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00|回复: 6

祝味菊医案(一)转载

[复制链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发表于 2011-3-14 13: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导语]祝味菊(1884-1951年)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下面精选祝味菊临床医案,以供参考。
祝味菊(1884-1951年)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下面精选祝味菊临床医案,以供参考。



案一、感冒

王×,男,1939年11月3日初诊

症状:鼻塞微呛,苔润,脉息弦细。

病理:正虚阳浮,风邪外干。

诊断:感冒。

治法:当予潜阳和表。

处方:灵磁石45g(先煎)  石决明45g(先煎)  川桂枝9g  生白芍9g  白杏仁12g  仙半夏15g  赤苓15g  黄附片12g(先煎)  竹茹9g  桑寄生15g  生姜9g。

二诊(11月6日):前恙渐瘥,苔腻,脉沉细。浮阳较敛,表邪未清。再予前法损益。

上方去赤苓、桑寄生,加炒茅术15g  朱茯神18g  制川朴4.5g  牛膝炭9g  半夏改用24g  附片改用15g。

三诊(11月8日):鼻塞已除,二便调,睡眠不熟,苔腻,脉虚细。再予前法损益。

灵磁石45g(先煎)  生龙齿30g  黄附片15g(先煎)  朱茯神18g  姜半夏24g  炒茅术15g  酸枣仁24g  大腹皮12g  夜交藤12g  带皮砂仁9g  巴戟天18g  淡干姜4.5g。
案二、感冒下利

陈×,女,1939年7月1日初诊。

症状:恶寒发热,汗出不彻,不利腹满,苔白腻,脉沉紧。

病理:凉风干表,生冷伤中,营卫不和,脾失运化。

诊断:感冒。

治法:当予辛温淡化。

处方:漂苍术15g  川羌活9g  粉葛根9g  广香薷3克(后下),带皮苓18g  姜半夏15g  大腹皮12g  陈薤白9g  川桂枝6g  黄附片15g  淡干姜9g  灵磁石30g  炒泽泻9g。

二诊(7月4日):肌热平,下利亦瘥,苔腻,汗多,肢麻,脉息细缓。再予温潜淡化。

灵磁石30g  黄附片18g  朱茯神18g  酸枣仁24g  带皮苓18g  姜半夏15g  大腹皮12g  淡干姜6g  上安桂4.5g  炒茅术15g  西砂仁9g  生牡蛎30g。

案三、伤寒

翁×,男,1941年3月9日初诊。

症状:肌热1周未解,苔腻,无汗,寐不安,脉浮缓。

病理:寒邪外束,中湿遏阻,营卫不和,三焦失化。

诊断:伤寒湿阻。

治法:当予温潜辛化。

处方:灵磁石30g  水炙麻黄6g  紫石英30g  姜半夏12g  苏梗6g  大腹皮9g  云茯神12g  川桂枝6g  黄附片12g  生茅术12g  黄郁金6g  白杏仁9g  生姜9g。

二诊(3月10日):汗犹未彻,苔腻,泛呕,脉浮缓。再予温潜辛化。

灵磁石45g  云茯神12g  水炙麻黄4.5g  酸枣仁15g  大腹皮9g  黄郁金6g  乌附块12g  姜半夏18g  川桂枝6g  生茅术12g  苏梗6g  白蔻仁6g  生姜9g。

三诊(3月12日):肌热平,苔腻,作呕,脉息沉缓。表和中阳未化,食物阻滞。再予温潜消化。

上方去麻黄、郁金、白豆蔻,加焦枳实9g  淡干姜6g  炒白芍6g  炒麦芽12g。

四诊(3月14日):热平,苔化,纳呆,便秘,脉息虚缓。病去正虚,心脾不足。再予潜阳益脾。

灵磁石30g  酸枣仁15g  炒茅术12g  云茯神12g  带皮砂仁6g  炒麦芽12g  乌附块15g  生牡蛎30g  姜半夏18g  苏梗6g  淡干姜4.5g  大腹皮9g。

案四、伤寒坏症

樊×,男,1939年8月1日初诊。

症状:病经月余,肌热复炽,神衰语乱,筋惕肉(目闰),腹硬满,脉微欲绝。

病理:伤寒正虚邪恋,心力衰惫已呈虚脱之象。

诊断:伤寒坏症。

治法:姑予潜阳强心。

处方:黄附片24g  别直参12g  上安桂3克(研冲),炮姜炭6g  生龙齿30g  灵磁石60g  酸枣仁45g  朱茯神18g  甘枸杞15g  龙眼肉15g。

二诊(8月2日):筋惕稍瘥,已得寐,大便行,腹部略软,脉息虚细而略缓。心力稍佳,腑气已行。再予前法损益。

上方别直参改用9g  加紫贝齿45g  仙半夏15g  鸡子黄一枚(打冲)。




上一篇:浅述桂枝汤的加减法
下一篇:小柴胡汤加石膏治疗经验两例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4: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法精华经验谈(作者: 刘志杰)
刘志杰, 针法, 经验谈, 精华, 作者
本贴收到10朵鲜花
今天谈谈中医针刺疗法的临床精华,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在谈临床操作之前,先说明一下,如果是新手,基础理论薄弱的人,要先看几本书:
1、人体解剖学
2、针灸学
中医学院的教材就可以。
3、《针灸秘验》彭静山、费久治著
4、读完上面书籍后,平时要熟读《内经》和《针灸大成》,要反复读,一读到老!!

有了以上1、2、3项基础知识后,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内容。

提醒:好的东西都不会有长篇大论,甚至越说越糊涂!其实,真传就是一张纸!!

第一讲   理论

1、以通为用

《小品方》云:汤药治其内,针灸治其外。就是说,由脏腑失调导致的经络不通或由经络不通导致的脏腑失调,都可以用针刺来决经络之雍滞,通经络之气血。针法以止痛救急见长。以通畅经络为宗旨,偏于泻。
因此,针法的根本理论就是以通为用!

2、通法的种类

有微通、温通、强通、浅通、深通、割通法。

微通法:就是用普通毫针来刺激穴位,是当前医疗部门的常规方法。

温通法:就是火针法。用以治疗陈寒久痹,瘰疠和体表肿块。

强通法:就是粗针法。用以开通经络的久雍久滞,治疗顽固疾病的好方法。

浅通法:刺络放血法,对闭阻的经络区淤滞的曲张性毛细血管网毫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放血,祛淤生新,使经络通畅;或三棱针刺井穴或百会、太阳以抢救中暑、中风等昏迷。

深通法:用芒针透刺穴位或深刺腹部穴位至脏腑间隙,以治疗多经同病以及脏腑之气机久滞,内脏平滑肌等痉挛剧痛,服药无效者。

割通法:属针刀方法。以后另起一篇陈述,这里略过。

3、补泻

各家针灸书大论针法的补泻方法,搞得人眼花缭乱。其实,普通毫针轻刺激就是补,毫针重提重插,快如捣蒜(捣臼法),以及除毫针微通法以外的其它通法,都属于泻!

第二讲  针具与操作

1、毫针,即市面上销售的普通毫针。

操作:进针要快,以得气(酸、麻、胀、重等)为准。之后行不同角度的轻微提插,寻找感传点,一旦出现循经感传,就根据患者虚实的不同,行轻重提插刺激,重手法(泻)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如能使感传的“气”达到疾病的部位,即所谓“气至病所”,疗效会很满意的!这是疗效好坏的关键所在,所以,医生要平心静气,手法灵活机巧,要耐心寻找“感传点”!如果感传到中途便停止不前,则可以在其停止点再刺一针,继续应用手法,象接力一样,将“气”送入病灶!
如果只得气而不出现感传,也不必强求,不过疗效会差些,治疗时间要长些。
当然,也有不出现得气的,这种病人疗效会不满意,不适合针刺疗法,另改其它方法治疗。
这里要顺便说一下,就是古代的针具,由石针、骨针、竹针、到铜针、铁针、金针、银针,都是较粗的,所以,我临床常用的毫针一般选直径0.5的,效果很好。


2、火针,有粗细之分,网上有售。

操作:在选定的穴位上用龙胆紫药水作标记。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将火针烧至发白,迅速刺入穴位,并迅速拔出,用酒精棉球按针眼片刻。根据部位而定刺入的深浅。操作要领就是“红(发白)、快、准”。注意不要伤及大血管和神经!

治疗寒痹久痛、麻木,按上述方法操作。

如瘰疠和体表肿块,如乳腺增生,要刺入肿块中心部位,留针30分钟,可刺五针,即中间和四边各一针,外观如鸡爪。3-5天一次。一般不超过60天可痊愈。对于卵巢囊肿和腹腔内贴近脏器的囊肿,要技术娴熟才可以操作。

3、粗针,为直径1-1.2的特制不锈钢针,长度1.5寸-2尺不等。一般为自治,一些生产针具的医疗器械厂可以联系定做。


操作:首先消毒。因为有些长针过长,难以正常化学和高压消毒,可以用酒精灯由头至尾烧,但不要烧红,来回10秒钟就可以,然后用碘伏擦拭,之后用酒精棉球脱碘。

粗针的刺法就是循经刺,以决雍开塞,如疏通河道之淤积,对于多种内脏和经络的气机久痹,有良好疗效!

1/谨守督脉,以背为枢。
督脉为诸阳所会,内藏脊髓,联通命门,为奇恒之腑,为五脏六腑之大系,四肢百骸之根结!而督脉贴近背心处,5-8椎附近为脏腑阴阳上下及手足六经的交接之处,无论身体何处有障碍,此处按之必有奇痛!这是不传之秘!今天公开给大家,这点非常重要,以后讲温灸和推拿时都用得到,要深刻领会!!

我们下针的第一步就是这个地方,无论什么病,第一针就是这里!

用20公分长的直径1.2的粗针在背心痛点靠上五公分处进针,用双手捏住针尖上2公分处,快速刺入皮下,沿督脉皮下软组织直接向下刺入,一般针感为麻窜至尾骨或腰部,其它还有多种感觉,都是好的反映,要留针1小时。

2/第二步,按“华佗夹脊”的分布方法,在相应疾病的督脉区再如上法扎一针,长度以10-15公分为宜。留针1小时。

3/第三步,在患病经络上,用直径1毫米的针,根据具体病情区域,选用不同长度的针,循经皮下平刺。留针1小时。举例:如坐骨神经痛,腰腿风湿痹痛,用1尺半长的针,自环跳下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循太阳经向下刺,以患者感觉有麻电感放射到足跟或局部酸胀发热为准,留针半小时。

粗针对临床多种急慢性疾病和顽固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如心脏病,胃病,癫痫,肾炎,肩周炎,腰突,妇科病,遗尿,男科病,外科炎症等等。

4、三棱针与梅花针,商店有售。

操作:

缓刺,对肘窝、腘窝、太阳穴见到静脉血管怒张,则用三棱针慢慢刺半分至1分深,缓缓出针,使黑血流出变为红色时,用酒精棉球压迫止血。可治疗急性肠炎、痢疾、中暑,霍乱、高热等。

速刺,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手足十二井穴,少商穴,耳尖、耳垂等,用手挤压出血如绿豆大,治疗中暑,中风昏迷,咽喉肿痛,腮腺炎等。

挑刺,在腰背,骶部找红色痣点,将局部捏起,用三棱针刺入半公分,横挑。
可治疗瘰疠,针眼,痔疮,顽固痤疮等。

叩刺,用梅花针叩打患处轻微出血,治疗皮肤病,如顽癣等。

刺络,用普通毫针刺病变经络区域的曲张毛细血管,使淤血散尽。如腰腿痛常见委中穴区出现淤阻的络脉网,用针刺破放血后,疼痛显著减轻或消失。

对严重的糖尿病、血液病等禁用!!

4、芒针,以针体细如蚊芒,针体长,极为柔韧见长,商店很少见到,可与生产针具的厂商联系。

操作:
透穴,如阳陵泉透阴陵泉,风池透风池,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后溪等。可多经同治。
脏腑间隙深刺,对于顽固的脏腑气机闭阻疼痛,如顽固的胃痛,呃逆,输尿管结石等,往往一针解决病痛。结石不超过0.5的,常可迅速排出!此法只可在腹部操作,不可用于胸部,以免出现血气胸。没有十分的把握和经验,千万不可随便操作!!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4: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选穴

选穴很重要,临床常分三种。1常规穴一般不多,主要记住募穴、五输穴、十宣、耳尖、耳垂、大椎、风池、环跳、三阴交、会宗、百会、太阳及面部几个常用穴。要研究《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杂病歌》和八脉交汇穴,很有意思。


2、阿是穴很重要,一般都在病变区局部,有时在病变所属经络的远端也可出现痛点或舒适点。用拇指循按查找就会找到。针刺时往往能迅速解除病痛。如手阳明病变导致肩周炎、阑尾炎(非化脓性,化脓而未穿孔者,可针药并用,避免手术),在小腿足阳明经就能找到阿是穴,在背部和腰骶部也能找到,针刺后,使疼痛显著缓解或消失。学者可以举一反三。关键是要扎准!要“得气”才好。

3、痣点,我们详细来说一下。因为我临床常选阿是穴和痣点治疗疾病,感觉疗效胜于用常规穴。

1、痣点的特征:
颜色不同,白色、黄色、棕色、黑色、红色等等。

大小不一,小如针尖,大如蚕豆。

形状多样,点状、斑状,与皮肤相平或稍微高起。常见的是黑色和红色的,呈点状的,有的高出皮肤。

数目有多有少,一般随病情缓慢进展而逐渐增多。而有些急性病一开始就出现众多痣点。

其分布特点是在病灶区、胸腹腰背部,相关经络区都可以找到。
如果出现在两经之间,多为慢性病后期,多经同病的结果。

2、痣点的变化

疾病刚开始时少,范围小,呈针尖大小,颜色单一。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变多,范围加大,形状增大,颜色驳杂。

刺痣点后,痣点会变小和消失。全部消失说明痊愈,没有全部消失,即使只剩一个,也说明没有治愈,将来会复发。

3、操作

痣点小的对点针刺,大的刺中心。刺胸背部痣点可以把痣点捏提起来或推到肋骨上,以免造成气胸。要避开大血管。
逐个针刺,争取一个都不放过,多的分区,每天针刺一个区。
同一个痣点要隔天再刺。
要采用毫针微通法,寻求"得气"。一般痣点针刺,针感会比较强。有的浅刺就有针感,有的需要深刺才可以。如果治疗2天都没针感,就只好改其它方法了。
如果没有痣点,就选阿是穴,没有阿是穴,就选常规穴。

在治疗疾病时,以上诸法可以单独用,可以合起来用,要根据病情,要灵活运用。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某个疾病辩证无误,处方对证,但就是无效,有时甚至病情加重,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经络被阻严重了!怎么办?针刺解决!经络通了,再服药,就会治愈。
如仲景治疗太阳经证,服药不效,针风池,再服药,就会痊愈!

学针灸,要抓住要领,要抓住方法,之后要广读各家之言,有取舍的吸收,要多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才能更上一层楼!

望学者深思之。
劉老師這一篇寫很平實,完全沒有兜圈子,全是很寳貴的經驗。
由衷感謝!

标题: 搜集到的零金碎玉       作者: 刘志杰

古歌配方汇集
   
以歌赋形式记载、传授,流传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实为针灸之一发明,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读易记,不少用之临床效如桴鼓。如《玉龙歌》中“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以这种显浑承浆,后针风府的方法,用于落枕项强,风火牙痛,屡用屡效。故今将《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等十首中有关临床治疗用穴,按人身部位分类、汇集。先列症状、穴位,后列出处,便于临床查阅。
1、 头部
头风——囟会、玉枕。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百:指百症赋)
偏头痛——悬颅、颔厌。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百)
头痛——强间、丰隆。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百)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百)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百)
瘿气——浮白。
瘿气须求浮白。(百)
疬疮——五里、臂臑。
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百)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标:指标幽赋)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法应。(席:指席弘赋)
头风——神庭。
神庭理乎头风。(玉赋:指玉龙赋)
项急——风府。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通:指通玄指要赋)
头晕目眩——风池。
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通)
脑晕目赤——攒竹。
脑晕目赤,泻攒竹以便宜。(通)
头项强——承浆。
头项强,承浆可保。(通)
头痛难忍——丝竹空。
丝竹空疗头痛不忍。(通)
头项痛——后溪。
头痛,拟后溪以安然。(通)
偏正头痛——列缺。
偏正头痛泻列缺。(灵:灵光赋)
头部痛——列缺。
头部还须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兰:指兰江赋)
伤寒头痛——外关。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动泻自安然。(兰)
头风——神庭。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指玉龙歌)
头项强痛——承将、风府。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奖明补泻,
后针风府即时安。(玉歌)
偏正头痛——丝竹空、率谷。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玉歌)
偏正头痛——风池、合谷。
偏正头风痛难移,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
倘无痰饮合谷安。(玉歌)
眉间疼痛——攒竹、头维。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玉歌)
乳鹅——少商
乳鹅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玉歌)
头痛、眩晕——百会。
头痛眩晕百会好。(胜:指胜玉歌)
瘰疬——少海、天井。
瘰疬少海天井边。(胜)
头风——风池。
头风头痛灸风池。(胜)
头痛发热——外关。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杂:指杂病穴法歌)
头部病——曲池、合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杂)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偏正头痛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杂)
2、面部
面肿虚浮——水沟、前顶。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百)
面如有虫行——迎香。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百)
面赤如妆——通里。
连曰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针灸体便康。(玉歌)
面肿——颊车、合谷、临泣。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杂)
3、口部
舌下肿痛——兼泉、中冲。
兼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百)
牙痛——耳门、丝竹空。
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倾刻。(百)
口歪——颊车、地仓。
颊车、地仓,正口歪于片刻。(百)
喉痛——液门、鱼际。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百)
颔肿口噤——阳谷、侠溪。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百)
血虚口渴——少商、曲泽。
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百)
舌干口燥——复溜。
复溜祛 舌干口燥之悲。(悲)
舌缓不语——哑门、关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百)
失音嗫嚅——天鼎、间使。
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百)
唇歪——太冲。
太冲泻唇歪以速愈。(百)
牙痛——承浆。
承浆泻牙痛而即移。(百)
消渴——行间、涌泉。
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百)
喉风——天突。
谁知天突治喉风。(标)
牙痛腰痛咽痹——二间、阳溪。
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席)
咽喉疾一百会、太冲、照海、阴交。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席)
口歪——地仓、颊车。
地仓、颊车疗口歪。(玉赋)
牙痛——二间。
二间治牙痛。(玉赋)
口气——大陵、人中。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玉赋)
牙齿疼——吕细。
牙齿痛,吕细堪治。(通)
流涎——地仓。
地仓能止口流延。(灵)
牙痛——颊车。
颊车可灸牙齿痛。(灵)
噤口咽风——照海。
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兰)
口眼歪斜一地仓、颊车。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歪左泻右依师正,歪右泻左莫令斜。(玉歌)
失音——哑门。
偶尔失音语言难,哑门一穴 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玉歌)
口苦——关冲。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自消。(玉歌)
牙疼——二间。
牙痛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玉赋)
口臭——大陵、人中。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玉歌)
头项强急——承浆。
头项强急承浆保。(胜)
牙腮紧疼——大迎。
牙腮疼紧大迎全。(胜)
颔肿喉闭——少商。
颔肿喉闭——少商穴。(胜)
口臭——大陵。
心热口臭大陵除。(胜)
口噤——地仓、颊车。
口噤歪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杂)
口舌生疮——舌下窍(舌下两边紫筋)。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杂)
舌裂出血——内关、太冲、阴交。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杂)
舌上生苔——合谷。
舌上生苔合谷当。(杂)
舌风舞——手三里。
呕噎——阴交。
呕噎阴交不可饶。(杂)
4、鼻部
鼻衄——天府、合谷。
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可追。(百)
鼻内无闻——通天。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百)
咳嗽——肺俞、天突。
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百)
鼻痔——龈交。
鼻痔必取龈交。(百)
冷嗽——合谷(补)、三阴交。(泻)。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一阴交。(席)
鼻渊——上星。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玉赋)
气嗽痰哮——乳根、俞府。
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玉赋)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剌。(玉赋)
喘促——璇玑、气海。
尪嬴喘促,璇玑气海当知。(玉赋)
痰嗽——肺俞、丰隆。
丰隆、肺俞,痰嗽称奇。(玉赋)
寒邪之嗽——风门。
风门主伤胃寒邪之嗽。(玉赋)
喘嗽——天突、膻中。
天突、膻中医喘嗽。(玉赋)
鼻窒——迎香
鼻窒无闻,迎香可引。(通)
咳嗽寒痰——列缺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通)
鼻衄一禾髎。
两鼻衄针禾髎。(灵)
鼻窒——迎香。
鼻窒不闻迎香问。(灵)
喘痰——天突。
天突宛中治喘痰。(灵)
喘痛——昆仑。
住喘却痛昆仑愈。(灵)
定喘——尺泽。
吐血定喘补尺泽。(灵)
鼻渊——上星。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 内剌无偏。(玉歌)
不闻香臭——迎香。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玉歌)
咳嗽——身柱。

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玉歌)
脾虚肺热,痰多咳喘——丰隆、列缺、尺泽。
咳嗽——肺俞、丰隆。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先丰隆寻。(玉歌)
喷嚏——风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玉歌)
哮喘——天突、膻中。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玉歌)
气喘——璇玑、气海。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曰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然安。(玉歌)
吼喘——俞府、乳根。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剌,气喘风痰渐渐磨。(玉歌)
痰涎咳嗽——肺俞。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胜)
小儿吼闭——天突、筋缩。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胜)
鼻塞 ——合谷、太冲。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杂)
冷嗽——合谷、阴交。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杂)
喘急——列缺、足三里。
喘急列缺足三里。(杂)
5、耳部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百)
耳中蝉噪——听会。
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百)
耳聋气痞——听会、迎香。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内泻如神。(席)
耳聋——金门、听会。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席)
蝉鸣——足三里、地五会。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没向人轻易说。(席)
耳聋——听会。
耳聋腮肿,听会偏高。(玉赋)
耳闭——听会。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通)
耳聋气闭——听会。
耳聋气闭听会间。(通)
耳聋气闭——翳风。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百)
耳聋——听会。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百)
耳闭——听会。
耳闭听会莫迟延。(胜)
耳聋——临泣、金门、合谷。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乖浑后听人语。(杂)
6、目部
目眩——支正、飞扬。
目眩兮,支正、飞扬。(百)
目黄——阳纲、胆俞。
目黄兮,阳纲胆俞。(百)
攀睛——少泽、肝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百)
泪出——临泣、头维。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百)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百)
雀目肝气——晴明、行间。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百)
目眩——颧髎、大迎。
目眩兮颧髎大迎。(百)

眼痒痛——光明、地五会。
眼痒痛泻光明于地五。(标)
眼疾——睛明、合谷、光明。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席)
目疼头痛——攒竹、头维。
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玉赋)
目症——睛明、太阳、鱼尾。
睛明太阳鱼尾,目症凭兹。(玉赋)
眼烂——大小骨空。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玉赋)
眼红——迎香。
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玉赋)
目昏——肝俞。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玉赋)
眼痛一合谷。
眼痛合谷以推之。(通)
目昏不见——二间。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通)
努肉攀睛——睛明。
睛明治眼努肉攀。(灵)
眼目疾——临泣。
眼目之疾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兰)
两睛红肿——睛明、鱼尾、太阳。
两睛红肿疼难熬,怕曰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玉歌)
眼痛——太阳。
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针刀疾自平。(玉歌)
眼红——内迎香。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玉歌)
目烂——大、小骨空。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
多加艾火疾应痊。(玉歌)
目昏——肝俞、足三里。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玉歌)
眼痛——清冷渊。
眼痛须寻清冷渊。(胜)
眼痛——上星。
头风眼痛上星专。(胜)
目内红痛——丝竹空、攒竹。
目内红痛苦眉,丝竹攒竹亦堪医。(胜)
目眩——申脉、金门、手三里。
头晕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杂)
赤眼——迎香、临泣、太冲、合谷。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4: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臂顽麻——少海、三里。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百)
半身不遂——阳陵泉、曲池。
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百)
体重节痛——俞穴(十二经井荥俞之俞穴)
体重节痛而俞居。(标)
筋挛骨痛——魂门(补)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标)
腿膝肘臂四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
手连肩脊痛——合谷、太冲。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乖浑时要太冲。(席)
手不如意——曲池、合谷。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席)
心痛手颤——少海、阴市。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席)
肘痛——尺泽、太渊。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席)
筋急不用——尺泽。
尺泽理筋急之不用。(玉赋)
腕痛难移——腕骨。
腕骨疗手腕之难移。(玉赋)
肘挛痛——尺泽、曲池。
手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玉赋)
手臂工肿——中渚、液门。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玉赋)
臂痛——肩井。
肩井除臂痛如拿。(玉赋)
两肘拘挛——曲池。
但见两肘拘挛,仗曲池而平扫。(通)
两肢懈惰——照海。
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通)
肘痛筋紧——尺泽。
尺泽去肘痛筋紧。(通)
两肩难任——肩井。
肩井除两肩难任。(通)
心疼手颤——少海。
心疼手颤针少海。(灵)
五指不伸——中渚。
五指不伸中渚取。(灵)
腕中无力——腕骨。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 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玉歌)
两臂痛——肩井。
急痛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来真气聚,补多深少应其中。(玉歌)
肩背痛——背缝、五枢。
肩背风气连臂痛,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玉歌)
两肘拘挛——曲池、尺泽。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玉歌)
肩红肿痛——肩。
肩端红肿疼难当,寒湿相争血旺,若向肩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然。(玉歌)
手难伸——合谷、尺泽。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玉歌)
手臂工肿——中渚、液门。
手臂工肿连腕痛,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玉歌)
手生疮——劳宫。
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涌不禁。(玉歌)
五指不能屈伸——大指内侧横纹头针1—2分,小指本节尖灸3—5壮。温灸10—20分钟。
拘挛——尺泽。
尺泽能医筋拘挛。(胜)
两手酸痛——肩于、曲池、合谷。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于。(胜)
臂疼背痛——三里。
臂疼背痛针三里。(胜)
手指疼连肩——合谷、太冲。
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杂)
肩痛连脐——手三里。
手三里治肩连脐。(胜)
手颤——少海、阴市。
心痛手颤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杂)
8、下肢部
四肢懈惰——照海。
腿疼——后溪、环跳。
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百)
转筋——金门、丘墟。
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百)
中风——环跳。
中风环跳而宜刺。(标)
膝痛——阳陵泉(烧针)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烧针。(席)
脚痛膝肿指麻——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太冲。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指头麻木自轻飘。(席)
转筋——鱼腹、承山、昆仑。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席)
腿膝肘臂四肢未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
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
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
冷风冷痹疾群众观点愈,环跳腰间针与烧。(席)
中风——顶门、百会。
暴中风顶门百会。(玉赋)
脚气——三里、绝骨、三阴交。
脚气连涎,里、绝、三交。(玉赋)
腿脚乏力——风市、阴市。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玉赋)
膝肿——阴陵、阳陵。
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玉赋)
脚气——绝骨、三里、三阴交。
绝骨三里三阴交,脚气宜此。(玉赋)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玉赋)
足肿——太溪、昆仑、申脉。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玉赋)
腿脚重疼——髋骨、膝关、膝眼。
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玉赋)
步行艰楚——足三里、中封、太冲。
行步艰楚,刺三足里中封太冲。(玉赋)
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腿风湿痛,居髎环跳与委中。(玉赋)
行步难移——太冲。
且如行间难移,太冲最奇。(通)
筋转——承山。
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通)
脚腕痛——昆仑。
大抵肚子腕痛,昆仑解愈。(通)
膝股痛——阴市。
股膝痛,阴市能医。(通)
膝肿——行间。
行间治膝肿目疾。(通)
腿痛——髋骨(委中上三寸,膝膑上一寸)。
髋骨针腿痛以祛残。(通)
两足拘挛——阴市。
两足拘挛觅阴市。(灵)
两膝风邪痛——犊鼻。
犊鼻治疗风邪痛。(灵)
后跟痛——仆参。
后跟痛在仆参求。(灵)
转筋、久痔——承山。
承山转筋并久痔 。(灵)
足掌痛——涌泉。
足掌下痛寻涌泉。(灵)
脚气——阴跷(照海)、阳跷(申脉)。
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灵)
腿股风——居髎、委中、环跳。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玉歌)
膝腿无力——风市、阴市。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玉歌)

腿痛——髋骨、膝眼、膝关。
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关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叟病不生。(玉歌)
脚足草鞋风——昆仑、申脉、太溪。
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玉歌)
脚气——足三里、三阴交、绝骨。
寒湿脚气不可熬,显浑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玉歌)
足背痛——丘墟、解溪、商丘。
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玉歌)
行步艰难——太冲、三里、中封。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攻,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玉歌)
鹤膝风——阳陵泉、阴陵泉。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攻。(玉歌)

髀痛——肩井。
髀痛要针肩井穴。(胜)
膝肿——行间。
行间可治膝肿痛。(胜)
行步艰难——中封、太冲。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足背痛——商丘。
脚背痛时商丘穴。(胜)
脚风缠——委中。
委中驱疗脚风缠。(胜)
腿膝酸痛——环跳、风市、阴市。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胜)
臁疮——血海。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胜)
两膝肿——膝眼、三里。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胜)
转筋——承山。
两股转筋承山剌。(胜)]
脚气——复溜。
脚气复溜不须疑。(胜)
踝跟骨痛——昆仑、绝骨、丘墟。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胜)

脚膝诸痛——行间、三里、申脉、金门。
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杂)
转筋——然谷、承山。
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杂)
两足难移——悬钟、条口。
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杂)
两足酸麻——太溪、仆参、内庭。
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杂)
脚痛连胁——环跳、阳陵泉。
脚痛连胁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杂)
寒风湿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针尾烧。(杂)
9、胸腹胁部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
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
胁肋疼痛——气户、华盖。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
肠鸣——下脘、陷谷。
腹内肠鸣下脘谷能平。(百)
胸胁支满——章门。
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
膈痛——膻中、巨阙。
胸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膈瘀血——肾俞、巨?。
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宜征。(百)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
脐风——然谷。
脐风须然谷而易醒。(百)
腋肿——委阳、天池。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百)
烦心呕吐——幽门、玉堂。
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百)
脐肿——阴陵、水分。
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百)
完谷不消——脾俞、脾俞膀胱俞觅。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公孙、内关、中脘 。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堪责。(百)
寒疝——大敦、照海。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百)
痃癖——冲门、血海。
痃癖分,冲门血海强。(百)
心腹胁肋——照海(阴跷)、内关(阴维)、列缺(任)、公孙(冲)。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标)
心下痞满——十二经井穴。
心下痞满而井主。(标)

心胀咽痛——太冲。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标)
脾冷胃疼——公孙。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标)
胸满腹痛——内关。
胸满腹痛刺内关。(标)
胁肋疼痛——支沟(飞虎)。
胁肋疼痛针飞虎。(标)
虚喘——足三里。
虚喘须寻三里穴。(席)
食癖气块——手三里、足三里。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席)
胃中有积——璇玑、三里。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胸满不思食——阴陵泉、承山。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小肠气痛——大杼、长强。
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席)
水肿——水分、气海。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席)
腹痛——公孙、内关。
腹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
阳明恶吐——风府、上脘。
阳明二曰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席)
男子痃癖——三里。
男子痃癖三里高。(席)
膀胱气才——风府、三里。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席浅深,倘无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席)
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关元、气海。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针气海,关元同泄效如神。
脐腹痛——阴交、涌泉。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席)
痃疝——期门、大敦。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玉赋)
心闷——劳宫、大陵。
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玉赋)
心悸虚烦——三里。
心悸虚烦刺三里。(玉赋)
脾泄一—天枢。
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玉赋)
盅胀——三阴交、水分、三里。
阴交水分三里盅胀宜刺。(玉赋)
热壅三焦——关冲。
脾虚黄疸——腕骨、中脘。
脾虚黄疸,腕骨中腕何疑。(玉赋)
饱满气逆——足三里。
欲调满之气逆,三里可胜。(玉赋)
翻胃——中魁。
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玉赋)
心惊——通里。
通里疗心惊而瘥。(玉赋)
腹疾有块——内关、照海。
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玉赋)
九种心痛——上脘、中脘。
上脘中脘疗九种之心痛。(玉赋)
腹痛便秘——大陵、外关、支沟。
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玉赋)
胸结——涌泉。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通)
腹胀血膨——期门。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也。(通)
七疝偏坠——大敦。
稽夫大敦去七疝 之偏坠。(通)
腹胀——内庭。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尺。(通)
胃心痛——劳宫。
劳宫退胃心痛亦何疑。(通)
心胸痛——大陵。
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通)
腹痛——阴谷。
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通)
肋胁下疼痛——阳陵泉。
肋下胁边者,刺阳陵泉而即止。(通)
心下寒——少泽。
少泽应除心下寒。(灵)
腹坚——中脘、下脘。
中脘下脘治腹坚。(灵)
胸中之病——内关。
胸中之病内关担。(兰)
脐下病——公孙。
脐下公孙用法拦。(兰)
腹中气块——内关。
腹中气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玉歌)
腹痛——大陵、外关、支沟。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痛并便秘,支沟妙效非常。(玉歌)
脾病——间使。
脾家之症是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玉歌)
心痛——上脘、中脘。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玉歌)
翻胃——中魁。
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穴莫教偏。(玉歌)
腹胀——内庭 、临泣。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显浑,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玉歌)
心胸痛——大陵。
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玉歌)
腹满虚胀——水分、水道、三里、阴交。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玉歌)
肾气冲心——关元、带脉。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玉歌)
脾泄——天枢。
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玉歌)
心脾疼痛——上脘。
心脾疼痛上脘先。(胜)
胃冷——下脘。
胃冷下脘却为良。(胜)
心疼——巨阙。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
脾心痛——公孙。
脾心痛急寻公孙。(胜)
痞满——章门。
终年或变劳层者,痞满脐旁章门诀。(胜)
吞酸——膻中。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胜)
小肠气痛归来。(胜)
腹胀——水分。
腹胀水分多得力。(胜)
霍乱——中脘、三里、内诞。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诞泻几许。(杂)
心痛——劳宫、不泽。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杂)
胁痛——阳陵泉。
胁痛只须阳陵泉。(杂)
腹痛——公孙、内关。
腹痛公孙内关尔。(杂)
心胸痞满——阴陵泉、承山。
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杂)
泄泻 ——三里、内庭。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杂)
胀满水肿——水分、中脘、腹溜、三里。
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杂)
内伤食积——手三里、足三里、璇玑。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想应块亦消。(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4: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百)
脊强——水道、筋缩。
脊强兮,水道筋缩。(百)
痉病——颅息。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百)
肩背腰腿疾——申脉(阳?)、后溪(督脉)、外痒(阳维)临泣(带脉)。
阳?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标)
腰痛——委中。
委中专治腰间痛。(席)
脚膝肿——至阴。
脚膝肿时寻至阴。(席)
气滞腰痛——横骨、大都。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急救。(席)
肩背风劳——肺俞、三间。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席)
腰痛——委中。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席)
髋骨腿疼——三里、复溜。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席)
肩背痛——中渚。
久患伤寒肩背疼,但针中渚得其宜。(席)
肩痛连脐——手三里。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时便须求,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席)
腰胯痛——三里、气海。
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住,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席)
膂痛——身柱。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玉赋)
伛偻——风池、绝骨。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玉赋)
痿伛——人中、曲池。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玉赋)
肩脊痛——五枢、背缝。
肩痛——肩髃。
风温传于两肩,肩髃可疗。(玉赋)
腰脊闪痛——人中、委中。
人中委中除腰脊闪痛之难制。(玉赋)
肾败腰痛——带脉、关元(多灸)。
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玉赋)
脊膂强痛——人中。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通)
泻肾——然谷。
然谷泻肾。(通)
腰痛——肾俞。
肾俞把腰疼而泻尽。(通)
肩背患——手三里。
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通)
冷痹肾败——足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士。(通)
脊间心后病——中渚。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愈。(通)
腰脚痛——委中。
腰脚痛在委中而已矣。(通)
腰痛——委中。
五般腰痛委中安。(灵)
脾俞(髀枢)不动——丘墟。
脾俞不动泻丘墟。(灵)
浮肿——复溜。
复溜治肿如神医。(灵)
水肿——水分。
水肿水分灸亦安。(灵)
脊背强痛——人中、委中。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玉歌)
腰痛——肾俞。
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玉歌)
背痛——中渚。
脾疼背痛中渚泻。(胜)
腰痛——中空穴(中?)
腰痛中空穴最奇。(胜)
脊间疼——中渚。
脊间心后称中渚。(杂)
腰痛——环跳、委中、昆仑。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杂)
腰痛连腿——腕骨、三里。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仓武。(杂)
腰连足痛——环跳、行间、风市。
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杂)
腰酸痛——阿是穴。如慢性以及肾虚者,加拨火罐。
11、二阴部
小便赤涩——兑端。
小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百)
肠风下血——长强、承山。
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百)
白浊遗精——阴交、气海。
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百)
五淋——肓俞、横骨。
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百)
痔瘤——商丘。
商丘痔瘤而最良。(百)
脱肛——百会、尾翳。
脱肛百会尾翳之所。(百)
无子——阴交、石关。
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百)
积痢——中脘、外丘。
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肠)
水蛊——偏历。
刺偏历得小便,医大人之水蛊。(标)
五淋——气海、三里。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席)
小便不禁——关元。
小便不禁关元好。(席)
大便闭涩——大敦。
大便闭涩大敦烧。(席)
痔漏——二白。
二白医痔漏。(玉赋)
疝气——大敦。
大敦去疝气。(玉赋)
便多——命门、肾俞。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玉赋)
痔疾——长强、承山。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玉赋)
便秘——照海、支沟。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玉赋)
痢疾——百会、鸠尾。
百会鸠尾治痢疾。(灵)
大小便——大肠俞、小肠俞。
大小肠俞大小便。(灵)
五淋——气海、血海。
气海血海疗五淋。(灵)
偏坠——大敦。
大敦二穴主偏坠。(灵)
痔漏——二白穴(间使)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艰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寻。(玉歌)
尿濒——命门、肾俞。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遭?(玉歌)
痔漏——承山、长强。
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遗精——心俞、白环俞。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玉歌)
大便秘结——照海、支沟。
大便秘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疝气——大敦。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与师传隔万山。(玉歌)
疝气——关元、大敦。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使得真。(玉歌)
闭结——支沟。
筋痛闭结支沟穴。(胜)
泄泻——天枢。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二寸灸天枢。(玉赋)
疝气——大敦。
灸罢大敦除疝气。(胜)
肠风——长强。
痔疾肠风长强期。(胜)
小便频——肾俞。
肾败腰痛小便频,督脉两边肾俞除。(胜)
痢疾——合谷、三里、中膂。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杂)
七疝——大敦、太冲。
七疝大敦与太冲。(杂)
五淋——血海。
五淋血海通男妇。(杂)
大便虚秘——支沟、足三里。
大便虚秘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杂)
热淋——长强、大敦、阳陵泉。
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杂)
小便不通——阴陵泉、足三里。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杂)
12、寒热
热病汗不出——大都、经渠。
热病汗 出,大都更接于经渠。(百)
发热——少冲、曲池。
发仍惶少冲、曲池之津。(百)
岁热时行——陶道、肺俞。
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百)
温寒湿热——下髎。
温寒湿热下髎定。(百)
阙热厥寒——涌泉。
厥寒厥热涌泉清。(百)
寒栗恶寒——二间、阴郄。
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百)
劳瘵传尸——魄户、膏肓。
劳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百)

中邪霍乱——阴谷、三里。
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路。(百)
盗汗——阴郄、后溪。
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百)
疼痒——至阴、尾翳。
至阴尾翳疗痒疾痛多。(百)
热极——肩髃、阳溪。
肩髃、阳溪,消隐中之热极。(百)
寒疟——商阳、太溪。(百)
寒疟商阳太溪验。(百)
寒热痹痛——四关(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标)
体热劳嗽——魄户(泻)。
体热劳嗽而泻魄户。(标)
虚损——天枢。
虚损天枢而可取。(标)
伤寒——期门。
期门穴主治伤寒,六曰过经尤未汗。(席)
伤寒——风府、风池。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席)
疟疾——间使。
间使剿疟疾。(玉赋)
瘰疬瘾疹——天井。
天井治瘰疬瘾疹。(玉赋)
时疟阂疟——后溪。
时疟阂疟寻后溪。(玉赋)
伤寒——期门。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玉赋)
伤寒无汗——复溜。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玉赋)
伤寒有汗——合谷。
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玉赋)
虚汗——百劳。
百劳止虚汗。(玉赋)
热壅——少冲。
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玉赋)
疟疾——间使。
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通)
伤寒——期门。
伤寒过经期门愈。(灵)
寒热——申脉。
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明。(兰)
伤寒无汗——合谷(补)、复溜(泻)。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兰)
汗多——合谷(补)。
倘若汗我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兰)
疟疾——后溪。
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盗汗——百劳。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玉歌)
无汗——复溜(泻)有汗一合谷。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下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玉赋)]
伤寒——期门、三里。
伤寒过经尤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玉歌)
五疟——间使、大杼。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胜)
13、精气神
梦魇不宁——历兑、隐白。
梦魇不宁,历兑相谐于隐白。(百)
发狂奔走——上脘、神门。
发狂奔下次上脘同起于神门。(百)
惊悸怔忡——阳交、解溪。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百)
反长悲哭——天冲、大横。
反长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百)
癫疾——身柱、本神。
癫疾身柱本神令。(百)
风痫——神道、心俞。
风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百)
痫——鸠尾、涌泉。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席)
癫——人中、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后溪、间使)。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席)
气不调——肩井、三里。
若针肩井及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席)
虚劳——膏补虚劳。(玉赋)
呆痴笑眺——神门。
神门治呆痴笑眺。(玉赋)
黄疸神疲——至阳。
至阳却疸,善治神疲。(玉赋)
癫痫——鸠尾。
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玉赋)
脉沉——复溜。
要起立脉之沉匿,复溜称神。(玉赋)
梦遗 ——心俞、肾俞。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赋)
尸劳——涌泉、关元、丰隆。
涌泉关无丰隆,为治尸劳之例。(玉赋)
惊搐——印堂。
印堂治惊搐。(玉赋)
呆痴——神门。
神门除心性之呆痴。(通)
癫痫狂——后溪。
癫痫狂兮,凭后溪而疗是。(通)
五劳——足三里。
三里却五劳之赢瘦。(通)
黄疸——腕骨。
固知腕骨祛黄。(通)
气上壅——足三里。
治气上壅足三里。(灵)
癫——水沟、间使。
水沟间使治邪癫。(灵)
身倦——劳宫。
劳宫医得身劳倦。(灵)
癫狂——后溪。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兰)
中风不语——顶门(囟会)、百会。
中风不语最难难,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危。(玉歌)
中风——中冲、人中。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玉歌)
胆寒心虚——少冲。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公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玉歌)
瘾疹——天井。
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
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玉歌)
痴呆——神门。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工得穴真。(玉歌)
黄疸——至阳。
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玉歌)
强壮——膏肓。
膏肓二穴治病强,些穴原来难席量,斯穴禁针多着艾,甘一壮亦无妨。(玉歌)
黄疸——腕骨、中脘。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呈现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玉歌)
传尸劳——涌泉、丰隆、丹田。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玉歌)
痫——鸠尾。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存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玉歌)
五痫——后溪、鸠尾、神门。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胜)
中风——人中、颊车。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胜)
气症——气海。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胜)
遗精——心俞。
遗精白浊心俞治。(胜)
黄疸——至阳。
黄疸至阳便能离。(胜)
肝血盛——肝俞。
肝血盛兮肝俞泻。(胜)
脾病气血——合谷、三阴交。
脾病气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胜)
内伤——内关。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杂)
吐衄——尺泽、上星、禾?。
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杂)
痫——劳宫、涌泉。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杂)
痴呆——神门、人中、间使。
神门专治痴呆症,人中间使祛癫疾妖。(杂)
14、女人
经期不准——地机、血海。
女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百)
漏血——交信、合阳。
女子少气漏血,不无效 信合阳。(百)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
月浊违限——天枢、水泉。
月经违限——天枢水泉细详。(百)
乳痛——肩井。
肩井乳痛而极效。(百)
妇人血晕——阴交、阳别。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标)
下胎衣——照海、外关。
阴跷阳维而下胎衣。(标)
两乳刺痛——太渊、列缺。
气痛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席)
难产——乳根二肋。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席)
妇人心痛——心俞。
妇人心痛心俞穴。(席)
妇人乳肿——少泽、太阳。
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可推。(玉赋)
赤白带——中极
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玉赋)
泻死胎——阴交。
文伯泻死胎于阴交。(通)
气刺两乳——太渊。
气刺两乳求太渊。(灵)
吹乳——少泽。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百)
赤白带——中极。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困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火还须着意看。(玉歌)
下胎衣——阴交。
阴交针入下胎衣。(胜)
两乳刺痛——太渊、列缺。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杂)
通经——合谷、三里。
妇人通经泻合谷。(杂)
催孕——三里、至阴。
三里、至阴催孕妊。(杂)
死胎——阴交。
死胎阴交不可缓。(杂)
下胞衣——照海、内关。
胞衣照海内关寻。(杂)
15、婴幼儿
盗汗肝蒸——阴郄。
泻有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标)
脱肛——百会(灸)、鸠尾。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席)
小儿慢惊——印堂。
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玉歌)
小儿惊风——少商、人中、涌泉。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杂)
16、脾胃病症状选穴古歌赋选
胸闷: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
胸满: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玉赋)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胜)
诸般气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宜)
心胸痞满阴陵泉。(杂)
心胸有病少腹泻。(肘)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肘)
胁痛: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
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效非常。(玉歌)
胁痛只须阳陵泉。(杂)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神功。(肘)
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公到。(肘)
肠鸣:
腹内肠鸣,下脘 、陷谷能平。(百)
疟疾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肘)
腹中痛块疼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玉歌)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胜)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杂)
脘痛:
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
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赋)
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穴内用神针。(玉歌)
心痛、脾痛上脘先。(胜)
霍乱心痛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
脾痛背痛中渚泻,脾心急痛寻公孙。(胜)
心痛翻胃刺劳宫。(杂)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长)
中脘回还胃气通(肘)
呕吐: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百)
呕吐还须上脘疗。(席)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
伤寒呕吐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杂)
腹痛:
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
腹痛秘结,大陵合个关支沟。(玉赋)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玉歌)
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胜)
小肠气痛归来治。(胜)
腹痛公孙内关耳。(杂)
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长)
腹胀:
内庭临泣理小腹之?。(玉赋)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通)
小腹胀满气功心,内庭二穴要显浑。(玉歌)
腹胀水公多得力。(胜)
肚腹浮肿胀膨膨,显浑水分泻建里。(胜)
倦怠:
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百)
至阳却疸,善治神疲。(玉赋)
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玉歌)
便秘:
大便闭涩大敦绕。(席)
照海支沟能大便之秘。(玉赋)
腹痛便秘大陵合外关支沟。(玉赋)
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玉歌)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心,更把支沟来协泻,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杂)
尿赤:
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百)
小便不禁,关元好。(席)
多梦:
梦魇不宁,历兑相谐于隐白。(百)
惊悸: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百)
通里疗心惊而即瘥。(玉赋)
发黄:
目黄兮,阳纲胆俞。(百)
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奇中脘。(玉歌)
黄疸至阳便能离。(胜)
噎气吞酸: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胜)
食不消化:
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觅。(百)
胃寒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百)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席)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胃冷下脘却为良。(胜)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杂)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长)

                                   疑难杂症

口 苦: 目前国内外均无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三焦经热。用三棱针刺关冲穴放血一滴如绿豆大,隔天一次,两次可愈。

口 臭: 此为常见之症,目前国内外均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心经热。针刺大陵穴,一天一次,两次口臭自除。

胁肋痛(肋神经痛):此为常见之症,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针刺支沟穴,一天一次,两次可愈。此法简单效佳,不可轻之。

疟 疾:针刺大椎、期门(泻)、关元,针后各灸九壮。翌曰针风池(泻)、中脘(泻)、针后灸中脘九壮。第三天,针天枢(泻)、肓俞(泻),针后各灸九壮。以上为一疗程。无发病时,针一疗程;发病时,针二疗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多不复发。

失 眠:针大椎、陶道、心俞。效佳。

嗜 睡:针大椎、陶道、脾俞。有立竿见影之效,最多针二次就可痊愈。

                                                   外    科

      一、外科临证点滴    针灸治疗外科疾患时,常用骑竹马来消肿解毒定痛;用委中泻痛肿热毒;用曲池消炎活血;用肺俞治各种皮肤病,屡获效验。

    1、骑竹马之灸    骑竹马大致位于筋缩穴旁开一寸处。每次用绳法折量,多符合此处。此穴主治一切痛疽发背,无名肿毒,痛疔等恶疮。灸7-10壮,对痛肿有消肿解毒止痛之功。

    2、委中之泻    委中为足太阳经之合穴。点刺出血,能泻血热壅毒,因此,对痛疽发背,红肿疼痛之症,刺之有清热解毒镇痛之效。通常以三棱针刺之,最好刺在瘀络青紫处,刺尽,出其瘀血。

    3、曲池之灸    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其功能祛风解表,清热刺湿,调和营血。此穴不但是治疗内科、五官科疾病的要穴,也是治疗外科病的要穴。施灸能防治痛肿的恶化,未成脓者可消肿散结,已成脓者,可促使早溃,预防感染、疮疡高仍贿针之,有退热解毒之功。此外,还能治疗一些皮肤病和过敏性疾患。对瘿气瘰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实为外科不可缺少之穴。

    4、肺俞与皮肤病    肺主皮毛,用肺俞治疗一些皮肤病常有效。如皮痒、皮痛、皮肤湿疹、各种皮疮等。刺灸均可,实为治本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4: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皮肤急性感染性疾患(如腰背部疗肿、蜂窝组织炎、丹毒、多发性疖肿、颈淋巴腺炎等)、肝脓肿、肺脓肝等。

处方    骑竹马(第十胸椎棘突下各旁开5分处,亦有于第九胸椎两侧各旁开一寸处取之)。疔根(病人正坐,平举一臂向侧方,使背部肩胛骨隆起,从肩胛骨下方横量至近脊柱5分许,有一或红或黑之小点处是穴。)疔俞(略属肝仰掌,于患侧之神门穴上4寸前臂尺侧屈腕肌腱桡侧缘。压迫此穴时,无名指与小指有响且疼痛。)

治法    骑竹马灸3-37壮或温灸10-50分钟。疔根斜刺5-7分,以知痛为治。或灸5-7壮或温灸10-20分钟。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小红点不见,用大蒜擦之则见,刺后可立即止痛,转危为安,屡次验。疗俞穴灸3-7壮。

注:骑竹马,足三里,疗俞穴施灸后血细胞,单核兰噬细胞可增加,前二穴作用更明显。

                                                                          ——《经外奇穴篡要》84

  三、无名肿毒    视肿毒所发部位,取其所属经络的五俞穴治之。发于胸者,取绝骨治之。灸骑竹马,散刺心俞亦效。也有的于局部进行针刺。(未化脓之前在硬处由边缘向中心刺入)。

  四、冻疮    在冻疮中心埋藏皮肉针一支,三曰即愈,适用于一、二冻疮。

  五、疔疮   

          1、 疔疮多由热毒流窜经络,气血瘀阻而成。初发宜针治,当出现疗毒走黄或流注发生(即躯干或四肢有明显肿痛处)而引起脓毒症,皆属危候,不宜单以针治。

处方    灵台      曲泽↓    委中↓    身柱

先取曲泽、委中点刺出血,再针灵台、身柱、后拔火罐。此种刺法,是防止疔毒转为走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然后,再按患部所属经络,行根结刺法。即病在结取根,病在根取结。亦谓首尾循经取穴。

如属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可从红线的止点外向起点外沿红线点刺出血。仅在红线末端针制血亦可。

另外,针刺疔根方法亦效。找疔根的方法是:在身柱、神堂、至阳、肝俞等穴附近,喷酒一口,用纱布轻擦,可见汗毛竖起,此处为疔根,即可刺之。

疔毒疼痛剧烈时,可刺大致并出血,疼痛即刻缓解或消失。

2、疔疮的灸疗:古人常用灸法治疗。以后传到曰本、朝鲜颇为盛行。艾灸治疗是有效验的。灸穴:手三里,骑竹马,养老,疔俞,每穴可灸30-50壮。

另外挑破背部小红点,刺患侧侠白治疗亦有效。

高烧者,配十宜,大椎、委中、曲泽出血。疔毒内攻者,立刺劳    ,神门、曲池。

注意事项:1、对疔疮患处切勿挤压、挑治。2、病情恶化者,要以时对症救治。

验疗法:疔毒初起,尚未明显出现疗毒症候时,可嚼黄豆一、二粒,如无至腥味,即属疔毒。以嚼碎的黄豆糊在疔毒处。屡试皆验。

                                                                                    ——《针灸秘验》232、222

3、疔疮    此处着重讨论颜面疔疮和手足疔疮中之沿爪疔。

疔疮多发于肌肤之表,形如柔米,根盘坚硬,深如钉状。如为颜面疔疮,见于面部,初起痒或麻,渐现仁肿热痛,甚者畏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欲饮,脉数,唇黄腻,如为沿爪疗,初起多限于指甲一侧边缘近端,轻微红肿热痛,既而酿脓,蔓延对侧,甲背万呈黄或灰白色积脓之象,脉数或平,唇黄,如为疗疮走黄,则疮顶黑无脓,周围肤色暗红,高热头痛,烦躁神昏,皮肤瘀斑,脉洪数,唇黄糙。

治则    清泄火毒。

处方    身柱  灵台  阿是穴;面疔加合谷,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里,疔疮走黄加委中、十宣、大陵。

治法   阿是穴,周围敷以蒜泥,暴露疔疮之头,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疼者灸至不疼,不疼者灸至疼。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均施泻法,疗疮走黄症清险    ,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急证针灸》126  

         4、红丝疔    治法:在发于上肢或下肢的红丝疔尽头处,以针柄压之剧痛部位为阿是穴,用2寸28号毫针以套管进针法在其顶头处快速进针,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或单用泻法,予以中等或强制激。针1-1.5寸。得气后,视红丝消退的快慢,酌情留针5-15分钟,每3分钟运针一次。每曰针一次,一次不愈者,可连续针2-3天。对原发病灶亦应症处治,如因撞伤者,应上药粉(膏),口服抗生素3天,轻者只用碘酒烧灼患疔即可。虫蛟咬伤者,予以风油精外涂,或用火罐拔之,以吸毒外出。若系疖肿溃破属实者,可用活络效灵丹加穿山甲、皂角刺;虚者,宜本方加黄    ,以托毒外出。治50例均愈。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27

    5、红丝疔    本症系由于皮肤破损,感染毒气,以致毒流经脉,向上是窜而继发。

     治法:一、用三棱针在红丝尽头处挑刺出血少许,最后用消毒敷料块复盖包扎。二、紫河车60g,水煎2次为一曰量,一曰2次分服(以上为成人服用量,小儿酌减)针药齐下,其效见速。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28

       6、颜面疔疮    治法: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切脉状,沿第二胸樵至第六胸樵从上向下慢慢移动,至有搏动应指处即为反应点,以28号毫针,在此点直刺5分左右,用泻法,得气即可出针。出针后在周围挤压,使针孔出血。配穴:恶寒发仍贿加曲池;唇部疔疮加合谷;颧部疔疮配阳陵泉。配穴均用泻法,不留针。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28  

   7、五指尽痛,手生痛疔,针指根穴(伸掌、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节近掌处之横纹中央处取之,左右共八穴。)针尖向手掌方向刺入万分。病初起时,刺之效果尤着。

凡手指生疔,无论何指,刺第三指近掌处指根,初起刺之,不独疔可消散,且可免毒窜旁指。

   六、全身疮疖痛肿(包括偏口、对口、斩头瘟、跨马疽、发背、腰疽、疔毒。)臁疮,凡在未化脓前均可获愈。已化脓者无效,但能止痛。

治法    直刺治疗痛穴0.5-1寸,一般以7分为宜。

取穴法  坐位,两臂下垂,肘关节屈曲成90度角,掌心向上,在肩峰下一中指处(同身寸,位于三角肌缘,相当或近于    会穴)以手指按压局部有    麻感处(位置稍上稍下皆可,但一定要有   麻感处)。

手法   显浑患侧,后针对侧,如病灶在身体正中,则按男左女右顺序,先后刺入。一般阳症可用左手拇指向前的泻法,对阴症用左手拇指向后退的补法,进针后捻针七次,每隔5分钟捻针一次,每一针连捻转三下,手法同上,留针1-2小时。(留针时间越长越好。)

                                                                                     ——《经外奇穴篡要》170、147

   七、疔痛、多发性疖肿、肠痛      治法于肘实,于肘尖,疔根,疔俞,治疗痛等四穴同时进行针灸,效果迅速。

                                                               ——《经外奇穴篡要》153

  八、头面部疖肿及面神经炎    于地合穴(在颜唇  、    与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的正中线上)以交卷行雀啄炎,每次5-10分钟,局部以红润为度,每获良效。痛疔疽一切恶疮、瘰疬诸风  处方  痞根(本穴位置其说不一,有说十一胸椎下也有说十二胸椎下,或说十三胸椎下者,旁开3.5寸处。)骑竹马。

治法    痞根灸3-15壮或温灸10-30分钟,骑竹马灸3-37壮或温灸10-50分钟。   

                                                               ——《经外奇穴篡要》12、80

  九、血热四肢生疮疖    处方  委中、曲泽、血海、足三里。

                                                       ——《针灸心悟》142

  十、背痛    背部随处可生,初起局部突然肿胀不适,  软无头,表皮  红,逐渐扩大变为高肿坚硬,疼痛剧烈,恶寒发热,头昏头痛,重者,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脉象洪数,舌红        。

治则  清热解,消肿止痛。

处方:泻肩井,委中刺血,阿是穴隔蒜灸,如病变面积较大,以    卷回旋法灸之。(要求同前页疔疮条阿是穴灸法),灸骑竹马(于尾骨  骨尖向上沿督脉截取患者腕内侧横纹中点至中指尖之长度,再旁开一身寸。)七至十壮。

                                                                                    ——《急证针灸》128

  十一、发际疮   

           1、即后发际毛半灸,此病除其他感染症状外,还有后头局部疼痛。

主证    沿后发际长有散发的或连成片的红结节,有时有脓点,有时流黄水,伴严重的局部疼痛。舌红、苔  、脉滑数。

治则    泻热解毒,条达气机,决血化瘀,通络散结。

处方    大樵放血。如肝郁气滞加肝俞毫针点刺。。

                                                                                    ——《针灸治痛》29

2、发际疮  本病多为火(热)毒之邪,乘表虚而入,致气血雍滞,  阻寒而发病。

用以下各方治疗均效:

  1.处方    大樵     、 大抒    ,在疮部周围点刺出血。

2.处方         点刺背部灰褐色的异点。

3.处方   委中↓,女膝穴(于足后跟骨中央赤白肉际处)同圆利针刺之。

  4.处方  于患处施隔蒜灸赤效。

              ——《针灸秘验》225

  十二、王瓜疮(大腿根疮疾)忽发红肿,成疮,形状长块。小便痛,由败精阻经所致。

治法:先取患侧三阴交,大行泻法,继刺健侧,各炙七壮。又取关元,以清膀胱之邪,灸如前壮。翌曰,又取泻气穴,以解少阴结邪,又取泻阴陵泉,以通水道,灸如前壮。

                                                                                            ——《针灸要决与按摩十法》260   

     十三、肩疮    找两肩胛骨间及脊柱两旁皮肤有火柴头样大的紫色或黑紫色颗料,如找不到则取命门穴。

治法:挑破紫色点或命门穴局部表皮,至皮下组织,可见白色纤维样物,挑断数根。隔五天再挑第  二次。

疗效:治21例。一般只挑1-2次,肩疮即蒌缩结痂渐愈,不复发。

                                                               ——《广西赤足医生》1976.3

    十四、颈后疖肿  治法: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轻轻叩击疖肿周围皮肤,以出少量血液为度。(已成脓者,须先擦法脓液,再施术)以消毒敷料覆盖。每曰针一次,每次,每次2分钟,切忌挤压疖肿。

    十五、头面部单发疖肿    治法:一、疖肿初期。常规消毒后,用火针从疖肿顶尖直刺一针,深达根部。对范围较大者,再者疖肿左右或疖肿顶端两旁向中央斜刺两针,速入疾击,针后令其适量出血,使热毒外泄。大多患者施术一次即愈,未愈可行第二次。二、脓成未溃期。可用毫针刺探,当剌入疖肿下有空松感时,说明脓已形成。治法:常规消毒后,用火针从疖体或顶端快速剌入脓腔,立即出针,后将去底的青、链霉素小瓶拔于针孔上,用注射器抽去瓶内空气,拔出脓液。每次拔2-5分钟,勿按压针孔,让残余脓血流尽,再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治30例均愈。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33  

十六、瘰病   

       1、瘰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是感染结核杆菌所致的疾病。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多见于耳后及颈部。发病较缓慢。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多数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初期结核如豆状,较硬,无痛,推之可移动,继之逐渐形成不活动的结节状肿块。肿块变 软而有波动感,成脓时皮色较为略红,溃后流出白色米汤样脓液。多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经久不愈风热,挟痰凝阻少经络,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而生瘰疬。

      慢性:1.多因忿怒抑郁,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郁而生火,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

        或因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发为些症。有时可转为虚损型。

                 2.肾阴亏虚,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形成本病。3、肺阴不足,以致肺津不能敷布,灼津

         为痰,痰水凝结,形成本病。

       治则    散结消肿,通经活络。

       处方    1、肘尖。2、严重的加曲池,肩井。3、局部火针(可刺数针)。

                                                                                       ——《针灸治痛》78

   2、瘰疬    病因情志不舒,相火内灼,或感风热,邪火生痰,痰阴经络而成。

辩证    多发生在耳前后及颈项间,初起形小如至,渐大如桃核,数目一至数个不等,不红不痛,经年累月不愈,尚溃后脓水淋漓,难敛,难复。

处方    泻肩井,足临泣。

           ——《针灸治要》150

  3、瘰疬    未化脓时,可以针灸治疗。

  1.针天井或灸肘尖,每天一次。针之使针感至颈部病新,灸之使温热由肘尖,上臂至肩达项。

  2.火针疗法。用26#粗钨针针,用酒精灯烧红,一手捏住瘰疬,从根部刺入,每次剌3-4针。须手法纯熟,勿伤好肉。

  3.截根法。用皮尺量两乳头,松开末端,将尺从颈后绕过,再放到松开的乳头,将尺两端比齐,再由颈前向后围,两下端合在一起,达到背椎某处,再旁开1.5寸,其穴因人而并,大约在肝俞,胆俞附近。捏起皮肤,以圆利针,快速剌入,约1寸许,留针20分钟,不用手法。起针时,快速拨出,急以消毒干棉球按压轻揉。每隔四、五曰,见针痕已平复,只留小小黑点。仍可再剌,进针处略移一针尖许。最多可针五次,颇有效果。(此法也可治疔毒,良性肿瘤,痤疮,疖肿,发际疮,湿疹等。)或在百劳(大椎上2寸,旁开1寸)结核穴(大椎旁开3.5寸)、肝俞、隔俞等穴用针或刀割断皮下纤维组织。

  4、瘰疬    本病多由情志抑郁,体弱等受结核菌感染而发病。实证与急性淋巴结炎相似,虚证与结核性淋巴结炎相似。

          1.以疏肝解郁,理脾消痰为治本,宣散活络为治标。核体与周围可用温针或火针。

主穴    太冲  太白  丰隆  足临泣  手五里  膈俞。

配穴      俞  肩井俞  风门  天井  极泉   扶突   翳风。

每次可随病因、病位选3-5个穴,轮流针治。

         2. 挑剌法:取结核穴、百劳、膈俞、肝俞、臂俞。每7-10天可挑治一次。此法效果较好,临床经验

     不少。

         3. 奇穴灸瘰法:取消瘰穴、瘰疬穴、百劳、肘尖。每次可取4个穴,交炷灸或灸条灸均可。

         4.火针法    取穴与挑治穴相同。兼剌肿大的淋巴结。

         5.截根法(同前面截根法)

                                                              ——《针灸秘验》125、226

  5、瘰疬(参看5页痛疔疽一切恶疮瘰疬诸风条。二、皮肤急性感染性疾患条。)

颈淋巴结核处方    瘰疬穴(大陵穴直上3.5寸,桡侧屈腕肌与掌长肌腱之间。)骑竹马、消瘰穴(以绳绕喉结一周,将此长度从大椎穴量下,尽处旁开1寸处是穴约第十胸椎两侧)。

治法:瘰疬针5-7分或灸3-5壮。如在本穴行截割术,疗效比单纯灸为明显。骑竹马3-37壮,消瘰灸7-50壮。

                                                                    ——《经外奇穴  要》155

6、淋巴结核、皮肤结核    主穴:膈俞、肝俞;配穴:肺俞、鸠尾。

治法:先用紫药水定穴,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孔巾,用1%普鲁卡因2毫升,作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切口状2-3厘米。深及皮下组织,用尖手术刀或三棱针挑断肌纤维5-10条,以患者自感酸、麻、胀、痛为度。一般割治2-6次可愈,痊愈率99%。

7、项淋巴结核    治法:患者坐位,双上肢放在椅背上,从肩胛区至骨氏尾部的背住两侧找一颜色深于正常皮肤,而不高出皮肤,如谷粒大小的小黑点,进行常规消毒,用挑治针挑破表皮后,再向深处挑,即有白色似蛛丝样纤维数根。挑断即可。在挑治时,一般不出血或有少量的溢血,反之疗效欠佳。疗程:2 周挑一次,5次为一疗程。治28例,挑治4次以下治愈2例,5-15次治愈12例,16次以上治愈13例,无效1例。

8、颈淋巴腺结核    针具:直径1.5-1.8毫米的不锈钢针。药捻制作:以陈醋和猪胆500毫升,盛入搪瓷盆内,用火煎沸至粘膏状为止(煎沸时需不断搅拌,以免煎糊),然后放入红粉5g,轻粉2g,混合揉均后搓成长为2-5厘米,如火柴杆粗的药捻。赔干后放入装有漳丹的容器中密封备用(漳丹可防止药捻粘合)。

治法:用酒精灯将钢针烧红,剌入已液化的淋巴结核中央,深度根据病情而定,以不剌至正常组织为度。使剌入部位形成孔道,待脓液排出后,选合适的药捻放入孔道,外敷纱布。每曰换药或隔曰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疗程20-90天,平均为30-35天,痊愈率100%。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84、85

9、颈淋巴结炎   此症往往继发于其他的化脓性感染,从原发的病灶经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颈痛”。

症状    化脓期:轻者仅有局部的肿硬,触痛,重者疼痛明显,且皮肤灼热、化脓,但波动不明显。全身伴有不适或恶寒发热,大便干,小便黄赤。脓肿期:高烧不退或有寒战,口干思冷饮,局部化脓光亮,胀痛或跳痛,按之应指,苔黄舌红,脉滑数。

治则  泻热化痰,散结通络。

处方  曲池、 翳风、肩井。

                                                                         ——《针灸治痛》77

注:另一治法参看“二、皮肤急性感染性疾患”条。

   十七、 甲状软骨炎    甲状软骨肿大如梨,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有压痛,吞咽时疼痛加重,舌红苔簿黄。

治则  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  肘尖,照海。

                                                                                  ——《针灸治痛》79

    十八、丹毒   指以局部皮肤粘膜突然欣红灼痛,色如丹涂脂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病证。因其发病部分不同,命名亦异:发于头面称“抱头火丹”,走游全身称“赤游丹”,生在胫踝叫“流火”等。针灸治疗,古籍记载多彩针剌,放血之法。颇能获效。现代医学之丹与此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本证发病,有因血分本有热,复感风热外邪,内外合邪,表于肌肤,甚则风火相煽,火毒炽盛,内陷入营,上扰神明,有因皮肤破损,感染毒气,湿热下注化火,郁于皮肤;或肝胆湿热,蕴结化火,煎腾于处,发为丹毒。

辩证分型:   

1.风热化火    常见于头面,发热急骤,恶寒发热, 颜面潮红肿痛,皮肤光泽紧张,呈现小片红斑,欣灼热,迅速蔓延至正面部及头部,头痛口渴,便秘溺赤,脉浮数,舌红,苔黄;如毒热内攻,见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神昏谵语,脉象洪数,舌质红绛。

治则  清血热,祛风毒。

处方  太阳、合谷、阿是穴;毒热内攻加委中,百会。

治法   委中以三棱针泻血;阿是穴用梅花针中等强度反复叩剌;太阳穴针后,挤去毒血,余穴均用

泻法。

        2.湿热蕴结  如为湿热下注,则见下肢局部皮肤欣红,肿疼灼热,界限明显,肤色光亮,恶寒发热,周身疼痛,脉滑数,苔黄腻;如为肝胆湿热,多见于腰腹,局部皮肤红赤,灼热疼痛,恶寒发热,口若胁痛,小便短赤,脉弦滑,苔黄腻。



             妇科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于隐白、大敦两穴用三棱针刺出血。每天或隔天一次。
        疗效:一般五次左右可治愈。
        附:俗话说“愿治九男,不愿治一女。”诸多妇科病都属临床医学难题。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临床常见病。轻者,阴道持续下血淋漓不断;重者,血量多,来势凶急,危及生命,目前  临床无特效药物。轻者,行摘除子宫手术;重者,将损其一命。此疗法虽简单,临床使用无一不效。究其理,隐白、大敦分属脾、肝二经。脾统血,肝藏血,故刺此二穴,恢复脾、肝二经的统血藏血功能,使血不再妄行,其病自愈。何必苦于手术,忧损其一命乎!

 

二、痛 经  针委中穴,可立即止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67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13: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药性是活用经方的必然前提。比如近代经方名家范文甫先生用四逆散加薤白治疗下利,就是根据仲景原文悟出。用薤白治下利虽在《神农本草经》上没有记载,但后世的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上曾有“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的论述。我根据仲景原文和范老的经验,曾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厚朴七物汤治疗因表邪入里导致恶寒腹满、发热下利、里急后重的患者。服后果然汗出痢减,三剂痊愈。在此启示下又参照《本经》和朱弘三黄熟艾汤、薤白汤、地榆散等方方意。我常以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栀子豆豉汤、栀子柏皮汤、干姜黄芩黄连汤等方据证化裁,治疗各种下利、泄泻,疗效都高于后世治痢诸方。方中的豆豉、黄柏、枳实、黄连、黄芩、艾叶、石榴皮等都是汉唐之际治痢的要药。
  再如葵子茯苓散原是《金匮要略》治疗妇人妊娠有水气而小便不利,起则头眩的方子。我增大主“五癃”的冬葵子剂量,并配伍《本经》中“能化七十二种石”的芒硝和主“癃闭”、“利小便”的要药滑石等(冬葵子30克 猪茯苓各30克 滑石20克 甘草10-15克 白芍30-50克 桂枝或肉桂10克 芒硝10克 黑豆15克)用于泌尿系结石,有显著疗效。本方的形成同时参照了民间秘方“排石汤”,原方即六一散加黑豆。这些民间方虽然类似小品,但有时足以羽翼经方并弥补经方的某些不足。
  适当增减药量也是活用经方的一个方面。这些张仲景在原书中都有体现,如桂枝汤加大桂枝的用量,所治就截然不同。究其之所以出现“核起而赤肿,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原因是由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此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显然已经力量不足。于是仲景加大温阳补卫、散寒平冲主“上气”的桂枝用量后,就使解肌和营卫的桂枝汤变成了下气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了。于此可见药量的增减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希望临床喜用大剂的同行们要笔前三思。
  记得一位因冬季室内温度过高,加之情绪烦躁而造成的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患者,我使用《千金》三黄汤加大凉血润燥的生地而治愈。还有一次,一位乳痈的妇女因乳房发热红肿,以至呼吸牵制胸背疼痛、冷汗淋漓。我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合栝蒌牡蛎散、桃核承气汤并加量主“乳痈发背”的栝蒌而取效。增减药量有时也可以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来运用。如南京的叶橘泉教授曾经提出加大枳实(壳)的用量可以治疗内脏下垂等疾病。我便根据叶老的提示,用桂枝枳实生姜汤合四逆散或合用橘皮枳实生姜汤、大小建中汤等来治疗胃下垂的病人,一般效果都很好。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也可以。还有一次用当归四逆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因加大木通的剂量而造成腰痛、尿少、呕吐等副作用,现在看来应和木通苦寒败胃及木通甲素蓄积中毒有关。
  通过加减药物来调整配伍关系是活用经方的一个普遍规律。仲景书中大多数方剂都是调整后的结果。如桂枝加黄芪汤、加大黄汤、加附子汤、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越婢加术汤、加半夏汤等都属这种情况。
  同时笔者认为更换药物还是以仲景原书中的药物进行加减为妥,或参照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也可以。原则上尽量避免使用后世的一些药物。这是因为经方的“药证”相对来讲更清楚一些,而且它们的配伍规律也容易掌握和使用。如生姜、大枣、甘草这一组合,本身就具有健胃驱寒、益气生津的功效。配伍桂枝、芍药后不但加强了健胃生津、调和营卫的作用而且减少了过汗、伤津等副作用的发生。因为如此仲景最大程度的使用了这组药物。其中如越婢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排脓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小建中汤等许多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其它如苓桂、苓术、姜附、芍甘、麻杏、姜味辛、芩连姜夏等组合也属最佳配伍。
  这样看来加减药物就不若合用经方更稳妥(当然合用之中也有药物的增减)。而且重新整合后的新方,有时疗效更突出、主治范围更广泛。其实张仲景在病情比较复杂或疾病误治、失治以后证情表现寒热互杂、表里相及等情况下,多用合方进行治疗。原书中的柴胡桂枝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厚朴七物汤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我在临床上也很喜欢用合方。比如曾以温经散寒的抵挡乌头桂枝汤合用荡邪散结的大黄牡丹皮汤并加“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的吴茱萸治疗因寒热凝滞厥阴血分而造成的顽固性木疝患者,收到了显著疗效。再比如我常用乌头汤合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肩周炎、颈椎病;《千金》苇茎汤合白头翁汤治疗慢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苇茎汤合排脓散、蒲灰滑石散(或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炎及增生;橘皮枳实生姜汤合栝蒌牡蛎散治疗食少、汗多、气滞造成的产妇乳少;升麻鳖甲汤合竹叶石膏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复发性口疮、龋齿、牙龈肿痛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橘皮竹茹汤合麦门冬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妊娠恶阻、子烦、肿瘤放化疗后呃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枳术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面部浮肿及肝硬化腹水;猪膏发煎合《千金》濡藏汤(大黄、猪膏、葛根)治疗肝硬化便血、萎缩性胃炎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这些方剂的合用、加减都是按照仲景辨证论治法则运用的。正如冯世纶老师所言“一个高明的医生不一定必须使用仲景方剂,但相反不懂得仲景学说的医生一定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
  还有一个活用经方的办法,那就是改变给药途径。笔者根据历代本草著作和民间医疗的经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其实除了丸散汤膏等内服剂型外,仲景原书还记载了许多外治疗法,如雄黄熏法、头风摩散、蜜导煎法等。可见在当时中药的剂型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到了今天,这些方法已经很少使用或干脆被视为雕虫小技。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来挖掘、整理一些古典医籍和散落民间的有效方剂。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单方、小方、验方和外治方。
  其实中药外治有时疗效很好,尤其是一些外科病、皮肤病及五官九窍的疾病效果更好。记得我的女儿未满月时整日哭泣,以至肚脐都突出很高。后来北京的宋祚民老师告诉我用纱布裹紧肚腹,慢慢自然会好的。于是我根据《验方新编》用鸡屎白敷脐治疗儿啼的记载和宋老的提示,取鸡屎白涂脐后使劲用纱布裹紧。用后效果确实不错,只是大便有些偏稀。还有一位慢性腰腿痛的老人,用了很多的药也不见效,反而造成见药就呕的后果。我初以针灸治疗,但效果一直不好。后来根据大乌头煎温经散寒、除痹止痛的功效。用川乌头粉加一些蜂蜜调和后敷于痛处(痛处有结节)并助以热敷。结果两天疼痛就减轻了。从此以后常用本方外敷治疗一些寒湿阻滞性顽疾,如胃寒腹痛、阴疽、痔疮疼痛(合大黄硝石汤加葱白)等。另外,用本方加大黄、生姜、黄酒共同捣烂,外敷治疗年深老伤有显著疗效。
  再比如根据生姜汁外涂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民间经验。把柏叶汤中干姜换成生姜后,用白酒浸汁后外涂更好。其它如干姜半夏散塞鼻治鼻炎流涕失闻;文蛤散加龙骨粉敷脐治疗自汗、盗汗;栀子柏皮汤治疗粉刺、酒渣鼻;栀子柏皮汤合栀子干姜散浸水含服治疗口疮;茵陈蒿汤合矾石汤外洗治疗湿疹等都很有效。另外,笔者平时制有“如圣散”一方,临床用于一些皮外科疾病如疖肿、疮疡、癣疥、湿疹等疗效都很好。原方就是参照三黄泻心汤、甘草粉蜜汤(粉用轻粉)、矾石汤、蛇床子散、文蛤散等方,再加一些煅石膏、青黛而成。
  总之,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和活用经方,都要先把这些古代经验继承好。所谓“医者意也”、“方者仿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12:50 , Processed in 0.23728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