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19751118 于 2018-12-16 13:37 编辑
再谈完伤寒论对湿温病的治法后,史丹利联想起厥阴病,厥阴病虽然胡老说是半表半裡的阴证,可是临床上还是很难体会,特别是对柴胡桂枝乾薑汤的使用(厥阴病的代表方),很难有一个具体概念。可是在重新体会第29、30条之后,感觉变清楚了。底下我们就从湿温病延伸到厥阴病。
湿温病,简单说就是病人在湿热病的基础上,同时有着明显发烧。裡热兼湿,在伤寒论中称为「阳明病繫在太阴」,也就是裡热,同时伴有消化道功能低落(胃虚)的倾向,因为胃虚所以水分代谢失常,产生裡湿。所以阳明病繫在太阴简单说就是裡有湿热,兼有胃虚。胃虚一段时间之后,津液就会不足,而进入到裡有湿热伴有津液虚的状态,很多现代的慢性病都是呈现这种状态。
比如肝炎,病人发病之后,病程拖得很长,经过治疗,不见得有明显好转,可是人却精神体力逐渐低下,非常难缠。在学习胡老的治肝病的经验后,史丹利也逐渐掌握治肝病的方法,特别是柴胡桂枝乾薑汤的使用变得频繁,病人在精神体力恢復上的确明显改善。因此我逆推回去,既然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汤(厥阴病的代表方)可以使病人病情改善,而病人主要问题是湿热,那不就说明厥阴病的实质就是裡湿热(这裡的「裡」是八纲二病位的裡,即除表以外之谓),所以有好一阵子我都认为厥阴病就是阳明病繫在太阴,我都简称它为阳明太阴合病。
虽然目前为止史丹利自认理解的方向大致是对的,验之临床也符合期待,可总是有点不踏实。现在配合第29、30条后,变清楚了,厥阴病不但是裡湿热证,同时有着明显的津液虚。对照147条可以看得出来。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復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乾薑二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二两(熬)
发热恶寒五六日,经过前医先用麻黄汤发汗不癒,接着又用承气汤攻下,还是没有好。这时仲景在看到这个病人时,病人有胸胁满微结,胸胁苦满说明病位在半表半裡,微结感觉有点类似结胸(水热互结)的味道。小便不利,同时有渴,结合对五苓散的理解,是裡有湿,同时有热;不呕,说明虽经过攻下,但是消化道功能并没有损伤很严重;但头汗出,就只有头部会出汗,结合其他头汗出的条文来看,这似乎是裡有湿热的一个特殊表现,喜欢喝酒的人,体质容易偏于湿热,在吃热食的时候,也经常看到头在冒汗;往来寒热,这是半表半裡发热的特徵;心烦,说明裡有热。
全部结合起来看,可以知道,病位是在半表半裡,病情是湿热同时兼有津液虚的情况。所以选用了柴胡、黄芩、桂枝、甘草,处理往来寒热、头汗出、心烦、胸胁满;用甘草、乾薑、牡蛎、天花粉,健胃生津,解决微结、小便不利、渴的问题。
再看金匮:「柴胡桂薑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查了一下资料,疟疾主要出现在热带、亚热带的地方,因为气候溼热的缘故,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体质也都容易出现湿热。由此可知,患了疟疾主要的病情表现还是湿热,因此柴桂薑汤是治疗患了湿热病、同时伴有营养不良(津液虚)的人。
仲景书中用上乾薑时,多是病人津液虚,也就是有往阴证发展的趋势。而厥阴病有热是确定的,所以方剂中肯定会有清热药。因此在伤寒论裡,出现黄芩、黄连,跟乾薑并用时,可以推定是厥阴病方。这种组合除了柴桂薑汤外,还有半夏泻心汤类方、乌梅丸等,但是半夏泻心汤的病位很明显不是在半表半裡,而是裡。所以综合起来说,厥阴病的病位应该不仅仅是在半表半裡,而且包括裡,病情是湿热兼有津液虚(这也可以推出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其实就是厥阴病;而温病中的湿温,偏津液虚时,也是厥阴病)。
因此,比起其他五病,厥阴病真的比较複杂,也不好治。清热过度,病情就会朝向太阴病发展;利湿过度,病情会向阳明病发展,病人发热情况加重(不过这情况比较好,见前一篇的讨论)。按照胡老的见解,厥阴病只有短短有4条,不过它的症与治都散见其他篇章之中。
最后作一个总结,史丹利认为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裡与裡,病情是湿热兼有很明显的津液不足的情况。这对临床有什么帮助呢?判定一个病人是不是有湿热,应该比直接判定方证,要来得容易。比如见到病人除了自述以外,还有唇红、舌红,舌苔湿腻,大便黏不易拭淨,大概可以判定有湿热情况,这时候把脉如果是偏细弱,同时精神差、易疲倦,就可以决定是厥阴病。如果病人主述以消化道症候为主,可以往半夏泻心汤类方寻找;如果是其他问题,像是肝病、免疫系统疾病,就可以考虑柴桂薑汤。这么做可以提高搜寻合适方证的速度,甚至某些时候,还会有意外的发现。
以上根据网友的意见做了修改。
|
上一篇:伤寒论中的温病:阳明病下一篇:伤寒论第29、30条对湿温治法的提示:延伸至治病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