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23|回复: 0

《金匮要略》附方探讨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05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日尽千行字,夜枕一床书。

Rank: 2

积分
205
QQ
发表于 2010-10-28 07: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金匮要略》附方探讨
  周益新
《金匮要略》全名《金匮要略方论》,乃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内容的一部分,专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失,后来,西晋王权和只搜集编写了重点论述伤寒的内容,成为《伤寒论》十卷本而流传后世。直到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对证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此书系《伤寒杂病论》的节略体,鉴于《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单行本行世,林亿等遂将此书上卷伤寒部分删去,只保留中、下卷论述杂病和治疗妇人病部分,并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重新校定,编为上、中、下三卷,题名《金匮要略方论》。约于治平三年(1066)刊行。但历代注家对林亿等采散在诸家的附方,认为非仲景之方,虽存而未去,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及吴谦《医家金鉴》等书,甚至概行删去,不载附方。本文兹对所附诸家散在之方,从内容、来源、属性、价值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1.附方的内容

纵观《金匮》一书,共附方28首,分别列于11个篇章之末,出自《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近效方》、《肘后方》、崔氏等书或医家手中,具体内容为: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柴胡桂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第七”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附方:九痛丸。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附方:瓜蒂汤、《千金》麻黄醇酒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另据日本真柳诚等统计,附方在吴迁本见13处,源自《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补遗计33方。盖吴迁本系宋代刊印的小字本,真柳诚等将邓珍本与吴迁本相比较,发现北宋政府并非单纯将大字本改为小字本再版,而是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校订,因而内容有所不同。[1]
2[/sup].附方的属性

《金匮要略》所附之方,虽云出自《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肘后方》等书中,但并不是这些书籍或其著家所创,其本是仲景方,而《金匮》遗佚者,林亿等予以补入。林亿等人“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并不是说林亿等择录诸家之方以充实《金匮要略》,而是将散落在其他诸家著作中的张仲景方辑录出来,按病证逐一附于各篇之后。所谓“散在诸家之方”是说张仲景之方散在诸家医书之中。否则上述各书中诸家之方治疗《金匮》篇中各病的名方尚多,何独取此28方。因为仲景《伤寒论杂病论》成书不久,即逢战乱散佚,后世医家多所辑录引用,有的文字在各种不同的书中甚至被二次或三次引用。宋代校正医书局校定《伤寒》、《金匮》时,所采用的底本,绝非完本,内容定有遗漏,这从现今不见于《伤寒》、《金匮》而见于他书中的仲景有关佚文可知。何况《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本是仲景著作的节略本,谅内容更多脱漏。因之林亿等人在校理医书时,广涉诸家,抉择颇精,凡有记载并认定明确为仲景方者,俱为采掇,附于篇末,以广其法。
再从所附具体方剂分析,亦可证其为仲景之方。如有些附方本见于仲景书中,象炙甘草汤、柴胡桂枝汤、黄芩汤、小承气汤俱见于《伤寒论》中,肾气丸见于《金匮》第六、十二、十三、二十二篇中,越婢加术汤见于《金匮》第十四篇,防己黄芪汤见于《金匮》第二、十四篇,术附汤即《金匮》第二篇中之白术附子汤的辨剂量而出入,柴胡桂姜汤亦即《伤寒论》中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八味丸的出处标为“崔氏”,并非是仲景引用了崔氏八味丸,或以为它是仲景之后的处方,事实上它是《崔氏(纂要)方》一书所收的仲景处方。宋臣以附方形式转载补遗,考《外台》卷第十八脚气不随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可证。《金匮》所附《外台秘要》之方,在原书中大多可以找到出处,并言源自仲景,如牡蛎汤,载于《外台》卷第五牝疟门,引仲景《伤寒论》云:“牝疟,多寒者,名牝疟,牡蛎汤主之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外台》引张仲景《伤寒论》:“疟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炙甘草汤,《外台》卷第十肺痿门,引仲景《伤寒论》;桔梗白散,《外台》卷第十肺痈门,引仲景《伤寒论》;黄芩汤,《外台》卷第六杂疗呕吐、哕门,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第十六卷中;柴胡桂枝汤,《外台》卷第七寒疝腹痛门,引仲景《伤寒论》云:“疗寒疝腹中痛者”;走马汤,出《外台》卷第七卒疝门,有张仲景飞尸走马汤方,又见卷第十三飞尸门,云:“备急张仲景疗飞尸走马汤方”;茯苓饮,《外台》卷第八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门,云出“延年”,主治及药味均与此方同,剂量、炮制略有出入,方后细注云:“仲景《伤寒论》同”,据此,可知此系仲景方;防已黄芪汤,《外台》卷第二十风水门,引深师,名木防已汤,主治药味与《金匮》第二、十四篇相同,惟分量稍异,方后细注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金匮》所附《千金方》之方,在现存《千金方》虽然找不到证据言出自张仲景,这是林亿等宋臣在校订《千金方》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中言:“凡诸方论,今各检见所从来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题别,窃为非医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诸书之名则隐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2]由于宋臣删去了原书引文出处,致使“其诸书之名则隐而不出”,不能明其方论之渊源,难辞其咎,而其当时必亲睹其原貌,知方之归属,不过从书中部分方论及第二、三手资料仍可窥其厓涘,探其端倪。如《千金》三黄汤,《千金方》第八卷偏风门,于此方后标曰:“仲景三黄汤”。《千金翼方》亦云:“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千金》苇茎汤,考《外台》卷第十肺痈门,引《古今录验》疗肺痈苇茎汤,作剉苇一,煮服法后注云:“仲景《伤寒论》云:“苇茎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可见本方为仲景方亦无疑义。其它如崔氏八味丸,虽云来于崔氏《纂要方》一书,亦为收录仲景方。日本·丹波元简《金贵要略辑义》云:“案《外台》脚气不随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用泽泻四两、附子二两、桂枝三两、山茱萸五两,余并同于本书。《旧唐经籍志》: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新唐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录崔氏之方,故详及之。”[3]可证。《古今录验》续命汤,考《外台》卷第十四风痱门,本方煮服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据此,知本方是仲景方,范汪为东晋时人,距仲景未远,其言当有所据。
总之,《金匮》附方其归属仲景,毫无疑义。林亿等宋臣当时校定《金匮要略》时,广搜博采,采取审慎的态度,必持之有据,方录之以附。因之要想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必当广泛涉览《千金》、《外台》等晋唐间书,方可弥仲景之残阙,辟异说之荆榛。诚如清·莫枚士《研经言》所说:“惟《千金》、《外台》两书,根柢仲景而推衍之,集九代之精华,成千秋之钜制,元关秘龠,发泄无遗。若能从此上溯,而于其参互合并、厘析移易、变通脱化之处,以意逆志,斯仲景之症类赅、方用神、药例见,久之可以窥其堂奥矣。况有逸论逸方,足补王、林(王、王洙,林、林亿,俱北宋人)之本缺;古说古义,堪砭成、赵(成,成无已,宋人。赵,赵良,元人)之传讹。学者舍是,其何以问南阳之津哉?”[4]其说甚是。
3[/sup].附方的价值

《金匮要略》附方,是宋臣经过谨慎的选择,补入是书中,力图恢复仲景原貌,绝非可有可无的,自有其自身的价值。
31 补充了阙佚的治法和方剂

《金匮》原书有的篇章中,内容缺佚,部分疾病治法方药残缺不全,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详尽地论述了中风的发病原因和分类,对其治法和方剂却缺如,而附方中补充了《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三首方剂和治法,丰富和完善了其内容。又如“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附方中的瓜蒂汤、麻黄醇酒汤,分别使用吐法、汗法以治疗黄疸病,开辟了黄疸病治疗的新途径,补充完备了黄疸病治疗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32 扩大了原书方剂的治疗范围

有些方剂在仲景原书中已列有主治病证,但附方中又将其移治其它病证,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如肾气丸,《金匮》原书中凡四见,分别用以治疗虚劳腰痛、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女子转胞等证,附方中又用其“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表达了病机相同、异病同治的机理。又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证,而附方中又以其移“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和“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它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姜汤、越婢加术汤等均扩充了新的治疗范围。
33 揭示了仲景用药之宗旨

岳美中先生尝言:“仲景的书,最大的优点是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让人自已去体会,其精义也往往在于无字之中。”[5]如果认真阅读其方后加减,可以从中揆探仲景用药之宗旨,惜仲景书中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理中汤等个别方后有用药增减外,其他方剂甚少,故对仲景用药之旨,后世医家以其经验,各自发挥、不得要领。而附方中亦补充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所附《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方后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揭示了仲景用地黄、阿胶之旨为止血,绝不能仅以滋阴养血视之。又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附方《千金》三黄汤方后云:“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象类似内容虽少,却弥觉珍贵、可探测仲景用药规律。
34 [/sup]展示了不同版本方药风貌

《金匮》附方中有的方剂虽与仲景之书原方相同,但在药物组成、剂量、炮制、服法等方面,仍有细微的差别,是因治疗病种不同而异,还是由于各版本传抄不同而误,值的进一步研究。如《金匮》“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而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而考《千金翼方》霍乱门,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无方名,药味与仲景小承气汤同,但分量稍有出入,用厚朴二两(炙),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炙),方后服法,无“得利则止”四字,有“当通不通,尽服之”七字。又如,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全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考《外台秘要》卷八痰饮食不消及呃逆不食门,载有延年茯苓饮,主治及药味均与此方同,惟人参用三两,枳实二两下有“炙”字,橘皮用一两半,切;煮服法,“六味”下有“切以”二字,“八合”下有“去滓”二字。
35 提供了校勘的依据

仲景之书,成书不久,即因战乱而散失,辗转传抄,讹误脱简,在所不免。今之存本,得之残编蠹简中,经宋臣林亿等校订始行于世,亦非全本。因之研究附方,从中加以探讨,可以弥补原书之不足,为勘正原书之讹误,提供了客观依据。如《伤寒论》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而《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句均作“与三物小白散”,无“陷胸汤”和“亦可服”六字。今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篇”附方《外台》桔梗白散与之对勘,除个别文字略有差异外,药物组成及方后服法等与《伤寒论》白散完全相同,益证《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所言正确。又如《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后云“一名复脉汤。”“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二方组成、剂量、煎服法完全相同。又“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篇”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千金》甘草汤,原缺主疗及药量,据《千金》肺痿门,主疗与《外台》炙甘草汤同,惟“唾多”下有“出血”二字,甘草用二两。《外台》同,《千金翼》名温液汤,用三两。清·莫枚士《经方例释》中说:“成本名炙甘草汤,以甘草主方名,非全书通例。凡方药多,而专取一药名方者,皆其主药。此方甘草四两,止得地黄四分之一,不应反得主名也。或仲景另有炙甘草汤而逸,后人误以此方当之耳。《证类》引《伤寒类要》云:治伤寒脉结代者,心动悸方: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七合,日二。然则成本之误可知矣。据《类要》即用少阴篇甘草汤方也,彼所据是古本可从。且《玉函》次方,以论文先后为次,而甘草汤,即次炙甘草汤之后,疑经文本当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外台·卷十》录仲景《伤寒论》云:肺萎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即复脉汤)。录《千金》云:肺萎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甘草汤主之(即甘草一味者)。以彼同病异方,与此《类要》相符,正二方通用之证。”[6]其说甚有道理。
4[/sup].结语

现行本存《金匮要略》为北宋林亿校改后的一种“辑佚复原本”,约刊行于治平三年(1066),其所采用的底本为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因其本身为节略写本,多有遗珠之撼,又加之脱落、虫损,内容不完善。因之林亿等宋臣校订此书时,节略及脱落内容收集诸医书中所引用的仲景佚文补填,或将其列入“附方”中,补遗了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的脱落文字。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金匮要略》小字本,以便民间所需。又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校订,对附方内容又有增益。总之附方系张仲景原书之内容,对其研究,可全面领会仲景诊病治疗、辨证用药的宗旨,亦可与现存仲景之书对勘,甄别讹误。因仲景之书,成书不久,即遭战乱散失,迭经后世引用、传抄、离析、分合等复杂的传承,散落的内容,恐尚不限于附方。如清·莫枚士《经方例释》中尚辑有红蓝子丸方、百劳丸方、人参半夏汤方、治客忤方、治胸痹方六首逸方,可见,欲窥仲景之书全貌,辑佚补缺,尚有进行的必要。

[1] 真柳诚,梁永宣,段逸山,等. 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J]. 中华医史杂志,2009396):357362.

[2]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

[3] 丹波元简. 金匮要略辑义[M]//聿修堂医书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8.

[4] 莫枚士. 研经言[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9140.

[5] 中国中医研究院. 岳美中医话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0.

[6] 莫枚士. 经方例释[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2.

 




上一篇:我也谈谈科学
下一篇:发篇比较有趣的帖子---中医治病的真正秘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8:28 , Processed in 0.15113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