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93|回复: 0

中西医结合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发表于 2007-5-29 18: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海威 2005-12-21 23:21
中西医结合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一论“证”概念的误区
              赵洪钧
        (河北威县白伏村 054700)

摘要:“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辨证论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至少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要招,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是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理论,处理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老问题了,似乎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说,其实不然。
试看近来对“证”实质研究的反思,集中在对“证”概念的争论,大有进入误区,不能自拔之势,足见最初没有说清什么是“辨证论治”。换言之,“证”概念进入误区,是由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还没有走出误区。 遍查文献也可知,当初有关文章太少,深度也不够,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鉴于 “辨证论治” 最初就是和“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讨论的,现在仍然以结合讨论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本文题目不是为了勉强结合。
  或问:“证”的概念还不统一,怎么能说清“辨证论治”呢?笔者以为,直接从“证”说起,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个参照系,总是更方便些。况且,“证”概念的争论,就是由于引进这个参照系才发生的。换言之,倘至今没有西医,大概不会有“证”概念的争论。
  辨证论治的大普及,始于特色论的出现。本文从这一提法的出现说起。
  1.辨证论治特色论的出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通过批判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之后,确立了保护中医药的政策。自上而下,号召并组织西医学中医,中西医之间开始全面交流。交流的主要热点,就是“辨证论治”。很快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说。
中医理论家们,最初说不清什么是辨证论治。
最早撰文介绍的任氏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其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机转一变而为生理机转。”[1] 秦氏则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的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2]
以上两说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秦氏有一句话很重要,即“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2)在此提醒读者,辨证论治不但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它不是理论,故不是规律。近来还有人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3]就是错误理解。辨证论治本身不是理论,它只是对理论的运用。旧时要求中医病案包括理、法、方、药四部分(或脉因证治四部分),故辨证论治需要运用全部中医理论。
秦氏还有一句话,可以说明中医界那时很担心人们的误会。他说:“中医辨证是不是光靠症状?这是一般所想提出的问题。”([2]看来,最初中医担心的是西医把辨证论治理解为西医的对症治疗。所以,着力说明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和过程。
总之,一开始西医不了解辨证论治,中医不能用西医容易接受的术语和理论说明辨证论治,又不愿意说辨病为中医所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中的辨病内涵。
最先提出特色(特点)说的,是西学中学者孙氏。他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反应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上的特点;现代医学则是以病(病源)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4]
可见,熟悉“辨病论治”的西学中,很快从较高水平上看到中医特色。
特色说一出现,立即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补充说:“中医虽然也讲究辨病,虽然通过辨证也联系到病因病原,但不同于西医的辨病论治。反之,西医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纠正全身的机能状况,但其诊断关键和治疗中心究属还是着重在消除致病因子。所以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来概括中西医诊断和治疗体系的不同,一般来说是有其代表性的。”[5]又有人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6]
就当时的背景和认识水平来看,上述看法并无明显错误,但没有说深说透。
当时有人对上述看法提出商榷,认为:“不能用‘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来区别中西医之间的差异。”[7]他们认为,西药对病、中药对证再加上对症治疗的“高级复合治疗”只不过是中西医疗法的机械凑合。据笔者所知,商榷者只此一家。
笔者不赞同商榷者的看法。商榷意见也没有阻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实施。随着结合思路轰轰烈烈地实施,“辨证论治”特色论很快普及并得到确认。可以说,这一思路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且是证实质研究的先声。
到目前为止,辨证论治仍被视为中医特色之一。由以上简单回顾可知,辨证论治特色论是西学中先提出来的。
辨证论治是否中医特色呢?是的。笔者对此毫无异议。但是,特色不等于内涵。
又须知,特色说的出现有特殊的背景。特色(最初用特点一词)从一开始就暗示她等价于完美的优势,因而没有给批评和讨论留下余地。人们普遍感到满足,实际上留下不少问题。
2.特色论遗留的问题
  上文已指出,辨证论治特色论者的看法没有明显错误。但是,特色论意味着要把“辨证论治”当作整理和发扬中医的重点或方向,本来应该对她做一番深入的理论探讨。由于当时的背景和学者人数还少等原因,大家匆匆往“辨病与辨证临床结合”的方向走,遗留了一些理论问题。现在有必要加深认识。
  从本质上看,遗留问题主要还是怎样认识“病”和“证”。以下谨就有关问题逐一说明浅见。但本文不直接讨论“证”,而且浅见以为,应该先从中医角度说清“证”,详说见另文。
2.1.怎样认识病的概念?
一般地讨论病,在中西医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本文暂不讨论。
在一般的病概念之下,还有大体上三个层次的病的类概念。如西医内科病有感染性疾病一大类。此类下又有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等至少三类。细菌类下又有球菌和杆菌感染性疾病两类。中医分病为内伤、外感;外感中有伤寒、温病;伤寒下有六经病等。至此,中西医的病都是病的类概念。
注意!提出病的类概念,对深入讨论辨证与辨病很有用处。
2.2.对病认识到哪个层次才能施治?
凡就诊者,自己已经认为有了病,医家的责任是弄清他得的什么病,以便治疗。
人们可能认为,只有得出西医所谓确切诊断,如肠伤寒(即病因、病位、病理都明确)时,才能治疗,而且很快就能得出这种诊断。实际上,不是这么容易,医生的思维和处理过程常常不是这样简单。中医辨病诊断过程先不说。以西医而论,五十年前,确诊肠伤寒一般需要两星期。确诊前莫非不治!很多情况是,西医也要先做出类诊断,并开始治疗。所以,病的类概念也是重要的。临床思维一般不是直接得出确切诊断,而是先做出类诊断。从大类到小类,逐步逼近具体的病。比如,大体确信是球菌感染时,治疗的针对性就已经很强。当然,西医诊断的最终目的是得出确切诊断,特别是确定病因。这是西医临床思维的基本方式。但往往闹不准,况且有的病至今原因不明,医生治不治?
  2.3.中医怎样辨病?
在辨病方面,中医基本上只有类概念。比如先辨内伤、外感两类中是哪一类。假如是外感,再辨是伤寒或温病;若是伤寒,再辨是何经病。至此,所得还是病的类概念诊断,而且是中医所说的“病”。再辨,就是辨“证”了。因为最终目的是辨出“证”,上述过程都叫辨证。
应该指出,中医辨完病,还完全不能据以施治,这与西医不同。西医辨病——特别是热病——到一小类,往往可有针对性比较强的治法。有人会说,不是可用小柴胡通治四时感冒吗?现在也有那么多非处方药。这仍然不能否认,中医必须辨出证,才能施治。
2.4.为什么中医辨病只有类概念?
这是由中医病因学决定的。特别是在外感方面,伤寒、温病之别,也不是因为病因根本不同。因此,中西医诊断之不同,在这方面最明显。或问,中医不是也有疟疾诊断么?是的。中医一般能认出这个病,但是对其病因的认识,仍然不出六淫。所以,要承认辨病是中医所短。
  2.5.这样我们方可理解中医为什么要辨证,因为无法由特定的病因来区分众多的病。中医辨完病,对其特殊性的认识,还不能决定治则。辨证是短于辨病逼出来的。这主要得益于阴阳思想。
  2.6.所以,辨证得出的诊断中一般不包括病因,外感尤其如此。初病时,可以勉强说有病因诊断。一旦传变,“证”就和病因的性质没大关系了。比如,风寒暑湿都可见温病卫气营血证。初始的寒因,却导致里热燥实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2.7.中医不认为病因始终不变。如伤寒大承气汤证,风寒变成里热燥屎。所以,也可理解为,一旦传变,初始病因就不再起作用。诊断只以眼前脉证为据。现在我们知道,风寒暑湿等“诱因”消除之后,病仍不愈,是微生物在作怪,却不能这样要求古人。
  2.8.西医认为病因不变,而且存在于疾病的始终。
2.9.中医对能认出的、与西医诊断相同的“病”,如疟疾等,也要辨证论治。
2.10.西医也有类似“证”的概念,如休克、心衰、败血症等,意指它们可因多种病因引起。但西医诊断证的时,还是要弄清病因,如感染中毒性休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等。中医对西医的“证”,还要按中医理论辨证。所以,两家的证,仍是不同概念。
  2.11.西医辨病的终极目的主要是病因,论治的核心对象自然是病因,而且一治到底。
2.12.“证”是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从理论上讲,中医辨不出证来,就无法施治。
要而言之,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之不同,不在“辨”上,也不在“论”上。中西医诊断,都要辨和论。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最后辨出的对象不同,施治的主要目标不同。
至此,还没有说完特色论遗留的问题。以下继续说,但着重中西医互补,故另立题目。
3.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互补性
  3.1.由于历史原因,中医的外感病因说限于六淫。六淫是否病因呢?是的。但是中医漏掉了更为重要的微生物病因。西医把六淫看作诱因,特重视微生物病因,对正气则比较忽略。所以,在人体正气、微生物和六淫这三个制约外感病的因素中,中西医认识各有长短。
  3.2.西医认识众多的微生物,固然好。但是,若闹不清病因或闹清之前,就无法施治或者说没有病因治疗。换言之,治疗是盲目的。
  3.3.中医不能仔细区分众多的感染性疾病,固然是其所短。但是,有一定数目的症状和脉象,中医总能辨出证并立即施治。
  3.4.辨证论治,治的不是病因,至少不是初始病因,而是“证”。病初可勉强说有治因的成分,如伤寒用辛温,温病用辛凉。过此以往,所治便与始因无关。
3.5.以病因治疗为主的西医方法,常常很有效。但是,有时病因诊断确切,治疗却无效。此种情况,主要是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忽略了一个方面,即正气的作用。中医辨证,则始终抓住正邪斗争状态不放。当正夺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时,辨证论治往往更有效。
3.6.中医方法中有无西医所说的病因治疗呢?有,不过是暗含的。辨证论治的要妙,不在她暗含有抗微生物病因治疗。如,中医有抗疟、抗痢疾杆菌等特效药,但还是要辨证论治。所用方药,可以没有抗微生物作用,却可治好病。
至此,大体说清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遗留问题。不必满足于中医也辨病,西医也辨证或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的模糊的特色说了。中西医的互补性,也大体说清。
关于内伤病,中西医对病因的认识并无本质不同。全面讨论,过于复杂,本文从略。
4.辨证论治的定义
  上文涉及一些西医诊断理论,但是,定义西医辨病论治,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不过,得出辨证论治的定义之后,辨病论治的定义基本上就自明了。
  辨病也好,辨证也好,都是诊断过程。治疗是基于诊断的,但西医的诊断和治疗之间,逻辑联系不如中医紧密。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过程。如虚寒用温补,实热用寒下等。
  怎样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给辨证论治下一个定义呢?笔者认为应表述如下:
  辨证论治是按照中医理论,处理望闻问切所得的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中包括辨病,但此所谓病,属于类概念,不能据以施治。故其核心步骤或目的是辨出“证”,“证”才是中医具体施治的对象。
不知读者如何看以上表述。关于“证”概念的其余拙见,见另文。

参 考 文 献:

[1]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江苏中医, 1955, (4):19—21.
[2]秦伯未.中医“辨证论治”概说.中医杂志,1957,(1):2—6.
[3]危北海.有关证的实质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8,(4):6.
[4]孙士荃.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中医杂志 1962,(1): 2—5.
[5]蔡景高. 辨证和辨病的结合.中医杂志, 1962,(9):31—33.
[6]朱良春.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 中医杂志, 1962,(4):16.
[7]郁存仁.刘雨亭.高益民.危北海.关于“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一文的意见. 中医杂志, 1962,(4): 14—15.

(注:此文曾发表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第1期,此处略有改动)


海威 2005-12-21 23:32
海威按:这是赵洪钧发表过的文章,大约有人暗中批过。贴到本沙龙是希望同好公开批——即他想知道漏洞到底在哪里。据他自己发现发表时只有一处疏忽,就是把任应秋和秦伯未的文章出处弄颠倒了。
又,”自中医谈’证’的概念——再论“证”概念的误区“,是本文的姊妹篇。同时另发主题。并请批评。


海威 2005-12-21 23:47
又按:2年多前,赵洪钧曾经以”肖红“的网名注册”中国中医药论坛“。在不到3个月中,发出大约20万字的帖子。主体帖子也有约15万字。本文即曾作为主题之一。
使他感动的是,在他退出”中国中医药论坛“2年多之后的今天,那里还保存着”肖红专集“——见论坛文帖回顾。
当时自然有关于本文的争论,仅把比较重要的,作为跟帖附在下面,以便同好进一步争论或批评。


海威 2005-12-21 23:49
按:以下是赵洪钧的跟帖,批评的原帖,他一时无法找到。
不少同道,正在就“中西医结合谈‘辩证论治’和‘辨病论治’”那篇拙贴进行着热烈的争论。无论对拙见持何种态度和看法,本人都感到欣慰。因为这是诸位网友在讨论有关中医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因为拙贴引起的。我相信,问题会愈争愈明,尽管不可能期望所有的朋友都达成共识。我想,关于辨病和辩证的问题,我再也无话可说了,所以不再答复诸位的批评。请原谅。
下面节录了那个帖子的姊妹篇“自中医谈‘证’的概念”中的一段文字。这样做是因为看来朋友们对第一个帖子过于感兴趣,忽略了它的姊妹篇。而我认为,只有两篇都看过,才能更明白拙见。自然,只看下面这一段,还不能完全明白拙见怎样自中医角度理解‘病’和‘证’。这里仅强调帖子中的一句话:
“舍去证的概念,不讲辩证论治,意味着中医自我否定。”
病证并提,以证代病,由来已久。读者试随手取一本金元以后方书,稍事流览便知。
笔者真的随手取了两本书。
其一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该书卷上目录为: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外感八风之邪、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气少气盛、辨头痛、辨筋骨四肢、辨外伤不恶食、辨渴与不渴、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其二为徐灵胎的《杂病源》。目录为:阴阳、命门、君火相火、六要、表证、里证、寒热、寒热真假、虚实、治法、气味。
单看此目录,已知中医舍“辨证”便不能论治。
又无意中取出徐氏的《杂病证治》,书名即辨证论治之义。书中论每一病的次序是:内因、外证、辨证、辨脉、辨治、用药、选方等。
可见,若说中医不该辨证论治,而要审机论治,岂非要遍改或废掉大半古医书。再看徐氏论暑、湿、燥、火病竟直称暑证、湿证、燥证、火证。则病证通用矣。
不仅如此,试看医家称看病为“临证”,对具体的病也可称“汗证”。对外感这样一大类病也称作“感证”。此种放大“证”内涵的作法早已普及民间。笔者常遇见朋友或乡亲(自是年稍长、阅历稍多者,但不一定读过书)问:先生今天看了几个证儿?再过二十年,普通人大概不会再这样发问。近来那么多人争论“证”是什么。原因恐怕是人们已不熟悉旧时中医怎样说话,又没有认真读些古书。所以有必要把“证”的本义和演变,说清楚些。


海威 2005-12-21 23:55
按:赵洪钧的跟帖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正式讨论之前,先说几句与五积散同道有关的话。因为他又勇敢地批评在下了。可惜,这位勇敢的批评家,在翟鉴先生向中医界挑战,而且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时,不知道哪里去了,弄得我只好向翟先生投降。
其实,批评我没有什么大好处,顶多不过是在具体问题上高我一筹。如果批评翟先生,不管是合伙儿干,还是对着干,都会青史留名。因为如果合伙儿干,那就是跟着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对着干,就是又把乾坤扭过来了,中西医的命又革回来了。那样的大功劳岂不是流芳千古。然而——
五积散同道没有看完拙贴——中西医结合看“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就觉得不顺眼。而且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拙贴实在不值一看。大概他更没有看那个帖子的姊妹篇——自中医谈“证”的概念。因为他还说,拙文太长,没必要出手就是几千字。
真不知道五同道是否大体上看过近年关于“证”实质研究的反思文章。网上也有,关于肾实质研究的,似乎是志一同道的,也很长——比拙贴还长得多。我倒是不算很仔细地看完了。
真正的学术文章,对不少人来说,是很枯燥的,一般也比较长。难怪普通人不愿意读学术文章。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五同道不能属于普通人。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初,就因为一般人不愿意读那么长的东西,曾经高额悬赏征文,用三千字比较全面而又通俗地介绍相对论。终于没有征到。三千字也算比较长了。不知道五同道们能否读下去。至于近年有关反思文章,没有一篇是短的。如果加起来,至少是一本厚书。
也许五同道最爱自诩的那句话在起作用: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可是,《内经》还是很长。为什么古人不一言而终呢?《伤寒论》算是比较短了,也有三万字左右。为什么仲景不一言而终呢?这大约是很多人不愿意读经典的原因。何况经典又很难读。
其实,五同道并不是总爱一言而终的。如果注意过有关帖子,他是很自许读古书多的。比如,他就读过《外台》那么长的书,而且说我没有读过。更列出过几串书目,自然都很耐心地读过。
不但如此,今《伤寒论讲义》就有57万字,五同道也应该很耐心地读过。
近有三教小虫同道说:“教材不足道!”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写出中医之“意”。可惜,这位三教先生又很推崇五同道,不知道为什么他俩对教材的看法判若天渊。三教先生说:“教材不足道”,大约等于说教材一钱不值,而且不止伤寒教材,主编们的价码可想而知。具体值多少还是请他俩斟酌吧。
所以,他不愿意读拙贴,实在不是因为长。而是不合他的胃口,它能否读懂,我就不知道了。
我是主张主题帖子应该长一些的。只说一句“中医万岁!”贴上去,很多人可能会看着舒服,但是无益于阐发中医学理。即便跟贴,只说一句或几个字,也不算好。因为你不论赞同还是反对,别人都不知道你是怎样理解的。至于,有人跟贴只打几个哈哈、呵呵或几个???、或一串!!!!,又有什么用?那样本论坛不是该叫作哈哈坛、呵呵坛或???!!!有什么用,那样本坛不是成了坛了么?
以上是几句似乎该说又似乎不必说的话。随便大家怎么看吧。只是在此声明,今后对五同道的“批评”,本人一律不再答复。
下面转入正题。
笔者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其实,说中医必须辩证论治是很容易的。比如,辨不出虚实,不能用补泻;辨不出寒热,不能用温清;辨不出燥湿,不能用润利;辨不出气滞血瘀;不能用理气活血;辨不出邪高,不能因而越之;辨不出邪下,不能引而竭之;辨不出表里,不能治表证等等。中医治病大法大体上就是这些,怎么可以不辩证!
然而,五同道不同意拙见,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中医是否辨病、怎样辨病?请读者去查那两个拙贴。简单说来,拙见是,中医辨出病,仍不足以指导治疗,因为中医的病基本上都是类概念。热病不要说,伤寒辨病到六经为止。辨出太阳病是无法施治的,必需再辨出是麻黄证还是桂枝证等等。温病略同,不再说了。
杂病——即《金匱》所论(注意!杂病不等于内伤,其中有很多是外感),只辨病就足以施治了吗?也不是。
比如霍乱,不需要辩证吗?须知,仲景有四逆、五苓、理中等方。比如肺萎、肺痈、嗽上气,各只有一方就足矣吗?
比如疟病,仲景是怎样辩证的,大家一看《金匱》就明白。对此我想多说两句。《内经》论虐有五脏六腑虐、《金匱》论虐有疟母、瘅虐、温虐、牡虐、劳虐等,后世还有鬼虐等说法,而治法各不同。所以,同是疟疾,必须再辨症。仲景所说的疟疾各证,我都见过。小我十岁的同道,若生活工作在北方,恐怕连典型的疟疾都没有见过。而此病曾经危害极大,现在接近消灭了。请读者参看旧贴“比较热病史之反思”。
好了!不必一一举例了。读者看一下《金匱》的篇名都是“???病脉证治”,以上所说就是多余的了。真不知道五同道是怎样读书的。
内伤病如何呢?比如,怒伤肝。莫非只有肝阳上亢证?其余就不再说了。
外科病是否要辩证,也不再说了。免得太长。五同道又读不下去。
总之,我还是说,只辨出病,中医仍然不能施治。
我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关于“证”的概念,请去看那两篇拙贴。


海威 2005-12-22 00:04
再说“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中医是辩证论治的”与“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本来是同义语的反复。或者说这两句话完全是一个意思。然而,说中医是辩证论治的,似乎毫无异议。说“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就有本来很聪明的人不明白了。看来,让人们理解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真不容易。然而又有人反对多说——文字太长。但我还是不得不多说几句。为了把这个本来不应该如此费力问题说清楚,我把原话再换一个字。或者前一句话改作“中医是辩证‘施’治的”,或者后一句话改作“证才是中医‘论’治的对象”。这样应该更清楚了。中医是辨证论治的,证不就是中医论治的对象吗!都用“施”字也一样。
如果还不明白,只好再举一句“治”人的话。比如:“我们是辨(认出)肖红(讨)论治(他)的。”于是“肖红”自然是你们要治的对象。上面这句话和“我们是辨(认出)五零散(讨)论治肖红的”不一样。虽然肖红都是被治的对象,前一句治肖红的是“我们”,后一句治肖红的是五零散——或者再加上我们。这不是在说笑话。学术界“治”人,就是围攻或围剿,有时简直是起哄。我多次被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围攻或围剿。须知,有权势者也会施展上海滩上的瘪三儿或天津卫的小玩儿闹儿那一套——置你于死地,幸好都冲出来了。现在是退却到乡下。如果不再做声,他们也许会忘记我——但也说不定。
好!既然有点重出江湖,就再说几句。我是主张中医辨证论治特色说的。这个主张至少一半人不会反对。可是我说: “‘证’才是中医论治或施治的对象”,就同时遭到两方面的反对。
敏感的卫道士们说:这不等于说中医不辨病论治吗?或者说中医没有病的概念吗?他们很恼火。
中医是否辨病?怎样辨病?辨出病来是否就足以施治?中医的病的概念是什么概念?什么是证?什么叫辨证论治?什么叫辨病论治?我在这两天连续发出的几个帖子中都说清了。若还不明白,我只好不再做声,因为再说也没有用。而且说得不能再明白了。
问题是,比较激进的人又从另一个方面反对我。他们不承认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即便是特色也是一个BUG特色。于是我在为BUG辩护,岂不可恨。
更有人提出中医论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一病只用一药或一方。我当然希望能这样,但中医不可能也不必要这样。西医早已这样做了,至少中医没有必要再从头这样做。假如不想结合——即永远不兼容西医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形态和功能关系,通过分析的实验研究找出系统的因果关系,更不必要这样做。假如想结合,也没有必要再重复西医已经走过的路,兼容其结果就是了。
我不是一个很中庸的人,这次站在中庸的立场上,还是不好做人。看来我们这个圈子中,真是不好做人。
最后,我个人的一切都是无所谓的,眼下我希望的是:无论诸位持何种观点或立场,请您耐心地读一下我的帖子,特别是最近发出的帖子。因为这是我几乎一生的心血,漠视它们比粗暴地批评他们更使我寒心。因为我感到,漠视的背后实际上是读不懂,因而不感兴趣。有谁肯花功夫和金钱把上个世纪5、6十年代,讨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文章都找出来,仔细进行过研究吗?有谁仔细看过近年关于“证”实质研究的绝大多数反思文章吗?有谁几乎花了一生的心血,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为什么中医要辨证论治,西医要辨病论治吗?出手就是几千字,何尝容易!在我的研究生涯中,得到的经费支持总共只有几千元,而我因此花费和耽误的收入应该有几十万元。付出这样的代价,只是为了一个学者的良心。


雪中梅花 2005-12-22 11:31
赵老师的帖子很用水平,每次都这样


王海峰 2005-12-22 22:31
顶出来。坚决顶。


海威 2005-12-23 00:13
对本论坛的务实精神深表敬意。
不难看出,为了节省数据空间,也就是让网友更快地登陆,并加速刷新、跳转,本沙龙首页,作了重大改动。那里占的数据大大减少了——图画是最占数据的。另,本坛的字号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这样很省力,近2日字号略小,还是比别的地方大。现在的字体也很美观,看起来比此前还要好。
感谢所有为此做具体工作的先生们。


黄煌 2005-12-23 08:31
对海威先生的热情和赵洪钧先生的执着深表敬意!他们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医学,开展经方的应用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当今中医界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有学术个性的张扬,需要有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本论坛愿为中医的发展,为经方的普及和推广作出最大的努力!




上一篇:从破伤风说到国民生产总值GDP
下一篇:经络的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4:09 , Processed in 0.31224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