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人,生于1767年,卒于1855年,是清代通儒,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清史稿》里有对他的相关记述。刘氏于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道光六年授湖北天门县知县,由于不愿外任而改为国子监典簿,后从成都双流县移居至成都市醇化街,因其住宅内栽有大槐树一棵,故称其为“槐轩”。止唐先生每日均在槐轩给门人讲学,故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之为“槐轩学说”。刘氏全面地肯定儒家学说,并能适当地接受佛道二家之学,他的儒学根底非常深厚,后来编撰群经,留下大量著作,其著作均收进《槐轩全集》,共三千万字之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三经恒解》和《孝经直解》,所著的医书包括《圣余医案》、《医理大概约说》、《活幼心法》等。刘氏行医的情况之所以不见于经传,是因为他并非靠行医度日,为医固然能救人活命,但他更视行医为一种雅事,相当于票友,一些京剧的票友比很多艺术家水平还要高呢!就是这样的一位大鸿儒,培养了郑钦安先生这位一代名医――伤寒南派的代表。
郑钦安先生,名寿全,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籍四川安征,十六岁时随父在四川邛崃县定居。郑氏自幼勤读经史,于嘉庆末年中秀才,后来弃举子业,拜止唐先生门下学医。先生在刘氏的指导下钻研《黄帝内经》、《周易》、《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这为他日后对经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后来说他是穷究三十余年,对经典的学习从未放松,最终才悟出了经典的精髓。郑氏年少即学有所成,当时在成都行医,屡起沉疴,名声很快传遍川滇一带,自此一直在成都悬壶济世,讲学授徒,成为川中一代名医。郑氏在临证上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辛温之品,而且用量惊人,每每以两计,与一般医生有很大分别,故当时被称为“姜附先生”,甚至有人称其为“郑火神”,因此后来的人把郑氏这一门善用温热药的学派称为“火神派”。
郑氏融汇《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旨,先后在同治八年及十三年出版了《医理真传》及《医法圆通》,提出“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辨证不离伤寒六经”、“治病重在扶阳”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的。在《医法圆通》刊行后二十年,《伤寒恒论》问世,这是郑氏为《伤寒论》所作评注,他不拘泥前人之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注释仲景的原文,大胆创新而不离经旨,充分发挥了仲景的扶阳思想。郑氏这三部著作,曾多次刊印,传世的版本有三十多种,就医书来说,在当时实属罕见。《伤寒恒论》出版后,晚年的郑氏并未停止对经典之研究,对医理的追求仍是孜孜不倦,扶阳思想在其晚年之时愈趋成熟。 |
上一篇:最近的一点收获下一篇:论坛一月感想(一)麻黄与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