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427|回复: 26

[其他] 一代传奇——曹颖甫(桂枝)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19 20: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序:
也不知为什么,最近一直有个念头,想写一篇关于曹颖甫的文章。其实这个念头早在去年学习《经方实验录》时就萌发了,书中的一个个医案太精彩了,真是应该把这些医案介绍给身边的人,让大家感受中医的魅力和伟大,也真应该把曹颖甫老先生的传奇一生介绍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了不起的人。我知道对我来说这是个很艰巨的活儿,平时的工作几乎把自己的时间都占据了,写这样的文章挑战性太大了。但还是动笔了,怀揣着对以曹颖甫为代表的民国时期的中医巨匠的崇敬。希望自己能把它写完。
------------

【兹按:和桂枝兄一样,我也一直想写一写曹颖甫,先后整理了一些资料,并写了两回小说,但苦于对中医学只是门外汉,所以总觉得无处下手。前些天,偶然看到桂枝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idai )上的《一代传奇——曹颖甫》系列,于事于理,都很精彩。忍不住贴出来,推荐给大家。】




上一篇:望云崖引
下一篇:月下笛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姜佐景投师

最近的电影《建党伟业》展现了上个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一群怀抱救国理想的年轻人的奋斗史诗。在那个年代里还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另外一个领域里做了一件大事,这个人的名字只有少数人知道,他叫姜佐景。

姜佐景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上海电报局的职员,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名白领,还是国企的,有个不错的单位(就像现在的中移动),应该说生活是很幸福的。但人有旦夕祸福,他遇到了不幸的事,父亲病了,被庸医一通乱治,去世了。姜佐景是个很孝顺的人,这个事对姜佐景的打击很大,他由此励志学医,决定以医术济世救人。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点太老套了,感情历史上的名医很多都是这么来的。医圣张仲景学医是因为一大家子二百多人不到十年病死了三分之二,清朝名医黄元御学医是因为自己被庸医误治,把眼睛治残了,清代的另一个名医徐大椿学医是因为家人被庸医所误……如果要继续罗列的话,估计这个名单可以网罗历史上三分之一的名医。

言归正传,姜佐景开始学医了,这位同志虽然没有政治觉悟去参加建党伟业,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是令人钦佩的,搁到今天他也是个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后来姜佐景学成,开始行医了。虽然他怀抱济世救人的志向,但却发现,治病这个活儿不是靠着良好的意愿就能干好的。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叫施朝贵的来找他,这个朋友实际上是他的电报局的老同事,什么事呢,说是他弟弟病了,快来给看看吧。赶到病人家里,令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病人躺在床上,不管姜佐景问他什么,他都不做声。姜佐景问他朋友,你弟弟耳聋?还是哑?边上的人都说,不聋也不哑。这是怎么回事?姜佐景真晕。

不过还不要紧,看病有四招,望闻问切,这招不行还有别的。姜佐景给病人把了把脉,这个脉也很怪,一只手的脉洪大,一只手的脉沉细,两手的脉完全相反。

问家人,这个病咋得的啊?答曰,他本来在军队里工作,也是收发电报的,因为受过惊吓,变得神志恍惚。有客人来的时候,就默不作声,客人走了后就唱歌,不停的乱唱。吃饭和大小便都正常,但是吃饭的时候脑门上热气腾腾的直冒烟。曾经送到本市某著名医院里查了二十多天,也没查出什么病来,最后医院干脆说没病,让我们回家了。(和现在的医院何其相似,查不出来就说你没病。)

得,这个病越听越搞不明白。姜佐景也不是庸医,他想我按按病人的肚子试试。病人吃饭的时候脑门热气腾腾提示有可能病在阳明,通过查按肚子的情况可以进行验证。日本的中医家把腹诊研究的很透,看来姜佐景对腹诊也有研究。按来按去结果很失望,肚子一点也没有胀满,也没有痛疼拒按的情况,没有任何异常。

姜佐景遇到了他看病史上最尴尬的一刻,绞尽脑汁想了半天,愣是不知道这是个啥病,最后只好说您另请高明吧,羞愧告辞。

第二天,姜佐景又见到了老朋友施朝贵,施朝贵一改昨日的愁容,乐呵呵的告诉他,昨天又请了一个大夫看了看,服药后一通腹泻,脑门上的热气已经少了。

姜佐景一听,有这么神的人?急忙到病人家找来药方,看到上面写着:阳明病,宜下之,主以大承气汤。啥意思?就是说这个病是阳明病,应该用泻下的办法来治,方子用大承气汤。这个药方是谁写的呢?是曹颖甫。

又过了几天,姜佐景又见到了施朝贵,施朝贵说他弟弟服药后已经能起床了,也不唱歌了,就是两肋的地方觉得胀痛,又请曹颖甫老先生来治了一下,很快就好了,真是神了。姜佐景把方子要来看了,是小柴胡汤。

过了几天施朝贵又把曹颖甫请来了,原来他弟弟病已经好了,但是还是不舒服,啥问题?天不热,可老是出汗,精神不振。人家曹老先生还是一付药,立马就治好了。药方是桂枝加龙牡汤。

老施的弟弟怪病彻底治好了,身体比一般人还棒。一次姜佐景在外面遇到了老施和弟弟,双方点头打招呼就过去了。姜佐景心很细,感觉到他弟弟的笑容有含义,正好第二天又遇到了施朝贵,就问你弟弟昨天打招呼后跟你说什么了?老施说没什么呀。姜佐景的倔劲上来了,一定要老施讲实话,老施只好笑着说,他说你的医术欠精啊。

听了这话,姜佐景的脸肯定红了。实话往往让人尴尬,有的人为了避免尴尬就不会听实话,姜佐景宁可尴尬也要听到实话,可见姜佐景这个人是个学中医做学问的材料,求真求实,不来虚的。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姜佐景感觉自己和曹颖甫一比,这没法比啊。承气汤的方子我也倒背如流啊,但是承气汤这个方子居然能用在这个病上?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敢相信啊?!人家曹老先生的医术真是高不可测啊!

姜佐景回家就关了诊所,一路打听到了曹颖甫的家里拜师了。这一拜师,成就了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2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0
QQ
发表于 2011-11-19 2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爱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少年曹颖甫

下面咱们言归正传,来说说曹颖甫。曹颖甫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作为近代著名中医,他的行医生涯是从五十一岁才开始的。乖乖,五十一岁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已经到了顶峰,不济的已经准备回家带孙子了,而曹颖甫一生中最耀眼的光芒才刚刚开始释放。那么五十一岁之前的曹颖甫在做什么呢?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清代,1868这一年。清朝这一强大的王朝已经进入暮年,曾国藩已经逝去,现在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时代。在这一年的江阴,一户曹家人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们的主人公曹颖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我们熟知的人和他同一年诞生,他们是高尔基和蔡元培。

江阴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地方,明朝末年,当清兵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来到了江阴时,江阴全城百姓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江阴遂以忠义闻名,忠义不仅是江阴的标签,也是江阴的内涵,作为一个江阴人,多年以后曹颖甫以生命诠释了忠义。

曹颖甫的家族,在当地属于大户,他的祖父辈里有朝廷里的大官,父辈里都是读书人。曹颖甫的父亲朗轩在家里排行老二,老大秉生膝下无子。当地有个规矩,如果老大家里没有儿子,老二家里的长子要过继给老大。曹颖甫是朗轩家的头一个儿子,于是被送到了老大家里,成为秉生的养子。他的养父不一般,这位秉生先生不仅是个读书人,而且懂医术,家里人生病从来不用请医生,他自己给开方抓药,居然也是药到病除。在养父的熏陶下,曹颖甫从小就对岐黄之术产生了兴趣,在读书之余也喜欢翻读医书。

日后曹颖甫在中医界,是以经方家著称。这个“经方家”要先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都有名家,这些名家各有千秋,学说也不仅相同。这就给后代学医的人出了个难题,就是要学谁的?就像学拳一样,武林门派拳法众多,谁也不能把天下的武功都学全了,只能深钻一派,旁涉其他。学谁的?这是个问题,每个学医的人都要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学医的人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学唐以前医书的,叫经方派,一部分学宋以后医书的,叫时方派。为什么叫经方呢?经方的名字来源于《伤寒论》,这本汉代张仲景所作的医书被后代所有中医一致尊为经典,书中的药方就被成为经方,善用经方来治病的名医就被成为经方家。虽然《伤寒论》是公认的经典,但是明清时期坚持经典的经方派的医生却不是主流,就像听音乐一样,大众多喜欢流行音乐,大部分学医的对深奥的经典敬而远之,更愿意选择比较浅显的后代医学,这些人叫做时方派。

话说曹秉生先生给少年曹颖甫的心灵里种下了岐黄的种子,但曹颖甫彼时还不知道自己会成长为一位经方家,甚至还不知道自己会以岐黄为业。在少年曹颖甫的心目中,他应该效仿先人,读好圣贤之书,将来金榜题名,治身平天下,读读医书仅仅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长大可以“求医不如求己”。现在有的文章里说曹颖甫十二岁就读张隐庵(清代浙江名医)的《伤寒论集注》(一本研究《伤寒论》的名著),仿佛曹颖甫少年就开始了钻研伤寒论,我认为这有违于人之常情。我相信,彼时他所读的医书里也有时方的书,他对经方情有独钟是在日后,原因我们下面就讲到。



曹颖甫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父亲病了。这个病是个常见的病,就是拉肚子。曹老先生自己是懂医的,可是没治好。老先生没有信心了,还是请专业的来治吧,于是请了一个大夫来。没想到,大夫杀人不用刀,连着吃了十几付,越吃越拉,越拉越虚,最后到了什么程度?“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眼看只剩一口气了,顷刻间就可能没命。正在危急时刻,老先生的一个朋友赵云泉来了,这位赵云泉先生精于医术,看过病人之后赶紧开了一个药方,让曹家人抓来煎上。一剂药吃下去后,慢慢的,病人的汗止住了,体表摸着温乎点了,拉肚子也停了,也有了一点精神了。全家人激动的有的哭有的笑。曹颖甫虽然读过一些医书,也不敢想象一剂药吃下后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这是什么药方?拿来一看,方子认识啊,是《伤寒论》上的附子理中汤加上吴茱萸和丁香。在赵云泉的调理下,曹老先生的病一天比一天轻了,经方的神奇疗效深深的印在了少年曹颖甫的心中。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南京赴试

曹颖甫的父亲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走科举的路子。但他不仅抓应试教育,也抓素质教育。研究曹颖甫的资料,可以发现他的青少年阶段不仅学习成绩好(八股文成绩优秀,顺利考上了秀才),还是个特长生,画画相当不错,可惜当时没有考级,不知道这个特长长到什么程度。除此之外,曹颖甫一直没有间断读医书。我想,能读这么长时间的医书,靠的不是坚持,应该是喜爱了。据说他的老师也懂中医,师徒两个人还经常在课余切磋交流一下。曹颖甫此时的中医水平如何呢?他日后回忆说,“能读医书,尚不善于治病”

不管怎样,曹颖甫像父亲期望的一样,主要精力是在走科举之路上。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曹颖甫父亲腹泻病愈过了九年,少年曹颖甫成了二十五岁的青年。

这一年是1892年,这年里有一件对读书人很很重要的事,就是乡试。我估计大部分朋友和我一样,对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不是很了解,我先给大家做个背景介绍吧。

乡试这个名字具有乡土气息,如果你以为它是科举的初级考试,那你就错了。乡试是秀才晋升举人的考试,秀才不算官,考中举人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所以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关键一考。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秀才们要先参加考试,在考试中成绩优秀的才可以获得乡试资格。乡试的资格很珍贵,因为乡试三年才有一次。每次乡试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时间是八月,地点是省城。因为是在秋天,所以乡试又叫秋闱。如果考试通过,就可以参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的全国考试—-会试,这个考试又叫春闱。如果考中,就成为贡士了。贡士就可以接着参加殿试了,殿试得中就是进士了,当然殿试的第一名有个响亮的名字叫状元。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和层层的考试,25岁的曹颖甫现在已经具有了考举人的资格,下一个目标是这年的乡试。与和他同岁的蔡元培相比,我们主人公的动作有点慢了,蔡元培就在这年的春天考中了进士,已经进入翰林了。呵呵,我们的主人公现在还是秀才呢。和江南的千百读书人一样,曹颖甫对这年秋天的乡试充满了期待,目标:省城南京。

那年头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速路,读书人去参加科举考试也要费不少劲,漫漫赶考路就要靠一双脚,当然江南要好一些,可以坐船。为了能赶上秋天的考试,在这一年的夏季,曹颖甫跟随表哥陈尚白夫妇踏上了到南京赶考的水路。没想到这一路会令他终生难忘。数十年后曹颖甫胡子都白了的时候,回忆起这次赶考,彼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当时一路上表哥夫妇住在船的中舱,曹颖甫就住在船的前舱。天正值酷暑,骄阳似火,大家都热得不行了。船到了无锡,表哥跟曹颖甫说:“贤弟啊,这个天也太热了,我身上已经是一身臭汗。这里有个惠泉,我想和你嫂嫂去洗浴一下,就烦劳你在船上看守了。”曹颖甫说:“没问题。”

曹颖甫在船上守了五天这两口子才回来。这五天曹颖甫在船上天天热得汗流浃背,衣襟湿透,船上的饭又吃不惯,着实遭了不少罪,心情挺郁闷。又过了五天,船到了镇江,总算上岸了,刚到旅店住下曹颖甫就病倒了,发起了高烧。请来大夫看病,吃了几天药后病越来越重。此时的曹颖甫,已经起不了床,高烧、出汗还恶寒。

但考期不等人啊,十年寒窗岂可功亏一篑。无奈之下,朋友搀扶着曹颖甫连夜乘船赶赴南京,路上曹颖甫只觉得天昏地黑,不知人事。坚持着到了南京,被人搀扶着住进了堂子巷寓所,曹颖甫就再也起不来了。让他更感到沮丧的是,他发现小便竟然出血了,尿都是殷红色的。这天是八月初五,离进考场只有三天了,曹颖甫心里别提多么难过了。难道我的乡试就要这样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说到曹颖甫病重,眼看就不能参加乡试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他是曹颖甫的姻丈,姻丈这个称谓我估计应该是妻子的叔叔。姻丈也是来参加会试,比曹颖甫早到了两天,得知曹颖甫到了,来看他。这个姻丈的名字叫陈葆厚,巧的是他不仅是个读书人,还会医,我想说的是,他的医术确实不一般。

他给曹颖甫把了把脉,说:“贤侄,你不要担心,你的病很快就可以好了,但是经过反复发汗,身上的津液已经被消耗了。”说罢就亲自出去买药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不仅拿着药,还带着三大瓶荷叶露和十几个梨。他让曹颖甫先把荷叶露喝了,曹颖甫正口干的冒烟呢,一会就把三大瓶全喝的底朝天了,真过瘾啊。过了一会又渴了,陈老先生早已料到,把已经洗好的梨递给他,说:“吃吧,想吃多少吃多少。”曹颖甫一会儿就把十几个梨全部消灭掉了。等药煎好后,曹颖甫喝了一大碗药,顿时感觉心里清朗,一阵倦意袭来,呼呼睡去。

一觉醒来,头已经不痛了。陈老先生说,你还没发汗呢,还要接着喝药。又一大碗药喝下,曹颖甫又倦然入睡。醒来后,感觉全身都开始出汗了,先小汗,再大汗,到后来身上的衣服、被褥全都湿了。陈老先生给他把身上的湿衣服换掉,曹颖甫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哎,病不知不觉没了。这个时候感觉肚子饿了,想喝一碗热粥。边上的人说,你姻丈早就嘱咐我们准备了。一口热粥入口,曹颖甫感觉太香了,一小碗喝了之后还嫌不够,又喝了两大碗才饱。

曹颖甫一觉睡到天亮,早上起来已经感觉身体完全好了,这天就是初七进考场的日子,一点也没有耽误进考场。当时乡试要靠九天,对考生的体力是个考验,曹颖甫九天考下来居然没有觉得累。

曹颖甫现在最佩服的人就是姻丈了,“姻丈,您的医术真是神了!”见到陈老先生后,曹颖甫禁不住连声赞叹。“快说说,您用的是什么仙丹妙药?”

陈老先生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贤侄,一共就两味药,一味是桂枝,一味是石膏。”

“花了多少钱?”曹颖甫问。

“我出去买药,正好遇到一家药店新开张,这两味药一共才花了六文钱。”言罢,哈哈大笑,受到他的感染,曹颖甫也不禁一起笑了。

姻丈告诉他,他这次治病用的《金匮要略》中的方子:白虎加桂枝汤,只不过是把原方进行了灵活运用而已。这段亲身经历使曹颖甫愈加相信经方了。

多年之后,曹颖甫把自己这段经历告诉了学生姜佐景,此时的姜佐景已经对《伤寒论》很有研究了。他听了之后对陈老先生的治疗钦佩不已,并在他后来写的一本书里对这次治疗进行了解说。

那么曹颖甫乡试考中了吗?让我先卖卖关子吧,这个问题先暂且不提,让我们换一个话题,跟着曹颖甫先生学学中医吧。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五个医案

文章写到这里,一共出现了五个医案,这五个都堪称经典。其中最奇的,当之无愧的应该是第一个,施朝贵的弟弟脑门冒烟的怪病。

为什么说这个医案最奇呢?因为说实话,这个病搁到现在,如果施朝贵带着他弟弟走遍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经过各种先进仪器的检查后,结果肯定会让他很失望,科技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照样搞不清这是个啥病。如果施朝贵带着他弟弟去挂中医专家号,要能遇到像曹颖甫老先生敢开出大承气汤的,那么恭喜他,他的运气堪比买彩票中了一亿元大奖。

大承气汤是个什么方子呢?它是《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外感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子。有的病人高热之后有时会出现由每天定时高热代替持续高热的情况,大便会多日不通,手按病人的腹部会觉得硬满,严重的病人会说胡话,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药将病人的大便泻下,大便泻下之后,病人就会恢复正常。用什么药呢?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大承气汤。

施弟弟的主症有两个,一个是吃饭的时候脑门冒烟,另一个是有点神经不正常。这两个症状看似风牛马不相及,曹颖甫却从中看出了联系。曹颖甫认为,这两个症状都是由同一个原因引起的,就是热。但是因为这个热比较低调,隐身在病人的肠中物里,所以病人没有发烧,但这个热通过病人体内的经络之类的通路传播,上行扰乱病人的心神,使病人表现出精神方面的异常。人吃饭的时候是胃气旺盛的时候,旺盛的胃气受到这股热的熏蒸,便出现了脑门冒烟的怪现象。

要除掉这个隐藏在肠中物里的邪热,自然用泻下的药把大便泻出就可以了。于是曹颖甫先生给开出了大承气汤。

估计当初姜佐景在面对施弟弟的怪病时,也怀疑过是否是邪热隐藏在肠中宿便所致,如果是这样,姜佐景也会开出大承气汤。但他用手按过病人的肚子后,没有感觉到异常,就把这种嫌疑排除了。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了,使用大承气汤的时候,病人的肚子应该有痞满燥实四大特征,千百年来,这条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违反。

所以说施朝贵同志的运气就像中大奖般的好,他遇到了曹颖甫----这个把《伤寒论》读活了的人,这个运用大承气汤出神入化的人。

曹颖甫以他的上帝之手开出了“承气汤”,折服了姜佐景,也折服了后世无数个读到这个故事的学医者。

悄悄补充一句,曹颖甫有一个外号,叫“曹承气”。有他在,估计没人敢以“承气”为外号了。

第二个医案是施弟弟觉得两肋胀满。两肋胀满,就是觉得两肋里面好像塞了东西,觉得又胀又满,如果到医院拍片子,对不起,啥也找不到。

找不到东西,为啥会胀满呢?这个中医早就搞明白了。两肋是胆经的地盘,经络就像人体中的公路,胆经这条公路在两肋这个地方发生了拥堵,气顺着胆经走到这个地方就走不通畅,堵了一大堆,人就觉得胀满。这个时候就要把淤滞的胆气疏通开。《伤寒论》里有好几个疏通胆气的方子,这几个方子各有不同的应用范围,曹颖甫根据施弟弟的具体情况选了小柴胡汤这个方子,给他解决了两肋胀满的问题。

第三个医案病人还是施弟弟,经过前两次治疗,以前的症状都没了,又出现了新的症状:老是出汗,精神不振。

大家也许会想,这个施弟弟怎么还没完了,一个病连着一个病。实际上,这是病邪在步步败退。

大家都知道外面的病邪对人体的侵犯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扁鹊见蔡桓公里面讲得一样。病邪进入人体就会遭到人体的反抗,当邪盛正弱时,病邪就步步入侵;如果正邪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正强邪弱,病邪就会步步败退。

在施弟弟的医案里,第一个病,病邪已经深入在消化系统内(中医叫阳明),被大承气汤泻下后,病邪的主力已经随着大便跑掉了,残余的病邪不是人体抵抗力的对手,往外退却到了胆经里(中医叫少阳),这个地方介于表里之间,被称为半表半里。它呆在这里继续跟施弟弟的抵抗力展开抗争,一时间不分胜负。

中医驱除病邪有“汗、吐、下”三法。在“里”的病邪可以通过呕吐和排便的办法驱除,在“表”的病邪可以通过发汗的办法驱除。如果病邪呆在表里之间,那么这三个办法都耐它不得。怎么办?别急,张仲景有办法,他在《伤寒论》里教给大家一个“和解”的办法,就是小柴胡汤。

所以在第二个医案中,曹颖甫给开了一剂小柴胡汤。可是这个病邪真是很顽固、很彪悍,小柴胡汤也没有完全把它“和谐”掉,还有一点残寇。当然这个残寇的力量更弱了,已经不能在半表半里这个地方与施弟弟的抵抗力对抗,于是它只好继续退却,退到了体表。施弟弟的体表受到了这股残余病邪的侵扰,于是就出现了感冒症状:出汗和疲惫。

看到这里,你会明白施弟弟这个症状不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而是病邪被曹颖甫一路追着打,跑到体表造成的。那么你会问了,为什么会出汗呢?大部分人感冒是不出汗的啊。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张仲景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营卫不合”,这个专业术语如何解释后世医家却意见不一,如果我将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都讲出来,这个文章就写成中医的教科书了,保准你能看睡了。

所以还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生动化。简单说,感冒可以根据出不出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出汗的,一类是出汗的。

为什么有的感冒不出汗,有的感冒出汗呢?这主要与个人的体质和当时的身体状况有关系。一般认为皮凑紧密的人感冒不出汗,皮凑疏松的人感冒易出汗。

张仲景先生把这两类感冒分别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其中不出汗的感冒用以麻黄为主药的一类药方,其作用主要是用麻黄来发汗,通过发汗来驱除病邪,病邪随着汗排出体外,感冒自然就好了。出汗的感冒用以桂枝为主药的一类药方,通过以桂枝、芍药为主的药来调节人体表的气血,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看来我们施弟弟皮凑有点疏松,自身体表的抵抗力也很弱,拿最后一小撮病邪没什么办法,还是需要外来药物的帮助。

遇到施弟弟这种情况,一般会用经方的大夫会给出一个方子叫桂枝汤,这是《伤寒论》上的第一个出现的方子,可以有效治疗出汗类的感冒。

可是出我们的意料,曹颖甫先生给他开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付。这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是在原来桂枝汤的原方上加上龙骨和牡蛎两味药,加上这两味后就变成了一个新药方。

为什么出乎意料呢?因为这个方子不是出现在《伤寒论》上,而是在张仲景的另一本书----《金匮要略》上。噢,我这个话说的不对,人家张仲景当年只写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后来流传的时候被后人分成了两本书,一本叫《伤寒论》,讲外感病,一本叫《金匮要略》,讲杂病。

你如果翻开《金匮要略》这本书,找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子的条文来看,你会很疑惑,因为这个方子书上写的很清楚,是用来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注:男子失精即男子遗精),曹颖甫老先生没搞错吧,怎么会把这个方子用给施弟弟啊?人家只是出出汗,没有遗精啊。

这就叫活学活用,你把这个方子的道理弄明白了,它使用的范围就豁然宽广。顺便提一句,我曾经用这个方子给一个朋友的孩子治好了尿床。

施弟弟这个医案在原文里讲的太简略,我估计当时曹颖甫看到施弟弟除了出汗外、身体虚弱外,还有神气涣散的情况,于是想到这个方子,里面的桂枝汤可以治出汗,龙骨和牡蛎可以敛神潜阳,正好可以一方两用。

曹颖甫还有个绰号,叫“曹一帖”,这绰号不是吹出来的,这三个病都是一付药就搞定,干脆漂亮。给施弟弟治病的时候,曹颖甫已经66岁了,这个时候他对经方的应用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从上面三个医案中,我们了解到了病的进退,也了解了一方可以多用,还了解了中医不是慢郎中。在第四个医案里,有一个中医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病的寒热,因此第四个医案虽然不是曹颖甫的,也需要好好介绍介绍。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察病需要搞明白病原是细菌还是病毒?中医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他要搞清病人受的是寒还是热。西医对细菌和病毒用不同的治法,中医对寒和热的治法也不一样。就拿曹爸爸拉肚子这个病来说吧,同样是拉肚子,有的是寒痢,有的是热痢,头一位大夫上来认为曹爸爸这个是热痢,用的是黄芩、黄连等苦寒的药,一大堆寒药用上,结果治的曹爸爸“汗凝若膏,肤冷若石”,身上热乎气都没了。其实拉肚子是寒还是热并不难分辨,只能怨曹爸爸运气不好,找了个庸医。

赵云泉先生是个好医生,我说的这个“好”不仅因为他分辨出了寒症还是热证,也不仅因为他选用了一个合适的方子,还因为他开药的剂量够狠。

他用的方子是《伤寒论》里的理中汤,这个方子是个“热”方子,可以用来治疗虚寒性的拉肚子,为了增强驱寒的力量,他又在原方里加上了吴茱萸、丁香这两味能温胃散寒的热药,看来赵先生也喜欢用经方。证辨准了,方选对了,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量要开多大。这确实是个问题。

明朝有一个很很有名的医生,叫做叶天士。这位叶天士的水平很高,高到什么程度?高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程度,擅用很轻的药量治病,创出了轻灵一派。后世学叶天士者甚众,用药轻灵蔚然成风。

可惜的是,后人有几人能达到叶天士的功力?所以画虎类犬的多,得其真髓的少,但是你还不能把量开大了,开大了病人会怀疑你的水平,药房也会质疑你的水平,万一引起围观,人就丢大了。

难得的是,我们赵先生不管这么多,他看到曹爸爸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了,所以第一剂开的量很大,以雷霆之势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所以我们又得出结论,药量很关键。

第五个医案中,曹颖甫的姻丈陈葆厚闪亮登场,他既看到了曹颖甫发热,又看到曹颖甫津亏。那应该先清热还是先补津液呢?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中医治病讲究处理好“扶正”和“祛邪”的平衡关系。一般来说,正气足就不会受邪,受邪的原因就是正气不足,让外邪有了可乘之机。但一旦外邪侵入,来势汹汹,祛邪外出成了当务之急,等外邪被打跑了再调养锻炼身体。没见过病人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说你身体需要锻炼,先出去跑两圈吧。医生都会先开感冒药,再叮嘱病人今后需要加强锻炼。这就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但也有例外,就是病人正气已经很不足了,已经没有力量(或物质基础)来祛邪了,这个时候你还要先祛邪,就是穷兵黩武、竭泽而渔了(西医化疗就是这样)。这个时候应该先扶助正气,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正气补充的差不多了,再矛头向外,驱除外邪。这种“攘外先安内”的思路在陈姻丈的治疗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陈姻丈先用荷叶露和梨给曹颖甫补充了津液,让他有了发汗的资本,再用上两味药发汗清热,妙的是再给病人喝上两碗粥,既可以帮助发汗,又可以补充津液、填充胃气,一举三得。陈姻丈看似轻轻的挥一挥手,实际上功力深厚。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南菁书院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曹颖甫的南京之旅,答案揭晓,很可惜,他第一次乡试没有成功。他中举是十年后的事了。

这次乡试生病的经历使曹颖甫对经方的神效有了亲身体验,但因为父亲期望他能考取功名,所有曹颖甫并没专注研究经方,依然在学业上用功,并在三年后被选入了南菁书院学习。

江苏有所鼎鼎大名的高中,叫南菁高中。江苏的人都知道南菁高中,知道南菁书院的人已经很少了。其实南菁高中的前身就是南菁书院。南菁书院可是当时的名校,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大学,名声绝不比现在的南菁高中逊色,大家熟知的民国元老吴稚晖就毕业于这所书院。

南菁书院坐落在江阴,是当时江苏的学政黄体芳在光绪八年所建。按理说学政应该在南京上班,不知怎么搞的,这位学政在小小的县城江阴上班,并且把这所书院建成了省级最高学府。这的确是江阴人的幸事,因为在那个年代,省级最高学府一般都是在省城。这座书院虽然建成的时间很晚,但主讲书院的山长却不简单,黄学政聘请了是当时的经学大师东南大儒黄以周先生来担任山长。所谓山长,是书院的主讲,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学生里也是人才荟萃,学生选拔以考试为主,应试的除了各府各州的秀才生员,还有已经中举人者。此外也有学政将各府州的岁试、科试中成绩特优者直接调入书院学习。曹颖甫应该属于后一种方式进入书院的。

这所书院是如何安排教学的呢?

学生入学后,分成“训诂词章礼乐诗书”八个专业,叫八斋。这里的学习和现在不同,主要以自学为主,同斋的同学可共同探讨,也可以向山长请教。此外书院内有丰富的藏书可供学生学习查阅。

书院每个月都要考试,这个考试是开卷的,由山长命题,学生可随意查阅书籍,三天内交卷。山长根据成绩定出名次,优秀者不仅可得到奖金,还可以得到山长奖励的美酒。

黄山长在书院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和钻研学问的精神,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大江南北高材之士,多肄业其中”。

喝过洋墨水的胡适在谈到书院的研究精神时赞叹道:“在清朝时候,南菁、诂经、钟山、学海四书院的学者,往往不以题目甚小,即淡漠视之。所以限于一小题或一字义,竟终日孜孜,究其所以,参考书籍,不惮烦劳,其自修与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他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作的论文。”

曹颖甫来到了南菁书院,开始新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平日里对学问孜孜以求,闲暇时则诗词歌赋,日子过得充实而有乐趣。

曹颖甫还不知道,他在南菁书院里所受的这种研究的训练在他今后医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他现在的目标还是要考中举人。

曹颖甫在书院里还有一个收获,同学们送给他一个外号:曹戆。可见曹颖甫为人憨厚,是个实在人。别人叫他“曹戆”,他都答应,甚至他叫自己也叫“曹戆”。呵呵,我们这位曹同学,真是憨得可以。

此时的曹颖甫除致力于学问,研求经训外,还兼修诗、文、画,在这三个领域里都很有成绩,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同学们发现,他画画专画梅,画中的梅老而遒劲。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1

积分

22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1
发表于 2011-11-19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名医中用经方用得这么好的、这么纯的,首推曹颖甫。总想了解一下,他师承于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0: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人生选择

1902年,曹颖甫35岁,他终于在科举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举了。写到这里,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上面不是说了吗,乡试三年一次,三三得九,1892年到1902年这是十年啊,你这不是忽悠吗?你可不知道,这两年,国家出大事了。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和光绪带着一班官员仓皇逃出,一路西奔,一直跑到西安才停下来。

1901年的秋天就该乡试了。可是夏天,慈禧还和光绪呆在西安呢,国家飘零,有多少忧患需要老佛爷操心,乡试这个事只能先放一放了。

1901年八月,清廷取得了列强的谅解,慈禧和光绪终于缓了口气,开始“下诏还都”,十月份到达开封,慈禧在开封决定,将原本应在1901年举办的乡试推迟到1902年。

二十世纪初的这几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时代,曹颖甫的人生也进入了跌宕起伏时期。

此期间,曹颖甫有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长途游历,先后到过湖南、山东等地。我想他这次走出书斋,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心里一定平添了许多凄凉。据曹颖甫的儿子回忆,这期间他“行笈中恒以方书自随,未尝一日暂废。”据记载,曹颖甫游历的最后一站是潍县。潍县是曹颖甫的一位偶像的老家,这位偶像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他的《伤寒悬解》对曹颖甫影响很深。我可以想象,曹颖甫到潍县是怀着朝拜的心情来的。曹颖甫啊,你是否曾专程赶到黄元御的坟前,凭吊这位千古奇才?

1904年曹颖甫的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事,他的父亲曹秉生去世。

1905年发生了一件对科举考生不幸的事,清廷发布诏书,宣布今后不再举办科举考试。自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走入了历史的坟墓。

期盼自己入仕的父亲去世了,科举大门也关上了,曹颖甫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想起有一句话,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了,坏事是还要继续找,好事是可以任意找,天下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哟。曹颖甫就面临这种情况。

他的选择很多啊。

他有些祖上的家产,可以做做生意,搞搞企业,当个财主;他诗文水平都很高,可以舞文弄墨,写写畅销书,当个知名作家;他多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以继续研究国学,做做学问,将来混个院士;他画梅很有名,可以做个职业画家;想从政也可以啊,他有举人的身份,在江阴也是个名流,可以把握住政治动向,弄张党票,做个议员之类。他会选择什么呢?

章太炎说过这么一句话:自来成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都有点神经病。声明一下,这个话是电视剧《辛亥革命》里的章太炎说的,他本身是否说过俺没有考证过。我们的曹颖甫同志就有点神经病,用现在的话说,他有点二。

曹颖甫在认真地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很遗憾,很多现在被人追求的东西:挣大钱、出名、升官、买房、买车、出国旅游、二奶,都没进入他的考虑范围。他想到了苦难深重的国家,想到了无数个被疾病夺去的生命,他想起了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黄元御。

他做了一个决定,这一生要来做一件事,要以医术来实现自己救世的理想。这一年,他37岁。

如果今天,有一个37岁的人告诉你他想立志成为一个中医,你会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他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救世,你保准认为精神病院的门没有关严。

曹颖甫不仅这么想,而且开始行动了。

他放下了四书五经,拿起了《伤寒论》。现在读医书已不仅仅是嗜好,而且是使命。

第七节研读伤寒

现在出个问答题,曹颖甫能学好《伤寒论》吗?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读《伤寒论》吧,里面有珍奇异宝、风光无限;如果你恨他,就让他读《伤寒论》吧,里面荆棘遍地、寸步难行。

几年前,俺也曾心头一热,捧起《伤寒论》,想研读一番。没想到,从小到大读书成绩还算可以的鄙人,读起这本书,着实头晕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书吧?翻了几页,愣是啥也没看懂。后面的内容连翻也没翻,这本书就被我恭恭敬敬等放到书橱里了。

清初的读书人黄元御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可他读《伤寒论》一样感叹,这是他读过的最难的一本书。

可以想象,曹颖甫也一样,读《伤寒论》如同攀险峰、涉恶水,举步维艰。

彭加木为什么要去罗布泊?因为那里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曹颖甫,努力吧。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多年来读医书打下的中医基础、攻读举子学业奠定的国学功底、南菁书院培养的研究和自修的能力,好像都是为这一天埋下的伏笔,自幼对中医的喜爱和亲身经历经方的神效,仿佛是冥冥中预示曹颖甫此生与《伤寒论》有不解之缘。曹颖甫踏上了经方家之路。

俺这个人喜欢看点中医书,家里人病了俺一般是自己开方抓药,通过一次次的开方,一点点学会了一些方子的使用,业余时间就把自己给家人治病的经历写出来挂在博客上。有一次看到一个网友不客气的批评俺,说俺在拿家人当小白鼠。实际上,这几乎是自学中医的人必须要走的一条路。经方家曹颖甫也是如此,好多方子的第一次,都是从家人开始的。

让我们来看看自修生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吧。

一天,他的先母邢太安人病了。什么病呢?也是拉肚子,拉得很厉害。这个“先母”是他的什么人呢?估计可能是他的亲生母亲,我没查到具体的说法,我们在这里就不管了,反正老人家病了,曹颖甫你能治得了吗?

曹颖甫仔细看过后,发现这先母的腹泻和自己少年时父亲的腹泻如出一辙,都是因寒而泻,自然治疗也就成竹在胸了,他仿佛听见父亲的老朋友赵云泉在跟他说:请使用理中丸,嘿嘿哈嘿!请使用理中丸,嘿嘿哈嘿!于是,曹颖甫就大胆的用上大剂的附子理中丸,先母霍然而愈。这是他第一次使用附子理中丸。

这个病没有什么难度,因为曹颖甫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已学习过了。接下来曹颖甫遇到的这个病就不这么简单了。

宣统二年,就是阳历1910年,曹颖甫的母亲邢太安人病了。什么病呢?那年头没有西医的病名,所以只能讲讲病人的症状。主症是咳嗽,终夜呛咳不停,所吐出的痰黄浊胶黏。老太太除了咳,还有更麻烦的,就是喘,必须坐在床上,不能躺下,一躺下就喘不动气。白天还好说,晚上也不能老是坐着啊?没办法,要在病人背后叠六七层被,让老太太背靠在上面稍微眯一会。并且老太太病了后,大小便一直不通。

曹颖甫想,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对了,母亲平时爱吃油腻,又有抽烟的癖好,一定是油腻被火气燻灼变成了浊痰。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呢?沉思中忽然想起《金匮要略》中有一句“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这句话的描述不是和母亲的症状如出一辙吗?

书上是这么说,但是药方曹颖甫从来没用过,不光曹颖甫没用过,当地的大夫也没有一个人用过,效果会如何?曹颖甫心里没有数。

曹颖甫按照书中的说明,自制出了皂荚丸,让女儿煎了枣膏汤,用汤来送服药丸。为什么要用枣汤来送服?皂荚这个药去粘痰的力道很大,伤胃,这个枣汤可以保护胃免受伤害。吃药的时候发现不行,药丸太大,老太太咽不下去。曹颖甫把每丸改做成绿豆大,一次送服九丸,一天服四次,共服下了三十六丸。

现在心里最紧张的就是曹颖甫了,到底这个药会不会起作用呢?到了第二天早上,老太太大小便通了,随着大便一起排出的,还有很多黏痰。众人再把老太太扶上床,老太太居然不咳嗽了,也不用靠在被上了,躺在床上,呼呼的睡过去了。

这个时候,全家人都在满地找眼镜,曹颖甫长出了一口气,心里说了一句话:“张仲景没有骗我啊!”自此,皂荚丸的神奇作用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多年后曹颖甫在沪上行医,又多次使用过皂荚丸,都是药到病除。病家都惊叹这个药方的神奇,他们绝想不到曹颖甫的妈妈是这个药方实验品。

有一天曹颖甫母亲派人急急忙忙来叫他赶快回去一趟,原来母亲的婢女病了。曹颖甫赶去一看,吃了一惊,这个婢女四脚朝天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曹颖甫赶紧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婢女不知以前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得了蛔虫病,经常肚子痛,有时候还能吐出蛔虫来。这次又是肚子痛,痛的受不了了,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曹颖甫想,《金匮》上有两个治蛔虫病的方子,一个是甘草蜜粉汤,一个是乌梅丸,应该用哪一个呢?曹颖甫决定先用乌梅丸。为什么?甘草蜜粉汤这个名字看起来让人食欲大增,但却是毒药,其中的粉是铅粉啊,就是病人有胆量吃,大夫也没有胆量喂啊。

曹颖甫让人抓药熬好,给婢女喂下。婢女已经醒了,但是药喝下一会就呕吐出来了,并且肚子又痛的死去活来。再试,还不行。曹颖甫明白了,看来婢女肚子里的蛔虫不好对付。

(本段内容可能使人呕吐,心理承受能力低者请跳过)看着婢女痛苦的样子,曹颖甫决定相信张仲景,用甘草蜜粉汤。他先用五钱甘草,煎出药汁去掉药渣,用二钱铅粉、一两白蜜和药汁搅匀,慢慢的喂给婢女。很奇怪,一喝这个药汤,蛔虫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婢女痛苦的表情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和正常人一样了。过了半天左右,婢女去了趟厕所,回来后说她排下很多像拇指一样粗的蛔虫,数了数有九条。从此以后,婢女的病再也没犯过。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1-11-19 21: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盼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52

积分

19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2
发表于 2011-11-19 23: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1-11-20 06: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精彩的文章,  让我了解了医杰曹颖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08: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强调,本文是“桂枝”的原创,我只是转载!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296

积分

80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杏林小子

Rank: 5Rank: 5

积分
2296
QQ
发表于 2011-11-20 09: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这样的文章看着爽啊!
一口气看到现在~~~

谢谢推荐!!!
仲景门墙,平脉辨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7

积分

102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27
发表于 2011-11-20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20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1-11-20 16: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很象罗大伦的写作风格啊, 写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8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0 16: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1453

积分

92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453
发表于 2011-11-20 19: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无限!
常怀感激之情 常抱进取之心 常存敬畏之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8113

积分

3539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13
发表于 2011-11-20 21: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1 1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看完,精彩,期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0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2 1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期待继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2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0
QQ
发表于 2011-11-24 2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8: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婢女的病好了后,曹颖甫自己也生了一次病。什么病?也是咳嗽,一阵阵剧烈的咳嗽,咳的时候撕心裂肺、痛连胸肋,然后吐出来粘稠的浊痰。吐出痰后,感觉虚的直喘。

曹颖甫知道,这个病和以前母亲的病很相似,也应该用皂荚丸来治。

曹颖甫让人找了四枚大点的皂荚,用火烤成末,盛到碗里。接下来应该再用大枣使劲煮,煮出枣膏,合上皂荚末一起喝。但是曹颖甫想想熬枣膏太费时间,改了主意,让家人用红糖冲水,调上皂荚末来喝。曹颖甫知道皂荚末的药性剧烈,为了稳妥起见,不让药力伤到身体,他采取了一个缓服的方式,间隔一天服一次,连服四次。

服药后,药效立马显现,开始拉肚子,每天都要跑到厕所蹲上两三次。曹颖甫不仅是患者,还是医生,他很注意观察所下的是什么东西。结果发现,痰涎和粪俱下,有时竟然全部是痰液。

连服四次之后,曹颖甫的咳嗽就好了,但是曹颖甫感觉身体大亏。他对皂荚丸药性之猛烈有了切身的体会,并且明白了枣膏的重要作用不是红糖水所能替代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跟着曹颖甫继续学习中医吧。

上文讲到了曹颖甫用过的两个药方,一个是皂荚丸,一个是甘草粉蜜汤。这两个药方有一个共同之处。

疾病有各种各样,药方也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有的病是虚症,对应的药方就应该是滋补的方子,就像一个公司缺钱了,转不动了,只要给它一笔钱,它又可以运转了。有的病是身体里有不好的东西了,需要用一个药方来排除它,这就象敌双方对阵,要消灭敌人的阵地,这个靠撒钱恐怕不管用,要用到飞机大炮这些凶猛的家伙。

皂荚丸和甘草粉蜜汤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两个药方都是飞机大炮类型的。

先来看看皂荚丸。

我小时候会想:古代的人没有肥皂和洗衣服,那他们用什么洗衣服呢?后来知道了,古代的人是用皂角洗衣服。皂角就是皂荚,可见这个东西在古代是个很常用的东东,不像现在这样觉得陌生。为什么用皂角洗衣服?因为古人发现,有些脏东西,特别是些粘稠的东西光用水很难洗下来,用上皂角就很容易洗,真是一物克一物。由此可见,皂角善于除掉粘稠的东西。我们古代的医生早就利用了皂角的这一特性,当身体里存在着黏痰,用别的药难以化开的时候,就用上皂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皂荚这个药伤身体也很厉害,就像曹颖甫试过的那样,会使身体大亏。为了避免药力伤到自身,古代的医生给这个药配了一个搭档,就是大枣。大枣这个长的圆圆的精灵可以有效的保护人肠胃中的津液,用十个大枣熬成枣膏,服后就相当于给肠胃穿上了金钟罩,不会受到皂荚药力的攻击。

如果说皂荚丸这个药方的搭配像是李逵和宋江搭档,该砍的有李逵去砍,不该砍的有宋江护着,那么甘草粉蜜汤这个方子就像是玩潜伏,使阴招。

甘草粉蜜汤是治蛔虫病的。古代卫生条件不行,寄生虫病比较多,所以古人也积累了丰富的对付寄生虫的经验。

同样是蛔虫病,情况也不一样。这个病是一个棘手的病,这次医生要对付的蛔虫与其他的不同,它们是一群狡猾的家伙。为什么说它们狡猾?因为一般的驱虫药治不了它们。病人吃进饭去,立马成了它们的腹中餐;病人吃进药去,它们才不吃呢,一通折腾,病人立刻腹痛如绞,把药吐的精光。所以往往医生拿这帮蛔虫一点办法都没有。

于是,有伟大的医生(可能是张仲景吧)构思出了甘草粉蜜汤这一个闪耀着兵法智慧的药方。这个药方只有三味药:甘草、铅粉和蜂蜜。蜂蜜是蛔虫的美味,铅粉是蛔虫杀手,把铅粉与蜂蜜混合在一起,让蛔虫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知不觉吃下毒药,最后铅中毒,死翘翘。真是厉害。

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铅粉?用别的毒药行不行?不行,铅无嗅无味,最易于伪装,就像余则成,长的就像国民党。

当然,医生还有考虑到保护病人,所以再配上甘草,以防止病人中毒。

这两个药方用的都是猛药,甚至是毒药。在皂荚丸中,中医通过给皂荚搭班子,既发挥出了它的效力,又制约了它危害,让它乖乖的给人治病。在甘草粉蜜汤中,中医通过给铅粉伪装和配伍,使它作用于蛔虫而不伤害病人。通过这两个药方,我们可以一窥中医配方的妙处。

第八节 辛亥革命来了

如果你认为曹颖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仲景书,那你就错了。你别忘了,曹颖甫有一个绰号叫“曹戆”,他还会做出你想不到的事。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涌到了江阴,江阴和华夏大地其他地方一样有了一项新时尚,就是剪掉大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了一个命令:“……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命令一下,一股剪辫子的热潮在全国兴起,人们纷纷剪掉大辫子,朋友在街上见面打招呼,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剪了吗?

剪辫子热潮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最忙的是街头的剃头匠,剪头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剃头匠忙的连吃饭的空都没有了。洋货店忽然发现来买洋帽的人越来越多,洋帽很快脱销,后来连草帽、卫生冒、毡帽的生意都红火起来,只要是帽子就好卖。

当然也有守旧的人不愿意剪辫子。这个不要紧,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上都活跃着剪辫队,手持剪刀,见了大辫子就剪。

曹颖甫也不想剪辫子,街上就站着剪辫队,要上街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他把儒巾找出来,把辫子盘在头上,用儒巾把头包起来。呵呵,我们的曹颖甫真是挺可爱。可是他的小把戏很快就被人发现了,有人盯上了他头上的儒巾,曹颖甫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

估计一般人躲在家里就没事了,但像曹颖甫这样中了举人的,在小小的江阴城也是名人啊,躲在家里人家剪辫队也会找上门来。一天剪辫队计划要专门到曹举人家里给他剪辫子,这个架势有点像现在的计生干部上门抓孕妇。可是这个行动没有提前保密,被曹颖甫知道了,为了保住大辫子,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像超生游击队一样,乘着夜色偷偷跑了,跑到了上海,一直待到风声过去了才回来。

你可能会认为,曹颖甫这个人太守旧了,可是我觉得他其实很单纯,仅仅是想留住辫子,没有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

但是有人虽然剪掉了辫子,却依然对旧时代恋恋不舍,谁?袁世凯。

1914年,袁世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称帝前,袁世凯先搞了一通为自己立牌坊的把戏,花钱在各地各县找士绅作为地方代表联名上书劝进。江阴县有一位士绅,接收了袁世凯政府的贿赂,做了江阴县的代表。

这个士绅曹颖甫很熟,他是曹颖甫的亲戚,确切的说是曹颖甫老婆的叔叔,不仅如此,他还是曹颖甫的老师。

曹颖甫是个尊重老师的人,可这次他没有给老师一点面子。

曹颖甫听说这个事后,来到了这个士绅家里。士绅一看是侄子兼学生曹颖甫来了,连忙打招呼,并让佣人上茶。

令他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曹颖甫对自己的招呼毫不理会,反而铁青着脸,指着自己的鼻子质问道: “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

这个士绅没想到平日里憨厚老实的曹颖甫竟然对他如此不留情面,大惊失色,简直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急忙说:“无此事,无此事”。

我想,如果是换做别人遇到老师有这种事,会怎么做?

个别的会跑到老师那里同流合污,分一杯羹;有的人会义愤,但是见了老师的面还是要装出亲热的样子;有的人会义愤,见了老师会远远的避开,不屑于交往。但是象曹颖甫这样不仅义愤,而且要登门斥责一番的,恐怕也不会有旁人了。

我渐渐感觉曹颖甫和梅花很相像。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8: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 决定出山 光阴荏苒,时间的列车开到了1919年。
曹颖甫从37岁起正式学医已经过去了14年。这14年里,他认真地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张隐庵、黄元御、陈修园等多位先贤对伤寒论的解读。这14年里,他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距离仲景越来越近。开始时他只能远远地看见仲景模糊的身影,现在已经走到了仲景的身旁,可以清楚地看到仲景的音容笑貌,听到仲景的呼吸,他感觉自己已经被仲景主宰,脑中全是仲景的身影:仲景在床前诊病、在默默地思索、在灯下著书、在炮制药物……
不知不觉中,仲景方中的一味味药物化身成了一个个人物,来到了他身边,跟他有说有笑:俊朗的翩翩少年是桂枝,貌美的窈窕淑女是白芍,茯苓是谦谦白衣君子,麻黄是矫捷的青衣壮士,大黄是摧城拔寨的将军,附子是武艺高强的侠客,干姜热情似火,黄连冷若冰霜,柴胡专解人忧愁,黄芩善清人怒火,甘草是德高望重的家长,大枣是温润的红妆少妇……有时候,《伤寒论》里的一个个方子就来到了眼前,桂枝汤、大小青龙、大小柴胡、大小结胸、大小承气、白虎汤、乌梅丸、五苓散、四逆辈……
现在,他是如此的熟悉它们,喜欢它们。它们太美了,有的如颜书厚重,有的如李词婉约,有的似高山流水,有的似金戈铁马,有的闭花羞月,有的巧夺天工,有的如群蝶恋花,有的似孤鹰翱翔,有的如春风化雨、有的似雷霆万钧……终于,有一天,他听见有个声音从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传了出来。他认真地倾听,啊,这是医圣在对他说话:孩子,你可以去实现你济世的理想了。
1919年,曹颖甫来到了上海,在南市小西门江阴街挂牌行医。一代经方大师出山了。为什么是在江阴街?我估计这条街上之所以叫江阴街,是因为住在这里的江阴人较多吧。说不定是客居上海的江阴人聚居在这条街上吧,所以曹颖甫刚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也要找老乡,就落脚在江阴街。
第十节 悬壶沪上曹颖甫开始行医了。他很幸运,因为他的故事在现在已经不可能重写。
为什么?让我也搞一次穿越,把我们的主人公穿越到现在2011年的某一天,他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开起了诊所。几天后,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来,让曹颖甫拿出医师执业资格证看看。曹颖甫当然拿不出了,那对不起,你非法行医,立即关门。曹颖甫说,我医术很好啊。
对方说,对不起,我们只认证书,不认医术。当然我们曹颖甫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不会因为遇到这个挫折就灰心丧气。曹颖甫会想如何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来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抱负。
曹颖甫找到卫生局,问如何才能拿到证。卫生局会问他,你是哪个医院出来的?
曹颖甫回答,没有在医院呆过。卫生局再问他,你从哪个中医学院毕业的?
曹颖甫回答,我是自学的。卫生局会说,上一边凉快吧。国家规定,没有医学院的毕业证书,没有医院工作经历,连执业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还想要执业资格证?做梦。
曹颖甫明白了,要实现理想,先要有一张毕业证。曹颖甫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又找到上海的中医学院的院长,把内经、伤寒讲得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又如天女散花,洋洋洒洒、落英缤纷,把中医教授们讲得面面相觑、汗流浃背、无地自容,最后希望院长给他发一张毕业证书。
结果他将听到一个让他出汗的问题:你的中医水平超过了我们史上最好的毕业生,说实话,也超过了我们最好的教授,我们很愿意给你毕业证书,请告诉我们,你英语考过四级了吗?英语?四级?曹颖甫茫然的摇摇头。
很遗憾,如果你没有英语四级证书,我们不能给你毕业证书,这是国家的规定。到这时候,曹颖甫同学只好放弃他的伟大抱负了,因为他明白了,就是仲景再世,也不能行医了,除非他能搞到一张英语四级证书。
当然,曹颖甫没有生活在现在,他的年代社会还是粗放型的,他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个时候,中国人对中医的态度是矛盾的。大家都知道鲁迅少年父亲病逝,他认为中医忽悠而立志学西医。虽然他后来没有做西医,但他对中医的看法也是很多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医的看法。还有国父孙中山,一生不信中医,在北京病危的时候还坚决不让延请中医来诊治。孙中山对中医的态度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政治人物的中医的态度。
西方文化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流行,西洋医学在中国也迅速传播,一座座西方式的医院拔地而起。西医先进的设备、精密的解剖、化学提炼的药物迅速吸引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的眼球,政府中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官员甚至提出要取消中医,中医日见衰落。有人穿西装革履,还有人喜欢长袍马褂。虽然西医大行其道,但是生病找中医的还是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信中医,有的是因为找中医便宜。
江阴街上的人发现街上多了一间诊所,里面坐诊的郎中五十多岁,留着辫子,穿着长袍,戴着瓜皮帽,拿着水烟筒,操着家乡话,墙上还挂着一副画,画上是一株梅花。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1

积分

117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51
发表于 2011-12-15 20: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细心的看完了。如于讲故事般引人入胜,里面却又掺入医理医案,让人受益不浅。不错。希望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8:34 , Processed in 0.1063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