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084|回复: 0

伤寒论译释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7 1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接9月25号
四、     太阳病的治疗
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逐瘀血,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    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祇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侯,都可以治疗的,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    方组论述:村枝发散而温通卫阳,芍药和营而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是知桂枝汤治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2、    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
1、    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祇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2、    凡内有湿热特别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家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二)    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而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 外出,麻黄汤正是具备这样的作用,所以伤寒表实证,应以麻黄汤治疗。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方组论述:麻黄开表发汗,佐桂枝温通卫阳以助麻黄发汗之功,麻黄伍杏仁,宣肺定喘,肺与皮毛相合,肺气通畅则表气亦宣,甘草调和诸药。总的讲本方是开表逐邪发汗的峻剂,欲其峻汗所以不用芍药、姜、枣以影响麻桂的发散作用。
煎药与服药后的注意点:
1、    麻黄应该先煮,去其上沫,因麻黄之沫服之令人心烦。
2、    麻黄汤本身是发汗剂,故不须吃热稀粥以助药力,只要温复周身就能出汗,若不温复,则亦汗出不峻。
3、    一般的讲,服麻黄汤后,大都从汗出而解,亦有受邪太重的病人,服药后反见心烦目瞑,这是瞑眩现象,并不是药不对证,亦非病变增剧,严重的会引起鼻衂,很多疾病在得衂之后,病亦从此而解,古人称为红汗,因为汗与血异名同源,汗出与鼻衂,均是祛邪外达之机,所以不从汗解者,很可能从鼻衂而愈,但也有得衂而病证犹在者,仍须再与麻黄解表。
麻黄汤治禁:
1、    桂枝汤不能用于表实证,因犯实实之禁,相对的,麻黄汤当然不能用于中风表虚证,以犯虚虚之戒。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中风证本有自汗出,如果误用了,必致汗漏不止,造成亡阳之变。                                             
2、    汗为阴液,而汗出必赖阳气蒸腾,以阴液为酿汗之资源,阳气为出汗的动力。因此凡是阴液不足或阳气虚衰的患者,虽具伤寒表实证,亦不得逕用麻黄汤开表发汗,必须先治其虚,然后再治其表,或滋阴与发汗同用,或助阳与解表同施,总之虚证不得妄用攻伐,以防虚虚之变,这是一定的规律。
阴虚阳虚的诊断,可从病吏及现在证方面去探求,如淋家、衂家、疮家、亡血家,咽喉干燥或尺中脉迟者,都属于阴虚之证;汗家或胃寒中冷者,尺中脉微者,都属于阳虚之证,凡此,都在禁汗之例,非麻黄汤所能施治。
阴虚阳虚而误用麻黄汤发汗,大致不出两种转归;阴虚误汗必更伤其阴,如疮家汗出则痙,即是因误汗而津液更伤,致筋脉失养而成痙病;阳虚误汗必更虚其阳,如汗家而重发汗而恍惚心乱,即是误汗而损及心阳的变证。但亦有阴虚误汗而更损其阳的,或阳虚误汗而更伤其阴的,如亡血家误汗后致寒凛而振,及汗家重发汗后的小便已阴疼,即是阴阳更虚的转归。能掌握了这一关键,虽误汗后变证百出,亦自可得其要领而不致迷失方向。
营卫不和而复表邪闭郁的治疗:中风表虚证,以桂枝汤主治,伤寒表实证以麻黄汤主治,这是一定的法则。但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的证侯,其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此时治疗如仅用桂枝汤,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则又恐出汗过多,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就是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的方剂。二方的主治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作用,较强于桂枝二麻黄一汤,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能治表邪不解,风寒郁闭,不得外达,而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之证,而桂枝二麻黄一汤,则治表郁之轻者,其证亦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再发,但没有身体发痒,面有热色,二方主治的差别仅在这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及两仁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铢(去皮尖)  炙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擘)  
方组论述:上二方药物品味相同,唯分量稍异,桂二麻一汤之桂芍用量多于桂麻各半汤,而麻黄杏仁之用量却少于桂麻各半汤,可知桂二麻一汤所治是桂麻证多于麻黄证,发汗力量当较桂麻各半汤为轻。
(三)    太阳温病亦为表证之一,故治疗亦宜解表,但由于内热津伤,故不能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剂治疗。仲景虽未立出方治,然从病理机制来看,温病治疗当以辛凉轻透之剂为主,辛以散邪,凉以胜热,当在温病学内详细讨论,这里不重复。如误用辛温发汗,则热益盛津益伤,而神机不利。是以发汗之后,有身灼热,脉尺寸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语言困难等变证。因其汗出,所以仲景称为风温,这与后世所说的风温,其意义是不同的。温病初起,虽然表里俱热,但里热而未成里实,所以不用攻下,如攻下太早,而伤及阴津,正虚邪盛,则有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等变证。又因温病是表里俱热之证,所以尤不宜于火攻,误用火攻,必致阳热更炽,而热极生风,轻微的会热盛而身体发黄,严重的会致惊癎、瘛瘲等变证。仲景谆谆告诫谓“一逆向引日,再逆促命期”,可见温病的初起治疗,当不同于中风伤寒。
(四)    蓄水证既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所以治疗法则应着重在恢复膀胱的气化,同时更须利其水气,使停蓄之水能有去路。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的攻能,故为蓄水证的主方。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方组论述:桂枝化气行水故能解散表邪,白术助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故本方既能外解表邪又能通利小便,蓄水证而表证未解者服本方可使经府之邪一齐解决;但本方运用应以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为主治,表证有无,不居主要地位。
五苓散治禁:本方主要功能是化气利水,气化水行,津液上承,故小便通利而口亦不渴。如系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便非本方所宜,误用之必致津液更伤而引起严重变证。大抵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口渴,必挾少腹里急,口虽渴而舌不干燥且有薄白苔;津液耗伤的口渴,小便不利,必无少腹里急感,且舌质干燥并无薄白苔,两者区别并不困难。
(五)    蓄血证的治疗原则是攻瘀逐血,由于证状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故治疗方剂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的分别;桃核承气汤可用于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是蓄血证之轻而急者,但必须表证已解,方可用之;抵当汤用于其人发狂,少腹鞭满是蓄血证之急而重者,故虽有表证未解亦可先行攻瘀逐血。若蓄血证病势深而缓,有不可不攻,但又不可峻攻者,可用抵当丸治疗。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方组论述:桃核承气汤药物品味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桃仁活血通瘀,桂枝疏通经络,宣导瘀血邪热,同时借调胃承气汤的泻下作用,使瘀热从肠府而出。这里使用桂枝并非取其解外,因本方大黄的用量倍于桂枝,则桂枝不得不从大黄下行而削弱其辛散走表的功用。且大黄得桂枝之辛甘亦不致直泻肠胃,使能随入血脉,发挥其逐瘀攻热之力。
抵当汤证病势较重,故用水蛭虻虫,取其峻逐瘀血,并用酒洗大黄以导瘀血,使归肠府而出。
抵当丸的药品与抵当汤无异,故治疗功用亦同,不过水蛭虻虫的用量比抵当汤较少,且为丸剂服用,所以作用较缓,用于病势深而病情较缓之蓄血证最为相宜。
服用方法与药后情况:蓄血证的病位在于下焦,服药方法应于食前空腹时服,使药力直达病所。一般来讲,桃核承气汤作用较轻,服药后,仅是微利状态,不一定泻下瘀血。抵当汤、抵当丸药情较猛。服药后均能泻下瘀血,但丸的作用较慢,服药后大多相隔一昼夜左右才得泻下瘀血。无论汤剂丸剂,得瘀血一下,即行停止服用,以免攻伐太过,反致去血过多,而引起其它变证。
五、    太阳病的兼证治疗
太阳病未解又兼其它证侯,在治疗上就不能和太阳本病完全一样,它和合病并病既不相同,与变证两感证亦不一致,应很好区别。凡是一开始就见两经或三经证状同时出现的为合病,一经的证状未完全消除而又见另一经证状的为并病,经过误治之后,其证侯性质已经变换则为变证,病初起时,六经中间,相为表里的两经同时俱病的为两感证,如初病时既有太阳表证,又有少阴里虚证,既为太阳与少阴两感证。这里所论述的是专指太阳经证未解而又挾其它证侯的兼证治疗,现分如下几证讨论:
(一)    太阳中风而兼气逆作喘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前述麻黄汤证的喘逆,是因无汗而致肺气不宣,所以发其汗则肺气宣而喘逆亦平。今中风证而自汗出而有喘逆,是知并非表郁而肺气不宣,故不须再用麻黄发汗。本证的喘逆不问其由太阳中风兼其他原因所产生、或素有喘逆或患 太阳中风,祇须识得其喘由于气逆所致,而又有中风证状者,均得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但致喘的原因很多,如其喘息并非乞逆所致,则亦非朴杏所宜,不可胶执不化。
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方组论述:本方即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太阳中风,厚朴杏仁降气逆以定喘,如肾虚不纳的气逆作喘,不得误用朴杏,恐反耗散真气。
(二)    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如属表虚汗出的可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无汗的则以葛根汤治疗。
太阳经受邪,本有头项强痛的证状,但背部并不受到牵引。今项背部拘急不舒,运动不能自如,是因项背的筋脉失却津液的濡养所致,葛根能升津液,为治项背强几几的要药,所以不问其表虚表实 均以葛根为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片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片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组论述:二方均能治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应用区别,只在有汗无汗上分,有汗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用葛根汤。照理来讲,表虚有汗的项强用桂枝加葛根汤,则表实无汗的项背强应当用麻黄汤加葛根,今葛根汤的组成却是桂枝汤内加葛根麻黄,不是麻黄汤加葛根,推究其因,在于项强几几一证是筋脉失却津液的濡养所致。麻黄汤是发汗峻剂,津液外洩过甚,则筋脉更失所养,所以不取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这样组合的方剂既能发汗升津,又不致汗洩过甚而更伤津液。
(三)    太阳病兼热郁于内,表实无汗的用大青龙汤治疗。如表虚汗出的,可用桂枝二赿婢一汤。  
太阳病表实无汗,乃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紧等证状而言,热郁于内乃指内热烦燥口渴等证而言,表实无汗的应当用麻黄汤开表发汗,但兼热郁于内者,不得单纯用之,恐其更助内热,所以用大青龙汤,外解表寒兼清内热。大青龙汤的主要适应证不汗出而烦燥的外寒内热证,若汗出烦燥,或虽不汗出但无里热烦燥者,均非其所宜。只要是外寒内热的无]汗烦燥,虽脉搏浮缓,身不疼痛,但觉重滞或有轻时的,也是本方的适应范围。
如太阳表郁不甚,或汗出不畅,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又兼内热口渴者,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片三两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桂枝二赿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片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裏)
方组及服用方法的论述:大青龙汤证的病侯性质,是即麻黄汤证而又兼内热烦燥,故大青龙汤的方组亦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用麻黄汤者,所以开表发汗,生姜大枣所以资助出汗,石膏所以清洩内热,本方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一倍,是以本方出汗力量甚为峻猛,因此对服用方法必须持别慬慎。一服有汗者,即应停止后服,汗出多者宜用温粉扑之,因出汗过多,易致亡阳厥逆,所以仲景持别提出,“脉微弱者不可服之,服之则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可见本方使用不当所引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桂枝二赿婢一汤亦具有外解表邪清洩里热的作用,但由于麻桂的用量较少,且有芍药敛阴,故解表发汗的作用远不如大青龙汤峻猛,于表郁不甚,汗出不畅而里热者,甚为恰当。
(四)    太阳病内挾水饮,如表实无汗而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等证者,可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澼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的,可用十枣汤攻积逐水,但必须待表证已解,方可攻之。
表寒外束,里有水饮,是小青龙汤证的主要原因,表实无汗,喘气咳嗽,是本汤证的主要见证。一般来讲,有水气在内者,口多不渴,但水结不化而津液不能布输者,亦有引起口渴的,故小青龙汤证有或渴或不渴的情况,征之临床,不渴者居多,或渴者较少。此外,因肺气失于通调,致小便不利、少腹满,亦为小青龙汤证的或有情况。总之,水气流散无定,故有或上或下的见证,水气在上影响于肺则喘咳,水气在中影响于胃则干呕,水气在下停而不去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胸胁部水气澼积,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为必有的见证。如饮邪上廹于肺,气机受阻则呼吸短促,影响及胃则产生干呕,水气澼积不同于停蓄不化的证侯,不是用温化利水可去之,非攻积逐饮则不足以祛除,所以用十枣汤泻下水邪。但如外兼表证者,必须待表证已解,才可攻下,否则表热内陷与水相搏,反更孳生其它病变。在辨证方面,胸胁部水气澼积的病变或因水气攻冲的关系,每有头痛汗出,其证颇似太阳中风,其鑑别要点:太阳中风者,除头痛汗出之外,必有恶寒发热的见证,而本证却不是必有的主证,且因水气攻冲之故,其头痛汗出,必发作有时,而太阳中风则不是此种情况。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为末共一钱匕  大枣肥者十枚
方组论述:大小青龙汤证都是表实无汗而内有兼证,不过前者是里兼郁热,后者里兼寒饮,故解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不同。小青龙汤取麻黄桂枝芍药甘草以解表,干姜五味细辛半夏 以温化水饮,镇咳降逆。本方麻桂的用量较大青龙汤为少,且有芍药监制,故发汗力量不如大青龙汤之猛峻,但治里之药却较大青龙汤为多。由此可知,大青龙汤是以解表为主而兼清 里热,小青龙汤是以温化寒饮为主而兼解表邪。
十枣汤内大戟芫花甘遂都是逐水猛药,尤以甘遂之力最峻,本方用之得当,固然见效甚捷,若使用不当,也最易产生流弊。且峻泻有毒之品,最易损伤脾胃,故本方用大枣为君以资培补中气,并借以解毒制水。本方的服用方法更应特别注意,体力壮实的人可以照一般剂量服 用,如身体较弱者,应减半服用。在一般情况下,服本药后,水气大多从大便泻下,如服药后泻水不多,亦不能求效过急,应待第二天再行服用。如得泻水之后,应进服糜粥滋养脾胃。
(五)    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宜治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应治以炙甘草汤。
太阳病不解,应发汗解表以祛邪外出,但攻邪之药必须藉正气之力才得发挥作用。今虽太阳病未解,而里气已虚,如妄用发表,非但邪气不得外解,必徒伤正气而致虚虚之禍。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先治其虚者正为发表攻邪之药打下基础;待里虚已复,而表犹未解者,然后再行攻表,这里表证兼里虚较甚,治必先里后表的一定规律。如表证里虚不甚,当然可以治里与解表同施。小建中汤证的悸而烦主要是脾胃不足,气血渐衰 ,其心力未受影响,所以脉搏并不结代,用小建中汤温养中藏,使气血渐充,则悸烦自除。炙甘草汤的心动悸,主要是心血不足,心力不继,所以脉见结代。结和代都是间歇脉,间歇后有若干搏动特别加速,不适原来至数的为结脉;如间歇后并无加速之搏动,即为代脉。前人谓“结脉动而中止,止而复来,代脉动而复止,不能自还,良久方至”即是这个意思。心动悸而脉结代者,即可用炙甘草汤,但亦有先天性或妊娠关系而脉见结代的,这是属于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片三两  胶饴一升
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四两  生姜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方组及煮服方法的论述:小建中汤从药物品味来看,即是桂枝汤方加胶饴,但组方意义与桂枝汤则完全不同。桂枝汤旨在解表,所以桂枝为君。本方主要在温建中藏,故以饴糖为君,芍药为臣,桂枝之用仅辅助芍药胶饴以发挥作用。胶饴甘温补中,合芍药之酸则酸甘化阴,合桂枝之辛则辛甘养阳,甘草、姜、枣均能养胃和中,故本方能温养中气而平补阴阳。同一桂枝,因用量有多少,配伍有不同而作用有如是之异,可知本方如不用胶饴则不能称为建中。本方的胶饴用量较多,故药味甚甜,凡呕多的病人是不适宜的。必要时可加重生姜以止呕逆。
炙甘草汤有生血复脉的功能,故又名复脉汤,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本方以炙甘草为君,合姜枣,所以温养胃气以资营血之源,人参桂枝补气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养阴血,为了很好发挥阿胶生地的作用,最好用水酒各半煎服则疗效更佳。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雍乾 + 5 见解独到,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伤寒论译释
下一篇:伤寒论译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0 07:36 , Processed in 0.18994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