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029|回复: 41

小柴胡汤证不是少阳证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6-8 1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柴胡汤证被认定为少阳证,并认为少阳证的治法是“和”法,这应该是汉代以后的医家的论点,而不应是《伤寒论》的论点。


《伤寒论》少阳篇中,只载有小柴胡汤一方,原文是:“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这里应该思考的是,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是只有小柴胡汤证一种脉证呢,还是小柴胡汤证仅仅是少阳证脉证中的一种。


若少阳证只有小柴胡汤证一种脉证,那么266条就应当是“小柴胡汤主之”,而不应为“与小柴胡汤”。再者,无论是从少阳证的病位思考少阳证之脉证,还是从少阳证的治法思考少阳证之脉证,少阳证的脉证都不可能只有小柴胡汤证一种。


从大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和“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来看,少阳证禁忌发汗和吐下。那么,少阳证既不可发汗,也不可吐下,就只有清热的方法了。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大柴胡汤证是不是少阳证?


大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为: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从“心下急”、“热结在里”、“心中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等证来看,都是里部有实邪,故与大柴胡汤泻之。因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证,不是单纯的少阳证,至少也是少阳阳明合证。


那么小柴胡汤证是少阳证吗?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柴胡、黄芩是清少阳热邪的药,而半夏、生姜就不是阳证用药了,而是阴证用药,是用于太阴呕吐的。所以有理由认为,小柴胡汤证是少阳太阴合证。


那么从少阳证不可发汗,亦不可吐下,只可清的治法上来看,白虎汤证,是地地道道的少阳证。


从219条来看:“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之证不可“发汗”,亦不可“下之”,正应了“少阳不可发汗、不可吐下”的经论,那么白虎汤作为清热之剂,乃为清解半表半里之少阳热邪,理由确实。


作为和解剂,典型的还有三泻心汤,其药物组成之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是用于寒热错杂之虚痞。故和解剂,是用于寒热错杂兼有虚证的证候,那么小柴胡汤证,亦是寒热错杂兼有虚证,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亦是寒热错杂兼有虚证,故可以认为,这些方剂都是和解剂,所以也可以说,和解剂不是单纯的少阳证方。

因此,有理由认为,少阳证的治法是“清”而不是“和”,
小柴胡汤证不是单纯的少阳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5 收起 理由
黎小裕 + 5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四逆散加味治疗乳胀
下一篇:伤寒论与刺血疗法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1-6-8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8121

积分

3539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21
发表于 2011-6-8 2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发表于 2011-6-8 21: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 在加减方面仲景着墨甚多,有去半夏的 有去黄芩的。。。。。,按楼主的说法,每变化一次其作用的靶向就有根本的变化?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3

积分

5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3
发表于 2011-6-8 21: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6-8 22: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2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析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类型,明晰少阳证的治法,做到“观其脉证,以法治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然,《伤寒论》“以法治之”的训导,就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7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0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呕与吐
呕 有声无物 干呕 有声无物

吐 有物无声

呕吐 有声有物


仲景说法:
呕是三阳病的证
吐是三阴病的证

小柴胡汤证只呕不吐,大家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06: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汤是表里同治剂,用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06: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文《伤寒六病新解》节选
少阳病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从少阳篇可见少阳病与所谓胆病无必然联系。胆发病可有发黄症,如太阳发黄、阳明发黄、少阳发黄、太阴发黄等。所以胆病不可混同少阳病。后世将少阳病说成是足少阳胆经病,非是。

  再细细分析,少阳病乃机体内部有持续的津液亏耗不复与持续的低热散而不清因而不可随便进行汗、吐、下诸伤津液疗法的体质或状态的概括。

  明乎此,则可为少阳病治疗提供思路。后世将柴胡类方皆归入少阳病,虽有道理,单不免也陷入了“柴胡证即为少阳病,少阳病即柴胡证”的怪圈里。太阳病篇中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即太阳柴胡证也。又如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此亦说太阳柴胡证也。至如阳明病篇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更是直截了当称“太阳柴胡证”。有人认为“太阳柴胡证”当分开读。误也!太阳与阳明、少阳等并称则可,与伤寒、中风、温病并称都不得体,岂可与柴胡证并称?假若可以,则太阳还可与桂枝证、麻黄汤证等并称。岂不荒谬!有人认为柴胡证为少阳病,则试问仲景何不写“无太阳少阳证”?为何小柴胡汤法一再在太阳、阳明病中出现?

  由此可知,柴胡证不等于少阳病,太阳、阳明病等亦可有柴胡证。所以学习《伤寒论》必须先读原文,理解其大意,才不为注家所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07: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御风引) 的帖子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07: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此句意思,应是服柴胡汤,柴胡证没有了,出现了渴,属于阳明胃热,当以法治之。那么就有问题是,柴胡汤是纯正的攻阳药剂吗?若是纯正攻阳的药剂,怎么会服柴胡汤,反而出现了渴证呢?小柴胡汤证的加减法诸多,但总不减姜,可见不是纯阳证。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此条论述可以看出,欲吐与欲呕是一个意思,张仲景并没有把吐与呕分得那么清楚。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柴胡证之呕者与半夏来看,柴胡证之呕,应是心下有水气。与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干呕”以半夏散水气,是一个意思。那么小柴胡汤证的呕或干呕,就当有阴证之扰。
从以下三条呕证来看,呕证有阴阳之别。而不是呕者,一定是阳证。
“或者,真武汤主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若厥而,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07: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和胃”,用生姜红枣法(或加甘草)。病人喝药后刺激胃,要呕吐,枣在其中调味,姜则止呕,缓解药物对消化道(胃,食管)的刺激。古人也知道,俗称“和胃”。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里有热,外有表证的情况,半表半里证是成无己制造,医学上不存在半表半里的概念,要么是表证,要么是里证,要么表里合证。世间除了君子和小人,还是中间者多,医学上则表里合并者多,顾名思义,要“和解”,其实质就是扶脾清里热,疏解表邪。徐灵胎早有论述,略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821

积分

4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1
发表于 2011-6-9 08: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先弄明白啥是少阳症?
有啥症状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然后看小柴胡汤能不能搞掂这些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09: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疼,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柴胡证就是少阳证。
2、少阳病治法“和”法,主方是小柴胡汤,主药是柴胡;少阳病禁汗禁下;兼有太阳表证需汗的有“柴胡桂枝汤”,兼有阳明里证需下的有“大柴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6-9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3: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从以上三条可以明确,少阳,是一个独立的病位。
如果说没有半表半里的部位,那么少阳的病位在哪里呢?只说太阳和阳明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说少阳呢?且太阳证可以发汗,因为太阳在表;阳明证可以泻下,因为阳明在里;而少阳证为什么不可以发汗,也不可以吐下呢?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表部,是身体的外层,主要为与空气相接触的皮腠(包括肺和骨骼);里部是身体的内层,为从食道入口到肛门出口的消化道;半表半里部为介于表里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肝、肾、子宫等。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都有阴阳不同性质的病证,即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比如里阳证的表现是里部实热大便硬,里阴证的表现是里部虚寒大便溏。
没有半表半里阳证,就没有“清法”的独立存在。
半表半里病证,可以由病势的趋向或从表解,或从里解。如半表半里阳证白虎汤证“自汗出”,是病从表解;黄芩汤证“自下利”,是病从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16: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7楼(李国栋) 的帖子

李兄,请看看丁光迪老先生的书。看看他老人家是怎么理解你提到的合病,就《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里
我摘一些与你分享。

“……
  其实,《伤寒论》的条理很清楚,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表未解的、病偏于太阳的,宜麻黄汤、葛根汤;下利的、或呕的、病偏于阳明的,宜葛根黄芩黄连汤,但呕的,加半夏。推而广之,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的,病偏于少阳的,用黄芩汤;阳明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病偏于阳明,宜大承气汤;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的、病偏于阳明,用白虎汤。从此可知虽云合病,并不是二经三经等量为病,还须随其症状所见,细别表里轻重,抓住重点病情,突出主症以为治。总之,通论诸合病,有偏于表未解的,还当先解其表,如麻黄汤、葛根汤;有表里兼病而偏于里的,治宜两解表里,并重视其里,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若偏于里的,着重治里,在少阳则用黄芩汤,在阳明则用白虎、承气汤。这就是三阳经中合病七条之总的精神。
  同时,合病病情,除太阳有风寒所伤外,其余各经,都属于热证、实证,这是二阳、三阳合病的特点,因为诸阳合病,阳气大甚之故。因此,其治疗方法,需达表的,麻黄汤、葛根汤,不嫌其峻,只有如此用药,才能透泄其热,不使蔓延;需治里的,白虎汤、承气汤,不嫌其猛,亦只有如此用药,才能清泄其邪,撤热存阴。至于两解表里,清泄少阳,亦是针对癥结而治,不能少有含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16: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阳明,少阳病,各有表里寒热之证,与病位不能划一。清代的陆九芝,就把伤寒法规为温法、清法及温清并法,温中有解表、温里,清法中有解表、清里。

表证与里证相对,当然不能划一,所谓的半表半里证,不是表证,就只能划为里证,只是程度上轻,没到里证的极端情况。我大学任课老师对此解释说,这是成无己的杜撰。张仲景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当解释为表里合病,却走样成了如今的术语。
胃肠在里,其他器官就不在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6-9 17: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可以这样说说:其实人的整个消化道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体表是与空气等环境接触,消化道是与食物水饮等接触。消化道黏膜病有时和体表皮肤病可以同等看待和治疗。比较可以说明问题的就是甘草泻心汤。还有治疗体表痈的药物可以选择用来治疗消化道痈。这至少说明对人而言,消化道带有表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8楼(御风引) 的帖子

感谢提供丁老的论述!感谢交流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化道是完整的一条大管道。消化道作为里部,是因为这是共识。而实际上,真正的里部,应该是半表半里。因为消化道的入口和出口,都是通外的。
伤寒论所述及的二阳及三阳合病,应是在时辰上相合。因为若是在病证上相合,有难以解开的谜团。如: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有阳明证怎么可以与麻黄汤伤表津呢?起码要参考麻杏甘石汤法。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有太阳证,怎么可以与黄芩汤引邪入里呢?不是有葛根黄芩黄连汤法吗?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有少阳证,与大承气汤,同样犯引邪入里的错误。承气汤法与黄芩汤法不同,黄芩汤是清解半表半里热邪,承气汤是清泻里部热邪。故阳明少阳合证者,当芩、连、硝、黄同用才是。大柴胡汤法也是例证。
少阳禁汗法、禁吐、下法,是经文明确言之的。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条风温病,不可用汗法(因为发汗已,身灼热),也不可用下法(因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故风温病当用清法。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此条之三阳合病,应是在时辰上三阳相合。因为若按病证来说,没有太阳证的症状,仅从“身重”一症,认为有表邪,证据是不确定的。风温病的表现就是身重,而风温病是没有表邪的,因为风温病是“太阳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第6条“发汗已,……多眠睡”与219条“发汗,则谵语”是由发汗伤津造成热盛而出现的症状。多眠睡与谵语,都是热盛造成神昏的表现。“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与“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由下之伤血,造成血枯津竭而出现的症状。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与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都是津竭血枯引起的。
故“风温病”与“三阳合病”所述的证候,都是少阳证,都当用清法,都应主以白虎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9 2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病位的概念,半表半里的说法确值的商榷,因为表里的概念并非是固定的解剖上的内外表述,中医在任何时候都要讲天人合一,要讲气化理论,更要体现出阴阳之理,表为阳,里为阴, 半表半里,到底是阳还是阴,三部六病学说借解剖概念认为半表半里的病位多指五脏,从理论上来说很是牵强,少阳与厥阴应为表里同病,但在表里间是有无形的界面,在人体中是有特殊反应的,这种反应就是少阳与厥阴,阴穿透阳,阳穿透阴,这个过程为入出、为生发、为枢机、为肝胆、为震、为电、为细胞膜之动作电位,故我认为御先生半表半里证实为表里合病的说法不无道理。用西医解剖学的表里去研究中医概念上的表里确实属学术上的歧路。希同道共思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1-6-9 2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绍先生有少阳证和柴胡证之别,当日读时钦佩不已,反正我是想破头也想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阳明证的病位在里,大概没有太多争议吧?如经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不大便有热,与承气汤,那么承气汤通里,是通的那个部位呢?不是胃肠吗?
太阳证的病位在表,可能争议就更少了吧?
那么少阳证的病位在哪里呢?与解剖学没有关系吗?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吗?像这样最基本的概念都不能明确定义,中医还怎么学啊?
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不是阴穿透阳或阳穿透阴的变化,而是病情随时间的推移,或治疗的影响,在正邪交争中,人体各部位之阴阳虚实的性质所发生的变化。简要的说,表不虚者,邪不能传里;里不虚者,阳(热)不能变阴(寒)。
三阳病各有其位,与其相对应,三阴病也各有其位。若否认半表半里的部位,就否认了六病,而应该是四病了,即应该是二阳病证和二阴病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10 0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5楼(李国栋) 的帖子

请问先生,后世为何要指出太阳病经证与腑证之别,阳明病经证与腑证之别,少阳病经证与腑证之别,太阴,少阴等经证与腑证之别,于经证(个人理解为在表),于腑证(个人认为为里),用药不同,整个太阳病篇洋洋洒洒三卷,怎么到了你的眼里,太阳在表了,阳明在里了,这是胡稀恕的观点吧。
再看看治疗方法,太阳病在表固然要解表,如麻黄,桂枝类,葛根汤也是,在里抵挡汤,五苓散(或表里合病用五苓散)。
阳明病表证,也用麻黄、桂枝、葛根,在里也用承气、白虎、抵挡等

太阳、阳明、少阳,只是三类基本面不同的体质状态分类,所以有自己的特殊气化转归。太阳正邪抗争激烈僵持,阳明体壮实,趋于亢为害,过犹不及,少阳气血虚弱,抗争在进退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10 06: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2楼(李国栋) 的帖子

分析的方法太陈旧,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是高热后热休克的病例,假如在清代,或许归为”热入心包”,但“热入心包”不等同于“营血伤”,用现代的观点就是脑神经受损,需要赶紧护脑,清热,古人的解释工具在具体问题上不能抠字眼,否则会迷失
白虎汤是保护脑组织、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方,黄连解毒汤等也是,还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等,
古今医案中常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7: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7楼(御风引) 的帖子

《伤寒论》论述的是“病、脉、证并治”,不是论述的经络,故我们的着眼点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同,各走各的道,那么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就很难达成共识了。不过这也不影响交流意见。您在“半在里半在外”的看法上对我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7: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是半在外;“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半在里。此为阳微结病证,必有表证,复有里证也。脉沉,亦在里也。因有头汗出,证明是阳微结;假令是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之头汗出,悉入在里才是纯阴结之少阴病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之阳微结病也。脉虽沉紧,不得认为是少阴病证。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不是少阴病证。对于此半在里半在外的阳微结病证,可与小柴胡汤调和表里。假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如果这样辨析的话,那么少阳证的病位确实不应说是在半表半里,而应是在表里之中间。

148条为什么说是“半在里半在外”呢?因为外证是身汗出、恶寒。此为伤寒五六日,外邪已经里趋,外证已经减轻,今仅为头汗出、微恶寒,故曰“半在外”。而里又未成实,因为里实者当为心下硬满、不大便。今为心下满而不硬,大便虽硬而不是不大便,故曰“半在里”。
对于半在外之证候,若以汗法,则恐过伤表津而使里部成实;对于半在里之证候,若以下法,则又恐引表邪入里。故与小柴胡汤和解此半在里半在外之阳微结的病证。
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在148条中一个没有。小柴胡汤证之“嘿嘿不欲饮食”带有情绪因素,是胁下满的反应;此证之“口不欲食”是心下满的反应。故彼之“嘿嘿不欲饮食”与此之“口不欲食”不是相同的症状。此条之半在里半在外之证候是表里并病,而不是小柴胡汤主证之肝脾不和。此条之法扩大了柴胡汤的应用范围。
在临证中,柴胡剂和桂枝剂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方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10 07: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跟你一样,后来才走出来的,伤寒论里还有的东西,如二阳,三阳合病,不能强套方证,合病本来就意味着病情复杂,需要对病的就对病,需要用经验的就经验,白虎汤清里没错,麻黄汤解表没错,这种分类是囿于古人的定法,但君不见还魂汤(麻黄汤)治疗自缢、溺水(心肺功能微弱,尚存一息者),金匮只出其方,白虎在此也是一样的只出其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8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10 07: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半表半里错误之辩是我读过了《新伤寒论校注》(桂林古本伤寒论)主编姚廷周的文章,引用而已,不是原创。呵呵
我也不认可经络学说解释伤寒,只是借用古人的意思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6

积分

91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6
发表于 2011-6-10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讨论受益匪浅!
谢谢各位大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二阳、三阳合病,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合病再复杂,也应当有相合之病的各自证状特点。如果二阳、三阳合病,只有一阳的表现,那么合病的称谓,就没有意义。若不能凭据相关证状辨别合病,只能根据经验理解合病,那么伤寒论的合病称谓,就太随意了。“以法治之”,就无法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发表于 2011-6-10 14: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是把 小柴胡 辩成了少阴方,临床应用起来也还是 按主症 按脉象 啊!
这有什么意义啊。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6-10 16: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代缪误中走出来的人们。
说的非常好!谢谢!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7: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治法,必以药物来体现,不是任谁辩成什么就是什么。谁能把柴、芩辩成是治少阴证之药?谁又能把姜、夏辩成是治少阳证之药呢?
伤寒论有一条“随证治之”的论述,有两条“以法治之”的论述,可见证与法的关系,亦可见“法”的重要性。
小柴胡汤方是和解剂,可以和解表里(半在里半在外之阳微结证);和解寒热(往来寒热证);和解阴阳(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证);和解太阳少阳二阳合证(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和解阳明少阳大便溏(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和解阳明少阳不大便(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还可以和解三阳合证(伤寒论第231条)。
弄明白方剂的治法和治法的适用范围,才能做到以法统方,不犯大错。会用就有意义。不会用,那再好的方法也没有什么意义。
谢谢各位老师、各位网友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14

积分

8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谁言草木本无情,五味

Rank: 3Rank: 3

积分
614
QQ
发表于 2011-6-10 1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0楼(槐杏) 的帖子

可不可以说,舌头是食管、胃(粘膜)的一个外延呢?
我们不能把眼睛伸到胃里去看色泽、干湿、寒热等等,那就在它的边缘、找到一个游离的、开口则见,闭口则藏的东东来窥一斑而知全豹。
而此东东又好似身体内部中央的“信使”,既是信使,当重“信”,不欺也,所以也最能反映疾患的本质。
也来凑凑热闹。[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3: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豉汤证,病属少阳
对于少阳证病位的认识,可以从治法中体会。
如,栀子豉汤证的病位在胸膈。胸膈是在胃肠之里部和胸骨之表部的中间部位,即中部。中部热者,病属少阳,少阳不可汗下,故栀子豉汤清解胸中之热,法属少阳。反推之,胸(心)中之热者,不可与汗下之法。若汗之,则徒伤其表,恐里热益甚,而神昏谵语;若下之,则虚其里部,致变惊悸。因栀子豉汤证本是虚邪,故若下之,恐出现惊悸,甚或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98

积分

96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1-7-1 21: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关心小柴胡汤是怎么和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7-1 22: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安居于2011-07-01 21:39发表的  :
我更关心小柴胡汤是怎么和解的
小柴胡汤是怎么和解的?请参看: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66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1: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析伤寒论之柴胡不中与也

    《伤寒论》第98条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脉迟浮弱:浮为邪热在表,弱为营血不足;脉浮弱者,是桂枝证。得病六七日,正气日渐衰减,故脉迟。脉迟而手足温,是营血亏虚,血虚内热。故脉迟浮弱,手足温,此证当与桂枝加芍药汤。医二三下之,引表热入里,出现了“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本渴饮水而呕……”的变证。本渴饮水而呕,就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五苓散证。而此变证还兼有“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小便难”,此当为茵陈五苓散证。茵陈五苓散证与茵陈蒿汤证的鉴别点在于,一为“本渴饮水而呕”,是下焦有蓄水,其瘀热偏于外;一为“渴饮水浆”、“腹微满”,是瘀热偏于里。故此误下之变证,当与茵陈五苓散。与柴胡汤攻伐,导致胃中虚冷,就会出现“食谷者哕”,且胃中虚冷,则寒凝气滞,出现下重不爽。故张仲景曰“柴胡汤不中与也”。
    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条之“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脉沉细)”等七种表现,其“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是半在外;其“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是半在里,脉沉细,亦为在里。此为半在阳、半在阴的证候。从“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等症状来看,阳证、阴证都可以出现这些症状。但是阴证不得有头汗出。故认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是半在阳,而“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是半在阴。对于此种半在阳半在阴的证候表现,可与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甘草解其半在阳(外)之病,以半夏人参生姜大枣解其半在阴(里)之病。设不了了者,是其里病不了了,那么得屎而解。里病不可能得汗而解。
    第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柴胡证下之所出现的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虽下之,而柴胡证仍在者,可以复与柴胡汤;一种情况是引邪热入里,变成大陷胸汤证;再一种情况是变成痞证。从痞证可以看出,此痞证也是由于误下,而引邪热入里。不过不是变为热与水结的大陷胸汤证,而是变为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从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是将柴胡、生姜易为黄连、干姜,变柴胡解外而为黄连清里。可见这是由于误下而引邪入里。柴胡汤是用于半在外热、半在里寒的证候。而此柴胡证误下后出现的痞证,是误下后引半外之热邪陷于半里,半里之寒变为里寒。是证由原来的半外热并半里寒的柴胡汤证,变为半里热并里寒的寒热错杂之半夏泻心汤证。其方将柴胡八两易为黄连一两,将生姜三两易为干姜三两,可见其原证之半外热已陷入变为半里热,半里寒已变为里寒,这是误下的变证。
    将149条与148条的痞证作比较:148条是半在外之阳热并半在里之阴寒的证候。149条的痞证是半在里之阳热并里之阴寒的证候。对于149条的痞证,张仲景为什么说“柴胡不中与之”呢?因为柴胡剂是用于半在外热半在里寒的证候,而149条的痞证无半在外热之证,故曰“柴胡不中与之”。
从对于98条和149条的辨析来看,98条的误下变证“柴胡汤不中与也”,是因为其变证“本渴饮水而呕”,是胁下有热而胃中有寒。149条的痞证“柴胡不中与之”,是因为其痞证无半外之热。故于此辨析认为:柴胡汤不可用于胃中寒冷的证候;亦不可用于无半外之热的证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69

积分

18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9
发表于 2011-7-20 1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天之君子于2011-06-08 21:32发表的  :
小柴胡 在加减方面仲景着墨甚多,有去半夏的 有去黄芩的。。。。。,按楼主的说法,每变化一次其作用的靶向就有根本的变化?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04 , Processed in 0.25834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