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462|回复: 6

再论《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

[复制链接]

69

主题

0

积分

2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3 2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以后的又一位名留青史的温病大家,吴氏所撰《温病条辨》名遍大江南北,令温病学说得以发展、定型,使世间无人不知“桑菊”、“银翘”。自此“古方不能治今病”、“南人无伤寒”、“伤寒方不能治温病”、“学伤寒但守其法而不泥其方”等论调,甚嚣尘上,温病、伤寒两种学说似乎势如水火。《温病条辨》作为后学者必须研读的著作,此书能否作为继《伤寒论》以后,独树一炽的经典著作呢?
    1《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渊源
《温病条辨》中共有处方约200首,其中,未化裁的伤寒方33条,占全书方剂的17%。经过化裁的经方共73首,占全书方剂的37%,未经化裁和经过化裁的经方占《温病条辨》所有方剂中的54%。曾经有学者指出,温病和伤寒的区别在于卫分、气分,通过我们的统计同样得出相似的结论,在中焦、下焦经方都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比重,也就是说,中、下焦病证的治疗温病与伤寒确实差别不大。(见表1)
                   表1   上、中、下三焦未化裁及经过化裁的经方所占比例比较
                  未化裁      经过化裁      经方合计     处方合计
           上焦          5(10%)      7(14%)      12(24%)      50
                    中焦         16(19%)      39(46%)       55(65%)      85
                    下焦         15(23%)      26(40%)      41(63%)      65
       胡希恕[1]指出吴鞠通的“清热法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栀豉汤、泻心汤辈等多直接来源于仲景书”,“八首复脉汤加减方就是直接从炙甘草汤加减而成,其他滋阴方亦是直接或间接从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百合地黄汤、栝蒌牡蛎散、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等加减变化出来。”《温病条辨》的方证充其量只能算是羽翼伤寒,适当补充其不足之方证而已。
    2《温病条辨》与《临床指南医案》的渊源
    《温病条辨》中未化裁的经方有33条,占全书方剂的17%,未化裁的他医家的方14条,占全书方剂的7%,也就是说《温病条辨》中有76%的方剂是经过化裁的。而这些经过化裁的方剂中,源于《临证指南医案》的方剂有102条,占全书方剂的51%,其中88首是经过化裁的经方,占全书方剂的45%。   
    其实,《温病条辨》只是吴鞠通按照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各案的方药,归纳并拟定方证、方名而编成的而已。
    叶天士是善用经方的大家,《临床指南医案》是一本难得的经方医案集。程门雪先生认为:“天士为善用经方之法者,历来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据张文选[2]统计,叶天士常用的经方有108首,其中桂枝汤、炙甘草汤等方,每方的医案多达80余案。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温病条辨》中诸多组方用药思路是源于《伤寒论》的。
    如果说《温病条辨》与《临床指南医案》有着无法否认的亲缘关系,那么吴氏并非叶天士的亲炙弟子,他按《临证指南医案》的文字归纳出来的方证,是否能反应叶氏风格呢?他就是否如徐灵胎所说:“窥附其门墙,盗取其余论者,事事相反”?
其实《临证指南医案》只是叶氏日常临床医案记录的一部流水账式的记录,徐灵胎批叶案时就提出了这点。而且此书并非出自叶氏之手,只是后人编辑成书。吴氏根据这样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根据叶天士一人一时一案,归纳出温病学派的经典《温病条辨》的一系列方证,未免使人产生种种质疑。
     3.《温病条辨》与《吴鞠通医案》的比较
    吴氏除了给后人留下了一本《温病条辨》以外,还留下了一本《吴鞠通医案》。《吴鞠通医案》分“温病”、“伤寒”、“杂病”、“妇科”、“儿科”等,共四卷。
    《吴鞠通医案》中所用不下四十多方,诚如《温病条辨•朱彬序》曰:“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疾,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
尝观《吴鞠通医案》吴氏运用经方,法度严谨、尤重方证、药简力宏,绝非承袭叶氏淡薄轻灵风格。吴鞠通本人40岁时病暑温,用的恰恰是大剂的桂枝汤,而不是“桑菊”、“银翘”之类,试看《吴鞠通医案•暑温门》的桂枝汤案:
    鞠通自医,丁己六月十三日,时年四十岁。
    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汤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剂愈。
桂枝汤为群方之魁,吴氏于《温病条辨》中列为第一方。吴氏自医,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并没有因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下至日为病暑”,而拘于病名用药。曹颖甫门人姜佐景曾叹曰:“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惟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曹氏也说:“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曹氏《经方实验录》中录桂枝汤案六例,其中三例是暑天用的。广东经方名家陈伯坛治两广总督谭钟麟暑天恶寒厚衣,发热汗出,月余不愈,陈伯坛以一剂桂枝汤用九钱桂枝。次日痊愈,自始陈伯坛“陈一剂”之名满羊城。
    现今时医,每以温病派自称,终身未用过桂枝,必是一个“燥”字横在胸中,临床虽见桂枝汤证,亦视而不见。何以吴鞠通却无门户之见?
    此案是吴氏40岁时的自医案,此时正是吴鞠通编纂《温病条辨》的时候。为何吴氏这两本书中的临床风格会判若两人?
    《温病条辨》诸方其药剂量是吴氏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为数不多的有用药剂量医案归纳出来的。《温病条辨》中木防己汤用石膏六钱,但《吴鞠通医案》中,吴氏并非如此用药,他用木防己汤,石膏每每用至四两、六两、八两、一斤,如《痰饮门•赵案》吴氏谓:“石膏少用万不见效”,此案“前后共用石膏百斤之多”,这是两书风格迥异的又一证据。
    《吴鞠通医案》是后人根据吴氏由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至道光十三年癸已(公元1833年)40年的医案整理而成的。此书为后人整理,跨度40年,其用药风格真实性应该是相当高的。那么在对《临证指南医案》研读后写成的,如读书笔记一般的《温病条辨》是否有为写书而写书之嫌?
    4《温病条辨》的成书背景
    根据《温病条辨》吴鞠通的自序,他19岁丧父后,“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4年后丧子,又过了3年,在“检校《四库全书》”时,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于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吴鞠通35岁时,北京温疫大流行,死者不可胜数。他看到一般医家沿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常常招致失败,很痛心,他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于是他在诸友敦促下,决心走匡医救世之路,不到一月内,他治疗“大抵已成坏病而存活的就有数十人之多。
    继而,他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和“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并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方法,于是他决心写一部温病专著,以“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然而“未敢轻易落笔”。
    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吴鞠通40岁,也就是桂枝汤案的同一年),他的同乡汪瑟庵先生对他说:明年己未年,属湿土主运,可能造成温疫流行,望你速成《温病条辨》一书,以“益于民生”。他苦心孤诣,历十数年,(吴氏55岁的时候),终于写成《温病条辨》并刊行。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吴鞠通虽是19岁丧父以后开始自学中医,但一直到35岁才决心走匡医救世之路,正式行医。他40岁开始写《温病条辨》,他创立“三焦辨证”也是40岁上下,此书最终在他55岁正式刊行。他“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其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对于一个真正走上临床没几年的医生,我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他那个时候到底有多少临床经验呢,他运用叶氏的方,有多少心得呢?如此而言,吴氏就大有闭门造车之嫌了。
    更应注意的是,吴氏的《温病条辨》自序,并未见一字谈及叶天士,而在《温病条辨》的自注中,谈及叶氏的也只有四处。而且,吴氏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又另立“三焦辨证”,这未免使人不能不感到匪夷所思。
    综上所述:正如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所说“温病条辨陋书也”,虽然语似尖刻,但是对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评价,此书很可能是为写书而写书的。
参考文献:
[1] 张文选.《叶天士用经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第一版.2011:18
[2] 胡希恕.《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M].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第一版.2009:10-11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方币 +35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5
zhiban + 20
高坤锋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北宋神医许叔微传记
下一篇:談傷寒和溫病的關係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12-12-13 2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楼主又从统计角度剖析、论证!
期待更多的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16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14 0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我正在研读,感觉到现在也有十来月了吧!感觉很好呀!我是学生,没怎么治过病,但是我知道我江中时伍炳彩老师多次给我们讲温病条辩是本好书!其他人不知道,但是伍看用这书中的方用的非常好,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亲眼所见,跟过伍看的人都知道,他用的银翘马勃散,杏仁汤,两个宣痹汤,杏苏散,三仁汤,黄芩滑石汤,加减正气散等等都非常好。我是把它当伤寒金匮一样的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895

积分

25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龙蟠橘井

Rank: 5Rank: 5

积分
1895
发表于 2012-12-14 0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所说“温病条辨陋书也”,虽然语似尖刻,但是对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评价,此书很可能是为写书而写书的。”
我再一次赞同小吹同学的这个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19

积分

15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继承仲景,学习锡纯

Rank: 2

积分
419
QQ
发表于 2012-12-14 08: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东西,不好说的清,
于治病有益则取,无益则弃,不能否认的事,他的确存在不少有用的方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0
发表于 2012-12-14 0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条辩是吴鞠通根据指南医案总结而成的,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更多的是可取之处,所以:事非经历话难真,你实践了以后再发言。哪有完美无缺的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28

积分

2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8
发表于 2012-12-14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两位说的中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6:12 , Processed in 0.34543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