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333|回复: 13

发于阳是发于昼日的依据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22-2-6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要说清楚病发于阳,是发于昼日,需要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提取证据。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昼日)而外出,得阴(黑夜)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阳气尽,即为卫气得阴(黑夜)而内入。卫气内入则为阴气。阴气主寐,故卫气内入则卧寐。阴气尽,即为卫气得阳(昼日)而外出。卫气外出则为阳气。阳气主寤,故卫气外出则醒寤。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是古代先贤发现的自然规律。如《黄帝内经》曰:“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平旦,是清晨天亮的时辰。天亮时,则阴气尽而阳受气。《黄帝内经》又曰:“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阳气者主腑;从六腑外至四肢末端,为人体之阳位。阳受气于四末,就是卫气得“平旦”天亮时,外出行于六腑而达四肢手足。阴受气于五脏,就是卫气得“人定”天黑时,内入而行于五脏。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
“夜半”对应“子”,“鸡鸣”对应“丑”,“平旦”对应“寅”,“日出”对应“卯”,“食时”对应“辰”,“隅中”对应“巳”,“日中”对应“午”,“日昳”对应“未”,“晡时”对应“申”,“日入”对应“酉”,“黄昏”对应“戌”,“人定”对应“亥”。

《伤寒论》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所,就是“晡时”“日入”“黄昏”的范围。例如,昳晡就是黄昏。日晡所,也就是“申酉戌”的范围。可是,《伤寒论》为什么不说“申酉戌发热者,属阳明也”?因为“申酉戌发热者,属阳明也”,只适合在夏至时节说。夏至时节,申酉戌时辰,天色都还亮,就是属阳明。而冬至时节,酉戌时辰,天色已黑,就不能属阳明。故“日晡所”属阳明,是严谨的说法。“日晡所”之“所”,是约略、大概的意思。“日晡所”,就包括了“申酉戌”。在夏至时节,就是“申酉戌”属阳明;在冬至时节,就是“申”属阳明。由于节气在不停的变化,就不能说申酉戌属阳明,因为除了夏至时节,其他时节,或戌、或酉戌,天色会黑,天黑就不能属阳明。“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就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病。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日中”为阳气隆盛的时候,则四肢手足充满阳气,感受外邪者在此时发病,则人体卫外之气很强,抗御邪气的能力也就很强,没有基础病的平常人,就会表现为发热恶寒,满面通红,手足发热。如《伤寒论》曰“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这就是太阳病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面色。太阳病桂枝汤证是“翕翕发热”,翕翕发热,是如醉酒样之面色。如《金匮要略》曰“翕翕发热,形如醉人”“其面翕热如醉状”。太阳病证的治法,是发汗解表。如《伤寒论》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假如不误治,不枉清热泻下,外邪就难以入里。倘若枉然泻下,就会引表邪入里。如《伤寒论》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病发热恶寒者,而反下之,表热入里,因而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是病无热恶寒者,而反下之,表寒入里,因作痞也。因为“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昼日,阳受气于四末,阳受气则阳气盛,故而病发于阳者,则为手足发热。黑夜,阴受气于五脏,阴受气则阳气虚,感受外邪者在此时发病,则人体卫外之气不足,抗御邪气的能力也就不强,故而病发于阴者,表现为无热恶寒,面色苍白,而且容易出现手足厥冷。所以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是表寒入里,因作痞也。

发于阳,是病发于昼日;发于阴,是病发于黑夜。病发于昼日者,过了一夜就算一日。病发于黑夜者,得过了第二天白天才能算一日。发于阳七日愈,是过了七个昼日、六个夜晚而愈;发于阴六日愈,是过了六个夜晚、六个昼日而愈。发于阳者,比发于阴者多了一个昼日,所以说“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由以上经文为凭据,加以论证,就可以得出结论:发于阳者,是病发于昼日;发于阴者,是病发于黑夜。

《伤寒论》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既自信,又谦恭。《伤寒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希望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伤寒论》所集,过半的问题都能明白。




上一篇:《伤寒论》“六病”与“六证”的关系
下一篇: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0

主题

448

积分

8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发表于 2022-2-6 2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里的阴阳是人体的表里,发于阳是发于表阳,发于阴是发于里阴。阳数七、阴数六是河图阴阳之数。

如“发于阳,是病发于昼日;发于阴,是病发于黑夜”这与现实能对应吗?伤寒、中风就不能晚上开始发热恶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不能白天发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23: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者,是通常表现,是比较常见的表证,始发病于昼日。临床实际也是,发热恶寒者,始发病多见于昼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者,我也经诊过,是桂枝汤证。唐医易先生有一则半夜发作的无热恶寒者病案,可以网上搜索唐医易的博客查看。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不是表阳病,没有表阳病的缘缘面赤,也没有脉浮,基本上也不恶寒。所以他不是发热恶寒的表阳病,也不是无热恶寒的表阴病。他的发热是反常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2-7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发言,一句话,你中医没有入门,基本的阴阳变化也不通,好好在去学吧。

点评

感谢关注!  发表于 2022-2-7 2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7 20: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立论于“六病时位”,辨“六病”脉证并治,蕴含了昼夜之间时空的变化对“六病”发病特点的影响,这是《伤寒论》独到的境界。
比如,病发于阳者,过了七个昼日自愈;病发于阴者,过了六个昼日自愈。所以说,阳数七,阴数六。关键是,病发于昼日者,表气盛(充实),所以发热恶寒;病发于黑夜者,表气虚(不充实),所以无热恶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07: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病发于阴,反而发热,这种表现不是表阴病,而是表里合病,因为表阴病应当无热,表病也不应脉沉。
病发于阴,脉沉者,反而发热,手足也一定发热,假如手足冷,也就不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如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2-9 1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你解释一句,太阴病始得之,脉沉,反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脉沉为里,症见发热,那是里尚无他症。脉到症不到,这是初得之,邪气尚未入里,或者即将入里。
发热为表症,里又无他症,正气尚能据邪与里之外。但表阳已虚,故用细辛温通三焦以助炮附子,附子用炮来补表阳之虚,麻黄开表使邪有出路。倘若里已寒,怎会不用姜?所以表里合病那是扯淡,中医是对症治疗。
另手足冷为厥,而见发热,那是厥阴病,厥阴之病,极少用四逆,四逆太热,易生脓血。

点评

感谢参与讨论  发表于 2022-2-9 1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7: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曰:“脉浮者,病在表。”“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脉沉,在里也。”《金匮要略》曰:“沉即为肾……沉则为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三两(细辛归心、肺、肾经)与附子相伍,去三焦之水气。

少阴病,脉沉,手足热,才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经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脉沉,一定是手足冷,才宜四逆汤急温之。假如延误时机,则会发展为少阴重病。如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7: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发于阴,脉沉者不是表证。纯属表证者,应为表不和而里和,里和者不应脉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8

积分

8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发表于 2022-2-9 21: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 发表于 2022-2-9 17:47
病发于阴,脉沉者不是表证。纯属表证者,应为表不和而里和,里和者不应脉沉。 ...

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阳明病是病发于阴,表阴症。阳明病可以白天发热。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本热标寒。少阴病是病发于阴,里阴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0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sdwzq 发表于 2022-2-9 21:47
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 ...

经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病。所以,阳明病,是病发于阳。
但是,发于阳之表阳病,应当发热恶寒。这个病发于阳,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不符合病发于阳,应当发热恶寒的特点。所以,临床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谨慎,不可贸然辛温解表,以免加速阳明里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8

积分

8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8
发表于 2022-2-10 2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 发表于 2022-2-10 00:22
经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病。所以,阳明病,是病发于阳。
但是 ...

“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仲景只为说明外邪直中阳明,是病发于阴。因为“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不需治疗,恶寒将自罢,自汗出而恶热也,温病也。我与你观点的分歧,我认为阳明为阴经,你认为是阳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6 04:20 , Processed in 0.1564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