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里,常见到“渴”字。在常人的思维里,“渴”不就是想喝水吗?然而在细读上述两本经典时,发现虽皆为“渴”,但差别甚远。各机体由于所主病症的不同,口渴的感觉都不一样,导致了喝水量的多少、水的温度、喝水后的反应都有区别,或是伴随其他并见症状的差异。在临证时,针对所主病症,同为“渴”,药方却各不相同。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用栝楼瞿麦丸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条文中的每一个“渴”字,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临证时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切不得马虎大意,以免诊断错误。文中有关于“渴”的条文,或许收集得还不够全面,如有遗漏或是叙述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出来,学生将及时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