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83|回复: 0

论方剂的形式与本质

[复制链接]

80

主题

95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0
发表于 2008-4-27 11: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论方剂的形式与本质

邢  斌  


[摘要]目前的方剂定义存在缺陷。原因在于人们对方剂的形式和本质还缺乏很好的认识。实际上,方剂存在处方形式、药剂形式、疗法形式等三种形式。而方剂的本质则是将由两味及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的药物制剂应用于人体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目的的方法。通过对方剂形式与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方剂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概括归纳方剂的定义。
[关键词]方剂;定义;形式;本质;方剂疗法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教材也经历了数十年的编写、修订,可是方剂学最基本的概念——方剂的定义仍然不很完善。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方剂的形式和本质还缺乏很好的认识。

1目前的方剂定义
试看近年出版的方剂学教材和专著对方剂的定义: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1】:“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新编方剂学》【3】:“方剂是针对病证的病机,按照组方原则,选择二味或二味以上药物,酌定适当用量,确定适宜剂型和服法,妥善配伍组成的中医处方。”
先不评说上述定义中的细节问题,仅就总体感觉而言,这三个定义都像是在描述临床辨证处方的整个思维过程。而且三个定义中出现了好几个“定”字,如“酌定”、“规定”、“确定”,特别是后两个定义,把一长串的过程描写最后都作为定语,将方剂最终归结为处方二字,表明编者心目中的方剂实际上是一般中医师临床诊疗全程的终点——一张处方。按这样的定义,只有临床上给患者开具的处方才是方剂,而把大量记载于书本上的方剂排除在外了。下面不妨举几个书本上的方剂实例看看。

2.书本上的方剂实例
第一个例子是《扶寿精方》“诸虚门”之胡麻延寿丹:春季三月用胡麻、秋石、何首乌、生地黄、粉甘草各四两;秋季三月用前三味各四两、熟地黄四两、甘草一两;夏、冬两季用前三味各四两、白茯苓四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一料,用蜜一斤,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午间、食远、临卧各一服,好酒下。有水火既济之妙,坎离交媾之功;祛宿病,生新血。并谓“百日内须发返黑,耳目聪明,身体步健”。
第二个例子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癃闭方”之鸡胵茅根汤。该方主治水臌、气臌并病,兼单腹胀及单水臌胀、单气臌胀。此方名义上由生鸡内金五钱、生于术(分量用时斟酌)、鲜茅根二两组成,但用药的最初几天并不用于术。其用法是先将茅根煎汤数茶盅,先用一盅半,加生姜五片,煎鸡内金末,至半盅时,再添茅根汤一盅,七八沸后,澄取清汤服之。所余之渣,仍用茅根汤煎服。日进一剂,早、晚各服药一次。初服小便即多,数日后大便亦多。若至日下二三次,宜减鸡内金一钱,加生于术一钱。又数日,胀见消,大便仍勤,可减鸡内金一钱,加于术一钱。又数日,胀消强半,大便仍勤,可再减鸡内金一钱,加于术一钱。张锡纯说:“如此精心随病机加减,俾其补破之力,适与病体相宜,自能全愈。”也就是说,最初服用时只用茅根、鸡内金开破,数日后二便增多,再添于术扶正,并随虚实的变化斟酌鸡金与于术的剂量。
第三个例子是《古今医鉴》卷十六之一粒金丹。该方用阿芙蓉(要真正者)一分,用粳米饭同捣烂为丸,分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更进一丸。并说“宜照引服,大有奇效”,随之罗列了105种病证所选用的药引。比如中风瘫痪,热酒送下;口眼歪斜,羌活汤送下;百节酸痛,独活汤送下;四时伤寒,姜、葱汤送下;恶寒无汗,麻黄、葛根汤送下;恶风自汗,桂枝、芍药汤送下;阳毒伤寒,栀子汤送下;阴毒伤寒,炒黑豆淋酒送下;伤暑,滑石汤送下;偏头风,川芎汤送下;正头风,羌活汤送下;头风遍身寒热,麻黄汤送下;肠风下血,槐花汤送下,等等。
若对照上述三个方剂的定义,则胡麻延寿丹、鸡胵茅根汤、一粒金丹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张处方。
胡麻延寿丹是根据不同季节采用不同处方组成的一套疗法。鸡胵茅根汤是由水臌、气臌并病,兼单腹胀及单水臌胀、单气臌胀整个疗程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处方组成的一套疗法。一粒金丹实际上是一种丸药在不同病证情况下的运用方法,包括了105张处方,也是一套疗法。
事实上,远远不止上述实例,笔者认为方剂书等医书(医案书除外)中的方剂,全部是以疗法的形式存在的。方剂疗法是方剂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方剂的本质。因此,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方剂的形式与本质,有必要探究一下“方”、“剂”二字的古义。

3“方”、“剂”的古义
“方”有方形的意思,如“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周礼》),因为形状的关系,引申为用于书写的木板,如《正字通•方部》:“方、策,版也。大曰策,小曰方。”由于药方记录于此木板之上,故“方”有药方之义。又因为“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方”又被引申为准则、法度,进而被引申为方法、办法、方术。而“法”、“术”二字,均有方法、办法的意思。故在这些词义上,“方”与“法”、 “术”同义,并经常合用,即方法、方术。《隋书•经籍志》注录《黄帝素问》、《黄帝甲乙经》等医学典籍(也不乏神仙、养生、房中之书)二百五十六部合四千五百一十卷之后,概括为“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也”。这里“方”的含义,就是治病养生之术,医方相当于医术的意思(有辞典【4】把这里的“医方”等同于方剂,是不确切的)。总之,“方”有处方笺(书写的木板)、处方(药方)、方法、方术等含义。
“剂”,古作“齐”,本义是整齐,引申为调理、调配。如《韩非子•定法》所言之“而医者,齐药也”,表明医生的能事在于调配诸药。由于调配的药物、食物的分量有一定比例,故又引申为剂量,也被引申为药剂、制剂。
所以,上述“方”、“剂”的古义,真实地反映了方剂有不同的形式——即处方、药剂、疗法三种形式,也反映了方剂的本质是方法、方术,也就是方剂疗法。下面具体说明。

4方剂的形式
4.1处方形式  记录于载体(包括处方笺、病历册)的药方、配方、方子,即方剂处方形式,简称方剂处方、处方。这一般是临床根据患者(本文讨论的是中医方剂,不包括中兽医的方剂,所以应用的对象是人;包括需要预防、保健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下同)的实际情况临时拟定的。因为是临床上的处方,所以其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等方剂四项要素(关于方剂四要素,另文探讨)自然必须明确具备,否则这张处方将无法落实。当然,临床上剂型、用法这两项要素经常会缺省,应理解为按常规处理,而不是可以缺少的要素。如果引申一下,每一则医案中的方剂,也可视为处方。
4.2药剂形式  药物制剂是方剂的实物形式,也就是人体最终将应用的实物。虽然它只反映了组成、剂量、剂型等三个方剂要素,但人们创造出它是为了应用于人体,也只有应用于人体它才有意义,所以在创造或运用药剂者的脑海里或书本上一定存在着关于它的用法。
4.3疗法形式  医书(特别是方剂书,但不包括医案书中的医案。下同)中的方剂,显然不是处方,也不是实物,而全部以方剂疗法的形式存在。这是由这些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这些书记载的是针对一类人的疗法,其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其他人(包括医生和患者)使用,因此,方剂的四要素虽都必须具备,但却未必要明确无误。如果某一要素缺省,应理解为按常规处理或变动的范围很大。前述的三个实例都应视为一套疗法,而不是一张处方。下面再举几个例子,这些方剂的命名有别于一般的方剂以剂型命名的方式,而是以“术”、“法”来命名,从形式上充分说明其是一种疗法。
比如《医心方》卷二十六“避寒热方第九”引《灵奇方》“避寒术”有四方。一方以雄黄、泽泻、椒、附子,分等,冶末,井花水服之,冬可单衣;二方以术三升、防风二升,莨菪子半斤,熬之,合,末,服方寸匕,酒粥无在,连服勿废,日尽一剂,冬不用衣;三方以雄黄、丹沙、赤石脂、干姜各四分,合以白松脂,令如梧子大,日吞四丸,十日止,即不寒,冬日常不欲衣,可入水中(一方加桂四分);四方以门冬、茯苓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二,寒时单衣汗出。此外,又引《灵奇方》“避热术”有三方。这里所引者,在现代人看来无疑都是方剂。但其不称“方”,却名“术”,而《医心方》的编者还是用“避寒热方”作为篇名。可见,在这里“方”与“术”是一回事。
再比如《世医得效方》卷六“秘涩”之掩脐法,用连根葱一茎(带土不洗)、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捏饼。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治大小便不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再换一剂。掩脐法,《普济方》卷三十九“大小便不通”引作“掩脐方”,并注明出自危氏方。两书中这一段内容基本相同,一称“法”,一称“方”,二者显然也是涵义相同。
又比如《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引《灵苑方》验胎法,用于妇人经脉不行已三个月,欲验有胎,取真川芎为细末,浓煎艾汤下一匕。若腹内渐动,是有胎也。《三因方》卷十七“求子论”之探胞汤、《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产前诸方”之川芎散,其组成、功效与验胎法基本相同,《中医方剂大辞典》因此将两方均作为验胎法的异名方。两方一名“汤”,一名“散”,其实方中既有汤,又有散,因此都不甚确切,似乎还是用“法”最贴切。这里仍然透露出“方”与“法”具有相同的意义。
当然,最著名的还数《时病论》,作者雷丰自拟的方剂都以“法”为名。而《中医方剂大辞典》竟然不予收录,难道这些都不是方剂吗?或许有人认为雷丰自拟之“法”是治法,不是方剂。的确,其“法”之命名多“辛温解表法”、“凉解里热法”、“清热解毒法”之类,颇似“治法”,但也有“查曲平胃法”、“增损胃苓法”、“二活同祛法”、“二甲搜邪法”、“松柏通幽法”、“加味二陈法”,显然决不是治法之名,而一定是方剂之名。
顺便说一下,古代医案中常见“某某汤法”的表述,有把“某某汤”升格为一种治法,或者说要采用以“某某汤”为代表的治法的意思。治法是中医的特有术语,不是普通名词所谓治疗方法的意思,所以“某某汤法”倒不含有疗法的意思。这是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大量的方剂或无明确的剂量,或有加减,都表明其不是一张处方,而是一套疗法。但还有不少书本上的方剂具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似乎是处方,实则不然。因为它出现在方剂书等医书中,虽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但应视作一种示例,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处方。这与出现在医案书中一则则医案里的方剂不同,后者当然是处方。

5方剂的本质
方剂具有三种形式,形式的背后体现着怎样的本质呢?处方,在处方笺上明确无误地记录了药物组成、剂量、剂型、用法等方剂四要素,从用法上可知该方是如何应用于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药剂,是方剂的实物形式,前文已谈到在创造或运用药剂者的脑海里或书本上一定存在着关于它的用法,从本质上说它是治疗方法中的一环。方剂疗法,是记载于医书中的方剂,从形式到本质都是一种疗法。这里还可以比较一下处方形式与疗法形式的不同。处方形式代表的是一种具体的疗法,而疗法形式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疗法。前者是针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疫病发生时,医者可能开处方防治某一类群体)临时拟定的,因此记录在处方笺上,前面提到过的方剂四要素都明确具备,是具体的疗法;后者是医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出的适用于一类患者的方剂,因此笔之于书,其目的是为了供别人使用,方剂四要素虽须具备但未必都明确固定,临床上可以酌情考虑,所以是抽象的疗法。
总之,笔者认为,方剂的本质就是一种疗法,或者说就是一种药物疗法。但与中药不同的是,方剂是将由两味及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的药物制剂应用于人体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目的的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有关方剂形式与本质的讨论,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方剂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概括归纳方剂的定义。从而对方书古籍的整理研究、对方剂辞典的编撰、对方剂数据库的编制、对方剂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中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谢鸣.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3】倪诚.新编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4】《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7.


(已发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




上一篇:屡用屡效方
下一篇:麻杏二三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5 15:21 , Processed in 0.15656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