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要说清楚病发于阳,是发于昼日,需要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提取证据。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昼日)而外出,得阴(黑夜)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阳气尽,即为卫气得阴(黑夜)而内入。卫气内入则为阴气。阴气主寐,故卫气内入则卧寐。阴气尽,即为卫气得阳(昼日)而外出。卫气外出则为阳气。阳气主寤,故卫气外出则醒寤。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是古代先贤发现的自然规律。如《黄帝内经》曰:“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平旦,是清晨天亮的时辰。天亮时,则阴气尽而阳受气。《黄帝内经》又曰:“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阳气者主腑;从六腑外至四肢末端,为人体之阳位。阳受气于四末,就是卫气得“平旦”天亮时,外出行于六腑而达四肢手足。阴受气于五脏,就是卫气得“人定”天黑时,内入而行于五脏。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
“夜半”对应“子”,“鸡鸣”对应“丑”,“平旦”对应“寅”,“日出”对应“卯”,“食时”对应“辰”,“隅中”对应“巳”,“日中”对应“午”,“日昳”对应“未”,“晡时”对应“申”,“日入”对应“酉”,“黄昏”对应“戌”,“人定”对应“亥”。
《伤寒论》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所,就是“晡时”“日入”“黄昏”的范围。例如,昳晡就是黄昏。日晡所,也就是“申酉戌”的范围。可是,《伤寒论》为什么不说“申酉戌发热者,属阳明也”?因为“申酉戌发热者,属阳明也”,只适合在夏至时节说。夏至时节,申酉戌时辰,天色都还亮,就是属阳明。而冬至时节,酉戌时辰,天色已黑,就不能属阳明。故“日晡所”属阳明,是严谨的说法。“日晡所”之“所”,是约略、大概的意思。“日晡所”,就包括了“申酉戌”。在夏至时节,就是“申酉戌”属阳明;在冬至时节,就是“申”属阳明。由于节气在不停的变化,就不能说申酉戌属阳明,因为除了夏至时节,其他时节,或戌、或酉戌,天色会黑,天黑就不能属阳明。“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就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病。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日中”为阳气隆盛的时候,则四肢手足充满阳气,感受外邪者在此时发病,则人体卫外之气很强,抗御邪气的能力也就很强,没有基础病的平常人,就会表现为发热恶寒,满面通红,手足发热。如《伤寒论》曰“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这就是太阳病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面色。太阳病桂枝汤证是“翕翕发热”,翕翕发热,是如醉酒样之面色。如《金匮要略》曰“翕翕发热,形如醉人”“其面翕热如醉状”。太阳病证的治法,是发汗解表。如《伤寒论》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假如不误治,不枉清热泻下,外邪就难以入里。倘若枉然泻下,就会引表邪入里。如《伤寒论》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病发热恶寒者,而反下之,表热入里,因而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是病无热恶寒者,而反下之,表寒入里,因作痞也。因为“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昼日,阳受气于四末,阳受气则阳气盛,故而病发于阳者,则为手足发热。黑夜,阴受气于五脏,阴受气则阳气虚,感受外邪者在此时发病,则人体卫外之气不足,抗御邪气的能力也就不强,故而病发于阴者,表现为无热恶寒,面色苍白,而且容易出现手足厥冷。所以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是表寒入里,因作痞也。
发于阳,是病发于昼日;发于阴,是病发于黑夜。病发于昼日者,过了一夜就算一日。病发于黑夜者,得过了第二天白天才能算一日。发于阳七日愈,是过了七个昼日、六个夜晚而愈;发于阴六日愈,是过了六个夜晚、六个昼日而愈。发于阳者,比发于阴者多了一个昼日,所以说“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由以上经文为凭据,加以论证,就可以得出结论:发于阳者,是病发于昼日;发于阴者,是病发于黑夜。
《伤寒论》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既自信,又谦恭。《伤寒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希望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伤寒论》所集,过半的问题都能明白。 |
上一篇:《伤寒论》“六病”与“六证”的关系下一篇: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