔疾书一方,嘱咐三服药后改方,并告知服药后症状会加重,不要慌张。
黄芪120 桂枝30 白芍30麻黄10  附子30  细辛15  川牛膝30  苍术30  生姜50 大枣21个
三幅药后,患者果不出所料,关节红肿热痛加重,已经不能行走,舌苔更厚黄腻,脉象洪大有力,由其子开车护送入我处二诊,由于有言在先,患者及子皆表示理解和信任。
二诊 生石膏 50  黄芩30 苍术15 薏苡仁30 牛膝30  银花藤 60木瓜15 附子15  川乌15  防风15 威灵仙15  桂枝30  细辛15  炒 白芥子15 天南星15 麻黄10    红花10  赤芍30  灸甘草15 全虫6  大蜈蚣3条白芍30  知母15  10付
上方服用8副时肿痛全消。
三诊 黄芪45  党参  白术30  茯苓30  干姜 15 半夏15  灸甘草10  川芎15  地龙15  桃仁  白芥子15  天南星15  洋火叶30  补骨子15  枸杞子30  巴戟15  7付善后。
患者随访至今已经4年余无复发。40余年的痹症痊愈。
试想直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也许可以迅速见效一时,但能4年不复发吗?

治病辩证,不但要辩其病,更要辩其患病之人,辩证就是辩大环境,辩人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病也会随之改变,辩证就是辩时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虚实阴阳皆可发生改变,这就是内经的人与天地相应观的具体应用。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伤,必受人体正气强弱为转移,正气亏虚,邪必从寒化,虚化,且易由表及里,甚或直中少阴,由皮肤,肌肉,经络而深伏脏腑,虚寒体质,正气虚弱,不能透邪于外,故久治不愈,正气强盛,正邪相博,病从热化,实化。病之症状虽重,实为病由阴转阳,病情轻浅之佳兆。
本例病案,患者十几岁即渔业为生,难免久居湿地,难免被风寒水湿所伤,此段年龄,生机勃勃,肝木生发旺盛,正气欲旺,但风寒水湿过重,难免正不胜邪,水胜火负,故风寒水湿久伏其体。20多岁,是人体正气最旺的之时,复得夏季暑热之助,而火胜水负,火水相蒸,湿热郁生,停滞关节,发为热痹症。人为本,病为标,此时,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治疗治疗其标,皆获得良效。40多岁时,人体阳气渐衰,复加久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之药物更损人体脾肾阳气,导致患者体质火负水盛,痹症发作,表现为寒湿之证,且寒湿最伤人体阳气阴精,正气受损,故他病蜂拥而生。50岁后,脱离了渔业生活,生活的寒湿环境改变,且生活调节休养,正气见复,但是寒湿伏患始终未除,但是发病次数减小。65岁时再次痹症发作,痹症表现红肿热痛,可见虽病症虽重,却是外透之佳兆。故不能只采用清热利湿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来治疗其热痹,这样的话,也许能很快抑制其热病症状,使临床症状消失,但是却损伤了伏于患体之邪外透之机,既有可能不久后复发。这时我思索很久,最终采用了因势利导的方法,补火补气,透发伏寒伏湿,使火更胜,火水相搏更甚。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升发肝阳而生火,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温而透邪更加辛温燥湿解表开苍术而开汗窍,使湿邪有去路之法。补火补气,火盛水负,湿热相蒸更甚,故热痹之症状加重,也即是标加重,以我之见却是病情轻浅的表现,但是人体正气更旺,即本也旺。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训,但是我却背道而行,这其实在我当初非常矛盾的,争取病人的理解后才敢施行。二诊,见人体正气健旺,开始治疗湿热之标证,运用寒温同炉,标本兼顾法,即去湿热又不伤正,使风寒湿再无处藏身。采用白虎汤加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乌头汤四妙汤易黄柏为黄芩,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芥子,天南星化痰降肺气(内经曰,肺主治节,这个节我理解为关节)活血化瘀法之红花赤芍(考虑久病痰淤互结)加全虫蜈蚣通络(叶天士曰,久病入络)等大兵团作战,方药虽杂,但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诊,见病症已去,不忘继续鼓舞正气,采用补火生土,化痰祛湿通络之物,穷追剩寇,以防死灰复燃。
这就是我辩证此例病症之思路。后遇到此类病症,皆以借助此次病例的经验,皆收到佳效,这其中有个人的偏见,在所难免,望同道指出为谢。

益民老师点评:
标本是一对相对概念,因此它的外延即它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如人的正气为本,外来邪气为标;里病为本,表病为标;病机为本,证候为标;六气的三阴三阳为标,风热湿火燥寒为本。那么,风热湿火燥寒之本质之间,有没有固定的标本关系呢?没有!它们之间只能是互为标本,是以感邪的先后来定标本的。如寒热可以相互转化,先是寒病,后是热病,则寒为本,热为标;先是热病,后是寒病,则热为本,寒为标。因此,不能说湿热病一定是标,伏寒一定就是本。
所以,诸凡标本之说,总以当时的病机为本。治病必求于本,针对病机而治即是治本。
太阴本湿标阴,病气从本化则为湿热,从标化则为湿寒。比较而言,湿热从阳化,比寒湿从阴化的病情要轻一些。因为人身本来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湿热气化,所以《内经》讲“太阴从本”,就太阴宜从本气之化。然而本化太过,也就成了湿热病,此时湿热就成了病因病机。
湿和热合,还有一个湿多于热,或热多于湿的问题。热多于湿,可以清热利湿,湿多于热就不可单纯清热利湿。《内经》说治湿寒用苦热,治湿热用苦温,这与后世治湿热用苦寒药为主有所不同。因为湿的本性虽然是温热的,但湿邪粘腻难化,它同时又具有阴邪的性质。所以李先生在第二诊时用了苦温又用了苦寒,寒温并用,就不足为奇了。
李先生从伏寒为病的视角立场来看问题,认为此病是由于伏寒所引起的。我从六气标本的视角立场来看问题,倒认为是由于伏热引起的。因为“伏”字的含义是潜伏。寒被热气抑制了,才叫做“伏寒”;而热被寒气抑制了,才叫做“伏热”。此案被抑制了的伏热为本,所以不太显著,新感的寒邪为标,急则治其标,以便使伏热的本质暴露出来。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首先用大剂量的黄芪五物汤配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牛膝苍术,一派甘温苦热之剂,火生湿热之剂,只服了三剂就得停止,伏热已经至极,根据此时的病机就只能改变以治湿热为主,并且用了十剂之多,这才是治本。
当然,湿热已去,阳也衰微,此时病机又起了变化,转为虚寒,所以采用温补获得佳效。
勿用置疑,李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去了标寒。而之所以四年没有复发,我觉得恐怕不只是先治“伏寒”一端。要知道痹证久得,往往痰瘀相兼,处方中用了蜈蚣,全虫,南星,白芥子,红花等,又用了温补善后之方。这恐怕是获得不复发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3: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化为病说太阴,湿化怎么会与太阴联系起来?一者,《伤寒论》太阴篇提纲里的四大主证确实属于湿化之病,而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归结在太阴的标本变化。“太阴”一词,意味着阴寒最重,所以太阴又称为“至阴”,湿化从寒变就是“至阴”的体现。而湿从本化即从湿热之化,就不得称之为“至阴”。
太阴标化与太阳寒水本化结合起来,在运气学里称之为“水土合德”,所以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在这样的岁气年份里,就多寒湿相遘之病。所以,水绝对生不出湿热来。
太阴湿热本化与太阳热化标化结合起来,则太阳的阳热就会加重湿热为病的变化。所以,火生土,火生湿,只能理解为火生湿热,即火侮水就能直接生出湿热来。
总之,湿化为病说太阴,是建立在气化的标本中气的相互转化基础上的学术。气化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运阴阳思想指导下的八纲辨证和标本辨证。所以,五运六气的任务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积分

1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3
QQ
发表于 2012-12-27 1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杆中医论坛也是高手如云啊!
大医精诚、厚德载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

积分

4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00
发表于 2012-12-28 10: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5: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化为病的治疗原则:
由于湿化的性质是半阴半阳,即使是热多湿少,也不宜过于苦寒燥湿。《内经》讲“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温病条辨的三仁汤之类得其旨。而治寒湿者,谓“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伤寒论》真武汤得其旨。

湿的本质:
1、相火生湿土,而且长养万物就是它的形态。
2、湿气不依附于土壤,就是湿热之气化,是氤氲之气态,内经称为“蒸褥”。
3、湿土有形为地气,湿热气化为天气,气寓形质中的气化,湿热气化寓于形质中就是湿的本质。
4、脾主湿,是指脾脏与湿化关系密切。“主”,主持湿气变化,包括产生,消化,运化,转输,能量转换等气化过程。
5、湿的正化是湿热,对应的脉象是濡数。但湿热的性质属半阴半阳,湿多热少者则对应的脉象是缓脉。湿的标化是湿寒,对应脉象是浮紧或沉紧。
6、肾无单纯的湿邪,肾的湿病是以脾肾寒湿而显现。
7、湿化内经又称为雨湿,在没有蒸褥之前,湿以水湿的形态显现,但这不是湿气的本质。水只是构成湿热本质的条件之一。

湿气的标志为太阴,故太阴主湿化,与土相结合为湿土,与脾脏相应为太阴脾土。湿的气化现象是湿热,湿热最盛的时期是在夏秋之交,大暑之后的四之气。其时气候又酷热又潮湿,故为相火生湿热。湿热气化寓于形质中就是湿气的本质。因为万物形质是要靠湿热气化才能丰备茂盛的。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在四之气雨季,天气闷热,一场大雨下来,农作物青翠欲滴,格外茁壮。故万物的“化”盛正在此时。
湿土是温暖的,能长养四季的万物,故湿化又治中央,溉四旁,并不独主于四之气。脾胃中土与之相应,脾为胃行其津液,消化水谷,运化水谷,转输水谷精微物质的能量,以营养全身。
若是湿热气化太过,蒸褥大量的水蒸气升腾,云雨太多,就会发生洪灾,山洪暴发,河水漫衍,鱼类见于陆地,生物被淹没。这时的湿化就不能化生万物而是灾害万物了。此时天人感应,容易发生胸闷,呕恶,腹痛,腹泻,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等湿热温病。当然,湿热之病,也有由于人们饮食劳倦,嗜酒,过度吃喝油腻厚味,以致脾胃气化功能损伤而导致湿热内淫病证。但外内相引的湿热病更为多见,常见的肠胃湿热病多发生于雨季湿热时令就是明证。
湿热既然是蒸褥气化,它就能弥漫三焦,上焦胸闷呕恶,头困重,中焦腹胀腹痛,肢体困重,身热不扬;下焦少腹满胀,大便黄褐泄泻,小便短赤等。当然这些病证在当时有所側重。一般以苦寒燥湿,甘淡渗湿为治则,但湿多热少者例外。
湿化为病有两种转化的可能,一是从中见之气阳明燥化,湿化为燥,脾胃气阴损伤。另一种是由于气候寒变,或者人体本身阳气不足,或者过用寒药清火,以致湿气顺从标志太阴转化,成为脾肾寒湿病证。
所以掌握气化的标本转化理论,治疗湿化为病就得认真考虑病机有无转化的问题。湿热病邪属于半阴半阳之性质,治疗不可过度用苦寒淡渗之法,所谓“湿热一去,阳也衰微也”。当湿多热少时,治疗当用辛味芳香化浊。当寒湿盛时,就得以苦热或辛热之剂。
总之,太阴本湿标阴,病机在本从湿热论治,病机在标从寒湿论治,病机已转中气标化,则从气阴不足论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3-9-6 21: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佳案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3-9-7 1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化为病说太阴。简单点,不要太深奥:地里种菜,一直下雨不行,一直太阳晒不行。一直不下雨不行,一直没太阳不行。土壤存水排水功能不好不行。水湿多有两种,一与寒相合,寒湿,一与热相合,湿热。想想地里种的菜,因天气风雨土壤等各种因素而导致菜的生病,就知道中焦脾胃与湿的关系。
另:9月2日看了一会盘口。华贸物流涨停,上港集团在回调。中储股份回调的同时在9.77和9.99分别有大单买进,而且当天成交量也不大,出货不可能。我就认为上港集团出货的判断不成立。应该是开始鸡犬升天,然后是飞龙在天,对于是实质性利好的股票,主力不会善罢甘休。中储调整到位,目标应该是12.26元。班门弄斧,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6:17 , Processed in 0.21484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