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49|回复: 0

伤寒论太阴病篇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25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太阴病篇
一、太阴病概说
脾与胃相为表里,胃属阳明,脾属太阴,胃阳旺盛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则邪从湿寒而化,故阳明属燥热伤津的里实热证,而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正因脾胃同属中州,相为表里,所以两经见证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者,即可转为太阴;太阴病而中阳渐复者,亦可转为阳明。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就是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临床所见,凡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称为“传经”;如里阳素虚则始病即见虚寒证象,则称为“直中”;无论传经或直中,凡呈里虚寒现象的,就应当从太阴病论治。
二、太阴病的主要证状
太阴病主要证状,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内经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家虚寒,气机不行,则腹部满闷;寒气阻滞,则腹痛阵发;所以本证的腹满痛和阳明病腹满痛因于燥屎内结者,截然有别。燥屎内结者,其满痛必甚,而且痛必拒按;本证腹满痛为虚,所以腹满时减,而且喜温手揉按。由于中焦虚寒,故不能饮食而或吐或泻,以其邪从寒湿而化;且下焦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多不渴。但在吐利严重的情况下,亦可能有口干作渴的感觉,不过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而饮亦不多。再从寒湿阻于中焦的病理来推测,本证舌苔,大多白而滑腻,脉搏多濡弱或迟缓。这些,论中虽无明文,但亦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三、太阴病的治疗
太阴病属里虚寒证,自当温里为主,论中指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就是太阴病的治疗原则,但没有肯定方剂。我们根据“宜服四逆辈”来分析,要不外乎补脾土、温中阳的范畴,如理中、四逆等方,都可随证选用。如误认腹满时痛为阳明燥实而用攻下,必致中阳益虚,气愈不运,而满闷益甚,所谓“若下之,必胸下结鞭”正是此意。
理中汤方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方组论述:太阴篇本无理中汤方,现根据霍乱病篇理中丸方补出。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胜湿,干姜温中散寒,所以本方为太阴病中虚而寒温为患的主方。
四、太阴病的预后
太阴病虽属虚寒见证,但毕竟局限于肠胃方面,还没有达到全身虚寒性的程度,因此本证预后一般都甚良好;然如误治或失治,亦会造成心肾阳虚,演变为其它不良的转归。其次太阴寒湿久滞不化,可能发生阴黄见证,如小便不利,湿有去路,则不致发黄。有关阳黄、阴黄的区别,已述阳明病篇,这里不赘。如前所说,本病阳气来复,亦可转属阳明,仲景曾提出太阴寒湿为病,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就是太阴转属阳明的例子。大凡阴证转阳,其病易于治愈,所以太阴病脉搏微瀒而转长的,为由阴转阳的欲愈现象。又有脾阳来复,病中忽然暴烦下利的,亦为欲愈佳象;这是因脾阳振奋,正气排除外邪,肠中腐秽当去的缘故。此种下利,肠中腐秽尽则利自止,与阳虚而利无止期的情况完全不同。一般经验,阳复利止,手足必温,脉搏必柔和有神,苔腻必将退净,各方面都显现出正复邪退的现象。若阳虚液竭利止,手足必仍厥冷,脉搏必仍微细欲绝,苔腻亦必不净等寒湿不化的现象,可以作为决诊预后的依据。
五、太阴病兼变证治
由于太阴病的虚寒仅局限于肠胃,且易于治愈,所以太阴病的兼证、变证亦较少见,现根据原文精神论述于下:
(一)有下利腹胀满的太阴里虚寒证,又有身体疼痛的太阳表证在这种里虚挾表的情况下,治疗方法当先温里,待里证已愈,然后再治其表,这是一定的原则。其理由已见太阳篇中,这里不再重复。论中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也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并不是说太阴里虚寒证,而见脉浮的即可使用桂枝汤。
(二)如太阳病误下后,表犹未解,因而引起腹满时痛的,也属于太阴病篇范畴,可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此证腹满痛并不是太阴里虚寒本病,仅是由于误下所伤,故没有呕吐、下利等情况,因此不用理中、四逆辈温之,而以桂枝加芍药汤解表和里温之。如表证未解而挾有宿食,致里实而满痛的,须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两者相较,表证相同而里证各异,故解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不同;前者属里虚所以用芍药和里,后者属里实所以用大黄攻下。于此可知,前者腹满痛,必喜按而满不甚;后者则必腹满较甚而而痛不欲按。实际上前证属于太阳与太阴同病,本证则属于太阳与阳明同病,仲景为了与前证作比较,故一并列述于此。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及服用方法的论述: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加芍药,用桂枝汤以解表邪,芍药以和脾而治腹满时痛。
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复加大黄二两。本证的大实痛,是肠中有实邪,所以更加大黄以疏通里实,此为后世温下法的濫觞。
使用上药时,如遇脉搏弱而无力,则知脾胃之气不足,大黄、芍药均能损伤胃气,对脾胃不足的患者 尤易受影响;所以凡是中气较虚的患者,就是须用大黄、芍药时,亦应适当减轻用量,免使中气受损。循理类推,一切苦寒之剂,均为脾胃虚弱的患者所忌。
太阴病篇小结
性质——里虚寒证。
主要证状——腹满而吐,食不化,自利,时腹自痛,口不渴。
治疗原则——温里为主。
预后——阴证转阳,脉微瀒而长者,为欲愈。
    ——脾阳来复,正气胜邪而暴烦下利者,利必自止。
    ——湿滞不化,可引发阴黄,若小便自利者,则不发黄。
兼变证治——里虚寒而外有表证,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太阳病误下邪陷,表犹未解——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涌——桂枝加大黄汤。




上一篇:华佗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赞誉纯属附会之说
下一篇:伤寒少阴病篇译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4:08 , Processed in 0.06047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