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02|回复: 2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复制链接]

490

主题

8330

积分

10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30
发表于 2008-3-29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李学林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自伊尹创制汤剂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能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等特点,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现代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徐灵胎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现代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此加以改进。

  1.煎药器具、材料
  煎煮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历代医家对此都很重视。陶弘景曰:“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煎药忌用铁器是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并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与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尚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故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得之不易,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破坏,水分蒸发快,易产生药材糊底焦化现象,故也无实际应用意义。研究发现铝锅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强酸、强碱,从PH1~2或PH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有研究认为人体某些疾病可能与体内铝的含量过高有关。
  目前家庭煎药多用砂锅,其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缺点是其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窜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它们也不会与中药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采用分体加热。电热装置设计在内胆之外,内胆为紫砂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也不会留下药味,更具有保鲜功能。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捷,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家庭煎药可以采纳使用。在医院、药店里普遍采用的是以不锈钢为煎药器皿的现代煎煮装置,不锈钢质轻、受热快、耐酸、耐腐蚀,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
  家庭煎药一般以煤炉或液化气加热。目前医院、药店煎药用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以及中药煎煮机等,加热方式多是蒸汽或电。

  2.粉碎度
  将药材饮片直接入煎或将其粉碎后入煎,对煎煮率有很大影响。适当将药材粉碎,不论是粗末还是颗粒,均能增大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量颗粒药材的煎出率高于全剂量饮片。五味子和麦冬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定固形物。不粉碎的比粉碎的分别低27%和10%,薄层展开后经粉碎的五味子可见七个明显斑点,而不经粉碎的未见斑点。大连市友谊医院用丹参消瘀汤170g和丹参消瘀散6g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作疗效对比,取得同样治疗效果。以上可以看出药材经粉碎后,溶出率提高,成分更容易浸出,在疗效上效果更佳。至于粉碎的粒径,董霄汉认为根茎、果实类药材粒径应以2~0.28mm为宜。当然药材饮片经粉碎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材鉴别困难;挥发性成分易散失;药液难除,容易混有药渣等。为此学者提出了五防布纸包煎法,实际上药袋中药物大于5g时,药物浓度却不因剂量增加而增加,主要因为散剂在袋内“抱团”而产生“凝胶屏障”阻碍进一步溶出。所以煎煮时使散剂与温开水直接接触并不断搅拌,可克服凝胶屏障。此方法是否可行还需实验研究证实。对于机器煎药,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将饮片粉碎后入煎,存在着药液难除;药袋容易挤破,使煎药机内充满药材粗粉,清洗困难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将饮片粉碎后入煎的方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在剂量换算上、使用规格上以及煎煮方式、煎煮时间、保存方式等问题上进一步研究确定。

  3.浸泡
  一般待煎的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茎、叶宜浸20~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min左右。故一般的复方药剂以40~50min为宜。夏日可酌减,冬日可酌加。王氏指出,含挥发油、含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高分子成分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温浸比冷浸更易浸润和膨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成分复杂,苷与酶多伴随存在,温浸可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苷的酶解,生成苷元或次级苷。赵海峰指出有效成分易水解的药物不宜浸泡,如板蓝根在100℃沸水中浸煎,可防止松蓝苷水解,提高临床疗效。因而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及药物成分性质的影响。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

  4.加水量
  中药汤剂均以水为溶媒进行煎煮,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量及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量都有重大影响。传统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3cm,二煎液面与药材表面相平为度。由于药材质地不同、处方量不同及煎煮火候、煎药时间的差异,以此来加水很难保证煎出量和煎煮效果。王力智通过浸泡、不经压榨的方法对53种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试验,得出平均吸蓄量为1.62ml/g,及武火、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19ml/min、9ml/min,进而得出首煎加水量Q(ml)=吸蓄量K(ml/g)×饮片总重W(g)+预期得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二煎加水量Q(ml)=预期得药量R(ml)+蒸发量V(ml/min)×煎煮时间T(min)。经实地验证,本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10%,科学方便,对砂锅煎药加水量的确有指导意义。郝清春采用加压煎煮的方法测定了489种中药饮片的吸水率,并证明单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有饱和性。对加压中药煎煮机加水量的确定有借鉴意义,但不足的是此法药渣没有压榨,因而结果可能偏小。李童等择50张不同的处方,在经验加水的基础上,根据公式Q=K×W+R+V×T,计算得出平均吸水系数为1.7338。此法采用中药煎煮机煎煮,药渣经压榨,对指导中药煎煮机加水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机器煎药过程中管道中药液容易损失,计算加水量时也需要考虑进去。本人根据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加水量公式:砂锅煎Q=K×W+R+V×T,K取2.0ml/g,V取13.1ml/min,一煎与二煎加水量按7︰3分配。东华加压煎Q=K×W+R+Z,K  取1.08ml/g,Z为损失量约为200ml。                                                                    

    5.煎煮时间
  中药煎煮一般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是以文火煎煮时间考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煎煮时间无精确要求,一般根据煎药所加溶媒量和煎取量来控制煎药时间。多数汤剂皆以煎煮至所加溶媒量的1/2~1/3左右为度。部分方剂还根据方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药时间。应用此种方法无法实现中药煎煮规范化操作,《中药药剂学》中对汤剂煎煮时间和次数是这样规定的: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一般性药,头煎20~25min,二煎15~20min。目前砂锅煎煮普遍采用的亦是此法。荣淑玉提出一煎时间短些,把挥发性成分煎出来;二煎时间长些,使难溶成分煎出来。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服。而且化学成分测试、煎液比重、煎出物试验、药理试验表明煎煮两次是合理的。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赵海峰从药物疗效与煎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麻黄解表取其挥发油煎煮时间宜短,平喘用麻黄碱煎煮时间宜长;大黄泻下取其结合蒽醌,煎煮时间宜短,止泻则用鞣质煎煮时间宜长。因而汤剂煎煮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要求而定。对于机器煎药,煎药时间的长短与砂锅煎药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由于是高温高压煎煮,在单位时间内饮片的提取效率高,故煎煮时间比砂锅煎药时间短,从实际工作来看,一般解表药煎煮20min,一般性药煎煮30min,滋补类药煎煮40min即可。
  对于需先煎的药物,梅全喜研究发现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类药物经炮制粉碎后,煎煮30min和60min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量相差无几。而动物甲骨,如龟板,鳖甲经炮制打碎后30min和60min的煎出物相差较大。孙建民通过石膏的粉碎度和煎出量的观察比较,60目以上煎出率可达100%。提示为最有效地增加矿物、甲骨、贝壳类中药的溶解度,宜粉碎成60目共煎。机器煎药法煎药时,亦可将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等需要先煎的药物粉碎成粗末,与其他药同煎。对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需后下,王景先认为质地疏松,含挥发油沸点低的,如薄荷、荆芥等,一般煎煮10min左右为宜;质地较坚硬的,含挥发油沸点高的,如连翘、茴香等,不必后下,一般煎煮30min为宜。但新的研究认为薄荷煎煮30min,挥发油含量最高。刘立干提出两种方法来改进后下法(1)掺渍冷水,在煎好的药液中加入50~100ml冷水,再加入后下药与其它药物同煎5~10min。(2)调整煎药火候。用武火至药汤煮透时,改用文火,点加少许冷水,再加入后下药。钱永昌提出以袋泡剂代替传统后下法。即将后下药材粉碎成16目粉定量装入通透性好、耐浸泡、机械强度较高的滤纸袋中,投入煎煮后的药汁闷浸1h,倾出浸出液即可。此法对保留易挥发性成分及不耐热成分大为有利。这些都是对后下法的有益改进,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借鉴使用。


6.煎煮次数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1剂药最好煎煮2次或3次。一般方剂煎煮两次,滋补药可增加一次。对煎煮次数的研究大体一致,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两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20%。从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的角度来讲,煎煮次数过多,一不利于节约能源,二煎煮时经过加压,药物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因而中药煎煮机一般采用一次煎煮。

  7.煎煮温度及压力
  对于砂锅煎药,一般是在常压状态下先用武火加热,待沸腾后再用文火加热,煎煮温度没有过多涉及。对于中药煎煮机,一些是常压的,一些是加压的。温度要求也不同。温度、压力的选择与药物的质地及药物有效成分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东华加压煎药机煎药,杨凌等设定的温度是110℃,压力是1~1.25kg。宋小勇等研究认为煎煮条件应选在115℃、0.7kg/cm2。在加压煎药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升高能提高饮片的提取率,但是也不是温度、压力越高煎出率越高,需要一个合适的范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及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温度保持在110℃~115℃较合适,温度超过此范围,饮片的煎出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药物的不同作适当的调整。砂锅煎煮过程中一般需要搅拌,使药物受热均匀,有效成分溶出,并可防止黏性成分粘于锅底而糊锅。中药煎煮机煎煮时需要用压药柄来对药物进行压榨,其作用近似于搅拌,可以提高煎出效果。药物煎煮后药渣吸附的有效成分为原剂量的1/3,煎煮后的药渣应予以绞渣,把药渣放入双层纱布中,稍冷后加压取药汁,可减少浪费。中药煎药机煎煮后挤压药柄的挤压,对药渣的挤压效果更佳,更利于保存药材有效成分。

  小 结
  中药汤剂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药材成分复杂使中药现代化进展缓慢。对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的改进,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对煎药的各步骤规范化。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对煎药质量的影响。先进的煎药设备的引进,如中药煎煮机、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等也是对汤剂煎煮法的改革,与传统砂锅煎药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应用于医院药房、药房等。两者煎煮效果的对比存在不同看法,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研究阐述。煮散及免煎中药饮片的应用也是对汤剂煎煮法的改进,目前此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应用及研究中得到解决,因而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不假思索加以应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篇:论补益药
下一篇:话90种中草药

13

主题

626

积分

5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26
发表于 2009-1-23 16: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煎煮时间无精确要求”此句不甚同意。

看伤寒书要结合张仲景著书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普通百姓家中没有像现代的钟表这样的精确计时工具,火源和锅灶倒各家基本相似。因为这两点,伤寒书中“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之类的文字,实际是已经包含了煎煮的时间信息了(火力大小一定,蒸发掉多少水所需的时间)。

以经方的疗效卓著,可知仲圣不我欺也,所以,不妨尊重原著来煎制。另外,如果本人的猜度不妄的话,倒不妨可以用现代的精确计时工具来测算一下各方的煎煮时间,也算是为推广经方尽些薄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23 16: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經驗三碗水成為一碗水,吃飯的小碗,一共要40分鐘,才能夠煎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32 , Processed in 0.06673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