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218|回复: 25

大青龙汤 学习

[复制链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5-8 14: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网上收集的有关大青龙汤的方证、案例、对话、故事及网评。内容比较杂,我收集整理了几天,但里面条理还有杂乱的地方(有些是自己为了保持“原貌”留下思考的),有兴趣者可以看看。更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新的资料和信息内容。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生姜切 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以下百度内容:
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

《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太阳中风,应该汗出,脉浮缓。现不汗出,故脉浮紧,郁而化热故烦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於省文。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汤险竣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於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

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於病,而死於医药矣!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线。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如此教人者,怎么含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

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

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咽干历害,则以后发病亦历害;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於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

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 石膏20g 甘草6g 大枣3 切生姜6片。

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

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自此以后,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於下:

1
、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
、患者张×田之妻王××50岁,患感冒,19891125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患者发热38 .5,平素身体健康,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与大青龙汤三剂。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能一汗再汗么?

3
、单硕,男,四岁,患感冒。19931221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其母亲言:今日下午发热38.2。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晚八时,开始服药,服后睡下,出汗,热稍退。无汗后,热又上升。晚十时,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夜十二时,发热时达39.4。又命其服药,次日晨八时,体温为38.7,第一剂服完。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二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二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其实应从早服到晚)。夜间体温在38.5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第三日晨为38.5,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5。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
、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发热38.3,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三次,服之而愈。

5
、张×敏,男,33岁,我校教师。1993331初诊。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晚9点方来求治。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不恶寒,不自汗,亦不口渴。与大青龙汤,每日早晚各服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降至37.3,两日后痊愈。

6
、任×亭,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46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7.5,咽喉痛。诊之,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后知一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二剂痊愈。

7
、秦×旺,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199346求治。自诉鼻塞不通,流清涕,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49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已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五剂以观其效。以后自言取药6
剂(公费),服完4剂,已恢复正常。

8
、朱×江,男,19岁,高中学生,1993414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8.5,不恶寒,不自汗。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服二剂痊愈,未耽误上学。

9
、朱×云,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415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历害。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诊之,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已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引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日本书中,麻黄为桂枝的二倍,《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
大青龙的确在夏天有很多运用的机会,前提不一定要烦燥,但一定是要有内热,此汤也可看成麻黄汤加石膏、大枣、生姜,最近看了不少医案,发现在有内热的情况下用麻桂是很难解表出汗,反而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但加上石膏就容易很多,但生姜、大枣在此汤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此汤如何与麻杏石甘汤区别呢?这里有两个医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发表一下看法。

大青龙汤

一。伤寒烦躁: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
143)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升)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

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川桂枝12,生石膏120 甘草9,生姜9,鲜竹叶15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
江苏中医1959(5>:
16) ’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本帖文字来源于网络。有的几个网站都发有相同的内容,故未知首次出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5 收起 理由
r109 + 1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小柴胡治大病4
下一篇:古朴回到本草学伤寒======桂枝人参汤(第六十七方)
刘为立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4: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关键词:大青龙汤,运用经验
  提要:结合验案以说明从体质着眼,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本文还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药证进行了发挥。
医学教育网
  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证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笔者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临证喜用之,每有桴鼓之效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试将临床用方的验案和经验所得归纳如下,以就正以同道。
一、大青龙汤证验案一:
  赖某,女,33岁。2004年5月21日就诊。在上班时觉一阵发冷后始出现头痛,浑身不适,人觉欲寐,后伏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因觉冷而醒,随即浑身酸痛,怕冷逐渐加重,到了当日晚上恶寒明显加重,穿了件棉衣裹了件被子依然怕冷,患者在电话中向笔者就诊,电话中问知患者口不干不苦,咽部在吞咽时觉痛,大便正常,无咳嗽无发热,当时辨为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处方:
  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杵),[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炙甘草6克,二剂。
  嘱其每隔2至4小时热服一次,如见有汗出或口干或咽痛,减少服药次数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第二天电话得知患者昨天晚上5时、9时、11时和第二天早上8时分别各服了一次药,未见明显汗出,但浑身疼痛和恶寒已解,咽痛已除。面诊时患者诉肩背部酸、重明显,头部时痛,人觉疲劳懒动,自觉有口臭,大便正常,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心烦,夜寐可,小便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沉。望诊见患者精神尚可,两目有神,肌肉结实。腹诊:腹有力。投以大青龙汤原方:
  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0克,一剂,患者当日晚下始服,至睡前共服了二次,第二天诸症全解。又过了五天,患者诉前额部头痛,尤以中午和天气热时头痛更甚,呈抽痛,有时痛得难以忍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小便不黄,纳食可,夜寐可,舌质较淡苔薄白,脉缓。笔者认为是溢饮之病,仍投以上方,即大青龙汤一剂,服后患者诉前额和背部汗出较多,头痛和背部的酸痛全部缓解,当夜得以安眠,无心悸、失眠、烦燥等症。
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为什么该患者服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后末见明显汗出呢?事后笔者也是满腹疑虑,于是就亲自到药房,发现如今的麻黄放置时间长且不说,且茎小根细,根根带节,再检索《伤寒论》中仲景所用之麻黄无不例外均注明要去节。去节不去节对发汗作用是有一定影响,这就提醒医者对自已所用药物要有个全面的了解。还有麻黄是否新鲜也是重要因素,此点在《百年中医李翰卿》一书有专节论及。
  二诊时投以大青龙汤似乎有些费解。在《伤寒论》中论及大青龙汤证的是38和39条两条条文,这两条条文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病情。38条是说明在外有寒邪束表内有郁热情况下的大青龙汤证,其方证的着眼点在于“寒、痛、烦”。而对39条的理解,需结合《金匮要略》中治疗溢饮的条文,即“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二者可以寻找到的共同点是均有身体的“重”这一症状,其发生的原因,用仲景原话的解释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再观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有石膏,有炙甘草 ,还用生姜和红枣,而这些即是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既然越婢汤可以发越水气,含用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的大青龙汤又有何不可呢?这从39条条文中仲景用“大青龙汤发之”的“发之”这两个字眼也可窥测其治在发越水气之用途。所以此处的石膏并不是用于除烦清热,而在于和麻黄配伍以发越水气。《金匮要略》中关于越婢汤的条文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该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的区别在于桂枝和杏仁这二味药的有无。大青龙汤证有桂枝,所以有恶寒或身痛证,有杏仁,所以有或咳或喘证。而这两方的石膏之用并不在于必见有或汗出或烦渴等证,而在于见有“一身悉肿”或“身重(身体疼重)”的水湿之邪留滞。谈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药物的配伍不同,其药证也不同。就石膏这味药而言,其药证,黄煌归纳为“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 1(《张仲景五十味药证》)。我的体会是黄煌所归纳的石膏药证,是指白虎类方及其他不与麻黄配伍的方剂而言,当然也适用单味大剂量石膏的应用。至于石膏与麻黄配伍,情况就不同,试观仲景所有麻黄与石膏配伍的方证条文中,有烦燥证,有汗出证,唯独无一处有言及“渴”证,甚则在越婢汤证中还特地说明“不渴”,对于惜字如金的经典条文,这其间绝对寓有深意。我的理解是,麻黄与石膏配伍在于发越水气,而水气为患,流动而不居,较之他邪更是变化莫测,既可上逆而为咳喘(厚朴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汤),内停而为水肿、多痰(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下流而为小便不利(越婢加术汤),还可外溢而为身体的疼重(大青龙汤)。证见“身体疼重”较之“一身悉肿”不仅是病位的不同,还有水气之邪轻重之别,所以大青龙汤与越婢汤石膏的用量也有量之多少的不同。日本的汉方家对麻杏石甘汤的认识也可佐证上述观点,录之以备参考:“汉方医学则认为此(指麻杏石甘汤)为热与水湿相结,郁于胸中而成,故目标中除有热郁肺之喘而汗出,发热,口渴外,尚有水湿内停之浮肿,小便不利等证。”2国内医家对此也持赞同观点,如成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陈潮祖教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系饮热迫肺之理由有二:“其一,证之临床,每多舌苔黄腻或津液饱满。其二,本方与越婢汤的组成结构大致相同,越婢汤为治水肿之方已成定论,本方结构既与相同,何以所治恰与相反?实违常理”。
二、大青龙汤证验案二:
  罗某,男,35岁。2004年6月9日,以“头晕沉、背部酸痛不适、鼻梁疼痛四天”为主诉就诊。患者缘于四天前在野外工作时受凉淋雨后始出现上症,到赤脚医生处肌注抗菌素二针后鼻梁部的疼痛稍有缓解。辰下症见:头晕而沉,人觉疲倦欲睡,昨日从晚上八时昏睡至今早十时,但人仍觉得没有精神,肩背部酸重,吃饭时头身稍有汗出后人觉舒畅,但稍出即止,汗止后肩背部酸重又现。稍有恶风,时有鼻塞打喷嚏。无明显恶寒,无明显头身腰背部疼痛,无明显口干口苦,无明显烦燥爱发火,也无明显四肢酸重疼痛的症状。鼻梁两侧仍有明显疼痛,鼻中冒热气,纳食可,大便正常,小便稍见黄,平时不易汗出。舌质淡苔黄腻,脉缓而濡。外观所见:形体消瘦,肌肉坚紧,肤色暗黑,脸形狭长,呈倒梯形,眼裂较小。初诊时根据经验投以藿香正气汤,一剂。服后复诊时患者诉无明显疗效,也无汗出,症状同前。笔者细加诊察,察舌见患者舌象虽黄腻但不干而湿润,咽部也无明显红肿,发病以来未有明显较为畅快的汗出,患者又有汗出舒畅的陈述,病前受凉淋雨的诱因。患者肌肉坚紧,脉腹皆有力。判为此病当为溢饮,选用大青龙汤原方:
  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2克,一剂。
  并嘱患者温服后避风覆被,如见汗出,任其自流,不可脱衣揭被,如汗出人觉舒畅,症状明显缓解,不必续服。如末见明显汗出,隔二小时后服第二煎,总以汗出为目的。
  第二天患者复诊时诉,昨晚7时服第一煎药后二小时始见有胸背部津津汗出,持续了三个小时左右,汗出后人立马觉得精神和舒畅了许多,也不会觉得爱睡觉了,昨晚上网至下半夜3时入睡,今早七时起床,人仍然觉得很精神。初诊时的症状全部缓解,辰下症见;口苦明显,咽干,大便二日未排,小便黄,咽堵痰多胸闷,不易咯出,晨起刷牙欲呕。舌稍见红,舌苔黄腻稍干,脉缓。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
  制半夏2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
  苏梗10克,生甘草6克,桔梗12克,
  柴胡15克,黄芩20克,连翘30克,
  生姜三大片。二剂。
  服后诸症全解。
  注:该患者如从体质辨证当是柴胡体质,但外感病的辨证当从症状着眼进行方证的辨别,不必拘泥于体质类型,但体质的不同有助于判定疾病的发展方向。
三、大青龙汤证验案三:
  范某,男,46岁。2004年6月8日就诊。以“恶寒不解五天”为主诉。发病前有淋雨受寒史,辰下症见:恶寒浑身紧缩感,头重且痛,就诊那天气温为30度左右,但患者穿着两件的上衣和裤子,头背被人敲打后觉得较舒畅,无明显汗出,自服草药后可见汗出,汗出后人觉舒畅,但过了一会儿汗止后上症又作,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咽痛无咳嗽,大便正常,小便黄,胸闷烦燥,胸口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浮。该患者形体中等,肌肉坚紧,为体力劳动者。病之初起为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因误治失治致表寒不解,郁热内增,而转为大青龙汤证。当此之时,以汗出为首务。投以大青龙汤:
  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2克,一剂。服药方法同前案。
  第二日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二小时始见汗出,汗出不多,今日已无明显恶寒,但怕见风,仍要着夹衣。头身重及紧缩感稍有缓解,胸部仍感闷热和烦燥,舌脉同前,继以原方一剂。     
  第三日复诊,患者诉上方服后即去睡觉,一觉醒来浑身上下包括头脸部、手心、脚心都湿漉漉的,辰下症见:咽部觉得“肥肥的”,爱咯痰,胸仍闷,烦燥感减轻,口鼻有呼热气,无明显口干,虽无恶寒怕风,但衣着仍比常人为多,且自已不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脉缓。投以大青龙汤加半夏,但对方中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生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50克,制半夏15克,
  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第四日四诊:患者诉服药后下半身有微微汗出,咽部“肥肥感”已明显减轻,心中烦燥也退,大便正常,小便黄,纳食可,无明显口干和口苦,但诉双膝关节以下部位觉得酸、重、怕冷,爬楼梯和走路费劲,爱睡,白天也要入睡五个小时以上,睡起人仍觉得疲倦,还是爱睡觉。上身已不觉得冷,也不甚怕风,仍着长衫长裤。舌质红舌苔薄腻,脉转浮紧。问诊得知患者昨天下午有用温水洗脚。饮邪见退但未尽,当续前法,予大青龙汤,调整剂量:
  生麻黄15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生石膏15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2克,一剂。患者求愈心切,仅相隔一个小时就将两次药液全部服下,服下浑身汗出后上症全解。
  在间隔一个月后,该患者又以相同的主诉来就诊,仍投以大青龙汤,患者服后头枕竹片枕头,上身穿着白色的T恤睡觉,一觉醒来,如前次一样浑身上下都已湿漉漉的,且竹片枕头和白色的T恤都被汗液染成了黄土色,患者也觉得大惑不解,并特地将枕头和已换下的衣服拿来给我看。
  该患者在其后又因或淋雨或受寒后而致相同的病症多次就诊,笔者根据症状大多是选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剂量或是中剂或是大剂,一般都是二剂之内解决问题。
注:该患者初诊时的症状是表现为《伤寒论》38条的方证,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至四诊时则表现为溢饮证。所以《伤寒论》中38条和39条这两条文既有区别,又有明显的联系。既可以在不同病人的身上出现,也可发生在同一个病人病程的不同阶段。
四、大青龙汤加附子验案:
  刘某,女,60岁。以“浑身酸痛三天”为主诉于2004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诉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始出现恶寒和浑身身酸痛,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药后,恶寒之症已除,但仍然感到浑身酸痛,且重,抬举无力,无汗,小便量少且频,口干且不欲饮水,大便日一行,味不臭,成形,舌质淡胖且嫩,苔湿润薄白,脉在中部,缓。望诊所见患者形体肥胖,肌肉松软,头大脸阔,脸有虚浮貌,脚步滞重。辨为溢饮,但患者为阴寒体质,选用大青龙汤小剂加附子。处方:
  生麻黄9克,桂枝3克,杏仁5克(杵),
  炙甘草3克,生石膏10克,红枣6克,
  生姜三大片,炮附子15克,一剂。并嘱患者先服一煎,是否服用第二煎与笔者联系后再决定。(是否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呢?此患者有小便不利和口干之症,当有水饮之邪。无心下部的症状,所以没有考虑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无发热和但欲寐之症,所以没有用)患者服用第一煎后三个小时与笔者联系诉服药无明显汗出,笔者嘱其服用第二煎后去睡觉。第二天上复诉时患者诉服药后无明显汗出,但小便次数增多且顺畅,浑身酸痛已去十之三四。处方:
  生麻黄13克,桂枝5克,杏仁7克(杵),
  炙甘草4克,生石膏15克,红枣10克,炮附子15克,一剂。嘱其服后无明显汗出可隔三个小明服第二煎。下午患者复诊时诉服药后有汗出之意但无明显汗出,小便仍是次多量多且顺畅,但诉服药后心悸明显,中午无明显睡意。舌象同前,脉缓。处方同二诊方炮附子减为10克,一剂,嘱其根据服药后浑身酸痛的情况自行调整服药的次数。愈。
  注:该患者为内寒重的阴寒体质类型,因是家庭主妇,长期下水操劳家务,寒湿之邪入侵致溢饮,如是选用大青龙汤则有亡阳多汗之虑,但患者初诊的当下之症又非大青龙汤不能为功,所以为慎重起见,笔者首诊时选用大青龙汤之小剂,取其开郁解表以畅膀胱之腑,复其气化之能,并加用附子固其少阴之阳,防因大青龙汤的腾龙作雨之用而有拔肾根之弊。服药后无明显汗出,但小便顺畅也是太阳之腑气化功能恢复的征兆,由于患者之体尚能承受大青龙汤小剂,所以二诊时笔者改用大青龙汤中剂。从患者服药后出现心悸的症状也可知初诊时用大青龙汤小剂的正确性。
五、大青龙汤证验案:
  杜某,男,17岁。因上体育课汗出多且天气较凉,未及时更衣致浑身酸痛,发热十二小时,体温为38度。四肢觉重,但无明显浑身酸痛,无心烦胸闷,也无咽痛及咳喘之疾,口淡不干不苦不呕,舌质淡嫩湿润苔薄白,脉浮。投以大青龙汤原方:
  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
  炙甘草6克,红枣12克,生姜三片,
  生石膏20克,一剂。患者于晚上晚饭后七时左右服药并温覆,过了半个小时开始出汗,前后持续了三个小时,汗出部位遍及全身,患者共换了三件内衣,至晚上九时体温降至37.4度,浑身酸痛缓解30%,患者觉得腹中饥,嘱其吃面线汤,多放生姜,趁热吃,吃后患者又冒了一身汗,且仍有续继汗出的趋势,所以笔者嘱其不必再吃药。第二天早上,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浑身酸痛基本缓解,仅是觉得痰多胸闷时痛,投以单味桔梗50克,患者服后吐出大量痰涎,腹泻一次,便中夹有痰涎泡沫而愈。
  注:该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因上体育课后汗出未及时更衣致寒湿之邪入侵而现溢饮之证,此案与四案患者本为多水多湿之体受寒后现溢饮之证同,但由于体质上的差异,在服药后的反应方面也有区别,其因在于“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
六、大青龙汤加附子汤证验案:
  叶某,女,9岁。昨日跳绳出汗过多,又被恶狗惊吓,加之夜寐时剔被后着凉致今早诉上腹部疼痛,无呕吐和腹泻之症,于2004年11月4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面色不华,神情淡漠,少言寡语,精神不振,与其他同龄人受寒后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同。经体检排除了阑尾炎和胆道疾病,舌质淡而乏红,舌体不硬,苔薄白,脉浮弱。投以苓桂术甘汤:
  肉桂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一剂,未服药前患者排了一次便,质较溏。服药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缓解,但至下午始出现发热,至晚上八时左右再次就诊时患者的体温已升至37。8度,辰下症见:浑身酸重而不痛,尤以四肢为明显,嗜睡,口稍苦,口干喜饮,但饮水不多,声音嘶哑,无咽痛和咳嗽,恶风,无明显汗出,患者诉如有汗出人会觉舒服,舌质淡嫩乏红苔薄,脉寸关部浮紧尺部沉弱无力。据其父亲介绍,其女在三岁时曾持续发热二十天未退,后到一西医综合性医院用了抗生素配合物理降温后体温才恢复正常。自此后体质差了许多。辨为溢饮,太阳与少阴合病,投以大青龙汤加附子:
  生麻黄9克,桂枝3克,杏仁5克,
  炙甘草3克,生石膏10克,生姜三大片,
  红枣10克,炮附子10克,一剂。笔者嘱患者回家后先吃点热稀粥以助发汗之源,饭后半小时服中药,然后覆被卧床休息,能睡则睡,不能睡也要卧于床上,以利汗出,并注意避风。至于第二煎中药是否服则视汗出情况和症状的改善而定。患者依笔者的建议行事,但吃完热稀粥后服中药,中药连饭全部吐出,笔者嘱其急煎第二次再服下,过了二个小时其父打来电话说患者全身微有汗出,体温降至37。1度,患者觉得浑身酸重明显缓解,人也精神了许多,但目前已无汗意,笔者嘱其将药煎第三次,服一半后去睡觉。第二天复诊时,患者的体温已恢复正常,诸症全解,转以桂枝加附子汤剂进行调养。
  注:《伤寒论》第五十条条文是:“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对照于该案例的患者,二诊时尺中沉弱且无力,结合既往病史和望诊所得必是阳虚之体,但在当下又有明显的大青龙汤证,非大青龙汤不能为功,所以在原方中加用附子,既可护少阴之真阳,又可防大青龙汤峻汗伤阳之虑,两全可得其美。这与仲景所列大青龙汤证的禁忌“若微弱者,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所不矛盾,因仲景所言有“汗出”一症,已不具备大青龙汤证,所以不可用。

  从临床上观察,大青龙汤证的特点和运用技巧可概括如下几点:
  ⑴多见于体质较壮实、肌肉较坚紧的年青人身上,一般为体力劳动者,形体可胖可瘦,脉腹皆用力,才经得起大青龙汤的峻汗之剂。不必拘泥于平素是柴胡或半夏或麻黄或当归体质类型,但黄芪体质、桂枝体质要慎用。
  ⑵有明确的受寒或受湿的病史,发病以后治不得法迁延数日甚则经年,或是该汗未用汗法,或是汗出而不透等,平时汗出难易与否不定。病人的自我痛苦感觉明显,有汗出后人觉舒畅的经历,或总感到汗郁体内不得出。所以在考虑应用大青龙汤前和已用大青龙汤后对患者汗出的情况要详加细问,包括是否已用过汗法、汗出的诱因、范围、持续时间、汗出前后自我感觉的变化和症状的缓解程度等等,以判定是否要用或续用青龙汗法,还是转用他法。大青龙汤证的应用如做到药与证相合,一般都有汗出,汗出的部位以非病变或疼痛的部位最先出现,有疼痛或觉重的部位最后出现,汗出的标准以出汗通透、上到头面,下至双足,旁及四肢手心脚心,连绵不断、汗出似有似无为最佳,药必须温服,服药后当避风覆被,汗出的时间一般都要在服药后3小时以后开始出现,少有服一煎即汗出而愈者,笔者一般要求患者服药后三小时与笔者电话联系,有的患者会诉说浑身发热发烫、汗要出不出的感觉,笔者一般嘱其饮热开水,以促其汗出。并根据汗出与否及程度而决定是否继续服药和何时服药。
  ⑶大青龙汤为峻汗之剂,所以仲师反复告诫:“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这是强调辨证和辨体的准确,否则服用此方易变为逆证。即使是药有对证,仲师仍不忘叮嘱:“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明示了汗出的标准在于“微似汗”而非淋漓之汗,并出示了汗出多的补救之法。其因在于担心过服,则会出现“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燥,不得眠也。”一般说来,使用大青龙汤从体质入手,符合第一点中笔者所强调的体质特点,不会出现很严重的变证或逆证,但如是黄芪体质或桂枝体质则另当别论了。体质虽壮实,但方证辨证有误,或方证辨别无误,但患者为肌肉松软,形体虚胖的体质类型,过用青龙汗法(包括药量过大或服药间隔时间过短等),患者有失眠、多梦、烦燥、大汗、心悸的副作用。所以笔者在使用大青龙汤时还是十分慎重,首初在确定应用大青龙汤前,详加辨体质和认证,方证确定后,先开一剂,向患者或其家属交待清楚煎药服药方法、可能出现的药效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笔者的联系电话等等,以防万一。随着应用麻黄类方,特别是大青龙汤经验的累积,我还发现临证时有一些患者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常人服用常量的大青龙汤一煎剂后就见明显汗出,而这类患者同样服用一煎剂的大青龙汤仅是身上微有汗意,待到服用二或三煎剂后才有比较明显的汗出。
  ⑷服用大青龙汤如是以无汗表现突出的患者服后以汗出通透为见效的指征,如是以小便不利为主诉服后可以不出现汗症,而是表现为小便通利。
  ⑸笔者在刚开始使用麻黄类方时,从体质辨证着眼,认定或是形体消瘦,或是肌肉松软,或是平时易汗多汗的黄芪体质、人参体质、参芪体质、白术体质或地黄体质等体质类型患者要绝对禁用麻黄类方。但是经过临床的验证和体会后,我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类体质类型的患者在外感病、急性病时,要以具体的症状作为辨证的依据,体质识别仅作为参考,只要患者当下的症状符合麻黄类方某一方证的指征,就可以使用麻黄类方。体质因素不影响麻黄类方的选择,但体质因素是医者在决定麻黄类方中某些药的药量、服药的间隔时间的参考指征之一。如黄芪体质肉软腠疏,肌表衰弱,如出现麻黄类方证,根据其肌表衰弱的程度,而选用常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在见有汗出的情况下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以观察病情是否得到全部或部分缓解,以决定第二次的服药量和时间。
  基于以上体质的不同,病情的不同,大青龙汤我在临床上使用有大中小剂之分。大中小剂大青龙汤中各味药物的剂量如下:
      生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生姜   红枣
大剂(克):   27   9   15   9   30   五大片   20
中剂(克):   18   6   10   6   20   三大片   12
小剂(克):   9   3   5   3   10   三片   8
    ⑹大青龙汤与麻黄汤容易混淆,但细加研究仲景对二方证的界定,可以清楚地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大青龙汤证以“重”为主,麻黄汤证以“痛”为主。大青龙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有难分仲伯之时,此时当以“但欲寐”和“脉反沉”二证作用区别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9
2郭子光主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2
3郭子光主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2
4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


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比较:
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中的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和喘被称为麻黄汤八证。而以喘为证眼。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此条方证的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四证与麻黄汤证同,区别在于烦燥一症。麻黄主以喘,大青龙汤证主以烦燥。麻黄汤与大青龙汤的区别应用有时不得拘泥于病前感受的邪是寒或是寒湿,但以当下就诊时的症状为主,即可。在不好定夺选用何方时,重点从病人的以痛为主,还是以重为主作用区别应用的关键之一。)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方证中的身不疼但重应与少阴病的真武汤证的四肢沉重疼痛证相区别。还应与附子汤证的手足寒,身体痛和骨节痛相区别。)少阴病的四肢沉重疼痛是无乍有轻时的特点的。结合金匮中关于溢饮的条文可知,其重既可见于四肢,又可见于全身,重则还有肿的症状。无少阴病证一词是否可以认为大青龙汤证也适用于少阴病,只不过要据证加用附子类方罢了。桂枝汤有向少阴病转化过渡的路线图,麻黄汤也会,小青龙汤也有,大青龙汤也是有的。即大青龙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其药物组成是麻黄、桂枝、炙甘草、生姜、红枣、附子、细辛)——真武汤证。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最后一部分为本人的学习笔记,仅作参考!)



网上三七生评:好文章!这才是经方治病的效果。
有几点体会如下:
第二案,后来所用半夏厚朴汤加味,似小柴胡汤证。
第三案,黄汗出为太阴湿土之象,青龙为木,正好制土。
第三案,大青龙先腾云后致雨,云多者则但致雨不腾云,天气凉则云降为雨,石膏为要药。故此患者不汗出而但小便利。
先生此种研究方法,结合体质划分,将来于《伤寒论》当有大通之时,若与六经之开合枢并君相二火之升降出入对看,则进境或更快。祝先生早日成功,臻于大成之境!


  网上抱残守缺先生评:主贴文章很好,很真实。也曾用过数次大青龙汤,麻黄的剂量不到10克,一般一剂既解,经验里面没有用到过第二剂的。可能与服药方法有关,一剂药煎取一次,除石膏先煎外,他药开锅后小火10-15分钟既可,煎出三碗,每次一碗,一般遵照仲景半日许令三服尽之法,温覆取汗,两个小时吃一次,遍身出汗后既止后服。个人认为大青龙汤治疗既可治疗伤寒表实,也可以治疗溢引,治疗伤寒表实,除麻黄汤证外,必有里热症状,或烦躁,或咽痛,或舌红等。胡希恕先生认为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故可治疗溢饮。治疗的病人中有一例服一剂药后汗出表证解,但半日后转为高热,是由太阳阳明合病转入阳明。恐为方中石膏量不足所致。少阴病为大青龙所禁忌,也曾用大青龙加附子治疗兼有少阴病者。至于服大青龙汤发汗前现有身上滚烫之症,确系临床家之言,非经历此事者不得而知。记得第一次应用大青龙汤好像是在2000年,流感的时候,某女患感后输液20余日未解,来诊时身痛明显,当时处以大青龙汤两剂,心中惴惴,反复叮嘱得汗后止后服,万勿再服。患者第一剂药第二碗即汗出症消,告知两服药共2.9元。

  
  网上志一先生评:本主帖确是好文,足见作者经方功底扎实。诸案似亦有可商榷处,略呈愚见与诸位商讨。
一案:
首诊恶寒甚、浑身痛、咽稍痛、欲寐,太阳伤寒兼及少阴,麻黄汤不错,亦可考虑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后无汗亦可佐证。
二诊肩背酸重、头痛、身疲、脉沉弱,证仍在太阳少阴,大青龙加附子似乎更妥当,予大青龙虽呈寒去人安,似邪去未尽。
五天后头痛又作,且中午天热时(阳盛时)重,乃机体再驱余邪于表,脉缓可征,此际葛根汤亦可。
本案收效满意,确如作者所言,体质壮实是重要条件。

二案:
一诊,诸症似乎更切葛根汤证。
二诊口苦咽干、痰多胸闷、脉缓,时当仲夏,服大青龙后胸背津津汗出,并未通体畅汗,说明此方尚非的当,故有药后见症。

三案:
此案是为大青龙的证,两剂大青龙后亦可以桂枝汤善后。

四案:
浑身酸痛服感冒药后恶寒已去,身痛且重、无汗、尿少、口干不欲饮、苔白湿、脉显于关(缓),似乎麻杏苡甘更为适当。

五案:
越婢汤亦可。

六案:
首诊可与去桂加苓术汤。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4: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铁杆中医论坛”
大青龙汤 :
       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
        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这是倪医师的处方……
大青龍湯
麻黄三钱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炙甘草五钱 桂枝五钱 生姜二片 红枣十二枚打碎(有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黄,请改用荆芥五钱,防风三钱,浮萍三钱来取代麻黄.)
(这是台湾中药计量:一钱 = 3.75克)
  用六碗水大火快煮成二碗,汤成后立刻关火,待温时空腹喝第一碗,如果一小时内汗出烧退咳止,就不须要喝第二碗,如果三小时内无出汗,就再喝第二碗,汗出时就不用再喝了,当身体出汗时须待静室中,等到出汗自然停止后,再出房间,切不可以出汗时吹到风,如此病毒将无法排尽,还会再发的. 成人每次一碗,小孩每次半碗,婴儿每次四分之一碗. 记住一旦汗出,就不用再喝第二碗了,因为已经好了,再喝恐怕伤到津液. 一般病人在服药后第二天中午时会很饿,胃口大开,这表示痊愈了.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济阴纲目》:大青龙汤加黄芩,治寒疫头痛身热,无汗恶风,烦躁者。《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疗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疼痛,咳喘,咽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内痛,或头疼耳痛者。又治烂睑风,涕泪稠粘,痛痒甚者,俱加芣苡(即车前子)为佳。
案例;
      [张志民医案]
        程某,年近花甲。一日发热恶寒,体温39℃,遍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微数。属大青龙汤证,老人体质虚弱,若发汗太过,恐有虚脱之变,乃慎予一剂:麻黄9g 桂枝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30g 生姜9g 红枣5枚 水煎分温3服,2小时1次。两服后周身微汗出,遂停药,而病者亦能起床矣。(张志民. 广东中医,1963;(2):17)
      [刘渡舟医案]
          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麻黄10g,桂枝6g,生石膏6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0枚,炙甘草6g。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医案一:外感高热证
  石××,男,36岁。1965年11月3日初诊。
  病已三日,恶寒高热39.5℃,无汗烦躁,头痛身疼,脉浮数,舌薄白苔。处方麻黄4.5克、竹茹4.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3克、桂枝4.5克,竹叶30片、鲜芦根2尺。水煎服。一剂后,寒热即退,但增咳嗽,原方去麻桂,加桔梗、桑叶各4.5克,又服一剂,病即痊愈。(刘浩江:大青龙汤治外感高热的体会,《中医杂志》3:23,1966)

  医案二:表寒里热证
  程××,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因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群已具。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束,所以身疼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三次温服,每二小时服一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果服二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沈炎南:伤寒论医案选评,《广东中医》)

大青龙治时疫感冒,身疼痛重者,一剂可己。
治溢饮,消肿在一二剂间。
量大小,随宜应用。
少则无效,大则不寐、心悸。
血压高低,皆可用。唯识症要准,当用则用。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於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
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为什么吃痲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褢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技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用「大青龙汤」,病人曰喉咙痒痒的,问病人有没有咳欧?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痰黄黄浓浓的,黄浓就代表病人里面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热是肺热,所以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喝到胃里面,正常的管道是水从胃的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痒痒的。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开石膏,把水往下导,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伤到了。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大青龙汤证」。
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强。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
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虚的人绝不可给「大青龙汤」,这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 味,以 水九升 ,先煮麻 黄,减 二升, 去上沬,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温 服
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现代的,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等。

四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证的人,也会脉浮缓身重,少阴证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脉浮缓就是外有表证,为什么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湿在中焦,湿在中焦,肌肉关节都会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就代表湿很盛,如果湿只在脾胃里面,用白朮茯苓,白朮是干燥剂,茯苓利尿,把湿从小便小掉,如果这湿除了在脾胃中间,还有在关节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龙汤」,如果光开「桂枝汤」、「麻黄汤」,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这湿去不掉,用「大青龙汤」来发,就是得汗解,全身的湿,用汗解,把这湿导到小便太远了,直接皮肤出去比较快。所以大青龙汤除了治疗疫病,也治疗全身水肿沉重。如果单是中焦脾胃的湿,舌苔很白很稠很厚,用白朮茯苓,得小便解,平常白朮茯苓开等量,如果水比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湿比较多,就白朮加重。

四五、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是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的,细辛是一味非常热的药,细辛是有毒的,临床上,细辛只开一钱,细辛长得细细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茎,用它的根部,细辛一根独阳往上走,所以很热。因为里寒很盛,所以开细辛和干姜,把里寒去掉,让里面温热起来,把水气去掉,心下有水气,往上冒,所以会喉咙痒。五味子药没有寒热,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写五味子润肺,有时咳得很厉害的时候,气管都会咳破,用五味子。有时候咳得太厉害,会呕,用半夏,半夏会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还可以化痰,所以半夏与五味子合起来就能化痰止咳,张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药,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姜和干姜,所以干姜与半夏并用在里面。生姜是散胃中之寒,干姜是温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药、甘草此三味药是从桂枝汤来的。
「小青龙汤」的用法,就是表寒里寒的时候用的,开「小青龙汤」的时候,表里双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痒咳,都有水气在里面。「小青龙汤」,一种是本身素体虚寒的人,得到「麻黄汤」证的时候用的,还有一种,本来是「麻黄汤」证的,没服用「麻黄汤」,而从「麻黄汤」证转成「小青龙汤」证,所以是「麻黄汤」证失治,而变成「大小青龙汤」证的,大或小则视病人身体的症状而变。
本来身体就是里寒的人,舌苔伸出来白白的,平常不会口渴,想喝热水,里面寒很盛,就代表水很多,水发散不掉,停在里面,自然不会口渴,小便白白的,里寒很盛的人,一得到「麻黄汤」证,就表寒里寒了,水停在里面,呼吸的时候,横膈膜会上下移动,水气跟着一阵一阵往上冲,往上冲就会痒,所以咳一咳,会比较舒服。「小青龙汤」吐出来的痰是白色的泡沬,「大青龙汤」吐出来的是黄色的浓稠的,所以服「小青龙汤」会使里寒和水从表及小便解掉,所以「小青龙汤」下去的时候,会发汗发很多,用炙甘草把汗回逆回来,肠胃功能的恢复,就靠细辛和干姜,所以病人吃了「小青龙汤」,好了以后会很饿,因为肠胃功能恢复了。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升洗
右八 味,以 水一斗 ,先煮麻 黄,减 二升, 去上沬, 内诸药 ,煮取 三升, 去滓,温 服一升。若渴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 大,熬令赤色。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 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半夏本身去水的,所以有渴的时候,不会用半夏,因为病人的水饮不是很重,是表寒水多,里水比较少,这时候半夏就拿掉,这里的半夏半升,大约是三钱。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药行卖,栝蒌根和天花粉是一样的,而实际天花粉是黄瓜的粉,真正的栝蒌根,就是栝蒌的根茎,栝蒌根能生津止渴;中药里面所有能够止渴的药,都是西医所谓降血糖的药,因为糖尿病的人会口渴。若微利,如果稍微下利,就是水跑到小肠里面去了,把麻黄拿掉,真正在用的是加芫花,就是十枣汤里面的芫花,用大约一克到二克。
若噫者,就是打嗝,人身上的水如果没排掉,就会停积在胸膈,停久了就变成饮,饮日久就变成痰,痰在胸膈就会恶心想打嗝,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这是后人写的,实际喘的时候,不会把麻黄拿掉的。
了解方剂后,再看四五条,伤寒,表不解,代表还有表证,心下有水气,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因为有水气,所以水气往上的时候,会有咳嗽的现象。为什么干呕?因为本身胃没问题,但是水饮隔在这,产生的反呕。发热而咳,咳的很痒,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有没有这些或都无所谓,只要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这些现象「小青龙汤」都可以用。初期的肺积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  ,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凡有咳嗽喘急,每逢寒暑辄发,吐痰沫而不得卧,喉中如结者,即为因心下有「水饮」,气喘的
时候,天气冷就开始喘,这就是标准的「小青龙汤」证,因为人身上的温度和节气是搭配的,寒很盛的时候,就开始喘,这就是「小青龙汤」证。吐出来的痰,清清白白的,就是「小青龙汤」证,如果吐出来的是浓浓稠稠的,或黏稠胶痰状的,就是「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中医师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4: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一讲节选:关于大青龙汤

梁冬:就是现在这个甲流嘛,对不对?这个甲流你用什么方子来治?

倪海厦:我用大青龙汤。绝大多数是大青龙。一般来说为什么是大青龙?

梁冬:您跟我们讲一讲这个大青龙汤好不好?

倪海厦:对,好!可以。我们有两个方剂,一个叫小青龙,一个叫大青龙,小和大,并不是说小的力量就小,大的力量就大,完全不对。小青龙有时候比大青龙还凶。而是中医用寒热来看这个病,中医认为说,表寒,里寒,所谓表寒,里寒的意思就是,比如说你全身的皮肤毛孔是塞到了,病人恶寒怕冷,肌肉关节会痛,没有汗,好,这就是表寒了。毛孔塞住了,没有办法排汗。里寒呢,就是肺里面的问题。那病人我们会问他,你口渴不渴啊?不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哦,我想喝热水。好,然后这个,我们就知道里面是寒的,甚至于吐出来的痰是比较清白的,我们知道里寒。所以病人当出现表寒、里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小青龙汤,而现在的甲流呢,就H1N1,我们看到的都是表寒,表面是寒的,好,没有流汗呢,肌肉关节痛啊,病人又发……不能说高烧,中温的烧。然后呢,里面是很热的,所以咳出来的痰呢,是很黄稠的,同时呢病人口渴,喜欢喝冰水。那病人没有胃口。在这种状况之下,这是标准的大青龙汤。而这个大青龙是中国传了几千年,不是现代啊,几千年来,我们用了瘟疫的第一线处方,就是大青龙汤,治疗瘟疫,时疫啊,就是张仲景那时候也是在用来治疗瘟疫,就是会传染性的瘟疫,都是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呢,一共七味药。就是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然后桂枝,生姜,红枣,这七味药。那七味药的组成呢,非常的妙,为什么大青龙可以治疗甲亢,各种的流行性感冒?因为它不是……这个处方两千多年来,我们在用了两千多年,并不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病毒杀掉,它是要把病毒排出体外。所以中医的“汗吐下”,中医药治……中药治病就是汗法,取汗,当时病人流汗;一种是用吐法,吃了药以后,病人吐痰出来,吐出来;还有攻下,从大便小便排出来——用“汗、吐、下”这种方法。那西药呢,你发热,用抗病毒的药,你去杀这种病毒。你认为如果病毒……病毒是这样子哈,你不去杀它,它不会去变异,你杀它以后,它下一代就改变。

梁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倪海厦:对。它的下一代就改变。所以你现在就研究出来的疫苗,你可以看现在,但是它……你看了以后,它下次出来的又不一样。你又要再去研究一个新的疫苗,你永远赶不上它变异的速度。这是因为你一刺激它,它在改变的。那如果你不刺激它呢,可能两千多年来,如果没有这个疫苗、抗生素去刺激这些病毒的话,两千年以后,现在的病毒跟两千年以前是一样的。但是,妙就妙在哪里?即使病毒经过变异,一直在改变,病毒、病株啊一直在改变,在改变所以不断地新的疫苗,抗病毒的药出来,哦~,但是呢,我们的大青龙汤居然还是适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观念要赶尽杀绝这个病毒。我们只有一个观念,如何把病毒排出体外,而不伤到人的身体的正气,所谓人身健康不伤到。就是在无伤害的状态之下,同时把病毒请出身体之外,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意。

梁冬:它的策略不一样,一个是消灭它,一个呢,是请它出去!

倪海厦:对!就好像有敌人到你家来,进来,或者你家这个不友善的朋友进来,你也不用说,进来你还没有讲两句话,你就开枪把他打死的。

梁冬:一个板砖把他拍死了。

倪海厦:好像有一个太过度的防御。你就好言相劝,你出去就好啦。出去就没事了嘛,连警察都不用叫,他就出去了。“唉呀,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他就出去了。好,那也不会冤冤相报。你可能把他杀了,可能他下一代儿子要来报仇,那你家儿子要去找他报仇的话,然后冤冤相报,哦~,这是不对的想法。

梁冬:对,所以策略上来说是……

倪海厦:策略上是讲……

梁冬:OK!那大青龙汤它怎么煮?它怎么会有这样这中效果咧?

倪海厦:对,大青龙汤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温病派不敢用?因为里面有麻黄跟桂枝。那麻黄跟桂枝,一般现代温病派听到麻黄桂枝,不要说开这个药了,光是听到就已经手软脚软。好像看到蛇蝎一样,避之唯恐不及。那,这个大青龙汤它原因在哪里?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吃麻黄下去以后,它会肺里……泡打开来,肺主全……中医认为说,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在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他把它排出来了。

倪海厦:对,排出来了。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哦~,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哦~。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哦~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有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现在温病派没有犀角可以用,那很可怜,所以他们去热解毒很难。他们过去都用犀角,用犀牛角来解毒啊,解毒啊、去热,就是高热的时候一定要用犀牛角,犀牛角多贵呀。而现在呢,动物……国际动物保护法不准犀牛再买卖,哦,犀角再买卖。而经方呢里面,从头到尾,我们从汉朝、唐朝,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犀牛角。我们发高烧的时候,去热解毒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石膏——所谓的白虎汤。而白虎呢,什么叫……我们为什么不取名叫作白老鼠,啊白兔?或者是这个白色的狗?为什么叫白老虎?就是告诉我们后学者,你要用石膏的时候,剂量一定要够大,叫做白老虎。你如果用5钱8钱,大不了小白兔一只嘛,小白鼠一只,小白兔、小白猫一只。但用过1两以上——2两、3两、4两以后就是白老虎。那你用的剂量不够,比如说你用8钱、1两,下去,1两是多少?35克多,哦~,这个37克多。那你下1两下去,病人没有退烧,你认为这个白虎不能退烧,实际上你错了,你还可能……你可以继续加到2两3两地用没关系。一般这种外感风寒,这种H1N1,甲亢这种表症呢,大概1两就够了。所以石膏,在这是退热用的,这样使它的热被退掉了。还有中间的炙甘草,这个炙甘草用得非常的妙。一般来说,我们中医看甘草,一般有生用甘草,还有炙过,炙过就是用蜂蜜给它炒过。生甘草一般来说……甘草的味就是甘味的,甘味入脾脏,哦~,入脾脏。除了能够把脾脏的津液补回来,脾胃的津液补回来,同时呢,可以开……因为它入脾脏啦,所以开胃。可是我们这个处方里面,我们要用炙甘草,要用蜂蜜炒过,因为蜂蜜它炒过以后,甘草变成熟的不讲,炒过以后,蜂蜜那个味道就不是甜味了,就是变得有点苦味,因为你烧焦了嘛哈,炒过了,变成苦味,苦味的药入心脏。所以,甘草炙过以后,它配合在麻黄、桂枝里面,不但不会引起动悸——很多中医呢,不敢用麻黄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脏动悸的很,心跳很快。他不晓得,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可以,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止它的动悸,怕……预防病人有心悸的现象。所以,如果这个处方我们用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正常人,心脏没有问题的人,我们用这个处方,炙甘草就可以开,跟桂枝麻黄等量。比如说,桂枝3钱,麻黄你开……炙甘草可以开出3钱。但是如果用在是有心脏病的人身上的话,我们炙甘草就要重用了。同样的桂枝……啊,大青龙汤,但是我们炙甘草可能用了8钱到1两。大剂量下去,病人就不会有产生,不会产生动悸的现象。

梁冬:哦。

倪海厦:那这个药下去以后,从肠胃里面的津液,正常的津液里面,正常的津液,肺里面的津液全部因为桂枝、麻黄,把这个有病的津液通通提到皮肤表面上,流汗流出来,在把病毒赶出去的同时,杏仁、石膏、生姜、大枣把这个丧失的津液同一时间补回来,这个动作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当时你有甲流的时候,你一喝大青龙汤下去以后,你的病毒往外跑,在皮肤毛孔,流了汗出来,而我相信流汗你把汗刮下来看,甲亢——甲流的病毒通通在里面,它活着。好,那同时呢,身体里面,肠胃、肺里面都没有丧失津液,好,所以这就是胃口会开,胃口会回来,同时可以治疗,真正可以治病的一种药。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4: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空间
故事十五:大青龙汤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就跟我说,你是讲《伤寒论》的,在讲《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证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大家只要出了一次汗了,就不要再给他用大青龙汤。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南方行医。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发烧、身痛、胸闷、烦躁,请他去看病,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就开了一会大青龙汤,而且特别告诉他,吃完了出了汗就不要再吃了。这是上午看的病,下午,因为那时候个体行医总是要出诊嘛,出诊回来以后,路过那个亲戚的家门口,看到那个亲戚坐着藤椅,在房子外面乘凉,说你怎么样啊,烧退了没有?他说你了你的药真好,出了一大身汗,现在胸也不怎么闷了,心也不那么烦了,好像也不怎么发烧了,你放心吧。他说,那你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说我已经把药渣倒掉了,这是正午的事,到了半夜的时候,这个医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吵醒了。开门一看,是那个病人的妻子,那个病人的妻子非常的惊慌,说你快去看看吧。怎么回事啊?他到了晚上又有点发烧,又有点心烦,特别可惜把那个药倒掉了。然后他非得让我拿着这个药方到镇上去抓药,我到那个药店抓药,那个药店的人说,你瞧,这不是上午王先生的方子,已经抓了吗,王先生只说一付,没有他的签字,那我不能给你抓药。那时候,药店是对病人负责,没有医生的签字,就不能再给它抓药,不像现在,想办法让你多抓。后来她没有办法,托一个亲戚走后门,到另外一个药店抓了一付药,回去煮上吃,吃完了就没有想到大汗淋漓不止,到现在手脚也凉了,眼睛也不睁了,话也不能说了,快去看看。我们这位年轻的大夫,心里知道大事不好。那个时候大概是30 年代,输液的技术传入中国没多久,他自己还不会,他自己的一个朋友是学西医的,会输液,赶快把那个朋友半夜又把他叫起来,两人一起带着输液瓶子,到病人家里。到那里一看,脉也摸不到了,然后输液,血管也全瘪了,亡阴脱水啊,血压下降啊,流体就没输进去。他们两个也不会静脉血管切开,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静脉血管切开这个技术,病人就这样死掉了。所以我们这位老前辈就以这个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是大青龙汤证,吃了一次,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要再用大青龙汤。

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

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故事十六:大青龙汤

有一年夏天,北京太热,我就到外地一个非常凉快的地方,就是我们北京今年夏天都说是桑拿天的时候,我就是在那个地方,晚上还得盖被子,非常的凉快。那个地方在建桥,修桥就挖一个桥基,桥基挖得很深很大。没想到一下雨,桥基下灌满了水,工地管理不严,暑假小学生放假,好多孩子就在工地上玩,下了雨路特别滑,一个小孩就滑到坑里了,滑到坑里就给淹死了。所以那些修桥的工人,纷纷潜水捞这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人多次潜水,他潜水技术好,最终把这个孩子的尸体捞上来了。
没想到这个工人到了夜里,就寒战,上牙咬下牙,全身颤慄,几个工人摁都摁不住,摁得那个床就颤,是他们给我说的,随后就烦躁,就发烧、烦躁,赶快送到县医院,送到县医院的时候,他都把胸抓破了。到县医院以后,县医院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已经是后半夜的时候了,怎么来这么一个病人呢?年轻的工人都没有更多的文化,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害怕的感觉,说白天的时候淹死一个小弟弟,这恐怕是小弟弟嫌路上寂寞,一定要拉大哥哥走,就给医生这么说,这些医生呢也给弄得很紧张,怎么这么烦躁,就给他输液,一输液他就拔掉、喊叫,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我就住在医院旁边的招待所里,那医院的院长和我很熟,也就是凌晨三点了,他把我叫起来,说北京来的大夫,你经历多、见得广,你看看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发烧是40 度左右,脉搏非常快,你摸脉他身上还在哆嗦,他们又给我复述了白天的情况,我心里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大叶性肺炎的早期,这是一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身上一点儿汗也没有,高热、胸闷、烦躁“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那是我用麻黄最多的一次,30 克,好不容易逮住了这么一个症状,为什么不怕他出汗太多呀,他在医院里头,可以输液呀,你怕什么?我也不用准备炒热的米粉。
我说你们现在准备输液啊,我给他弄这个方子。麻黄30克,桂枝 10 克,其它药都是一般的量,石膏 20 克,很快熬好了药,熬了20 多分钟吧,就给他喝上,我在旁边看他喝药,喝完药就拿热水来喝,因为那个药水很苦嘛,热水喝完了大半杯,脑袋就就开始冒汗,随后大汗淋漓,所以你看大青龙汤方后,它说没说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说没有说温覆,没有说,不用盖被子,汗就出来了。所以说经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就是像鼓锤打一下就有声,覆杯而愈,杯子还没有扣下,汗就出来了,就不烦了,就能够躺在那儿了。我给那西医大夫说,赶快输液,马上扎上就输液了。这就安静下来了,接着输液,接着用抗菌素,这个肺炎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肯定有肺实变的体征,就这样及时的治疗,截断了病程,这个人住了五、六天院就出院了。最后什么也没有诊断,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发展就肯定是大叶性肺炎。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8 15: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此方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势强弱、症状、脉象变化,或拆或合,分量的变化异同更显主辅,分析起来极有层次。
    1.甘草麻黄汤证:
    “一身面目浮肿”          《金匮要略》
    定义:“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无汗者。”     《方极》
    2.麻杏甘石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      《伤寒论》
    定义:“治甘草麻黄汤证之咳而烦渴者。”     《方极》
    3.麻黄汤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喘而胸满者。”
    “发热身疼无汗者。”      
    “不汗出因致衄者。”    《伤寒论》
    定义:“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风。身体痛者。”  《方极》
    “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正证也。”“喘而胸满者,服发汗而不汗,欲衄者。”         《方极》
    4.桂枝去芍汤证:
    “脉促胸满者”            《伤寒论》
    定义:“治桂枝汤证不拘挛者。”             《方极》
          “胸满无拘急之证者。”               《方极》
    5.越婢汤证: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或无汗”   《金匮要略》
    定义:“大青龙汤证,而无咳嗽,冲逆之证者。” 《方极》
    通过对大青龙方组五个复方的了解不仅对大青龙证有了一个基本轮廓,对其药能也有一定认识。例如越婢汤治大青龙证而无咳嗽,冲逆,反过来看大青龙汤去杏仁、桂枝即越婢汤。由此可知杏仁治喘咳,桂枝主治冲逆(当然还需其它方剂药能知识)。在掌握大青龙方结构后再看大青龙证就明晰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31

积分

104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病无定病,治无定法,

Rank: 3Rank: 3

积分
931
QQ
发表于 2012-5-8 15: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8: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大青龙汤,此方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 .. (2012-05-08 15:40) 
多谢xiaozheng补充! 希望后面有更多这样的跟帖补充!宅人在此先谢了!

黄煌老师说:能够掌握好20个经方,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中医。娄老师的“汪阿姨”常用的经方也只16个,她就比一般的中医还强。我想通过这样集思广益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学习经方,争取能够真正比较全面地掌握10~20个经方,也不枉为一个职业中医师。

胡希恕先生认为大青龙汤为麻黄汤与越婢汤之合方。并质疑“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若“无汗而喘,有大热者”能用否?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8 1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400

积分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0
发表于 2012-5-8 2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好!
非典就是典型的大青龙汤证!
可怜邓铁涛那个老儿,以及终南山大院士,在时方里面上下折腾之后,硬说中医胜过西医。其实他们的那两手辩证工夫,平常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75

积分

4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75
发表于 2012-5-8 20: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大青龙汤,此方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如此简洁的复方却包涵了其它五个复方: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麻黄汤;4.桂枝去芍汤;5.越婢汤。针对类似病 .. (2012-05-08 15:40) 
第一次见这种分析方式,醍醐灌顶。。。。。感谢XIAOZ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5-8 2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大二期间,地区流感爆发,我记忆犹新。
当时差点送了小命啊,现在回想,就是此证!
哎!中医啊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8 2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表现出高度的科学智慧。针对病势的细微变化而变化,或单兵作战或联合行动或集团合围,运用无穷,变化无穷。统观大青龙汤所含五个复方它们的共同点在一个“汗”字,不汗出,或无汗,自汗,或续自汗,或无汗而喘,或汗出而喘。根据脉象,病势变化采用不同方剂。当咳嗽,渴欲饮水,上冲逆,或身痛恶风证俱在而脉显浮紧或缓时,当用大青龙汤为宜。《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大青龙证治只是例举一两例证在实际应用中它的治疗范围是极广的。据日本医学家汤本求真先生实践,大青龙不仅对流行感冒有特效,对眼疾,急性肾炎也有疗效。从另一角度看大青龙虽为桂枝去芍汤之加味方。但与麻黄汤证治相似,病势更重又加烦躁。这也可以理解为:麻黄汤证加重又增烦躁为使用大青龙依据。大青龙汤就是这么紧凑,一环扣一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8 2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我对变了味的大青龙汤实在提不起跟帖的欲望,姜三片,大三片,三片,小三片,长沙集的严谨已荡然无存。我们对仲景条文一字一句地去推敲去论证,为什么到了决策用兵关头却变得那么草率。枣四枚依据是什么。当然你可以说根据病势需要,根据体质.年龄云云。也可以说仲景只是例证。生姜大枣的作用在复方中绝不是单味药能所能说得清。一片姜还是青龙汤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8 22: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凡物价贵则人重之,价贱则轻之。世人当有病用人参,则称之而正其毫厘者甚严也。而至用生姜几片,则委奴婢手,不敢顾焉。假令用一片,姜有干润,切有厚薄,而轻重每不等也。常阅奇药医述,曰:生姜三片为引,姜重二钱云云,然则一片重六分六厘余也,若夫使生姜价如人参甚贵,则世人必可正其权衡矣。噫临病立汤方,犹向师立阵法,虽生姜有时为将,虽人参有时为卒,岂可以价贱长多轻视之乎。世医亦恬然以次任病家,可以发一笑也。
              摘自皇汉医学丛书《青囊琐探》片仓元周著



   金匮有姜四片.五片之说,细分文体,可知是否。
   
   
   后世改为三片,没有道理。如果确实非生姜不可,则三片何以奏功?如果可有可无,则何必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9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大青龙汤
   -- --              -- --     -- --                         -- --                    ————————麻杏甘石汤
   -- --     -- --   -- --     -- --                                                   ————————麻黄汤
              -- --   -- --               -- --     -- --                              ————————桂枝去芍汤
   -- --              -- --               -- --     -- --     -- --                   ————————越婢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9 09: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qishixiongxiong 的帖子

qishixiongxiong:第一次见这种分析方式,醍醐灌顶。。。。。感谢XIAOZHENG (2012-05-08 20:56) 
      张仲景所集方剂,多环环相扣,根据需要可合可分,不仅符合临床需要,同时也对“药能”做一清晰的轮廓。比搬着本草对药能实际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0: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xiaozheng的精彩评析!
我也说两句自己的学习体会吧:
言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而不敢擅用者,是为方中麻黄之剂量所困也。若抛开方中麻黄剂量所限,则不存在“峻汗”问题。其中有大寒之石膏,若用麻黄三两,石膏半斤或一斤,此方还是“峻汗”之剂乎?且仲景用之治“溢饮”,其意难道是取其“重剂发汗”?再者,即使虑其“过汗亡阳”,可不可以适当加大方中桂枝甘草之剂量呢?门纯德先生治过汗伤阳案,以桂枝甘草汤应手而愈。由此看来大青龙汤实际上不存在令人恐惧的“峻汗”之说,所谓“峻汗”者,麻黄汤也,大剂量之麻黄也。
大青龙汤只是麻黄汤证兼有里热者,此为其一。从刘渡舟先生之说:“辨桂枝证,重在汗出;辨麻黄证,重在无汗;辨大青龙汤证,重在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论讲解》。
其治溢饮,则是其二。宜从胡希恕先生之说,此乃麻黄汤与越婢汤之合方也。既能宣发肺气开汗孔(开鬼门),又能利尿行水(洁净腑)。
麻黄汤,纯热药也。大青龙汤实乃寒温并用之剂也。调整其中麻黄石膏之剂量,可变辛温之剂而为辛凉之剂,何惧其“峻汗亡阳”?此与胡希恕先生认为半夏泻心汤之寒温并用,其治“呕、肠鸣、下利、心下痞”,其下利既可是寒利,也可是热利。其理一也。
我于天气闷热之时,天欲雨不得,人欲汗不得,烦闷而肢体困重酸痛,偶服1~2剂大青龙汤,往往得微汗而周身舒泰,神清气爽。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更多老师同仁参与讨论,大家集思广益。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9 15: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青龙注解诸家都差不多。唯条中“中风”二字,诸家争论不已。柯韵伯说:“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有伤寒中风兼提者” 确是。注家不知,见外证兼里证或腹满带外脉侯,貌以中风,逐标上太阳火阳明等字,传写混入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75

积分

45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75
发表于 2012-5-9 2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      张仲景所集方剂,多环环相扣,根据需要可合可分,不仅符合临床需要,同时也对“药能”做一清晰的轮廓。比搬着本草对药能实际的多。 (2012-05-09 09:20) 
学习了,感谢XIAOZHENG,顺便问一句《方极》是何书?为何我搜索不到相关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7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9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一个宅人 的帖子

一个宅人:多谢xiaozheng补充! 希望后面有更多这样的跟帖补充!宅人在此先谢了!

黄煌老师说:能够掌握好20个经方,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中医。娄老师的“汪阿姨”常用的经方也只16个,她就比一般的中医 .. (2012-05-08 18:28) 
麻杏甘石汤是一个退高热的名方,重点是麻黄和石膏的用量,麻黄可在10至15g之间,石膏可在40至50之间,具体情况而定,辨证要点肺部邪热,咳或喘偏治咳,发热(或高热),汗出或不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5-9 2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qishixiongxiong 的帖子

qishixiongxiong:学习了,感谢XIAOZHENG,顺便问一句《方极》是何书?为何我搜索不到相关资料? (2012-05-09 20:22) 
     百度--------吉益东洞 方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87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9 22: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684

积分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

Rank: 1

积分
684
QQ
发表于 2012-6-3 22: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转载文章出自费维光之《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本人常用此方于小儿外感发热服西药热不退,汗不出,脉浮者。有时需要与小柴胡汤鉴别
吹尽狂沙始到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08: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水云 的帖子

水云:楼主转载文章出自费维光之《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本人常用此方于小儿外感发热服西药热不退,汗不出,脉浮者。有时需要与小柴胡汤鉴别 (2012-06-03 22:34) 
多谢水云君!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8-29 12: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大青龙汤 学习

xiaozheng 发表于 2012-5-8 22:22
说实在的我对变了味的大青龙汤实在提不起跟帖的欲望,姜三片,大三片,三片,小三片,长沙集的严谨已荡然无 ...

[s:198[s:1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9:42 , Processed in 0.40316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