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猎户射手 于 2019-10-22 16:28 编辑
男,34岁,消瘦,自述:
头后右侧(包括耳根后)及颈后右侧,用力时有僵紧压迫感和疼痛感,如果不用力就不僵不痛,晨起、久坐、或潮湿下雨天偶尔更明显,至少有三月余,但也可能有三年多了,只是大部分时间没有引起注意,治疗期间时有反复,常伴随过敏性鼻炎,期盼能够根治。
自身体会:滋阴清热过度易致过敏性鼻炎发作甚至严重风寒感冒,疏肝过度易致头晕眠差,升脾除湿过度易致易饥胃慌,升肝肾之阳过度易致头晕眠差听力视力下降。
三年前首次头僵痛记载:
2016年02月28日,因体弱,让王医师(非后面提到的王教授)调理,他主张补血,又正值工作压力骤增,出现发热,汗出,干咳,眠差,尿赤,并首次出现头痛。
2016年3月4日,胡医生判断为前方把阳气压到了,基于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桂枝汤等合方加减,两剂迅速扭转。
回想王曾多次劝我坚持服药,不要担心药物反应,于是继续服用28日开的方,前述症状复现并迅速恶化,头爆痛难忍,以此证明了28日之方的确存在问题,随后经王治疗一月无果。
2016年4月中旬,吕医师辨气阴两虚,治疗两月后,似乎痊愈。(但当时没用力感受头后右侧及颈后右侧,有可能没断根)。
2017年春复发,僵而不痛,自已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无果(剂量小),到了夏天自行好转。
2018年整年未复发(2018年初服用了谢医生(扶阳名医)的方,猜测可能因此避免了复发)。
2019年3月初复发,症状如本文开头自述。
近期头僵痛治疗历史:
2019年03月中旬,自已根据多位医师给我开过的处方,结合自已经验,开方如下:
太子参20g 炒白术20g 茯苓20g 炒白扁豆12g 怀山药15g 砂仁8g 陈皮10g 桔梗8g 甘草8g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稻芽10g 炒麦芽10g 焦山楂10g 天麻15g 川芎15g 当归尾12g 白芍12g 柴胡15g 小全蝎4g 大蜈蚣1条 (四剂)
效果:头僵无明显好转,头痛好了八成,总体上未再好转,停药后又稍有反复。
2019年03月20日,王教授(全国名老中医)查脉细无力,苔薄白质红,辨风热上攻,用川芎茶调散(去细辛),
菊花20 川芎20 荆芥10 防风15 白芷20 薄荷10 甘草8 生石膏30 葛根20 (五剂)
效果:头目清爽,但对头僵痛几乎无效。
2019年03月24日,王教授查脉细弦,苔薄白质红,辨气郁化热,用越鞠丸加味,并叮嘱无大碍,不要紧张,
神曲30 炒白术30 炒山桅子20 川芎20 香附20 白芍20 黄花10 甘草8 小米15 天麻20 北柴胡20 (七剂)
效果:五剂后头痛又相对好了五成,头僵未好转,但出现不适,轻度拉肚子,易饥,眠差,头脑不清爽。停服多日后又恢复原状。
2019年05月02日,王教授确认枕大神经没问题,查脉弱,苔薄质红,辨肝血不足,用补肝汤加味,
酸枣仁20 全蝎(洗)6 天麻12 当归10 白芍15 川芎15 枸杞12 生地15 小米15 黄花10 香附15 肉豆蔻10 (五剂)
效果:对头僵痛无效,两剂便引发了过敏性鼻炎,清鼻水如注,喷嚏频作,自加桂枝汤去地黄扭转了感冒,但舌质临时变得更红,可能因此误导王老在下个方开了一派滋阴清热,再次引发过敏性鼻炎。
2019年05月08日,王教授查脉细,苔薄白质红,辨脾肾阴虚,并说了和头项筋疼是两回事,
乌梅10 白芍20 葛根30 甘草10 北沙参20 麦冬12 百合20 炒白扁豆12 山药20 木瓜15 伸筋草30 麦芽20 稻芽20 川石斛15(七剂)
效果:两剂后,对头僵效如桴鼓,对头疼作用不明显,其它不适好转,但再次引发显著的过敏性鼻炎,并迅速发展为风寒感冒,发冷发热,我改用桂枝汤为主一剂便迅速扭转,未敢再服原方。停药后仍稍有反复。
2019年05月19日,王教授确认是过敏性鼻炎,查脉细,舌质淡,辨肝脾不和,用逍遥散,并仍讲头僵疼无大碍,算不上病久邪深,
北柴胡20 白芍12 白术15 茯苓30 当归12 薄荷10 甘草6 香附15 蝉蜕10 白鲜皮10 神曲20 二芽各20 葛根20 川芎15(五剂)
效果:对头僵痛无效,服药期间还有加重感觉(也许是正气复来吧),停药后疼痛减轻。
2019年05月26日,王教授记,经常过敏性鼻炎,小便黄,大便稀,头昏强,脉细苔白质红,辨脾阴不足,用参苓白术加葛根,
葛根30g 太子参20g 生白术20g 茯苓15g 炒白扁豆15g 怀山药30g 砂仁10g 陈皮12g 甘草6g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莲米15g 苡仁30g 大枣15g 百合20g 香附20g (七剂)
效果:两剂后,头僵稍又有好转,头痛还无进一步改善,过敏性鼻炎就再次发作,未敢再服原方。
2018年初谢医生(扶阳名医)调理记载:
2018年1月26日,谢医生记:咳嗽,痰稠白,咽痒,消瘦,纳可,便溏,起初感冒引起,
制附片(先煎2小时)30g 麻黄15g 细辛15g 紫苑15g 炙龟板15g 西砂仁15g 黄柏15g 炙草10g 冬花15g 大蜈蚣3条 熊胆粉0.35g 苍术15g (7付)
效果:3付后,咳嗽好九成,轻微头晕,轻微干咳。
2018年2月9日,谢医生记:前症悉减,唯消瘦多年,拟改善体质,便溏,纳食一般,脉沉舌印苔薄白,
制附片(先煎2小时)45g 红参15g 干姜30g 生黄芪60g 炙甘草10g 苍术30g 桂枝15g 五灵脂15g 熊胆粉0.35g 龙眼肉20g (14付)
效果:前7付感觉还不错,大便成形,之后轻微头晕,轻微鼻干咽干。
2018年2月28日,谢医生记:精神好转,纳差改善,面色红润,便溏有减,睡眠好转,脉舌同前,已不咳,
前方加茯苓20g 仙灵脾30g 制附片15g (7付)
效果:2付后头微晕神昏,鼻干咽干,微有血块,早醒辗转难眠,盗汗自汗,轻微腹胀。
2018年3月16日,谢医生记:面色红润,脉舌同前。
制附片(先煎2小时)60g 龟板15g 黄柏15g 砂仁15g 生黄芪60g 生白术30g 炙草10g 升麻10g 柴胡10g 合欢皮60g 熊胆粉0.35g 党参30g 当归15g 陈皮10g (7付)
效果:轻度头晕神昏,眠差,盗汗自汗
2018年4月13日,谢医生记:畏寒有减,偶有腹胀,便渐成形,早泄,汗出,脉沉涩,舌嫩印苔薄白,
前方加浮小麦60g 大枣15g 蜈蚣3条 仙灵脾30g (7付)
效果:一剂后眠大好,汗止,但三剂后便仍有头晕神昏阳亢感,还突然发冷感冒了,自已用桂枝汤解决感冒后,对原方擅自揣测,可能是扶阳药力过猛,补心阴的药力过猛,于是对附片,砂仁,黄芪,合欢皮,仙灵脾,蜈蚣减掉大半,去掉了浮小麦,升麻,才把剩余的药吃完了,基本上还过得去。
20190614,自述:头后右侧(包括耳根后)及颈后右侧,用力时有僵紧压迫感和疼痛感,如果不用力就不僵不痛,晨起、久坐、或潮湿下雨天偶尔更明显,至少有三月余,但也可能有三年多了,只是大部分时间没有引起注意,治疗期间时有反复,常伴随过敏性鼻炎,期盼能够根治。
谢医生记:颈强,雨天反复,过敏性鼻炎,脉浮,舌嫩印偏红苔薄白。
谢医生原方:制附片30g(先煎2小时) 麻黄15g 细辛15g 桂枝15g 辛夷花15g 苍耳子15g 杏仁15g 生姜30g 陈皮15g 广玄参30g 生半夏15g 云苓15g 炙草15g 桔梗15g (7付)
熬药方法:制附片和生姜于砂锅中加冷水约4000ml,泡30分钟,加半个盖子,大火烧开后,让其有力沸腾约120分钟,口尝无麻感才可。在制附片沸腾约75分钟时,其它药另用钢锅冷水泡30分钟,然后烧开,倒入已沸腾约120分钟的制附片一起,不盖盖子,中小火熬90分钟,取汁约600ml,三顿饭后服用,一天一付,如果取汁过多,用微火浓缩。
效果:一付后,头僵头疼有加重感觉,过敏性鼻炎未犯,未出现其它明显不适。三付后,头僵好了八成,头疼仍未好转。其他轻微不适有:偶尔眠差,倦怠,右上牙龈痛,发热,流清口水(这些均是轻微的)。
20190621,谢医生记:症同前述,脉舌同前,浮有减。
谢医生原方:制附片30g(先熬2小时) 龟板15g 黄柏15g 砂仁15g 炙甘草10g 骨碎补30g 合欢皮60g 川芎30g 生姜30g 远志15g 石菖蒲15g (7付)
效果:3付后头疼好了七八成,之后没有继续好转,(三个月来头疼首次好转,心里非常高兴),其它不适均好了,食可,眠可,唯轻微倦怠乏力腹胀便溏。
自已调整:3付后,有鼻干,牙龈痛,颔下波动压疼感,感觉有胃火,我用摄子从大牙缝中取出了卡了约一个月多的肉丝,然后生姜减量,加柴胡10g,白术10g,鼻干,牙龈痛,颔下波动压疼感等不适好转,我在想,之前谢医生看到我说牙痛,是不是因此就开了骨碎补呢,那骨碎补的用意也许并非治头痛,而是治牙痛,但是没效果,直接原因还是牙缝中有肉丝感染了。但加了柴胡和白术后,有头晕感觉,去掉后头晕好转。
20190628,谢医生记:症同前述,脉沉,舌印苔薄白。
谢医生原方:前方加川芎30g 苍术30g 生黄芪75g (7付)
自已分析和调整,前述不适并未完全告知谢医生,因为我担心他过度用药,自已改药后不适有好转,自已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本次方子我知道了他的用意,就是重用川芎(也就是之前其它药的用意对头疼帮助不大了),然后建脾补气,重用黄芪以助药力,但加的量过大,打算慢慢加上来,另外感觉安神药力过大,对合欢皮,远志,石菖蒲减量,于是改方如下:
制附片30g(先熬2小时) 生姜(先熬2小时)15g 龟板(先熬2小时)15g 黄柏15g 砂仁15g 炙甘草10g 骨碎补15g 合欢皮30g 川芎45g 远志10g 石菖蒲10g 苍术10g 生黄芪30g
逐付加量,第三付及之后就和原方相等了,
制附片30g(先熬2小时) 生姜(先熬2小时)30g 龟板(先熬2小时)15g 黄柏15g 砂仁15g 炙甘草10g 骨碎补30g 合欢皮60g 川芎60g 远志15g 石菖蒲15g 苍术30g 生黄芪75g
现已服五付,五付后效果:头疼没有继续好转。
20190705,自述:前方效果:头疼没有继续好转,(自我感觉是於结和筋失濡养同时存在。痛处固定并有痛点,在头后右侧和颈后右侧,有征对性的用力才能感觉到,不是刺痛,而是硬痛硬痛的,手按不到,顽固得很,但不用力又没感觉),以下是其它轻微不适:
睡眠不错,但白天仍有轻度倦怠嗜睡乏力感(感觉是合欢皮等安神的药力偏重,也或许是里气不足吧,如果真是里气不足,那就无力鼓邪外出了,所以也感受不到川芎的力道);
有轻微气逆干咳的前兆(以往有用大剂量黄芪致干咳的情况,久用黄芪还会致骨关节响);
食欲有些下降(以往同样的感觉,钱医生讲是胃阴不足的表现);
意外改善的地方:三周前,说话过多头会微晕,但近期调理后大有好转。
谢医生记:头痛仍有,后右侧,纳稍差,脉沉稍弱,舌嫩苔薄白,
谢医生原方:制附片45g(先熬2小时) 人参15g 干姜45g 炙甘草10g 白术30g 蔓荆子15g 川芎45g 葛根90g 龙血竭10g (7付)
服后效果:四付后感觉好完了,头疼没了,未出现咽痛鼻干等预期中的不适,但有乏力嗜睡感;
第五付,开始减量服用,乏力嗜睡感大大好转,但头颈筋脉失养感觉(即之前说的头僵)有些反复;
治疗四个月后自我总结:
两大名医累计开了十方,花费五千多元,有时有效果,但谈不上痊愈,所谓王道无近功,我想四个月时间也许还不够长,需要拿出当年治疗“大便严重粘缸”的淡定和从容,花费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来调养;
虽未痊愈,但还是有收获,如下:
头僵主要靠葛根,量其实不必很大,30~40g就足够了,但需要脾胃津液充足,葛根用久了或加了姜,津液都可能枯竭,这时候用到90g也无长效,但补津液要防过敏性鼻炎发作;
头疼主要靠川芎,稍加开门逐盗,川芎量通常越大越有效,20~30g比较合适,搭配龙血竭效果更显,但需要正气充足,若正气不足,川芎用到60g也无效,另须防阴血不足,我认为可以按疗程式用药,或适当补阴血;
另外,和医生沟通真不是个简单的事,比如我这偏头僵疼,脉象舌象上看不出和头僵疼有密切关系的端倪,这时候病人的口述内容对医生的下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名医常常又听不进去,
比如王教授,我讲不到两三句话,就被他的话叉开了,
谢医生,我讲话他听不太清楚,我要大声讲,但还是怕他听漏啊,而且他也听不进很多话,时间很紧啊。
要准确描述身体的不适,需要大量的语言,我想的办法就是用笔总结在每个方子的后面,先讲重要的,后讲次要的,主次分明,描述还要准确,服药前后期感觉不同也要讲。
我想过更换医生,打听了几个,听说脾气是火爆的啊,根本不让你多插嘴;
反而,前两年我找的吕医生,人家比较谦逊,也愿意每次只开一两付药,可能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但人家愿意和你讨论,好几次还试出了不错的方子,和名医的治疗思路也有一些相似性啊,总体有效概率也不算差,(呵呵,想想也是各有各的优势,如果觉得不太会描述自已的症状,还不如找这种有时间也愿意和你琢磨病情的医生);
要做到这个描述准确也不容易,
比如,
我讲偏头疼和讲筯脉失养,医生下的药就不一样,前者多会用到川芎茶调散或发散风寒的麻附辛,后者可能会用到葛根、伸筋草和蔓荆子;
我讲头颈僵,和讲头颈右侧僵,有痛点,医生下的药也不一样,前者用药多会以肺经或太阳膀胱经发散风寒风热入手,后者可能多会考虑肝胆经,并加化於药力;
我讲流清鼻涕和讲过敏性鼻炎,医生下的药也不一样,前者多会用到柴胡或者不做为治疗目标,后者会用到薄荷、蝉蜕、苍耳子、辛夷并理中汤,或并用桂枝汤解决;
我讲食差乏力倦怠嗜睡和讲里气不足,医生下的药也不一样,前者可能用消食药,四君子或加大剂量黄芪,后者可能用到人参或直接用理中汤,且不会加大量黄芪或陈皮;
我讲头晕和讲阴血不足,医生下的药也不一样;前者可能用到麻黄、柴胡、川芎,一派发散药力,后者可能用到白芍、龟板,以补为主;
我是看了一点中医书才知道有这么些描述,上述问题我更换为后者的描述后,医生开的药就是要对症一些。
我在想,那么多人讲,服了中药不舒服,也许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存在大问题,三年前一个病人,37岁的样子,老公陪着来的,排在我前面,和我的要求一样,也是给医生讲,她的身体很敏感,服药后总是不舒服,所以只允许开一付药,吃了再来,把医生气得,(这医生有什么好气的呀),医生劝了这病人约几分钟,口水都干了吧,最后还是只开了一付,她一出门,医生就冒一句:“劝了这么久还是没用”,(嘿嘿,我也是只开一付来的)。
2019年07月16日,周二,整合两大名医四个月来的方子和自已总结的经验体会,开方如下,
自述自查:头颈后右侧用力时僵疼,脉沉细弦弱,右关脉细明显,尺脉更沉,便微溏,头微晕,苔薄白质红,
思路:健脾养胃,生津舒经,活血化於,
太子参20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炒白扁豆12g 怀山药20g 砂仁5g 陈皮6g 桔梗8g 甘草8g 稻芽10g 炒麦芽10g 焦山楂10g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莲米8g 苡仁30g 香附12g 北沙参15g 川石斛15 白芍15g 葛根20g 伸筋草20g 川芎12g 血竭5g
熬法:泡1小时,水煎1小时,分6次,两天服完,
效果:感觉不错,复发的头僵疼感,在一剂后便顿然若失,复发到什么程度呢,就跟两大名医没治前一样,要是我自已不能从中吸取经验并开方,岂不白花了5000多元。
思考:看来关键不在药量大,而在于遣方用药的思路,思路对了,持续保养,必近王道。
便微溏问题也许不必着急,
头微晕应该会逐渐好转,
担心的是过敏性鼻炎随时会发作,一旦出现苗头,打算加点点薄荷和辛夷,
若脾胃健起来了,肺气阴充足后应该就不用加了,没那么容易感冒,除非像王教授那样一下手就是重度滋阴,不到两天就会感冒,
要滋阴也可以,最起码应该先考虑尺脉沉弱的问题,附子理中汤是可以解决,但方子太刚,过于伐本,我倒认为可以在本方中加少许附片,
曾经我考虑过巴戟天,不行,那玩意儿会摇精关,也许还是附片好些,2~3g就足,若产生壮昏,加少许女贞子或龟板应该就可以,总之,入肝肾要么用能沉底起阴气的附片,要么就入凉性的滋补药,稍加泻浊即可,但用巴戟天甚至仙灵脾等温燥之药入肝肾,必产生壮昏。
20191022总结
今年的收获有5个:
1. 头凝得治;
2. 过敏性鼻炎找到一些方法,至少不太会再用桂枝汤去解决了;
3. 初步形成了负重加有养锻炼的习惯,并体会到了锻炼带来的好感觉;
4. 牙痛很可能得到更加彻底的认识和治疗,注意是“更加”,因为前几年已经很少发作了,今年8月以后估计牙痛就是历史了,也许吧。
5. 今年爸妈先后2~3次不舒服,没有去医院,是我开方子搞定的,虽然存在争议,某些老师认为不妥,但是去医院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折腾,在家里我整两三天就好了。
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头凝(我根据肩凝症状取的病名)被治好了,两大名医先后9个方子,中间自已也调过,
川芎茶调散减味,越鞠丸加味,补肝汤加味,逍遥汤加味,参苓白术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麻附辛加宣肺祛痰,潜阳封髓加川芎,附子理中汤加大剂量川芎葛根和血竭,等等都用上了,
历时5个月,左扳右拐,时好时坏,把我都弄傻了,有时候还有几分绝望,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7月初,开始完全自已调,现在感觉好了98%,有3个月未复发了,我认为可以判定为痊愈,明年春天复不复发难说,反正现在能好成这样我也有几分自信了。
总结一下经验:
两大名医开那些方子,很多不对症,至少不准确,还搞得难受,但是根据方子和感觉,还是找到大方向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筋经血脉虚堵,还不存在非常严重的寒热互结,估计还是之前长期用参苓白术把津液耗光了,初春王教授又加了一把芡实和巴戟天,正好下焦精血亏虚,加重了头凝。怎么办呢,最后的思路是补液为主,补液同时要注意留住阳气,然后通经为辅,化於为佐,头两付剂量要大,后期以养为主,周期性用药,逐步解决。
|
上一篇:胃寒、出汗、易激动,大家来看看用什么药?下一篇:发一则怪病,共大家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